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地理環境與中國貿易前言
⑴ 中印貿易政策,中國對印度的政策和印度對中國的政策,分析下,謝謝!
印度從10年時間發展到發展中國家的行列都是靠美國和歐盟的關系才有現在,和專中國沒有太大的經濟往來,屬中印只是表面而已而倆個最大國家人口都眾多。美國看好印度。印度要超越中國 所以沒有什麼好分析的 保持表面關系即可 重大投資牽扯不上
⑵ 簡述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關系
自然地理:交通便利的,更容易進行國際貿易。比方說沿海的、河流沿岸的,水路運回輸會很發達;平答原地區的交通通常比高原地區要通暢之類,適合進行物流,進而進行國際貿易
人文地理:地區的人口組成、民族、宗教信仰等,各地區會有獨特的風俗或者禁忌,在進行貿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這些問題
環境保護:國際貿易,就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因此對環境的保護也尤為重要。貿易過程特別要注重各環節的環保,這樣既是對本國負責,也是對貿易國的負責,更是對全人類的一種責任。
⑶ 談談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自然地理:交通便利的,更容易進行國際貿易。比方說沿海的、河流沿岸的,水路運輸會很發達;平原地區的交通通常比高原地區要通暢之類,適合進行物流,進而進行國際貿易
人文地理:地區的人口組成、民族、宗教信仰等,各地區會有獨特的風俗或者禁忌,在進行貿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這些問題
環境保護:國際貿易,就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因此對環境的保護也尤為重要。貿易過程特別要注重各環節的環保,這樣既是對本國負責,也是對貿易國的負責,更是對全人類的一種責任。
⑷ 地理環境如何影響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貿易關系
首先瀕臨太平洋,海上交通比較發達;地理環境導致兩國在農產品、工業原料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貿易可以為雙方帶來便利
⑸ 分析我國地理環境與國家對外貿易
我國幅員遼闊,鄰國眾多,可與多個國家進行對外貿易。我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海陸交通便利,促進了我國的對外貿易
⑹ 急求中國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的文獻綜述,主要提示一下思路和相關文獻,3000字怎麼完成!
國際問題就是邊疆咯,分析北邊的俄羅斯(詳),西邊的中亞小國(略),內南邊的印度,菲律賓容等(略),還要單獨分析海上的貿易和出海口的問題。急求中國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的文獻綜述,主要提示一下思路和相關文獻,3000字怎麼完成!
⑺ 中國的貿易地理因素
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實施沿邊對外開放以來,中國邊境貿易猶如異軍突起,迅速發展。與此同時,邊境貿易的發展也促進帶動了中國沿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的超前發展。邊境貿易這種超常規發展的局面,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特殊的政策環境、採取特定的貿易形式與方式等有利的國際地緣經濟環境下實現的。以中俄邊境貿易為例,黑龍江省邊境地方貿易從1988年到1993年進出口總額增長了90倍,1993年達到21億美元,該指標使占該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由1987年的2.4%增加到69%,也使之中國對(蘇)俄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7年的0.8%增加到27%,居中國各省邊境貿易之首。中俄邊境貿易的特殊歷史環境條件,即指80年代中蘇剛剛恢復邊境貿易,蘇聯的解體與俄羅斯獨立、因其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消費品嚴重短缺,鋼材、木材、水泥、化肥、機械設備等生產資料相對過剩;中俄雙方都存在外匯短缺,兩國都採取了特殊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邊境地方貿易發展,以特定的易貨貿易方式進行商品交換,中國以其商品優勢即以日用工業品、農副產品換取俄方生產資料,形成了高額差價,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比較利益。