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周遊
1. 有什麼好的介紹風景名勝的雜志或圖書嗎
旅遊(按更新時間排來序) 野營戶外(6)
《中國源國家地理》月刊
《世界博覽》月刊
《亞洲旅遊》月刊
《戶外生活》月刊
《文明》月刊
《世界知識畫報A》上半月刊
《時尚.旅遊》月刊
《旅行家》月刊
《風景名勝》月刊
《新旅行》月刊
《珠三角自助游港澳指南》季刊
《地圖》雙月刊
《中華遺產 》雙月
《都市周遊》月刊
《環球旅遊》月刊
《商訊·香港行》月刊
《TARGET·商品評介》月刊
《探險》月刊
《旅遊》月刊
《西藏人文地理》雙月刊
《中國民族博覽》雙月
《華夏商務旅遊指南》季刊
《中國科學探險》月刊
《旅遊休閑》月刊
《華夏人文地理》月刊
《中國地名旅遊地理》月刊
2. 誰有幾個關於探險家的故事
探險家的故事
(一)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於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為了給將來探險做准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二)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出身於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他倆於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並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並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附: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一集):魔幣被竊
故事發生在七百多年前,義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即將卸任回國,中國古城香都國王忽必烈汗召見宰相福林,命他去寶庫取一枚魔力金幣,准備贈予馬可,不料早有叛意的福林竊走了那枚金幣,逃之夭夭。忽必烈汗遂將胸前的另一枚金幣一掰為二,將半枚交給馬可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二集):家族秘密
若干年後的一個夜晚,爺爺發現東方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新星,便決意將家族的秘密告訴年輕的馬可,交給他珍藏的半枚金幣,囑咐他准備遠航去中國香都,探索那半枚魔力金幣的奧秘。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三集):叛臣逼婚
福林篡奪了香都的王位,狂喜不已。他濫施淫威,逼迫荷花公主與他成婚,這樣他才能成為合法的君王。然而公主堅貞不屈。她仰望星空,盼望救星的到來。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四集):海上風暴
福林惱羞成怒將荷花公主關進了塔樓。又藉助火神的威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風巨浪,把馬可的帆船沉入海底。海鷗瑞傑憤怒呵斥:「你以大欺小算什麼本事!」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五集):身陷海盜
爺爺的囑咐喚醒了馬可,他頑強地與海浪搏鬥,被一艘大船救起。不料這是一艘被海盜侵佔的戰艦,馬可在船上淪為苦力,而海盜船長垂涎的卻是馬可脖子上掛著的半枚金幣。
(三)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四)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3. 過年去哪玩好
年已經過完了,如果你還在過年的話,建議你去看一下全球有什麼景點值得去看,三四月份很適合看花,對了西雙版納四月中旬有潑水節,可以去玩一下
4. 介紹一些旅遊美食雜志給我可以嗎
旅遊類《華夏地理》《中國國家地理》《周遊天下》《時尚旅遊》
美食類《美食與美酒》
5. 一本有關於旅遊的隨筆
陳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6. CCTV和BBC合拍的《美麗中國》觀後感
我來發一篇吧,你說從專業角度,這篇就比較合適,你可以借鑒一下,稍微潤飾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吝嗇分哦~~~
