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文獻

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文獻

發布時間: 2021-02-24 06:18:19

㈠ 中國有哪些關於地圖的文獻記載

我國古代地圖多數都是局部的,很少有關於整個國家的或者大范圍的地圖。軍用地圖更多數是臨時做出來的,而沙盤也是古代的偵察兵斥候根據臨時偵察出的地形製作的。

相傳,黃帝曾與蚩尤發生戰爭,黃帝命他的一位大臣史皇,繪制地形物象之圖。這幅地圖在黃帝與蚩尤的戰爭中,對黃帝戰勝蚩尤起了很大作用,黃帝利用這個圖將蚩尤擒殺於冀州之野。

原始時期,先民部落生存極為艱難,無論東討西伐擴大領地范圍,爭奪更多資源,還是躲避洪水猛獸,風雷雨雪自然災害的侵襲,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根據天文、方位、地形情況,來決定部落是否出征、遷徙的占卜圖形或標注河流、地貌的生活實用圖形。

史皇繪制的原始地理圖形,在實現占卜天地、祭祀神鬼等功能的同時,也便很容易成為黃帝應用於作戰中的參考和採取不同戰法的依據,成了黃帝的取勝法寶。

黃帝利用史皇圖中顯示的地理形貌情況排兵布陣,派出大將應龍在高處築壩蓄水阻擋蚩尤,使用馴養的猛獸通過有利的地形直接沖入蚩尤陣營廝殺。

黃帝還利用天文情況的變化贏得戰機。他根據蚩尤意欲藉助大霧彌漫的天象亂中取勝的情況,巧借大霧之後的狂風大作、沙塵飛揚的氣象變化,依靠指南車的指引乘勝追擊,活捉蚩尤。

這些過程精彩絕妙之處,正是我國原始時期地圖作用的凸顯和對地理特徵、氣象變化為我所用的結果。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普遍用在軍事上。《管子•地圖篇》記載,凡主兵打仗,必須先看圖,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孫子兵法•地形篇》也記載,沒有地圖、不知地形,必敗。

這一時期的軍事地圖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脈、河川、城鎮、道路等相關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廣泛應用了指南針。

至秦代,應用軍事沙盤研究作戰的情況已經出現。《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以水銀為百川大海,相飢灌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據說,秦國在部署滅六國時,秦始皇親自堆制沙盤研究各國地理形勢,在李斯的輔佐下,派大將王翦進行統一戰爭。後來,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時,墓中堆塑了一個大型的地形模型,以地形模型作為殉葬品,這說明秦始皇從統一戰爭中認識到地圖之重要。

秦始皇陵墓中的模型中不僅砌有高山、丘阜、城邑等,而且用水銀模擬江河、大海,用機械裝置使水銀流動循環。可以說這是最早的沙盤雛形,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

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三號墓中出土了3幅繪於絹帛上的地圖,包括駐軍圖、地形圖和城邑圖。其中的駐軍圖反映當時軍隊守備作戰的兵力部署。

駐軍圖具有專門軍事用途的特點,突出顯示了駐軍名稱、布防分布位置、城堡、要塞、烽火台、水池、防區界線等情況。是現在世界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彩繪軍事地圖,體現了當時精湛的地理地圖知識水平。

駐軍圖把與駐軍活動有關的內容,用鮮艷奪目的重色表示在主要層次之上。顯眼的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營,紅、黑兩色套框則表示要塞。

而將一般的山脈、河流等地理基本要素用淡調的青色標出,放到了圖面的底圖次要層次之上。層次分明,一目瞭然,這與現代專門地圖的多層次平面表示法相類似。

駐軍圖中的山脈用「山」字形象形符號,山脊用單線表示走向。河流用青的淡色。這就減輕了非專門內容在圖面上的載負量,達到突出專門內容、突出主題的實際效果。

駐軍圖中的居民點用紅圓圈表示,其註明戶數,無人居住也註明,有人的居民點最多戶、最少戶。道路多與主要居民點相連,用醒目的紅色表示。

駐軍圖反映了駐軍營地的地形情況。駐軍營地選擇有利地形條件。城堡多選擇環水靠山之處,並分設崗樓控制地形。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的復式兵力部署,重視利用地形的守備思想。

