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人文地理
㈠ 中國地圖全圖大圖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來對中國地源圖的圖面范圍、國界線、重要島嶼的繪制等有著嚴格的規定。
不僅是正式出版的地圖作品,普通網民製作和傳播的(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中國地圖也應該嚴格遵循這些規定,以保持中國疆域領土的完整性。
中國地圖指著重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以及疆域內各類地理要素的分布的地圖。
按照地圖的一般分類方法,中國地圖分為政區地圖、地形圖、自然地理地圖、人文地理地圖、衛星影像地圖等類型。
(1)項城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圖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准確反映中國領土范圍。
(1)圖幅范圍:東邊繪出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西邊繪出噴赤河南北流向的河段,北邊繪出黑龍江最北江段,南邊繪出曾母暗沙(漢朝以前的歷史地圖除外);
(2)中國全圖必須表示南海諸島、釣魚島、赤尾嶼等重要島嶼,並用相應的符號繪出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比例尺等於或小於1:1億的,南海諸島歸屬范圍線可由9段線改為7段線,即從左起刪去第2段和第7段線,可不表示釣魚島、赤尾嶼島點。
2、正確表示中國國界線與地貌、地物、經緯線、色帶等要素之間的關系,正確標注國界線附近的地理名稱。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地圖
㈡ 中國的基本地理知識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
中國最南端位於北緯4度左右,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於北緯53度左右,黑龍江的漠河,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最西邊位於東經75度左右,帕米爾高原。最東邊位於東經135度左右,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的交匯處。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從地理上看,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界線。但人們常常將長江一線作為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分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333個地級行政單位、2860個縣級行政單位
23個省為:福建(閩/福州),江西(贛/南昌),浙江(浙/杭州),湖南(湘/長沙),湖北(鄂/武漢),江蘇(蘇/南京),山東(魯/濟南),河南(豫/鄭州),安徽(皖/合肥),四川(蜀/成都),貴州(黔/貴陽)、廣東(粵/廣州)、雲南(滇/昆明)、海南(瓊/海口),山西(晉/太原),陝西(陝/西安),河北(冀/石家莊),遼寧(遼/沈陽)吉林(吉/長春),黑龍江(黑/哈爾濱)、甘肅(甘/蘭州),青海(青/西寧),台灣(台/台北)
5個自治區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西藏自治區(藏,拉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4個直轄市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2個特別行政區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各省份介紹
1、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是陝西省
2、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
3、有「煤海」之稱的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4、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5、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
6、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
7、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這是我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
8、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9、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10、「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