《美麗中國》由世界聞名的英國BBC自然歷史製作小組和中央電視台影視製作主力——中視傳媒——合作製作。該片也是BBC和中國電視台的首次合作。
《美麗中國》將全部以高清晰度方式拍攝,將使觀眾置身於中國的多彩風光中,包括漢代宮殿、蒙古草原和維吾爾的沙漠、絲綢之路、青藏高原。影片還包括罕見的大熊貓和一種珍稀的中國特有的食魚蝙蝠的珍貴生活記錄。
英國駐華大使歐威廉爵士在談到這一系列片對中英兩國關系的重要性時說:「《美麗中國》是一部具有空前雄心壯志的自然歷史系列片。該片的成功拍攝及製作不僅是兩國電視節目製作合作的成功,也是中英兩國創意產業領域的一次成功合作。」
在覆蓋著薄薄白雪的山澗中,負責拍攝《美麗中國》的中英兩國攝影師已經在這里埋伏了好幾天。他們把帳篷搭在野生熊貓經常出沒的地方,幾個人守著42倍鏡頭的長焦攝影機輪流值班,但之前的每次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們最想拍到的,是野生熊貓交配的鏡頭。」小路說,野生熊貓在交配期間非常謹慎,人們很難知道確切的交配方位。所以長時間以來,拍攝野生熊貓的交配場景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隨著小路和同事扛著沉重的攝像機飛奔到拍攝地點,在長焦鏡頭中人們看到,樹上有一隻年輕的母熊貓正在不斷發出叫聲,而樹下正有一頭雄熊貓圍著樹「求愛」。幾個小時後,另一頭雄熊貓被叫聲吸引而來,兩頭雄性在一番連咬帶抓的搏鬥之後,「後來者」悻悻而去。而樹上的母熊貓也最終被戰斗中的勇士擄獲了芳心,不一會兒就從樹上爬下來,乖乖地趴在石頭上等待交配。就這樣,一段無比珍貴的野生大熊貓野外交配的影像永遠留在了《美麗中國》的膠片中。這部歷經三年拍攝成功的6集紀錄片,由英國BBC環球公司和中國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制,將於北京奧運會前夕在央視首播。
影片中,從秦嶺的大熊貓、西藏的野氂牛、內蒙古的綠色草原,到雲南壯觀的稻米梯田,這個里程碑式的系列片真實記錄了中國大地的美麗風光和動植物的豐富多樣性。
BBC環球公司首席執行官史約翰先生說:「我們很自豪地將這個宏偉的系列片介紹給世界各地的觀眾,所有鏡頭都是高清拍攝。」
由中視傳媒與英國BBC環球公司合作拍攝的6集高清系列紀錄片《美麗中國》即將投放市場,有望繼《行星地球》之後再度引發熱潮。
全片拍攝中國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和30多個民族生活故事,展現中國自然人文景觀。
「在奧運會開幕之前,這樣的紀錄片非常有意義,可以向全世界推廣中國的美麗,讓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國的自然歷史。」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小平為即將投放市場的大型高清系列紀錄片《美麗中國》(Beautiful China)激動不已。
《美麗中國》分為「富饒華南」、「彩雲之南」、「青藏高原」、「長城以外」、「龍之疆域」、「喧鬧海岸」6集,由中央電視台控股的中視傳媒(CTV)與英國BBC環球公司合作拍攝,時間總長約6個小時,製作歷時3年,攝制組踏過了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拍攝了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以及30多個民族的生活故事。從極北的赫哲人的生活到桂林的船上人家,從中華民族標志性建築長城到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從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嶺的野生大熊貓,再到雲南的亞洲象……不論是風土,還是人情,都呈現在6個小時的全景描述中。
BBC環球公司總裁史約翰(John Smith)對《美麗中國》的全球發行充滿信心:「在今年2月的英國廣播公司節目展示會上,我們向世界各地的560個買家隆重推薦了這個特別的系列節目。目前,它已經成為BBC自然歷史類節目當中頭號被關注的對象,來自德國、澳大利亞等25個國家的頻道已經購買了播出權。」史約翰認為,《美麗中國》將成為2006年在全球引發熱潮的《行星地球》(Planet Earth)的後續者。《行星地球》不但在世界各地的電視網路獲得了極高收視率、有良好的DVD銷售成績,也席捲了當年艾美獎紀錄片類的幾乎全部獎項。
「《美麗中國》的製作費大約是500多萬英鎊。」在史約翰看來,這一製作成本在紀錄片中已屬非常高。「我們專門購置的航拍等昂貴的設備還不算在內」,但高小平算下賬來,覺得並不虧:「我們需要這樣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風土人情的片子,和BBC合作,我們也可以學到很多。而且,通過這次拍攝,我們也鍛煉出了一支自己的國際化隊伍。」
