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西雙版納中國國家地理

西雙版納中國國家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11:39

A. 從地理知識的角度來說明西雙版納地理位置的好處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南部,緯度低,熱量條件好,氣候高溫多雨,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生物種類豐富,旅遊資源豐富。

B.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C. 國家地理評選50大中國必去的地方

香格里拉、九寨溝、西雙版納、陽朔、西湖、洱海、稻城、婺源、伊犁、扎龍、大專興安嶺、卧龍、屬呼倫貝爾草原、黃果樹瀑布、壺口瀑布、鳴沙山、烏爾禾魔鬼城、石林、泰山、黃山、廬山、納木錯、青海湖、阿里、珠穆朗瑪峰、喬戈里峰、貢嘎山、梅里雪山、雅魯藏布大峽谷、神農架、騰沖、四姑娘山、長江三峽、怒江大峽谷、麗江古城、烏鎮、平遙古城、周庄、鳳凰古城、安徽民居、福建土樓、開平碉樓、萬里長城、北京故宮、都江堰、蘇州園林、布達拉宮、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

D. 中國最美的地方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名山
1.南迦巴瓦峰(西藏)
2.貢嘎山(四川)
3.珠穆朗瑪峰(西藏)
4.梅里雪山(雲南)
5.黃山(安徽)
6.稻城三神山(四川)
7.喬戈里峰(新疆)
8.岡仁波齊峰(西藏)
9.泰山(山東)
10、盧山(江西)
11.峨眉山(四川)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六大冰川
1.絨布冰川(西藏)
2.托木爾冰川(新疆)
3. 海螺溝冰川(四川)
4.米堆冰川(西藏)
5.特拉木坎力冰川(新疆)
6.透明夢柯冰川(甘肅)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五大湖
1.青海湖(青海)
2. 喀納斯湖(新疆)
3. 納木錯(西藏)
4.長白山天池(吉林)
5.西湖(浙江)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六大濕地
1.甘南若爾蓋(川北)
2. 巴音布魯克(新疆)
3. 三江平原(黑龍江)
4.黃河三角洲(山東)
5.扎龍保護區(黑龍江)
6. 遼河三角洲(遼寧)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六大瀑布
1.藏布巴東瀑布群(西藏)
2.德天瀑布(廣西)
3.黃河壺口瀑布(晉陝交界)
4.九龍瀑布(雲南羅平)
5.諾日朗瀑布(四川九寨溝)
6.黃果樹瀑布(貴州)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十大森林
1.天山雪嶺雲杉林(新疆)
2.長白山紅松闊葉混交林(吉林)
3.尖峰嶺熱帶雨林(海南)
4.白馬雪山高山杜鵑林(雲南)
5.波密崗鄉林芝雲杉林(西藏)
6.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雲南)
7.輪台胡楊林(新疆)
8.荔波喀斯特森林(貴州)
9.大興安嶺北部興安落葉松林(黑龍江、內蒙古)
10.蜀南竹海(四川)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
1.呼倫貝爾東部草原(內蒙古)
2.伊犁草原(新疆)
3.錫林郭勒草原(內蒙古)
4.川西高寒草原(四川)
5.那曲高寒草原(西藏)
6.祁連山草原(青海、甘肅)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十大峽谷
1.雅魯藏布大峽谷(西藏)
2.金沙江虎跳峽(雲南)
3.長江三峽(重慶、湖北)
4.怒江大峽谷(西藏、雲南)
5.瀾滄江梅里大峽谷(雲南)
6.太魯閣大峽谷(台灣)
7.黃河晉陝大峽谷(內蒙古、山西、陝西)
8.大渡河金口大峽谷(四川)
9.太行山大峽谷(北京、河北、河南、山西)
10.天山庫車大峽谷(新疆)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
1.織金洞(貴州畢節)
2.芙蓉洞(重慶武隆)
3.黃龍洞(湖南張家界)
4.騰龍洞(湖北利川)
5.雪玉洞(重慶豐都)
6.本溪水洞(遼寧)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十大海島
1.西沙群島 以永興島東島等為代表(南海)
2.潿洲島(廣西北海)
3.南沙群島 以永暑礁太平島等為代表(南海)
4.澎湖列島 以澎湖島為代表(台灣海峽)
5.南麂島(浙江溫州)
6.廟島列島(山東長島)
7.普陀山島(浙江)
8.大嵛山(福建福鼎)
9.林進嶼、南碇島(福建漳州)
10.海陵島(廣東陽江)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五大沙漠
1.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內蒙古)
2.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新疆)
3.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新疆)
4.鳴沙山、月牙泉(甘肅)
5.沙坡頭(寧夏)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三大雅丹地貌
1.最瑰麗的岩石雅丹:烏爾禾(新疆)
2.最神秘的雅丹:白龍堆(新疆)
3.最壯觀的雅丹:三壟沙(新疆)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五大城區
1.廈門鼓浪嶼(福建)
2.蘇州老城(江蘇)
3.澳門歷史城區
4.青島八大關(山東)
5.北京什剎海地區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六大古鎮古村
1.丹巴藏寨(四川)
2.紅河大羊街鄉哈尼村落(雲南)
3.喀納斯湖畔圖瓦村(新疆)
4.黎平肇興侗寨(貴州)
5.婺源古村落群(江西)
6.麗江大研鎮(雲南)
《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中國最美八大海岸
1.亞龍灣(海南三亞)
2.野柳(台灣基隆)
3.成山頭(山東榮成)
4.東寨港紅樹林(海南瓊山)
5.昌黎黃金海岸(河北)
6.維多利亞海灣(香港)
7

