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橫斷山專輯國家地理
⑴ 《中國國家地理》的主編單之薔是一個怎樣
單之薔,《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
畢業於吉林大學,1985年任職《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部。後來到《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擔任編輯管理工作。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出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辯證法學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特聘研究員等。
單之薔先生酷愛思考,觀點新穎,嗜書如命,行路萬里。作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執行總編,他熟悉編輯業務,善於策劃和組織編輯為廣大讀者喜愛的專輯和報道, "上帝為什麼造四川"、"選美中國"等專輯不斷的刷新雜志發行的奇跡。他曾率隊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絨布冰川,希夏邦馬峰,塔克拉瑪干沙漠,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秦嶺,長江源,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等地,親歷過許多艱險,記錄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地方。
單之薔經歷復雜,做過許多工作。大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但與其他文科生不同,單之薔對科學、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單之薔從事的工作與"地理"有關,因為地理科學離人文科學最接近。
在單之薔任主編以來,雜志策劃的"給中國最美的地方劃個圈"、"上帝為什麼造四川"、"走遍世界去問河"、"大香格里拉"、"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專輯不但創造了發行的奇跡,更成為許多人的經典珍藏。
能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正是許多人羨慕單之薔的地方。但他卻笑稱,"走"並不是他的本來目的。他曾經也是閉門造車的編輯,直至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受邀來到四川旅遊。走一圈之後,發現普通人們對四川的印象,還局限於天府之國、成都平原、人口眾多、物產豐富這老一套上。這時,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壩、涼山,廣大的土地,眾多的雪山,特別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貢嘎山、海螺溝等,庄嚴聖潔,與中國傳統審美中的名山大川有著不同的凜然大氣之美。
"看山要看極高山。"這是單之薔在"上帝為什麼造四川"專輯中提出的一個著名理念,他說,中國人幾千年來歌詠的都是東部的風景,卻忽視了西部的壯麗河山,中國人的審美應在珠峰前工作的單之薔當來一場革命,進入到欣賞冰川的時代。他的這個理論,得了很多人的熱烈響應,當時四川的一幫學者文人,也為他這個外來者的觀點而嘆服。
自此,《中國國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單之薔也開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覺得一個國家的公民應當對自己祖國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線上,他遇到過一群年輕人,他們都是大城市裡的白領,辭了職走完了川藏線,卻沒有任何收獲,也不知道身邊就有著壯麗的景色。這讓他更堅定的樹立起幫助人們掌握地理知識的念頭,他說這樣會讓人生更豐富。
作為一名行者,單之薔非常喜歡走在路上的狀態。就像文藝復興一定要回到希臘的源頭,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報道,就一定會親自去那個地方看看,而每次都會有著出人意料的驚喜和發現。
單之薔他說,攝影師的照片永遠是令人信不過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來以為中國已"沒什麼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後來發現自己錯了。在香格里拉地區,他看到了與現代婚姻制度並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個村子裡,每家都是四個兄弟共一個妻子;在常人通常認為危險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麗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腳下的石頭彷彿用水沖洗過一般,在陽光下閃著藍幽幽的光。
經常在西部地區行走,單之薔的考察生活並非人們所想像的輕松休閑的旅遊觀光,而是充滿了艱辛和危險。在敦煌附近,他們一行人為了尋找大規模的雅丹地貌,誤將車開到一條廢棄的國道上,路上到處是流沙,汽車很快就沒會油……而近乎絕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讓他們歡欣鼓舞;在珠峰,從未有人進入過的冰塔林美麗而充滿著陷阱,到處都是冰裂縫、冰湖,連當地向導也極力勸說單之薔不要下去,但單之薔"一意孤行",他笑說,最美的風景往往就在最險之處。
走過很多路的單之薔,嘆惜自己還有很多地方沒去,很多的書還沒有讀。看過這多風光,他一直堅持自己來寫專輯前的文章,他說,只有親自寫作才能去關注自然、研究自然。
