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貴州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貴州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23 06:04:38

❶ 求有關貴州人文地理的小論文 2000字左右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 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特別是氣候獨特的可處。2002 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 。此外,還有受母岩制約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土、石炭土、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土壤 資源數量明顯不足,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佔全省總面積的83.7%。 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 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 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繫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 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面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陽河、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 積60420平方千米 ,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復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徵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於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於發展特色農業。

希望採納

❷ 貴州的人文地理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貴州人喜歡吃辣椒

❸ 求一篇有關貴州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已有的不要

憑我能想像到的 擬個提綱給你參考:
自然地理:
1、宏觀方面:貴州地處雲貴高原 為江南丘陵-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 平均海拔1100m左右 西高東低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是避暑勝地
2、地形地貌:貴州60%以上為喀斯特地貌 岩溶發育 遵義仁懷-赤水一帶為丹霞地貌 銅仁和黔東南有丘陵地貌
武陵山脈、苗嶺、黃果樹、萬峰林、龍宮、織金洞 草海等主要景點可以介紹下 其中黃果樹和龍宮是貴州目前僅有的兩個5a景區 織金洞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洞穴
貴州的特色動植物:黔金絲猴、大鯢、珙桐、桫欏、禿杉等等
3、礦產資源:貴州煤礦資源豐富 六盤水畢節地區都有豐富的煤礦 此外 開磷、貴鋁也很有名氣 興義是黃金產區 水力資源豐富
4、貴州是中國西南出海的要道 隨著滬蓉西高速公路 渝懷鐵路 宜萬鐵路的陸續開通 重要性有所下降 但貴陽仍然是西南重要的鐵路樞紐
人文地理:
1、赤水河有美酒河的美譽 以茅台為代表 紅軍在茅台的傳奇經歷及老一輩的厚愛更是奠定了其國酒的地位
2、貴州的煙草和茶葉也不錯;
3、當年紅軍長征在貴州有幾個亮點: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婁山關及滇川黔交界的雞鳴三省
4、貴州的民族文化很有特色 是苗、侗、布依、水、彝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之一 民族文化多樣 特色鮮明 貴州安順等地還有著名的屯堡文化 很有人文地理色彩
5、貴州在古代也屬化外之地,有眾多的土司文化,以遵義地區的楊氏家族為代表 統治遵義古稱播州陸續達800年 直至明萬曆年間 遵義市附近的海龍囤為其最後遺跡
6、貴州在晴隆縣的「24道拐」是民國時期修建的戰略要道 現在還在 10來 貴州大力發展交通事業 入滇 入渝 入湘的高速公路都修通了 目前正在修貴廣高速公路等等 鐵路在規劃實施的有貴陽-成都 -昆明 -廣州的高鐵 這些西部重點工程將極大的改變貴州交通落後的局面
這些東西寫下來 1000-2000字怕是綽綽有餘吧 這會兒能想到的就這些

補充一條:貴州的關嶺化石群可以放在貴州宏觀地理介紹

❹ 求一篇關於貴州自然與人文地理的論文

貴州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我肯定了解

❺ 貴州黔南都勻市的飲食習慣,人文地理,還有氣候特徵

都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日平均氣溫5.6℃。夏無酷暑,最熱的7月日平均氣溫24.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31.1毫米。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6.1℃,無霜期300天左右。都勻四季較為分明,三伏不熱,冬行夏令,秋高氣爽,氣候濕潤。

都勻境內北部多山地,中南部有狹長的河谷盆地,屬於喀斯特地貌,頗多暗河洞穴。
都勻毛尖由毛澤東於1956年親自命名,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貴州都勻市。都勻位於貴州省的南部,市區東南東山屹立,西面蟒山對峙。[9]
2014年,都勻市將茶葉發展基金由原來的60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以進一步培育毛尖茶產業,挖掘百年毛尖茶文化,提升都勻毛尖茶品牌。
都勻沖沖糕:一般在春,夏兩季的時較少,在秋,冬天時較多。
包穀粑:新鮮玉米製作而成,外麵包裹玉米葉,可直接食用,也可煎、蒸、油炸食用。
黃糕粑:糯米和紅糖製作而成。
獨山鹽酸菜:出口國內外的名產。
三都鐵板燒;盤江狗肉;惠水毛肚、牛頭牌牛肉乾;羅甸荷葉粑
都勻糟辣椒:用每年新鮮的紅辣椒洗凈,機器或人工打碎,加入白酒、鹽、少許味精和白糖攪拌均勻後,盛入瓦壇中密封一個月,整個過程不能沾半點油星。使用方法:炒菜、煮湯、炒飯的調料,既有酒的香醇,又有辣椒的辛辣,是都勻人家家必備的佐料。
苗家酸湯魚:苗家酸湯魚是一道獨特的美食,魚肉在酸湯里煮開約3-5分鍾即可食用,經過酸湯煮的魚魚肉酥嫩。

