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文化資料
1. 中國地理歷史文化常識 越多越好!!
塔西提島在哪裡? 太平洋
在英國,「瘦月」是指: 八月
世界上海洋深度最大地方是: 馬利亞納海溝
數學符號中的「0」起源於:古印度
《永樂大典》是什麼時候纂修的? 明朝
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皇家園林是:承德避暑山莊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時代是: 夏
人權宣言是在哪個會議上通過的? 制憲會議
梭倫是著名的詩人和政治家,他是哪裡人?雅典
傅雷家書是給誰的?兒子
范蠡是誰的手下? 勾踐
有聲電影誕生在本世紀的:20年代
我國在何時發明了最早的鼓風冶鐵術?戰國
國際象棋中,黑白各:16子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海溝形成在: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碰撞處
從何時起,對最高統治者稱「王」? 商
世界上島嶼最多的海洋是: 太平洋
我國歷年來調入常規能源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 上海
把地圖著色,使得相鄰的國家有不同的顏色,至少需要幾種顏色?4種顏色
華夏民族是在哪兒誕生的? 黃河流域
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在哪裡?美國科羅拉多州
《古今圖書集成》的書名是誰定的? 康熙
辛亥革命發生在: 1911年
「約翰牛」是哪個國家的綽號?英國
最早公開發表「地球」概念的是:柏拉圖
孟子的四端不包括: 信
中國的北洋軍閥在一戰中何時向德奧宣戰? 1918年
唯一的兩個皇帝合葬陵墓在:西安
「古爾邦節」是一種什麼節日? 宗教節日
故宮是哪一年建成的? 1420年
下列經濟作物中,主要分布在暖溫帶的是: 蘋果
下列礦種中,我國短缺的有:金剛石
四川出土的最早的保齡叫做「瓦鈴」。它是什麼質料的? 陶
從匈奴人的地位來講,單於以下,即以誰為最尊貴? 左賢王
下列環境屬於自然環境的是: 橫斷山區的天然林區
馬可波羅來中國的時候,中國處於哪個朝代? 元朝
.「響板」這種打擊樂器源自哪國民間? 西班牙
以「無字碑」名揚天下的是: 武則天
除了太陽,宇宙中哪一顆恆星離我們最近? 比鄰星
十八世紀歐洲能僱傭6萬工人的手工業工場在: 里昂
有「綠城」之稱的城市是: 鄭州
廣西鬱江是通過廣東的哪條江注入南海的? 西江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和矩是什麼? 方、圓的校正器
把辦理與銀錢有關的大金融機構稱為銀行,最早見於: 《資政新篇》
契丹在北朝時,分為幾部? 8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大隕石坑位於: 北美洲
尼祿是哪個國家的暴君? 羅馬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誰設計的: 李冰父子
哪裡的廟會在北京歷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 東岳廟
據考古資料顯示,我國的鑽孔技術開始於: 山頂洞人時代
馬拉松賽跑中的「馬拉松」一詞是指: 地名
人類古代的「掠奪婚」產生於哪個時期? 父權制初期
下列丐幫幫主,最早的是誰? 蕭峰
非洲熱帶草原上最典型的動物是: 斑馬、長頸鹿
地球上出現的四季更替是由於: 地球公轉
世界上最大的坐佛位於: 中國的四川
內蒙古人所說的「風季」是哪個季節? 春季
西印度群島位於: 大西洋西部
中國在南極設立的第一個考察站叫什麼名字? 長城站
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國家是: 美、俄
哪一民族把奶製品稱為「白食」? 蒙古族
證實地球除了月亮之外還有其他衛星是在哪年? 1961年
中國的四大發明不包括: 地動儀
是誰出賣了耶穌? 猶大
清勁風是風力幾級的風? 5級
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代的哪個朝代? 唐
注入洞庭湖的沅江發源地在: 貴州
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是: 日冕
人類可分為三個基本人種,其中「蒙古」人種也俗稱為: 黃種人
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國際運河是: 蘇伊士運河
稱為「數學之神」的科學家是: 阿基米德
銀河系大約有多少顆恆星? 1000多億
吳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廟建築群,它位於: 柬埔寨
劉邦的老婆叫什麼? 呂雉
法國的凱旋門是為紀念誰而建造的? 拿破崙
春城是指我國哪一城市? 昆明
半坡遺址是那個地方的原始母系社會遺址? 黃河流域
我國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市? 陝西、山西、內蒙
.「殺龜大會」的「龜」是指: 吳三桂
契丹與奚同為源出鮮卑族中哪一支? 宇文部
藏歷新年,人們見面時都要說「扎西德勒」是什麼意思? 吉祥如意
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時期的分裂局面是在: 280年
.「塔」是什麼宗教建築的一部分? 佛教
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的標志是: 微電子技術
韋小寶身邊皇帝的間諜是: 風際中
下列地形,湖泊與分布地區不正確的是: 死海—北非
阿拉伯人屬於: 白種人
山東山西的「山」是指: 太行山
敦煌月牙泉俗名: 葯泉
世界上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是: 東南亞
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是: 青海湖
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是: 四川盆地
被稱為太陽王的國王是誰? 路易十四
第一次探索月球的阿波羅號總重量為多少? 3200噸
特種工藝品景泰藍也叫銅胎掐絲琺琅,它是哪裡的特產? 北京
地面附近的大氣中,氮約占: 78%
.「建元」是我國哪一個皇帝使用的年號? 漢武帝
饅頭起源於: 南方
越南的一次議會辯論中,議員相互指責對方是陰險的「岳不群」和「左冷禪」,這兩個人出自: 《笑傲江湖》
在商店裡,大部分商品都是尾數價格,如一雙皮鞋的價格是298元,而不是300元,請問商店根據什麼這樣定價牛郎星是哪一個星座的第一亮星? 天鷹座
2. 尋找詳細記錄講解中國古代地理人文歷史的書籍。
《中國地理圖解》、《網路全書-中國地理篇》、《水經注》、《中國歷史地名變化》
3.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4. 中國悠久歷史文化
但凡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很多神話故事,中國也不例外。女媧補天,誇版父逐日、嫦娥奔月、女權媧造人、後羿射日、盤古開天等等都是很經典的故事。中國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等等人才輩出,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在最近熱播的《大長今》裡面常常提到張仲景、華佗、李時珍這些人,說明我過古代的醫學對世界都是有貢獻的。埃及的金字塔、巴比淪空中花園什麼的都是以大而見長,中國的卻是是精見長,我們中學語文課本裡面學的「核舟」、還有歷史書上提到的無數的珍貴文物。本人最激動的是長沙馬王堆的前年未乾的古屍,以及她的陪葬。歷史一直貫穿於我們的義務教育階段。年輕人應該了解的不少,關鍵是對此的興趣比較少。所以記住的不多。
