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自然地理地貌

中國自然地理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2-24 06:39:48

1. 中國地理南北自然地形地貌差異

1.
氣候,赤道地區來太陽高度角大自,南北極太陽高度角小,導致赤道至兩級氣溫遞減,並配合地形水文等因素形成氣候,
2.
地形地貌,太陽對岩石有日曬分解的作用,岩石等導熱性差,導致岩石外表層溫度高,內部溫度低,熱脹冷縮效應使岩石逐漸碎裂分解,也就改變了地形地貌
3.
水文,
太陽在水循環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地表的蒸發,大氣降水等,
4.
其他,
為一些動植物提供必需能量,綠色植物呼吸,大氣的更換,維持生態系統運行

2. 中國的地貌類型有哪些

中國的地貌類型有:

1、黃土地貌:中國是世界上研究黃土地貌最早的國家。多年前就有「天雨黃土、晝夜昏霾」涉及黃土地貌堆積過程的記載。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對河南、陝西一帶的黃土侵蝕地貌形態作了生動描述。

2、喀斯特地貌: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域較廣,如廣西、雲南等地。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現象。

3、海岸地貌: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公里,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餘公里,島嶼岸線為14000餘公里。在漫長的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

4、河流地貌:河流作用於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種侵蝕、堆積形態的總稱。包括溝谷、侵蝕平原等河流侵蝕地貌和沖積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積地貌。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變過程,預測河流的變化趨勢,對水利、交通、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5、構造地貌:構造地貌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構造地貌都經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

3. 中國有哪些地貌特徵

中國地貌的基本特徵及形成因素

(一)地貌的基本特徵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形成一個層層降低的階梯狀斜面,成為我國地貌總輪廓的顯著特徵。

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海拔平均達4000—5000米,是我國最高的一級地形階梯。高原周圍聳立著一系列高大的山脈,南側是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過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著稱。北側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分布,東邊有岷山和橫斷山等排列,地勢以巨大落差降低與第二級地形階梯相接。

高原內部分布著一系列近東西走向或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這些山脈之間,分布著地表起伏平緩、面積廣闊的高原和盆地,並有星羅棋布的湖泊,高原邊緣地帶為長江、黃河等亞洲著名的大河發源地。山巔白雪皚皚,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青藏高原外緣以北、以東,地勢顯著降低,東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為界,構成我國第二級地形階梯,主要由廣闊的高原和盆地組成,其間也分布著一系列高大山地。與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鄰的是我國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是准噶爾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兩大盆地之間聳立著東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內部還分布許多斷陷盆地。高原東北側與祁連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這些盆地和高原由於深居內陸,乾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廣布;河渠沿線,綠洲農業,斷續分布,高山之顛,冰雪晶瑩。青藏高原東緣以東的第二級地形階梯上,自北而南分布著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海拔1000—2000米不等,由於地表組成物質和內、外營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態差別極為顯著,有的地勢起伏和緩,牧草叢生,有的荒漠廣布,沙丘累累;有的溝壑縱橫,梁、峁遍布;有的壩子眾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陰山、六盤山、呂梁山、秦嶺、大巴山、大婁山、武陵山、苗嶺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間,少數高峰達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

在第二級地形階梯邊緣的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以東,是第三級地形階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為主。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這里地勢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基地和人口、城鎮、村落密集,工業基礎雄厚,交通方便的經濟區。長江以南為低山丘陵,廣大地區海拔不超過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與低緩的丘陵、低矮斷續相連的低山交錯分布。在這些平原、低山丘陵以東,還有一列北北東走向的山脈——長白山、千山、魯中山地,以及浙閩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戴雲山等分布,海拔多在500—1500米之間,雖然絕對高度不大,但從低海拔的平原和谷地仰望山巒,也頗為巍峨。在海岸線以東,為寬闊的大陸架淺海,是大陸向海洋平緩延伸的部分,水深在100—200米。寬400—600千米,為重要漁場,並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在大陸架上,島嶼星羅棋布,以台灣島和海南島最有名。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的地勢,是我國地貌總輪廓最為突出的特點,對河流的影響最顯著。我國著名的江河,大都發源於第一、二級地形階梯上,自西向東流注,溝通了東西之間的交通,加強了沿海與內陸的聯系。在地勢呈階梯狀急劇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峽谷櫛比,水力資源豐富,適於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梯級開發。

2.山脈眾多,起伏顯著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佔全國總面積的1/3。從最西的帕米爾高原到東部的沿海地帶,從最北的黑龍江畔到南海之濱,大大小小的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貌的骨架,控制著地貌形態類型空間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嶇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內,連同起伏和緩的丘陵合計來算,廣義的山地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5%。