駐軍圖中清楚地標明了當時一線兵力、二線兵力、指揮部、預備隊等構成的梯形軍事部署。在防區的山脊上還標繪出烽火台,它們既是前沿觀察哨所,也是當時的通訊設施。

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帶地方豪強隗囂時,大將馬援「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使光武帝頓有「虜在吾目中」的感覺。這是我國戰爭史上運用沙盤研究戰術的先例。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盛世,政治、經濟空前繁榮,科學文化長足發展,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發展至成熟階段。在這種背景下,軍事測繪技術如軍事地圖製作、軍事工程測量、軍事地理調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隋唐時在兵部下設職方司主管軍事測繪,包括全國及周邊地區地圖的測繪與管理。《隋書•百官志》記載,兵部下設的職方司主管地圖。

在唐代職方司掌握著東西南北中五方區域的軍事地理的動態變化,如軍事重鎮、戍守地點或區域,以及烽火台和城防,這些軍事地理要素在軍事地圖上歷歷在目。

隋唐時期,軍事地圖製作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當時保存的地理圖籍有160部,1292卷,其中各類地圖18種,489卷。這些地圖中,著名的軍事地圖或具有軍事用途的地圖主要有:

隋代虞茂編撰的《區宇圖志》128卷;朗茂編撰的《諸州圖經集》100卷;負責西北軍務的裴矩編制的《西域圖志》3卷。

唐代則有賈耽主持編繪的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海內華夷圖》、《貞元十道圖》;李吉甫主持編繪的《十道圖》10卷、《元和郡縣圖志》40卷,其中只有《元和郡縣圖志》部分流傳下來。

此外,隋唐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區域性地圖,如《河北險要圖》、《淮西地圖》等,這些地圖成為軍事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宋時期,著名科學家沈括發展了沙盤製作方法,把大宋與契丹接壤的沿邊地形製成木製地形模型。為方便起見,後來改為石麵糊木屑做在木面板上,他所在的定州,冬天寒冷,容易脫落,又改用熔蠟製作。

報送皇上,宋神宗看後甚為嘉評,並下詔邊疆州效法製作。因適用於軍事,很快得到推廣。

元代制圖學家朱思本,以實地調查資料,參考前人著作,費時10年繪成的《輿地圖》,取材廣博,取捨慎重,採用計里畫方制圖方法,精確程度超過前人,是我國地圖史上一幅很有影響的地圖。可惜圖幅太大,不便攜帶翻刻,現已失傳。

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學家、地圖制圖學家。他周遊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0省。他繼承了魏晉間裴秀和唐代賈耽的畫方之法,即畫圖時打上方格,每格代表一定里程,繪制了《輿地圖》,使他成為元代地理學及中國地圖史上的劃時代人物。

《輿地圖》以我國為主體,外國作為襯映,內容較詳細,圖形輪廓較准確。此圖系統地使用了圖例符號,成為元明清各代初年繪制全國總圖的範本。

明代羅洪先將朱思本《輿地圖》加以改繪,取名為《廣輿圖》。這部圖集是以明代版圖為核心,按行政區劃分幅的當時地理視野所及的世界地圖集。另外,該圖集又配以與國民經濟關系切要的一些專門性地圖。因此,構成明代一部體例完備的全國綜合性地圖集。這本圖集在明清兩代多次翻刻,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廣輿圖》由45幅地圖組成圖集,其中包括《九邊圖》、《海防圖》、《江防圖》等幅,具有明顯軍事性質。

《九邊圖》是明代朝廷為了防禦北方瓦剌族騷擾,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將所設的9個邊防重鎮,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分別刻繪一幅地圖。每鎮均駐重兵把守,是一個相聯系的北方防禦體系。