一樓提到的佛教文化我也不是很喜歡的,但是在封建社會時期,帝王要是缺少了這些文化還能靠什麼來維持國家的穩定呢?國家不穩定,戰亂頻繁我們的祖先難道可以有時間和精力去留給我們光輝燦爛的五前年文明?何況佛教在今天已經變味了。遊客進廟燒香已經是廟宇收入的一大來源,抽簽解簽價格貴的嚇人。有個老和尚看見你說你和佛有緣要送你一個護身符,可你要先捐什麼什麼款,點什麼什麼燈......文明就這樣被一步一步的踐踏
5.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的簡介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大學歷史叢書
印刷時間: 2004-10第5次印刷
價 格(元): 13
6. 如何學習中國歷史地理文檔
一、了解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和歸屬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我們認為現代歷史地理學應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科學。
長期以來,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爭論較大,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輔助學科。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主要是探討歷史上州縣興廢和疆域變遷,進而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輔助,為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供空間的定位。故在很長時期內,人們一直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在全國高校歷史系的教學中,中國歷史地理學在一些學校是作為專業必修的基礎課,一些作為專業選修課。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即地理學的一門輔助學科。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是與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進而闡明當前的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為當代地理學服務。這種說法成為目前歷史地理學界的主流觀點。
一種說法是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由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學,而研究時間、資料和方法又多是歷史學的,認為歷史地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新學科。歷史上便有所謂「史地不分家」之說,一不了解歷史地理學的人,往往還認為是中學的歷課與地理課的簡單重合。
當然,隨著歷史地理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有些學者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相對獨立的、綜的科學。其實早在20 世紀60年代中國已經有人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學科。20 世紀 9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公開認為歷史地理學應將社會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內容,提出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綜合的學科。
不管學科歸屬怎樣,中國歷史地理學目前在歷史教學中受到的關注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這體現了中國歷史地理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的重要。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關系的科學,歷史上的人地關系是這門學科的核心。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特色主要是盡全時空和人地互動,這應成為我們學習歷史地理學最終應樹立的理念。要達到這個境界,則首先要對一些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和認識,這是我們歷史專業的中國歷史地理課教學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國歷史地理的基本內容
歷史地理學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內容和重點並不完全一樣。
歷史自然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基本背景,是承載歷史人文地理各種景觀的舞台。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了解歷史自然地理知識,是了解人類產生以來人類環境變化及與人類關系的關鍵,也是進一步學習歷史人文地理的基礎。在歷史自然地理中,歷史氣候的變化影響著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發展趨勢,故歷史氣候變化的學習應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從學習這個角度上講,我們需要了解近五千年來中國氣候冷暖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對這種周期性氣候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則還需了解這些周期性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變化的自然和社會原因,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從考古學、物候學、文獻學、現代觀測資料來復原過去氣候的方法。植物生長特性和周期、年輪判讀法、動物的生長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線的升降、冰川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習歷史氣候地理用處十分大。如果從更高的要求出發,學習怎樣復原過去的森林覆蓋率、河流徑流量、土壤肥力變化、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歷史人文地理是我們學習歷史地理的主要內容,我們如果將歷史地理學作為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來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這部分內容就是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歷史發展服務的。
