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語言文字
㈠ 中國古代語言
1、商代:據記載當時均持中原雅音,直至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之所需,這也表示在很早以前人們都已經有了「雅音入市」共同的心願。
2、隋朝:由於當時中國北方地區長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統治之下,漢族習俗文化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心想恢復漢族禮樂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復漢族文化的舉措,其中包括命陸法言等編著《切韻》,審定比較經典、純正的漢語。
3、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准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
4、宋代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而在北宋亡國後,南宋時代的劉淵又基於《廣韻》著《平水韻》。
5、元代定都在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朝廷規定學校教學要使用以大都語音為標準的天下通語。
6、明朝以南京官話為官方語言。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話仍然是清代官場和知識分子階層的主流官話。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以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北京官話的地位迅速抬升。
(1)地理中國語言文字擴展閱讀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1955年,確定現代標准漢語名稱由國語改稱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寫入憲法,制定標准後於1956年2月6日由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向全國推廣。
㈡ 地理!有關文化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是世界各文化圈的重要標志請論述清晰,最好分點回
世界各地的來文化各不自相同,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不同的語言文字,像亞洲基本是漢字為主的方塊字,而歐美則是最早以拉丁字母文字為主的字母文字。。嗯,各地不同的文化,以中國為例,地廣人稀,君主專制下是小農經濟,相應的就是信奉佛教,求得風調雨順,保護農業經濟。而歐美等地山多農耕地少,港灣多,商業就比較發達,像後來宗教改革產生的加爾文教主要說的就是資本主義發財致富啥的,什麼先定論之類的,講求的是人文。。。順便,鄙人是今年高三畢業生,知道的也不多,總之是只理解到這種程度了= =。。嘛。。。世界各文化圈,有不同的地理和歷史環境,所產生的物質文化也各不相同。。。
㈢ 近代國學大家如何看中國語言文字
【核心提示】國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全面審視、梳理和整合,在這一過程中,語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出來。當前,與對英語的重視相比,漢語的狀況令人擔憂。在這方面,近代的國學之路具有警醒作用。 近代國學是隨西學東漸而發展起來的。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作為中國文化主要載體的語言文字問題。各大家的觀點、識見並不相同,可比較而觀之。
康有為、譚嗣同:語言文字「大同」觀 康有為、譚嗣同將孔學與佛教代表的印度文化和基督教代表的西方文化相對舉。他們強調孔教與佛教、基督教的相通性,同時提到這些不同文化的載體——語言文字。在他們看來,正如未來社會消除國界、同一文化一樣,大同世界也需同一語言文字,也就是用簡捷的西方字母文字取代難寫、難認、難記的漢字。康有為認為,屆時西方的字母文字大行其道,中國的象形文字將退出歷史舞台,充其量作為書法藝術保留在博物館的一角供人觀瞻。譚嗣同也多次表達了中國文字不如西方文字的看法,他堅持由繁入簡的文化進化原則,認為中國的語言文字在未來的大同社會將會被淘汰。
其實,無論康有為還是譚嗣同,他們之所以主張大同社會要同一語言,根本目的是消除各國各民族的語言差異,為國家平等、人種平等以及平等交流提供便捷。對於這一良苦用心,我們應該抱以同情之理解。然而,若中國文化的載體——漢語真的被西方字母文字所取代,國學也必將隨之化為烏有。梁啟超對於康有為的這套主張非常正確地指出,這是宗教家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是夢囈。
嚴復:「吾國古文」是國粹 嚴復被譽為近代西學第一人,大力宣傳、翻譯西學的嚴復呼籲以中國本土文化作為中國的立國根基,以此培養中國人的國性。精通西學和外文的特殊經歷和學術素養使嚴復的主張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對國文的看法也最耐人尋味。出於學習西方文化的需要,嚴復不止一次地急切呼籲中國人要通西文,甚至斷言對於20世紀的中國人來說,不通西文則「不得謂之成學」。同時他也認為通西文和西學之後,讀中國書可得神解。嚴復所謂神解,並非像康有為那樣拋開字句而洞察微言大義,而是在保持經典原樣而不加刪節或改動的前提下,通過字斟句酌來解讀經典。這使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六經」等經典成為國學的主要內容。有鑒於此,嚴復特別駁斥了某些人借口中國的文字艱深而不讀經典的做法,流露出對中國語言文字的堅守。他強調,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是「最正當之文字」,不存在所謂「艱深」問題。
嚴復也以國粹稱謂中國本土文化,國文則是國粹的一部分。基於保存國粹和國文的宗旨,嚴復翻譯西方著作所採用的文字便是「吾國古文」。
梁啟超:在「文獻學」中研究文字學 梁啟超也認為語言文字是由繁入簡進化的,卻並不主張大同社會全球同一語言、取消漢字。因為梁啟超的國學理念秉持民族主義立場,一面彰顯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一面將語言文字納入國學之中。梁啟超的國學包括「文獻學」和「德性學」兩部分,「文獻學」就是「整理國故」,其核心是歷史學;語言文字中傳遞、隱藏著各種歷史信息,其本身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這使文字學成為歷史學乃至全部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鑒於此,梁啟超呼籲在「文獻學」中展開文字學研究。他設想「能用新眼光去研究,做成一部《新說文解字》,可以當作一部民族思想變遷史或社會心理進化史讀」。這表明,從民族史、文化史的角度關注中國的語言文字,將語言文字視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梁啟超國學的基本特徵。