我國山脈雖然縱橫交錯,分布范圍廣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僅是構成宏觀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根據走向,我國山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自北而南主要有賀蘭山、六盤山以及著名的橫斷山脈等。川西、滇北的橫斷山脈由一系列平行的嶺谷相間的高山和深谷所組成,主要有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脈之間夾峙著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的大河,河谷深切,形成高差顯著的平行嶺谷地貌。這一南北縱列的山脈,把全國分成東、西兩大部分。西部多為海拔超過3500米的高山和高逾5000米的極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昆侖山、祁連山、天山等,山脈主要為北西、北西西走向;東部多為海拔低於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東走向為主,如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等,僅台灣玉山主峰和秦嶺太白山海拔超過3500米。

②東西走向的山脈 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陰山,大致展布於北緯40°-43°之間。天山橫亘於新疆中部,長1500千米,南北寬約250—300千米。中間的一列大致位於北緯33°-35°之間,西部為昆侖山,中部為秦嶺,東延到淮陽山。最南的一列是南嶺,大致位於北緯25°-26°之間。

這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距離大致相等,相距各約8個緯度,具有明顯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侖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米以上,成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之間的天然分界。東部的陰山、秦嶺海拔1000-2000米左右,南嶺僅1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東低的總趨勢。由於我國東部總的地勢較低,這些山脈仍顯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國地理上的重要界線。如陰山構成了內蒙古高原的邊緣,秦嶺是黃河與長江、淮河之間的分水嶺,更是區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線。南嶺雖然山體比較破碎零亂,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僅是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而且也是華中與華南區的分界,同樣具有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③北西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半壁,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喀喇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在西段也為北西走向,向東逐漸轉為東西向,表現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脈。這些山脈大都山勢高峻,氣候嚴寒,普遍有現代冰川發育。

④北東走向的山脈 主要分布在東部,自西向東分為西列、東列與外列。西列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東列北起長白山,經千山、魯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陸外側的台灣島上,山地佔全島面積的2/3,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不僅是台灣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國東部最高的山峰。

上述眾多的山脈,縱橫交織,把中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鑲嵌於這些網格中的分別是高原、盆地、平原和海盆,從而構成我國地貌網格狀分布的格局。

地勢起伏顯著,地區間海拔高程差別大也是我國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但其東側的四川盆地海拔為500米左右;昆侖山南面為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現這樣大范圍的巨大高度差別,實屬罕見。就全國而言,珠穆朗瑪峰海拔達8848米,而新疆吐魯番盆地內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為世界所僅有。局部地區的巨大高差更為壯觀:喜馬拉雅山東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高達7756米,但雅魯藏布江谷地內的墨脫一帶海拔只有700米,兩地間水平距離約40千米,相對高程竟相差7000多米;川西貢嘎山高達7556米,但鄰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97米;即使在我國東部的台灣,也可見到海拔3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於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間巨大的高度差別。起伏顯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類型的山地垂直景觀,使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更加復雜。

3.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構造、地表組成物質及氣候水文條件都很復雜,按地貌形態區分可分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類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積最廣,分別佔全國面積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佔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較少,分別為10%和12%。

在縱橫交錯形成我國網格狀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鑲嵌於這些網格之中。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是我國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於南側的喜馬拉雅山與北面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之間以及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的大網格之中,是全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均分布在第二級階梯地形面上,受陰山、秦嶺、大婁山及桂西北山地分隔,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於地面組成物質和外營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差別顯著,形態各異。內蒙古高原,偏處北部內陸,氣候乾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盪開闊,地形起伏和緩,是我國高原形態表現明顯、高原面保存比較完整的高原。內蒙古高原向南與秦嶺山脈之間為黃土高原。在第四紀冰期干寒氣候條件下,黃土沉積旺盛,形成舉世聞名的黃土高原,隨著間冰期氣候轉向溫濕,質地疏鬆的黃土經流水強烈侵蝕,使高原大部地區溝壑縱橫、梁峁遍布。雲貴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圍廣,氣候暖濕,除滇中、滇東和黔西北尚保存著起伏較為和緩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地區為長江、珠江及元江等支流分割成崎嶇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區,喀斯特地貌齊全,發育完好。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國的四大盆地,均屬於構造斷陷區域。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為2600—3000米,盆地四周為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所環抱,構造上屬東昆侖褶皺系中的柴達木拗陷,面積20多萬平方千米,為全國第三大盆地。盆地氣候乾燥,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豐富;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等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豐足,農業單產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寶盆」之稱。

塔里木盆地面積53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盆地。由於深處內陸腹地,又加高山環抱,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顯著,分布著全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從盆地邊緣到盆地內部,地表組成物質和地貌形態呈環帶狀排列。環盆地邊緣,受兩側高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沃野綠洲,自古以來就是聯系「絲綢之路」的重要通衢。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面積38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著我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屬半封閉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較密,主要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場廣闊,畜牧業發達。盆地南緣受天山冰雪融水澆灌,綠洲農業發達,城鎮集中。