單之薔是雜志社的總編,喜歡寫字、看書、引經據典,比如為了寫三峽,他會查出《唐詩三百首》里有54首關於長江的詩,有12首關於三峽的詩;他用喜歡隱匿的中國四合院建築和好炫耀、搶占制高點的西方城堡建築作比較,用地理知識解釋關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區別……此外,他還有很多受到爭議的"離經叛道"的論斷,比如認為植樹造林是個神話,質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為此動用了美國生態學家克羅門茨的"頂級群落"理論;青藏鐵路開通,他宣稱又一座長城誕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網友的抨擊。他的文字風格呈現出戶外人士的自然和穩重,同時又能令我們體會到讀書人那種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緒和沖動,他總是急於為那些默默無聞的山、湖、高原、濕地在城市裡討要一個恰當的"名分"。
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兩個極端之間來回奔跑。在一個極端,他和同行的難兄難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為一個朋友在登上冰川後全裸自拍興奮不已;在另一個極端,他作為一名單位人,每月必須按商業法則推動雜志社的流程,統籌每月雜志的按時出版,除了寫序言,還要穿西服打領帶,不定期進行讀者見面會或做演講……
顯然,單之薔已經適應了在兩個世界中來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鍾表一樣搖擺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時擺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訴記者,為了趕稿,自己有過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剛剛喝完面湯,便壓著帽子、穿著沖鋒服、戴上耳機,在鍵盤上敲打出他的經歷;可以想像,他敲出的,不是別的,是他一直在干,並想繼續做下去的事--建構中國的形象。
⑵ 求關於橫斷山脈的自然知識
橫斷山脈:中國四川、雲南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脈的總稱。山嶺海拔多在4,000∼5,000公尺,嶺谷高差一般在1,000∼2,000公尺以上。山高谷深,橫斷東西間交通,故名。山嶺自西而東包括伯舒拉嶺、高黎貢山、怒山、寧靜山、雲嶺、沙魯里山、大雪山、邛崍山等。在北緯25°∼29°40′之間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緯29°40′以北向西北展開,北緯25°以南向東南撒開。總地勢北高南低,高於5,000公尺的山峰多有雪峰、冰川。
橫斷山脈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一級階梯交界處。橫斷山脈是四川、雲南兩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區東部南北走向山脈的總稱,因橫隔東西交通,故名「橫斷」。橫斷山脈高山深谷相間,自西向東主要有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芒康山、沙魯里山、大雪山等,山嶺之間是河谷深切,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流貫。植物、土壤垂直分布明顯,具有熱、溫、寒三帶景色。
橫斷山脈南北差異大,北緯27°40′以南的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西部受西南季風影響多地形雨,溫和濕潤;雲嶺一帶濕度減低,背風谷地更為乾旱。
橫斷山脈由於走向特殊、地理位置特殊,它在地理、地質、生物、水文等諸多科學領域有重要意義。橫斷山脈成為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進入我國的通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被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兩條東西向的高大山脈所阻擋,沿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進入我國,給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帶來豐沛雨水,進而對這里冰川發育、植物分布有重大影響。由於橫斷山脈的形成過程是逐漸由近東西走向變為近南北走向的,使這里的生物逐漸進化出非常特殊的適應性,成為動物、植物學研究的熱點地區。
植被和土壤依氣候、地勢而變,從東南到西北,可劃分為:①邊緣熱帶季雨林-紅壤帶。②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帶。③暖溫帶、溫帶針闊葉林-褐色土、棕壤帶。④寒溫帶亞高山森林草甸-暗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帶。其中第2帶帶譜結構最完整,具有從亞熱帶到永久冰雪帶的所有分帶。如貢嘎山東坡:①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紅壤、黃棕壤帶(海拔1000~2400米)。②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棕壤帶(2400~2800)。③山地溫帶、寒溫帶暗針葉林-暗棕壤、漂灰土帶(2800~3500)。④亞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帶(3500~4400)。⑤高山寒帶流石灘植被-寒漠土帶(4400~4900)。⑥極高山永久冰雪帶(4900米以上)。
⑶ 求2005年09期《中國國家地理》西藏專篇
尼洋河下游:發源於米拉山的尼洋河一路向東流淌,經過八一鎮之後轉向南,匯入雅魯藏布江。在尼洋河的下游,一處處露出水面的沙洲將平靜的河水分成辮狀的河道,水流忽分忽合,滋潤著沙洲上的樹木青草,更是灌溉兩岸農田的淡水來源。河谷中溫暖濕潤,這裏海拔不過2000餘米,與西藏北部和西部寒冷乾旱的高原形成強烈的反差。攝影/謝罡
西藏的溫暖地帶在河谷
凡屬創作,大都追求一種出人意外的效果。一天,四川一位攝影師對我說:「我要去拍西藏的溫暖地帶。」我想:他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西藏是又高又寒的地方,他要拍的溫暖地帶是出人意料的。但我想西藏如此之大,溫暖地帶怎樣把握呢?
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我大約忘記了。忽然有一天,吉林一位攝影師拿來了許多圖片,這是他十幾次去西藏拍攝的。他給這些圖片起了一個總標題:喜馬拉雅五條溝。