章炳麟:「小學」是國學的基本內容 按照章炳麟的說法,中國的語言文字具有他國文字無法比擬的魅力和意蘊:一字多義,有本義,又有引申義,本義與引申義同為一詞;這使中國的語言文字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大不相同,故而內涵豐富,變化多端。章炳麟進而指出,有別於其他各國文字的特殊性使中國的語言文字極富魅力,凝聚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著歷史學、社會學等多重意蘊和密碼。他解釋說,古人造字有先後,後人便可以根據某字出現的時間推斷出此字指代事物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而破解其中隱含的社會、歷史和文化信息。他同時強調,文章優美才能感動人,而文章之所以優美,「全在文字」;文章可以感人,關鍵在於語言文字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不同地域特殊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所以,「自然本種的文辭,方為優美」。
章炳麟國學研究的最大特色在「小學」,即語言文字研究。章炳麟的國學理念將對中國語言文字的重視推向了極致。
國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全面審視、梳理和整合,在這一過程中,語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凸顯出來。當前,與對英語的重視相比,漢語的狀況令人擔憂。在這方面,近代的國學之路具有警醒作用。(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㈣ 漢字的發展和地理有關系么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的時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時代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大篆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小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隸書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楷書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唐-歐陽詢)、「虞體」(唐-虞世南)、「顏體」(唐-顏真卿)、「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宋元-趙孟頫)等。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正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草書草書: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㈤ 地理題:我國大多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對不對
先告訴你答案,我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只有部分少數民族有。
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已全部轉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些民族內部不同支系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不包括轉用或者兼用漢語的情況):瑤族的不同支系分別使用勉語、布努語和拉珈語;高山族的不同支系分別使用泰耶爾語、賽德語、鄒語、沙阿魯阿語、卡那卡那布語、排灣語、阿眉斯語、布農語、魯凱語、卑南語、邵語、薩斯特語、耶眉語共13種語言;景頗族的不同支系分別使用景頗語、載瓦語;怒族的不同支系分別使用怒蘇語、阿儂語、柔若語;裕固族使用東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門巴族使用門巴語、倉拉語。因此,全國55個少數民族,共使用72種語言。這些語言分別屬於五個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現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已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直接使用漢字外,有29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由於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傣語使用4種文字,景頗族使用2種文字,所以29個民族共使用54種文字。列表如下:
民族名稱 使用文字的名稱
蒙古族 傳統蒙文、托忒文
藏族 藏文
維吾爾族 維吾爾老文字、維吾爾新文字
苗族 老苗文、黔東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滇東北苗文(後4種為新創)
彝族 爨文、規范彝文
壯族 方塊壯字、壯文(新創)
布依族 布依文(新創)
朝鮮族 朝鮮文
侗族 侗文(新創)
瑤族 門方言文字、勉方言文字
白族 老白文、白文(新創)
土家族 土家文(新創)
哈尼族 哈雅文、碧卡文(均為新創)
哈薩克族 哈薩克老文字、哈薩克新文字
傣族 老傣仂文、新傣仂文、老傣那文、新傣那文、傣綳文、金平、傣文
黎族 黎文(新創)
傈僳族 老傈僳文(大寫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格框式拼音文字、表音的音節文字)、新傈僳文
佤族 撒拉語、佤文(新創)
拉祜族 拉祜文
水族 水書
納西族 東巴文、哥巴文、瑪麗薩文、納西文(新創)
景頗族 景頗文、載瓦文(新創)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文
土族 土文(新創)
羌族 羌文(新創)
錫伯族 錫伯文
俄羅斯族 俄文
獨龍族 獨龍文(新創)
基諾族 基諾文(新創)