四川盆地位於青藏高原以東、巫山以西,南北介於大婁山與大巴山之間,四周山地環抱,盆地形態完整。因中生界紫紅色砂、頁岩分布廣泛,又稱「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積約16.5萬平方千米,雖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水系稠密,人口眾多,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我國富有的地區之一,向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於東部第三級地形階梯上的東西向與北東向山脈之間的網格中,面積遼闊,地勢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為全國主要農耕基地。東北平原位於燕山以北,大、小興安嶺與長白山之間,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35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積大、沼澤分布廣為特色。華北平原南北分別是大別山與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東抵山東丘陵與黃、渤海,面積31萬平方千米,為我國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沖積形成,所以也稱黃淮海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於兩岸平原之上,地上河與河間窪地相間分布,構成華北平原獨特的特色。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巫山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呈串珠狀東西向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三大平原。以地勢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連片為特色,為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我國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東部,即第三級階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東、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最集中,統稱「東南丘陵」。其中,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稱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兩廣境內的稱兩廣丘陵;武夷山以東、浙閩兩省境內的稱浙閩丘陵。長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圍小,主要有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

東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東走向的中、低山的兩側,其間錯落排列著大大小小的紅岩盆地,地表形態主要表現為絕對高度低、相對起伏小的丘陵。由於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著厚層紅色砂岩和礫岩;浙閩丘陵花崗岩、流紋岩分布范圍大;兩廣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積廣,喀斯特地貌發育。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座落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上,由變質岩和花岡岩組成,地面切割比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灣和島嶼,為著名的暖溫帶水果產區。

除以上五種基本地貌類型外,由於地勢垂直起伏大,海陸位置差異明顯引起的外營力的地區差別及地表組成物質不同等,還形成冰川、冰緣、風沙、黃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種特殊地貌。

我國西部地勢高聳,並有多條高逾雪線以上的極高山,現代冰川在北起阿爾泰山,南至喜馬拉雅山和滇北的玉龍山,東自川西松潘的雪寶頂,西到帕米爾之間的山巔廣為分布,總面積達58523平方千米,使我國成為全球中低緯度現代冰川最發達的國家。現代冰川分懸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頂冰川等基本類型,以山谷冰川最常見,規模也最大。按物理性質大致以念青唐古拉山為界又可分為海洋性冰川和大陸性冰川。冰川上常出現冰面湖、冰穴、冰洞、冰塔、冰牆等千姿百態的冰晶景觀。冰川的消長進退還形成冰斗、角峰、刃脊、懸谷、U形谷、終磧、側磧、底磧、冰磧階地等冰蝕、冰磧地貌。地高天寒引起的寒凍風化、融雪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河、石海、岩屑流、岩屑堆、泥流舌等冰緣地貌分布也很普遍。

我國是世界上沙漠戈壁面積比較廣闊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北部,包括西北和內蒙古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總面積達12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面積的13%。賀蘭山烏鞘嶺以西,沙漠面積最大,也最集中,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是我國四大沙漠,都分布在這一地區。在大沙漠的邊緣和外圍,有帶狀或環狀的戈壁分布。

在沙漠的南緣,大致西起昆侖山,東到長白山,北起長城,南到秦嶺、淮陽山地,呈東西向帶狀分布著大片黃土和黃土狀沉積物,總面積約6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甘肅中部和東部,陝西北部及山西最為集中,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荒漠中的風化物是黃土物質的直接來源,在黃土集中分布的地區,黃土覆蓋厚度約100—200米,形成獨特的黃土源、梁、峁地貌。由於黃土質地疏鬆,抗蝕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地面常被溝壑分割顯得特別破碎,河流的含沙量極大。

我國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很廣,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7,尤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地區分布最廣,岩層發育完整,碳酸鹽岩石的分布面積占這些地區總面積的50%以上。由於層厚質純的石灰岩分布廣泛,經構造運動抬升到較高的位置,並發生許多斷層、裂隙和節理,在低緯濕熱氣候條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著灰岩裂隙不斷地進行溶蝕,形成山奇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麗如畫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時隱時現的暗河和天生橋隨處可見。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廣,類型之多,為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及,堪稱喀斯特地貌完美典型的自然博物館,也為山水甲天下的著名旅遊勝地。

江南一帶,自白堊紀以來,氣候暖熱,在地勢低窪的盆地中堆積了一套陸相為主的紅色岩系。堅硬的厚層礫岩和砂礫岩,經流水沿斷裂和節理侵蝕,形成許多峭壁懸崖、山峰林立的丹霞地形;岩性比較松軟的砂頁岩,則形成地勢比較低緩的丘陵,從而構成江南地區獨具特色的紅層地貌。

