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信息標准體系

國家地理信息標准體系

發布時間: 2021-02-23 04:11:57

㈠ 劃重點丨測繪地理信息「十三五」規劃說了啥

一、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確立了「全力做好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大力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盡責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發展定位,明確了測繪地理信息總體發展思路。
發展基礎更為堅實。統籌建成2200多個站組成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基本形成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實現我國陸地國土1:5萬基礎地理信息全部覆蓋和重點要素年度更新、全要素每五年更新,基本完成省級1:1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資源三號」衛星影像全球有效覆蓋達7112萬平方千米,後續星研建進展順利。「天地圖」實現30個省級節點、205個市(縣)級節點與國家級主節點服務聚合,形成網路化地理信息服務合力。333個地級城市和476個縣級城市數字城市建設全面鋪開。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獲取能力。測繪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機載雷達測圖系統、大規模集群化遙感數據處理系統、無人飛行器航攝系統等方面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研製的30米解析度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
全面改革扎實推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取消和下放1/3行政審批事項。政企分離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進。積極引導地理信息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創新平台。修訂印發《地圖管理條例》,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不斷深化,地圖市場特別是互聯網地圖市場更加規范。
服務成效日益彰顯。形成1000多個基於「天地圖」的業務化應用。累計開發數字城市應用系統超過5600個。為APEC會議、第三次經濟普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不動產登記等重大事項和各級政府決策、環境治理等重要方面提供高效有力的技術支持與產品服務。地理信息產業形成千億級的產業規模。
(二)「十三五」發展形勢
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提出新需求。「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為創新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全方位做好支撐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實施「走出去」戰略和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測繪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多規合一」,需要加快提升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深度和廣度。落實「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促進大數據發展」等行動計劃,為發展地理信息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總體國家安全觀賦予測繪地理信息新使命。地理信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後一個時期,為應對地緣政治壓力、保障邊境地區穩定、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全球戰略利益,需要進一步加強海洋、邊境地區乃至全球的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為測繪地理信息發展注入新動力。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催生各種地理信息新應用、新產品和新服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機載雷達、無人機、傾斜攝影等新型技術裝備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將極大地提升生產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加強基礎測繪、監測地理國情、強化公共服務、壯大地信產業、維護國家安全、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發展思路。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
——堅持法治建設。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測繪地理信息管理體制機制和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監管體系,構建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協同發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顯著提升地理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使我國測繪地理信息整體實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創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新格局。
——地理信息資源更加豐富。統籌建成2500個以上站點規模的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陸海一體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獲取「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的地理信息資源。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地理信息、地理國情信息、應急測繪保障信息等資源實現有效融合。
——公共服務保障更加有力。基礎測繪成果供給更加有效。向相關行業和社會公眾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的能力全面形成。地理國情監測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監測業務常態化。基本建成4小時抵達80%陸地國土和重點海域、覆蓋全國的應急測繪體系。「天地圖」具備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科技體制改革、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更加健全,人才、資本、技術、知識自由流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事業單位協同創新,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更加優化,自主創新效率顯著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更加科學完善。
——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升。測繪地理信息法律規范體系更加完備,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測繪地理信息市場體系基本形成。
——產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地理信息產業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0年總產值超過8000億元,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較好成長性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三、重點任務
打造由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五大業務」構成的公益性保障服務體系。
(一)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
按照陸海兼顧、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要求,構建以北斗衛星以及自主技術裝備為主要支撐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
1、加快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