一些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為了保存並發展民族文化,擴大信息來源,提高科學水平,千方百計地創造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要是50年代,政府組織語言學專家、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經過調查研究,先後為壯、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納西、侗、佤、黎等10個民族制訂了14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其中,分別為苗語的不同方言制訂了4種文字方案,為哈尼語的不同方言制訂了2種文字方案。後來又為景頗族的載瓦支系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載瓦文方案,為土族制訂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方案。80年代根據本民族的要求,又為白、獨龍、土家、羌、基諾等民族設計了拼音文字方案。
藏、彝、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朝鮮、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它們大部分已經有比較規范的習慣用法,使用范圍較廣,影響也較大。苗文和壯文雖然創制時間不長,但使用人數也較多。下面重點分析這10個民族語言文字規范標准及信息處理情況
㈥ 中國的地理位置,首都,官方語言和貨幣名稱各是哪些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陸地領土包括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台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各島、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一切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島嶼(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共約960萬平方千米。中國疆域在清朝前夕約1300萬平方千米。中國所管轄的包括南中國海九段線以內的所有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黃海、東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轄的專屬經濟區,共約470萬平方千米。中華人民共和國領空為領土和領海以上35KM(航空器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現為35KM)的空域,共約1430萬平方千米。
首都是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和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中國第二大城市。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東南與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相連,其餘為河北省所環繞。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與上海、天津一起被統稱為北上天,其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北京薈萃了自元明清以來的中華文化,擁有眾多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今天的北京擁有21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位居全球第二。
官方語言:漢語普通話。 (英語:mandarin/putonghugg/Chinese),即現代標准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於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台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為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與書面語。普通話基於現代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並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准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台灣地區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共和國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非官方語言)的法定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RMB)。 另外,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合法流通港幣(HKD),澳門特別行政區合法流通澳門元(MOP),台灣地區合法流通新台幣。
㈦ 中國歷史語言
1、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語言是以現在的「吳語」為根基的,因為吳文化是周泰伯從中原帶來的,比較正統,叫做「雅音」,而且由於長江天塹,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較少受外來影響,所以比較的純正,當然古吳語也是從楚語演變過來的。
另外古吳語和現在的吳語區別同樣很大(現在的蘇州、上海一帶人很可能是聽不懂古吳語的),有研究說,古吳語可能跟現在浙南閩北一帶的方言比較相似。
(「雅」和「夏」相通,所謂雅言即是指夏朝人流傳下來的,廣泛使用於今天的黃河、洛水一帶的河洛古語,由於從夏朝、商朝到周朝都定都於河洛一帶,到了東周遷都洛邑後,作為各個諸侯國與天下共主東周交流的共同語,雅言此時開始向洛陽音傾斜,這也就是後世漢人廣泛使用的「洛陽讀書音」的古老源頭。)
2、秦漢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是南北大融合時期,由於胡人和漢人戰爭、聯姻、通商日益頻繁,所以中原的華夏正統語言已經開始不純正了,出現了大量的捲舌音,兒化音(正統中華語言是沒有捲舌的),但長江沿岸和以南的廣大地區依然是保持古老的華夏語言,雖然也開始發生變化。
3、隋唐時期
北方的語言已經基本為胡族同化了,大量的古漢語所特有的音韻消失了,不過這時候的官方語言依然是南方吳音,這個可以從大量的唐詩韻腳中得以驗證,在隋唐時期,現在的長江中下游的北岸一帶(南京、揚州、鎮江)還是在講吳語的,這一塊區域是北方話和吳音的分界。
4、宋明時期