11、貴州省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12、因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
13、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夏季氣溫高,有「火爐」之稱。
14、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經全省,所以簡稱「湘」。
15、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所以簡稱「贛」。
16、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它簡稱「皖」。
17、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的山東省,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所以簡稱「魯」。
18、山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19、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20、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21、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
22、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
23、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24、福建省對面是中國的寶島台灣,簡稱「台」,台北和高雄是兩個最大的城市。
25、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區內的桂林、陽朔一帶是世界聞名的景旅遊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26、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27、有「東方夏威夷」美稱的海南省,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
28、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毗鄰港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大洋州、中近東和非洲等地區的最近出海口,簡稱「粵」。
29、廣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又名「羊城」和「花城」)有2000多年歷史,也是中國南方最大商貿中心。
30、深圳毗鄰香港,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這里的「「綿綉中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實景微縮景區。
31、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32、雲南物產豐富,有許多聞名中外的物產,如專治聽候打創傷的雲南白葯。
3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被世界稱為「東方瓷園」。江西省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
34、江蘇省的宜興有「陶都」之稱,其紫砂工藝品最為獨特。
35、杭州出產的絲綢不但花色繁多,而且質量精美。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著名的「絲綢之府」。
36、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37、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38、西域三絕為吐魯番的熱、巴里坤的涼、安西的風
我國一些城市的別稱
泉州:鯉城
福州:榕城
拉薩:日光城
重慶:山城
漳州:果城
鞍山:鋼都
景德鎮:瓷都
宜興:陶都
南京:石頭城
昆明:春城
廣州:花城
上海:不夜城
惠州:鵝城
聊城:鳳凰城
四川:天府之國
南昌:英雄城
中國的山
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歷史相傳的五嶽:東岳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北嶽恆山(山西)、南嶽衡山(湖南)、中嶽嵩山(河南)。
泰山古稱東岳,是一座歷史名山,聯合國將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泰山腳下的岱廟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一起譽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群。