實現我國地心坐標框架的動態維持與更新,形成覆蓋全國的分米級實時位置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準和位置服務水平。統籌開展全國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建成新一代全國統一的厘米級似大地水準面。完善國家重力基準,開展重力空白區航空重力測量,構建新一代高階重力場模型。建立國家測繪基準資料庫,提升測繪基準成果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強化國家、行業及地方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的統籌管理、資源整合、數據共享,加強測繪基準服務機構建設,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建設標准和技術規范,形成一體化管理和協同服務機制。深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拓展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業務范圍、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
2、加強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擴大高精度基礎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實現省級基礎地理信息對陸地國土必要覆蓋,市縣級基礎地理信息對全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全面覆蓋。完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聯動更新機制,持續做好國家級基礎地理信息重點要素年度更新,省級基礎地理信息按需更新,城市重點區域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及時更新。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農村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地區基礎測繪工作。持續推進我國海島(礁)測繪工作。組織開展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沿海地區根據需要組織開展沿海灘塗、近海海域等測繪工作。持續開展極地測繪工作,提升服務極地考察活動能力。繼續推進內陸水體水下地形測繪。加快開展地下管線測繪,構建地下管線信息系統。
3、開展新型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
優化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模型與結構,豐富數據內容,拓展社會、經濟、人文、資源、環境等要素,建成綜合性強、應用面廣、標准化程度高的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體系,形成全國基礎測繪成果「一個庫」。選擇合適地區開展新型基礎測繪試點。探索建立基於地理實體的成果採集和管理模式,逐步推動現有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向地理實體資料庫的轉型,實現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集成應用和聯動更新。
(二)開展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
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監測成果。
1、開展基礎性和專題性監測
對我國陸地國土范圍的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交通網路、居民地與設施、地理單元等人文地理要素開展基礎性監測。適時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及國家級新區建設格局、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間格局、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海岸帶保護利用狀況等專題性監測。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評價、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重點領域。
2、形成常態化監測支撐體系
充分利用各種對地觀測技術手段,建立空天地多方位、立體化的地理國情監測網路。構建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建立地理國情信息在線服務平台。開展統計分析、數據挖掘和開發應用,形成多樣化的監測成果。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的內容指標、技術規范、工藝流程,形成地理國情常態化監測能力。逐步完善地理國情監測組織實施、部門協作及信息發布等機制。推動各地將地理國情監測納入年度計劃和部門預算管理。
(三)加強應急測繪建設
1、建立應急測繪業務體系
根據國家應急規劃和應急體系建設要求,完善應急測繪體制機制,重點加強聯動響應、資源統籌、數據服務以及日常運維等機制建設。按照上下協同、部門協作、軍民融合的原則,合理劃分保障區域,明確保障職責,布局國家應急測繪業務體系,建立健全應急測繪標准。加強應急測繪業務機構以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增強國家和省級應急測繪專業力量。
2、強化應急測繪綜合保障
加強國家航空應急測繪能力,建設12個國家航空應急測繪保障區,重點裝備高性能無人機航空測繪應急系統。增強國家應急測繪現場勘測能力,建設3支國家應急測繪保障分隊,重點裝備多功能、集成化的地面採集與處理設備。提升國家應急測繪數據處理能力,重點加強數據快速處理、制圖、存儲和服務等系統建設。提高國家應急測繪資源共享能力,建成國家應急測繪資源數據共享網路及平台,豐富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各地針對當地特點和需求,開展區域性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建設,加強協作,實現軍地、部門、區域應急測繪資源的高效共享和協同服務。
(四)統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
進一步建立健全國家航空航天測繪遙感影像資料獲取的統籌協調和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多種類、多解析度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對重點區域的及時覆蓋,對陸地國土的全面覆蓋,以及對境外區域的有序覆蓋。
1、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和管理
實現優於2.5米解析度衛星影像每年全面覆蓋陸地國土一次。獲取我國500萬平方千米優於1米解析度影像。加大城市地區優於0.2米解析度的航空影像獲取力度。推進機載激光雷達、傾斜攝影、航空重力等新技術生產應用。加強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的統籌規劃,建立國家基礎航空攝影定期分區更新機制、航天遙感影像數據分級分區獲取機制。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的保管、提供、使用制度以及資料信息定期發布制度。
2、強化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應用服務
建立和完善系列測繪衛星應用系統,提升衛星測繪數據獲取、處理、提供的業務能力。完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體系,加大立體測繪影像產品、專題應用產品及增值產品的開發力度。推進多感測器、多視角、多時相遙感影像數據的標准化處理,基於傾斜航空攝影測量、衛星立體測繪等技術,建設高識別度、高容量、高現勢性的三維實景中國影像資料庫及信息服務系統,形成常態化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產品生產和分發服務能力。探索建立測繪衛星用戶委員會機制,理順衛星用戶與衛星運營單位之間的關系,促進衛星測繪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五)推進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
建立全球地理信息數據採集、管理與在線服務一體化的生產技術支持體系。
1、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
加強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建設的頂層設計,確定建設重點、細化建設內容、明確技術路線。加快形成全球多尺度地理信息數據快速採集與處理能力,逐步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的覆蓋和更新范圍。完成「一帶一路」沿線及重點區域約4500萬平方千米多解析度數字正射影像、數字地表模型及地理名稱等數據生產,開展中巴經濟走廊、東盟非盟等重要區域的數字高程模型、核心矢量要素、多時相地表覆蓋等數據生產。加快建立多解析度、多時相的全球地理信息資料庫,形成多尺度、多類型、多樣式的全球地理信息產品。