每邊圖旁都有簡略的圖說,介紹駐軍人數,下屬各邊鎮兵馬數目以及囤積糧草情況。

明代兵部職方主管地圖的主事陳祖綏曾經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舊圖做了詳盡的研究,繪制出一幅體現重視軍事要素的《皇明職方地圖》。

該圖出於陳祖綏任兵部本職工作的需要,側重於軍事要素的繪制。例如,在繪制邊疆各地理要素上,改舊圖詳繪境內而疏境外的缺點。還把舊圖明王朝失去的土地,也繪於圖內,他說絕不可「棄而不問」,用來激發光復國土的信念。

《海防圖》也是明代一種軍事地圖。海圖內,不僅有倭寇入侵沿海的路線圖,而且有《沿海沙山圖》,該圖繪有沿海城鎮、島嶼、山、海、沙灘、海岸線以及屯兵營地等要素。

著重表示沿海一帶山脈地形、河口海灣、小島礁石、軍營、指揮所、烽火台等。圖的方位多以大陸為下端,海為上端。

《江防圖》也是明代出現的一種軍事地圖。它同海防圖如同一對孿生姐妹,現存較完整的明代江防圖是《鄭開阻雜著》中的《江防圖》。圖內繪有長江兩岸的地形、居民地、城鎮和城牆、城樓、江中島嶼、江防兵要說明等。

明末清初,西方的測繪技術對我國的制圖學影響很大,使我國的制圖學進入近代制圖學發展的新時期。康熙帝對測量地理和繪制地圖很感興趣,在其3次親征噶爾丹及巡遊東北時,都令人隨時隨地測量經緯,為制圖作準備。

清代朝廷繪制地圖,已經注意對邊疆地區的歷史沿革的考察和經緯度的測量。

比如雍正時期《皇輿圖》除了反映我國當時的東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內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軍事情況,還包括西伯利亞、帕米爾以西地中海以東的中亞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內容,實為中外大地圖。

清代在繪制地圖時,十分明確地標出其對領土的主權范圍和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范圍。尤其注意西藏、新疆和東南海域的疆域。清代類似的地圖,都具有明顯軍事性質。

清代繪制的國家地圖不僅是國家疆域范圍在18世紀的象徵和有力證據,而且在科學技術上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㈡ 中國有哪些研究歷史地理學的著名學者,有哪些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著作

地理中有徐霞客

㈢ 急!!!!!!!!!大家幫我找找中國各地的最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

中國建築有民族的多樣性,漢、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鮮明,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國建築又有地域的多樣性,東北平原、江南水網、黃土高原、熱帶林區,建築上的差異也很大。這二者有什麼關系嗎?在中國,地域的差異和民族的差異共存,而地域的差異是主導因素。先看看同一地區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築,如在大理、麗江地區,白族建築是磚牆瓦頂,牆麵粉刷成灰白兩色,山牆、檐口加彩色裝飾;納西族建築的典型則是木結構、懸山頂,博風板上有長長的懸魚,土坯(近年也有用磚)砌的山牆加上小小的腰檐。二者是不同的。又如在貴州,許多少數民族建築基本是木結構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築的布局、細部還是很不相同。再看不同地區同一民族的建築,同是漢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寧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門」,江蘇水鄉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種形象,差別十分明顯,廣東、福建的客家人也屬漢族,他們的「土樓」更是全然相異了。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庄巢」,四面住房相接圍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牆,單坡屋頂坡向院內,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風又安全。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雲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看來異地同族與同地異族相比,它們雖都有不同,但比起來還是地區的差別更大一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觀念、風俗習慣,它們傳承著民族特色,但作為建築,又更多地受自然條件、建築材料、工程技術的影響,這使得建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產生了相互交叉的復雜關系。總的說地域的差異還是要高於民族的差異,有學者說,建築表現的民族性源於地區性。看來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㈣ 地理論文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關於公布安徽省第五屆

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評選結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

各市中學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

根據省教科所《關於舉辦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選活動的通知》(教科研函〔2007〕3號)文件要求,省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各地推薦的地理教學論文進行了認真評審,共評出獲獎論文一等獎 16篇,二等獎 36篇,三等獎71篇。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見附件),請及時通知有關單位及論文作者。