華山雄奇險峻,自古有「華山天下雄」之稱。
恆山最奇特景點是懸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
衡山是古代傳說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衡山腳下的南嶽廟,佔地面積9800平方米,是五嶽寺廟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內,嵩山的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相傳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林寺,創立名聞天下的少林拳。
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傳說,它是觀音菩薩說道的地方。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境內,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境內,相傳是普賢傳道的場所,所以山上的寺廟大多供奉普賢菩薩。山下和山頂氣溫相差15攝氏度,垂直變化明顯,動、植物品種很多。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㈢ 哪些城市不是你家鄉,你卻對它有好感
我對成都是非常有行感好感的,成都有很多的美食,而且它的節奏感也比較慢,而且我覺得那種生活是非常享受的,成都被稱之為魚米之鄉,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美,非常非常的富足
㈣ 安徽阜陽屬於南方北方
在安微省內屬於北方 ,在整個中國行政區域劃分上是屬於華東。
阜陽市位於黃淮回海平原答南端,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部。地跨東經114°52′—116°49′,北緯32°25′—34°04′。其西北、西、西南分別與河南省的周口、駐馬店、信陽4地市的鄲城、項城、沈丘、新蔡、平輿、淮濱、固始相接,
北、東北與亳州的譙城、渦陽、利辛相連,東南與淮南市的鳳台縣、壽縣為鄰,南臨淮河與六安的霍邱縣隔河相望,總面積9775平方公里。
(4)項城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㈤ 周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周口市位於中國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處。東臨安徽省阜陽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許昌市,南與駐馬店市相連,北與開封、商丘市接壤。周口工業基礎薄弱,經濟落後,多年來人均GDP全省倒數第一。
周口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農氏播種五穀,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周口古屬陳國,《詩經·陳風》赫然在目。戰國末期,為楚都所在地,史稱郢陳。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在此建立張楚政權。兩漢時期,陳為皇子領地,繁榮昌盛,富甲一方。魏晉以來,以淮陽為中心歷次設郡置府。
周口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鐵路、水路運輸交織成網,形成了公路、鐵路、水路三位一體的大交通格局。漯阜鐵路的電氣化雙線升級改造全面啟動,改造完成後並入國家鐵路路網,將成為帶動周口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沙潁河自古以來就是通航河道,建成有周口、劉灣兩大貨運碼頭,入淮河、匯長江。
周口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暖溫帶季風型氣候模糊地帶,具備南北方之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溫差較大,降水夏秋偏多冬季偏少。周口年平均氣溫在14.5℃—15.8℃之間。全市平均霜期為146天,無霜期219天。
周口地屬黃淮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然坡降為1/5000-1/7000。海拔高度為35.5-64.3米。大致以川匯區至太康一線為界,線西海拔高度為50—64.3米,自然坡降為1/5000-1/6000;線東海拔高度為35.5-50米,自然坡降為1/6000-1/7000。線東的鄲城東部,沈丘東部、東南部,項城中部、南部海拔高度多在40米以下,地勢低窪易澇。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㈥ 鈕琇的人物簡介
鈕琇為官清廉,頗有政聲。任職項城時,對項城的人文地理相當熟知。曾對項人專做出「自古項城多曠士」屬的評語。當時項城百姓為免賦稅大都逃逸。鈕琇捐俸添置牛、種、耕具等,勸百姓復業。在高明縣時,鈕琇招納強人,守御城池以贖罪,對貧苦人計口授食,高明縣遂寧。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病卒於高明縣縣令任上。旅櫬蕭然,數年後方得歸葬。高明縣百姓祀鈕琇於名宦祠。
