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特
A. 中國的自然地理特徵
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B.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C. 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特性
1、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
2、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3)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特擴展閱讀: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D. 中國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
1、區域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2、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勢自西而東構成三級階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勢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極高山和高原面組成,有「世界屋脊」之稱。
3、地貌
中國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巫山和橫斷山等山脈。
4、河流
主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淮河、海河、遼河、雅魯藏布江、塔里木河、瀾滄江、怒江、閩江、錢塘江、韓江、鴨綠江、圖們江、漢江、湘江、贛江、濁水溪、南渡江、灤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及京杭大運河、靈渠、膠萊運河、里下河等運河。
5、氣候
中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有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類型,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氣候帶。
(4)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特擴展閱讀:
中國的主要自然資源:
1、礦產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2、土地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3、森林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居世界首位。
4、水資源
中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9萬立方米。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第6位,人均佔有量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5、動物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
E. 中國自然地理狀況
(一)地形概況:
1.地勢特點: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利於水汽輸入,水運溝通,水能豐富――"三水")
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級階梯: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為 1000米~2000米
第三級階梯:東部的丘陵和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
2.地形特點: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區面積佔2/3)
優勢: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
劣勢:耕地有限;阻礙交通
3.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 昆侖山-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 ;台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相連)
南北走向:賀蘭山 ; 橫斷山脈
4.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5.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二)氣候概況
1.氣溫分布和溫度帶的影響
夏季南北普遍高溫(平均20℃) 原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
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相差50℃) 原因:緯度位置及冬季風
溫度帶:五個溫度帶和高原氣候區
降水特點 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節
降水年際變化:北方較大,南方較小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為界)
四類干濕地區 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秦嶺-淮河一線
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大多數地方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暖熱多雨
3.氣候特徵 雨熱同期; 氣候復雜多樣
4.寒潮,台風和水旱災害頻繁
5.我國雨帶的推移(副高對於中國東部影響;夏季風進退形成的鋒面雨或鋒面氣旋)
5月南部沿海進入雨季;6-7月長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8月雨帶移至華北,東北,長江中下游出現伏旱;9月雨帶南撤;10月雨季結束.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概況
外流河和外流區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遼河,海河,淮河,長江,珠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水位,流量變化深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各大河的水文特徵有很大的差別
內流河和內流區:塔里木河為最大,內流區佔1/3
內流河的水文特徵:多為季節性河流,水位季節變化大()
京杭運河: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2.湖泊概況
分類 鹹水湖和淡水湖 ; 內流湖和外流湖
兩大湖泊分布區 青藏高原湖區:青海湖是最大的湖泊
東部平原湖區 太湖,洪澤湖 ,巢湖 ,鄱陽湖,洞庭湖,
3.主要河流
長江 流程最長(6300千米),流經11個省市.中國第一大河(世界上次於尼羅河,亞馬孫河),流域面積最廣(180萬平方千米);流量最大(佔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巨大的水能――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1/3,可利用佔1/2 ;
黃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的2/3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流程5500千米;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母親河的奉獻:引黃灌溉,塑造的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塞上江南),華北平原.
珠江 珠江水系主要包括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珠江流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
F. 中國自然環境的特點
遼闊的國土,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歷史條件,使我國具有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G. 中國自然地理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別
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 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H. 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是什麼
闡述一地的自然來地理環境自特徵主要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氣候背景;
2)地形特徵;
3)土壤與植被特徵;
3)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情況。
4)地質環境;
5)河流與水系情況;
6)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有興趣,可進一步訪問留言「網路知道hk的空間」——http://hi..com/hk20012002/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參考資料:hk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