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天坑奇觀成因原理100字
1. 小寨天坑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小寨天坑主要位於距奉節縣城91千米的一個荊竹鄉小寨村,它大約是在北緯30°44'23",東經為109°29'附近,同時也是所構成地球第四紀演化史當中的一個重要例證,更是長江三峽當中主要成因的一個活化石,因為它是喀斯特漏斗的一個俗稱。屬於當今世界洞穴當中奇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天坑。
小寨天坑與天井峽地縫之間屬同一岩溶系統,天坑底部的地下河水主要是由天井峽地縫所補給的,自迷宮峽直接排泄,從天坑至迷宮峽出口的地下河道長約4公里。天
坑則是一種極其特殊的地質現象,天坑一般都出現在峰叢喀斯特地貌,且地面的河流切割很深的一個地區。天坑的形成主要分三個階段。先是有底下的河流。如果地質條件十分有利,由於水流經過長期的沖蝕,也就會形成一個地下大廳。地下大廳垮塌之後就形成了一個天坑。中外地質學家對此早有考證他們普遍認為經過地陷從而形成了一個天坑。
2. 天坑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兩種,大多是塌陷型(廣西樂業天坑群等),罕見的是沖蝕型(重慶武隆後坪沖蝕、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時具備六個條件:
一、石灰岩層要厚。只有足夠厚的岩層才能給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夠的空間。
二、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包氣帶(含氣體的岩層)的厚度要大。
四、降雨量要大,這樣地下河的流量和動力才足夠大,足以將塌落下來的石頭沖走。
五、岩層要平。從天坑四周的絕壁看就會發現,岩層與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層層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樣,只有這樣的岩層才能垮塌。
六、地殼要突起。地殼的運動就會給岩層的垮塌提供動力。
(2)地理中國天坑奇觀成因原理100字擴展閱讀
中國的天坑
一、小寨天坑
位於距奉節縣城91千米的荊竹鄉小寨村。"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岩溶漏斗地貌"。小寨天坑坑口地面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坑壁四周陡峭,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
二、四川天坑
「天坑」直徑約為20米,坑內可看到泥層的地方最深約15米,再往下則便沒有光。為試探坑的深度,有人抱起一塊重約2斤的石頭朝坑內扔去,只聽見「啪、啪、啪……」的聲音一直延續並變小。「石頭沒有到底部,發出的『啪啪』聲是碰到坑內其他的石頭了,這個坑具體有多深,無法估計。」
三、江蘇天坑
2014年1月5日,位於連雲港市新浦區濱河新城一條在建的公路旁突然塌陷,隨後形成一個巨大的「天坑」,道路施工被迫停止。「天坑」位於道路邊上一磷礦礦區內,距離新修的道路大約70米,新修道路有500米的路段穿越了磷礦的「采空區」。事發後,磷礦方面立即向多個相關部門進行匯報,並採取了有效防範措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坑
3. 為什麼中國四川天坑怎樣出現的、
天坑的成因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兩種,大多是塌陷型(廣西樂業天坑群等),罕見的是沖蝕型(重慶武隆後坪沖蝕 天坑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時具備六個條件:一是石灰岩層要厚。只有足夠厚的岩層才能給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夠的空間。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是包氣帶(含氣體的岩層)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這樣地下河的流量和動力才足夠大,足以將塌落下來的石頭沖走。五是岩層要平。從天坑四周的絕壁看就會發現,岩層與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層層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樣,只有這樣的岩層才能垮塌。 六是地殼要突起。地殼的運動就會給岩層的垮塌提供動力。直至2010年,已經被確認的天坑達78個,其中2/3分布在美國,當然關於天坑的考察、認定和爭論尚未停止。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很廣,約佔地球總面積的10%,中國喀斯特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5%,主要分布於南方的貴州、廣西、重慶、四川、雲南,湖北等省區,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連片的喀斯特區,但喀斯特這個術語誕生於斯洛維尼亞。我國還有多地近日驚現「天坑」,大邑「天坑」,初步判定是由於常年抽采地下水,使砂卵石層中的細粒砂逐漸被地下水帶走,從而致使砂卵石層在一定深度范圍內形成架空結構,後在地下水位變化及自重等因素作用下,發生塌陷,致使地面下陷。