鈕琇博雅工於詩文,簿書之閑,不廢筆墨,其詩亦變風之流。清初文言小說選集《虞初新志》選錄其作品。
㈦ 登封地區的地理環境
登封位於鄭州西南約70公里,北依嵩山,南瀕潁水,風光秀麗,山河壯美。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即分布在登封市境內的嵩山盆地之中。 登封境內的嵩山是中國歷史名山,居五嶽之中,其主體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海拔在300米到1512米之間,總面積14940公頃。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有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豐富的礦藏資源,多樣的地貌形態,以及各種古生物化石,使其不愧為「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區內地勢起伏較大,地貌復雜多樣,使光熱、水分、土壤等條件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短距離內出現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及動植物,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和豐富資源。嵩山不僅山勢巍峨起伏,而且景觀瑰麗多姿,美妙迷人。奇峰、幽谷、茂林秀麗多姿,飛瀑、流泉、龍潭旖旎。自古以來,嵩山以其地處京畿的優勢地理位置,以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成為中華文明的最早、最重要的聖山。嵩山地區山體大小適中,中低山叢布,山中夾有較廣的低丘與盆地,水網發達,黃土台地廣布,十分利於人類生存。嵩山位居中國東西南北的要沖,便利人們交往、文化輻射與反饋。這里屬暖溫帶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山地對東南暖溫氣流的屏障作用,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減少,在嵩山之陽相對充沛。在全新世中期,即距今8000~3000年間,裴李崗、仰韶、龍山和夏商周時期屬亞熱帶,年均氣溫較近代高約2℃,年均降水量較近代多出約200毫米,水、熱、生物等資源豐富,能較好滿足人類需要。正因為中原嵩山地區山、水、土、生(生物)、氣(氣候)與位(地理位置)俱宜,才最終形成對中國起核心作用的文化。舊石器時代人類從嵩山沿著它四射的河流走向原野。新石器時代人類通過開墾種植勞動,創造愈來愈豐富的生活和優勢文化。他們的足跡踏遍嵩山周圍,甚至更遠,將嵩山的文化傳向四方,並吸收周邊文化豐富自身,形成有嵩山影響與印跡的嵩山文化圈。潁水,發源於中嶽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潁上、阜陽匯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潁水又稱潁河,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主幹發源於河南省嵩縣伏牛山脈摩天嶺(又名沒大嶺)東麓,東南流經魯山、平頂山、葉縣、漯河、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界首縣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里。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分布在嵩山主體太室山和少室山區域內的4000公頃范圍內,其時代跨度之長、種類數量之多、價值之高,舉世罕見。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位於登封市東南15公里告成鎮,坐北朝南,背依告成山,面對箕山,西倚王嶺尖,東傍雙廟嶺,南臨潁水,又有石淙河、五渡河環繞,是一處環境清幽的勝地。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區北5公里的嵩岳寺內,背靠太室諸峰,西傍西靈台山,東依東靈台山,南面山坡漫緩開闊,數十里之外,即遙遙可望。少林寺建築群位於登封市區西北13公里處的少室山陰,現存歷史建築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和周邊古塔等。少林寺常住院坐北朝南,背依五乳峰,面對少室山,少溪河從門前潺潺流過。初祖庵位於少林寺常住院西北2公里處的龜背形山丘上,它背連五乳峰,周圍丘澗環抱,陡崖絕壑,古木參天,北距五乳峰的達摩洞1800米。少林寺塔林位於少林寺常住院以西280餘米處的山坡上,佔地面積1.99公頃,南臨少溪河,北靠五乳峰,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會善寺位於登封市區西北6公里處的太室山積翠峰下,左倚龍山,右傍虎山,林木蔥郁,風光旖旎。嵩陽書院位於嵩山太室山峻極峰下,坐北朝南,東、北、西三面峰巒環拱,溪水圍合,南面開闊平緩距雙溪河165米。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區東太室山黃蓋峰下中嶽廟天中閣前600餘米處的中軸線上,中心點坐標為北緯34°27′06.81″,東經113°04′04.09″。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區西6公里少室山下,面對太室山,少溪河從背後潺潺流過。啟母闕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位於嵩山萬歲峰下山坡上,西臨崇福宮,東依浮丘峰,北距啟母石190米。中嶽廟位於登封市區東太室山南麓,南距太室闕600米。坐北朝南,背依黃蓋峰,面臨玉案山,西傍望朝嶺,東望牧子崗。
