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地理大勢
❶ 李自成的10萬精銳部隊,血戰山海關,打不過清朝軍隊這究竟是為什麼
李自成血戰山海關,打不過清朝的軍隊,有以下幾點原因:
1、對山海關的戰略位置缺乏清醒的認識
山海關城高牆厚,東臨大海,易守難攻,因此,清軍數次入關都是繞道蒙古、山西等地。李自成在招降了吳三桂後,派往鎮守的只是剛剛投降過來的明朝降將唐通所部八千人,而沒有派出由大順軍將領率領的精銳重兵。這樣一來,唐通的八千餘人很快就被吳三桂的大軍擊敗,導致整個局勢都發生了逆轉。
清軍將領多爾袞見勢,一聲令下,2萬鐵騎氣勢洶洶對陣直沖大順軍,大順軍早已疲憊不堪,見來勢兇猛清軍鐵騎,完全沒有還手之力,最終李自成還是大敗而歸。
❷ 江東父老們,請問在廣州哪裡有《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這本書籍賣,如知道,萬望回復。
去廣州購書中心啊
❸ 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什麼地方有賣
去亞馬遜網站搜
❹ 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❺ 軍事論文 2000字左右
新的世紀即將到來,在祈禱和平的新千年鍾聲敲響之前,冷靜地觀察中國周邊的國際形勢,審慎地預期周邊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在未來一個時段內維護地區和平,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我國周邊地區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輿論的反對發展核武器;美國在亞洲地區繼續推行軍事同盟政策,而且試圖建立可能破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統;亞洲國家出現了軍備競賽的苗頭;分裂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對一些國家正在構成嚴重挑戰;等等。在意識到這些對和平與安全的威脅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觀察周邊國際力量關系的分布情況,觀察各國對國家利益的確認與實現方式是否發生變化,以此對下一世紀的周邊環境作出判斷。
國際環境的新變化之一是,在中國周邊地區正在形成一種多極的力量結構。這不是世界性的多極化趨勢的產物,它只是一種地區性的結構。日本由於經濟陷於停滯與低速發展,它與亞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縮小。在此同時,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發揮作用的意願更強烈了。俄羅斯的經濟經過嚴重的衰退後已經穩定下來,加上普金的當選,它的綜合力量進入了恢復期。東盟的一體化進程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但是沒有受到根本的打擊,東盟國家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強與擴大。印度的經濟狀況因新經濟的出現而得到改進,擁有核武器使它的軍事威懾力在繼續增加,印度在亞洲扮演大國角色的願望已明顯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在繼續增加,它在地區國際關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強。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一地位支撐了美國在亞洲的優勢地位。但美國是一個非亞洲國家,而且力量分散於全球,它在亞洲的力量分布受到這兩個因素限制。
由中國、日本、美國、俄國、東盟及印度這六種力量構成的多級結構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結構。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任何一極,在這一地區都不可能單獨取得優勢。在多極均勢結構中,結盟關系的變化及向兩極化的發展是造成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預期的未來,美日同盟關系仍會保持穩定,但是其作用一是會受到中俄戰略關系的制約,二是不會得到東盟和印度的無條件支持,沒有什麼利益會促使印度和東盟放棄他們長期遵循的獨立與中立的對外政策,捲入美國同中俄的對抗中去。中國是本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將繼續奉行獨立自主與和平的對外政策,中國將會對這一結構的穩定作出貢獻。
這一多極結構的穩定性還在於即使是超級大國的美國也不能改變它。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維持這一相對穩定的結構,但它要改變這一結構的話,如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其代價之大將是它無法承受的,而且還將遠遠超過其所得的收獲。美國在亞洲地區將繼續謀求「領導」地位,但如果它要建立單極霸權的話,它必然會受到其他力量聯合的或各自的抵抗。
應當指出,中國周邊的多極均勢的穩定性會受到次區域力量和力量關系的影響。例如,南、北朝鮮是東北亞次區域平衡的重要力量;巴基斯坦和泰國是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重要力量;印尼和越南在東南亞地區可能發揮重大作用;哈薩克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亞地區發揮重要影響。這些力量不僅在次地區的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並且對中國等大國構成復雜的牽制,從而影響亞洲多極結構的穩定。這些情況表明,均勢本身並不能防止各種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國際環境的另一新變化是,國際多邊體制將成為維護周邊和平與穩定的重要途徑。多極結構的存在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周邊環境會平安無事。霸權主義國家謀求單方面經濟和政治利益的行為,各極之間無序競爭都會對中國的周邊安全造成嚴重損害。此外,構成其他無序因素的可能有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和軍備競賽,可能有非國家行為者的跨邊境的恐怖主義與分裂主義活動,也可能是一些國家因貧困或其他原因產生的大量難民。這些無序競爭如不能被阻止和及時控制,中國周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是難以維持的。
