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黃河大改道名詞解釋
Ⅰ 黃河古代多次改道,讀書時老是看見歷史書上黃河河道不一樣,後來問過老師,答案已經有點模糊的,誰知道啊
這跟地轉偏向力其實關系不大,其他河流也一樣受地轉偏向力影響,不見得經常大規模改道
所以還是和黃河自身的河床淤積抬高更密切相關
http://ke..com/view/442021.htm這是歷次詳細改道情況
總觀歷史上黃河的改道,除了極少數時候是由於人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黃河自行潰決而成的。從改道發生的時段來看,絕大多數是發生在唐代以後。如上面所述的六次大改道中就有五次是發生在宋元明清時期。唐以後黃河的頻繁改道並非偶然。黃土高原在其形成之初,本來草木茂盛,植被豐富。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就在這里生活,開墾土地。土地的開墾也就意味著天然植被的破壞,而植被的破壞又會帶來水土流失。所以,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黃河中含有泥沙的記載(如上文所述)。唐代以後,隨著人口不斷增多,黃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差不多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河流含沙量急劇增長,下遊河道中堆積的泥沙越來越多,終於導致下遊河患越來越頻繁。另外,唐代以後,統治階級對河患向來都不能做到有效而及時的治理,這也是黃河下游頻繁改道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綜上所述,黃河的頻繁改道是天災和人禍共同作用的結果
Ⅱ 歷史上黃河為什麼要改道
黃河歷史比較著名的有7次改道,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 滄州入渤海 自然
第二內次 公元11年 濱縣,利津容入渤海 自然,
第三次 公元 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無隸篤馬河入渤海 自然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清江口,雲梯關入海 自然,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淮河入海 自然,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利津入渤海 自然, 人為,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淮河入海 人為
除了第7次,其他幾次都是自然原因,決口而改道,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還是黃河大堤年久失修,其中第6次有明確的記載,本來那一次決口並不嚴重,只要封堵及時,黃河還不至於改道,但因為當時清朝正忙於清剿太平軍,對封堵黃河決口不上心,不劃拔銀兩,導致決口長期無法得到控制,致黃河改道。
而第7次完全就是人為了,老蔣炸開花園口大堤,致黃河改道,軍民死傷慘重。
Ⅲ 歷史地理學,簡述黃河變遷史
1、新莽魏郡改道
公元11年,黃河在魏郡(今臨漳西南)元城(今大名東)以上決口,泛濫清河(今縣東南)以東數郡。王景、王吳治理黃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從滎陽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東漢到隋唐五代的黃河下遊河道。從長壽津(今濮陽西南)與西漢大河分離,流經今濮陽、范縣以南,陽谷、東阿以北,茌平以東,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東至利津入海。
王景治河以後,黃河進入一個相對安流時期,原因除了中游地區由農變牧,來沙量減少外,也和這條河道距海較近,地形低下,水流順暢有密切關系。該河道保持了800餘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2、北宋時期的「二股河」
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決口,河水泛濫後分為兩脈:1034年七月,黃河從澶州(今濮陽西南)橫隴埽(今濮陽東)決口,沖出一條新河道,稱為橫隴河,從今賓縣以北入海。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河決澶州胡埽(今濮陽東)從今天天津市入海。這就是宋代兩股河的北派。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黃河又從魏縣(今縣東北)、第六埽(今南樂西)決出一股,流經西漢大河故道和篤馬河(今馬頰河)入海,這就是北宋黃河的東派。其中,大河趨向北派的時間較長。而且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東流斷絕,全河才都向北脈流去,形成了又一條新的河道。
3、南宋建炎二年杜充決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黃河下遊河道,從此又一大變。杜充決河的地點,史無明文,《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定在滑縣上流的李固渡(滑縣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許)以西。決口以下,河水東流,經今滑縣南,濮陽、東明之間,再東經、鄄城、巨野、嘉祥、金鄉一帶匯入泗水,經泗水南流,奪淮河注入黃海。此後數十年間,「或決或塞,遷徙無定」。遷徙的范圍,主要在今豫北、魯西南和豫東地區。此次決河改道,使黃河由合御河入海一變而為合泗入淮,長時期由淮河入海。