我國有600多座火山,火山錐一般都不大,而且多成群分布。各火山錐附近常有熔岩流形成的熔岩台地分布,形成火山地貌。我國的火山群除昆侖山西段和中段4處在西部外,其它主要分布在東部北東向與東西向構造帶交匯地區。

陰山山脈東段南北兩側有火山丘270多座,展布於玄武岩熔岩台地之上,相對高度數十米以至1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的火山群。長白山火山群有火山丘100多座,廣布於1400平方千米的長白山玄武岩熔岩台地上,為我國第二大火山群。東北區第一高峰白雲峰是一座活火山,曾於1597年、1668年和1702年三度噴發,山頂的天池即昔日的火山口。此外在台灣、海南島北部及雷州半島、長江下游南京附近的長江南北兩岸與雲南西部橫斷山脈南段西緣的騰沖附近均有火山丘或玄武岩熔岩台地等火山地貌分布。

我國東南部濱臨海洋,島嶼眾多,星羅棋布,大陸岸線長達18000千米,島嶼岸線長約14000千米,海岸線分別屬於平原海岸(沙岸)、山地海岸(岩岸)和生物海岸三大類,島嶼也有基岩島、沖積島和珊瑚島之別,使海岸地貌和島嶼復雜多樣。

4. 中國的自然地理特徵

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五點要素
地勢西高東專低,呈階梯狀分布,屬形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具有定向排列;
氣候多樣,季風性氣候顯著;
南方河流水量大、汛期長、無結冰期、含沙量小,北方水量小、汛期短、有結冰期、含沙量大;
中國土壤資源豐富、類型繁多,世界罕見。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濕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東部以森林草原為主
,西部以荒漠草原為主。
個人概括,僅供參考

5. 中國地貌格局的特點自然地理學

中國地貌格局的特點:

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跡、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

中國大陸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下降。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聳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階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緣與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是更東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過200米。這一級階梯也包括沿海大陸架, 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

(5)中國自然地理地貌擴展閱讀:

中國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單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組合與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中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1、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中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6.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7.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8. 試述中國主要地貌特徵及主要區域地貌類型

