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對中國近代的影響
⑴ 關於地理因素對於中國歷史變遷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因為:
1、它並沒有規定人類從生產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
2、它並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如現在核武器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存亡。
3、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如控制核武器,發展核電站,和平使用和能量。
地理環境在對人類及人類社會具體地發生作用的時候,由於受到其它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相似的地理環境,所起作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從縱向的角度看,在人類的早期,即人類基本上還只能被動地適應現成的環境時,地理環境對人類各方面的活動幾乎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弱。
從橫向的角度看,不同地區的人,對相同、相似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也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條件差,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低,那麼,地理環境對人類以及人類社會所起的決定作用就大。反之,生產力水平高,生產條件好,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高,地理環境所起的作用相對來說就低。
但是,不管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分析,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並且是以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為限度的,正如教材所說,是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還遠遠沒有達到極限的前提下來說的。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這也正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采、千差萬別的緣由所在。
⑵ 中國地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何影響
地理環境最開復始影響到的就是一個制地方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環境因素的不同使人環境的關系也不同。
人是環境中的動物,在依據周圍的環境狀況能動的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飲食習慣。
環境的不同連同人民的飲食習慣一同更改者人的思維方式和對宇宙對世界對人生等等的認知。
文化說白了,其實是人的文化。
中國文化的南北和東西差異,精彩紛呈,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和人民的飲食習慣下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從小就過得游牧的生活,時刻在感受的草原的遼闊,所以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業都打起不拘小節,好比大同石刻;青藏高原因為地處高喊地帶從古至今都有著對神的崇拜,所以有著很深的信仰文化;江南地區,以為內河網密閉,多低山丘陵,一衣帶水,所以碧水融情,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就如同江南水鄉園林一樣柔美細膩,小巧可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以滿腔的情懷在執念這這片水土。
--網路
⑶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一節 地理環境及其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P15、24頁)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P25)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⑷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4)地理環境對中國近代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⑸ 地理環境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貴州內省會貴陽,境內容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⑹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來類文明的演進具有源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以上只是地理因素對我們文明演進影響的一部分,實際很廣
⑺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⑻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特徵有哪些影響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參考資料:一個教的不錯的老師的筆記。相關參照《中國文化史》
⑼ 請概括地理條件對國家興衰的影響
地理條件影響國家的氣候 地形 交通條件 物產 礦物等 這些條件都與國家的興專衰息息相關
義大利 它地處屬地中海沿岸 又是亞歐的絲綢之路的歐洲的終點 是亞歐商品交易的集散地 所以在中世紀時期興盛一時 但在航海時代來臨之後 海上貿易開始取代陸路貿易地位 所以義大利開始衰退
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重要海峽 是從印度洋到東南亞和東亞的重要中轉站 水路交通發達 貿易往來密集
⑽ 急求:地理環境世界的影響
1 地理環境影響古文明的進程與發展 在遠古時代人們出行不易,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雖終其一生,但其可能達到的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莊子對其有很好的描述「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早期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大,這就是文化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持有類似觀點的人物很多,如古代希羅多德,近代房龍等。 更進一步說,地理環境決定論也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地理環境決定論對社會形態也產生重要影響(地域政治)。 1)古希臘的航海、貿易、移民與地理環境影響 這是550BC(公元前)希臘及其移民的定居地圖,可得到以下結論: 希臘半島位於地中海東部中央,通過航海,希臘人可以很方便地達到埃及、小亞西亞、黑海沿岸、耶路撒冷和敘利亞、義大利、北非、西班牙南部等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航海的運載能力要超過陸路運輸,尤其在古代,人們在陸路只能依靠人力或馱獸,成本極高;相對而言海路運輸的規模更大,成本也低。通過海路,古希臘可以與多個古代文明發達的地區發生接觸,多種文化可在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都是重要的古代文明,古代希臘人使用當時的交通工具是可以到達上述地區的。從這個角度說,整個西方的歷史從很早開始,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果考慮以希臘為中心的陸路交通,比如由雅典出發旅行到達印度河流域,會碰到一些地理障礙,如高原、山地、沙漠等。但這些地理障礙在當時都是可以克服的。我們知道古希臘時期發生了馬其頓亞力山大大帝(356 BC - 323 BC)的遠征,他由希臘出發一路與波斯人作戰,最後在波斯高原北部,靠近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地方,把波斯國王的殘余勢力肅清,同時越過北印度的高山進入了印度。 所以,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西徐亞(又譯斯基泰,古代黑海北部地區)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復雜險惡的地理環境也比較適合小國寡民式的城邦。 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而所謂政治(politics),正是城邦事務的意思。 2)古中國的經濟農業也受地理環境的嚴重影響 由地圖可見,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穿過沙漠、高山可進入中亞,這條路線即我們常說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一方面很難走,另一方面它是陸路,其規模和效率都是沒法和航海相比的; 絲綢之路可以建立起古代中國和印度、波斯的聯系,但絲綢之路的開通是比較晚的,最少也要晚至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之後。而在中亞發生的可以媲美於亞歷山大遠征的偉大戰役是發生在唐朝天寶十年(751年)的的怛羅斯戰役。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當然到宋代以後又有所謂海上絲綢之路,並取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主要渠道。 根據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人口茂盛。而在等雨線的西北,氣候乾燥,適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居的統一專制帝國與游牧民族之間的和戰問題可說是近2000年來中國歷史的主線。 按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該地區與亞洲其他部分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是農業,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因此其政治是很不同於西方的,更強調世俗的秩序(家庭的和國家的)和各種道德倫理。追求道德上的提升,以達到內聖外王是典型的中國價值觀。 15英寸等雨線 所以說古中國的經濟基礎農業受到地理環境的極大影響 由於長期處於專制的大一統政體下,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的民族和國家概念。近代國家概念是基於民族的,基於民族意識的覺醒,國家行政權利帶有神聖性(所謂民族國家)。而中國歷史對國家行政權利則帶有更多功利性,如「逐鹿中原」、「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打江山,坐江山等」都是把國家行政權功利化、物品化的體現(所謂朝代國家)。中國的民族主要是漢族,漢族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各民族融合的產物,可以理解為漢化後的人民,或喪失民族性的人民。因為在古代中國,與漢族相對應的是所有其他民族,這些民族都比漢族的文明程度要差,其歷史發展趨勢都是逐漸漢化。 2 地理環境仍然對現代經濟和地區不平衡性產生重大影響 現代地理環境造成的經濟差異依然存在,即所謂「一方山水養一方人」,而大量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大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圈都是沿海、沿江湖泊為依託的。 在1984年開始的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東北、東和東南方沿海在風水是上處於有利的方位,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初,借大力開放沿海港口城市之機,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形成經濟圈的更大需求。環渤海城市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等得到全面發展。 而在晚期開發大西北的戰略中,其西部經濟遠沒有東部經濟發展的快,其效果也不是那麼明顯。為什麼?就是因為西部沒有沿海那樣具有大的海和江河湖泊等。其地理因素的差別是明顯的。 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的經濟圈或經濟格局,都是依託沿海、湖泊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