崇州「天坑」,初步判定是由於其附近曾進行過地震物探勘探,在沖擊鑽探及爆破振動影響下,卵礫石層變疏鬆,形成架空結構。隨著灌溉水不斷滲入,在地下水位變化及自重作用下發生的塌陷。大邑和崇州兩處『天坑』,並非如村民們所傳的地震前兆,這是屬於正常的地質現象。 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岩溶漏斗地貌",既岩溶塌陷,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現象,天坑自古以來就屢見不鮮,薛仁貴探過得無字天書、程咬金探過還做了皇帝。以碳酸岩為主的可溶岩受到下滲水的引導而導致土層下陷就形成了最初級的天坑,這只是原因之一,而我認為,基岩破碎才是「天坑」廣泛出現的主要原因,基岩,我先稱之為岩石,這樣大家就能充分的理解了,我們要解釋的是地下岩石破碎的原因,我們在初中地理學到過風化作用,風化作用分為以下三點:
①物理風化作用。主要包括溫度變化引起的岩石脹縮、岩石裂隙中水的凍結和鹽類結晶引起的撐脹、岩石因荷載解除引起的膨脹等。
②化學風化作用。包括:水對岩石的溶解作用;礦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礦物,從而引起岩石膨脹崩解的水化作用;礦物與水反應分解為新礦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氣或水中游離氧作用而致破壞的氧化作用。
③生物風化作用。包括動物和植物對岩石的破壞,其對岩石的機械破壞亦屬物理風化作用,其屍體分解對岩石的侵蝕亦屬化學風化作用。
至此,我懷疑:
1.發生溫度變化的並不只是外部因素,所謂的人為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改變的是地球內部的溫度,只有這樣解釋才能說明溫度對岩石的影響,,也只有這樣解釋,才能說明如此廣泛的天坑出現的原因,這也是我的主要觀點;
2.千百年來,地球上有旱有澇,如前文所說,也出現過許多「天坑」,水對岩石的溶解,是可以解釋通的,但是天下哪裡不下雨,哪裡又出現過崩塌呢?二者相對照便知道這也不是主要原因了;
3.動植物屍體的分解腐化對岩石的影響,現在看來這是影響最小的原因了,因為超大型的動植物的數量在現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敢恭維的,誰會相信一隻小貓小狗就會導致直徑六七十米的地面崩塌呢?
綜上所述,我認為,說「天坑」是人為造成的是略有道理卻極其牽強、極其不負責任、極其高估人類力量的一種說法,但你又不得不這么說,因為如果你肯定了我所陳述的自然原因,也就承認了地球正在走向毀滅,正在走進「2012」。
4. 天坑形成的一些原因什麼的
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岩溶漏斗地貌",既岩溶塌陷,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現象,天坑自古以來就屢見不鮮,薛仁貴探過得無字天書、程咬金探過還做了皇帝。以碳酸岩為主的可溶岩受到下滲水的引導而導致土層下陷就形成了最初級的天坑,這只是原因之一,而我認為,基岩破碎才是「天坑」廣泛出現的主要原因,基岩,我先稱之為岩石,這樣大家就能充分的理解了,我們要解釋的是地下岩石破碎的原因,我們在初中地理學到過風化作用,風化作用分為以下三點:
①物理風化作用。主要包括溫度變化引起的岩石脹縮、岩石裂隙中水的凍結和鹽類結晶引起的撐脹、岩石因荷載解除引起的膨脹等。
②化學風化作用。包括:水對岩石的溶解作用;礦物吸收水分形成新的含水礦物,從而引起岩石膨脹崩解的水化作用;礦物與水反應分解為新礦物的水解作用;岩石因受空氣或水中游離氧作用而致破壞的氧化作用。
③生物風化作用。包括動物和植物對岩石的破壞,其對岩石的機械破壞亦屬物理風化作用,其屍體分解對岩石的侵蝕亦屬化學風化作用。
至此,我懷疑:
1.發生溫度變化的並不只是外部因素,所謂的人為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改變的是地球內部的溫度,只有這樣解釋才能說明溫度對岩石的影響,,也只有這樣解釋,才能說明如此廣泛的天坑出現的原因,這也是我的主要觀點;
2.千百年來,地球上有旱有澇,如前文所說,也出現過許多「天坑」,水對岩石的溶解,是可以解釋通的,但是天下哪裡不下雨,哪裡又出現過崩塌呢?二者相對照便知道這也不是主要原因了;
3.動植物屍體的分解腐化對岩石的影響,現在看來這是影響最小的原因了,因為超大型的動植物的數量在現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敢恭維的,誰會相信一隻小貓小狗就會導致直徑六七十米的地面崩塌呢?