歷史政區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最傳統的部分,學習者應完全掌握實行郡縣制以來這兩千多年來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變化規律,並初步了解這種變化與中國傳統社會的關系。進一步研究,則應從行政區劃與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來考慮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並對現實行政區劃的實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像秦漢時期的郡縣制、監察州、道、都護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僑置郡縣、土斷、雙頭州郡,唐宋時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羈縻州、市鎮、軍、監、頭下軍州和元代以來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別意義的行政區劃變化都應是重點了解的。
中國歷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來,在東亞地區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歷史疆域史不應僅是幾個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變遷史,而應是活動在這個時空內的所有民族和政權的疆域變遷史。歷史疆域地理的學習重點應是近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史,西北和東北疆土的喪失、外蒙古的喪失、南海諸島的爭端、中印和中越邊界的變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內容。
歷史經濟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學習中內容最多的部分,廣義的歷史經濟地理應包括經濟區域的演變、農牧分布線的推移、農業植物的嬗變、手工業分布、交通通道的變遷、城鎮的分布、人口的分布變遷等內容。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經濟的發達程度左右著整個經濟的水平,故在學習中要特別注意。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區域地位的升降應是歷史經濟地理學習的重點,其中唐宋之際中國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的過程及其原因,應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這個問題時,要充分利用歷史地理從人地關系思考問題的優點,除充分考慮社會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視自然因素,特別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變化的因素。同時,從技術層面分析,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新的學習角度,如漢、宋、明清三次農作物的引進對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歷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載著主要的信息傳遞功能,各歷史時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應成為學習的重點。如歷史上的直道、馳道、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運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與交通有關的是城市的分布變遷,城市分布變遷與經濟區域重心的發展變化關系十分大,故歷代重要的都城位置變化和重要的經濟都市分布變化也是歷史城市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 歷史人口地理在傳統社會里也可以包括在歷史經濟地理中,因在傳統社會里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當然,由於歷史人口發展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單獨分出來學習和研究。
歷史人口地理與人口史的學習方法和側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歷史人口地理的學習更應看重歷史人口的地理密度變化。在歷史人口地理學習中,人口流動產生的移民現象也是一個學習的重點。與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視人口移動造成的人口和經濟要素的空間變動及其原因和影響,特別是造成資源與產業配置的變化,尤為重要。一些重要的歷史移民事件,如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唐末波動、靖康之亂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遷,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走西口、跑口外、走台灣,都是應重點掌握的典型,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事件。
歷史文化地理的學習應重點掌握歷史人才和學校書院分布的變遷,這是與中國經濟文化分布的東移南遷關系十分密切的。至於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於目前在歷史地理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對於它的學習還需更多地本著從探索角度來分析一些問題。
三、熟悉有關中國歷史地理的著作
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國歷史地理,閱讀一些中國歷史地理書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國古代史常識·歷史地理部分》,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是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一本入門書籍。1985 年以來,先後出版了 11 部中國歷史地理的通論性專著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國歷史地理》、馬正林的 《中國歷史地理簡論》、張步天的《中國歷史地理》、鄒逸麟的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國歷史地理綱要》、陳昌遠的《中國歷史地理簡編》、韓賓娜等的 《中國歷史地理》、陳代光的《中國歷史地理》、張全明等的《中國歷史地理論綱》、李恩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耿占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今年,我編著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教材和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教材也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些專著和教材都是我們初步了解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讀物。如果需要進一步的學習,自然地理方面可參閱中國科學院編著的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人文地理方面可參閱鄒逸麟主編的《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一書。歷史地理的學習中閱覽歷史地圖是十分必要的,這方面可以參考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全書共 %冊,主要是歷代政區和疆域圖。如果在學習的同時有探索的興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現狀,可參考杜喻等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論著索引》和華林甫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兩書,並可閱覽《歷史地理》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兩個專業刊物。在此基礎上,再閱讀有關歷史地理的重要歷史文獻。