附件: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獲獎名單

二○○七年十月十九日

安徽省教育廳教科所 2007年10月19日印發

列印:吳儒敏 校對:吳儒敏 共印30份

附件:

安徽省第五屆中學地理優秀教學論文獲獎名單

一等獎

篇 目 單 位 作者

《淺談地理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能力的培養》 淮北市教研室 王忠東

《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室 錢宏瑾《銅陵市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調研報告》 銅陵市教研室 章小明

銅陵市第一中學 楊國兵

《地理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 安慶市教研室 何陸禕

《論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阜陽市教研室 陳鵬飛

《地方環境教育課程構建的案例分析》 蚌埠市教科所 吳岱峰《透過一次地理評優課談新課程課堂教學》 滁州市教研室 郭仕榮

《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應加強對學生的關注》 穎上縣教研室 何長劍

《關於高中地理選修課程校本化的幾點探討》 馬鞍山市第六中學 林章和

《使用新教材的幾點體會》 淮南市第三中學 朱元坤

《地理空間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 合肥工業大學附中 洪成旗

《淺談新課程下我對地理教學的認識與實踐》 黃山市梘忠中學 汪德利

《探索課程標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 貴池二中楊淑萍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探究》 宿州市第二中學 苗紅青

《地理探究學習要重視學生的思維品質》 懷遠一中 孫尚樓

《談地理教學中學上情商的培養》 六安皋城中學 余 蕊

二等獎

《梳理經歷 整合資源 回歸生活——地理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周躍紅

《談新課標下的「太陽高度」教學設計》 阜陽市第三中學 馬 靜

《巧用身體語言,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藝術》 合肥市第五中學 沈龍海

《談新課程背景下地理學思想和方法的貫徹》 亳州第一中學彭長玉

《新課堂教學下教學策略的初探》 蕪湖市城南實驗中學周慧本

《談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實施地理課堂教學》 淮南實驗中學廖惠榮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地理探究能力的培養》 亳州第五中學 王玉龍