然而時過境遷,中俄邊境貿易獲得高額價差的特定歷史條件已不復存在,俄方可供易貨的長線商品貨源急劇減少,加之其他條件與因素的變化,使中俄邊境貿易1994年出現急劇滑坡。其他邊境貿易區也有類似現象。這種狀況迫使我們思考制約中國邊境貿易發展的種種復雜因素,既有境外方面的因素,又有國內因素,同時還存在著中外雙方共同的制約因素。一、制約邊境貿易發展的境外因素1.風險性的存在。獨聯體國家國內政局動盪、經濟狀況惡化,使中國與獨聯體國家的邊境貿易存在著風險。這種風險,既有政治上的又有經濟上的。比較而言,政治上不安定帶來的風險還是較小的,因為政治上不安定其主流不在於政治方向上的斗爭,而主要集中表現在對改革措施、方法上的分歧。尤其是這些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採取某些限制邊境貿易的政策,或通貨膨脹,有可能將邊境貿易的利潤減少到所剩無幾。2.境外復雜的社會環境。以緬甸為例,緬甸北部地區,多種政治勢力並存,社會環境復雜,這種局面在一定時期內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上緬甸北部的克欽邦,克欽獨立軍是一直從事反政府武裝斗爭的主要武裝力量。撣邦是緬甸最大的民主自治邦,境內有近30個民族,長期活躍著反政府武裝,又是緬並武裝的主要活動地區,祖國大陸解放後國民黨軍隊殘部亦盤踞於此,長期處在武裝割據狀態。緬甸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中緬邊境貿易產生一種潛在的消極影響。3.走私販毒活動有機可乘。緬、泰、老三國接壤地帶是當今世界最大「金三角」毒品原料基地。中國西南地區邊境貿易的開展,使境外邊民入境頻率高、隨意性強,增加了邊境貿易管理的難度,使該邊境地區走私販毒和其他犯罪活動有機可乘。雲南德宏州與緬甸邊境有64條陸地通道、28個渡口,民間往來山間小道不計其數;東線寮國和越南與中國接壤地區也不乏毒品走私通道,也在某種程度上干擾邊境貿易的正常進行。4.國際市場競爭強烈。周邊國家市場存在著強有力的國際競爭與挑戰,無論是在獨聯體邊境貿易市場還是在蒙、緬、老、越等邊境貿易市場,中國邊境貿易出口商品面臨著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對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優質商品已進入這些市場。在緬甸市場,泰國的味精已擠走中國味精;日產低價鍍鋅鐵皮正在擠走中國同類商品;日本、韓國的電冰箱、彩色電視機,己使中國的蘭花牌電冰箱、山茶牌彩色電視機處於滯銷狀況。5.強化關稅手段,提高出口商品價格。俄羅斯政府1993年以來陸續出台一些法規和法令,對外國企業和商人征稅過高,規定過嚴,迫使中國駐俄一些公司與合資企業不得不破產或撤回國內,影響了其在俄投資和經商的積極性,俄羅斯不斷提高進出口關稅,特別是出口關稅近兩年平均提高15%—30%;新近又全面提高進口關稅,食品、蔬菜、服裝、鞋帽、輕工產品的進口稅率比國稅率平均提高5%。俄羅斯強化關稅手段,使俄方合作夥伴的支付能力日趨減弱,造成合同履約率很低,合作信譽下降。另外,近年俄羅斯幾次大幅度提高原材料商品價格,對出口原材料實行配額和許可證限制,必然導致以易貨貿易為主的邊境貿易障礙增大,貿易企業的利潤減少。6.邊境貿易中存在著不穩定和不可預測的因素。獨聯體等國家經常出現一些不穩定和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既有來自中央的,也有來自地方的。例如,俄羅斯宏觀經濟不穩定,經貿政策多變,市場商品價格上漲,1993年7月俄羅斯宣布貨幣改革的新措施,使中方蒙受重大損失。從微觀看,企業自身困難加重,難履約,對中方夥伴回貨、償還不及時。二、中國國內制約因素1.對外經貿政策的調整。近年來中國實行匯率並軌、稅制改革和配額許可證管理,抵銷了前些年邊境貿易享受的特殊優惠政策。對於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用於補償工資的進口商品、過去國家視同西方支付的貨幣工資而免收關稅和增值稅,現在也按17%證收增值稅,使工程承包與勞務輸出普遍發生虧損。同時,對化肥、鋼材、石油等大宗商品恢復了配額許可證管理,實際上取消了邊境貿易開放經營的政策。2.通貨膨脹影響。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通貨膨脹漸趨加重,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控制了投資規模,致使鋼材等生產資料市場需求減少,從俄羅斯進口的大量鋼材和建築機械價格下跌,嚴重積壓,造成邊貿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短緊,而影響邊境貿易的繼續開展。3.缺乏對邊境貿易市場的研究。對周邊國家邊境貿易市場研究不夠,信息不靈,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波動難以駕馭。特別是周邊國家經貿政策和政治形勢變化頻繁,使邊境貿易合同難以履約,增加了邊境貿易的難度。4.邊境貿易的發展出現嚴重混亂和失控。