1.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形成一個層層降低的階梯狀斜面,成為我國地貌總輪廓的顯著特徵。 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海拔平均達4000—5000米,是我國最高的一級地形階梯。高原周圍聳立著一系列高大的山脈,南側是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過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著稱。北側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分布,東邊有岷山和橫斷山等排列,地勢以巨大落差降低與第二級地形階梯相接。 高原內部分布著一系列近東西走向或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這些山脈之間,分布著地表起伏平緩、面積廣闊的高原和盆地,並有星羅棋布的湖泊,高原邊緣地帶為長江、黃河等亞洲著名的大河發源地。山巔白雪皚皚,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輝映。 青藏高原外緣以北、以東,地勢顯著降低,東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為界,構成我國第二級地形階梯,主要由廣闊的高原和盆地組成,其間也分布著一系列高大山地。與青藏高原西北部毗鄰的是我國最大的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再往北是准噶爾盆地;海拔多在500米左右;兩大盆地之間聳立著東西走向的天山山地,海拔4000—5000米,部分山峰高逾6000米,山地內部還分布許多斷陷盆地。高原東北側與祁連山北麓相接的是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這些盆地和高原由於深居內陸,乾燥少雨,盆地中戈壁、沙漠廣布;河渠沿線,綠洲農業,斷續分布,高山之顛,冰雪晶瑩。青藏高原東緣以東的第二級地形階梯上,自北而南分布著內蒙古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海拔1000—2000米不等,由於地表組成物質和內、外營力的不同,使地表形態差別極為顯著,有的地勢起伏和緩,牧草叢生,有的荒漠廣布,沙丘累累;有的溝壑縱橫,梁、峁遍布;有的壩子眾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高原上的山地很多,如陰山、六盤山、呂梁山、秦嶺、大巴山、大婁山、武陵山、苗嶺等,海拔大多在1500-2500米之間,少數高峰達3000米以上。四川盆地海拔較低,大部分在500米以下。 在第二級地形階梯邊緣的大興安嶺至雪峰山一線以東,是第三級地形階梯,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為主。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這里地勢低平,沃野千里,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基地和人口、城鎮、村落密集,工業基礎雄厚,交通方便的經濟區。長江以南為低山丘陵,廣大地區海拔不超過500米,地面起伏不平,平坦的河谷平原、盆地與低緩的丘陵、低矮斷續相連的低山交錯分布。在這些平原、低山丘陵以東,還有一列北北東走向的山脈——長白山、千山、魯中山地,以及浙閩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戴雲山等分布,海拔多在500—1500米之間,雖然絕對高度不大,但從低海拔的平原和谷地仰望山巒,也頗為巍峨。在海岸線以東,為寬闊的大陸架淺海,是大陸向海洋平緩延伸的部分,水深在100—200米。寬400—600千米,為重要漁場,並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在大陸架上,島嶼星羅棋布,以台灣島和海南島最有名。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的地勢,是我國地貌總輪廓最為突出的特點,對河流的影響最顯著。我國著名的江河,大都發源於第一、二級地形階梯上,自西向東流注,溝通了東西之間的交通,加強了沿海與內陸的聯系。在地勢呈階梯狀急劇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峽谷櫛比,水力資源豐富,適於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梯級開發。 2.山脈眾多,起伏顯著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佔全國總面積的1/3。從最西的帕米爾高原到東部的沿海地帶,從最北的黑龍江畔到南海之濱,大大小小的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貌的骨架,控制著地貌形態類型空間分布的格局。如果把分割的高原、盆地中崎嶇不平的山地性高原、丘陵性高原、方山丘陵性盆地包括在內,連同起伏和緩的丘陵合計來算,廣義的山地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5%。 我國山脈雖然縱橫交錯,分布范圍廣泛,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不僅是構成宏觀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根據走向,我國山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自北而南主要有賀蘭山、六盤山以及著名的橫斷山脈等。川西、滇北的橫斷山脈由一系列平行的嶺谷相間的高山和深谷所組成,主要有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脈之間夾峙著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的大河,河谷深切,形成高差顯著的平行嶺谷地貌。這一南北縱列的山脈,把全國分成東、西兩大部分。西部多為海拔超過3500米的高山和高逾5000米的極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昆侖山、祁連山、天山等,山脈主要為北西、北西西走向;東部多為海拔低於3500米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東走向為主,如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等,僅台灣玉山主峰和秦嶺太白山海拔超過3500米。 ②東西走向的山脈 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陰山,大致展布於北緯40°-43°之間。天山橫亘於新疆中部,長1500千米,南北寬約250—300千米。中間的一列大致位於北緯33°-35°之間,西部為昆侖山,中部為秦嶺,東延到淮陽山。最南的一列是南嶺,大致位於北緯25°-26°之間。 這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距離大致相等,相距各約8個緯度,具有明顯的等距性。西部的昆侖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米以上,成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之間的天然分界。東部的陰山、秦嶺海拔1000-2000米左右,南嶺僅1000米上下,也反映了西高東低的總趨勢。由於我國東部總的地勢較低,這些山脈仍顯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國地理上的重要界線。如陰山構成了內蒙古高原的邊緣,秦嶺是黃河與長江、淮河之間的分水嶺,更是區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重要自然地理界線。