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不同思想流派

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不同思想流派

發布時間: 2021-02-23 18:40:58

1. 人地關系論的主要思想流派有哪些

近代地理學的主要觀點和核心人物
1、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揚地理環境對人的體質、民族發展與國家歷史有決定性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丁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強調氣候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提出人類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氣候條件的地區才能有所發展。
2、人地相關學派
(1)法維達爾·白蘭士:反對拉采爾的環境決定論,他認為在人地關系中,除環境的直接影響,還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強調人類對外界的適應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地。因而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2)白呂納,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3、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地理學區域應著重空間分布的研究,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核心。地理學的研究應是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有自然界中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的一切要素,與自然環境相互聯系的人文現象的特徵。
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4、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地理學者應著眼與地球表面可以通過感官覺察到的事物,著眼與這種感覺——景觀的整體。景觀是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生活空間。地理學的主要認為是探究一個原始景觀轉變到人文景觀的過程。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文化景觀學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區聯系的各種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間的差異,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其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
5、(英)麥金德——大陸腹地說
把亞歐大陸和非洲合稱為「世界島」,把世界島最偏僻的遠部分稱為「腹地」,兩側是大陸邊緣地帶。將全球作為整體來探討世界政治活動的規律性,開創了政治地理學的先河。
6、(俄)經濟地理學中的地理學派巴郎基斯和薩烏什金
主張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區域,強調經濟地理與自然地理的密切聯系,重視自然條件的分析和區域的綜合研究
經濟學派,費根和康斯坦丁諾夫
地理學屬於一門純粹的經濟科學,研究對象是生產分布的規律及其部門的布局,著重對布局因素、投資比例、發展速度、經濟效益的分析。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從地域的觀點去研究人文現象的地域分異規律,著重說明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人文活動和人文特性,探討其形成過程,揭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並預測其發展變化趨向。

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
1、經驗主義方法論
特徵:強調觀察和強調歸納與綜合
不足之處:受研究者主觀影響很大;帶有局限性與片面性。
2、實證主義方法論
核心 :建立科學的理論,描述世界萬物間的邏輯,並通過觀察進行證實。
不足之處: 經濟決定論的傾向,無視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忽視人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3、人本主義方法論
核心: 強調以人為本,把研究的主題對象放在主觀的經驗世界上。
4、結構主義方法論
強調用聯系的觀點、整體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觀察、研究對象,用一個潛在結構或秩序聯系起來。(預設性的假說,用假說指導研究,用研究證明假說,雙向式的評價、印證,增加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強調整體性的研究,反對孤立局部的研究,強調認識地理事物內部結構(深層結構),反對單純認識外部現象(表層結構);

★人地關系:人與地理環境間以物質流、能量流為紐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人地關系論:有關人類及其各種社會環境的理論。指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有關人地關系的思想和學說。

人地關系論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環境決定論:原稱為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其代表人物為希臘學者亞利斯多德、法國孟德斯鳩、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美國森普爾等。
2、可能論或或然論:注重人對環境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
(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
3、適應論:強調人群對自然環境的適應,這種適應,意味著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也意味著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英 羅克斯比)
4、生態論:認為地理學是有關「人類生態的學科」,是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美 巴羅斯)
5、環境感知論:人與自然環境關系中各種可能性進行選擇時不是任意的、隨機的和毫無規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可尋的。它受一種思想意識的支配,這種思想意識就是環境感知。
6、文化決定論:文化發展的水平決定著人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每一種為文化特徵、水平決定了特定的人地關系。
7、和諧論: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環境,對已經破壞的不和諧的人地關系進行優化調整。

結合某一農業景觀,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環境原因,理解農業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景觀,農業景觀反映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環境。
以農田景觀為例。農田景觀是環境的鏡子:①農業景觀反映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農田景觀有不同的利用類型,而不同的自然環境下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形式。如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地利用以牧業為主。不同的地形條件也影響農田的形式,山區多梯田,丘陵地塊破碎,平原阡陌縱橫。
②農田景觀反映所在地區的社會人文環境。在農耕地區,農田的地塊大小往往由地界決定。而不同的地區地界的劃分是不同的。這與社會人文環境有關。如在中國,一般由田埂、淺溝坐標志;但在美國,每個農戶經營的土地廣闊,彼此居住較分散,需要把地界明顯標志出來。