《地理主體性課堂教學的探究》 淮南市第二十中學 陳 中

《用新課程理念引領學生快樂地學習地理知識》 固鎮一中李方平

《構建科學與人文和諧統一的地理教育》 巢湖市第八中 柳宗柱

《如何調動學困生參與地理課堂教學活動》 蚌埠二十六中 宋長軍

《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自主學習》 郎溪中學 胡燕平

《淺談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的一些誤區》 來安中學 董桂山

劉 俊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徑和培養策略》 和縣二中 夏立軍

高考地理復習的「虛」與「實」 》 合肥市第十七中學 黃永紅

《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探微》 歙縣中學鍾彩琴

《淺談「問題研究」的作用與教學》 五河一中 劉繼英

《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地理分層教學策略初探》 樅陽縣浮山中學陳相林

《如何從地理圖像中分析和提取有效信息》 黃山市黃山區一中崔仲文

《加強地理基本概念教學的探討》 亳州市譙城區大寺完全中學 汪明潔

《淺談Google Earth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滁州市實驗中學 曹 明

《「任務分解、自主交流」地理課堂模式的構建與實驗》阜陽第十中學 馬興海

《改變課堂教學方式 適應高中地理新課程》 安徽省石台中學 姚 萍

《新課標下淺談地理與各學科的經緯結網》 東至縣大渡口中學 江美麗

《「讀圖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宿州市埇橋區梅庵中學劉玉才

《多元智能評價與地理教學》 馬鞍山市第一中學 程 剛

《農村高中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 六安市雙河中學 劉全穩

《新課程地理課堂主體教學模式的設計與落實》 銅陵市第九中學錢義國

《以烈山區為例談農村高中地理活動課的開展》 淮北七中 吳才華

《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積極開發地理課程資源》 安徽廣德中學 江春芳

《選修7課標、教材研讀及開課條件分析》 銅陵市第五中學 陳俊群

《高中地理課題研究開設的一些設想》 宿松縣程集中學 石雅斌

《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淮北市石台鎮中學蔡金燕

《新課程地理教學中的「敢問」與「會問」》 蕪湖縣第一中學 王邦忠

《淺談新理念指導下的中學地理教學》 宿州市第八中學張建國

《淺談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的「課堂提問」》 淮北市西園中學榮海俠

三等獎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學初探》 來安中學 盧玉斌

《地理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幾種偏離現象 》 阜陽第三中學 吳 強

《解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開放性特點》 和縣第一中學 陳曉明

《淺談地理新課程教學反思》 蚌埠包集中學趙東宇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創新學習》 蕪湖市田家炳實驗中學章 波

《淺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合肥市五十一中 陳 麗

《關於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幾點看法》 阜陽一中 巫祖安

《地理課堂互動型教學策略的構建》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盧大亮

《地理教學中的誤區及思考》 宿州埇橋區汴河辦事處北十里中學 武 波

《新課標下課程資源開發初探》 青陽縣木鎮中學 方 靜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環境道德教育的實踐》 黃山市屯溪一中 潘勝庭

《在地理教學中利用遠程資源學生合作學習的探究》 歙縣新安學凌文英

《地理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 祁門一中胡義松

《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的思考》 歙縣中學呂文英

《地理教學中學生想像力的培養》 歙縣二中汪明鋒

《如何看待地理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和網路的作用》 鳳台一中李 全

《淺談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研究性學習教學》 淮南望鋒崗中學廖和喜

《興趣教學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初探》 淮南一中朱慶龍

《合作學習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淮南市第五中學孫 峰

《合適參照物選擇與「地球運動」教學難點的突破》 亳州三中 劉永志

《新課程改革下對中學地理教學的幾點思考》 利辛縣第一中學謝 堯

《高一地理新課改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 渦陽三中 王 娟

《談初中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淮北市西園中學孫 凱

《充分運用圖像進行地理教學》 五河縣安淮中學聶 鑫

《中學地理教學的美育的層次》 蚌埠十二中馬 燕

《立足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地理素養》 蚌埠第一中學李雲靜

《讓地理教學生活化》 蚌埠市第二十三中學王海燕

《新理念下培養地理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探索》銅陵市第十三中學戈廣兵

《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體會》 銅陵縣第二中學程納新

《在新課程目標下整合地理課程資源》 銅陵市第十六中學孫大信

《高中地理個性化教學初探》 銅陵縣第二中學程勝來

《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太湖縣徐橋高中 李永清

《將實驗教學引進地理課堂》 宿松縣程集中學周文招

《生活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課程資源》 安慶三中張 軍

《檔案袋評價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安徽省太湖中學黃鄭堯

《如何開展問題研究和活動》 桐城中學段煥榮

《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探討》 桐城市天城中學汪 宏

《中學地理多媒體教學初探》 滁州市滁州中學 季風勇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 滁州市滁州中學 孫 成

《作圖法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研究》 全椒中學 李 君

《新課程實施的理解與體會——豐富地理課堂教學》滁州市第五中學 六振梅

《淺談新課標下地理教學手段的繼承與創新》 肥東縣梁園中學 周義兵

《發揮地理學科優勢 培養學生空間智能》 舒城縣南港中學 沈龍明

《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地理學習探討》 蕪湖市第二十六中 吳安寧

《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學探討》 五河二中劉叢蘭

《在地理社會實踐中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 懷遠縣龍亢中學 朱 英

《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蕪湖市二十七中學俞 敏

《淺談地理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有效參與的教學策略》 蕪湖八中邱玉啟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課堂教學探索》 安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裘偉東

《如何選編以社會熱點為背景的地理案例》 蚌埠第四中學劉運良

《中學生地理課堂興趣培養》 六安市三十鋪中學 李顯靜

《中學地理信息化教學設計之我見》 馬鞍山市第六中學 張 蕙

《為地理教學注入新活力——初中地理活動初探》 馬鞍山市星光學校 古 莉

《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的認識與實踐》 蕭縣中學常書雲

《讓新課改沐浴和諧之風》 靈璧縣師范學校蘇 洪

《光照圖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安徽省碭山中學陳國華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發展學生個性淺議》 宿州市埇橋區支河中心校李永春