2、強化全球地理信息服務應用
依託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構建境外分布式數據中心,形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務能力。強化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集成,完善邊境地區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形成高精度位置服務能力。構建國產衛星海外接收站及處理系統,提高全球衛星資源接收處理能力。制定全球地理信息數據產品、生產工藝及應用服務標准規范。構建全球地理信息資源快速處理、高效管理、動態更新與實時服務的技術裝備體系。
四、能力建設
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能力、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和協調融合發展能力。
(一)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構建以「五大業務」為支撐的公益性服務體系,建立起保證基本公共需求和增強按需定製服務相協調的服務架構。
1、加強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面向全社會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基本公共需求,深化供給側改革,強化新型基礎測繪和航空航天遙感測繪等普惠性服務的有效供給。擴展基礎測繪成果內容,發展以地理實體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公共產品。推出標准化的三維實景影像產品,拓寬應用領域、提高應用頻次。加強服務流程信息化建設,簡化成果提供審批程序,提升公共服務效率。開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區域性地圖產品、反映國家輝煌成就地圖產品、國家大地圖集、城市地圖集等系列專題地圖編制工作。
2、拓寬公共服務的發展空間
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測繪地理信息的多樣化需求,拓展定製化專題服務的領域。圍繞區域協調發展、國土空間開發、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開展重要地理國情監測,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和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事項的落實。強化城市地下、水體水下應急測繪保障能力,做好基於地理空間的孕災環境分析和監測服務。拓展全球地理信息資源應用服務領域。在繼續做好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基礎上,健全數字城市維護更新和管理應用的長效機制,推進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試點示範應用,提升對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支撐能力。探索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新型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強政府與企業在地理信息資源開發服務中的合作。
3、提升網路化綜合服務水平
強化「天地圖」公益性服務的戰略性地位。建設「天地圖」國家數據中心、區域數據中心,融合集成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地理國情信息時空資料庫、國家應急測繪基礎底圖資料庫等信息資源,整合政府部門權威信息和全球熱點地區重要信息,加強地理信息大數據開放共享和深化應用。加強涉密版、政務版「天地圖」的統籌建設,發揮其以地理信息聚合部門數據、促進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的基礎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公眾版「天地圖」建設,惠及群眾生產生活。推出覆蓋全行業、一站式的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
(二)提升基礎設施裝備保障能力
以加強重大技術裝備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測繪地理信息基礎設施,推動生產、服務技術體系的網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滿足「五大業務」協同發展的迫切需要。
1、加快裝備現代化
積極推動「資源三號」後續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重力衛星等的立項、研製和發射,逐步形成多源航天遙感數據獲取體系。加快建設多解析度、多感測器、全天候綜合航空遙感體系,大力發展長航時航空遙感平台,促進無人飛機、輕型飛機、浮空器等新型平台和機載激光雷達、重力儀、傾斜攝影儀等新型感測器的推廣應用,配套建設數據傳輸和通信指揮系統。加快推進地理信息地面獲取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提高水下、地下測量裝備水平。
加強數據規模化快速處理系統建設,提高多源海量數據綜合處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實時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測繪產品質量檢驗和測繪儀器計量檢測體系。探索建立衛星測繪應用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2、推進生產服務體系信息化
加快生產流程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生產服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整合核心技術、重大裝備、資料數據等方面資源,建設生產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生產原始資料數據集中管理、分布式處理、生產質量統一監管和生產成果集中入庫管理的信息化測繪地理信息生產布局。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依託國家電子政務內外網資源,構建國家、省、市三級互聯互通的測繪地理信息傳輸網路。
3、增強安全防護能力
建設國家互聯網地理信息安全監管平台,形成由國家級互聯網地圖監管中心和省級互聯網監管分節點組成、上下聯動的監控網路。加強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建設和運行的安全管理,同步規劃、設計和建設相關安全基礎設施。加快開展網路基礎設施核查分類,完成網路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大力推進行業等級保護和分級保護工作,加強關鍵網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保障。完善地理信息定密和新技術測繪成果公開使用政策,加強新型地理信息成果保密處理技術研究,促進地理信息安全使用。加強國家版圖意識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對地理信息安全維護的意識和能力。
(三)提升地理信息產業競爭能力
推動地理信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
1、發展地理信息產業重點領域
大力發展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開展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的商業化獲取和增值服務,建成較為完整的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數據獲取、處理、服務產業鏈,培育3-5 家測繪遙感數據服務龍頭企業。推動地理信息系統通用軟體開發應用,推進高性能遙感數據處理軟體以及行業領域應用軟體的產品化和產業化,培育2-3家以地理信息軟體開發和集成為核心業務的龍頭企業。引導和推進現代高端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製造業的資源整合,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遙感技術裝備和高端地面測繪裝備生產製造企業。推進地理信息與導航定位融合服務類企業兼並重組,促進產業鏈各環節均衡發展。支持面向中亞-西亞、俄蒙日朝韓、東盟的北斗產業化應用。
加快推進地理信息與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的融合,支持發展以移動通信網路、互聯網和車聯網為支撐,融合實時交通信息、移動通信基站信息等的綜合導航定位動態服務。積極發展測繪基準服務業。繁榮地圖出版業,發展地圖文化創意產業,形成地圖文化產業集群。
2、優化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環境