看了這些圖片,忽然想起那位要拍「西藏的溫暖地帶」的攝影師。我想告訴他:現在擺在我面前的這些圖片拍攝的就是「西藏的溫暖地帶」。因為西藏的溫暖地帶都在「溝里」,也就是在河谷里。
不僅西藏的「溫暖地帶」在河谷里,西藏的人文精華也都在河谷里。比如西藏的第一大城拉薩在拉薩河谷中,第二大城日喀則在年楚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的河谷中,昌都在瀾滄江河谷,林芝在尼洋河谷。排在前面的城鎮無一不在河谷中,西藏那些古老的縣城、安寧的小鎮又何嘗不是在河谷中。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這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什麼叫高原呢?一個大面積的抬升起來,周邊陡峭的區域叫高原。高原之上並不是沒有河谷高山,而是平緩的地方占據較大的比例。在西藏,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表佔46%,海拔3500—5000米的地表佔46%,海拔3500米以下的地表佔8%(數據來源於《西藏農業地理》)。這是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一是你在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確實太高了;還有一個現象:海拔越高的地方占的地方越大,海拔低的地方占據的地方很小,其實這正是高原應該有的特徵,平原和山區則與此相反。海拔3500米以下的區域雖然很少,僅佔8%,但這些區域基本是河谷地帶,西藏的富庶繁華都在這8%的河谷當中。
年楚河上游:懸崖峭壁之上的宗山抗英古堡,讓我們不再懷疑這里就是西藏南部海拔4000餘米的江孜古城。江孜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的北岸,每年7月,江孜會因為油菜花的盛開而變得熱鬧起來。年楚河流域是西藏又一片富饒、繁華之所,本性耐寒的油菜花在充足的日光下生長旺盛,油菜籽榨出的油品質極高。攝影/趙春江
西藏的河谷都是迷人的河谷
西藏的河谷都是一些迷人的河谷,它們是中國境內僅存的沒有被工業文明所污染的一些河谷。西藏最大的河流雅魯藏布江上還沒有出現攔河的大壩,河水還是清亮亮地流淌,它的一些支流更是魚翔淺底,沙鷗群集,不似內地的河流,人喧馬鬧,禽鳥不孵。有一年我從拉薩去機場,一段路在拉薩河畔行駛,我看到岸邊、水中、沙灘上到處是飛來的水鳥:赤麻鴨、鳳頭潛鴨、斑頭雁、棕頭鷗、紅腳鷸成雙結對,追逐嬉戲。
4—5月份的尼洋河谷,滿山滿谷的桃花綻放,若紅雲粉霧,點亮整個山谷。如此說來,似乎西藏的河谷景色優美,滿是田園的安謐,可是你抬起頭來,或者遠望,你就會看到優美的田園之上是雪峰。這時你才明白,用優美的田園來形容西藏河谷的景色是不夠的,田園之上是壯美,是崇高。在米林縣一個叫「派」的小鎮,你站在雅魯藏布江畔,可以看到海拔7000多米的兩座雪峰南迦巴瓦與加拉白壘在江兩岸對峙。那些登山的人就是從這些河谷中桃花掩映的村莊出發,去接近那些冰雪閃耀的高峰。
雅魯藏布江中游:米林一帶的桃花,是藏東南春季不可錯過的風景。在雅魯藏布江的中游,寬闊的河谷孕育了沃土良田,這里村莊田壟掩映於桃林之中。有人把這里比作蘇杭,殊不知雅魯藏布江畔的桃樹並非人工培育的觀賞品種,它們花色秀美,枝幹偉岸,一棵桃樹要幾人才能合抱。桃花盛開的河谷兩側,是海拔5000甚至6000米以上的極高山,雲霧間雪峰閃耀。富饒的高山河谷,景色壯美撼人。攝影/楊樺
溫暖之地是河流製造出來的
在西藏,河流對於人們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了飲水和灌田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交通和溝通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河流在高原上製造出了溫暖之地。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知道氣溫隨著海拔上升而下降,有專家測出在西藏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58℃,反之亦然,地勢每降百米,氣溫升高0.58℃。
青藏高原南部邊緣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高度達6000多米,高原內部東西橫亘的岡底斯山平均海拔高度也在5500米以上但是被這兩列山脈夾持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海拔卻在3000—4000米之間,相對高差在1500—2500米之間;藏東南的橫斷山與其間的河谷平均高差1000—2000米。如此高差,使得河谷比高山和高原的年均溫高出5℃以上,夏季河谷的氣溫就更高了。
河流在高高舉起的寒冷高原上流淌,河流的侵蝕和搬運輸送之功,把高原切開了一道道豁口(在冰期也有冰川的侵蝕挖掘作用)。在高原不斷抬升的過程中,河流用切割拒絕上升,大地在上升,河流要下降,二者較著勁,較勁的結果是周圍在抬升,河谷則不斷加深或抬升較慢。終於河谷變得又寬又深,海拔越來越低,隨之河谷也越來越溫暖了,最終遠離了高原上的寒冷。
西藏的「胡線」:從巴青到吉隆畫一條線
西藏的地勢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基本是高原,東南多河谷;西北的阿里和羌塘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到了東南的墨脫、察隅一帶則降至2500米以下,直至雅魯藏布江的出境口——巴昔卡,海拔才100多米。從巴昔卡到阿里,你看到的景色有如從赤道到南極或北極。
藏西北高原的河大多是內流河,河短水弱,流向高原內的湖泊;東南地區的河流就不同了,大多是外流河,多發源於西北,但流到東南,已是河闊水豐的大河。這些大河的河谷地帶才是農業生產和人類聚集的地方,才是西藏的富裕之地。西藏的人口分布很像整個中國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具體說就是西北人稀地廣,東南人稠地狹。在西藏也可以畫出一條「胡煥庸線」,從東北部的巴青縣到西南的吉隆縣畫一條線,此線以西,土地面積佔西藏60%,人口只佔15%;此線以東,地佔40%,人口卻佔85%。此線以東,是農區、林區、半農半牧區;此線以西,是牧區,僅有極少的農區;此線以東,是較溫暖較濕潤的高山河谷區;此線以西,是很寒冷很乾燥的高原極高山區。
西藏的富饒之地主要集中在「一江兩河」,也就是雅魯藏布江中游,還有拉薩河與年楚河的中下游,這兩條河也是雅魯藏布江的支流。雅魯藏布江中游基本上在高原面上流淌,坡降不大,流速緩慢,河谷寬闊,有些地方寬2—3公里,在支流匯入的地方有時寬達10公里左右。這些地方良田沃土,人煙稠密,西藏80%以上的人口聚集在這里。