前一階段各級政府對邊境貿易的管理和監督跟不上邊境貿易的發展。例如,黑龍江省的委託代理公司最多時達到8000多家,僅黑河市就有2000餘家,不少業務人員素質低下、進口貨物競相抬價,出口貨物競相壓價,造成肥水外流。由跨國邊境旅遊帶動的民貿,大多數出口商品沒有通過應有的商品檢驗,致使大批假冒偽劣商品流出國門,嚴重損害了中國商品的信譽。5.邊境市縣在邊境貿易繁榮的形勢下,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邊境市縣在經濟上過於依賴邊境貿易,致使邊境貿易成為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邊境貿易受阻出現滑坡,其經濟很快就出現蕭條。這樣,邊境縣市不具有自己的優勢產業,沒有形成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不但影響其經濟發展,也間接影響邊境貿易的發展。6.各邊境貿易公司各自為戰,分散經營,不能形成整體合力。甚至在邊境貿易中互不配合互相拆台。許多邊貿公司不懂國際商貿慣例,簽約多、履約少。7.中國加快全方位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為沿邊地區創造了發展機會,同時也增加了發展的難度。地區競爭加劇,會減弱邊境地區的優勢。因為現代意義的開放,已不局限於沿邊的特定地域,也不單純表現為由沿海、沿邊向內陸的梯度開放。中國實行的全方位開放,意味著與世界經濟溶合度的加強。海關、口岸等本屬於沿海或沿邊地區的東西,也相繼設置於內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門已移向國內。這使沿邊地區以口岸為中心形成的區位優勢受到影響。另外,隨著現代貿易的發展和層次的提高,以及現代國際金融制度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國際貿易也不局限於特定地域和有形市場,消除了時空的障礙。這些都會使沿邊地區形成的地緣優勢逐漸減弱。因此,沿邊地區發展不能滿足十一般的初始優勢,應盡快將其區位優勢發展為功能優勢,重點發展口岸城市,以其作為增長點,提高邊境地區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實力;把靜態優勢發展為動態優勢;把地緣優勢發展到境外參與競爭的優勢。三、總體上的雙邊制約因素1.運輸問題一直是阻礙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邊境貿易的瓶頸。西南邊境貿易區及其毗鄰的緬甸、寮國交通運輸條件較為落後,勢必影響本區雙邊邊境貿易的發展。俄羅斯的獨立,使其西伯利亞的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很大變化,同時也造成該地區對外經濟聯系的通道受阻。蘇聯的解體與俄羅斯獨立使西伯利亞鐵路被切斷,該鐵路干線通過哈薩克境內有190公里;中西伯利亞鐵路(庫斯塔奈—巴爾腦爾)在哈境內有1000公里;南西伯利亞鐵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巴爾腦爾)全長1860公里,在哈境內為1380公里,這樣,因西伯利亞鐵路通道受阻,造成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同中國邊境貿易不能正常交貨,運費大幅度提高。中俄兩國政府於1995年6月已簽署建設黑龍江大橋的協定,隨著該橋的建成,黑河口岸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口岸的經貿聯系將更為便利。2.支付與結算方式問題是影響中俄邊境貿易而長期未得到妥善解決的一大障礙。3.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的邊境貿易中,雙邊的邊境貿易公司有些經營者急功近利,注重短期行為,經營秩序混亂。更有甚者,倒賣偽劣商品,不僅損害了國外消費者利益,也損害了本國商品信譽。通過邊境貿易進出口的商品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4.中俄兩國自1994年實行因公普通護照簽證以來,辦理簽證手續繁雜,尤其是俄方沒有嚴格按中俄兩國政府的協定辦理中方人員赴俄的簽證,俄方辦理簽證時間長、費用高,造成中方經貿人員入境困難,赴俄驗貨不能,催貨無路,索賠不成。例如,1994年1—4月份,綏芬河口岸中方出境人數僅為俄方入境入數的10.9%;黑龍江省赴俄及獨聯體各國的經貿人員只相當於1993年同期的15%。5.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後。中國與周邊國家邊境口岸雖然已初具規模,但隨著邊境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一些口岸基礎設施明顯落後於邊境貿易發展的需要,交通不便,通訊困難,倉庫貨棧不足,交易場所簡陋,衛生檢疫手段落後。總之,上述因素均從不同角度制約著中國邊境貿易的發展
