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北方的地理文化

中國北方的地理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07:04

Ⅰ 北方地區的人們還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特點還有 南方地區

南方人與北方人在的相貌、性格上都有差別,一般來說,南方人黝黑、瘦小,北方人高大、白皙;南方人細膩、多思、聰慧,北方人豪放、耿直、豁達……。細細想來,差別還是很多的。為什麼有這么多的差別?差別本身本來就有趣味,更有趣的,也許是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

形成這種差別的最大因素,當然是因為人種不同。但是,除此之外,也許地理、氣候和歷史的原因也是值得關注的。南方人與北方人處在不同的地理、氣候和歷史環境下,塑造了南方人與北方人不同的性格和體態。達爾文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也可以在南方人與北方人的差異里找到某種答案。

在中國的地理上,一般來說,北方多是平原、戈壁,北方人總是置身於一望無際、一覽無余的廣闊天地里,這樣的地理環境會讓人感到簡單而安全,北方人在這種比較簡單和安全的地理環境下生活,他們不需要有太多的提防和防備,如地理的簡單那樣,北方人的思維也是簡單而直白,所以就形成了豪放、耿直、豁達的性格特徵;相對而言,南方卻是多山,地形崎嶇、叢林密布,地理環境變化多端,十里一個天、百步不同景,地理環境充滿著復雜性和不安全性,南方的人們生活在這種復雜和不安全的周邊環境中,就養成了南方人細膩、多思、聰慧的性格,甚至有時會演變為敏感、多心、多疑,他們總是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同一事物或同一現象,並判斷對自己的有利和不利影響。

氣候也可能是造成南方人與北方人相貌差異的一個因素,如果注意觀察,北方人兩隻眼睛之間的距離比南方人的要大一些,而相對於北方人,南方人的眼框內陷、額眉突起、眉毛烏黑,如果把南方人與北方人的這個差別,與南方、北方的氣候差異相聯系,也可以找到理由:南方比北方濕潤、多雨、光照強,南方人眼框內陷、額眉突起、眉毛烏黑的特點,恰好可以對眼睛起到防曬、防雨的作用,而北方的乾燥、少雨、光照少的氣候,使北方人不需要具備眼睛防曬、防雨的的功能,所以北方人沒有「眼框內陷、額眉突起、眉毛烏黑」的特點。

如果說從地理和氣候的角度解釋南方人與北方之間的差異,還顯得有點牽強的話,那麼用歷史的眼光看南方人與北方人在性格、體型的差異,也許會有一些說服力。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北強南弱是一個基本規律,特例很少(甚至東強西弱或西強東弱的情況也沒有出現過,因為在同一地理緯度的歷史上,東西之間是沒有強弱差異的)。在歷史上的冷兵器戰爭時代,形體高大的人,在戰爭中總是成為獲勝的一方,而形體弱小的人,在戰爭中總是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在歷史上的北方戰爭中,形體高大的勝利者總是占據北方,形體弱小的失敗者只好向南方逃竄,躲藏到了南方的山地叢林中去,每次戰爭都是這樣的規律,如此往復,北方是形體高大的勝利者的家園,南方則是形體弱小的失敗者逃避的避風港。所以,北方的勝利者在性格上如猛虎一般「豪放、耿直、豁達」,南方的失敗者的性格如兔子那樣「細膩、多思、聰慧」,甚至表現出「敏感、多心、多疑」,也是理所當然的啦。盡管南方人是失敗的逃亡者,但因為聰慧,足智多謀,在北方強悍的勝利者面前,南方人也能揚長避短,爭取到了在南方生存的空間,並在一定的時期內與北方形成了對峙局面。

Ⅱ 中國文化與地理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四、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數千年,歷史悠悠不絕,不僅包含豐富的內容,覆蓋了遼闊的國土,還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現實生活。現在,在整個世界連成一體、世界文化不斷交融的新形勢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下,我們必須努力建設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結合自己的國情,引進一切優秀的、有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善於吸收外來的新鮮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發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長期延續,並用其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弊病,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證,並使各國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貢獻。
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意義,在於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價值思想,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強化對文化環境的熱愛和保護,在強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區域文化的建設與協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於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經而且必將在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個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Ⅲ 中國北方地理環境狀況

你在初中地理書上就能找到

Ⅳ 中國北方地區自然地理要素

我國北方地區的范來圍主源要包括三大地形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

水文:河流流量比南方地區小,含沙量大,有結冰期,且越往北結冰期越長;主要河流有黃河(中下游水系)、海河水系、遼河水系、黑龍江及其支流松花江水系等。

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高山地區屬於高山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由於該地區南北跨緯度大,其內部氣候差異依舊比較明顯,因此可以將它細分為暖溫帶氣候(包括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遼河平原南部)、中溫帶氣候(包括東北平原大部分地區)、寒溫帶氣候(只局限在黑龍江省最北部的大興安嶺山區)。