適度放寬地理信息成果使用許可和增值開發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基礎地理信息資源開展社會化應用和增值服務。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獲取、處理、應用以及安全保密監管等相關配套制度措施。加快國產測繪遙感衛星數據有關政策研究制定,推進遙感數據的商業化應用。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健全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推進地理信息產業分類標准、產業單位名錄庫和統計指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統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相關學會、協會在促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產業基金、產業基地等支持企業創新創業。
(四)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推進重點領域科技創新,提高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水平,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1、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完善測繪地理信息科研項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記與信息公開公示、成果轉移轉化統計和報告等制度,健全科學研究、信用評價、創新團隊認定、科技人才評價等方面的政策。優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布局,加強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科研基地(平台)建設,積極開展創新聯盟、協同中心、創客或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新平台建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鼓勵參與制定科技規劃、政策和標准,支持申報國家和地方人才計劃、牽頭實施國家科技項目。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和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型地理信息企業。支持野外觀測台站、檢校場、大型科研儀器設施等科研條件平台的建設與共享。加強地理信息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
2、加強科技攻關和標准化
以支撐重大工程和成果廣泛應用為重點,統籌優勢科技力量,著力開展地理國情監測、海洋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地下空間測繪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以及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應用研究,支持對大地測量基準、位置智能感知、遙感機理、數據挖掘與地理信息網路安全等方面的原始創新。加快測繪地理信息新型智庫建設,加強發展戰略研究。構建新型測繪地理信息標准體系。建立跨部門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協調機制。完善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修訂程序,重點研製地理國情監測、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等方面的標准,促進標准制定與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的相互轉化,發揮標準的技術考核作用。加強科技標准宣傳貫徹。開展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化綜合試點。
3、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推動地理信息技術、裝備、標准、服務「走出去」,積極接納發達國家的地理信息產業外包業務,開拓非洲、南美、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市場,深度融入全球地理信息產業鏈、價值鏈。繼續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深化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及人才國際交流。積極參與全球及區域性測繪科技合作計劃和國際測繪地理信息標准制訂,爭取主導編制4項國際標准,參與制修訂國際標准化組織(ISO/TC211)主導的30%以上國際標准。根據受援國意願和我對外戰略需要,研究推動向相關國家提供測繪項目、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援助。
(五)提升協調融合發展能力
促進各地區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協調發展。進一步打破軍民測繪地理信息領域技術、標准和行業壁壘,加強軍民測繪融合發展。鼓勵各有關領域、行業根據需要加強測繪能力建設與數據資源共享,提升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協調融合發展水平。
1、推進區域測繪協調發展
圍繞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推動形成西部、東北、中部、東南沿海和京津冀等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協調發展格局,支持建立五大區域測繪地理信息發展聯盟。加大跨行政區域的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統籌力度,通過建立跨行政區域測繪地理信息聯席會議制度,推進跨行政區域的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等方面合作,促進地理信息產業集群發展。鼓勵發達地區對相對落後地區進行幫扶,為貧困地區提供精準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加大對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援助力度,在技術、人才等方面加強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支持。
2、深化軍民融合發展
加強國家層面的宏觀統籌與頂層設計,做好規劃銜接和項目、需求對接、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實現軍民力量整合、資源聚合、信息融合。推進國家空間基準、航天遙感測繪、海洋測繪以及高精度位置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統籌共建,加強測繪基礎設施、北斗系統、地理信息、科技資源等方面的共享應用,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地理信息資料成果通報匯交和位置服務站網共享機制,以及應急保障、國防動員等方面平戰結合機制,形成軍民兼容的測繪技術標准體系。按照國家軍民融合示範要求推進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的試點示範工作,引導多種力量參與測繪地理信息領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富有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模式。鼓勵地方立足實際推進測繪地理信息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五、實施保障
(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全力抓好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以及不動產測繪、地下管線測繪、海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方面職責職能的落實。
(二)加強法規制度建設
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修訂,健全地理信息安全、地理國情監測、地理信息共享應用、應急測繪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完善測繪地理信息資質、市場監管和信用管理的掛鉤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的指導性目錄和制度,推動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承接主體多元化。健全衛星測繪應用政策,推動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強化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完善與國土資源等綜合執法工作機制,有效提升測繪地理信息行政執法力量和效能。
(三)優化生產服務組織結構(略)
(四)強化人才隊伍支撐(略)
(五)抓好規劃組織實施(略)

