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的降水分布

中國地理的降水分布

發布時間: 2021-02-24 09:33:12

① 求中國地理各類分界線,如階梯、季風、400毫米年降水等

1.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l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12)雲貴高原與東南丘陵界線:雪峰山
4.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濕潤區與乾旱區的分界線,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盤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連線。此分界線以東降水豐富,為濕潤區;此分界線以西,除天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區都比較乾旱。
(6)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烏鞘嶺-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連線。此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在季風區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此分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氣候乾旱

② 初一地理從《降水與降水的分布》至全書完的知識點。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
14、衛星雲圖: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常見天氣符號:(P46)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
15、氣溫的變化:一天中,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
16、氣溫分布規律:①世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②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度。
17、降水的分布規律:①從赤道向兩極降水量遞減;②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③溫帶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④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世界「雨極」是乞拉朋齊,世界」干極」是阿塔卡馬沙漠。
18、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等。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
19、氣候變暖:自然原因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具有保溫作用,使大氣升溫:人為原因是一方面燃燒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氣溫隨之升高。產生的影響是:世界上的人口和城市多數分布在溫帶沿海地區,氣溫上升,會使極地地區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不斷上升,沿海低地可能會被淹沒。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20、世界人口的增長:2006年3月,世界人口達65億。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七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
21、世界人口分布: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是世界上的四大人口稠密地區。
22、人口問題:①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飢餓貧困、資源短缺、污染嚴重、治安混亂等。②增長過慢(或不斷減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合理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23、不同的人種:劃分依據:體質特徵。人種的分布特點:白種人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黃種人: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地區(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黑種人: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國、印度南部等地。
24、主要語言:漢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25、三大宗教:
宗 教 發源地 分布地區 代表建築 主要經典
基 督 教 亞洲西部 歐、美、大洋洲 教 堂 《聖經》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西亞、北非 清真寺 《古蘭經》
佛 教 古印度 東亞、東南亞 廟 宇 《佛經》
基督教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我國,多數人不信教,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
26、聚落: 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後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般以上的人住在城市。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較密集。聚落形成與發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適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資源豐富等。
27、特色民居與自然環境:
民 居 當地自然特點 民居建築特點
東 南 亞
高 架 屋 氣候終年炎熱多雨,
植物生長茂盛。 多為木樓或竹樓,上層住人通風散熱,避免潮濕和野獸襲擊,下層堆放雜物飼養牲畜。
西 亞
村 庄 熱帶沙漠地區,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 牆厚窗小。厚牆可以減少白天通過牆壁傳導進入的熱量,屋小可以減少白天從沙漠吹來的熱風。
因紐特人
冰 屋 極地地區終年寒冷,
多暴風雪。 就地取材,利用冰塊堆砌而成,房屋較低,下凹成洞,防風避寒。
黃土高原
窯 洞 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 冬暖夏涼適宜居住,充分利用黃土的特點和當地乾旱氣候的特點。
西雙版納
傣族竹樓 氣候終年炎熱多雨,
植物生長茂盛。 多為木樓或竹樓,上層住人通風散熱,避免潮濕和野獸襲擊,下層堆放雜物飼養牲畜。
28、目前我國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民居有山西省的平遙古城、雲南省的麗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和澳門歷史城區等。
第五章 發展與合作
29、國家和地區:(1)不同國家差別很大①面積大小不同;②人口多少不同;③政治制度不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④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30、地跨兩大洲的國家:俄羅斯、埃及、土耳其
國 家 所 跨 的 大 洲 首 都
埃 及 亞 洲 和 非 洲 開 羅
土 耳 其 亞 洲 和 歐 洲 安 卡 拉
俄 羅 斯 亞 洲 和 歐 洲 莫 斯 科
31、國界和領土:國界是地圖上一國與領國或公海之間的分界線,國界的劃分依據主要有:①依據山脈、湖泊、海洋、經緯線劃分;②依據民族、語言、宗教劃分。國界線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統稱領土。
3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主要有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和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目前,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的含義)
33、國際合作的意義:(課文P91)
34、重要的國際組織與其倡導的精神:
①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②世界貿易組織——促進經濟發展;
③國際奧委會——更高更快更強;④紅十字會——發揚人道主義。

③ 全國的降水情況是怎樣的

空間規律: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是由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專