㈧ 贛榆這個地名具有什麼涵義
贛榆縣名來源於山水
秦置贛榆縣,現在史學界已無異議。《漢書·地理志》載有贛榆縣,但在國家民政部輯錄的全國市縣歷史沿革中,卻在贛榆縣後加了個「金復設」,表明贛榆縣金時期是「復設」,卻迴避了「秦置」還是「漢置」的問題。據1979年秦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秦刑徒墓出土的兩片瓦當,分別刻有「贛榆距」、「贛榆得」(榆從「扌」旁)字樣,從而確證贛榆縣為秦置。然而,由於贛榆縣治所多次移遷,後南遷郁洲,唐武德八年(625)省贛榆縣入東海,省祝其、利城入懷仁,現贛榆縣稱懷仁縣長達552年。雖然金復名後一直沿用至今,但縣名脫離故土時間太長,因而含義佚失。1997年版的《贛榆縣志》,輯錄了12篇關於贛榆縣名來歷的研究文章,實際上代表了從明清到現代七修贛榆縣志(含討論稿)的學者的觀點。這些文章在研究地名的詞源學方面旁徵博引,煞費苦心,卻忽略了地名的命名動機,忽略了特徵名和特徵名的起源,因而得出了不少錯誤的解釋。
地名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是特定地理實體的指稱,它的指代意義包括指位義和指類義,音、形、義、位、類是地名的五個基本要素。地名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地名是時代的產物,又具有相對穩定性,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被稱為人文地理學的「活化石」。地名學是研究地名的由來、語詞的構成、含義、演變、分布規律、讀寫標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對地名進行語詞分析,研究地名的語源、語音、含義、字形及其演變,有助於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
地名研究將地名分為住地名和特徵名,特徵名表示地面的自然特徵,包括水文特徵、地貌特徵和自然植被特徵。地名學研究地名的語言變化(詞源學)和命名的動機(歷史地理學)。地名分普通名和專有名,普通名表示地名的類,如河流、山脈和城鎮,專有名則限定或修飾地名的含義,地名學偏重研究地名的專有名部分。
「中華」是「中條山、華山」的合稱,這里是「丁村人」和「藍田人」的居住地,《史記》已有「中國」之稱謂。
秦統一中國後,中原人自然以秦人自居,因而秦國的發祥地「狄道」———天水市簡稱「秦」,這里曾是中國「人文初祖」伏羲的故鄉。渭水號稱八百里「秦川」,雍州南邊的山被冠以「秦嶺」,項籍分秦為雍、塞、翟三國,號稱「三秦」。秦皇島、徐福村、鄭國渠是秦代以人命名的地名。漢滅秦,劉邦曾封為漢中王,於是有了漢水。劉邦為了孝敬他的父親,在酈邑造了「新豐縣」供他父親居住,又把老家豐縣的鄉親帶過去陪他父親聊天,還免去租稅,今日的新豐鎮已成為西安鐵路樞紐。漢武帝以後,中原「秦人」改叫「漢人」,於是有了我們今天的「漢族」,進一步有了漢語、漢字。明清時外國雖稱中國為明國、清國,但漢人已經被固定了。
中國地名對於自然地理和方位的使用較多,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東、山西、青海、黑龍江等等。河流發源地稱源,山之南、水之北屬陽,山之北、水之南屬陰,例如濟源、遼源,沭陽、淮陽、漢陽、襄陽,江陰、淮陰、蒙陰等等;在中國東部水網低地,高阜處被稱為「丘」,壽丘、靈丘、頓丘、宛丘、商丘、章丘、封丘、安丘,成為早期部落形成或建都的理想場所;而天津、孟(盟)津、延津、河津、江津、寧津、夏津、鹽津都是渡口;郯城、彭城、諸城、虞城、項城、鄒城、薛城、夏邑、殷墟都是古國的首都、中國最早的城市;而壩、場、集、市、墟、店、庄、村、屯、堡等成了全國各族人民命名集市、村莊的通用地名。
海州地區的地名反映了這一地區早期良好的自然生態。基岩海島都被冠以「山」字,如前(中、後)雲台山、秦山、開山、羊山、平山、達念山、車牛山、鷹游山、東陬山,並陸以後無需更名,似乎有先見之明;而山頭以動物命名的特別多,白虎、青龍、獅子、牛首、羊石、黃牛、野雞、鵪鶉、白鴿、馬蜂、蜘蛛……應有盡有,僅雲台山系,有五六十處之多。加上什麼薔薇河、竹島、桃花澗、楓樹灣等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就更加詩意盎然,反映這里不僅自然環境好,而且文化底蘊深厚。
贛榆縣名棄用500多年後雖復名,但縣名意義佚失,也在情理之中。《江蘇省地名錄》載,贛榆縣名得之於山水。原淮陰市政府官員在某次省里會議時驕傲地說:「我們淮陰水資源豐富,有全國五大湖之一的洪澤湖,全市13個縣區,除盱眙外,縣(區)名全部帶水。」而原山東臨沂地區13個縣市,就有8個縣名直接取自山水。
