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廊屋

地理中國廊屋

發布時間: 2021-02-24 15:00:23

⑴ 中國宮殿的地理位置

中國宮殿 Chinese palaces
河南偃師二里頭商代早期宮殿遺址是現知最早的宮殿,以廊廡專圍成院落,前沿建屬寬大院門,軸線後端為殿堂。殿內劃分出開敞的前堂和封閉的後室,屋頂可能是四阿重屋(即廡殿重檐)。整個院落建築在夯土地基上。以後,院落組合和前堂後室(對於宮殿又可稱為前朝後寢)成了長期延續的宮殿布局方式。

⑵ 中國那些地理風景好

中國最美的十六處風光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習俗以及美麗的風格示例景一直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源遠流長的歷史使中國繼承了一份十分寶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它們是人類的共同瑰寶。
■一、新疆阿爾泰白哈巴(中哈邊境)阿爾泰山,自古被譽為「金山」,深藏於內陸腹地,美麗而神秘。這里的野山野水無處不入畫,當你行走其間,你會真正領悟到寧靜、美麗、和諧才是人類最佳的棲居地。白哈巴村,雖小但很精緻。隨意點綴在村中木屋欄柵旁的白樺樹,或金黃或翠綠,在晨光和夕陽下,閃爍金光,與木屋、炊煙、挑水的村婦,以及牧羊的孩童一起,營造著家園的溫馨,釋放著一種生命獨有的暖意。
■二、浙江烏鎮烏鎮位於桐鄉市北部,距市區17公里。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省吳江縣,東南與濮院、龍翔街道等毗連,東北接嘉興市秀洲區。歷史上曾是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桐鄉、石門、秀水、烏程、歸安、吳江、震澤)錯壤之地。今為附近鄉鎮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鎮域面積71.19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鎮區常住人口1.2萬。烏鎮地處河流沖積和湖沼淤積平原,地勢平坦,河流縱橫交織,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三、雲南元陽梯田雲南屬於海洋性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那裡的人們開墾了規模龐大、世界聞名的梯田。其中元陽的梯田比較有代表性,特別是雲霧天氣多的季節,山坡上大片的梯田在雲霧籠罩下,就像從人間登上天堂的天梯,非常壯觀美麗。2500年前哈尼族的祖先從西藏高原來到雲南南部這個邊陲山區,初來乍到就遇到了一大難題:周圍的山谷根本不適宜種植。哈尼族人以頑強的民族性格與大自然搏鬥,用石塊砌起圍牆,圍住新開墾的農田,還引來山泉灌溉,並在水霧繚繞的梯田中種植稻穀。14世紀明朝年代,這種把崎嶇山地開墾成良田的技術傳遍了中國和東南亞,哈尼人更把哀牢山這一帶的山區變成了一幅幅「藝術品」。於是明朝皇帝給哈尼族人賜名「山嶽神鵰手」,這一美名便世代相傳下來。二、三月間到元陽,從縣城沿公路一路走來,水平如鏡的梯田從座座山頭層層延展下來,在陽光和雲霧的交替變幻中,氣象萬千,壯闊無比。時見身著色彩亮麗的民族服飾的哈尼族、彝族男女,共同組成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
■四、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婺源是鑲嵌在黃山--景德鎮--廬山國際旅遊黃金線上的一顆綠色生態與古文化明珠。她東連浙江衢州、南通上饒、西接景德鎮、北臨黃山,古屬吳中楚尾,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婺源,被譽為「江南曲阜」和「書鄉」。文學家朱弁,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明篆刻家何震,清經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醫學家程門雪,都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此外,婺源的民間藝術也十分富有,典雅的徽劇是京劇的源流之一,古樸的儺舞被稱為「古典舞蹈活化石」,甲路抬閣藝術享有「中華一絕」的美名,獨具韻致的茶藝表演風姿迷人...婺源博物館,館藏之多,品位之高,國內罕見,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
■五、四川阿壩草原阿壩縣為藏名的譯音,關於「阿壩」名的由來和含義說法多樣,藏族知識界、宗教界人士認為:「阿壩」一名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吐蕃王松贊干布以武力進攻松潘向唐求婚,佔領松州以西地區後,從土蕃腹地阿里一帶遷民至本地並居住下來繁衍生息。他們自稱「阿里娃」。阿壩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東北部有高原濕地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區,西北部有奇峰異石、冰川雪峰、湖泊草原等高原山地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區,南部有高山峽谷、原始森林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區,中部有民居建築、服飾歌舞、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等組成的「安多民族文化走廊」等人文景觀區。