曾經用於拍攝《行星地球》的Pole-cam高清攝影技術,能夠呈現極為豐富細膩的影像。「這樣的攝影機全世界沒幾台,我們專門帶了一台過來。」紀錄片總製片人連拜恩(Brian Leith)如數家珍地細數他們用來拍攝各種「不可思議」的鏡頭的「精密武器」:「我們還帶了超高速攝影機,可以拍出比一般攝影機快80倍的鏡頭。比如一條蛇捕捉鳥的鏡頭,平常人可能根本都察覺不到這個過程,因為實在太快了,但是用這種超高速攝影機,就可以捕捉到蛇和鳥在這個過程中一幀一幀的詳細過程。還有樹葉發芽、樹枝成長的鏡頭,用的是專門的延時攝影技術,可以快速地呈現一片森林的生長和變化。」此外還有水下攝影機捕捉中國南海下美麗的珊瑚礁,紅外攝影機在黑暗中拍攝岩洞里的黑葉猴。
「我們還拍攝到了野生大熊貓求偶和交配的全過程。對於外國人來說,這是第一次;而用高清攝影表現,我相信這也是第一次。」BBC自然歷史部主管尼爾·納庭格(Neil Nightingale)非常自豪。
呈現「野性中國」
《美麗中國》中,大約三分之一內容用於呈現中國多元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另外三分之二全部展現自然生態。開始拍攝之前,工作人員進行了大量調研,「前期調研在野生動物紀錄片中的地位很重要,只有通過前期調研,才能真正確定野生動物的行為真實性、交配的准確時間和它們的活動位置,我們才會決定去哪個保護區拍攝、什麼時間去、拍攝什麼,等等,然後作出詳細的拍攝計劃。」中方製片司路如此總結調研的重要性。
司路和同事們承擔了大部分調研任務。李珂也是《美麗中國》製片之一,她記得前期合作中有中英雙方的調研員,「導演提出感興趣的選題後,調研員針對各個選題做可行性和拍攝信息的調研,例如拍攝最佳時間、地點、物種特性等問題。對BBC來說,由於時差和溝通問題,從英國進行調研非常不便,所以大部分調研工作都是由中方調研員進行。」然而,他們並非專業生物生態研究者,所以專家們的意見和經驗就至關重要。在調研和拍攝期間,中科院和各個自然保護區的科學家、專業野生動物攝影師等,都成為他們的顧問,「像上海水產大學的鍾俊生教授,正是由於他的幫助,我們才能拍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李珂回憶道。
中國的廣袤與巨大,讓BBC製作人員感到前所未有的震驚。「中國有15%的國土都是保護區,這讓我們非常驚異,中國光保護區的面積就已經相當於4個英國了。」連拜恩使用了「謙卑」(humble)一詞形容自己最直接的感受。
但這也讓拍攝變得更加困難。拍攝講述全球自然故事的《行星地球》,BBC自然歷史部用了4年,而《美麗中國》的拍攝只比那少一年。3年中,連拜恩一直在「後方」BBC布里斯托製作部坐鎮,「我的感覺,好像那1100多天,拍攝組一直在路上旅行,似乎路長得都沒有時間拍攝。」中國的生態多樣性,同樣也給「對自然有不可遏制的激情」的納庭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有繼巴西和印度尼西亞之後第三多的雨林,我必須承認,看到塔克拉瑪乾的戈壁,再看到海南的海上森林,我才知道,原來中國是如此豐富多樣的一個國家。」
拍攝之旅雖讓他們飽覽或壯麗或雄奇的景色,但還是會有一些意外發生,盡管對於有多年野外拍攝經驗的紀錄片導演菲爾·查普曼(Phil Chapman)來說,「拍攝本身並不驚險,我們基本上預見到了所有可能的意外。」在拍攝秦嶺的羚牛時,攝制組遇上了一頭孤獨的羚牛。「如果成群活動,這種珍貴的動物是非常溫和的。但離群出走的『獨牛』不同,它們性情非常暴躁,攻擊性非常強。」畢業於牛津大學動物學專業的納庭格解釋道。攝制組和它對峙片刻就迅速撤離。而讓司路難以忘懷的則是在雲南高黎貢山拍攝白眉長臂猿時,他們與黑熊狹路相逢,「我們被黑熊追逐了一公里山路才脫險。」李珂還記得在大連蛇島上的拍攝,他們允許活動的范圍只是一塊4平方米左右的木板,木板以外,全部是蛇的領地。「在這座小島上到處都是劇毒的蝮蛇,拍攝過程中我們的精神時刻保持緊張,每天4點起床,工作到太陽落山。」「翻車、泥石流、沙塵暴、暴風雪……」,司路記得6個外拍小組都經歷了不同的「劫難」,「但現在回憶起來,一切都是值得的。」李珂欣慰地說道。
主要擔綱攝影的賈斯汀·邁奎爾(Justin Maguire)和邁克·勒蒙(Mike Lemmon)都是曾為BBC、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頻道拍攝過諸多精品的自由攝影師,他們周遊過全球,但如此深入廣泛地拍攝中國卻還是第一次。勒蒙有27年野生動物攝影經驗,他追拍過地球上五個大洲的壯麗日出,這次,在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他等待了幾個星期,才拍到一個「完美的落日」——丹頂鶴在落日的萬丈光輝中優雅起舞。
