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業文化地理環境特徵
⑴ 中國的地理特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文化與地理環境、
黑格爾認為地理環境對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他將世界按地理特徵區分為三大類型:乾燥的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流過的平原流域;與海洋相連的海岸區域。所以,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起著很大的作用。它為活動在它的范圍內的人們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也就提供了不同的世界,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性格。試想,愚公的精神不就成就於太行王烏二山嗎?
地理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人類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可以說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斷提
高,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會越來越小,不再會有挖土搬山的當代愚公。但人作為自然體,決不會脫離自然,也不會完全不要地理環境,因此地理環境和人類始終關系密
切。象我們現在的生態平衡,就是如此。
2、中國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疆域遼闊,從最東的黑龍江流域與烏蘇里江會合處到最西的帕米耳高原間約有5200公里,從最北的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到南海的曾母暗沙約有5500公里。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走勢,以明顯的階梯狀分布;同時又有很多東西走向的山川,把中國疆域自然分割成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在歷史上,也就形成了地域文化,象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等。
中國的疆域有一個歷史演變的過程,地理環境也發生著變遷。象「中國」一詞,最早就是指中原的諸侯國家,隨後就以中原建立的國家政權向外延伸。在地理上,中原古時多湖泊,上海在宋朝時還未出現。黃河是向東南入東海。
中國的地理位置優越,大部分處於中緯度,氣候溫和,又位於全球最大的陸地——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不遠,季風
氣候發達,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象河南古時氣候溫暖,有大象在此生活,所以為「豫」,同樣,蒙古高原上是「風吹草低見牛
羊」。沙塵暴、黃泛區只是以後的事情。
3、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向、穩定。
中國地理兩大特點:一、以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為發祥地的中華文化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北有難以逾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亞原始森林,西北萬里黃沙,西南是最高、險、峻的青藏高原,東南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二、疆域內迴旋餘地大,跨緯度長。南北遷移的空間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動亂,都有著廣闊的緩沖迴旋餘地。這樣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相對封閉的內陸區域使文化有著內向性特徵。中國古人喜歡山,對大海很少了解。哲學家很少有出海的經歷,水的概念僅限於江河。
例如:象老子,孔子都沒出過海。孔子「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還有人寫水「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帆一片日邊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相反,對山崇拜有加,拜五嶽。皇帝祭泰山。絲綢之路多為外國商人,唐宋對外貿易也是如此。所以,以自我為中心,四海為天下的天朝王國、中央帝國就是我們古人的中國形象,蠻夷是不屑與交往的,也就沒必要到外面去。迴旋餘地大,是中國文化相對穩定。
(2)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延續性。
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外部世界很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不僅我們很難出去,外面的也很難進來。絲綢之路之所以偉大就是它是中國古代通向外面的極少數通道,並且從這個通道上來的外人畢竟還是少數。外來民族的征服也是由於自然屏障的作用很難湊效。所以,中國文化沒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的厄運。這從客觀上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續發展。
中國地域遼闊,跨緯度大,氣候的波動一般隻影響農業區的南北界限,而不會減少它的面積,使中國的農業的到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使中國文化的經濟基礎有了穩定保障,從而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穩定延續的特徵。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問題仍然重中之重。
(3) 地理環境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有著相對多樣性。
中國疆域遼闊,地形駁雜,由大江、大山、沙漠、沼澤、森林而形成了內部相對不同的區域。地勢西高東低,山脈河流多東西走向,所以東西行易,南北行難。長江、黃河成為天險。大運河就是因此而鑿。三國鼎立就是劃地而立,分江而治。因此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小王國」,相對有別的區域文化。也就使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樣起來。秦國有虎狼之喻,荊楚有披發左衽之風,魯宋有禮樂之俗等。因此,長江流域,山東半島,四川盆地嶺南地區都形成了不同特徵的文化,也成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⑵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⑶ 地理環境,經濟基礎,政治環境等方面分析中國文化特徵的主要原因
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中國文化特
⑷ 簡述中國地理環境基本特徵
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植被,動物等方面進行簡述。比如中國的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等
⑸ 中國的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還有形成原因。