植被:大部分地區的代表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東北一些高山地區分布有針葉林。

土壤:典型土壤——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為黃土,土質疏鬆;東北平原為黑土和黑鈣土,土壤十分肥沃。

Ⅳ 有關中國的地理文化題目和答案

中國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編輯本段](二)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現階段我國的人口增長由於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人口增長特點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每年增長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國仍要把推行計劃生育當成一項基本國策。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編輯本段](三)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編輯本段](四)氣候
l.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溫差近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無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濕潤區 半濕潤區 半乾旱區 乾旱區
乾燥度 小於1 1.00-1.49 1.50-4.0 大於4.0
地理區域 秦嶺-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東的廣大地區,東北山地,青藏高原東南部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渭河平原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 西北部的塔里木,准格爾,柴達木,阿爾善等地
植被 森林為主 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農田 水田 旱田,少部分水田 旱地 畜牧業

[編輯本段](五)河流與湖泊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不流人海洋,流人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徵: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徵,聞名的長江三峽(雷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是目前我國發電能力最大的水電站;舉世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2009年建成將安裝70萬千瓦的發電機26台,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比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大40%。將原來只能通航到重慶的船隻從1000噸提高到5000噸。使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加發揮其重要作用。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孟津為中游,先後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黃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汛決堤而泛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 額爾齊斯河
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
5.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編輯本段](六)海洋的利用
1.鄰近我國大陸的海洋
我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台灣東側的太平洋海區。其中,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2.豐富的海洋資源
大陸架:又稱「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淺海是海洋資源最富饒的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鐵等礦藏,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
我國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舟山漁場是全國性的大漁場,北方的渤海海灣漁場以盛產對蝦著稱。
我國的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鹽場有長蘆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
海底石油資源:我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蘊藏量以東海大陸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編輯本段](七)交通運輸和旅遊業
1.主要鐵路干線
現在我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鐵路。南北干線主要有:京哈一京/京滬線、焦枝一枝柳線、寶成一成昆線,和1996年9月1日通車的京九線C。東西干線有京秦一京包一京蘭線,隴海一蘭新線,滬杭一浙贛一湘黔一貴昆線,正在建設中的南疆鐵路將使隴海——蘭新線延長到我國最西部邊疆城市喀什市,是我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
2.主要海洋航線和港口
我國已有100多個萬噸級的深水碼頭泊位。北方有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煙台、連雲港等。南方有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
香港是世界著名海港,台灣省的基隆和高雄都是我國的重要港口。
3.主要內河航線
長江航線、珠江航線、京杭運河航線、松花江航線等。
4.主要航空線
全國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在來,民航可通往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
5.主要公路線
全國縣一級地區已全部通了汽車。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的有:北京一天津一唐沽線、廣州一深圳線、沈陽一大連線、廈門一福州線、上海一南京線、成都一重慶線、濟南一青島線等。
6.主要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主要用來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已建成和正建設中主要管道運輸線有:大慶—大連、大連一秦皇島一北京、任丘一北京、勝利油田一青島等,全長400多千米。從陝北向北京和從新疆到上海輸氣的管道也正在加緊建設中。
7.我國主要的旅遊資源
1 自然風光:我國的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風光最為重要。如五嶽名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絕的黃山、廬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長江三峽等;杭州西湖美景、無錫太湖風光、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雲南的大理、麗江、西雙版納和台灣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聞名的旅遊勝地。
2.人文旅遊景觀
(l)古代文化藝術寶藏: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北京)、幾十個歷史文化名城;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北京的故宮和皇家陵園,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南京明考陵、中山陵,蘇州的園林建築,承德的避暑山莊,洛陽的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畫等,都舉世聞名。
(2)革命紀念地:著名革命紀念地有延安、遵義、井岡山等。
(3)民族風情和地方風俗: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了風采各異、各有特色的風情習俗和民間節日。如漢族的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等。
此外,我國著名的現代工程建築,豐富多彩的地方土特產、工業品,神奇的中醫和養生之道,名揚世界的中國菜等,對中外遊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

Ⅵ 中國北方城市有哪些

北京、天津、石家莊、承德、張家口、唐山、秦皇島、保定、廊坊、滄州、衡水、邢台、邯鄲、安陽、開封、洛陽、鄭州、南陽、三門峽、登封、信陽、商丘、大同、太原、榆次、忻州、朔州、長治、大連、沈陽、錦州、凌源、鞍山、阜新、吉林、長春、伊春、白城、丹東、哈爾濱、齊齊哈爾、滿洲里、漠河、黑河、七台河、牡丹江、鶴崗、旅順、二連浩特、包頭、呼和浩特、錫林浩特、烏蘭浩特、集寧、德州、濟南、泰安、聊城、泰州、徐州、青島、煙台、濰坊、淄博、延安、西安、寶雞、榆林、漢中、咸陽、離石、介休、銀川、石嘴山、蘭州、天水、酒泉、張掖、嘉峪關、玉門、西寧、格爾木、烏魯木齊、喀什、善僐、伊犁、石河子、吐魯番