綜上所述,我認為,說「天坑」是人為造成的是略有道理卻極其牽強、極其不負責任、極其高估人類力量的一種說法,但你又不得不這么說,因為如果你肯定了我所陳述的自然原因,也就承認了地球正在走向毀滅,正在走進「2012」。
5. 地理中國吞天井天坑
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等非凡專的空間與形態屬特質,發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從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
6. 中央十套地理中國第169期天坑,仙人洞是怎樣形成的
地質運動和河流沖刷形成
7. 天坑是什麼這種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天坑是一種喀斯特地貌。天坑具有巨大的容積,它的岩壁陡峭而封閉 ,坑內是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我國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是雲貴高原。
那麼這種地貌是怎樣形成的呢?天坑的形成原因有兩種,大多數天坑是塌陷型,比如說廣西的樂業天坑群,還有一種罕見的是沖蝕型,比如說重慶武隆天坑群。想要形成一個天坑,需要具備很多種條件。
任何地貌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我們才能得以欣賞這些奇觀。但是由於很多人破壞環境,許多地理奇觀都遭到了破壞。希望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既要戰勝自然帶給我們的危難,同時也要保護自然帶給我們的寶藏 。人只有與自然共生,才能生生不息,我們是自然的主導者,也是護衛者。
8. 宜賓天坑的形成原因
最佳答案天坑,地理地貌上命名為「喀斯特漏斗」,當地人稱為「石圍群」。關於天坑的形成,眾說紛紜,科學地講,天坑的成因有四:樂業地區是大面積的碳酸鹽岩;地質構造的「S」形旋扭構造使岩層產生了深度很大的擴張性裂隙;樂業充沛的降雨使雨水沿裂隙溶蝕岩體,形成地下水系統即地下河,並整個岩層垂直塌陷;樂業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麓,受印度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互相擠壓抬升的造山運動的影響,地表不斷往上升,而地下河系統不斷向下侵蝕,才會使天坑越來越深。
資源現狀:
先說水資源。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水量為2100多立方米,只佔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於缺水國家,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缺水。特別是西部地區缺水非常嚴重,一些山區地方連人、畜飲水都非常困難。
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飲用,不能澆地,也難以用於工業。其次,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佔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佔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21世紀水資源正在變成一種寶貴的稀缺資源,水資源問題已不僅僅是資源問題,更成為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
全部目光都集中於南北兩極
這里地球暖化的影響最明顯,
一切來得太快
經由北極連接美歐亞的西北航道打開了
北極的冰冠開始融化
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
四十年來冰冠的厚度減少了40%
它在夏天的表面積逐年下降
可能2030年會全部消失
有些則預言2015年
很快這些水就會在夏天的幾個月里脫離冰川
本來被大冰原反射的陽光
現在直照深海並加熱海水
這加速了暖化過程
冰雪包含地球的記錄
數十萬年來
二氧化碳的濃度從未這樣高
人類未來生活在這種大氣下
資源的過度開發正威脅所有品種的生存?
氣候變化使危機加深
到2050年 地球上四分之一物種
面臨絕種的危險
在南北兩極 大自然的平衡已瓦解
格陵蘭島的沿海 冰山越來越多
在北極圈 三十年來
冰冠面積減少了30%
但當格陵蘭島迅速變暖
一整個大陸的淡水
注入海中鹹水
格陵蘭島的冰儲存地球上20%的淡水
如果溶化了 海平面會升高七米
但這里沒有工業
格陵蘭島的大冰原受地球其它地方
排放的溫室氣體所影響
我們的生態系統並無疆界
無論在那裡 我們的行為在全球各地引起回響
地球的大氣層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是我們共享的資產
在格陵蘭島表面 湖泊開始形成
冰冠融化的速度
連最悲觀的科學家十年前也預計不到
越來越多源自冰川的河流
匯集並在表層下穿過
人們以為河水會在冰的深處結冰
而恰恰相反 它在冰下流過
把冰原帶進海洋
並碎裂成冰山
當格陵蘭的冰原淡水
慢慢滲入海洋的鹹水
地球各處低窪地區將受到威脅
海平面正在上升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資源
全球每年的軍費開支超過發展中國家援助費用的12倍
每天有5000人死於飲用水污染 10億人喝不到安全的飲用水
接近10億人面臨飢荒
全球糧食貿易量的50%用於飼養或製造生物燃料
40%可耕農田遭到長期破壞
每年有1300萬公頃森林消失
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 八分之一的鳥類 和三分之一的兩棲動物面臨滅絕
物種死亡的速度超過其自然繁殖速度的1000倍
四分之三的漁場已枯竭、廢棄或處於減產的危險
過去15年的平均氣溫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
冰蓋厚度比40年前減少了40%
到2050年會有2億人淪為氣候難民
我們的行為代價昂貴
其他沒有積極參與的也會付出代價
我見過在沙漠上綿延的難民營
9. 天坑地縫是怎樣形成的
絕世奇觀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位於長江三峽西首奉節縣南部山區。 北靠三峽風內景區的瞿塘峽,容 南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東連巫山龍骨坡古人類文化遺址。東西長37.5公里, 南北寬19.5公里,幅員面積340平方公里,轄天坑地縫、龍橋河、迷宮河、九盤河、茅草壩五大風景片區。最低海拔236.4米,最高海拔2084.2米。
其形成原因:仰面朝天的「天坑」學名叫做喀斯特漏斗或岩溶漏斗。其形成原因:是在可溶性岩石大片分布且降雨比較豐富的地區,地表水沿著可溶性岩石表面的垂直裂隙向下滲漏,裂隙不斷被溶蝕擴大,從而在距地面較淺的地方開始形成隱藏的孔洞。隨著孔洞的擴大,地表的土體逐步崩落,最後便形成大漏斗。世界上的天坑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墨西哥、斯洛維尼亞等地。近年來,我國西南各省屢次發現天坑。當科學工作者揭開這些天坑的面紗,一個個奇異的天坑驚奇轟動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