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西北發展
A. 如何劃分中國華北、華東、東北、華南、華中、西南、西北幾大區域
眾所周知,我國疆域寬廣,按照各個時代的不同、研究重點的不同以及參考性的不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區域劃分方式。而區域是一個擁有具體位置的地區,正如我們經常說的華東、華北、東北、華南、西北和西南,它們在地圖上有著很明確的區域劃分,具體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來劃分的。
最後,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可以從很多個角度來劃分不同類型的區域,其中東北、華東、華南、華北、西南和西北這幾個地區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來劃分的。
B. 中國國家地理 省份特輯
01:台彎
02:新疆、山西、雲南、澳門
03:四川、山東
04:貴州、大香格里拉
05:陝西(2冊)專、西X
06:青海
07:江南、屬塞北西域珍藏版
08:北京、河南(上下)、東北
09:福建(上下)
10:寧夏(上下)
C. 求2005年09期《中國國家地理》西藏專篇
尼洋河下游:發源於米拉山的尼洋河一路向東流淌,經過八一鎮之後轉向南,匯入雅魯藏布江。在尼洋河的下游,一處處露出水面的沙洲將平靜的河水分成辮狀的河道,水流忽分忽合,滋潤著沙洲上的樹木青草,更是灌溉兩岸農田的淡水來源。河谷中溫暖濕潤,這裏海拔不過2000餘米,與西藏北部和西部寒冷乾旱的高原形成強烈的反差。攝影/謝罡
西藏的溫暖地帶在河谷
凡屬創作,大都追求一種出人意外的效果。一天,四川一位攝影師對我說:「我要去拍西藏的溫暖地帶。」我想:他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西藏是又高又寒的地方,他要拍的溫暖地帶是出人意料的。但我想西藏如此之大,溫暖地帶怎樣把握呢?
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我大約忘記了。忽然有一天,吉林一位攝影師拿來了許多圖片,這是他十幾次去西藏拍攝的。他給這些圖片起了一個總標題:喜馬拉雅五條溝。
看了這些圖片,忽然想起那位要拍「西藏的溫暖地帶」的攝影師。我想告訴他:現在擺在我面前的這些圖片拍攝的就是「西藏的溫暖地帶」。因為西藏的溫暖地帶都在「溝里」,也就是在河谷里。
不僅西藏的「溫暖地帶」在河谷里,西藏的人文精華也都在河谷里。比如西藏的第一大城拉薩在拉薩河谷中,第二大城日喀則在年楚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的河谷中,昌都在瀾滄江河谷,林芝在尼洋河谷。排在前面的城鎮無一不在河谷中,西藏那些古老的縣城、安寧的小鎮又何嘗不是在河谷中。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這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什麼叫高原呢?一個大面積的抬升起來,周邊陡峭的區域叫高原。高原之上並不是沒有河谷高山,而是平緩的地方占據較大的比例。在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表佔46%,海拔3500—5000米的地表佔46%,海拔3500米以下的地表佔8%(數據來源於《西藏農業地理》)。這是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一是你在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確實太高了;還有一個現象:海拔越高的地方占的地方越大,海拔低的地方占據的地方很小,其實這正是高原應該有的特徵,平原和山區則與此相反。海拔3500米以下的區域雖然很少,僅佔8%,但這些區域基本是河谷地帶,西藏的富庶繁華都在這8%的河谷當中。
年楚河上游:懸崖峭壁之上的宗山抗英古堡,讓我們不再懷疑這里就是西藏南部海拔4000餘米的江孜古城。江孜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的北岸,每年7月,江孜會因為油菜花的盛開而變得熱鬧起來。年楚河流域是西藏又一片富饒、繁華之所,本性耐寒的油菜花在充足的日光下生長旺盛,油菜籽榨出的油品質極高。攝影/趙春江