南嶺雖然山體比較破碎零亂,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僅是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而且也是華中與華南區的分界,同樣具有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③北西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半壁,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喀喇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青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在西段也為北西走向,向東逐漸轉為東西向,表現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脈。這些山脈大都山勢高峻,氣候嚴寒,普遍有現代冰川發育。 ④北東走向的山脈 主要分布在東部,自西向東分為西列、東列與外列。西列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東列北起長白山,經千山、魯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陸外側的台灣島上,山地佔全島面積的2/3,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不僅是台灣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國東部最高的山峰。 上述眾多的山脈,縱橫交織,把中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鑲嵌於這些網格中的分別是高原、盆地、平原和海盆,從而構成我國地貌網格狀分布的格局。 地勢起伏顯著,地區間海拔高程差別大也是我國地貌的特色。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但其東側的四川盆地海拔為500米左右;昆侖山南面為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但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海拔在1000米上下,一山之隔出現這樣大范圍的巨大高度差別,實屬罕見。就全國而言,珠穆朗瑪峰海拔達8848米,而新疆吐魯番盆地內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面以下155米,高差9903米,為世界所僅有。局部地區的巨大高差更為壯觀:喜馬拉雅山東端的南迦巴瓦峰,海拔高達7756米,但雅魯藏布江谷地內的墨脫一帶海拔只有700米,兩地間水平距離約40千米,相對高程竟相差7000多米;川西貢嘎山高達7556米,但鄰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97米;即使在我國東部的台灣,也可見到海拔3997米的玉山和附近海拔低於100米的台南平原之間巨大的高度差別。起伏顯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類型的山地垂直景觀,使我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更加復雜。 3.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構造、地表組成物質及氣候水文條件都很復雜,按地貌形態區分可分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基本類型。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積最廣,分別佔全國面積的33% 和26%;其次是盆地,佔19%;丘陵和平原占的比例都較少,分別為10%和12%。 在縱橫交錯形成我國網格狀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鑲嵌於這些網格之中。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是我國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位於南側的喜馬拉雅山與北面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之間以及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的大網格之中,是全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均分布在第二級階梯地形面上,受陰山、秦嶺、大婁山及桂西北山地分隔,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由於地面組成物質和外營力因素的不同,高原地貌差別顯著,形態各異。內蒙古高原,偏處北部內陸,氣候乾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盪開闊,地形起伏和緩,是我國高原形態表現明顯、高原面保存比較完整的高原。內蒙古高原向南與秦嶺山脈之間為黃土高原。在第四紀冰期干寒氣候條件下,黃土沉積旺盛,形成舉世聞名的黃土高原,隨著間冰期氣候轉向溫濕,質地疏鬆的黃土經流水強烈侵蝕,使高原大部地區溝壑縱橫、梁峁遍布。雲貴高原,石灰岩分布范圍廣,氣候暖濕,除滇中、滇東和黔西北尚保存著起伏較為和緩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地區為長江、珠江及元江等支流分割成崎嶇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區,喀斯特地貌齊全,發育完好。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國的四大盆地,均屬於構造斷陷區域。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為2600—3000米,盆地四周為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所環抱,構造上屬東昆侖褶皺系中的柴達木拗陷,面積20多萬平方千米,為全國第三大盆地。盆地氣候乾燥,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豐富;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等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豐足,農業單產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故有「聚寶盆」之稱。 塔里木盆地面積53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盆地。由於深處內陸腹地,又加高山環抱,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顯著,分布著全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從盆地邊緣到盆地內部,地表組成物質和地貌形態呈環帶狀排列。環盆地邊緣,受兩側高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沃野綠洲,自古以來就是聯系「絲綢之路」的重要通衢。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面積38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著我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屬半封閉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較密,主要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場廣闊,畜牧業發達。盆地南緣受天山冰雪融水澆灌,綠洲農業發達,城鎮集中。 四川盆地位於青藏高原以東、巫山以西,南北介於大婁山與大巴山之間,四周山地環抱,盆地形態完整。因中生界紫紅色砂、頁岩分布廣泛,又稱「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盆地面積約16.5萬平方千米,雖然是四大盆地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水系稠密,人口眾多,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我國富有的地區之一,向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的三大平原,集中分布於東部第三級地形階梯上的東西向與北東向山脈之間的網格中,面積遼闊,地勢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為全國主要農耕基地。