原因:中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屬陸距海洋的距離越來越遠,受海洋的影響越來越小,所以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如圖所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到秦嶺--淮河附近減少至800毫米,再向西北方向到大興安嶺--陰山--蘭州--青藏高原東南部減少為400毫米,再向西北到賀蘭山--青藏高原中部減少為200毫米,再向西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我國塔里木盆地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2、時間規律:全國大部分地區在20°C以上,氣溫南高北低。青藏高原和一些高海拔地區氣溫明顯低。

形成原因:夏季北方地區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小,但是白晝比南方長。因此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溫差不大。高海拔地區受地形影響氣溫低。

(3)中國地理的降水分布擴展閱讀:

產生降水的主要過程有:

1、天氣系統的發展,暖而濕的空氣與冷空氣交匯,促使暖濕空氣被冷空氣強迫抬升,或由暖濕空氣沿鋒面斜坡爬升。

2、夏日的地方性熱力對流,使暖濕空氣隨強對流上升形成小型積雨雲和雷陣雨。

3、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風坡產生強迫抬升,但這是一個比較次要的因素。多數情況下,它和前兩種過程結合影響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高中地理:降水的分布特點需要從那幾個方面來分析以及其成因 很急,因為馬上要高考了!!!!

主要從時間(季節)和空間上來分析。例如我國降水的分布特徵及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系,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⑤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與各大城市分布與降水,河流,地形之間有什麼關系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地形平坦。
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取水方便,水運便利。
河流多分布在降水較為豐富的濕潤半濕潤地區。

⑥ 中國地理分布

南北以秦嶺淮河為界限。

⑦ 地球降水的地理分布有什麼特點

降水是重要的氣候要素,而通過對降水的空間分布(如,等降水量線圖的閱讀)的分析判斷,來說明降水量的分布規律和原因分析是重要的考點,因此對降水分布及其因素分析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降水的分布受緯度位置(氣壓帶或風帶)、海陸分布(距海遠近)、大氣環流(季風)、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影響。由於降水知識綜合性強、空間跨度大,因此降水的分布和成因分析也就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因此對降水知識的拓展分析,有助於降水知識的理解和難點的化解。

一、緯度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1.緯度位置決定著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氣壓帶、風帶與降水及分布規律的關系如下:赤道附近——赤道低氣壓→終年高溫多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和大陸西岸——副熱帶高氣壓→降水少;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西風帶→終年溫和濕潤;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低氣壓帶與信風帶輪流控制→一年中分濕季和乾季;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輪流控制→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2.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結合氣壓帶、風帶:赤道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溫帶多雨帶、極地少雨帶。

降水類型
降水季節變化特點
氣候類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節分配均勻
熱帶雨林氣候>2000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

夏雨型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或乾旱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 熱帶季風氣候>1500 亞熱帶季風氣候>1000 溫帶季風氣候在500-600 之間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乾旱
地中海氣候300-600

少雨型
終年降水稀少
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250

名稱
形成原因
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草原氣候
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

熱帶沙漠氣候
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地中海氣候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夏季炎熱乾燥, 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終年溫和多雨

二、大氣環流(季風)對降水的影響

根據中國年降水量圖可知,東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線800mm,西北非季風區<400mm,南疆中部<50mm,因而可以得出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規律: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其主要是受到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的影響。

例如,山東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省內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多介於550~920毫米之間,全省年平均約710毫米,與同緯度內陸省份相比為降水較豐富的省份。分布規律是:南部多於北部,東南沿海多於西北內陸,其等降水量線多成西南-東北走向,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來自海洋的東南季風的影響。

三、海陸位置對降水的影響

海陸位置即距海的遠近的不同,使得陸地受到海洋的影響程度也就不同,因此降水量分布也就會產生差異,從而產生自沿海向內陸遞變(如逐漸減少)的分布規律。同時降水分布還具有以下規律:副熱帶少雨帶的大陸東部出現多雨區,溫帶多雨帶的大陸內部出現少雨區。

如,讀我國東北滿洲里(49.5°N,117.5°E)-綏芬河(44.5°N,131°E)一線的地形剖面圖,此剖面為西北-東南走向,A為呼倫貝爾草原;B為大興安嶺,大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經過之地,是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C為東北平原;D為長白山。從D到A,距海越來越遠,降水量逐漸減少,逐漸由濕潤、半濕潤過渡到半乾旱地區。

四、下墊面條件對降水的影響

下墊面條件的不同對降水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1.山坡方向對降水的影響。

山脈的迎風坡和背風坡的降水有明顯的差異,山地的迎風坡(指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在山脈的迎風坡,暖濕氣流被迫抬升,容易成雲致而。背風山坡因空氣下沉,氣溫升高,降水就少。地形對降水的影響程度決定於地面坡向、氣流方向以及地表高程的變化。例如,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的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其位於來自海洋的暖濕的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多,當然還受到馬達加斯加暖流的增溫增濕的影響。