⑻ 你對中國地理位置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有什麼看法
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漫長的海岸線,多優良港口,便於發展海洋運輸,對外交貿易方便。漫長的國境線,鄰國多,便於發展邊境貿易
⑼ 簡述地理環境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自然地理:交復通便利的,更容制易進行國際貿易。比方說沿海的、河流沿岸的,水路運輸會很發達;平原地區的交通通常比高原地區要通暢之類,適合進行物流,進而進行國際貿易
人文地理:地區的人口組成、民族、宗教信仰等,各地區會有獨特的風俗或者禁忌,在進行貿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這些問題
環境保護:國際貿易,就是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因此對環境的保護也尤為重要。貿易過程特別要注重各環節的環保,這樣既是對本國負責,也是對貿易國的負責,更是對全人類的一種責任。
⑽ 如何正確處理中印經濟貿易關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印兩國政治外交關系的不斷改善和發展,兩國領導人及人民的友好往來更加頻繁,中印雙邊經貿合作關系得到了較大發展。但從歷年的外貿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中印貿易額佔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的分量卻不到2%,佔印度的對外貿易總額分量不到6%,這反映了中印雙邊經貿關系發展制約因素多。
交通通道條件制約
6月5日,300餘名來自中國和南亞各國的商務官員、企業家和學者在雲南省昆明市共同商討擴大區域經貿合作。面臨貿易逆差、經濟欠發達等困難的南亞國家堅信,抗擊當前金融危機的一大機會就是開拓中國市場,吸引來自中國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中印貿易額自2002年以來增長了10倍,2008年達518億美元。印度商會高級副主席維薩姆哈爾·薩蘭恩表示,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中印貿易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對南亞有一定研究的學者李麗說,中印兩國雖然陸路相接,但目前兩國貿易還主要是依靠穿越馬六甲海峽的海上運輸,運距長,時間長,大大增加交易成本。中印間遙遠的運輸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兩國經貿合作發展。
盡管史迪威公路得以重修,乃堆拉山口已經開放,中印陸上運輸路程已大大縮短,但由於路況不好等原因,中印貿易通道建設問題還需要雙方積極探討。同時,能大大縮短中印貿易距離的陸空線路必須經過印度的北部或東北部各邦,這些地區比較貧窮,基礎設施落後,交通系統本身就不發達。這里也是印度內部難以治理的地帶,同時也恰恰又與中印邊境有爭議的地區接壤,這些因素都成為了制約中印經貿陸空線路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進而影響了中印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中印雙方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
中印貿易關系發展是個經濟問題,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對其產生間接影響。從總體上看,中印雙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夠,除近年來少數互訪過的官員、商人、學者外,兩國廣大民眾對對方的國情和政策缺乏基本了解,互信程度較低。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印度人擔心中國同巴基斯坦的合作會影響印度的安全,對中巴的密切關系依然懷有戒備心理,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響兩國政治經濟合作的發展。其次,「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使印度對中國的快速發展產生畏懼心理,對中國商品產生抵制情緒,使得中國在印度的市場縮小,中印貿易發展受挫。另外,中印邊界和西藏問題也對邊境貿易的發展和貿易的便利運輸業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印貿易不平衡問題突出
長期以來,中印貿易合作水平雖然不高,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國盈餘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對華貿易出現赤字由2005年的八億美元順差變為逆差41.2億美元。進入2007年,印度對華貿易赤字繼續上升,這一現象在印度引起了強烈反響。