■六、江蘇太湖太湖跨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總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蘇州佔3分之2強,太湖72峰,蘇州攬入58峰,國務院規劃的沿太湖13個風景區69個景點,蘇州有6個景區34個風景點,正所謂太湖風光美,一半在姑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素以宏大的層次,豐富秀麗的湖島山水風光而著稱,蘇州沿太湖地區尤為得天獨厚,漫長而多變的湖岸線,形成豐富的沿湖景觀,山林豐茂、花果飄香、文物古跡遍布其間。
■七、吉林長白山天池長白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東南部與朝鮮。長白山系復合式盾形休眠火山,為中國東北和歐亞大陸東部最高峰,是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之源。史料記載天池水「冬無冰,夏無萍」,夏無萍是真,冬無冰卻不盡然,冬季冰層一般厚1.2米,且結冰期長達六、七個月。不過,天池內還有溫泉多處,形成幾條溫泉帶,長150米,寬30-40米,水溫常保持在42攝氏度,隆冬時節熱氣騰騰,冰消雪融,故有人又將天池叫溫涼泊。近幾年,天池中出現一種冷水魚-虹鱒魚,此魚生長緩慢,肉質鮮美,來長白山旅遊能品嘗到這種魚,也是一大口福.據說天池中的虹鱒魚是北朝鮮在天池放養的。
■八、新疆帕米爾高原帕米爾位於新疆西南部,古代稱為蔥嶺,向有世界屋脊之稱;按照自然地理狀況,可分為八個部分,文稱八「帕」。清朝在阿爾楚爾帕內立有記功碑;在各帕共建有八所卡倫;帕米爾是我國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居住、游牧的地方,直到19世紀70年代一直屬於中國。柏米爾共分八「帕」,由北向南依次為: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郎庫里帕米爾、阿爾楚爾柏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瓦罕帕米爾。
■九、江南水鄉周莊周庄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庄為中國第一水鄉。周庄有著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蘊涵。
■十、廣西紅水河岸上風光處處是高聳的峰叢,放眼望去重巒迭嶂,高低錯落變化無窮,裸露著奇特的形體;遍地可見深幽的窪地,俯首遠眺隱約察覺村寨、田間和水池交織其間,不禁嗟漢這小小的一隅之谷猶如世外桃源,大有恍若隔世之感。這個奇妙的境地,磊磊多石,山岩嶙剛,崎嶇突兀,間或夾雜堅韌虯典的林木盤根錯節的榕樹,顯示出一種昏螟、空靈而粗獷的氣勢,令人駭異。
■十一、湖南吉首鳳凰鳳凰縣位於湖南吉首市與懷化市之間偏西的地方,城區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角樓就如美人醉酒一樣憨態可掬。城內大街小巷中辣子與熏肉的香味四季飄香,多情湘女婆娑而過。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對歌聲可驚醒每一扇臨水的窗戶。出了城,見一山如利劍穿空,拔地而起,為天星山。山頂有一平台豁然開朗,中有一方池為「天池」,汩汩溪流,卻久旱不涸,常有麝獐臨水,百鳥低回。山下有奇梁洞,洞內有雲霧山、天堂、龍宮、陰陽河等景,集桂林、張家界奇景於一洞。
■十二、雲南瀘沽湖被摩梭人稱為「母親湖」的瀘沽湖,海撥2690米,水域面積達5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處90餘米,透明度高達11米。湖中有五個全島、三個半島和一個海堤連島。湖中各島婷婷玉立,形態各異,林木蔥郁,翠綠如畫,身臨其間,水天一色,清澈如鏡,藻花點綴其間,緩緩滑行於碧波之上的豬槽船和徐徐飄浮於水天之間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幾分古樸、幾分寧靜,是一個遠離囂市,未被污染的處女湖。
■十三、雲南羅平羅平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深溝峽谷縱橫,盆嶺相間有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觀。以其氣勢雄偉的瀑布群落、幽深險峻的峽谷、挺撥秀麗的峰叢、獨特的地貌奇觀、蒼莽的林海、溢彩溜金的油菜花海、蜿蜒曲折的河流、玲瓏剔透的灘跌、碧綠如玉的湖泊、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豐富的文物古跡等構成了自然、人文景觀薈萃的旅遊勝地。世界最大的自然花園——油菜花海、世界最大的瀑布群落——九龍瀑布群,幽深險峻的魯布革峽谷、神秘的地下電站、多彩多情的多依河和氣勢磅礴的十萬大山等一系列精品景區、景點,構成了一條多姿多彩的旅遊黃金線,吸引了眾多的旅遊者前往羅平觀光游覽。
■十四、北海潿洲島風光潿洲島是我國最大的死火山島,位於北海市東南面36海里處,與銀灘隔海相望,面積26平方公里。在它的附近有一個斜陽島,站在潿洲島上可以觀看到太陽斜照該島的情景,這就是著名的「潿州斜陽」。潿洲島的最高海拔79米,島上人口的85以上都是客家人,熱情好客,勤勞淳樸。島上海蝕、海積及溶岩景觀奇特,較有名的是「龜豚拱碧」、「滴水丹屏」、「法國傳教士人頭像」、「火山彈薈萃」、「三婆廟」及「湯顯祖觀海處」等景點。另外,在沙灘上可以拾到各種各樣的海螺和貝殼。
■十五、四川稻城稻城縣位於川西高原西南邊緣,全縣只有3萬人口,面積3723平方公里,具典型的藏鄉風情。早上起來,晨霧里群山起伏,美麗的稻城河從縣城外蜿蜒流過,河灘上一排排白楊被秋風染黃了葉子,在太陽底下閃著金光;沿河從縣城到桑堆鄉一路的河灘旁,布滿了紅色的沼澤;炊煙飄起的牧場上,氂牛靜靜在吃草。純凈的藍天,飛過白雲間的蒼鷹,風格獨特的藏鄉建築,金黃的秋楊,深紅的沼澤,波光粼粼的小河,是多麼美的一幅油畫,人們歸隱田園的的夢想天堂,以致於一些旅遊攝影愛好者在這兒一住就是十天半月。
■十六、貴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是全國最大的苗族村寨,全寨1200多戶、6000餘人,苗族佔99。黎平肇興侗寨有900多戶人家、3800餘人,故有「侗鄉第一寨」之稱。全寨有5個家族,每個家族有一座鼓樓,共5座鼓樓、5座花橋、5座侗戲樓,這些極富侗族建築特點的建築物至今保存完好。