東北平原位於燕山以北,大、小興安嶺與長白山之間,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35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平原,以黑土面積大、沼澤分布廣為特色。華北平原南北分別是大別山與燕山,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東抵山東丘陵與黃、渤海,面積31萬平方千米,為我國第二大平原。因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沖積形成,所以也稱黃淮海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段河床高於兩岸平原之上,地上河與河間窪地相間分布,構成華北平原獨特的特色。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巫山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主要包括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呈串珠狀東西向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三大平原。以地勢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連片為特色,為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 我國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東部,即第三級階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東、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最集中,統稱「東南丘陵」。其中,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的稱江南丘陵;南嶺以南,兩廣境內的稱兩廣丘陵;武夷山以東、浙閩兩省境內的稱浙閩丘陵。長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圍小,主要有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 東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東走向的中、低山的兩側,其間錯落排列著大大小小的紅岩盆地,地表形態主要表現為絕對高度低、相對起伏小的丘陵。由於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著厚層紅色砂岩和礫岩;浙閩丘陵花崗岩、流紋岩分布范圍大;兩廣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積廣,喀斯特地貌發育。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座落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上,由變質岩和花岡岩組成,地面切割比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灣和島嶼,為著名的暖溫帶水果產區。 除以上五種基本地貌類型外,由於地勢垂直起伏大,海陸位置差異明顯引起的外營力的地區差別及地表組成物質不同等,還形成冰川、冰緣、風沙、黃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種特殊地貌。 我國西部地勢高聳,並有多條高逾雪線以上的極高山,現代冰川在北起阿爾泰山,南至喜馬拉雅山和滇北的玉龍山,東自川西松潘的雪寶頂,西到帕米爾之間的山巔廣為分布,總面積達58523平方千米,使我國成為全球中低緯度現代冰川最發達的國家。現代冰川分懸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頂冰川等基本類型,以山谷冰川最常見,規模也最大。按物理性質大致以念青唐古拉山為界又可分為海洋性冰川和大陸性冰川。冰川上常出現冰面湖、冰穴、冰洞、冰塔、冰牆等千姿百態的冰晶景觀。冰川的消長進退還形成冰斗、角峰、刃脊、懸谷、U形谷、終磧、側磧、底磧、冰磧階地等冰蝕、冰磧地貌。地高天寒引起的寒凍風化、融雪流水和重力作用形成的石河、石海、岩屑流、岩屑堆、泥流舌等冰緣地貌分布也很普遍。 我國是世界上沙漠戈壁面積比較廣闊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沙漠戈壁主要分布在北部,包括西北和內蒙古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總面積達12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面積的13%。賀蘭山烏鞘嶺以西,沙漠面積最大,也最集中,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是我國四大沙漠,都分布在這一地區。在大沙漠的邊緣和外圍,有帶狀或環狀的戈壁分布。 在沙漠的南緣,大致西起昆侖山,東到長白山,北起長城,南到秦嶺、淮陽山地,呈東西向帶狀分布著大片黃土和黃土狀沉積物,總面積約6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甘肅中部和東部,陝西北部及山西最為集中,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荒漠中的風化物是黃土物質的直接來源,在黃土集中分布的地區,黃土覆蓋厚度約100—200米,形成獨特的黃土源、梁、峁地貌。由於黃土質地疏鬆,抗蝕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地面常被溝壑分割顯得特別破碎,河流的含沙量極大。 我國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很廣,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7,尤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地區分布最廣,岩層發育完整,碳酸鹽岩石的分布面積占這些地區總面積的50%以上。由於層厚質純的石灰岩分布廣泛,經構造運動抬升到較高的位置,並發生許多斷層、裂隙和節理,在低緯濕熱氣候條件下,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著灰岩裂隙不斷地進行溶蝕,形成山奇水秀的喀斯特地貌。秀麗如畫的峰林,深邃曲折的溶洞,時隱時現的暗河和天生橋隨處可見。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廣,類型之多,為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及,堪稱喀斯特地貌完美典型的自然博物館,也為山水甲天下的著名旅遊勝地。 江南一帶,自白堊紀以來,氣候暖熱,在地勢低窪的盆地中堆積了一套陸相為主的紅色岩系。堅硬的厚層礫岩和砂礫岩,經流水沿斷裂和節理侵蝕,形成許多峭壁懸崖、山峰林立的丹霞地形;岩性比較松軟的砂頁岩,則形成地勢比較低緩的丘陵,從而構成江南地區獨具特色的紅層地貌。 我國有600多座火山,火山錐一般都不大,而且多成群分布。各火山錐附近常有熔岩流形成的熔岩台地分布,形成火山地貌。我國的火山群除昆侖山西段和中段4處在西部外,其它主要分布在東部北東向與東西向構造帶交匯地區。 陰山山脈東段南北兩側有火山丘270多座,展布於玄武岩熔岩台地之上,相對高度數十米以至1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的火山群。長白山火山群有火山丘100多座,廣布於1400平方千米的長白山玄武岩熔岩台地上,為我國第二大火山群。東北區第一高峰白雲峰是一座活火山,曾於1597年、1668年和1702年三度噴發,山頂的天池即昔日的火山口。此外在台灣、海南島北部及雷州半島、長江下游南京附近的長江南北兩岸與雲南西部橫斷山脈南段西緣的騰沖附近均有火山丘或玄武岩熔岩台地等火山地貌分布。 我國東南部濱臨海洋,島嶼眾多,星羅棋布,大陸岸線長達18000千米,島嶼岸線長約14000千米,海岸線分別屬於平原海岸(沙岸)、山地海岸(岩岸)和生物海岸三大類,島嶼也有基岩島、沖積島和珊瑚島之別,使海岸地貌和島嶼復雜多樣。