簡述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寫一篇論文,你准備如何著手擬定研究步驟和計劃。
①研究的一般程序:選擇課題——制定研究計劃——資料收集和整理——實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總結。
②如果我要寫一篇論文,首先確定研究的課題,緊接著應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以確定研究的目的、目標、採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驟、研究內容的框架。同時要收集大量閱讀有關的資料,進行大量實地調查和咨詢工作,向有經驗者請教。在積累材料的時候要有辨別真偽的能力。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分析研究,要分析資料和數據,對理論要有充分的解釋,驗證假設,進而提出觀點和結論。

以世界三大宗教的傳播過程闡述影響宗教傳播的因素
導致宗教傳播的因素主要有:移民,傳抪,領土競爭。而宗教在空間也會相互影響。
①基督教移民使得世界宗教地區發生明顯的變化,一些地區由於基督教的擴大而導致佛教和伊斯蘭教信徒向新的地方移民。
②基督教是一種有高度組織化的傳教活動,使得基督教信徒不斷增加,基督教盛興的地區也不斷擴展。不同地區間宗教的交流也可促使宗教的傳播。
③伊斯蘭教創立後,一系列的宗教戰爭不但將伊斯蘭教信仰帶到各地。
④幾種宗教交織分布在一個地區,以和平共處、競爭和排斥的相互作用關系,在不同程度上也影響宗教傳播。

2. 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理論,請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分別對人地關系的主要思想流派加以概述和評價.(

文化生態學研究的是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研究地域文化的組成、功能、結構、空間特性和時間動態,系統要素之間與系統內部發生的各種過程極其互相作用機制。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包括:文化與文化之間、文化與環境之間、各種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生態是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一、直鏈型文化生態關系對應的人地關系思想流派:
①環境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人是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分布都受環境的嚴格限制。代表學者有亞里士多德、孟德斯鳩、黑格爾、拉采爾等。
積極意義
反對唯心主義神決定論
客觀上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
消極意義
束縛人對自然的開發利用
自然宿命論,助長種族主義,發達國家的侵略擴張
這種直鏈型研究方法中環境以單向因果關系強有力地限制文化,環境對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鏈型。這種環境決定的思潮雖然流行時間長,當是過分強調環境的作用,忽視了各種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人類社會不僅受環境影響,也受社會、歷史諸因素影響。環境並不起決定作用。
二、網路型文化生態關系對應的人地關系思想流派:
①可能論:注重人對環境的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 。
觀點 :人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互為因果
自然地理環境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由人類能動地擇。學者: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
積極作用
批判人地關繫上的必然論、決定論
有助於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社會發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地關系的決定因素
尚未發現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徑
將人地關系仍視為因果關系,不利於認識人地關系的復雜性
②適應論:
1、觀點
人地關系是人類對地理環境在利用中的適應
人對地理環境的適應具有多種可能性
2、代表學者:
英國人文地理學家 羅克斯比(1880—1947年)
人文地理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群對他們的自然環境的適應;二是居住在一定區域內人群及其和地理區域之間的關系。
(1)人的生理適應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種族地理現象
(2)人類生產活動適應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經濟地理現象
(3)人類社會組織適應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社會地理現象
(4)人類政治活動適應地理環境形成政治地理現象
③生態論:
1、觀點:
人地關系是人類對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反應
地理學統一的主題是人地關系--人類生態
2、代表學者:
美國地理學家 巴羅斯(1877—1960年)
生物學借用「生態」術語關注生物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社會學將「生態」還原為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學為「人類生態學的科學」,其目的不在於考察環境本身的特徵和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而在於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④文化決定論: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技術條件使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望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關系中人取決定作用。
相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文化系統=不同的文化景觀:傳統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十里不同風」
不同的自然環境+相同的文化系統=相似的文化景觀:現代社會-文化的趨同,「千城一面」現象
評價:
積極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環境決定論
客觀上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危害
破壞自然環境
破壞生產力
否定自然地理學