⑶ 中國傳統民居的地理環境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人居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三種:
崖窯:即沿直立土崖橫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寬約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約2米余至3米余,窯頂掘成半圓或長圓的筒拱。並列各窯可由窯間隧洞相通。也可窯上加窯,上下窯之間內部可掘出階道相連。
地窯: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橫向掘窯,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
箍窯:不是真正的窯洞,是以磚或土坯在平地仿窯洞形狀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窯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平遙和祁縣兩地。平遙古城相當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風貌,素有「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罕見。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城中保存有400多處近代民居,典型地體現著我國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在祁縣最出名的要數喬家大院。喬家大院位於晉中地區祁縣東環鎮喬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晉中地區民俗的博物館,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它有院落19進,房屋313間,中式結構的院落構思精巧,平面布局呈「雙喜」字形。館藏文物豐富,反映了晉中濃郁的鄉土人情,風俗習尚。
喬家大院的特點之一是外實內靜,也就是民居的外圍是高大的實牆,而內部自成一個與外界隔絕的空間,形成一個外實內靜的神韻。喬家大院外圍的磚牆厚實穩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來攘往,吆喝叫賣的嘈雜之聲,使宅內形成一種安寧恬靜的生活環境。
喬家大院建築的另一個特點是單坡屋面,屋面內傾。這樣單坡屋頂背後的高牆對准院外,牆體高大,具有防禦功能。山西一帶氣候乾旱,春季常有大風、沙塵暴,外牆的高大具有封閉性,可以防風沙。屋面內傾,雨水向內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晉商勤儉持家的優良作風。 潮州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據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加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禦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閩西南地區的客家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龐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福建土樓,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區,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龍岩地區為眾,其中位處西部的永定縣和南部的南靖、平和、華安等縣最為集中,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它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一般單體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各異,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建築風格獨特,工程技術高超,文化內涵豐富。結構上以厚實的夯土牆承重,內部為木構架,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為建築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與田螺坑土樓群,平和的繩武樓,是福建土樓的典型代表。
二宜樓、承啟樓、振成樓、繩武樓以及田螺坑土樓群五座中的四座,皆是聞名於世的圓形土樓,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閩南的福佬語系和閩西的客家語系土樓建築的異同,又體現了不同時代土樓建築的特色。
保護范圍:華安的二宜樓,永定的承啟樓、振成樓、奎聚樓、福裕樓,南靖的和貴樓,平和的繩武樓,圍牆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南靖的田螺坑土樓群,前至田,後至公路,左至山,右至田。 圍龍屋是粵東一帶客家人常見的傳統民居,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遷居此地後,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聚族而居,以圍屋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圍屋有殿堂式、圍龍式兩種,布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觀均衡、堂皇,格調典雅、莊重,表現了儒家正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築水平。
客家圍龍屋都是由一個家庭興建起來的。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一個家庭成為一個家族,甚至這個家族的分支又到或近或遠的地方另建圍龍屋。較大的家族,會有幾個乃至十幾個圍龍屋和別的宅子。這些同一父系的人家聚族而居,都按輩分排列起名,以伯叔兄弟相稱。同一個祖宗,同一個血緣,通過圍龍屋把他們緊緊地聯在一起。在圍龍屋裡的宗族親情是溫馨的。人們同住一屋,聚族而居,朝夕相處,見面以伯叔兄弟相稱。老愛小,少尊長,互敬互助。一家宰豬,總要把煮好的豬紅(即豬血)端給各家品嘗。誰家有人出遠門歸來,聞訊大家都來看望,都來吃「等路」(歸人帶回的食品)。
梅州地區典型的客家圍龍屋是梅縣丙村「仁厚溫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其作為圍龍屋的典型代表選入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仁厚溫公祠是宗祠與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築。南北長87米,東西寬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進三堂八橫三圍,儼然一座龐大的民居建築。整座建築有一條中軸線,兩邊對稱,由前至後漸次升高;中間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慶典、宴客之處,氣勢雄偉,八行橫屋整齊對稱。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個廳堂,上廳最高,中廳最大,中廳高5.65米,寬9.3米,深7.37米,有房間390間,兩邊還有近百的雜間。這在民居建築中是極為罕見的。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徽州民居具有以下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⑷ 古代房屋結構的稱謂,像花廳、廂房、跨院之類的