9. 中國自然地理

地形和地勢
1、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2、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回大

水文答
1、外流河水量受季風影響,夏季進入豐水期;冬季進入枯水期。
2、秦嶺-淮河為0度等溫線分界線。以北河流有結冰現象。
3、秦嶺-淮河為0度濕潤與半濕潤分界線。以南的河流水量豐富,汛期長,含水量小。以北的河流位於半濕潤的地區的河流水量不大,汛期短,含水量大。

內流河
1、主要分布於西北內陸地區。
2、有大面積無流區。
3、多為季節性河流。夏季為豐水季節,之後逐漸減少,甚至斷流。

氣候
1、冬季氣溫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氣溫的季節變化和年較差,北方大,南方小。
2、降水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季節分配不均勻,多集中於夏季。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際變化大,越往北越大,西北內陸最大。

10. 中國的地理地質特徵是什麼樣的

中國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 自然地理是地質構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質構造格局控制著自然地理的發展。現代中國自然地理的特徵,是中國地質構造在長期發展中,經受了各種內、外地質作用綜合結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勢的四級階梯 中國地形地貌景觀萬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國山地佔陸地面積的三三%,高原占貳陸%,盆地佔依9%,平原占依貳%,丘陵占依0%。地勢西高東低,自西而東,明顯分為四個梯級。 依、 第一級階梯 位於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寬,湖泊廣布,東亞、南亞各大河流多從這里發源。青藏高原西南邊緣是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北緣是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東緣是橫斷山脈。高原內部山嶺、溝谷並列,湖泊眾多。著名的山脈有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巴顏喀拉山脈等。珠穆朗瑪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為世界第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吧陸依lm,為世界第二高峰。 貳 、第二級階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過昆侖—秦嶺、向東越過橫斷山脈和龍門山脈,地勢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貳000m,主要有地形崎嶇的雲貴高原、溝谷縱橫的黃土高原、起伏和緩的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西側則被橫斷山脈所擋;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寬廣的准噶爾盆地等,它們多數被東西向延伸的山脈間隔,在形態上多呈菱形或四邊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依55 m,是我國陸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窪地之一。 三、第三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及雲貴高原東緣的雪峰山脈一線以東,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貳00m以下的平原。區內分布著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遼闊坦盪華北平原以及湖泊眾多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構成了以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物為覆蓋的北北東向巨型沉降帶;其東側分布有長白山地、遼東丘陵、魯東丘陵和東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構成了北北東向的巨型隆起帶。 四 、第四級階梯 我國陸地第三級階梯的巨型隆起帶以東,為廣闊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漸變深。渤海為我國內海,屬大陸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黃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達貳00~500m;東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達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貳依貳m,最深可達三000~四000m。位於東海和南海之間的台貳灣島,為我國第一大島,屬於西太平洋火山島弧的組成部分。中部的台5灣山脈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為中國東部的最高峰;台陸灣山脈與東部邊緣台東山脈之間,為著名的台東縱谷;西部沿海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為第四紀沉積所覆蓋。 中國地勢的上述特徵是由地殼深部結構所決定的。地表地勢高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增厚,地表地勢低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減薄,即我國地表地勢的高低與地殼厚度呈鏡像反映。 二 地貌的東西差異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觀。 西部地區山脈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為主,高山聳立,中間隔以盆地,形成山系與盆地並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爾泰山脈、准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阿爾金一祁連山山脈、柴達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顏喀拉山脈、羌塘盆地,岡底斯山脈、拉薩盆地、喜馬拉雅山脈等構成。 東部地區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則多為北東一北北東向,盆地和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面積。北東一北北東向展布的盆地與丘陵或山系相間排列,自西向東有:海拉爾盆地一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構成的第三沉降帶,大興安嶺—大行山一巫山山脈構成的第三隆起帶,東北平原一華北平原一江漢平原—北部灣構成的第二沉降帶,張廣才嶺一長白山一遼東丘陵一東南丘陵構成的第二隆起帶,勃海一黃海—東海—南貳海構成的第一沉降帶。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國山脈眾多,江河廣布,山水相依,源遠流長。以中部近東西向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山脈和近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的山脈分別構成古亞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環太平洋山系,與之相應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內陸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地區,呈北西依西向並向北東貳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岡依底斯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 環太平洋山系分布於中國東部地區,呈北北東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雪峰山脈以及與之平行的長白山脈和遼東、魯東、閩浙沿海諸山脈等。 中國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脈展布的控制,特別是東西向延伸的山系構成了我國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嶺,外流河的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為分水嶺,分布於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積僅佔全國陸地面積的0.5%,僅有額爾齊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5%,主要有雅魯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於中國中、東部廣大地區,多向東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5陸.吧%:東北以大興安嶺為分水嶺,有黑龍江水系和遼河水系;陰山和秦嶺之間有黃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嶺和南嶺之間有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南嶺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為長江,主幹全長陸三00km,流域面積達依吧0萬km貳;其次為黃河,主幹長5四陸四km,流域面積達漆5萬km貳。中國內流河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三陸.貳%,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內部,最大的內陸河為新四疆境內的塔里木河,全長達貳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顯著 中國大5陸的現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的活動帶經過漫長地質時期的發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國以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大別山、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大興安—太行山—雪峰山為主幹,縱橫交錯,形成各具特點的中國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東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平坦寬闊,分布有大面積荒漠;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緩;黃土高原,溝谷縱橫,塬、梁、峁發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寬,現代冰川發育,冰蝕、風蝕強烈,形成多種冰蝕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溝嶺交錯,山水相映;雲貴高原石灰岩廣布,各種岩溶地貌發育,景觀奇特。東部呈北北東向分布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連,沃野千里;北北東向展布的吉遼山地、魯東山地和東南沿海山地,嶺巒綿亘,丘陵起伏。這些自然分區的展布方向、表現特徵、形成和發展,均與區域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一致,是各區區域地質構造長期發展的結果和反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