《關注學生發展優化地理教學》 安徽省青陽中學張 俊

《談地理新教材「活動」的使用》 石台縣崇實中學汪利軍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心得》 貴池區杏花村中學程麗萍

《淺談探究學習在地理新課標教學中的應用》 界首市光武中心學校 李 濤

《借杜朗口「春風」促地理課鮮活》 阜陽四中 徐玉玲

《論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問題》 穎上縣第四中學 田華利

《巧妙點撥開啟自主學習之門》 界首一中 王 鍵

《評價共同體在學生地理學習評價中的應用》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學 李 濤

《構建師生互動合作共同成長的綠色課堂》南陵縣何灣鎮中心初中廖必根

《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整合初探》 寧國市梅林初中 朱鐵軍

《新課程地理課堂教學策略淺析》 六安市徐集中學 張碧松

《夯實基礎突出主幹提高能力應對高考》 東至二中侯 俊

《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界首市田營鎮中心學校 閆 斌

《「問題教學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寧國市胡樂初級中學 張 文
自己網路吧~

㈤ 農本社會出現了哪些代表性的地理學著作

農本社會出現並保存至今的有《禹貢》和《山海經》等著作,另外《管子》、《周禮》和《詩經》中也有一些篇章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地理知識和地理觀念。

㈥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一、中國地形圖(所有的山脈和地形區及所在的大致經緯度)
二、中國經緯網地圖
最西端:x疆帕米爾高原(730E)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0E)東西長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長5500多千米
要求:記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200N、300N、400N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北京(400N,1160E)
鄰國:陸上 朝俄蒙哈吉與塔 阿巴印尼錫和丹
緬甸寮國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國家
東有韓國和日本 南有馬文和印尼
東南有個菲律賓
三、中國政區圖(34個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簡稱、部分省區的形狀,可簡單繪制個別特殊省份的輪闊圖)
簡稱「三字經」 京津滬 黑吉遼 內蒙古 晉陝甘 青新寧 冀魯豫 蘇浙皖
湘鄂贛 川黔滇 桂粵閩 藏瓊渝 台港澳 我祖國 好河山
四、我國三大自然區
1、 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2、 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及各自特點
東部季風區: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來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每年5月份登陸我國東南部,於10月離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稍晚一些,其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現梅雨天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現伏旱天氣,此時不利於該地區農作物生長,台風帶來了大量降水,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植被以森林為主(北方為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河流為外流河,以地表補給為主。
人類對該地區的影響廣泛而深刻,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復存在,為我國主要的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其中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
位於歐亞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海洋濕潤氣流被山嶺阻隔,難以深入,大陸性明顯,氣候乾燥。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尤其是冬春季節,。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澤,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較多,局部地區達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為荒漠(駱駝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綠洲地區多胡揚等),一部分為草原,尤其是東部地區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多為季節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北部有額爾齊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該地區多發展畜牧業。有著名的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
青藏高寒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高天寒,保溫效應不明顯,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強大。
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叢,南部邊緣谷地加橫斷山區為小面積森林(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濕潤氣流影響)
西北部寒冷乾旱,多屬內流區,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區生活著非常珍貴的藏羚羊。東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發源地,自北向南依次為黃河、長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該地區在高原面上由東南向西北出現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變化。該地區高山的垂直分異明顯,喜馬拉雅山可分為七個自然帶。
3、 三大區的內部差異。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表現為熱量差異)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2000C—35000C,為寒溫帶、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黑土地,多種春小麥、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5000C—45000C,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黃土地,多種冬小麥、棉花、花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45000C—75000C,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種水稻、油菜、棉花、甘薯,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田),產淡水魚、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區還產甘蔗、植桑養蠶、種柑橘。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紅壤廣布,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適合種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本區由於長期以來濫伐森林、陡坡開荒,有些裸露的紅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被人們稱為「紅色沙漠」。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75000C以上,為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熱帶季雨林為主,磚紅壤,水稻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桂園、菠蘿、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適宜植桑養蠶,兩廣、閩、台、瓊盛產甘蔗。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南方地區水果中柑橘產量最大,分布最廣。