1、廊:原是指房檐下的過道,後演變成多種形式,如:長廊、短廊、迴廊、飛廊、半壁廊等。

2、榭:台上的木結構建築叫榭,特點是只有楹柱花窗,沒有牆壁。臨水者叫水榭。

3、廡:原是指高堂下四周的走廊,即廊屋;後來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都稱廡(wǔ)

4、廂:廂,古漢語中又寫作「箱」。《說文解字》中說:「凡堂之內,中為正室,左右為房,所謂東房、西房也。」這里所說的東房、西房,指的便是廂房。據漢代的資料顯示,古人在堂室外還築有一道牆。其中,北半部分,即房與牆之間的間隔叫做東夾西夾,南半部分叫做東堂西堂,也叫東廂西廂。

有一種觀點認為,廂指的是君王辦公的正室東西方向的屋子。《周昌傳》有: 「呂後側耳於東廂聽。」後來,人們將南北向分布的正房兩側的房子通稱為「廂房」。

5、舍:「舍」泛指房屋。《說文解字》中說, 「舍」指的是市居之所,包括客棧、旅館、廬室之類。在古語中,天子所賜的舍稱為侯館;客棧之類稱為旅舍。人們也以「舍」作代詞使用,借指破舊或簡陋之家。如「廬舍」 「茅舍」、 「寒舍」等。

