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文地理藍海狂鯊
❶ 食人鯊的特點
鯊魚骨是軟骨,鯊為有頜總綱軟骨魚綱板鰓魚亞綱側孔總目的別稱,其祖先最早在古生代泥盆紀(約4.5~3.45億年前)出現,化石種以枝齒鯊最有名。現生種在中生代(約2.3億~6500萬年前)到新生代(約6500萬年前到現在)出現。鯊總目分為虎鯊目、須鯊目、真鯊目、鼠鯊目、六鰓鯊目、角鯊目、扁鯊目和鋸鯊目。現生鯊目中,留下很多原始特徵的是六鰓鯊目的皺鰓鯊,很像枝齒鯊。其次是原始的虎鯊目的鯊,和古生代(約6~2.3億年前)的末期到中生代出現的鯊相似。進化的被叫做「吃人殺」的白鯊、大型的主食浮游生物的鯨鯊、象鯊和特殊化頭部的丫髻鯊。日本鋸鯊和近於鱟魚的波口鱟頭鱝。據說,鯊能從遙遠的地方聞到血腥味,而聚集而來。鯊會傳音波,利用聽覺獲知獵物的位置,接近某種程度,再依賴嗅覺,更接近,則依賴視覺。
研究鯊魚生態的學者一致認為白鯊是鯊類中最可怕的一種,也因此被稱為食人鯊或噬人鯊。身上沒有魚鰾,據說調節沉浮主要靠它很大的肝臟。鯊口長在頭的下部,有豎排並列的牙齒,當外邊的牙齒掉落時,里邊的牙齒就會突出來。兩鼻孔像兩只眯乎的小眼睛。由下面看,口和鼻組成一個哭喪的鬼臉。眼睛後邊有噴水孔。頭後部兩側各有幾道鰓孔。鯊有胸鰭、背鰭、腹鰭、臀鰭和尾鰭,尾鰭後部有一裂縫。鯊鱗像盾牌,所以被叫做盾鱗。鯊的嗅覺相當靈敏,特別是能夠很快聞到血腥的味道,如鯨魚被捕殺,從很遠的地方它都能聞著味趕到。平時鯊都在離海岸相當遠的地方生活,以金槍魚、鰹、鯖、鮭等魚類為食。但一旦肚子餓時,也會接近海岸,有時會襲擊游泳的人。
鯊目有很多種,其體長從不到1米至18米不等;其體色也從白到黑不同,也有紅或粉色的,有的還帶有斑紋。多數種類的鯊是卵胎生,卵在雌性的腹中,等到孵化後才出來。有些棘鯊,其幼體在母體中生活長達一年之久。剛出生的棘鯊還附帶著卵黃囊。
「鯊皮」摸起來有些粗糙,這是其盾鱗(鯊獨有的鱗)造成的。在顯微鏡下,擴大數倍,就能看到並排著的前端尖的像菜板那樣的盾形鱗。一個個的鱗,好像牙齒的構造,從皮膚突出來,又叫做「皮齒」。
對漁業有危害的鯊是鯖鯊亞目鯖鯊科的太平洋鼠鯊、尖吻鯖鯊、白鯊等。
鯊肉打漿可用來作「魚糕」的材料。鰭(俗稱魚翅)可用在中國的烹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