公元前224年,秦滅楚,朐縣入秦,屬薛郡,後為東海郡。公元前221年,秦滅齊,裂齊地為六郡,贛榆地入琅琊郡。漢承秦制,《漢書》記錄了朐縣和贛榆分屬兩郡的史實。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贛榆縣的左鄰右舍縣名的來源。
朐縣之名,源於朐山,後來也曾一度改叫朐山縣。朐,車軛兩邊叉馬頸的曲木。《辭源》介紹「朐山」:「上有雙峰如削,俗稱馬耳峰」,峰高416.9米,至今仍為俯視海州,西望薔薇河、沭新河的最佳地點。可惜清康熙年間知州孫明忠因「山列州前,似錦屏然」,把一個好端端的和動物相關的山改成了抽象的文學名稱,使本地人看歷史典籍時竟不知朐山在哪裡,外地人就更不用說了,此為當政者戒。同時應當指出的是,縣得名於山,而不是山得名於縣。
再看祝其。祝其國名源於祝其山,祝其為人名抑或地名無考。莒滅祝其,楚滅莒。秦置祝其縣,屬東海郡。「祝其」二字,東海尹灣西漢師饒墓出土之竹簡為「況其」,一般認為祝其為誤傳,實際上「況」古時應讀「Zhu」,「三打祝家莊」古版圖書也為三打「況」家莊。由於民間口耳相傳,為避免誤讀,後世才把「況」改「祝」。祝其國都和祝其縣城就是今天的班庄鎮古城村。祝其山海拔225米,發源於祝其山的祝其河東流入海,即為現在的老朱稽河。祝其河為何變成「朱稽」河?恐為從事水利、地名或續志方面的人誤寫。「朱堵」村是因庄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應為祝堵村。
懷仁縣源於境內的懷仁山。懷仁山海拔75.3米,現在山南邊有懷仁山水庫。《江南通志》載:「後魏置懷仁縣以此」。《光緒贛榆縣志》載:「東魏武定七年(549)置懷仁縣,後梁大定七年(561)廢義塘、歸義二縣並入懷仁,縣治北遷,另立懷仁城」。因此原縣治變成了「頭城」,新縣治從祝其河畔遷到了懷仁山麓。
東西連島秦漢兩代東海琅琊郡界域刻石為朐縣和櫃縣的分界線,與《漢書》對照,朐縣、祝其和贛榆縣之間是櫃縣。這里要指出的是,秦漢時「木」旁和「扌」旁相通,而櫃、拒、劇、莒為同音假借,所以櫃縣即為「莒縣」,莒國國都在今贛榆縣的大莒城、小莒城一帶,而贛榆、祝其、海曲(日照)以及現在的莒南縣、莒縣都屬莒國地域,所以莒縣名源於莒國名。
《漢書》「櫃」後注「根艾水東入海,莽曰祓同」。首先,水為古代河流的通稱,江淮河濟為古代四瀆,「江水」因為長而變成了「長江」,「河水」因為水色黃變成了「黃河」,淮水也稱淮河,只有濟水不變。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所有河流均稱水。「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當然是因為它小,但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根艾的反切是「Gai」,因此,根艾水應為贛水,為什麼注成了根艾水,就像我們現在學習漢語拼音一樣把瓢(piao)聽成了皮襖(pi』ao),也可能不會寫「贛」這個字,同時贛榆應該讀成Gai yu,而不應讀Gan yu。在地名學中,不應該用普通話為地名正音,例如,六安、六合的六都讀「Lu」,而滸墅關的滸則讀「Xu」。贛榆之贛就應讀Gai了。
贛水在哪裡,自然不是鄱陽湖五水之一的贛江(水),而是現在的青口河。大小莒城為春秋時期的莒國的都城。秦設贛榆後至西漢,縣城就正式夯土築城了,現城牆仍在。縣志中討論的弇(讀Gan或Yan)榆山無確切記載。但從這條河溯源而上,發現這條河的上源有二,一是發源於莒南縣的洙溪河(洙水),兩源分別發源於十字路鎮草溝北嶺和相溝鄉楊嶺箭北嶺,在洙邊村匯合後西折向南流。另一源為臨沭縣唐嶺鄉境內的鎮武河,鎮武河三條支流發源於玉山,在鎮武廟匯合後入青口河(現為塔山水庫)。《臨沭縣志》載:「玉山,在縣城東北15公里處,因山頂西南部有一塊潔白如玉的石頭,故名。」唐嶺鄉古時屬贛榆地,玉山不像古地名,是否是榆山之轉?兩千多年行政區劃變動頻繁,不無此種可能。因此,贛榆縣名應來源於「贛水榆山」,當然,榆山尚需考證。贛榆建縣於土城,其下游仍為櫃縣,東漢建初五年(80),由於贛榆縣劃歸東海郡,因此櫃縣臨海部分被劃入贛榆和祝其縣。
贛水是一條多沙河流,在土城建縣後,河道淤積,河中出現「古河套」(現為村)。因此金代復設贛榆時,遷至宋懷仁縣城城裡,城裡經歷了宋、金、元、明、清、民國六個歷史時期,號稱「六朝邑」。幾百年後,河道中泥沙又淤積出東、西「古河套」村。因而民國34年(1945),抗日民主政府把縣治遷到了青口。現莒縣縣治城陽鎮歷史上曾為青州駐地,青口鎮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鎮名。
由於海州話和贛榆話方言的差異,金代在現贛榆縣羅陽鎮境內設置的鹽務機構———臨洪灶,因海州話臨讀Ling而被誤寫成嶺洪灶,進而簡稱「嶺灶」;而「魯南城」海州話南讀Lan而變成了魯蘭城,進而有了魯蘭河;而柘汪和羅陽境內古代河口的造船廠———「圬工」也由於不明原意而寫成「吳公」,意義全失;宋庄鎮境內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積沙,像太平庄舊稱「沙頭」一樣,卻解釋為沙、寇兩姓合並取名沙寇村,純屬杜撰。因此對贛榆縣地名進行嚴格地考證,應是地名管理機構認真考慮的問題。
朐縣、贛榆、東海地名來源於山水也成為命名這一地區的慣例,灌雲縣取灌河、雲台山首字命名;連雲港因前有連島後有雲台山而得港名;連雲市因港而得市名;灌南地處灌河之南;響水縣則直接取自響水口,以至於後人還出了個「響水口橋口水響」的對聯在全國徵求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