6、軒:軒是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原是指車上邊較高的部位(低的部位叫輊),古時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也叫軒。陶潛《飲酒》詩:「嘯做東軒下。」杜甫《夏夜嘆》詩:「開軒納微涼。」又殿堂前檐下的平台亦稱軒。古時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見臣屬,稱「臨軒」。

7、齋:古代的齋室一般指的是書房和學校。齋,常含清心雅靜、讀書思過之意。

8、寢:說到寢,人們經常想到的就是卧室。《爾雅·釋宮》中說: 「無東西廂有室日寢。」也就是說,在古代,沒有東西廂的堂室總稱為寢。到了周代大寢為堂,小寢為室。寢還有指代帝王宮室的意思。後來,人們將很多人睡覺的大房間稱為寢。

9、樓:所謂的「樓」指的是很多層的屋子,在古代稱為重屋。《古詩十九首》中有「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可見,當時的「樓」和現在所指的「樓」相差無幾。只是,據古籍記載,古時候,人們住的樓大多是木製或南方竹製二層樓。樓上並不住人,而是放些雜物。

10、閣:作為古代一種特有的建築形式,「閣」最初指的是閣板。後來,閣成了與樓相對應的架空小樓房。多為四邊形或多邊形,周圍雕欄迴廊,作藏書、游園遠眺之用。在南方,樓房上的小房間也被稱為閣。古代有些女子居住的場所亦有「閣」之稱,因而,女子出嫁有「出閣」的說法。

(4)地理中國廊屋擴展閱讀:

中國古民居的民族特徵:

民居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

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願、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徵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

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竹、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就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艷的民族特色。

中國各個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

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

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民居建築沒有像官方建築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規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特點,因地因材來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建造。

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實際的、合理的,設計是靈活的,材料構造是經濟的,外觀形式是朴實的等建築中最具有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廣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實踐更富有人民性、經濟性和現實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徵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⑸ 中國民居與地理環境關系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中國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房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舉行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長輩和用作書房。院兩側的廂房是後輩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二)、內蒙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三)、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住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溫防寒,採取廂房圍院形式,且房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四)、陝北民居(西北窯洞)
窯洞式住宅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房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五)、山西與山東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住宅較多。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700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六)、陝南居民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二、中國南方民居與地理環境
(一)、江蘇民居
江蘇民居以蘇州為代表。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蘇州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門、台階、過道道均設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於水、路、橋之中,多樓房,磚瓦結構為主。青磚藍瓦、玲瓏剔透的建築風格,形成了江南地區纖巧、細膩、溫情的水鄉民居文化。由於氣候濕熱,為便於通風隔熱潮防雨,院落中多設天井,牆壁和屋頂較薄,有的有較寬的門廊或寬敞的廳閣。
(二)、上海民居
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經濟發達,住宅質量較好,多為磚瓦結構樓房,式樣新穎美觀大方,建築風格充分顯示出人文因素的影響,頗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三)、福建民居
閩西南地區的客空人土樓是一種特殊農村住宅。土樓外形有方、圓之別,酷似寵大碉堡,其外牆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實,厚1米,可達5層高;由外向內,屋頂層層下跌,共三環,主體建築居中心;房間總數可達300餘間,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共居一樓。福建是東南沿海的「山國」,境內山地丘陵佔80%以上,地形復雜,歷史上匪盜現象較為嚴重,中原漢族遷居此地後,為御匪盜防械鬥,同族數百人築土樓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樓,防禦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熱,可謂一舉數得。
(四)、雲南民居
干欄式竹樓是滇南傣、佤、苗、景頗、哈尼、布朗等少數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竹樓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多用作碾米場、貯藏室及雜屋;上層前部有寬廊和曬台後部為堂和卧室;屋頂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遠,可遮陽擋雨。
多彩多姿的中國傳統民居折射出我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改造和利用自然適應環境的生動體現。講課時不妨引用「郵票上的各地居民」,讓學生認識各地特色不一的民居文化,有助於進一步使學生加深理解地理環境的區域分異及環境與人類的關系。
(五)、南方天井民居(以徽州民居為主)
「天井』其實也是院落,只是較小。中國南方炎熱多雨而潮濕,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視防曬通風,布局密集而多樓房。天井民居以橫長方形天井為核心,四面或左右後三面圍以樓房,陽光射入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開敞,狹高的天井起著拔風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圍聳起馬頭山牆,可防火勢蔓延。牆頭高出屋頂,作階梯狀,磚牆抹灰,覆以青瓦牆檐,白牆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築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國東南部皖南贛北即徽州地區最為典型。
徽州民居的特色:
1、村落選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陽,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臨街巷。整個村落給人幽靜、典雅、古樸的感覺。
2、平面布局及空間處理。民居布局和結構緊湊、自由、屋宇相連,平面沿軸向對稱布置。民成多為樓房,且以四水歸堂的天井為單元,組成全戶活動中心。天井可少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的達36個。一般民居為三開間,較大住宅亦有五開間。隨時間推移和人口的增長,單元還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幾代同堂的習俗。建築形象突出的特徵是:白牆、青瓦、馬頭山牆、磚雕門樓、門罩、木構架、木門窗 。內部穿斗式木構架圍以高牆,正面多用水平型高牆封閉起來,兩側山牆做階梯形的馬頭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黑白輝映,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顆印」為徽州民居的獨特風格。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果木花卉,甚至疊山 造泉,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大門上幾乎都建門罩或門樓,磚雕精緻,成為徽州民居的一個重要特徵。

