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系列報道quot邵陽人文地理厚重邵東
『壹』 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的人口數目是多少
邵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素以「百工之鄉」「商貿之城」而專名聞全國。漢平屬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置昭陽候國。1952年2月16日,邵東縣從原邵陽縣析出,屬邵陽專(地)區。1977年劃屬漣源地區。1983年改屬邵陽市至今。現轄17個鎮9個鄉,990個行政村,27個居委會(兩市鎮設14個社區),12430個村民小組,166個居民小組。全縣總人口11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87萬人。有漢、回、侗、苗等29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9.7%。
『貳』 邵陽市有幾個區人口分別是多少面積分別是多少
雙清區於1997年10月經邵陽市行政區劃調整成立,因寶慶名勝「雙清秋月」點綴其間而得名。轄4個鄉、2個鎮和6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3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00公頃,其中水田2280公頃,旱土920公頃。總人口254576人,有漢、回、苗等18個民族。境內有寶慶十二景中的雙清秋月、龍橋鐵犀、佘湖雪霽,洛陽仙洞等名勝古跡和八路軍駐湘辦事處舊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區內洛湛鐵路、潭邵高速公路、320國道和207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物流暢通,形成了工業區、市場群、商貿專業街和城郊特色農業的經濟格局。
北塔區是1997年10月新設立的縣級行政區,位處邵陽市資江河北岸,轄4個鄉、4個國有農林場所和一個街道辦事處。全區土地面積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47.5公頃,總人口8.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25%。北塔區之所以命名為北塔,緣於資江北岸的江北鄉北塔村有一座北塔。塔始建於明代隆慶四年,塔高26米,八面七層,迄今為逾400餘年歷史。其雄資依然,被列為邵陽市一大人文勝景和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祥區位於邵陽市城區的西南部,東和邵東縣接壤,北與北塔區、雙清區隔資水、邵水相望,西、南同邵陽縣相鄰。地理坐標為東徑111°22′26″-111°35′42″,北緯27°4′45″-27°14′46″。東西寬21.8千米,南北長18.3千米。總面積215平方千米/208.1平方千米。 總人口30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西湖路,郵編:422000。行政區劃代碼:430503。區號:0739。
2000年,大祥區轄6個街道、1個鎮、5個鄉。總人口277672人,各鄉鎮人口: 中心路街道 17698 紅旗路街道 24452 城北路街道 20253 城西路街道 39320 翠園街道 31841 百春園街道 21216 雨溪鎮 16752 城南鄉 25766 面鋪 鄉 19318 檀江鄉 22801 蔡鍔鄉 17685 板橋鄉 20570
2004年,大祥區轄6個街道、2個鎮、4個鄉。
大祥區屬湘中丘陵地帶,面積 208.1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9.38 萬畝。境內氣候適宜,物產豐富。盛產稻穀、柑桔、蔬菜、茶油、菜油、瘦肉型豬、鮮魚等。工業產品主要有大理石、機制磚、砂石、皮鞋、服裝、汽車配件、玻璃、化工商品等。境內礦產資源富足、已探明的礦藏有砂金、大理石、錳、石灰石等 10 余種,其中大理石儲量 2. 5 億立方米 ,有黑、白、花、紅等多個品種。境內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蔡鍔故居、六嶺春色、無底洞旅遊區、桃花洞旅遊區、神灘晚渡、祭旗坡、彩山岩、老屋橋渡假村、良子山別墅山莊等 10 余處。
『叄』 邵東是不是邵陽的
邵東是邵陽八縣一市三區中的一個縣。
雙清區
大祥區
北塔區
武岡市
邵東縣
邵陽縣
新邵縣
隆回縣
綏寧縣
新寧縣
邵東縣簡介
邵東縣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特別是1978年以來農業穩產高產,工業蓬勃發展,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成就令人矚目。
邵東地處東經111°30′~112°05′,北緯26°30′~27°28′之間,位於湖南省中部、東與雙峰縣、衡陽縣接壤,南和祁東縣毗鄰,西跟邵陽市郊區、邵陽縣交界,北同新邵縣、漣源縣相連。縣治兩市鎮,至省會長沙市168公里,至邵陽市27公里。邵東縣建置前,系原邵陽縣東鄉。1952年2月,經政務院批准從邵陽縣折置,建立邵東縣。
全縣總面積 176875平方公里。東西最大距離567公里南北最大距離 59公里。耕地面積7072萬畝,其中水田 4733萬畝,旱地 23.39方畝,人均耕地 0. 6畝。人口密度為 653人/平方公里、1990年,全縣總人口 115.4286萬人,其中男性占總人口 51.9%。女性占總人口 48.1%。非農業人口占 6.7%。有回、侗、壯、苗、瑤、滿、藏、蒙、白、土家、傣、布依、彝、拉祜、哈尼、仫佬、瓦、維吾爾等18個少數民族,共2887人,其餘均為漢族。
縣域處雪峰山和南嶺山系之間的過渡地帶,境內丘崗谷地遍布,伴有低丘小平原和若干小型盆地.地勢為地南北山地崛起,中部抬升向東西傾斜。縣域處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多陰雨,夏暑期長,秋多乾旱,冬寒期短。年日平均氣溫 16. 6℃。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平均降水量1150—1350毫米。邵水、蒸水、側水,均發源於境,呈放射狀向西、東、東北流出縣境,注入資、湘兩江 生物資源品類繁多,水稻有燦、粳、糯3個類型,旱糧有11個品種,經濟作物有28項,近千種樹種有68科,230餘種、資源有煤、石膏、鐵、錳、鉛、鋅、鈾等20多種。煤、石膏儲量豐富.牛馬司礦區的煤質聞名國內外。
全縣鐵、木、篾、泥、棕、筆、墨等手工業遍布各地,素稱「百工之鄉」。有22種獲省以上優質產品獎,其中勤牛牌曲軸、鋇鐵氧體磁鋼、連桿軸瓦、中鉻黃、檸檬黃獲部優產品獎。 邵東交通便利,婁邵鐵路從東到西,穿貫全境。320國道、省道衡寶公路穿縣而過。100%的鄉和90%的村通客車。全縣有郵電局、所39個,代辦所7個。全縣擁有商業零售網點12720個,從業人員 4 2萬人。 1996年財政收入 18304萬元。
邵東土特產有黃花菜種植面積 3.4萬畝,產量 500噸,暢銷全國各地和歐、美、非、洲等20多個國家。其他如邵東丹皮、柑桔、西瓜、花生等均是頗具規模的土特產。
邵東「三刀」,剪刀、剃刀、菜刀。質量以「硬可斬釘削鐵,軟可剃頭刮須」而聞名遐邇,遠銷全國各地。縣五金廠生產的民用剪、旅行剪,獲全國質量評比第一。全縣各類學校868所,有教職19734人,在校學生 19.43萬人。 1986年經省市檢查驗收。省人民政府頒布普及小學教育合格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