除了「一江兩河」,西藏還有一個區域很富饒,那就是「三江地區」,這三江就是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這里指的是三江的上游地區。這些地方是深切的河谷,但西藏一些重要的城鎮卻坐落在河谷中,如怒江的邊壩、洛隆;瀾滄江河谷中的昌都、芒康等地;金沙江畔的江達。三江的河谷地帶,熱量頗高,降水較豐,是西藏的田園樂土。
西藏還有一個富饒的區域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從印度平原上崛起,阻擋了北上的來自印度洋的雲團水汽,這些洶涌的雲團水汽在爬升過程中,變成了豐沛的降水。這些豐沛的降水匯成奔騰的河流,在喜馬拉雅山脈崛起的過程中,把喜馬拉雅山脈切割得支離破碎。這其中有的河谷又深又長,順著這些曲曲折折的河谷,可以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從山之北到山之南。這些河谷並不僅僅是通道,它們本身就是生存的富饒之地。
喜馬拉雅山脈南部這些河谷從西向東數來:普蘭河谷、吉隆河谷、樟木河谷、亞東河谷、錯那河谷、隆子河谷,一直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即墨脫所在的河谷。還有一些較小的河谷,如嘎瑪溝、陳塘溝等,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氣候之溫暖,景緻之美麗並不遜色。這里不能不說的是,喜馬拉雅山脈東南部還有很大一個區域在我們的國境線內,卻被印度非法佔領,即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區域,這個區域大約接近於一個浙江省的面積,是西藏最溫暖的一個區域,也是西藏可以種植水稻的地方。這個區域有許多河谷,重要的有察隅河谷、丹巴河谷、西巴霞河谷、卡門河谷等,這些河谷無疑都是富饒美麗的河谷。
還應該說一下的是西北部阿里高原上的幾條河谷。雖然阿里高原上河流稀少,但是僅有的幾條河谷恰恰是這一地區的富饒之地。較著名的一條是象泉河,一條是獅泉河。因為去古格王朝遺址,我曾在象泉河畔的一個小村莊逗留,一天早晨,我站在一處山坡上,看著霧氣在河面上飄浮,田野滿是收獲的青稞,村莊在晨霧中醒來,牛羊從一家家湧出,匯合成一群,由牧人趕到河邊的草地。一時間,牛鈴聲聲,炊煙裊裊,我忽然理解了為什麼這里能出現一個古格文明,過去關於阿里高原寒冷貧困的印象煙消雲散了。
西藏河谷的神奇之處
人們為什麼生活在這些河谷中呢?除了因為它們溫暖,還因為它們富饒。
這些河谷有著別處沒有的神奇。有一年我去珠穆朗瑪峰,曾經沿著雅魯藏布江河谷前行,藍天麗日下的油菜花海,黃得耀眼。從珠峰迴來時,我們走的另一條路,進入了年楚河谷。年楚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一條支流,年楚河谷是西藏的主要農業地區,也是西藏的富裕之地。在這條河谷,我們又與油菜花海遭遇。原來油菜是西藏分布最廣、種植最多的作物之一。西藏人為什麼願意種油菜呢?原來西藏的油菜品質之優,是內地的油菜無法相比的。我看到一本書中是這樣說西藏油菜的:「西藏油菜具有籽粒大、產量高、品質好的特性。千粒重達4.5—6.7克,比內地平原地區高一倍。目前全國三個含油率達50%以上的品種,都分布在西藏。」
不僅是油菜,一些農作物只要是西藏生產的,一定是產量高、個頭大、品質好。比如甜菜,西藏的甜菜比我國北方的甜菜平均單根重20—30%。西藏的蔬菜也一樣出色,蘿卜重20多斤,甘藍直徑可達50厘米,4頭干蒜就是一斤
甚至西藏的森林也比別處有許多特殊之處。西藏東南林芝、波密一帶的雲杉、冷杉林,其林木之高大,木材蓄積量之高,世界罕見。波密一帶的幾塊林地,200年樹齡的雲杉,平均直徑92厘米,高57米,每公頃木材蓄積量達2000立方米。
為什麼西藏的河谷地帶有這些神奇之處呢?
凡是去西藏旅行過的人,都會對西藏的藍天留下深刻印象。其實西藏的藍天就是獨有的優勢,也是西藏農作物和森林生長優於別處的原因。
雖然西藏的這些地方比同緯度的內地平原溫度還是低,但青藏高原上空氣稀薄,塵埃少,透明度高,再加上雨季短,晴天多,因此高原上光照充足,輻射強烈,內地人去西藏,稍不留神,就會被曬得色黑皮爆,這是輻射較內地強烈的緣故。而這些正是農作物和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夏溫偏低,生長期長,光合作用強烈,有機物質積累高,這些都是西藏農作物和植物生長的極特殊的條件,這是上帝對高原寒冷的補償吧
⑷ 橫斷山屬於哪個省份
中國四川省、雲南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的總稱。長近 900千米。海拔4000~5000米,嶺谷的高差一般在1000米以上。山高谷深,橫斷了東西交通,故名橫斷山脈。山嶺自西向東包括色隆拉嶺、伯舒拉嶺(南延為高黎貢山)、怒山、寧靜山(南延為雲嶺)、沙魯里山、大雪山 、邛崍山等 。北緯25°00′~ 29°40′之間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緯 29°40′以北向西展開 ,北緯 25°以南向東南撒開。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嶺多雪峰冰川,位於北緯27°10′的玉龍雪山海拔 5596 米 ,為中國緯度最南的現代冰川分布區 。山嶺褶皺緊密 ,斷層成束 ,怒江 、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安寧河等許多大河都沿深大斷裂平行發育。各條斷裂帶在第四紀都有活動。怒江以西的騰沖地區有第四紀火山群,龍陵縣、潞西縣一帶近年也曾發生過強烈地震。南北差異大,北緯27°40′以南的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西部受西南季風影響,多地形雨,濕潤溫和;雲嶺一帶濕度減低,背風谷地更為乾旱。山地植被以雲南松為主 。 北緯 27°40′以北垂直分 帶明顯 ,2800 ~3800 米為 高山松林 、雲南松林 , 陰坡 為雲杉林 ;3800~4200米為冷杉 、紅杉林 ;420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 、草甸帶;4800 ~ 5200 米植被稀疏 ,為高 山 荒漠帶 。北緯 30°以北, 3200 ~ 4200米為寒溫帶針葉林 ,以雲杉林為主。是中國重要林區,但由於山勢坡度大,交通不便,開采難度大,採伐不當地區易 導 致 水土流失 。農業區主要集中在 2800 米以下,最高上限約3900米左右。主要以 生產茶 、油 桐、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木為主。產貝母、冬蟲夏草、大黃、黨參、五味子、天麻等葯材。河流流量大,落差急,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⑸ 橫斷山地區有什麼特別的氣候條件