Ⅶ 中國南北方地區春節文化習俗,並分析說明背後的地理原因或歷史背景

主要是因為氣候,地形,水文,緯度,地貌,濕度等,任何動植物都與他生長的外部環境有一定的聯系,北方一年一熟,南方一年兩三熟,氣溫的差異導致動植物的生長不同,人們的需求自然也就不通,風俗習慣自然也就有差異,地域文化各不相同,生活化水平也存在差異。
我國南北方春節風俗大概不同的地方:

一、飲食習慣不同

南方和北方由於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差別,在飲食習慣上面有很大的不同。總提上來說,南方以米食為主,北方以麵食為主。在過年飲食上,除夕和大年初一南方和北方主食是有所不同的。 北方除夕和大年初一必須吃的食物是餃子,因為餃子諧音交子,有「更歲交子」之意,預示著舊歲的結束和新一年的開始。另外餃子的形狀和元寶相似,吃餃子又意味著來年發財之意。 餃子餡的口味每個地方也是不同的,有酸菜的,有豬肉的,有羊肉的,還有韭菜、白菜、蘿卜、芹菜等等,五花八門。 在南方除夕和大年初一吃的食物是湯圓,湯圓的形狀是圓形的。有「富貴團圓」之意。而湯圓的餡也是多種多樣的,甜、咸、葷、素皆有,甜餡最常見,如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

二、零食不同

除了主食之外,零食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同村的鄰居,還是遠道而來的親戚,零食的作用不可小覷。零食可以哄小孩,可以作為飯前的墊食,同時也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 北方的零食以堅果為主,像瓜子、花生等,北方過年的時候要買一大包瓜子。這些瓜子在親鄰的談笑間,在小孩的嬉戲間,不知不覺便沒了。 南方的零食以甜點為主,像年糕、桂花糕等,年糕又名諧音」年年高「,預示著工作更上一層樓,年糕是南方過年必備的糕點。

三、娛樂活動不同

在北方由於氣候寒冷,過年一般都是待在家裡的,和親戚朋友聊聊天打打牌,很少有戶外的娛樂活動。 開春以後,北方的廟會比較多。逛廟會是北方春季的主要活動,有些地方的廟會從新年就開始了,新年,元宵節都有廟會,在南方溫度比北方高,室外的活動比較多,南方舞龍燈也是一種形式,集「舞獅、舞龍、劃綵船、跑竹馬、踩高蹺等。 大年除夕的晚上,北方人一般是待在家裡,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如果是在農村,火盆和火爐是少不了的,火象徵著紅紅火火,除夕這天一定要把火燒的大,燒的旺,紅彤彤的花苗照在身上,照在牆壁上,不僅身子暖,心裡也是暖洋洋的。 南方人,吃過年夜飯以後,老年人在家圍爐而坐,拉拉家常,談談一年的收獲和明年的打算,年輕人則外出逛街遊玩,迎接新年的到來。

Ⅷ 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地理人文差異

地理差異來:南方高溫高濕,北方自冬夏溫差大,乾燥,南方植被豐富,北方相對稀疏,南方多丘陵河湖,北方多高大山脈,河湖稀少,南方多森林,北方多草原。
人文差異:北方各地方言雖有差異,但不影響交流使用,南方方言種類繁多且差異很大,存在語言交流上的障礙;北方人豪爽、熱情,南方人相對謹慎低調;傳統北方基本無夜生活,南方夜市和夜生活發達;北方宗族觀念較弱,南方宗族觀念較強;北方人較高大,南方人較矮小;北方過年普遍吃餃子,南方各地差異很大,有吃湯圓的,有吃年夜飯的;北方飲食以面為主,但不排斥米,南方以米為主,部分地區對面的排斥較為明顯;北方普遍喜吃牛羊肉,南方對牛羊肉的接受度有限

Ⅸ 國內區域文化差異的地理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2、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美國可是鮮活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 –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河北為主,山東次之)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為江淮一代來的人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現在的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3、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Ⅹ 以中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為例,經濟和地理位置對當地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哪些不同方面

中國南方:受季風氣候影響,氣溫高,降水多,故雲南傣族竹高出地面很多的竹樓版,主要避免權濕熱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所以這一自然景觀也成為當地的獨有旅遊資源。
中國北方:受大陸性氣候影響,降水少氣溫晝夜變化、冬夏變化大,以陝北為例,人們居住在窯洞里,主要考慮「冬暖夏涼」,也成為當地的旅遊資源。
地理位置偏僻,易形成獨特的文化;地理位置處於樞紐地位,易形成多元文化。
經濟水平高,易形成現代文化,人們追求時尚,嚮往未來;經濟水平低,易保留傳統文化,人們懷念故人,緬懷先烈,民風淳樸。
祝你成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