⑹ 中國西北部房屋的建築風格

下表是陸元鼎先生對中國民居的一個簡單分類,希望對你有幫助民族或地區 氣候條件 地理環境 主要建築材料 外觀主要特徵1 漢族北京平原地區 亞寒帶寒冷乾燥 平原 木、土、磚 平面前堂後寢、中軸對稱、內部院落相同、規整嚴謹、為典型的四合院外觀青磚灰瓦、穩重朴實室內裝飾裝修豐富東北寒冷地區 寒帶,寒冷日照少 平原 木、土 牆體和屋頂較厚,宅前院落寬敞住宅南窗大、內部火炕採暖中原黃河流域 亞寒帶地區 平原 黃土 窯洞民居,建築內部深厚,構造簡單外觀拱券門窗、凹凸牆面,厚實簡朴長江下游江南地區 溫帶地區夏熱多雨冬寒冷 平原多河 木土磚山區有石 水鄉民居特色,建築與河湖相結合建築內部通透開朗、庭院種植花木外觀簡朴秀麗,體型組合靈活勻稱,地方材料質感強閩粵南方地區 熱帶、亞熱帶地區濕熱多雨,多台風 丘陵地多河流 木、土、磚石 平面外封閉內開敞,布局為以小院建築為組合單元的梳式或密集方式建築密切結合氣候、組成廳堂天井、廊道相結合的通風體系外觀規整朴實、細部輕巧明快,富有南方特色川貴山區 溫帶、亞熱帶地區夏熱多雨冬冷 多山 木、石、土 建築結合山地,有台、坡、梭、拖、挑、吊燈多種手法外觀以披梳屋頂台、吊結合地形和穿斗式結構為其主要特徵2 藏族 寒冷、少雨日照少 高原多山 塊石、木 石砌厚壁台階式平頂建築,石條密肋樓板、密肋屋面、布帷幕窗楣、石框梯形窗,放牧地區則採用方形活動帳篷3 蒙古族 寒冷少雨 草原 木條、氂毛 圓頂氈毛穹窿頂帳包4 維吾爾族 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 沙漠盆地 土、木 封閉性院落住宅,拱廊內院,平台屋頂土坯建築與結構,外型朴實,體性錯落尖拱和火焰式細部樣式,裝飾豐富5 白族 亞熱帶地區濕熱 靠山近水 木、土、磚 平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外觀由照壁、大門、圍牆、兩山牆面組成,高低參差、造型勻稱多變化門樓、照壁、山牆面重點裝飾、華麗豐富6 傣族 熱帶、亞熱帶地區濕熱多雨 平原多水 竹、木、土 獨院干闌式竹樓。敞廊、敞梯、室內開敞通透。高聳式歇山頂7 壯族 亞熱帶地區,濕熱多雨 丘陵多山 木、土 干闌式麻欄建築,平面多開間,廳堂大空間。外觀完整,輕盈簡朴。村寨建於半山、沿等高線布置、疏密相間,規整而有序中國西北部房屋的建築風格