橫斷山區氣候垂直變化較之我國其它地方都要顯著得多。就年平均氣溫而言,垂直遞減率由下往上增大: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氣溫就將下降0.7-0.8℃。降水特徵也十分明顯。白馬雪山距水汽來源較近,按說降水量本該豐富,但是不然。它只在高山上部降水較大,而且較之西部群山降水已大為減少。這是因為近南北走向的山脈河流幾乎與西南暖濕氣流迎面相遇。但大量水汽在白馬雪山以西的高黎貢山、碧羅雪山迎風坡凝結降落,到雲嶺-白馬雪山一帶勢頭已弱,俯沖而來的氣流來不及大量降落,就越山而去,在背風坡上部落下。所以白馬雪山降水特徵與眾不同,它的最大降水量不在迎風坡而在背風坡上部;一日最大降水量不在雨季而在冬季。
享譽世界的橫斷山,范圍大致在北緯23°至33°、東經94°至103°之內,面積4O多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5%左右,其主體位於雲南省境內。橫斷山由一系列南北縱橫的大山組成,由西而東分別為伯舒拉嶺 ― 高黎貢山、四莽雪山 ― 怒山、寧靜山 ― 雲嶺、雀山 ― 沙魯里山、折多山 ― 大雪山、邛崍山,各山之間分別夾持著恩梅開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等河流。橫斷山的雄險奇秀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座名山相媲美,我國著名的三江並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就位於橫斷山境內。依據橫斷山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可以將橫斷山分為南、北兩部分,北段山高谷深,比肩接踵的一系列山脈中巍然聳立著梅里雪山等終年積雪的山峰,顯得威武雄壯,而南段海拔則逐步降低,各個山脈呈扇面狀散開,河谷也較為寬廣,相比之下顯得清秀溫柔。橫斷山是我國乃至於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就種類而言,橫斷山區有魚類237 種及亞種,佔全國淡水魚類的23%;兩棲類81種,佔全國的3O%;爬行類119種,佔全國的35%;鳥類585種,佔全國的49.4%;獸類230餘種,佔全國的35%左右。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如亞洲象、滇金絲猴、長臂猿類、小熊貓、巨蜥、蟒蛇、中華鱘等在該區均有發現;另外橫斷山有許多特有動物類群,因而被冠於「南北動物走廊」和「物種分化中心」等稱謂。橫斷山「南北動物走廊」的稱謂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橫斷山區的動物資源十分豐富;二是指南北動物類群在此交匯。橫斷山區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是由其特殊的地理、氣候和地質特徵決定的。從氣候上講,海拔每上升100米,相當於從緯度上向北移動100公里。橫斷山雖南北縱貫僅1000餘公里,但由於海拔落差達3000餘米,其氣候變化非常顯著,從熱帶、亞熱帶、南溫帶、北溫帶一直延伸到北寒帶,因而適應於不同氣候條件的動物在橫斷山區均有分布。橫斷山區的絕對海拔變化也非常明顯,從河谷到山頂,一樣可以劃分出上述各個氣候帶,因而立體氣候十分顯著,促使動物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徵。在第四紀冰期時期,橫斷山區並沒有廣泛的冰蓋產生,因而也使許多古老動物得以保存下來。另外,橫斷山是由於印度半島向北漂移而與歐亞板塊相碰撞而形成的,許多物種也是由印度半島遷移到了橫斷山區。由於橫斷山各山系北高南低,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的動物可以沿著水汽通道向北滲透,而我國古北區的物種也可以沿山而下到達橫斷山區,因而使橫斷山區成為「南北動物走廊」。
望採納
⑹ 橫斷山氣候特點
橫斷山脈氣候上受抄高空西風環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風環流的影響,冬干夏雨,干濕季非常明顯.
一般5月中旬~10月中旬為濕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區超過90%,且主要集中於6、7、8三個月; 從10月中旬~翌年5月中旬為乾季,降雨少,日照長,蒸發大、空氣乾燥。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高原面年均溫14~16℃,最冷月6~9℃,谷地年均溫可達20℃以上。南北走向的山體屏障了西部水汽的進入,如高黎貢山東坡保山,年降水量903毫米,年均相對濕度70%,西坡龍陵分別為2595毫米和83%。
⑺ 中國景色的作者介紹
單之薔,男。《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畢業於吉林大學,曾擔任過高中數學教師、環境保護局的職員。1985年分配到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部,後來到《中國國家地理》。為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副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出版委員會副主任。發行量近百萬冊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擁有廣泛的讀者,各行各業人士如媒體、探險者、攝影師、白領、學生、老師等都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廣大讀者。