㈡ 分等指標體系

(一)確定分等因素及其權重

農用地分等是依據構成農用地質量的穩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進行的農用地質量綜合評定。農用地分等因素是農用地分等的基礎,確定的分等因素指標體系是否符合區域實際,直接關繫到整個分等工作的質量。選定分等因素,確定指標區參評因素體系和野外踏勘指標,是農用地分等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資料收集和外業調查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搜集、調查、整理各分等因素狀況。

1.選取分等因素的原則

在分等因素的選取上主要遵循了以下6個原則:

(1)穩定性原則。所選因素都比較穩定,從而保證依據此指標評判的農用地等別在一段時期內穩定。

(2)生產性原則。所選因素都是直接或間接影響農作物生長、影響土地生產力水平的因素。

(3)差異性原則。指標值變化對土地生產力影響顯著,指標值有較大的變化范圍,可以反映農用地質量的空間變化。

(4)主導性原則。所選指標都是對農用地質量起主要影響的因素,指標之間相關程度小,以免重復計算。

(5)可操作性原則。盡可能選取易獲取、易量化的因素,所選指標應是野外可以識別的,或是容易從已有土地資源調查成果資料或相關成果資料中提取的。

(6)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原則。分等因素要以定量計算為主,對目前難以定量的因素採用必要的定性分析參與計算。