❻ 貴州省的人文地理(人類創造的物體)是怎樣的

在中國的西南腹地,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貴州,那裡的山、水、林、洞,天然生就,專原始古樸,回歸屬自然只需置身其中。 貴州的山,層巒疊嶂,喀斯特溶洞遍布全省各地,可謂「無山不洞,無洞不奇」;貴州的水,蜿蜒於深峽幽谷,給這個山區省份增添了幾分嫵媚。 貴州擁有中國第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也有奇特的「天下第一洞」——織金洞;西部的草海,綠如碧玉,風景優美,被譽為「高原上的明珠」;此外,湖光山色的紅楓湖、山水名勝舞陽河、風光秀麗的赤水十丈洞瀑布,以及瑰麗多姿的「大小七孔」,再加上純朴的民俗風情,極具誘惑力的風味小吃,都會構成你對貴州——這個給人意外、又令人遐想的地方,回憶的一部分。

❼ 貴州貴陽市的人文地理

十里無平地,四周都是山,貴陽人最能吃辣椒,貪官最厲害,石頭里都能榨刮出油來。

❽ 中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簡短概括 然後最好有表格

1、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對外交往中心,中國最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和航空交通樞紐之一。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陝西省,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絲綢之路起點,世界歷史名城,鍾馗劉海故里,華夏精神故鄉之一。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陝西臨潼是秦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4、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5、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戰國時期,河北的南部屬於趙國,北邊屬於燕國,所以河北又成為燕趙之地,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唐山是新興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北省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交通樞紐、工業大省。
6、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因居於天下之中,又稱「中州」和「中原」。河南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又是一個前進中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新興的工業大省、經濟大省。
7、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稀土偖量世界第一。
8、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9、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也是中國的「光學之都」。
10、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11、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12、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13、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14、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15、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16、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17、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18、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19、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20、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南昌是「四大火爐」之一。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上饒的三清山、圭峰則是世界自然遺產,九江有舉世聞名的廬山即世界文化遺產。
21、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22、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23、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建築和服務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24、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25、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26、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27、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轄區組成的北部灣經濟區是連接中國與東盟的橋頭堡。
28、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29、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省級行政區名稱由來及簡稱
1、北京市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期為都城。1928年設市,簡稱京。 2、天津市明初取天子津渡之間稱天津並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設市,簡稱津。 3、河北省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省名。元屬中書省,清為直隸,1928年始稱河北省,簡稱冀。 4、山西省位於太行山以西,春秋時為晉國,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簡稱晉。 5、內蒙古自治區 清為內蒙古地區,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 6、遼寧省因境內有遼河而得名,清初為盛京,後改奉天省,1929年改遼寧省,簡稱遼。 7、吉林省因境內吉林城得省名,唐為渤海地,明為女真地,清末置吉林省,簡稱吉。 8、黑龍江省因邊境大河黑龍江得省名,清初為黑龍江將軍轄區,清末置黑龍江省,簡稱黑。 9、上海市相傳吳淞江近海一段古稱滬瀆,宋設鎮,始稱上海,1920年設市,簡稱滬或申。 10、江蘇省清初屬江南省,後取江寧(南京)和蘇州各一字,置江蘇省,簡稱蘇。 11、浙江省境內有大河錢塘江(舊稱浙江)得省名,唐置浙江東西兩道,始稱浙江,清為浙江省,簡稱浙。 12、安徽省西周時皖山(今桂山)附近為皖伯封地,清初取安慶和徽州各一字置安徽省,簡稱皖。 13、福建省唐代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南宋置1府5州2軍,故稱八閩,因境內最大水系閩江,故稱閩。 14、江西省唐屬江南西道,宋屬江南東西兩路,元置江西行省,清為江西省,因其境內有大河贛江,故簡稱贛。 15、山東省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明字置山東布政使司,清為山東省,簡稱魯。 16、河南省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古屬豫州,元代置河南省,簡稱豫。 17、湖北省位居長江中游,洞庭湖之北,清置湖北省,古代部分地區屬鄂州,故簡稱鄂。 18、湖南省大部分在洞庭湖之南,清置湖南省,因境內有大河湘江,故簡稱湘。 19、廣東省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地,宋為廣南東路,明清為廣東省,簡稱粵。 20、廣西壯族自治區秦置桂林郡,宋為廣南西路,清為廣西省,1958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 21、海南省三國時始稱海南,明設瓊州府,清為瓊崖道,1988年由廣東省分出獨立建立海南省,簡稱瓊。 22、四川省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北宋置川峽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為四川省,簡稱川或蜀。 23、重慶市隋唐屬渝州,1997年從四川省分出後,設中央直轄市,簡稱渝。 24、貴州省秦置黔中郡,唐置黔中道,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簡稱貴或黔。 25、雲南省舊以雲嶺以南得省名,戰國楚時為滇國地,元代置省,簡稱雲或滇。 26、西藏自治區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27、陝西省清為陝西省,簡稱陝或秦。 28、甘肅省秦置隴西郡,清置甘肅省,簡稱甘或隴。 29、青海省因境內有青海湖得省名,隋置西海,河源等郡,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30、寧夏回族自治區1928年置寧夏省,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32、台灣省清初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置台灣省,簡稱台。 33、香港舊以運送莞香得地名,清代屬廣東省新安縣(今深圳市)。1842年後被英國佔領,1997年7月1日歸還中國,並設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 34、澳門舊屬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6世紀被葡萄牙佔領,於1999年12月20日歸還中國,並設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

❾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來征主要包括自人口、民族、宗教、工業、農業、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等。

人文地理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經濟, 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布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