我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⑹ 中國地理環境結構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對中國文化的形式有什麼影響
北方較平坦 南方多山和丘陵 故南方方言較北方的多而紛雜
⑺ 中國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特徵對旅遊地理區劃有何影響
旅遊資源,一般劃分為2類:即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主要就是回山水風光這類的,與答當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日照等有一定的關系。比如桂林山水、黃山日出、廬山瀑布等。人文景觀,主要是指由於人類的生產生活所形成的景觀。比如名人故居、土樓(竹樓)建築、宮殿、園林等。旅遊資源分布在哪裡,就可能給當地形成相應的旅遊資源創造條件。因此,旅遊資源也是形成旅遊景區的必要條件。
⑻ 中國文化自然地理背景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地理環境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圍中的人群,必須依賴著自然提供給他的條件,進行他的文明建構,展開他的文化歷程。因此,了解一個文化的總體特徵,從地理環境方面進行觀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觀察,必須是歷史的,文化與地理互動的。越是早期,人類文化的創造越是受制於它的地利條件;越到後來,人類施加於自然環境方面的影響也深。同時,地理對人文的影響,也不是簡單的人與物質自然的關系,其間還有復雜的中介內容。
第一節 中國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地利條件
現在所看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是中華民族祖先多少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歷史實踐開創的結果。從中國文化學習的角度說,不僅要了解作為文化實踐結果的地理現狀,還應了解這個開創過程,以及特定地理因素在文化發展史上所起的特定作用。
一、中國地理簡要的概況
1. 中國地形地勢及歷史上的人群的分布
中國處於世界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部,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國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呈階梯壯分布。地勢最高的是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歷史上,青藏高原地區曾居住過土蕃和羌人。青藏高原內部地勢微有差別,靠近青海地區地區地勢向東南傾斜,是各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這個地區羌族人居住較多,一部分居住在黃河上遊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漢時稱西羌,經常與中原地區發生沖突。土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區,南北朝時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到唐代變得相當強大。經常與唐朝發生戰爭,但和平的交流更多。此地因距印度較近,佛教文化十分興盛。從青藏到原往東往北,是第二階梯。這里分布著高原和盆地。最南的雲貴高原,崇山峻嶺,地勢復雜,是古代所謂「西南夷」雜居的地區。它的北部就是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圍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復雜,南面大體屬於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區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區;盆地的中央是富饒的成都平原,文明發展歷史十分悠久,漢族人在秦漢以前就已大量居住在這一地區。再往北越過秦嶺是黃土高原地帶,此地是黃河及涇、渭流過的地區,沃野千里,是中原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許多王朝都在這里建都,養育過輝煌的古代文化。這一地區,是四塞之地,黃河在它的西、北、東三面環繞,南面是秦嶺山脈,西北有六盤山、賀蘭山,北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山脈及潼關之固,真可謂表裡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漢中,東連伊洛地區,有富裕的經濟後方,有方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中原王朝長期在此建都,地卻是這里有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
黃土高原的北鄰,是蒙古高原,這是一個草原、沙漠、戈壁交錯的地帶。歷來也是北方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地帶的要沖。特別是今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從來都是中原人群與草原人群的必爭之地。黃河在東西向流經今內蒙古地區之後,轉而向正南,橫穿黃土高原。黃河的東側就是今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東西兩側是太行山和呂梁山,中間夾著一條寬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谷地呈東北西南向走向,南與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發祥地。據說堯舜時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區建立過都城。山西高原的北部與蒙古高原相接,這個地區是內遷的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的要路;太行山脈中某些斷裂處,又可以直通華北地區。所以歷來有山西居「天下形勢」之說。
太行山的北斷是東西向的燕山山脈,再向北越過蒙古高原東側一段多山地區,就是廣闊的東北平原了。東北平原的西側是大興安嶺,東側是長白山脈。東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著許多以狩獵和耕種為生的民族。幾個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鮮卑、契丹、金人、滿族等,都起源於這一地域。東北平原通過狹窄的遼西走廊與華北平原相接壤。華北平原有黃河和海河水系,東部還有泰沂山地,是中國文化又一搖籃。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發達的農業,是漢民族的聚集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是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華北平原直接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這一平原與丘陵相間,由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構成。這一地區氣候濕潤,湖泊眾多,經過長期開發,是古代重要的農業區,唐宋以後,還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這一帶原來有所謂苗蠻山越等族,隨著江南的開發,或南遷或融合到漢民族之中。長江中下游以南直到大海,是丘陵、低山廣布的地帶,間有小的河谷平原。珠江水系和閩江水系是兩個交代的水系。這一帶是秦漢時為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後來還有傒、俚、僚等族,隨著民族的融合,也大體都消失了。此外還有台灣島、海南島及漫長的海疆領土。