四、學習歷史地理學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歷史地理學特殊的學科特點,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 現代歷史地理學涉及學科知識眾多,主要涉及歷史學、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考古學、物候學、統計學、人類學等學科,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有關知識和技能,在探索中學習,不斷向其他學科的同事學習,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文獻。
2.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核心是人地互動和盡全時空,這樣,對地理學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樹立空間觀念對每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初學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現代歷史地理學由於其研究方向越來越向統計計量發展,故對歷史地理學的學習更應樹立數量觀念,如人口的地理密度、氣候的溫度波動、植被覆蓋率、生產的產量、墾殖指數、江河的徑流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數字統計。在學習中要善於將難以量化的因子量化並進行比較,是歷史地理在思維方式上的優勢。
4.由於歷史地理學特殊的學科特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成為學習和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座右銘。對於剛開始學習和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學生來說,樹立和培養熱愛自然,走向野外的志向尤為重要。一方面我們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自然和社會的變化,一方面要求我們有一種探險獻身的吃苦精神。
5. 歷史地理學涉及的歷史文獻比其他歷史學分支的文獻更廣泛,因為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現象都是以一定的空間為背景和舞台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習和研究者不僅只利用正史、會典、會要、實錄等史籍,還需要廣泛地涉獵各種野史筆記、詩文集、地理志和各類雜著,盡全一切空間資料,也就是對歷史上的重要歷史地理文獻應盡可能涉獵到,如各代的地理總志、正史的地理志等是必讀之書。當前由於二十五史和四庫全書都有了可供檢索的光碟,故對這方面的資料應充分運用,但需與原始版本核對比較,以防出錯。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正在發展的學科,我們應以一種發展的和探索的眼光來學習這門課程。一方面由於對其生疏,我們首先要掌握相關的歷史地理名詞,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一方面我們在學習中應積極發揮主動性,使這門學科在學習和研究中日趨完善。
7. 中國歷史地理文化習題...不會的就別答別瞎蒙
31.周武來王--武王伐紂。西周為自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追尊姬昌為文王
32.唐玄宗--開元盛世 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
33.劉邦--約法三章
34.商紂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紂為謚號,本名子受,稱號帝辛
35.司馬光--資治通鑒·北宋
36.竇娥冤--關漢卿·元
37.南京條約--中·英1840
38.朱棣--明成祖
39.乾隆--康乾盛世(乾隆盛世)
40.西安--古名長安、鎬京
41.青海省--長江:青海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黃河:青海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
42.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這四大盆地中,地勢最高的盆地
43.大連--東北亞服裝之都
44.東北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三大平原中,面積最大
45.四川省境內--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8. 中國區域歷史文化地理
簡述: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壹、歷史沿革
1.楚秦王氣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
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纏為秣陵侯。
2.六朝古都
211年,孫權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
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宋立國,都建康。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齊立國,都建康。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梁立國,都建康。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
3.金陵情懷
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以石頭城為蔣州,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
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唐初,杜伏威、輔公祏義軍占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歸化。杜伏威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升州。
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4.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升州為江寧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1329年,改建康為集慶。