單之薔先生酷愛思考,觀點新穎,嗜書如命,行路萬里。作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執行總編,他熟悉編輯業務,善於策劃和組織編輯為廣大讀者喜愛的專輯和報道, 「上帝為什麼造四川」、「選美中國」等專輯不斷的刷新雜志發行的奇跡。他曾率隊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絨布冰川,希夏邦馬峰,塔克拉瑪干沙漠,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秦嶺,長江源,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等地,親歷過許多艱險,記錄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長期遊走於自然之中、並深受人文和地理學科浸潤的單之薔,深諳人與自然交流的內涵,他的文字總是娓娓道來,既充滿對自然世界的美好認知,又不乏理性或激情的描述。那些看似簡單的遺存、平凡的山水景觀或者事物,通過他提供的框架和視角,往往被勾勒出具體生動的場景和模樣,激發出無數讀者對中國景觀的無限嚮往。
⑻ 橫斷山脈地質災害多發原因
(1)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越來越大,容易誘發地質災害 (2)①橫斷山版區山高谷深,地形坡度權大。②斷層發育,岩石破碎,鬆散碎屑物質多。③降水量大,多暴雨。④地表植被破壞嚴重 (3)大型建設工程要加固,要有防震結構;對於容易發生泥石流的地段要盡量避開,或者對岩體進行加固。 解析: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獲取也不斷增多,人類對土地的利用強度也不斷加大,地表環境的改變不斷加深,嚴重影響著地表的穩定程度,例如:人類的亂砍濫伐、陡坡開荒、山區開礦等都容易誘發不同的地質災害。泥石流的發生與起伏的地形、鬆散的地表、持續的降水有關。本圖是我國西南地區部分圖,西南地區由於處在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是我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區。在進行大型工程建設時要注意防震,需要增大大型工程的抗震能力,還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高風險區。
⑼ 中國國家地理 四川專集目錄
嘿嘿,找到了,2003年9月中國國家地理四川專集
目錄
P20 中國人對青藏高原的科學探索
P28 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大事記
撰文/劉晶
P60 與老青藏面對面
撰文/劉晶 攝影/章銘陶等
P76 中國水壩:遊走於期望與聲討之間
撰文/渭一
P88 反水壩運動在世界
撰文/范曉 易水
P100 數字模擬 重現北京老城
撰文/盧正剛 數字圖象/水晶數字科技公司
P114 龍岩:北回歸線上的綠洲
撰文/茹果 攝影/姜平
P124 追尋日本的玄奘——圓仁足跡
撰文.攝影/阿南史代 翻譯/朱麗雙 閻彩娥
地理視點
P18 閱讀青藏高原
撰文/馬麗華
P70 要不要給子孫留一條自然的河
簡介
河流是有生命的,這不是比喻。美國地理學家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有個著名的「侵蝕循環」理論,他把河流的發育過程分為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三個階段。大地上某個區域地殼上升,山脈隆起,隨之河流誕生,開始發育。地殼上升的越快,河流切割的越深,這時的河流激流澎湃,昂揚奮發,河谷呈V字型,正處於青年期;隨著河谷的深切,兩岸崖壁岩石發生的風化和在重力作用下的坍塌和滑坡,使河谷開始變得開闊和坡度變得較緩,這時的河流是壯年;當地殼上升變得緩慢或終止時,河谷將變得越來越開闊和平坦,最終地殼隆起被夷平,河谷變成準平原,河流進入老年期,最後河流死亡。這就是河流的一生。然而河流的壽命是非常非常長的,長到以百萬年,千萬年計。
人類活動可以縮短河流的生命。對河流影響最大的是在河流上規劃了一處處大壩,稱之為梯級開發。有一個概念曾經很時髦——河流的渠化,就是通過建一個一個的大壩,把自然的野性的河流渠道化。實際上這一處處大壩好象是河流的養老院,使河流一段一段地提前進入老年期。說河流的壽命彷彿有些遙遠,那種時間尺度太大,人類個體的生命根本無法見證,但是那些人工水壩的壽命卻是人可以見證的。
我剛剛去了四川,在從成都奔康定的路上,我看到了青衣江上,一個水庫被河流攜帶的卵石淤滿,河水從大壩頂上奔騰而下的景象,作為一個水庫,它的生命已經結束了。
四川西部——橫斷山區,到處是深切的峽谷和湍急的河流,這種景象在旅行者的眼中是美景,但在水電開發者看來卻是水電的富礦。在川藏線上,我看到公路被迫改線,原來這里正在修建一座水電站。當我離開川藏線,駕車駛向一條鄉間公路,正陶醉於河流兩岸如畫的牧場和藏式居民時,同行的向導告訴我,這里也已被規劃為一個水電站......
川西之行,給我一個印象是:好象每一條河流都被水電建設者規劃好了建多少個水壩,不僅僅是規劃,深山峽谷中到處都是水壩建設的工地。中國好象進入了一個水電建設的高峰期。
回到北京,我接觸到一個重要信息是雲南怒江上要建水壩,引起了一場討論。討論中一個重要的論題是:要不要給子孫留一條原生態的河?因為怒江是我國目前沒有建水壩的兩河之一(另一條是雅魯藏布江)。
當我接觸到這個問題時,悚然一震,這一問題為何如此有力,似乎將人從沉睡中驚醒。
關於在河流上建壩所引起的生態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三峽大壩的爭論是高峰。主張建者,理由十分充足有力,如:發電、防洪、灌溉、航行等功能,反對建者針鋒相對,如:水生物洄遊路線受阻和環境的改變、引發泥石流、滑坡和地震、大量的生態移民、對河口地區堤岸的影響等等......
在「經濟發展」的強大壓力下,關於生態的觀點總是顯得蒼白,最終還是建壩的觀點取勝。
然而怒江上要建水電站,反建壩者的觀點卻一反常態,根本就沒有提什麼生態環保之類的理由,而只是問一句:要不要給子孫留一條原生態的河?
這一問之所以有力,在於它彷彿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退縮到角落裡的奮力一擊;又好象是理性的訴說無效後被迫求助於情感。
這一問隱含的前提是:所有江河都被一處處大壩截斷了,難道不能留一條嗎?這裡面的比例是「所有比一」。
這一問裡面隱含的另一層意思是:難道不能留一條原生態的河給子孫後代們研究、觀賞嗎?甚至留一條原生態的河與那些建大壩的河對比之用。
「留一條原生態的河流給子孫」。這問題的提出多少有些悲涼。想想看,人們對自然的改造已經深入到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我們總是把自然和人文相對提出,但是還有人類沒有干涉過的純粹的自然景觀嗎?
留一條原生態的河流給子孫後代,我想起一串類似的問題:譬如:留一塊未開採的煤田、油田給子孫;留一塊荒野給子孫,甚至我們還可以提出是否應該留一片未經科學考察的區域給子孫後代。因為子孫們也有到一片荒野上考察的願望和權利呀?