第一次用高清攝影機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在野外的求偶和交配的全過程,讓所有製作人員都非常興奮。「對於全世界來說,大熊貓都是偶像,所以,別提我們有多激動了。據我所知,國際團隊以前確實還沒有拍到過這樣的鏡頭。」即使是秦嶺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開始也對他們的計劃不抱太大信心。「我們都開始要絕望了,我們大概已經去了兩三次,每次都至少等待一星期,但並沒有拍到我們想拍的鏡頭。最後一次,等了10天,終於等到了一對發情期的大熊貓。」查普曼回憶道。
在《美麗中國》拍攝過程中,甚至還收獲了科學上的新發現。當他們用紅外攝影機拍攝岩洞里的黑葉猴的時候,發現「黑葉猴在舔食峭壁上滲出來的含有礦物質的液體」,「甚至專門研究黑葉猴的專家都是第一次發現這種現象。」司路十分興奮。
感受「天人合一」
「中國人和動物之間的關系,確切地說,非常實在。」查普曼在廣西桂林興坪縣第一次看到人們利用鸕鶿捕魚。他和勒蒙以及中方製片在灕江的落日時分,拍攝這個過程,「坐著他們的小竹筏在灕江上漂流,真是一個神奇的經歷。」同樣的事情,他們在雲南麗江拉市海也經歷了一次。而雲南的元陽梯田也一樣讓他們震撼:「每一寸可以耕種的土地都被利用了起來,而且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貴州雷山的苗寨,他們看到,屋檐下燕子的行為對於苗民是耕種節氣的象徵。
連拜恩等人將怒江稱作「英雄的怒江」,而那些有勇氣用一根掛索橫渡怒江的人,在他們眼中則是英雄。這條奔流於怒山和高黎貢山之間的咆哮的大江,是攝制組遇到的幾乎最大的挑戰。「我們攝影師必須把自己捆在掛索上,緊緊抱住攝影機,拍攝洶涌的江水,」查普曼露出了笑容,「真是很刺激。」兩岸居民不論男女老幼,都面色如常地從鋼筋索道上一滑而過,很多人身上還抱著要拿到集市上買賣的貨物,查普曼認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如果沒有CTV的中方製片,我們肯定完了。」連拜恩對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五體投地,「很多少數民族不說普通話,也不說廣東話。」但經過溝通,他們都很享受和當地人在一起的時光。查普曼和他的團隊在貴州的中洞苗寨住了兩個星期,體驗苗族人的日常生活。「那是一個完全住在洞里的村莊,他們還在洞里修了籃球場。我們和當地小朋友一起玩,他們籃球打得非常好!」在中國諸多鄉間奔走近3年之後,查普曼對中國充滿了感情:「我對鄉村中國的印象就是非常多美麗的風景,和非常多友好、好客、樂於助人的當地人。」
然而,他們同樣也看到了城市邊緣不斷遭受影響的自然環境,這讓他們的拍攝更充滿意義。3年的艱苦工作之後,「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中國的美,這是我們全體工作人員的願望。當然,讓全世界的人都更加愛護我們這個地球和與我們一樣生存在地球上的動物,也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司路這樣總結道。美麗中國的攝制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這一點是不容質疑的.中國的獨特地質地貌,珍稀的野生動物,悠久的歷史文化第一次較為完整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就這樣,中國走向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眼睛,走進了他們的心裡.許多外國人對中國十分嚮往,而對於中國的了解卻是十分有限,這部偉大的作品的產生無疑給那些想要更多了解中國的人們增添了一個重要的方法.其實,在展現中國獨特風光的基礎上,這部作品還向中國人民和外國人們描述了很多社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生物滅絕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國家是真實存在的,其實不僅僅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國家存在,在世界上也可以說是"通病"了.美麗的中國是風光和人文共同締造的美麗,而我們始終相信,中國還可以更加美麗.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和諧社會觀念的深入人心,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那個讓中國更加美麗的希望!