2.地勢高低對降水的影響。

降水在山地一定高度的范圍內,是隨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達到最大降水高度後,隨高度的升高降水減少。

如,喜馬拉雅山從山腳下與山頂的降水量有明顯的差別:開始,隨著高度的增加降水增加,到了海拔1000~1500米左右,降水達到最大,而後降水量就隨高度增高而減少。

3.森林對降水的影響。森林對降水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美國東北部大流域上森林覆蓋率增加10%,年降水量可增加3%。

4.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一般都是通過改變下墊面條件而間接影響降水,例如,植樹造林或大規模砍伐森林、修建水庫、灌溉農田、圍湖造田、疏干沼澤等,而影響降水量(增大或減少降水量)。

五、各種因素對降水的綜合影響

降水的影響因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降水的多少與分布往往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如,南美洲中緯度大陸東西兩岸降水差異大,西岸降水多的原因是由於來自海洋的暖濕的西風帶來大量降水以及西部高山的抬升作用形成的地形雨,而東岸降水少是由於西部高山(安第斯山)阻隔了來自於太平洋的水汽,雖東臨大西洋,但處於西風帶,為離岸風,水汽難於進入大陸。

高考地理 降水的分布特徵怎麼答

中國的氣候有很多復種,例如溫帶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原氣候等等.,根據它的氣候特點來答題

溫帶季風氣候 :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⑨ 中國降水分布特點

中國的氣候有很多種,例如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高原氣候等等。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本區位於北緯25°~35°之間,按行星風系的氣候分帶,這里屬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乾旱區,但由於海陸差異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導致的溫壓場的改變,季風環流改變了近地面層行星風系的環流系統,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為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變乾旱的荒漠景觀為濕潤的常綠闊葉林景觀。再經過幾千年的人為作用,使本區成為我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區域。

本區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本區熱量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介於13℃~20℃之間,≥10℃積溫為4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長江以北0℃~2℃,江南2℃~10℃,南嶺一帶10℃~12℃。由於淮陽山地山勢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特別是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為冷空氣南下的通道,1月等溫線在這里呈舌狀向南凸出。長江以北,絕對最低氣溫可達-10℃以下,漢口曾出現-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長江以南,多在-7℃~-10℃之間。每當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下降的幅度常可超過10℃,上海曾出現過兩天之內氣溫下降25.2℃的記錄。所以,本區雖屬亞熱帶,但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區為低。由於冬季的低溫,中國亞熱帶所處的緯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論上的界線南移4~5個緯度。和地中海地區比較,要偏南10~11個緯度。但中國的亞熱帶,特別在華中區,夏季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均達28℃左右,有些地區超過29℃。5~9月常出現高於35℃的酷熱天氣。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絕對高溫常超過40℃,浙江的金華,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溫記錄。4月和10月的平均氣溫為16℃~21℃,秋溫略高於春溫。

總的來說,長江中下游區冬溫夏熱,四季分明。一般冬長1~4個月,長江以北4個月左右,南嶺一帶不到1個月;夏長在4個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開始至9月下旬結束,南部則遲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區春、秋季節各長2個月,南部可達3個月。

本區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華北區多1~2倍,比西南區也要豐富些。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嶺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長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對降水的影響也很顯著。一般山地多於平地,向風坡多於背風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黃山,兩地相距很近,而黃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黃山2263.9 mm)。羅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過1800 mm。

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佔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長江中下游區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

降水季節分配的這一特點是與長江中下游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過程密切相關的。

長江中下游區處在青藏高原的東面,冬季高空西風帶南北兩支急流在本區上空輻合,形成一條比較穩定的切變線,再加上南嶺山地的影響,在地面層出現一條比較持久的華南准靜止鋒,氣旋過境頻繁,雲雨天氣特多,大部分地區12月與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從3月開始,南來暖濕氣流增強,降水頻度增加。3月下旬,贛南最先進入春雨期,並以此為中心,春雨漸次向西北、西南和東北方向延伸(圖12.1.2)。大部分地區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結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長,大部分地區春雨從4月上旬開始,5月下旬結束,雨期長達60天。本區春雨較多,長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還多。南京、上海、溫州等地,春雨約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⑩ 求中國地理等降水量線的圖

你看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