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環境角度中國古代文明持續不斷發展的原因
A. 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出現的原因
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
國家統一、政權鞏固、社會安定、疆域遼回闊為文化繁榮發達創造了必答要的前提。
經濟繁榮是文化繁榮的物質前提。
民族交往,對外交往頻繁,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發達。
統治階級的重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也是文化繁榮的重要因素。
文化發展的繼承性。中國古代文化連綿不斷,前朝文化的繁榮為後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前人的成就。
廣大人民的辛勤創造。勞動人民不僅是物質資料的直接創造者,也是科技文化成果的直接創造者。
B. 從中國地理環境角度出發,分析中國人文旅遊資源古老獨特的原因。
處在世界上人類五大發源地之一 地理環境優越 資源豐富 還有靠海 交通方便 便於交流 還有歷史文化的沉澱 畢竟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
C. 地理環境對世界古代文明發展道路的影響
自古以來繁華強大的國家總會有很好的地理環境,而且大多都是在海洋或河流沿岸,像古希臘就是一個海洋文明。靠水就可以更快的運輸貨物,增加各國間的貿易交流,也可以使各國文化相互借鑒和了解,對文明的多元化起促進作用。
D. 試論述環境對古文明的起源,發展的影響
淺談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興仁一中魯家敏任何一種文明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地理環境與之密切相關。它是文明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一般來說,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地形、氣候、土壤、山林、湖泊、河流、海洋、動植物分布以及陸地和水中的礦藏等等。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的前提,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世界各地獨特的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多樣性和變動性,影響著各族人民的體格、習慣、風尚、乃至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水平。因此,文明才呈現出獨特性和多樣性,其中,以古希臘的海洋文明最為突出和典型。一、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海洋。古希臘地區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岸,扼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沖。古希臘半島80%是山地,適宜農耕的土地較少。三面環水,東有愛琴海,西有伊奧尼亞海和亞得里亞海
摘 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它們的產生和發展,既有其共同特性,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發展過程和結果。本文從地理環境的角度,分析了四大文明古國形成、發展與各自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最後得出結論,文明古國的興衰與起周圍的地理環境有著比不可分的關系。
關鍵詞文明古國;地理環境;關系
0 引 言
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認為!四大古文明∀。在人類社會文明早期,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比較弱,因此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中心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自然在給人類來帶來豐富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和破壞。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的消亡就與自然環境有著一定的聯系。
1 四大文明古國的自然環境概況
1.1 古埃及。古埃及的文明起源就以尼羅河為依託。尼羅河是一條狹長條帶狀的通道,其間沒有破碎的地理單元,為交通和行洪提供暢通的孔道。除了尼羅河谷、三角洲和法尤姆綠洲之外,大片的沙漠覆蓋了大片的古代埃及大地。它的東面是阿拉伯沙漠高原,西面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為山地,北部為地中海沿岸。優越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理想的可以避開外族入侵的農業文明生長之地。古代埃及的氣候比較乾燥,除了北部沿海一帶為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之外,廣大內陸地區均屬乾燥的熱帶沙漠氣候。
1.2 古巴比倫。從地理位置看,兩河流域位於西亞中心,東接伊朗,西連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南達阿拉伯與巴勒斯坦。西亞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有兩條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下游肥沃的沖積平原是兩地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區。在氣候方面,兩河流域也屬於炎熱乾旱地區,雨量稀少。
1.3 古印度。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印度半島主要位於北回歸線以南,赤道以北,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和熱帶森林氣候區。
1.4 古中國。古代中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當時的黃河流域屬於亞熱帶氣候,雨量豐沛,土壤肥沃,資源充裕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豐富土地資源使因農業發展而需求土地的文明交匯此處,並不斷碰撞、沖突、交流,最終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宗族為組織進行大規模協作的農業生產方式。
2 四大文明古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1 文明古國的起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見,氣候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和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平原地區和河流中下游地區,是四大文明古國起源的重要地理因素。由於早期的人類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對自然環境要素的改造作用十分微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比較低下,所以他們首先選擇在平原地區和河流中下游地區生存發展。同時,他們還都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使這些文明得以記錄傳承下來。