2. 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徵
作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中國地理面積差不多與整個歐洲一樣大。雖然地形復雜多變,但不失大陸的整體性。首先是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的地區連系在一起,黃河,長江貫穿於中國三大接替之中,溝通著中國大陸的東西。而漢水、淮河更是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贛江與屬於珠江水系的灕江和北江同發源於南嶺山,秦朝時開鑿靈渠,正是把湘江和灕江相溝通。西江則聯系著嶺南和雲貴。
其次是地理通道。雖然地形多樣,山嶺眾多,但不論多麼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實際上也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是沒有發生過人群交流的。這是從遠古時代就開始的。新疆是離內地最遠的地區,但據有些學者研究,那裡的和田玉曾在江浙地區的考古文化遺址中發現過。青藏高原發掘的文化遺跡,也與甘肅黃河流域的考古文化之間有著影響關系。廣大中原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更為緊密。有古地理專家從新石器文化遺址的分布,得出這樣的結論:大致沿渭水、黃河、濟水一線,從遙遠的古代,就形成一條聯系東西的交通線。與這條東西線相交,還有三條南北方向的交通線,一條在太行山以東不遠,北起河北的曲陽,南至河南新鄉,都有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存在。另一條在太行山西側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條,則在今陝西境內,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嶺,北達榆林、府谷一帶。(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第三章「交通·道路·都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97—699頁)從中原向西南、東北也都有著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條件。這些都形成著中國大陸內在的統一性。沒有交流就沒有文化的發展,交流范圍及交流者之間差異越大,對文化的發展就越有利。
3. 數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及飢荒災病情況
中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氣候,廣大的東部地區又處在季風氣候區內,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顯的季節性;災害性氣候也不少,旱災特重,其次是洪澇,以及與此相關的蝗災病蟲害等等。中國文化恰恰就發祥於這樣的氣候區內。
五千年來的溫帶氣候也是有變遷的。1972年《考古學報》的第一期發表了著名學者竺可楨先生《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的大勢是由暖變冷,具體表現是溫暖時期一個比一個短,溫暖程度一個比一個低。竺可楨將五千年的氣候變化分為四個大的時期。第一個大時期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屬於溫暖期。這個時期的時間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那時黃河中下游地區有野象等亞熱帶動植物。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為寒暖交錯期。這個大的時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其中西周前期為溫暖期,之後進入寒冷期,史書有牛馬凍死、江漢結冰的記載。到從春秋至西漢時期,又進入第二個溫暖期。文獻記載當時北方一年可以收獲兩季,蜀、漢、江陵等地有橘樹等亞熱帶植物,而這些植物後來南移了。東漢、三國直到南北朝,是第二個寒冷期。曹魏時期淮河曾結冰,北朝時賈思勰《齊民要術》記錄黃河以北的桃花開的時間,比現在要晚十天到半個月。從隋唐至北宋初期,又進入第三個溫暖期。唐玄宗和唐武宗時,皇宮及南郊都種有柑桔。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是第三個寒冷期。素有「荔枝之鄉」美稱的福州,曾先後於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和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兩次遭受嚴寒,荔枝樹全部凍死。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國氣候進入第四個溫暖期。當時的杭州經常有不見冰雪的年份,北京的物候與今天的北京差不多。從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個大的氣候時期,這一時期為寒冷時期。竺可楨稱此期為「方誌時期」,因為明清兩代我國多數地方都有了方誌,對區域性的氣候變化做了更為詳細的記錄,特別是對認識各種異常氣候所引起的災害很有幫助。竺可楨也把這一500年的大時期分為幾個小的時段,有「第一冷期」,「第二冷期」和「第三冷期」。第一冷期時間為50年,從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其中1493年淮河流域普降前所未有的大雪,降雪期長達半年之久。1513年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同時結冰,洞庭湖的冰可以走人、行車。第二冷期從明泰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720年),長達100年之久。其中17世紀的後50年,為這一冷期最寒冷的時期。這50年中經營今千年的江西省的柑桔園被寒潮毀滅了,山西省的五台山夏季下雪,運河的冰凍期一年達109天之多。第三冷期從清道光十六年(1840)到光緒十六年(1890),共50年。這期間,江南地區曾出現過夏歷六月降雪的反常天氣。西安一帶有過「大雪六十餘日」的記錄。第四個大的氣候期從1900年開始,竺可楨稱之為「儀器觀測期」,因為這以後有了測量溫度及氣象觀測的儀器。因超出本書內容範圍,此期氣候變遷的情況就不做介紹了。
氣候與災荒疾病情況有直接關系。災荒主要指旱、澇、蝗、風、雹等,大水之後往往有瘟疫,打氣旱之後往往有蝗災,所以災荒與疾病是相互聯系的。我國是一個多災荒的國度,據鄧安特《中國救荒史》統計,從西漢開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時間里,災害總數高達5150次,平均4個月強便有一次。受災范圍越來越普遍,而且一些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省份,災荒每經兩三個世紀就上升一次,然後稍稍下降,不久又上升,總的趨勢是頻率越來越密,強度愈來愈大。與這樣的趨勢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後來越嚴重。因此,備荒、救荒都是古代中國經濟生活中的大事,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二、地理條件對中國文化的諸多影響
1. 廣大地域決定中國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國大陸的整體性,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向世界統一,地域廣闊的大陸又一定是一個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國文明時代的開始,家國社會的建立,正以這樣一來的一個基本情況為前提。這也是它在產生條件上,區別於任何其它古代文明的地方,也是我們思考中國文化道路的重要起點。