亞洲各國經濟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正在不斷加深,東亞國家的對外貿易有三分之二是在區域內完成的。這種共有的利益是推動它們在下一世紀進行合作的基本動力。信息與交通領域的技術革命正在消除亞洲各國間地理上的隔閡,為它們的相互溝通和加強信行提供了手段。亞洲各國還有著反對外來干涉、維護獨立自主的歷史傳統,它們珍視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這種文化上的多元主義傾向是它們相互諒解和相互妥協的基礎。因此,在進入21世紀後,中國與周邊各國將更努力地謀求合作,利用國際體制(即各種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來共同地維持和平、穩定和發展的環境。
除了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外,在中國和周邊國家有著以下一些較重要的國際多邊體制: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地區論壇、東盟後部長級會議、東盟加中日韓會議、朝鮮問題四方會談、「上海五國」機制、歐亞首腦會議,等等。這些國際多邊體制包含不同的成員,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功能,有不同的優先處理的問題,其產生的決定或共識有不同的約束力,但是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推動著相關國家認識他們共有的利益,並通過合作互諒互讓來共同獲益。在經濟和社會領域方面,這些機制已經在起非常積極的作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正在推動貿易自由化,這一進程使亞洲各國的經濟合作得到了顯著加強。今年5月初,在泰國清邁召開的東盟與中、日、韓財政部長會議上,各方一致同意建立一個亞洲貨幣保護機制,以避免再次發生造成嚴重沖擊的金融危機。這表明亞洲國家已將它們的合作從貿易領域擴大到了金融與貨幣領域。
在安全方面,由於亞洲各國的共同努力,聯合國在柬埔寨的維和行動取得了顯著成功。同時,一些國際多邊體制已經在加強相互信任措施、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和分裂主義活動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今年4月,「上海五國」的國防部長進行了會晤,部長們決定要採取集體行動,防止國際恐怖主義、好戰的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對五國邊境地區的威脅。進入新世紀後,只要各國都能將和平共處作為合作的基本原則,放棄冷戰思維,國際多邊體制就能夠在解決領土爭端、控制軍備競賽、建立區域性集體安全機制、防止武器擴散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新世紀的初期,東盟地區論壇可能發展成為東亞地區的多邊安全合作體制。在中亞地區,「上海五國」機制經過擴展,也可能發揮類似功能。但一個能涵蓋東亞、南亞和中亞所有國家的多邊體制暫時還沒有可能性。
在中國周邊存在著一些地區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克什米爾問題、朝鮮半島問題、阿富汗內戰問題,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存在著國際因素捲入的背景。這些問題如處理不好就可能釀成重大沖突,對中國的安全帶來嚴重威脅。但是,如何發揮國際多邊體製作用,尋求最終解決或者緩解其緊張程度,現在還沒有得到有關國家的充分重視。例如印度一直拒絕國際組織調解克什米爾沖突,這不僅長期拖延了這一問題的解決,而且已經使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化,在印巴兩國都擁有核武器以後,沖突的延續將具有更大的危險性。中國和其他國家應當向印巴兩國進一步施加影響,促使他們通過調解來求得雙方可接受的解決,並意識到任何強加於人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這也應成為下一世紀亞太地區解決國際安全問題的一條基本規范。
可以預計,通過國際體制進行國際合作將是下一世紀國際關系的重要表現方式,但是還存在如何主導國際體制的問題。中國是亞洲地區的主要大國,中國可以,而且也應當在國際體制中發揮主導性作用。只要是堅持尊重主權、國家平等、互利互惠、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體制的基本原則,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體制活動不僅會受到多數周邊國家的積極評價,而且還會產生良性的互動作用。這將成為中國主動影響周邊國際環境的重要手段。
國際體制的意義是重要的,但是它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其有效性也不會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因此進一步加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確保周邊地區的多極結構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將是維護我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的基本手段。不斷加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體制,中國在下一世紀的全面復興與強盛是大有希望的。