4、南宋蒙古軍決黃河改道
黃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這次改道相比前幾次而言,歷時較久,分支也多。金國行將滅亡時,蒙古軍攻歸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在今商丘縣西北決河,河水奪濉水入泗。稍後蒙古軍又在今開封市北決河,河水奪渦水入淮。
就在這次改道後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黃河在今原陽、中牟、延津、開封、杞縣、睢縣、陳留、通許、太康等縣15處決口。據推測,當時黃河在原陽縣內分成三股:一股經陳留、杞縣、睢縣等縣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縣境內析西南流,經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縣,由個安徽北部的穎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縣由今安徽北部的渦水入淮。這是黃河歷史上河道遷徙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奪四條河流(穎、泗、渦、淮)的河道入海。泛濫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蘇兩省北部廣大地區。
5、明洪武至嘉靖間河道變遷型
在明朝初初年黃河的下遊河段流經河南的滎澤、原武、開封,根據史書記載「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韓家道口、趙家圈、石將軍廟、兩河口,出小浮橋下二洪」,然和在經過宿遷向南流入了淮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在原原武的黑羊山決口,向東經過了開封府的北面五里的地方,然後又折向東南,流經陳州、項城、太和、顏上,在東面的壽州正陽鎮流入了淮河「曹、單間賈魯所治的舊河遂淤,主流徙經今西華、淮陽間入穎河,由穎河經穎上入淮。
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先是在新鄉八柳樹決口,漫過曹州和濮州,沖抵東昌府,沖過了張秋,流至張沙灣,破壞了運河航道,最終東流入海。其後黃河又在滎澤孫家渡口,洪水漫流於原武,抵開封、祥符、扶溝、通許、洧川、尉氏、臨穎、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和,沿顏水流入了淮河。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勢大,因此在沙灣屢次堵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後,南河水勢漸盛,」原武、西華皆遷縣治以避水氣時為便利清運,納河南御史張瀾的建議,自八柳樹以東挑挖一河以接舊道,流經徐州和呂州入海。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由於在沙灣將黃河水堵塞,黃河主流復回開封以北,沿歸、徐一路舊道,經宿遷、淮陰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後,白昂、劉大夏採取「北岸築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孫家渡舊河,從而舒緩了下流水勢。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於黃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這樣黃河水便全部的從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進海。到了隆慶六年(1572年),黃河南岸的河堤加固,這樣就斷絕了黃河向南決口的危險,從而使黃河的河道變得比較穩固。此後,黃河歸為一條河道,由開封、蘭陽、歸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維持了280餘年。
6、清咸豐銅瓦廂改道
歷經金、元、明和清代前期,黃河奪淮入海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下遊河道嚴重淤積,河床已顯著抬高。明清三代都極力挽河趨向東南,從黃海入口,決口泛濫就多在今豫東、魯西南和蘇、皖兩省的北部,使這里的地形普遍淤高。
清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蘭陽銅瓦廂三堡下無工堤段潰決,到二十日全河全部決堤。銅瓦廂決口後,肆意的黃河水折向東北,至長垣分而為三,一由趙王河東注,一經東明之北,一經東明縣之南,三河至張秋穿過了運河,流入了山東境內的大清河。當時清廷忙於鎮壓太平軍,根本就沒有時間來治理黃河,文宗諭示:「現值軍務未平,餉糈不繼,一時斷難興築,……所有蘭陽漫口,即可暫行緩堵」。黃河自此改道東北經今長垣、濮陽、范縣、台前入山東,奪山東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結束了黃河趨向東南、奪淮入海的歷史。
Ⅳ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有哪些
歷史方面的有:四大書院 八大古都 四大名樓 淝水之戰 赤壁之戰 貞觀之治 安史之亂 王安石變法 王叔文變法及八司馬 土木堡慘敗 等等.