印度媒體曾專門撰文建議印方採取措施,積極尋求並擴大對中國的出口產品種類,以縮減正在擴大的印方逆差。兩國貿易不平衡主要源於貿易結構的不合理。從進出口結構分析,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級產品,其中礦產品和農產品占其對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而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機械製品、化學製品、金屬製品、纖維及紡織製品。印度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多為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產品主要為附加值較高的工業製成品,這種進出口結構使得印度產品在中國的市場有限,也容易產生貿易逆差。印度方面的媒體認為,如果不解決快速增長的中印貿易赤字問題,巨大的貿易失衡將會給兩國的經貿合作帶來障礙。
印度保守的市場准入政策也在客觀上阻止了中印經濟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首先,盡管印度已經推行了很多年經濟改革,但其內向型經濟特質十分明顯,整體的對外開放度並不高。其次,印度的貿易保護水平之高在全球的開放經濟體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製成品平均關稅之外,印度還對進口維持著一系列的額外收費,各種非關稅措施紛繁復雜,貿易爭端立法不規范,解決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來印度關稅已陸續下調,但仍居較高水平。高關稅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國商品的進入,阻礙了中印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另外,印度政府的行政干預較多,辦事程序繁瑣,效率低下等欠佳的國內投資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中印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中印貿易摩擦頻繁
貿易不平衡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貿易摩擦。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雖然在各方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都不大,但兩國的貿易摩擦不斷。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印度針對中國玩具的禁令,以及為了控制湧向印度的中國商品,新德里對中國商品發起了14起反傾銷訴訟,並對中國鋁屏等產品徵收保障性措施稅。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印度對中國產品發起了17項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涉及工業鹽、鋼鐵、汽車零部件、煤炭產品、瓷器、紡織品和橡膠製品等,這意味著中國產品和商人蒙受了總計超過15億美元的損失。頻繁的貿易摩擦給中印兩國貿易開展造成了障礙,也阻礙了兩國自由貿易區談判的進程。
來自中國商務部的消息顯示,近七年以來,中印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年均增幅都在45%,但同時在中國主要的貿易夥伴中印度同中國的貿易增長速度也是最快。印度中國商會首席執行官拉馬倉德拉也表示,中印經濟協同作用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包括雙邊的經濟往來。中國方面已經顯示出近期的經濟形勢會對加強兩國間的經貿合作提供良好機遇,這對雙方都有利,這種態度對印度以及其他南亞國家都是一種鼓舞。同時,中國和印度已經開展了定期的貿易對話,以便在出現貿易爭端時解決矛盾。加上由於經濟交往在拉近中印關系中是建立信心的可靠措施之一,所以兩國高層政治領導人在相互示好時仍將把它置於優先位置。兩國將期待擴大貿易關系,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內外建立貿易同盟,尋求在新興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增加自身分量。只有中國和印度尋求支持、維持和提升兩國當前經濟交往的層次,兩國才會達成一項互利協議。因此,有足夠理由預計未來中印貿易關系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