7. 國家地理推薦旅行地怎麼樣
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很多的美麗風光,相信我們總會懷著無比好奇和期盼的心情通過不同的途徑欣賞著這個世間的美好。 帶著這份夢想,我更有幸地接觸到了一套有關於夢想之旅的系列叢書。當然,作為開場的曲目是其中的一本《夢想之旅系列: 歐洲最美的旅程》。無可厚非的是夢想之旅下包含著無情無盡的美景,有世界各地的,有不同風味的,有最為浪漫的----。但是我選擇歐洲最美的旅程的初衷不僅因為生活在亞洲的我非常好奇歐洲的那份不同的美,更因為如此集結著有關於歐洲特色的綜合。不僅欣賞歐洲的美景,更是提升自我對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認識;不僅是領略世界的風貌,更是人生記憶中的最美好刻錄。 事實上,通篇的閱讀讓我感覺這本書寫的非常的唯美。筆墨上的流光似水,文字上的生靈活現,圖片上的震撼人心-----一切的一切讓我們可以在瞬間感受著這片地球另一邊土地的美妙所在。無可厚非的一如此書的推薦般,歐洲最美的旅程是又沒文字和絕美圖片的最佳組合。盡管我們或許可以通過網路等途徑去觀賞這份歐洲情調,但是書卻能隨時隨地地引發著讀者情難自禁的感觸所在。這本書的特色所在便是很有歸納性地將不同的美貌風景進行了歸納和綜合。從最初的藍色魅惑到隨後的城市盛宴,到歲月的沉澱,到沉醉與漫遊的總結。如此的獨特設計讓讀者可以一目瞭然地感悟著這些美景的特色和潛在話題所在。 在地球上,歐洲這片土地並不是占據特別之多的地球板塊。但是它就是有著它自己獨特的美所在。平時工作上班的繁忙,總是占據了我平時太多的時間。盡管夢想著周遊世界各地,但是基於時間,精力,經費的考慮總不能夠讓自己的歐洲之旅成形。現在有了這本《夢想之旅系列: 歐洲最美的旅程》的出現,真是恰到時機地一圓了我歐洲之旅的夢想。雖然並非真正的親臨實地,但是此書卻是異常完美地概括綜合了歐洲的美景所在。如果有機會可以去歐洲一游,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先期的攻略版。至少讓我在還未去之前便可以瞭然一胸地規劃好最佳的形成方案。如果沒有機會去歐洲,這本書可以說讓我得以有機會觀賞到歐洲那片土地的風貌風光。 跟隨著歐洲最美的旅程,我其實便是圓滿地實現了一次夢想的旅程。的確,讀《夢想之旅系列: 歐洲最美的旅程》無疑便是一次精神上的最好享受。歐洲的美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現。
8. 是誰改寫了攝影歷史 就是他們
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
(1908-2004)
「攝影,照我的想法,就是繪畫的速寫,憑直覺完成,不容修改」
法國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攝影家,決定性瞬間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雖說他不是這十位中對於世界攝影影響最大的,但毫不誇張地說,攝影界沒有人不知道布列松的。他的攝影集《決定性瞬間》中提出的攝影美學觀念,特指通過抓拍手段,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並用強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出來。
《男孩》(1958)
一個男孩的兩只手裡,各抱一個大酒瓶,躊躇滿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照片中的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彰顯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功夫。其實他的相機對準的都是我們現實中可見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讓我們發現,在這習以為常中有美和感動。
最優秀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
(1913-1954)
「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