江淮一帶的吳語也為北方話所侵蝕,成為了江淮官話,而在明代,由於朱元璋首先定都南京,所以江淮官話是中國當時的官方語言。
5、清朝時期
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語言成為了中國的強勢方言,繼而奠定了現在的普通話為國語的基礎。
但是從語言學角度講,北京話是非常不純正的一種語言,是古漢語和胡語大量融合同化的結果,她失去了漢語本身的韻味,只保留了四個音韻,但由於自從明代以來中國政治中心長期在北京,所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成為了現在的國語。
6、新中國成立後至今
建國後,國語改革運動繼續推進,1955年,就採取什麼方言作為國語的基礎,教育部主持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當時,各地代表通過投票方式,以決定從全國15種主要方言中,選出一個作為新國語的基礎。
最終,排名第一的北京官話被選定為新國語的標准語。考慮到民族共通融合問題,大會還決定將「國語」改名為「普通話」。
至此,歷經數十年從清朝末年延宕至民國,乃至新中國的多番討論和改革,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終於正式成型,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並將普通話正式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7)地理中國語言文字擴展閱讀:
漢語歷史悠久,使用人數最多,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15億,超過世界總人口的20%,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於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的華人社區。
漢語是分析語,一般有三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口語和書面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准漢語為規范。
漢語有標准語和方言之分。現代標准漢語即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語音採集地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以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現代標准漢語中,除輕聲外共有四個聲調。
㈧ 中國語言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粗劣的語言了。
起初,人們通過手勢、眼神等簡單的動作和聲音來互相傳遞信息,通過不斷的磨煉,促使了器官的進化,發出的聲音出現了高、低、粗、細的頻率變化,人類的原始語言產生了,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信息革命。
人類的語言在萌芽階段是紛繁復雜的,具有模糊、不穩定、隨意性等特點。同一種語言也會因部落的遷徙融合、圖騰崇拜的變化、時間地理的變遷而產生變種——方言。
最後真正發展成熟走向輝煌的還是在中華本土的漢字,它的基本發展軌跡是:模擬刻畫符號、原始象形文字(含早期甲骨文,距今8000年)、陶文、甲骨文、石籀文、鍾鼓文、金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宋體。
近代以來,由於整個歷史格局的變化,美洲、非洲、澳洲或被佔領或被殖民使用了殖民者的語言——印歐語系,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法語等。南亞、東南亞一帶原使用漢字的國家也紛紛引進了西方拉丁語系的殖民語言,以越南語為甚。
拉丁字母語言之所以今天分布如此之廣之眾,並不是它有多少優越之處,相反,是近代這場血與火的殖民史的歷史見證。
(8)地理中國語言文字擴展閱讀:
漢語語系:
從語言的系屬來看,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分為漢語和藏緬、苗瑤、壯侗三個語族。
屬於藏緬語族的有藏、嘉戎、門巴、倉拉、珞巴、羌、普米、獨龍、景頗、彝、僳僳、哈尼、拉祜、白、納西、基諾、怒蘇、阿儂、柔若、土家、載瓦、阿昌等語言;屬於苗瑤語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語言。
屬於壯侗語族的有壯、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拉珈、黎、仡佬等語言。阿爾泰語系分為蒙古、突厥、滿-通古斯三個語族。
屬於蒙古語族的有蒙古、達斡爾、東鄉、東部裕固、土、保安等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有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西部裕固、圖佤等語言;屬於滿-通古斯語族的有滿、錫伯、赫哲、鄂溫克、鄂倫春等語言。
屬於南島語系的是高山族諸語言,還有回族的回輝話。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有佤、德昂、布朗、克木等語言。屬於印歐語系的是屬斯拉夫語族的俄語和屬伊朗語族的塔吉克語。此外,朝鮮語和京語的系屬尚未確定。
㈨ 語言文字是怎樣產生的
語言的起源來和人類的起源一自樣久遠。
我國多數專家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起源說,認為「勞動創造語言」。我們祖先在生產勞動中於自然災害作斗爭時需要齊心協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種信號把大家的行動統一起來,各種信號如果以一定的聲音為目標,就成了最初的語言。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一群人在一起抬木頭的情景。大家為了統一用力的時機和方向,不總是要「嗨喲,嗨喲」地喊號子嗎?這個「嗨喲,嗨喲」在最初可能沒有什麼特定的含義,可是時間一長,人們一聽到這個號子就自然而然地會想起「抬東西」這個意思,於是「嗨喲,嗨喲」就成了原始的語言。當然,語言的產生還有兩個重要的條件,這就是發音器官和大腦思維的復雜化。勞動使類人猿能夠直立行走,使它們的發音器官有利於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同時,使手與各種食物的接觸更加頻繁,刺激了大腦的機能,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剛剛創造出來的原始語言又是什麼樣的呢?現在只能肯定它是有聲音和有意義的,別的還沒有辦法知道。
至於文字的起源,要遲得多。最早是為了記錄有聲語言而產生,是象形文字。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