⑽ 橫斷山是怎麼形成的
橫斷山文字
2007年1月,長期從事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研究的專家周小林,從自然地理、民族文化、人文旅遊、區域經濟等多方面相關聯的角度,創造性地提出「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的全新概念。
周小林認為,為全力推進中國西部的發展,四川、雲南、西藏、貴州、甘肅、青海等六省區應緊密地團結起來,擯棄狹隘的「香格里拉」概念,全力著手聯合打造「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使之成為中國西部文化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板塊。
周小林提出的「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涉及四川、雲南、西藏、貴州、甘肅、青海等六省區,其范圍介於北緯21°~35°、東經92°~105°。
以現行的行政區劃表現,「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范圍:
東界在四川省廣元——綿陽——都江堰——樂山——宜賓——貴州省畢節——六盤水——興義——雲南省個舊一線以西;
西界在青海省曲麻萊——雜多——西藏自治區邊壩——工布江達——朗縣——雲南騰沖一線以東;
北界在青海省瑪多——甘肅省合作一線以南;
南界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景洪一線以北。
「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范圍內的面積共1336723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3.92%。
「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范圍內的人口共8506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55%。
「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區內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湖泊瀑布、地熱溫泉等奇異景觀。是世界上罕見奇特的自然風光最為多樣、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區域內的九寨溝、黃龍、若爾蓋、米亞羅、卧龍、四姑娘山、卡龍溝、稻城、海螺溝、貢嘎山、新都橋、丹巴、九龍、色達、德格、都江堰、青城山、樂山、峨眉山、蜀南竹海、木里、瀘沽湖、梅里雪山、麗江、大理、西雙版納、羅平、元陽、虎跳峽、香格里拉、怒江、獨龍江、馬嶺河、大方、玉樹、甘南、林芝、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波密、察隅、墨脫等等地方早已成為國內旅遊的熱點,成為國內外旅遊愛好者無限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區域內有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藏族、傣族、德昂族、獨龍族、哈尼族、回族、基諾族、景頗族、拉祜族、僳僳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水族、瑤族、彝族、壯族、仡佬族、佤族、珞巴族等28個少數民族世居於此,他們在這里世代繁衍、交往、遷徙,為後人保留下了大量古老文化的信息,日積月累,形成一條特殊的民族走廊和歷史文化沉積帶。
「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區域面積雖然僅佔中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3.92%。但卻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之美譽。
由於區域內最底點與最高點海拔高差達7700餘米,致使這里雲集了相當於北半球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和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和生物群落,有10個植被型、23個植被亞型、90餘個群系。
文字 「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區域內擁有高等植物460餘科、2800餘屬、18000餘種,科、屬、種的數量分別佔全國的95%、73%、65%。其中,有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160種(類),佔全國總數的63%。區域內有脊椎動物1900餘種,佔全國總數的63%,其中陸生脊椎動物1500餘種。在中國公布的335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內就有220餘種,佔全國總數的66%。「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內還擁有2200多種觀賞植物,其中花卉植物在1700種以上,不少是珍奇種類和特產植物,堪稱為珍樹、奇花、異草的「花卉王國」。
西藏自治區東部及四川省、雲南省西部南北走向山脈的總稱。北高南低,北部山嶺海拔5000米左右,南部降至4000米左右。高山深谷相間,山嶺與河谷高差達1000-2500米。
初 識 橫 斷 山
「一山歷四季,十里不同天」,或許是大部份中國人對橫斷山的認識。
我用了三個多月時間,沿著滇藏、川藏兩條公路在橫斷山區走了一圈,對橫斷山多少有了點浮淺的感性認識。
橫斷山西起西藏林芝地區,呈扇面形向東南延伸,一般高度在三至四千米之間,多雪山、冰川。它是構成藏東、滇北、川西高原的主體山脈。不知那位學者為這個山脈命名為「橫斷山」。這是個十分恰當的命名。因為橫斷山為西北至東南走向,而至北向南先後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許多江河從橫向攔腰數十次切開橫斷山。從而形成舉世聞名的三江並流,和眾多大峽谷的壯麗自然景觀。
橫斷山的過去和現在
橫斷山山高谷深,嚴重阻礙了交通,「橫斷山,路難行是它的交通寫照。古代居住在西藏的藏民,使用馬邦翻越橫斷山到川、滇一帶運茶進藏,形成歷史上聞名的「茶馬古道」。但在這古道上「作古」的古人有誰能說清楚呢!紅軍長征也曾翻越過橫斷山,當時許多紅軍將士不畏敵人圍追阻擊的炮火,卻倒在了橫斷山嚴酷的自然環境之中。新中國剛成立,在修築川、藏公路時,有資料講;二千四百多位工程兵幹部戰士犧牲在橫斷山中。
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國政府曾向這里投入過大量資金,用以完善這里的交通狀況,目前這里許多地方都有公路相通,然而形勢並不令人樂觀。其原因是:橫斷山區的公路差不多絕大部分都穿行在谷嶺之間,用坡陡彎急,危機四伏來形容是客觀的。在這種環境下行車,稍有不慎便會車毀人亡。頻繁地交通事故,不知使多少人葬身峽谷。橫斷山的惡劣氣候,常常造成山體倒塌及泥石流,又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橫斷山啊!橫斷山,快變成了「魂斷山」。
由於交通困難,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發展,人們迫不得已,大量砍伐森林謀生,結果;使森林植被受到嚴重破壞,從而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又由於橫斷山區的江河是從高原向四川盆地流去,河床比降大,水流急,江河的泥沙滯留不住,被源源不斷地沖向下流,再加上這里目前除二灘水庫外,再沒有其它大型水利工程,每逢雨季來臨,各條江河攜帶上億噸的大量泥沙,向長江中、下流地區沖去,致使長江中、下流地區河床不斷抬升,稍有洪水泛濫,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會頻繁受災,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這就是我看到的橫斷山,面對這樣的嚴峻事實,決不能讓橫斷山變成「魂斷山」,我們必須去認識它、改造它、利用它。
不可忽視橫斷山的經濟價值
橫斷山是否如上述講的那麼可怕!?回答是否定的。其實橫斷山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各種資源,最近有兩部電視劇在上演,一部叫《大裂谷》,另一部叫《遠濰》,分別以攀枝花鋼鐵公司和二灘水電站建設為背景,描寫從無到有開發橫斷山的創業故事,這兩個地點相距不到五十公里,同處橫斷山區。兩部電視作品中,分別有句說到橫斷山資源的話題,這兩句話都很精彩。一句是:「雅礱江流的不是水!是「油」」。另一句是:「大裂谷中的稀有金屬礦沙,被金沙江流水沖走了,這些礦沙比金沙更貴重!」這是文學作品中的兩句台詞,然而通過這兩句台詞,的確說明橫斷山裡的地礦資源以及水力水利資源是何等豐富。日本人感嘆地說:「上帝賜給了中國一個大裂谷〈橫斷山〉。」作為中國人難道不應當好好認識一下橫斷山嗎!