匈牙利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在五次戰爭(西班牙內戰、日本侵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第一次中東戰爭和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都拍攝了大量非凡的作品,是馬格南圖片社的創辦人,通過倡導保護原始底片的概念以及攝影師對底片的所有權而持續不斷地維護他的業界同仁的權益,他的這種努力給現代新聞攝影工作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1954年5月25日,在越南采訪第一次印支戰爭時,誤入雷區踩中地雷被炸身亡。
《戰士之死》(1936年)
瞬間抓拍一個中槍的西班牙戰士中彈,用槍托著地正在倒下的瞬間,大仰角烘託了悲壯的氣氛,是紀實攝影的經典之作。
紀實攝影大師——斯蒂夫·麥凱瑞
(1950-)
「只有當你靜心等待,人們才會忘記你手上的照相機,被攝者的靈魂才會在畫面中浮現出」
一位喜歡探險和周遊世界的美國紀實攝影家,1950年出生在美國費城。近30年的攝影生涯中,史蒂芬·麥凱瑞以瑪格南攝影師和《國家地理》雜志記者的身份周遊列國,拍出了許多讓人難忘的作品。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是表於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的著名肖像《阿富汗女孩》。其拍攝手法和取材視角,在當今的肖像攝影領域中,顯然代表了一種具有主流意味的風格,盡管這種拍攝方式偶爾也會引發評論者的爭議,但其作品中體現出來的藝術水準和社會影響力,則是毋庸置疑的。
《阿富汗女孩》(1984年)
拍攝於巴基斯坦白夏瓦附近的難民營,她那雙銳利的綠眼睛告訴了我們她悲慘的故事。斯蒂夫關注戰爭對人的影響,習慣用35mm小相機抓拍,其作品的重點不在於表現戰爭場面,而是將焦點對准人,用他的話說,「在紀實人像的拍攝中,我特別喜歡抓取那自然真實的瞬間,人物的臉上鐫刻著他們人生的歷程,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在的靈魂。」廣大影友倒是可以模仿一下。
經典風光大師——安塞爾·亞當斯
(1902-1984)
「真正的攝影作品不需要言語去說明,而且它也無法用言語說明」
美國人,國際公認的當今世界最優秀的攝影師之一,也許你對他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你一定看過他的作品,小至明信片大到聲望顯赫的博物館,他提出的區域曝光理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攝影科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有人曾指出,一旦掌握了這種方法,甚至是初學攝影者也能像經驗豐富的老手一樣,在按下快門之前就能預料到最終得到的照片是什麼模樣。雖然在他去世之前還沒有出現Photoshop,但亞當斯已經預見了計算機可以為一幅照片做點什麼,他也是「將計算機技術適當地運用於攝影中」的一貫倡導者。
《內華達山脈》
亞當斯的經典作品之一,按照他的理論,一張好的風光作品,裡面應該包含11個不同灰度區域的層次,指的就是由黑到白的11個階梯,擁有更多層次的作品會更加耐看。
私房攝影鼻祖——南·戈爾丁
(1953-)
「我常想,如果我拍了足夠多的照片,我就不會再失去任何人了。事實上,我的照片讓我看到我失去了多」
美國人,十位影響世界的攝影大師中唯一一位女性。她的攝影源於14歲時姐姐自殺帶給她的巨大陰影,她採用「快照」、以「視覺日記」模式記錄自己不能錯過的東西。她說:「快照來自愛,用於記住人們、地點和共同度過的時光。快照是通過記錄歷史來創造歷史。1986年出版為著名的攝影畫冊《性依賴歌謠》,超越一切所謂文化、政治、社會的各式差異,被《紐約時報》在2003年評論為過去20年中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畫冊。
《性依存敘事曲》(1986年)
看了她的作品之後極其震驚,以至於再看任何新聞紀實的、描寫人物的、敘事性的照相,統統覺得做作。在此之前,拍攝同一題材的還有美國戴安·阿勃絲,也是一位女攝影師,她們的視角和男攝影師完全不一樣,細膩、大膽,真實,開創了一種被稱為「私人紀實攝影」的類型。
肖像攝影大師——尤素福·卡什
(1908-2002)
「如果說什麼是工作動力的話,那就是記錄下人們最美好的神情,並保持其真實性」
美籍加拿大人,一位享譽國際的肖像攝影家。其的肖像照片風格獨特,自成一家,成為後來者必須學習的範本。他使用8×10的大相機、大頁片和結像十分清晰的愛克塔鏡頭,小光圈拍攝。因此,這些照片層次豐富,影紋清晰,質感強烈,皮膚上的紋理、毛孔、胡須歷歷可數。在他的鏡頭下留下過英國文豪蕭伯納、海明威等,還包括12位美國總統。
《丘吉爾》