西藏的河谷都是迷人的河谷
西藏的河谷都是一些迷人的河谷,它們是中國境內僅存的沒有被工業文明所污染的一些河谷。西藏最大的河流雅魯藏布江上還沒有出現攔河的大壩,河水還是清亮亮地流淌,它的一些支流更是魚翔淺底,沙鷗群集,不似內地的河流,人喧馬鬧,禽鳥不孵。有一年我從拉薩去機場,一段路在拉薩河畔行駛,我看到岸邊、水中、沙灘上到處是飛來的水鳥:赤麻鴨、鳳頭潛鴨、斑頭雁、棕頭鷗、紅腳鷸成雙結對,追逐嬉戲。
4—5月份的尼洋河谷,滿山滿谷的桃花綻放,若紅雲粉霧,點亮整個山谷。如此說來,似乎西藏的河谷景色優美,滿是田園的安謐,可是你抬起頭來,或者遠望,你就會看到優美的田園之上是雪峰。這時你才明白,用優美的田園來形容西藏河谷的景色是不夠的,田園之上是壯美,是崇高。在米林縣一個叫「派」的小鎮,你站在雅魯藏布江畔,可以看到海拔7000多米的兩座雪峰南迦巴瓦與加拉白壘在江兩岸對峙。那些登山的人就是從這些河谷中桃花掩映的村莊出發,去接近那些冰雪閃耀的高峰。
雅魯藏布江中游:米林一帶的桃花,是藏東南春季不可錯過的風景。在雅魯藏布江的中游,寬闊的河谷孕育了沃土良田,這里村莊田壟掩映於桃林之中。有人把這里比作蘇杭,殊不知雅魯藏布江畔的桃樹並非人工培育的觀賞品種,它們花色秀美,枝幹偉岸,一棵桃樹要幾人才能合抱。桃花盛開的河谷兩側,是海拔5000甚至6000米以上的極高山,雲霧間雪峰閃耀。富饒的高山河谷,景色壯美撼人。攝影/楊樺
溫暖之地是河流製造出來的
在西藏,河流對於人們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了飲水和灌田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交通和溝通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河流在高原上製造出了溫暖之地。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知道氣溫隨著海拔上升而下降,有專家測出在西藏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58℃,反之亦然,地勢每降百米,氣溫升高0.58℃。
青藏高原南部邊緣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高度達6000多米,高原內部東西橫亘的岡底斯山平均海拔高度也在5500米以上但是被這兩列山脈夾持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海拔卻在3000—4000米之間,相對高差在1500—2500米之間;藏東南的橫斷山與其間的河谷平均高差1000—2000米。如此高差,使得河谷比高山和高原的年均溫高出5℃以上,夏季河谷的氣溫就更高了。
河流在高高舉起的寒冷高原上流淌,河流的侵蝕和搬運輸送之功,把高原切開了一道道豁口(在冰期也有冰川的侵蝕挖掘作用)。在高原不斷抬升的過程中,河流用切割拒絕上升,大地在上升,河流要下降,二者較著勁,較勁的結果是周圍在抬升,河谷則不斷加深或抬升較慢。終於河谷變得又寬又深,海拔越來越低,隨之河谷也越來越溫暖了,最終遠離了高原上的寒冷。
西藏的「胡線」:從巴青到吉隆畫一條線
西藏的地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基本是高原,東南多河谷;西北的阿里和羌塘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到了東南的墨脫、察隅一帶則降至2500米以下,直至雅魯藏布江的出境口——巴昔卡,海拔才100多米。從巴昔卡到阿里,你看到的景色有如從赤道到南極或北極。
藏西北高原的河大多是內流河,河短水弱,流向高原內的湖泊;東南地區的河流就不同了,大多是外流河,多發源於西北,但流到東南,已是河闊水豐的大河。這些大河的河谷地帶才是農業生產和人類聚集的地方,才是西藏的富裕之地。西藏的人口分布很像整個中國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具體說就是西北人稀地廣,東南人稠地狹。在西藏也可以畫出一條「胡煥庸線」,從東北部的巴青縣到西南的吉隆縣畫一條線,此線以西,土地面積佔西藏60%,人口只佔15%;此線以東,地佔40%,人口卻佔85%。此線以東,是農區、林區、半農半牧區;此線以西,是牧區,僅有極少的農區;此線以東,是較溫暖較濕潤的高山河谷區;此線以西,是很寒冷很乾燥的高原極高山區。