2.2 文明古國的生產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2.1 古埃及。古埃及文明的形成與尼羅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埃及人為了不違農時,必須掌握尼羅河泛濫的規律,准確地計算時間,因此發展了太陽歷,他們把一年定為365天,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起點。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作為節日。埃及人根據尼羅河的漲落和農作物的生長變化,將一年分為3個季節,每個季節4個月。
2.2.2 古巴比倫。由於兩河流域上游雨量變化較大,加之!兩河∀流程較短,水量也不確定,易於成災,因此,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古巴比倫較早開始研究排水,到了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兩河流域已經有了較大規模的灌溉網。同時,古巴比倫也是為了農業生產,他們採用了陰歷,並發明了置閏方法。
2.2.3 古印度。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都生長著茂盛的熱帶森林,正是豐富的古代森林提供了的充足的木本燃料才有可能使制陶業、青銅等金屬的冶煉和加工、紅磚燒制等行業由產生發展,一直達到鼎盛的階段。
2.2.4 古中國。中國特別頻繁的水早災,促使了中國水利灌溉工程的大力發展。如公元前316年,四川人民建造了鄭國渠。為了方便農業生產,古中國也創造了夏小歷。
總之,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產生和發展特徵與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地理環境不是影響文明產生和發展的決定因素,但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時期,由於人類受自然因素較大制約,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產生和社會形態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2.3 文明古國的消失與地理環境變遷的關系。隨著氣候的變遷,文明古國也面臨著環境的威脅。昔日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平原遭到了乾旱的威脅,水源無法保證,水土流失加劇,最終都被沙漠埋葬。再加上政治的動盪不安,外族的侵略,更加速了這些文明古國的消失滅亡。內憂外患最終使三個昔日古老的農業文明古國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當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重新控制中一低緯度文明帶、沙漠掩埋了其他幾個古老的文明時,黃河流域則由於青藏大高原的屏蔽作用和東亞季風的形成而避免了沙漠化的厄運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中心由環境惡化的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使華夏文明歷得以保存下來。
3 結 論
地理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種不斷變化的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首先,人類和人類社會是在合適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其次,文明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再次,局部地區社會的興衰也是由地理環境的變化引起的。地理環境既孕育了它們的形成,又加劇了它們的滅亡。當然,當時的政治條件和社會條件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地理環境的制約並不是絕對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會逐漸減弱。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於殿利,鄭殿華.東方文化叢書###巴比倫古文化探研[M].南昌:江西
人民出版社,1998.
[2]班武奇.印度河文明興衰和地理環境變遷[J].地理研究,1998(9).
[3]李海榮.地理環境對古文明的影響歷史研究2007(5).
[4]林秀玉.古代文明與自然地理之間的關系###古代中國、埃及及兩河流
域比較[J].閩江學院學報,2004(2).
[5]王會昌.世界古典文明興衰與地理環境變遷[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
然地理版),1995(3).
E. (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為什麼會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連續不斷的文明中國在其有史以
(1)封閉的地理環境;人口龐大;農業發達;共同的文字;非凡的考試制度;儒家文化的影響。(4分。答出一點得1分,答對四點給滿分)
(2)海洋環境;多種經濟形態並存(或航海和商業貿易發達);以「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民主制度。(4分) (3)強調地理環境對文明形成的重要影響。從自然環境、經濟、文化、政治等角度闡釋文明的內涵。(2分。答出其中一個方面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酌情賦分) F. 為什麼中國擁有最古老的連續不斷的文明
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此問題,一地理位置 二就是文化 G. 中國古代文明持續發展的原因 中國古代文明持續發展,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極為少見的。究其原因為,一方面是版地理環境的基礎作用,獨特權地理位置、封閉而又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其然;另一方面,中國古代大一統的歷史和文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相對封閉、完整且一脈相承的文化是其內在動因;人口、土地開發和技術水平三者關系的協調是其前提;先進的農耕制對土地資源的保護是其基礎;文明中心隨環境而變遷,保證了古代文明的持續發展。 H. 概括中國古典文明興起和衰落的原因 1、興起的原抄因: 統治者的重視,人民襲的辛勤,上下一心。大部分時間人口、生態、經濟技術比較協調。農耕灌溉施肥,保護土地與生態。文明中心遷移。 2、衰弱的原因: 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封建小農經濟,限制了對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使科技的發展缺乏足夠的動力;封建統治者推行的 「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對外交流,阻礙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明清時期的教育專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缺乏必要的人才。中國 「重道輕器」的文化傳統輕視科技發展;總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導致了中國古代科技在16世紀以後走向衰落。 拓展資料: 中國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 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參考資料:中國文明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_網路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