這幅作品被人們譽為是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經典,不僅「形似」,而且達到「神似」。作品通過光影造型,表現人物面部特徵,特別注重手的作用,總是設法把人物的雙手組織到畫面中,進一步擴大和豐富肖像照片的表現力。在燈光的運用方面,主光和輔光的光比,有時大到1:3,甚至1:4,有時主光僅僅被用來勾勒出人物的輪廓,人物的面孔大部分雖然處在陰影中,但又有豐富細膩的層次。
流連街頭的大師——森山大道
(1938-)
「人生與年齡等條件無關,考驗一直都很嚴苛,我們終此一生都得迎接最後的大限之日,無法回頭,因此當下根本無需介意年齡,只要努力、任性地活著就好,生命的滋味就在於此。我早在許久之前就已破釜沉舟,每天為了應付生活上接踵而來的挑戰而活。」
當代日本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攝影大師。最大的攝影癖好在於喜歡使用傻瓜相機,從成名作《日本劇場照相本》到《新宿》到《巴黎》到《攝影啊再見》,大多的作品都是使用最一般的傻瓜相機快攝於街頭巷尾,傻瓜機的魅力可見於森山大道的自白:「袖珍相機太棒了,它相當輕便、輕松、輕廉。即使你搞錯了,它也不會拍出很令人心煩的照片」,難怪他還被人稱為專出廢片的攝影大師。在他看來,所謂藝術是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出裂縫般的瞬間,讓我透過縫隙一窺異界樣貌。
《野狗》
森山大道喜歡以狗自比,「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條狗在路上到處排泄似的在街頭各處拍攝照片。」在他的鏡頭里,沒有口號、奇觀和煽情的調調,那些搖晃、粗粒子、不呈現事物完整面貌的照片,臟兮兮的,但又極具沖擊力,全來自於他與街道擦身而過時的整個生理狀態。
新空間彩色攝影大師——斯蒂芬·肖爾
(1947-)
「作為攝影家,我所要拍攝的是表象,但事物的表象是各種深層力量的跡象。」
6歲玩相機,14歲把3張照片賣給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7歲成為安迪·沃霍爾的專用攝影師,23歲成為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的首個在世藝術家,35歲做了哈德遜巴德學院攝影系主任……他不牛誰牛,《照片的本質》一書,絕對是有志於研究照片本質的專業攝影家、攝影愛好者以及任何對攝影媒介感興趣者不可或缺的啟蒙讀物。
《照片的本質》
這個時代,尤其是彩色照片,喧嘩,熱鬧,總想表達趣味、意義、思想、情感……很少能像斯蒂芬·肖爾這樣拍出「空無一物」的彩照。物質層面、描述層面、心理層面、心理模型……《照片的本質》看似說的都是極其精煉的廢話,但這正是照片的本質:世界無物存在;唯有沉默。
時尚攝影之父——馬丁·芒卡西
(1896-1963)
匈牙利人,知名度其實並不高,他對攝影歷史的貢獻在於他將自己早期在體育攝影中的動感表現方法運用到了後來的新聞攝影和時尚攝影中,達到了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同時,還將在攝影室中精心擺布的時尚帶到了富有現實感的室外,在沙灘、在農場、在田野他拍攝了很多具有現實色彩富於動感的作品,是當代快照美學當仁不讓的鼻祖,對時尚攝影的影響持續到1940年代。
正是馬丁·芒卡西拍攝的三個黑人小男孩奔向利比亞某湖邊的照片,改變了當時還在畫畫的布列松的24歲人生,開始攝影創作。布勒松曾回憶說這是唯一一幅影響過他的照片,讓他感到攝影可以通過瞬間達到永恆。
色彩攝影大師——皮特·特納
(1934-)
「堅持使用一種焦距的鏡頭,你會因此提高很多」
出生於紐約州奧爾巴尼。皮特·特納對色彩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而他對色彩的喜愛更是達到了一種嚴重痴迷的程度。作為彩色攝影方面的先驅,在彩色攝影剛剛興起時,他就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他對色彩、幾何形狀的把握能力超過其他任何攝影師。在他的攝影作品中,冷暖色的鮮明對比是其創作的重要元素,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紅色與藍色的突兀沖撞,也可以看到紫色與橙色融合出的地平線。著名攝影評論家A.D.科曼曾經用一句話描述皮特·特納:「他對事件有著劇作家的敏感,照片中強烈的色彩飽和度、獨特的差異性無處不在。」
《Times Square》
當眾多攝影大師只拍黑白的時候,Turner在色彩攝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皮特·特納無疑是「治癒系」色彩攝影大師
9. 有什麼職業能讓你周遊世界
只有一種職業: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