-
周邊安全環境這里是指國家周邊有無危險和受到威脅的情況及條件。是一個國家對其周邊國家或集團在一定時期內對自己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是否構成威脅、有無軍事人侵、滲透顛覆等情況的綜合分析和評估。它是關系國家和民族興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國防戰略的首要依據。
一、我國周邊概況和海洋國土觀念
(一)周邊概況
我國地處亞洲東方,陸地邊界線總長2.2萬余公里,海岸線總長1.8萬公里。我國陸地與15個國家相接壤,與8個國家的大陸架或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相連接,還與美國等許多國家隔海(洋)相望。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型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型大國,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面積300餘萬平方公里,陸海相連,總面積達1260萬平方公里,疆域遼闊,美麗富饒。
舊中國在長期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下,國弱民貧。從元末明初起,帝國主義先後對我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20餘次,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前後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5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僅1842年、1860年、1895年、1901年,列強四次侵華戰爭,清政府就割讓國土160餘萬平方公里,賠款7.1億兩白銀。由於外敵人侵,至今我國邊界仍遺留很多歷史問題,陸地疆界尚有2600公里還沒最後劃定,隸屬我國的海洋國土還有100餘萬平方公里存在重大爭議。島嶼被侵佔,海域被分割,資源遭掠奪的嚴酷事實依然擺在我們面前。亞太地區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上有所發展的同時,國防撥款明顯增加,紛紛制定國防發展新戰略,武裝力量悄然崛起,有的已向世界軍事強國邁進,必然對我國的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二)海洋國土觀念
我國瀕臨黃海、東海、南海,不僅擁有內海渤海,而且擁有漫長的海岸和 6500多個島嶼。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應劃歸我國管轄的海洋國土,除內海,領海,毗連區外,還包括大陸架和經濟專屬區,共計300餘萬平方公里。遼闊的海洋國土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油氣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守護我們的海洋國土,開發利用我們的海洋資源是歷史賦於我們的神聖職責和權力。1996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視察祖國沿海地區時,明確提出我國人民要增強海洋國土意識,這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我國人民對於祖祖輩輩用汗水和生命開墾和保衛的每一寸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守土意識非常強烈。而對海洋和海洋權益則缺乏應有的關注,對海洋國土的丟失和海洋資源被掠奪,缺少應有的「疼痛感」,與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反差相當明顯。
海權是國家的一種綜合力量,是國家安全的門戶,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新中國成立之前100多年我國被侵略和掠奪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海權唇亡而齒寒,國家無安寧可言;海洋及海洋國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與我們中華民族今後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科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世紀,在海洋經濟時代,誰擁有海洋,誰能在海洋開發中佔有優勢,誰就能在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生存權力。事實上當今世界為爭奪海洋國土和海洋權益的斗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家早已將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上的經濟爭奪,軍事斗爭已向我們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要別人的一寸土地、一滴海水,但也決不容許他人侵佔我國的滴水、寸土!這就要求我們全國人民強化海洋國土意識,抓住機遇,發展經濟,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在捍衛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斗爭中,掌握主動權,在公正合理的基礎上解決與有關國家的爭端.