西藏的富饒之地主要集中在「一江兩河」,也就是雅魯藏布江中游,還有拉薩河與年楚河的中下游,這兩條河也是雅魯藏布江的支流。雅魯藏布江中游基本上在高原面上流淌,坡降不大,流速緩慢,河谷寬闊,有些地方寬2—3公里,在支流匯入的地方有時寬達10公里左右。這些地方良田沃土,人煙稠密,西藏80%以上的人口聚集在這里。
除了「一江兩河」,西藏還有一個區域很富饒,那就是「三江地區」,這三江就是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這里指的是三江的上游地區。這些地方是深切的河谷,但西藏一些重要的城鎮卻坐落在河谷中,如怒江的邊壩、洛隆;瀾滄江河谷中的昌都、芒康等地;金沙江畔的江達。三江的河谷地帶,熱量頗高,降水較豐,是西藏的田園樂土。
西藏還有一個富饒的區域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從印度平原上崛起,阻擋了北上的來自印度洋的雲團水汽,這些洶涌的雲團水汽在爬升過程中,變成了豐沛的降水。這些豐沛的降水匯成奔騰的河流,在喜馬拉雅山脈崛起的過程中,把喜馬拉雅山脈切割得支離破碎。這其中有的河谷又深又長,順著這些曲曲折折的河谷,可以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從山之北到山之南。這些河谷並不僅僅是通道,它們本身就是生存的富饒之地。
喜馬拉雅山脈南部這些河谷從西向東數來:普蘭河谷、吉隆河谷、樟木河谷、亞東河谷、錯那河谷、隆子河谷,一直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即墨脫所在的河谷。還有一些較小的河谷,如嘎瑪溝、陳塘溝等,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氣候之溫暖,景緻之美麗並不遜色。這里不能不說的是,喜馬拉雅山脈東南部還有很大一個區域在我們的國境線內,卻被印度非法佔領,即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區域,這個區域大約接近於一個浙江省的面積,是西藏最溫暖的一個區域,也是西藏可以種植水稻的地方。這個區域有許多河谷,重要的有察隅河谷、丹巴河谷、西巴霞河谷、卡門河谷等,這些河谷無疑都是富饒美麗的河谷。
還應該說一下的是西北部阿里高原上的幾條河谷。雖然阿里高原上河流稀少,但是僅有的幾條河谷恰恰是這一地區的富饒之地。較著名的一條是象泉河,一條是獅泉河。因為去古格王朝遺址,我曾在象泉河畔的一個小村莊逗留,一天早晨,我站在一處山坡上,看著霧氣在河面上飄浮,田野滿是收獲的青稞,村莊在晨霧中醒來,牛羊從一家家湧出,匯合成一群,由牧人趕到河邊的草地。一時間,牛鈴聲聲,炊煙裊裊,我忽然理解了為什麼這里能出現一個古格文明,過去關於阿里高原寒冷貧困的印象煙消雲散了。
西藏河谷的神奇之處
人們為什麼生活在這些河谷中呢?除了因為它們溫暖,還因為它們富饒。
這些河谷有著別處沒有的神奇。有一年我去珠穆朗瑪峰,曾經沿著雅魯藏布江河谷前行,藍天麗日下的油菜花海,黃得耀眼。從珠峰迴來時,我們走的另一條路,進入了年楚河谷。年楚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一條支流,年楚河谷是西藏的主要農業地區,也是西藏的富裕之地。在這條河谷,我們又與油菜花海遭遇。原來油菜是西藏分布最廣、種植最多的作物之一。西藏人為什麼願意種油菜呢?原來西藏的油菜品質之優,是內地的油菜無法相比的。我看到一本書中是這樣說西藏油菜的:「西藏油菜具有籽粒大、產量高、品質好的特性。千粒重達4.5—6.7克,比內地平原地區高一倍。目前全國三個含油率達50%以上的品種,都分布在西藏。」
不僅是油菜,一些農作物只要是西藏生產的,一定是產量高、個頭大、品質好。比如甜菜,西藏的甜菜比我國北方的甜菜平均單根重20—30%。西藏的蔬菜也一樣出色,蘿卜重20多斤,甘藍直徑可達50厘米,4頭干蒜就是一斤
甚至西藏的森林也比別處有許多特殊之處。西藏東南林芝、波密一帶的雲杉、冷杉林,其林木之高大,木材蓄積量之高,世界罕見。波密一帶的幾塊林地,200年樹齡的雲杉,平均直徑92厘米,高57米,每公頃木材蓄積量達2000立方米。
為什麼西藏的河谷地帶有這些神奇之處呢?