三、和諧文化生態關系對應的理論:
人地關系協調論 (和諧論)
觀點: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復雜的人地巨系統
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對立統一
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應協調發展
人類必須約束自身行為來協調人地關系
代表學者與論著
莊子 齊物論 李特爾 M.J.懷特 吳傳均
(三)評價
1、積極作用
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完善地理學的主線和結構
2、局限性
對人地關系的復雜機理尚缺乏認識
協調人地關系的實證案例尚不多

3. 急!!!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是什麼

到BAIDU網頁找一下,有不少,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因為格式問題,我沒貼過來

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的過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趨向

1、人文地理學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描述構成了古代內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內容容。2、西方人文地理學的近代時期的研究是不斷探索的時期,這一時期相繼產生了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文地理學的學派。3、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5. 1.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主要流派 2.什麼是生物適應和文化適應 3.試列舉人口分...

3.人口分布主要受自來然和社會自經濟條件影響。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海拔高度,水體,土壤條件和礦產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包括:社會生產方式,生產發展和布局,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條件。其他因素如科學技術進步,其可改變或削弱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遷移和居住的選擇性將有所增大。如開發歷史,開發歷史悠久的地區,人口比較稠密。 國家間的政治關系,各國人口經濟政策、疆域變動、戰爭等政治因素,都會影響人口分布。

6. 美國地理學史的近代地理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地理學的各自然分科在加速了獨立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被相鄰地學學科吸引
的趨勢。氣候學、地貌學和生物地理學逐漸相應地歸入氣象學、地質學和生物學。30年代初,I.鮑曼寫了《地理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一書後,地理學在美國社會科學界取得應有的地位,成為自然和社會的兩棲學科。人文地理學分支得到進一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農業部出版了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25年,克拉克大學創辦《經濟地理》雜志,從20年代到40年代登載了世界各大洲的許多農業地理論著。20年代起,城市地理學開始發展,先後出現研究城市結構的同心帶學說、扇形學說和多核心學說(見城市地域結構),這些學說成為建立地理空間模式的第一步。 60年代末以來,美國地理學的另一重大變化是激進地理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的出現和發展。這主要是西方世界的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突出,以及第三世界民族斗爭激烈所促成的。1969年克拉克大學創辦了激進地理學刊物《對立面》。一部分地理學者主張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地理現象,並重建地理學思想和實踐。R.皮特在其編輯的《激進地理學》一書中指出「作為一門完整的革命科學,馬克思主義為地理學的激進運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74年美國成立了社會主義地理學家聯合會(USG),並發展有廣泛的國際聯系。
由於地理學人文化傾向的加強和地理學思想的不斷變化,美國地理學的自然的和人文的地理學分支學科為數眾多,區域地理研究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思想流派雖然在美國地理學發展史上發生興衰變化,但彼此也並未完全取代。現代美國地理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現象。 普雷斯頓·詹姆斯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7. 1.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學的主要流派 2.什麼是生物適應和文化適應 3.試列舉人口分...

2.生物適應是指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體專質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屬而這種變化具有遺傳特性。文化適應是指人類在適應環境過程中,除了體質發生變化外,還出現的另一種變化,這就是對工具的利用和製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術,群體組織與分工等社會文化方面的變化,同樣也可以增強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因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以來技術、工具、組織等對環境的適應過程,就成為文化適應。

8. 西方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趨勢有哪些

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西方人文地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出現計量地理學,60年代引發理論地理學,70年代傾向於人本主義。
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自動化制圖的進步,現代人文地理學進一步加強了地理學學的理論創新及其實踐應用能力。研究趨向傾向於以下幾點:
(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如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等等。
(2)新的研究方法,如計量方法的應用、心理學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資料收集手段的變革。
(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態觀點且傾向於社會化、人文化、實用化。而邊緣學科的分支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
參考 http://hi..com/%BB%DB%C1%E9%BD%E7/blog/item/1d0a7ded0c1fad2d62d09f8a.html

9. 請問西方城市地理學的區位學派、空間學派、人文主義與心人文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和觀點是什麼