5.開明之城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為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留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留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6.天國風雲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在今總統府一帶修太平天國天王府。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7.博愛之都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國首都。
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37年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
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對南京城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血腥屠殺。在暴行最猖獗的6個星期里,共殺害我30多萬同胞,強奸2萬以上的婦女,史稱「南京大屠殺」。
8.故都重生
1949年4月23—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
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
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國家計劃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劃單列,國務院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9.府市建置
越城:公元前472年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
秣陵:公元前210年
建業:公元211年
建鄴:公元282年
建康:公元313年
蔣州:公元589年
升州:唐朝
江寧府:公元937年
建康府:公元1127年
南京(應天府):公元1368年
江寧府:公元1645年
天京:公元1853年
南京府:1912年
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公元1927年
南京市:公元1930年
南京市(中央直轄市):公元1949年5月10日
南京市(江蘇省轄市):公元1953年1月
南京市(計劃單列市):公元1989年
南京市(副省級市):公元1994年
貳、地理環境
氣候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C,年極端氣溫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並稱「三大火爐」;秋天乾燥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
「夏熱冬寒」是南京較之其它江南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顯著氣候特徵,通常農歷臘月下雪機會最多,如果您有緣在南京遇上大雪,那也是令人神往的,江南的雪景更顯嫵媚動人。
近來由於大氣環流的變化以及南京不斷的植樹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熱程度與江南、華南其他都市相比大為減輕,故一時有為南京摘去「火爐」帽子的說法。
地形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地貌區域為寧、鎮、揚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佔全市總面積的64.52%。長江南京段長度約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為南京市境內兩條主要的長江支流,其河谷平原為重要農業區。水面佔全市總面積11.4%,平原、窪地佔24.08%。
山脈
在城區外圍,六合區境內北部有東平山、冶山,東南部有以玄武岩為主的方山、靈岩山;浦口境內分布著東北--西南向的老山山脈;城郊和江寧區是寧鎮山脈西段的分布地,沿江邊第一列(即鍾山北支)分布著棲霞山、南象山、幕府山 ,第二列(即鍾山中支)有靈山、紫金山等,第三列(即鍾山南支)的山最多,有湯山、方山、牛首山等;溧水、高淳縣境的東部是茅山山脈的一部分。除了這些有名稱的小山丘外,還有許多無名崗地間雜其中。其實,像紫金山、九華山等山,都是句容茅山的余脈。
南京城區起伏不平。紫金山中支的余脈向西延伸,在太平門旁為富貴山,進城為小九華山、北極閣,繼續向西連接古長江沖積物堆成的下蜀黃土崗地,把南京城一分為二,形成了秦淮河水系和金川河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城北銹球公園附近還有獅子山(又名盧龍山),城西有馬鞍山,城南有石子崗(又名瑪瑙崗、聚寶山)。四周群山環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雲台山、老山、靈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於市內,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徵。
河流
南京城內主要河流有長江和秦淮河.長江南京段從江寧銅井鎮南開始,至江寧營防鄉東為止,境內長約95公里。秦淮河全長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門外分兩股,一股為幹流,稱外秦淮河,繞城經中華門、水西門、定淮門外由三汊河注入長江;又一股稱內秦淮河,由通濟門東水關入城,在淮清橋又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為「十里秦淮」,經夫子廟文德橋至水西門西水關出城,與幹流匯集,北支即古運瀆、經內橋至張公橋出涵洞口入幹流。
南京市北部有滁河,幹流全長110公里,河道彎曲,集水面積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運河和天生橋河。
湖泊
南京市區主要有玄武湖、琵琶湖、紫霞湖和莫愁湖等,城市南部有石臼湖和固城湖,湖泊水面積分別為201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
生物
南京地處北亞熱帶,屬於我國現代植物資源最豐富、植物種類最繁多的地區。又以山丘、河湖兼備,氣候溫和,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繁多,其動物種類,足以代表長江下游地區。
南京在江蘇省的植物分布區劃上,屬於長江南北平原丘陵區,是落葉闊葉林逐步過渡到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地區。主要分布樹種有馬尾松、麻櫟、栓皮櫟、楓香、化香、糯米椴、青剛櫟、苦櫧、冬青、石楠等。還有部分外來植物如:雪松、火炬松、廣玉蘭等。 常見麻櫟、栓皮櫟、楓香、化香樹、糯米椴等落葉闊葉林以及青岡、苦櫧、冬青等常綠闊葉樹種近50種;菰、何首烏等野生葯用植物40種。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棲息、繁衍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鰭豚、揚子鱷、河鹿、江豚、鴛鴦、長耳鶚、短耳鶚等。
9.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介紹
中國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地理現象及其演變規律的一門學科。它研究的是歷史上的中國地理,也就是過去幾千年間中國范圍內的地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