凡是去西藏旅行過的人,都會對西藏的藍天留下深刻印象。其實西藏的藍天就是獨有的優勢,也是西藏農作物和森林生長優於別處的原因。
雖然西藏的這些地方比同緯度的內地平原溫度還是低,但青藏高原上空氣稀薄,塵埃少,透明度高,再加上雨季短,晴天多,因此高原上光照充足,輻射強烈,內地人去西藏,稍不留神,就會被曬得色黑皮爆,這是輻射較內地強烈的緣故。而這些正是農作物和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夏溫偏低,生長期長,光合作用強烈,有機物質積累高,這些都是西藏農作物和植物生長的極特殊的條件,這是上帝對高原寒冷的補償吧
D. 請問地理知識: 西北地區在建國初期大力發展農業的主要優勢有哪些目前情況下導致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
西北地區在建國初期大力發展農業的主要優勢有地廣人稀、土地肥力較大、日照充足、政策限制少。
目前情況下導致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原因有國家開始西部大開發,就業方向發生轉移,人口增加,土地費力下降。
E.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F. 中國國家地理論文-我的家鄉-陝西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陝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陝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陝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
【地形面積】陝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
【主要山脈】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龍山2917米,首陽山2719米,終南山2604米,華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嶺1400~1600米。
【主要河流】無定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河長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長284.3公里,涇河45421平方公里,長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長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長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長244公里,漢江61959平方公里,長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長244公里。
陝西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較齊全,是我國的資源大省之一,許多礦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陝西省已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92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57種,水氣礦產3種。我省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資源分布廣泛,但相對集中,礦產種類較齊全,但結構不盡理想;資源豐富,但總體勘查程度低,可經濟開採的儲量少,難以開發利用的資源量多;能源礦產具突出優勢,但一些支柱性礦產短缺;除能源礦產外,金屬、非金屬礦產特大型、大型礦少,中小型礦多,富礦少,中低品位礦多,單一礦少,共伴生礦多。
陝西省礦產資源分布區域特色明顯。陝北和渭北以優質煤、石油、天然氣、水泥灰岩、粘土類及鹽類礦產為主;關中以金、鉬、建材礦產和地下熱水、礦泉水為主;陝南秦嶺巴山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各類非金屬礦產為主。我省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價值42萬億元,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居全國之首。
陝西省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的重要礦產有:鹽礦、煤、石油、天然氣、鉬、汞、金、石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嶺土、石棉等,不僅資源儲量可觀,且品級、質量較好,在國內、省內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有些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礦產,如鐵、銅、錳、鋁、錫、鎢、鉑族金屬、螢石、鉀鹽、磷、金剛石等,或貧礦多、或探明儲量少無可供規劃礦區,或開發利用條件差,少數礦種至今仍無探明儲量。
G. 中國國家地理主要內容 側重方向是什麼
《中國復國家地理》可以說是內容制豐富,圖文並茂的好雜志。我已經連續訂閱了5年了。每一本雜志我都精心收藏著。
涉及的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雜志有很強的權威性和獨家性。
每月一期,出版日期為每月一號,十月刊除外。有時會有贈刊。一般來說,除開廣告內容和目錄,文章和圖片約有160至200頁,多則有230頁。十月特刊內容最豐富,一般能達到400至500頁之間。每期的圖片也是相當豐富的。
雜志的價格為RMB20元,HK $ 25元。不包括郵費。
如果您還比較猶豫,建議您買一期過期雜志參詳。內容最多的一期刊定當是十月的期刊。
如果考慮要定的話,可以去當地郵局訂閱。如果是長期訂閱的話,最好是入會,只要交一定的會費金額,選擇對應套餐,您就可以較郵局優惠的價格得到相應的獲贈雜志。
申明一下。。。我不是在打廣告。。。望理解和信任。。。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幫助。謝謝。
H. 中國國家地理出過幾個地區的專輯(如江南專輯、西北專輯)
中國國家地理出過21個地區的專輯,列舉如下:
2001年:第三期的台灣專輯內、第六期容的北京專輯
2002年:第六期的山西專輯
2004年:第十期的貴州專輯
2005年:第五期和第六期的陝西專輯、第九期的西藏專輯
2006年:第二期和第三期的青海專輯
2007年:第三期的江南專輯
2008年:第五期和第七期的河南專輯、第十期的東北專輯
2009年:第四期和第五期的福建專輯
2010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寧夏專輯
2012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浙江專輯、第十期的內蒙古專輯
2013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海南專輯、第十期的新疆專輯
2014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重慶專輯
2015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河北專輯
2017年: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吉林專輯
2018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廣西專輯
201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湖北專輯
(8)中國國家地理西北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的這些地區專輯主要是講述該地區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並且通過對該地區自然環境的介紹來揭示這種環境對該地區的人類的影響,通過一些事件等人文類的主題來講解該地區的歷史。
I. 親們,前幾年我看過一本銅版印刷的精裝本的中國國家地理,盤點中國大西北,內容
是有這樣的一本說就叫《國家地理》我們單位的圖書館裡面就有。不過這個書應該也會不短的更新。
J. 我地理知識差,什麼西北東部,華北西部,黃淮西部,江淮北部,江漢西部等等都
你好,西北地區指的是大興安嶺以西到新疆,所以西北東部指內蒙古專東部地區;
華北平原西起太屬行山,東到渤海和黃海,所以華北西部是指太行山以東地區;
黃淮西部跟華北西部的范圍差不多,偏南一點而已;
江漢平原位於漢江與長江交匯處,其西部大約在湖北荊州、潛江一帶。
這些說法本身就是大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