E. 雲南有什麼白酒品牌

1、玉林泉酒:

玉林泉酒是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的特產。玉林泉酒始創於版清朝中葉,民國年權間便馳名滇中,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

2、楊林肥酒:

1987年,楊林肥酒廠成功研製出只有38度的低度肥酒,民國初年,雲南省舉行首屆物產品評會,楊林肥酒金榜奪魁,榮獲一等銀質獎。1987年,楊林低度肥酒通過省級技術鑒定,被評為昆明市優質產品。

3、鶴慶乾酒:

鶴慶乾酒,雲南省鶴慶縣雲鶴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鶴慶乾酒被譽為鶴慶「乾酒、火腿、豬酐酢」三寶之一,有著厚重的加工歷史和釀酒文化底蘊,是滇西茶馬古道和漢、白、納西、藏等多民族歷史文化交融的實物代表,享譽滇西北。

4、雲南銅鍋酒:

雲南銅鍋酒是哀牢山人民沿襲古老酉人釀酒傳統工藝,雲南銅鍋牌系列酒釀制方法古樸完美,用料考究,色澤清亮,口感綿甜爽冽,酒度低而不淡,香氣濃而不烈。

5、雲南竹筒酒:

雲南竹筒酒是一種產自雲南1000米海拔的山區,用竹筒裝著種出來的,成酒色澤金黃,酒質芬香濃郁,醇和甘爽,餘味悠長的原生態高端食品。

F. 國家地理中國一生必去的50個地方

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理

孕育出了不同的美景

經常看到有粉絲留言說:

其實不必去國外,此生能把中國走遍

眼睛便已經裝滿了山川大海

心胸自然開闊

這不《國家地理》評選了

中國一生必去的50個地方

每一個都讓人嚮往

不用去國外

中國四季的美景足以令你沉醉

-49-

龍門石窟

-50-

大足石刻

一個人的行走范圍,就是他的全世界,

如果你不走出去,

那這狹小的空間就會是你的全世界。

試著開始旅行吧,走出熟悉的這座圍城,

你會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

每一處都美到心驚,每一處都閃閃發光

這50個美景

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哦

祖國的大好河山

值得你去邂逅

G. 普洱茶是屬於什麼系列

只要是雲南本地的,具有原產地認證和QS認證的,你都可以信賴。最好還是版到專賣店裡賣,這樣更權貨真價實。你進店後看看,如果店裡只賣專一的品牌,這樣你就可以放心了,如果店裡什麼品牌的都賣,這多是炒貨的主。 精選茶葉商行普洱茶品質好,唯信的話,前3142中721後061

順便說說價格方面的事:
一位很熟悉普洱茶的朋友給我算了一筆賬,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在雲南普洱茶產地大葉曬青台地毛茶30元左右一公斤,加上製作成357克茶餅的相關費用及廠家的合理利潤,價格應該在二十元左右;如果是喬木茶或者是古樹茶的話,價格應該在六七十元以上;如果是千家寨、邦威山等名山出產的古樹茶,每餅的價格應該在一百七八十元左右吧。朋友道出了那些低價茶的秘密,一是採用「雨水茶」製作降低成本,再就是使用非普洱的外地茶葉冒充普洱茶。要是碰上十幾元一餅的所謂陳年古樹普洱還包郵費的那種普洱茶的話,還是應該多留意一下呢。

H. 《中國國家地理》里有講過雲南西雙版納的內容么

2002年10月《雲南專輯——雲南,如此多樣》
2008年4月《熱帶雨林》其中有報道西雙版納

I. 請用我們所學過的地理知識來回答,西雙版納的冬天為什麼會那麼熱(以氣候類型,氣候特徵,及氣候分布來

  1. 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於熱帶氣候

  2. 北面西面皆為高大的山脈,阻擋了西北寒流

  3. 地形有利於西南風、東南風暖風進入,北面山脈又使得暖風長期逗留,故而溫暖

  4. 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故而冬天雨水少,晴天多,溫度就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