地理方面的有:1梅雨初夏季節在江淮地區經常出現的一種大范圍的降水氣候特徵.降水豐沛相對濕度大、雲量多、風力、大氣悶熱.
2.寒潮冬半年降溫幅度較大的大氣現象.標准日降溫高於10度溫度天距平高於10度溫度頁距平高5度.
3.伏旱發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過後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形成的乾旱天氣現象.
4.干濕度地帶性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形成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差別大陸內部和東西兩岸各植被類型的差別以及景觀的干濕度差別這種差別常呈經度分異的方向變化故習稱為經度地帶性或稱為干濕度地帶性.
5.灘塗海陸之間的交接地帶其地貌沉積、土壤都與潮汐、海浪及泥沙來源密切相關.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熱帶總環流系統中的西部邊界流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隧道高溫高鹽等特徵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故謂黑潮.
7.冷島效應綠洲內部防護林和農作物使風速減速蒸散強烈使用相對濕度增加下墊面的改變使溫度變幅減小且平均值低於周圍荒漠.這些特點不僅有利於綠洲化過程持續進行還對綠洲邊附近的荒漠侵襲起著某種抑製作用.
8.土地資源從自然屬性看是指地質、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其性質取決於土地要素的組合關系和綜合特點.從社會屬性看是具有可促使發展農業生產的具有經濟特徵的社會財富.
9.地域分異規律指整個景觀或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按確定方向發生有規律的空間分異現象.10.區域文化形成於一定地區的地理單元內的以一定地域概念為基礎的相對明確的地域范圍內形成的系統文化.
11.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並沿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Ⅳ 黃河大改道名詞解釋
黃河是我國第二來條自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粗略統計,黃河下游決口泛濫見於20世紀50年代前歷史記載的約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Ⅵ 古代地圖黃河改道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遊河道改道。 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於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有以下幾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 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西南瓠子決口,再次向南擺動,決水東南經巨野澤,由泗水入淮河。23年後雖經堵塞,但不久復決向南分流為屯氏河,六七十年後才歸故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沖進漯川故道,經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谷、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山東臨、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此後幾百年中,黃河情況不甚為頻繁。北宋初期,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再次改道,沖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經聊城西至今河北青縣境與衛河相合,然後入海。這條河宋人稱為「北流」,12年後,黃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樂西度決口,分流經今朝城、館陶、樂陵、無棣入海、宋人稱此河為「東流」。東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斷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獎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疲乏,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黃海。直到1855年,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時有北沖,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也是遷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直到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達300年。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又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行經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最近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蔣介石命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來的2600多年的時間里,黃河下遊河道經歷了從北到南,又從南再到北的大循環擺動。其中決口、改道不計其數。大體上以孟津為頂點,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這樣一個大三角洲上,都是黃河改道遷徙的范圍
Ⅶ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地理時間和《山經》河,請問是什麼意思
《山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經》河是戰國初期認為的黃河入海口。見於先秦文獻的古黃河下遊河道「山經大河」,由於《山經》中不見關於河水徑流的記載,一直為世人所忽視。近年譚其驤根據《北山經·北次三經》所載入河諸水,與《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所載的河北水道相印證,發現「禹貢大河」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山經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地理時間: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同緯度上不同地區見到日出的時間有早有晚,東邊時刻比西邊時刻早,這種因緯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就是地方時。每向東15度,時間要早1小時,每向西15度,時間晚1小時。
Ⅷ 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容易決口改道泛濫成災。 決口改道什麼意思
決口,指堤岸被水沖出缺口。自人類修築堤防以來,就有決口現象。中國黃河下游早專在屬2000多年前就有堤防決溢泛濫的記載。
改道,指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因素導致河流放棄原河道而另覓新路。歷史上,黃河下游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的2457年間,改道共有26次。大體上以孟津為頂點,在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的廣大平原上,都是黃河決口改道遷徙的地方(見圖1-1)。80年代初沁河楊庄改道則是一項防洪效益很高的人工局部改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