❻ 中國國防發展的歷程
一、解放初期的凱歌行進期
新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時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凱歌行進期。如果說國家經濟建設在1958年就結束了第一個黃金發展期而陷入了誤區,國防建設的指導在50年代末還難得地保持了相對比較清醒的認識,直至1964年以前還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進。
二、在曲折和動亂中艱難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免不了經歷曲折,國防事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從60年代中期起,中國國內出現了持續的政治動亂,我國的國防事業發展同樣出現了一個「馬鞍型」。
三、在改革開放中迎來大發展
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通過天安門國慶閱兵的窗口也向國內外充分顯示出來。如1984年國慶35周年的閱兵中亮相的裝備大都已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一代以上。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的天安門閱兵時,亮相的新型坦克、裝甲車和各類導彈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拓展資料:
國防,就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恐怖分子等,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此言語中的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現代國防又叫社會國防、大國防、全民國防,包括武裝建設、國防體制、軍事科技和工業、國防工程、軍事交通通信、人力動員、國防教育、國防法規諸多方面,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
從最高元首到每個公民,從軍事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識形態都與之密切相關。現代國防以軍事力量為核心,還包括有關的非軍事力量;它重視國家的戰爭潛力,特別是戰時的動員效率;它還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現代軍隊是知識和科技密集的武裝集團,強調質量建軍勝過「人海戰術」。和平時期國防的作用是威懾,要求不戰而勝;戰時國防的責任是實戰,目標是勝利。
❼ 求央視以前播出的一個紀錄片,專門介紹古代軍事重鎮的
《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
❽ 中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時代是什麼時候
樓主問的是純粹軍事實力還是綜合國力,既然是論文觀點要明確。
就像大家都知道,論影響力一定是唐,論文化要說宋,論版圖是元,論經濟和人口就是清!
我個人認為論綜合國力要從某個時期去研究問題,一個朝代都有最鼎盛和衰敗的時候,怎麼去比?
我個人推薦是漢朝(特別是漢武帝時期),他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版圖,綜合國力當時世界一強,無論是科技,文化,經濟,軍事(只是相比當時別國比較)
同時期能與漢朝爭雄的國家也只有東西羅馬了,所有隻要比較這兩個國家就行了
先比軍隊,軍隊的戰鬥力主要表現在人數,人員素質,戰斗經驗和裝備(科技水平),人才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羅馬軍隊是以軍團來征戰的,一個軍團大概就9000-10000人(你可以查下羅馬軍隊的體制,自己計算)大概考20軍團來維護自己的國家!所以征戰情況下能出動的也就10萬人了!就算是羅馬圖拉真時期,羅馬圖拉真在公元101年和公元106年分別動員了15萬和20萬大軍去征服曾經強盛一時的達西亞王國,又火燒了帕提亞人的首都泰西封。
而漢朝呢,光騎兵就能出動10萬甚至更多(史料有許多記載漢武帝漢武帝時期,常常有十萬精騎出塞北擊匈奴)
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記載了前13年漢成帝時期東海郡武庫曾經儲存過的武器數額,該集簿分兩部分:「乘輿兵車器」部分登載了58種軍械,共114693件;「庫兵車」部分登載了182種軍械,共23753794件。簡略的估算,這樣一個郡儲存的兵器可以武裝五十萬左右的軍隊。
而東漢後的三國後期,257年諸葛誕發動淮南三叛,為了平定這場叛亂,司馬昭動員了總數為二十六萬的軍隊。而諸葛誕和前來支援的東吳軍隊加起來也總共有接近二十萬。這是三國時期動員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
比能調動軍隊的數量來看漢朝要多,並且多的不是一個檔次線上!
我們來說人員素質和戰斗經驗吧(單兵力量)羅馬從建立到西羅馬滅亡都處與四處征戰,所以實戰經驗豐富,但漢朝也是常年處與內憂外患之中,所以也是征戰無數。羅馬兵員比較復雜,真正的羅馬人比例小,多半是奴隸參戰,而漢朝就不同!