世界上的幾個古代文明,古埃及發生於尼羅河,巴比倫都發生於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流域。他們相同的特點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而周圍廣大地區是不利人類生存的浩瀚沙漠。古希臘文化產生於地中海的半島和島嶼,各地理單元都有著很大的獨立性。中國文化的發祥地雖也是黃河流域,但不同於西亞文化的是,它所依賴的不是黃河幹流本身,而是它眾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濕潤地區。(參錢穆《中國文化概論》)那種將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生,也視作大河灌溉條件下產物的看法,並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地理特徵也決定著中國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臘式的文明道路。地中海半島、島嶼相對獨立的狹小地域,決定著每一個地域上人口構成的相對單純;而且那裡不太適宜農業,這又決定它經濟上的對外依賴性,海上貿易及掠奪盛行,由此一個商業形態的城市民主文明得以形成。
中華祖先在創建它的古代文明時,首先面臨著大地域上人口構成多族群的特點。據說在夏禹一次朝會上執玉帛的諸侯有上萬之多,商湯時這樣的諸侯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紂時,《史記》栽有八百諸侯不期而會。有專家指出,這些所謂的「諸侯」,實際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長。如何將這眾多的來源不同文化互異的人群摶和為文化整體?在西亞古國,人們經常看到的是族群為爭奪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進行的一個族群對另一個族群的殘酷征服。但在中國,戰爭征服是有的,但最終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戰爭,而是聯合與融會。(參本書第一章第一節)西亞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中國文明卻獲得了成功,他的文明道路既不同於古埃及、巴比倫,更不同於古希臘,獨特的地理條件,制約著它獨特的文明形態和文化方向。
2. 廣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統」觀念
分裂與統一是中國歷史的兩大現象,統一總是佔主導傾向的追求。這樣的追求來源於廣大地域上人群的遷移及人群間許久以來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確記載,到西周時,「天下」的觀念已十分清晰。大體從商朝開始,王朝就已按著距離的遠近,對天下人群採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而周王朝那些幾千里之外的人群,認為只要他們承認周王的合法就可以了。而歷朝歷代的皇帝,又無不以邊遠的四裔民族的「來朝」為榮耀。「天下」觀念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統一。盡管中國歷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數,時間也不算短,但追求統一始終是政治觀念中的基調,也是歷史的基本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意識,是威力持久的中國理念,對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壯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緣特徵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
這里的地緣概念,不同於現代的領土觀念,它要說的是當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後,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從地理的角度觀察中國文化歷史發展,應特別注意與北方邊地草原人群的地緣關系,那裡藏著中國歷史命運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爾高原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分隔著東方與西方兩大文化世界。但是更近的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須長期面對一個由草場、山地、沙漠戈壁構成的遼闊的地域,和以游牧為基本特徵的文明區域。這個遼闊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連中亞乃至東歐平原,東接中國的東北和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那裡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濕潤地帶。這是一個巨大的扇面形地帶,居住著很多古老的人群。廣闊的蒙古高原,是這些民族與中原發生關系的「前台」。在這個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興起,沒有一個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從文獻記載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人群是玁狁,之後是北狄,秦漢以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金以至蒙古、滿族。
這些民族除滿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個民族遷徙,草原出現「真空」狀態時,從原來的居住地大舉躍進,充當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興旺時,他們逡巡於它的周圍,學習著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還被強大的中原王朝擊潰,或遠徙或內遷;當中原朝政陷於混亂衰弱時,他們便大舉進攻,進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遷移。而他們則成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創造者,在短暫的遲滯後,文明沿著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溫、繁榮。隔一二百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上述的情況再重復一次。這樣的反復,有許多次。有人曾探討,中國的封建社會何以那麼長,而歐洲的中世紀則要短得多。此中原因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卻相當清楚,歐洲古代文明,在經歷過日爾曼蠻族的大舉進攻和毀滅後,再也沒有類似的情形出現,而在中國這樣的重復,卻是多次發生。這就是中原文明的歷史命運。這命運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內涵。世界上幾個古代文明,只是在地球的幾個點上出現的,一旦文明世界形成後,人類內部就出現了先進與落後、文明與野蠻的差異和矛盾,而人類也正是在由這差異帶來的對峙、沖突、融合中,走向同步發展。古希臘、羅馬文化帶動著歐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則帶動著地域更加遼闊的東亞文明的同步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