南方地區礦產:種類多,多為有色金屬,但總體較少,尤其是能源礦產(如石油、煤),水能豐富,為解決能源缺乏,興建了許多水電站和興建了秦山(浙江)、嶺澳(廣東)、大亞灣(廣東)三座核電站及各型火電站。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水分差異)
植被從東往西大體分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興安嶺大體為400mm等降水量線,賀蘭山大體為200mm等降水量線。
三個經濟帶(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其中東部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
原因:自然原因 我國的自然差異可以看出,東部地帶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利於作物生長;地勢低平,比較有利於開發利用。而中西部地區多屬乾旱區或高寒區,海拔較高,對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部地帶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而中部地帶和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比較閉塞的狀態。氣候較乾燥,日照充分,海拔較高,水資源較少,礦產豐富,能源充足。
社會經濟原因:(1)東南沿海近代工業起步早,經濟比較發達,(2)東部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在經濟競爭面前有比較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3)東部地帶的產業結構相對較優,第二、三產業比重都在35%以上,遠大於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中西部地帶第一產業比重仍相對較大,鄉鎮企業不發達,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4)東部最先實行改革開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產業比重大,工業基礎較薄弱;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文化教育落後;生產力水平較低;引進外資較少,但隨著西部開發,前景可觀。
東部經濟發展優勢:我國最主要的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我國主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國海洋水產區等);交通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優勢;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
中西部經濟發展優勢:面積遼闊,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氣);我國糧油棉糖重要產區和天然林場、牧場;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哈爾濱、武漢、太原、包頭、大同、鄭州、洛陽、長沙、株洲、成都、重慶等均為工業重鎮);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沿邊貿易發展有很大優勢,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充足。
東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污染間題;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較嚴重。
中西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鐵路運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過度砍伐;黃河中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大部分地區工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發達,交通設施手段較落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區交通困難,阻礙了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沿海的地理優勢(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
中西部經濟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加強東西向的運輸通道建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南水北調,三北防護林等)。發揮沿邊優勢發展邊境貿易;有步驟重點開發黃河上中游和長江上游的能源、礦產和水力資源;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
東中西協調發展:結合東部地帶資金、科技實力和中西部地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可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運輸量的企業由東部地帶轉移到中西部,把適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農牧產品加工企業也轉移到中西部的農牧業地區。
以上這些離不開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共6個軌道面,這樣就有了確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顆衛星)。

㈦ 2005以來中國人文地理發展的文獻有哪些

《人文地理》期刊

㈧ 中國有什麼較有名的地理雜志

《華夏人文地理》

㈨ 中國有哪些研究歷史地理學的著名學者,有哪些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著作

地理:《水經注》、《水經註疏》、《治水論》、《名川大河集》,徐霞客游記。 歷史:《史紀》《中國通史》《上下五千年》還有很多明史、清史等著望採納!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
裴秀(224—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魏晉時期大臣、學者。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在漫長的中世紀,西方世界正處在基督教會統治的黑暗時代,全歐洲在地理學界都找不出一位傑出的學者。東方的酈道元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經注》四十卷,不僅開創了我國古代「寫實地理學」的歷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不愧為中世紀最偉大的世界級地理學家。

胡煥庸(1901—1998),字肖堂,江蘇宜興人。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他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從人地關系的角度研究我國人口問題和農業問題。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 以璦琿―騰沖一線為界而劃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基本差異區;並首次提出中國農業區劃方案。是我國近代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養地理人才,創建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學術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㈩ 關於中國地理的論文有哪些方面可以寫

氣候.自然特徵.交通..我國風土人情..出口產品最多.礦產.資源.江河流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