20世紀中葉,人文地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閉自守的學科,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人文地理學本身卻呈爆炸式的發展。其起點是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既有觀點和方法的挑戰,1950—60年代的實證主義和空間分析受到各種非議,結構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方法逐漸融入人文地理學,也給人文地理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約翰斯頓在其《哲學與人文地理學》(《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一書中,將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學派從哲學角度歸結為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及其結構主義三大思想流派(R.J. Johnston,1986)。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概括起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具有鮮明特點的階段。

一、結構主義哲學思潮的大融合-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一樣,結構主義思想和方法論是通過其它社會科學引入到地理學中的。事實上,結構主義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經對人文地理學產生影響了,其代表人物是兩位無政府主義者皮特·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茲·雷克白(Elisee Reclus)(R.J. Johnston,1986)。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皮亞傑(J. Piaget),他注重作為結構轉換(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過程的知識獲取的研究。他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關於兒童如何學習空間幾何的研究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大的影響。他發現:在人們的心理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都與前一階段在量上存在差異,並且在每一階段都是新要素與已有要素合而為一,所有的要素再統一和協調起來,與「格式」(schemata)相匹配(而不是隨意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結構自律性(self—regulatory)特徵。從皮亞傑的實驗獲得的啟示是:在兒童對空間構思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四個主要階段,但該實驗並未延伸到傳統地理學的研究領域(J. Piaget,1971)。高爾德(P.R. Gould)提出「雖然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直接對兒童學習空間、周圍環境和幾何學與拓撲學概念的方式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但他並未論及兒童所擁有的基本地理映象(Geographical images)及他們學習這些映象的方式」。高爾德主要研究了「優先表面」(Preference surface),即對某些場所(place)的反應態度。但有另一些學者更多注重的是對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獲取(P.R. Gould,1973)。格里高力指出:在這些研究中,包括了許多有關皮亞傑結構主義認知地圖方面概念,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很少注意到結構主義的觀點,僅僅集中於人們所知道的東西及其他們獲得的途徑,並且在這些研究中間,具有很強烈的實證主義色彩(D. Gregory,1978)。

在這一時期,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影響最大的要算結構馬克思主義,它形成了人文地理學中的激進主義地理學派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維(D. Harvey)(D. Harvey,1973,1982)、邦奇(W. Bunge)和卡斯特爾(M. Castell)等(R. J. Johnston,1986;M. Castell,1977,1983)。他們認為,人文地理學應首先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於1969年在克拉克大學創刊《對立面(Antipode)》,集中發表他們的見解,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維於1971年開始撰文介紹該學派的基本觀點,並在其後出版的《社會公平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書中作了系統的闡述(D. Harvey,1973)。哈維指出:形成社會問題的原因非常深刻,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並提出改革方案。該類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認為:人文地理學不能歸納出空間行為的普遍規律,而是要尋求確定人類行為過程的經濟過程,並在特定的情形下去證明它。不能象實證主義地理學那樣認為某種原因一定能夠會產生某種效果,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認為經濟活動使人類的活動有一定的方式。至於人們選取哪一種方式則不可能從理論中直接得到,而只能在實例研究中去理解(D. Harvey,1973; R.J. Johnston,1986)。

二、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復興-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結構主義地理學重新成為研究的熱點,不過一反常態,與第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學派有著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學不再直接接受來自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潮,而是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有國際影響的地理學家的研究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1998)。

這一時期,這些學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廣泛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來分析問題,雖然他們同時又有可能屬於不同的學派,如女權主義地理學派,後殖民主義地理學派等,但他們並不相互封閉,而是在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對話。女權主義經常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強調社會建設中的性別的作用的重要性,用於解釋人的作用及廣泛的因果關系,也用於解釋人們的社會和空間經歷。同時,結構馬克思主義、皮亞傑的發生心理學等對地理學的影響並未消失殆盡,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過這一時期的結構主義地理學,不象第一階段的結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那樣,不再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內容。

總之,這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不斷的發展和演化,逐漸走向成熟,結構主義的方法論框架真正滲透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當中去,並且在城市地理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