⑺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形成的房屋建築有什麼特色

一、北方地區建築特點
一是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的官式宅第建築,如同宮殿、壇廟、苑囿、陵墓、衙署等官式建築一樣,屬於高度程式化的木構架體系建築,無論在宅第族群的總體布局、院落組織、空間調度,還是在宅屋的造型、配置、方位、間架、尺寸、屋頂、裝修以致材質色彩、細部紋飾等等,都經過長期的篩選、陶冶,形成一整套嚴密的定型程式,表現出高度成熟的官式風范;
二是廣布在北方大地的漢族宅第,盡管各地宅院格局不盡相同,構築體系、用材做法和宅屋外觀呈現種種鄉土差別,但在藝術格調上都反映出一種與南方宅第的輕展靈巧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現出質朴敦厚的北方風貌。
二、南方建築特點
一提起南方建築,許多人立刻就聯想到那小橋流水的美麗畫面。江南的一些小鎮,大都是一條小河流過,兩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馬頭牆,青灰瓦,安安靜靜的。一般的民居都是從門口進去,便是一個天井,旁邊有一個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往前便是一個廚房,很大,連餐廳都包括在內了,向左一轉,便是一個木樓梯,走上樓去,那裡有幾間卧室。從樓上可以俯視樓下的天井,由青石板鋪就,那裡在夏天時可謂是花團錦簇,到冬天則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當然,這只是一個模式,各家會根據自家的特點來把設計房屋。
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形似馬頭,南方建築多粉牆黛瓦,顏色淡雅。
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水從門前屋後流過,水也是一種景緻。有錢人家喜歡住房連著花園,這就是園林,南方園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盤,卻能營造出仙境。其中無非是游廊,漏窗,卻能營造出對景,借境等名堂。
三、西北地區建築特點
我國西北地區氣候乾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緩,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鋪上織就的蘆席、稻草或包穀稈,上抹泥漿一層,再鋪干土一層,最後用麥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寧夏雖然也用瓦,但卻只有仰瓦而無復瓦.這類房屋的防雨功能較差.屋頂很平,像個平台,屋頂上可以曬玉米、辣椒等,當地叫「倉房」.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一帶,氣候極端乾旱,晴日多,雨日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白天驕陽似火,夜晚寒氣襲人.民間房屋的頂部都以泥巴抹成1尺多厚的平台,這樣既可減少熱量透入室內,又可用來暴曬糧食;房屋四周的泥牆厚度,也在1米以上;房屋地基挖進地下一、二尺,以阻止熱氣傳入室內.另外,宅基四周及庭院里大量種植葡萄和白楊.一是遮蔭,也可藉此擋住熱浪入室降低室溫.
四、青藏地區建築特點
牧區,以帳篷為主。睡房的平面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兩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四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篷正脊留有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供採光和通風。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或土坯壘成高約40-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糞。中間置火灶,灶後供佛。這種帳房製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城鎮和其周圍村莊的土、石木結構的民居,俗稱"碉樓"。拉薩民居,一般為內院迴廊形式,二層或三層,院內有水井,廁所設於院落的一角。城鎮周圍,多為手工業者、工匠、農民自建的獨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區農村民居,由於人們喜愛戶外活動,常利用外廊設置開敝式起居空間,頗有特點。許多農村居民建築,無論是居室、廚房、貯藏、庭院的設計,還是牛棚、豬圈,廁所的布置,功能關系比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築下層處理成牲口圈,上層作庭院或起居場所,使得人畜分置,互不幹擾,改善了衛生條件。
這些民居建築的顯著特點是:方形居室,功能傢俱和低層高。居室大多以2×2米柱網為單元,組合成4×4米的方形平面。建築層高2.2-2.4米。傢俱主要有卡墊床、小方桌、藏櫃,具有矮小、拼裝、多用的特點。傢俱沿牆布置,充分利用室內邊角面積,使得活動面積集中,方便使用。
結構系統:多為土木,石木混合結構,土坯牆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牆厚50-80厘米,冬暖夏涼,適應高原的氣候特點。屋面均採用平屋頂,阿嘎土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