中國古代科技一直是世界領先,軍事也是如此
東漢時期炒鋼法已經成熟,刀劍大多為鋼制。(東漢《太平經》卷七十二,書中說:「使工師擊治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耶。」這「水」應指生鐵水。「萬鍛」應指生鐵脫碳成鋼後的反覆鍛打。 )
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炒鋼實物,是1978年在江蘇徐州出土的一把東漢建初二年(公元77年)的「五十湅(煉)」長劍,還有1974年在山東蒼山出土的東漢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三十湅」大刀。經科學鑒定,它們都是以炒鋼為原料,經多次反復加熱折疊鍛打而成的。同時這也說明,東漢前期炒鋼技術已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
而歐洲呢,18世界中業才發明炒鋼法!更別說當時的羅馬了!
所以羅馬使用的羅馬人的鐵質甲胄更容易被劈開。
漢朝弓弩手和騎兵毫無疑問也是領先於羅馬人的,(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里曾經記載了數額為58萬左右的弩。以及9萬把弓。除了傳統的臂張弩和用腿開弓的踏張弩,還出現了更有力,坐在地上用腰力開的腰開弩。而同時期的羅馬人使用的是簡陋的多的單體弓,以及投石手作為支援。這些人的形象被雕刻在圖拉真記功柱上,衣衫簡陋,不穿鎧甲,僅僅作為輔助軍隊。)
所以科技單兵實力,羅馬人遇見漢朝軍隊,簡直就屠殺!
說軍事思想吧,歐洲能查的歷史就一本(荷馬)但我們漢朝思想一大統,文學史記多不盛舉,我們還有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現在美國人還在學!
人才我更不想列舉了,中國古代任何時候都是一直遙遙領先的,歐洲基本還處與野蠻人的時代。無論是戰爭規模,文化,科技,思想他們都落後!
我們漢朝已經是封建時代了,而歐洲人還被羅馬人當努力一樣統治著!
我想起一句話,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何等氣魄,現在美國也不敢這樣喊呀!
❾ 軍事地理類專書有哪些代表作
軍事地理類專書有清來代顧祖禹的自《讀史方輿紀要》130卷、李培的《灰畫集》20卷。《讀史方輿紀要》中,包括歷代州域形勢9卷,南北直隸十三省方輿114卷,山川源委6卷,天文分野1卷,另附《輿圖要覽》4卷,全書實為130卷,附圖36幅,沿革表35份。此書既是一部軍事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歷史地理著作,它在軍事學術和地理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灰畫集》是一部輯錄體軍事地理著作,所采原著共30多種,它從歷史地理的角度研究經國用兵方略,對天下大勢和各省形勢歷陳諸家之說,同時也提出了編集者一些頗有價值的見解。此書的缺陷是沒有西藏、新疆等省內容,又不附地圖,這些都是明顯的不足。
❿ 張良,韓信,諸葛亮誰的軍事才能最厲害
當然是韓信最強!
三人都列入了唐宋名將廟,都是十哲。誰的軍事才能更優?由於張良和韓信同時代,與諸葛亮不同時代,三人不太好比。張良被尊為謀聖,其職責是幕後謀劃,實際參與指揮軍隊和帶兵打仗幾乎沒有。韓信被尊為兵仙,直接指揮了很多著名戰役,漢高祖統一,韓信軍功第一。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其實也很強,只是他遇到了很難纏的對手,功績無法與韓信比。
這三人的軍事才能應該結合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相對比較。張良,韓信還有蕭何並稱「漢初三傑」,足以見證二人為漢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唯一不同的是張良偏向於政治,而韓信更偏向於軍事,從二人最終的結局來看,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所以說就軍事才能來說韓信遠超於張良。
但是如果韓信和諸葛亮就軍事才能來比較的話,我們還是要先看二人的對手的能力,俗話說得好「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韓信當時主要的對手就是秦末的各諸侯國,還有項羽,雖然韓信清潔一己之力滅掉燕、趙、齊等諸侯國,但是這些諸侯國在當時本來的軍事力量都很弱,只有項羽集團可以與之抗衡,雖然最後是劉邦滅掉了項羽,但是這是整個劉邦集團的努力所得,當然韓信優秀的軍事才能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加速了項羽的滅亡。
所以單從軍事層面講,韓信排第一沒有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