橫斷山區的地礦資源不僅豐富而且貯量大、類別多。橫斷山地處高寒地區,土地沒有任何污染,這里的農、牧產品是真正的綠色食品,橫斷山區的原始森林從亞熱帶直至寒帶呈立體分布,真是多種多樣,橫斷山區的原始森林中棲息著包括大熊貓、滇金絲猴等許多珍禽異獸,橫斷山中生長著比比皆是的奇花瑞草,可謂繁花似錦,不僅有極高的觀賞性,而且是非常貴重的中葯材,特別是橫斷山區的各條江河,它們共同組成長江上游水系。水力、水利資源極其豐富,僅以二灘水庫為例,它的裝機容量是三百三十萬千瓦時如果把橫山區的江河水力、水利都利用起來,估計總容量將超過一億萬千瓦時,這是個多麼大的數字啊!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橫斷山區自然資源是何等豐富而繁多。可以這樣說橫斷山是我國的地礦基地、 是綠色食品基地、 是森林基地、是水力水利基地、是珍稀動物基地、是鮮花基地、是中葯材基地甚至是旅遊基地。我們一定要好好地認識一下這塊風水寶地。認識這塊寶地如今仍然處在貧困之中,認識它由於過去沒有好好改造它利用它,這塊寶地年年興風作浪,給我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人員傷亡。現在該清醒清醒,反省反省了。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在發展東部地區經濟同時,一定想到西部地區的橫斷山,我們不能只在東部一味的綿上添花,而應該到這里來雪中送送炭。建設好西部不能只是雷聲大而雨點小。必須是東西部同時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平衡,才能相輔相成,才能互相促進。只有把橫斷山區建設好才能給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保駕護航作用。
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後花園
前文提到橫斷山是旅遊基地,這里重點說說橫斷山的自然景色。
我在通往芒康的路上,有幸聆聽到一位美麗藏族姑娘唱的長調,說實話,她不是唱給我聽,唱長調是她們的習慣,她用的又是藏語,一句都聽不懂是啥意思,可是透過她那高昂優美的歌聲,彷彿把久遠引回到現時,歌聲把我在橫斷山中看到的一切都融進去了,這歌聲帶著高原特有的韻味,也帶著現實向未來飄去。歌聲實在太美太妙了。我想只有在如此美麗而神奇的地方,才能孕育出如此優美而動聽的歌聲。實際情況確實是這樣:夏天〈我去的時間都是在夏天,所以只說夏天在橫斷山中行車,時而穿雲奪霧,處處呈現青山隱隱,流水悠悠景象,宛如幅幅水泊淡青中國寫意畫長卷。時而藍天白雲,雪山冰川相映其間,草原鮮花,滿地牛羊。其明快亮麗,酷有法國油畫風格。這就是橫斷山給人的視覺感受。在橫斷山中行車往往還會遇到這種情形,當在金沙江畔時,此時熱浪襲人,行車一小時,則會看到滿山鮮花,碩果累累,再過一小時,卻是雪山冰川寒風逼人,四季就這樣被壓縮在兩小時之內,不能不說這是橫斷山給人的非常特殊的感受。
橫斷山的美是多種多樣的,雪山、冰川給人以刺激,當然雪山一般人難以登上,這里的冰川都人人都能上去走走,因為橫斷山裡的冰川大都是低海拔現代海洋型冰川,由於海拔低,冰川不缺氧、不寒冷,這是因為冰川大都處在雪線以下水氣通道的位置。橫斷山這種類型的冰川很多,最著名的有梅里雪山的永明恰冰川,貢嘎山的海螺溝冰川等。斷山區又是我國多民族地區,這里居住著除藏族外還有白、納西、僳僳等民族,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和風情,這種文化至今仍保留著歷史遺風,無不具有其豐富的底蘊和廣泛的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
美國人曾到滇、藏交界處的三江流域實地考察過,他們的結論是:這里自然景觀豐富多彩,而且面積比他們的黃石公園大六倍。並與雲南商定,雙方共同投資,創建中國西部大自然公園。三江流域在橫斷山中僅僅一小塊,橫斷山總面積我估計比三個浙江省還要大,對這么一大塊寶地,只要我們愛護它,保護它原始風貌不再受到人為的破壞, 只要我們能在這里稍許投資建些公路和水利工程, 橫斷山裡的藍天白雲,草原鮮花,雪山冰川,江河湖泊,森林動物,將以東方秀女姿態,在世人面前揭開她的面紗,展現她美麗而神奇的姿容。
現代人常把人類生存的地球稱地球村,我們中國只不過是地球村中一戶人家,作為中國人,多麼渴望有座家庭花園啊!只要我們在橫斷山稍加投資,那麼在二十一世紀,橫斷山將會成為中國的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