2.確定方法

在分等因素指標體系中,各分等因素對土地質量的影響程度不同,把各因素對土地質量影響的重要性稱之為權重,其定量的表示就是權重值。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附錄C的有關內容,甘肅省農用地分等工作採用了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首先,根據土壤學、栽培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生產經驗對全省農業生產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論證;然後,邀請甘肅省農牧廳、甘肅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甘肅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農業大學等單位的近20位專家根據《農用地分等規程》的推薦因素統一進行填表打分,根據省級專家組的意見綜合,分別確定甘肅省各指標區分等因素指標體系及指標權重;再將表格反饋到開展分等工作的試點縣里,邀請各縣農牧局、土壤肥料工作站、農業生產調查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熟悉本縣情況的農業專家對表格進行進一步分析打分;最終,確定全省選用地形坡度、地表岩石露頭度、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pH值、灌溉保證率、剖面構型、鹽漬化程度、灌溉水源這10個評價因子作為農用地的分等因素(其中,河西走廊區涉及8個因素,其他各區涉及7個因素)。各省級三級指標區推薦分等因素及其權重見表3-4。

表-3 作肅省農用地標准耕作制度分區指定甘物最大產量、最大「產量-成本」比數、產量指系數統計表

表3-4 a甘肅省省級三級指標區推薦分等因素及其權重統計表

表 3-4b 甘肅省省級三級指標區推薦分等因素及其權重統計表

(二)分等因素分級標准

1.地形坡度

水田、水澆地、望天田和菜地一般都作為平地處理,只對旱地進行坡度分級。共分為 5 個級別,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地形坡度< 2°,梯田按< 2°坡耕地對待。

(2)2 級,地形坡度為 2°~ 6°。

(3)3 級,地形坡度為 6°~ 15°。

(4)4 級,地形坡度為 15°~ 25°。

(5)5 級,地形坡度≥ 25°。

受資料收集難度的限制,甘肅省此次農用地分等工作中對《農用地分等規程》推薦的地形坡度分級方法略加調整,採用了與土地詳查結果一致的 5 個級別(詳見附錄 5)。受經費及人員限制,甘肅省沒有購買 1∶5 萬的地形數據,而是根據各縣(市、區)資料收集的狀況,採取不同方法確定耕地的地形坡度。

對於已經完成 1∶1 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的部分縣(市、區),將縣級 1∶10 萬耕地圖與 1∶1 萬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中的對應耕地圖斑「分區域對照」,將 1∶1 萬圖斑中的耕地坡度綜合平均後填入位置對應的 1∶10 萬分等單元圖各圖斑的屬性中。這種方法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的空間分析功能,精度較高。但是,由於大坡度耕地一般面積較小,在 1∶10 萬地圖上難以用圖斑表示,與相鄰小坡度圖斑綜合平均後,其大坡度特性難以體現,所以,經綜合平均後的圖斑中,大於 25°的坡耕地面積略小於實際情況。

對於沒有 1∶1 萬耕地坡度數據的縣(市、區),將縣級 1∶10 萬耕地圖與 2000 年完成的同比例尺的縣級坡耕地分布評價圖進行疊加分析,判定耕地坡度。

對於少部分沒有坡度資料的縣(市、區),由該縣國土資源局組織有關專家在底圖上勾繪出耕地坡度分布圖,劃片確定了耕地坡度。

2.地表岩石露頭度

地表岩石露頭度是指基岩出露地面部分佔地面的百分比。根據地表岩石露頭度對耕作的干擾程度,可分為 4 個級別,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岩石露頭< 2%,不影響耕作。

(2)2 級,岩石露頭為 2% ~ 10%,露頭之間的間距為 35 ~ 100 米,已影響耕作。

(3)3 級,岩石露頭為 10% ~ 25%,露頭之間的間距為 10 ~ 35 米,影響機械化耕作。

(4)4 級,岩石露頭≥ 25%,露頭之間的間距為 3.5 ~ 10 米,影響小型機械耕作。

地表岩石露頭度屬於國家推薦的因素之一,經省級專家討論後確定予以保留。但是,在甘肅省絕大部分縣(市、區),耕地的土層較厚,地表岩石露頭情況較少,只有隴南山區和甘南高原區有部分耕地存在地表岩石露頭狀況,達到影響耕地耕作便利的程度。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地表岩石露頭度。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地表岩石露頭度,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地表岩石露頭度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地表岩石露頭度的級別。

3.有效土層厚度

有效土層厚度是土壤層和鬆散的母質層之和,是衡量土壤好壞的一個主要標志,對土壤存儲養分、水分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長有重要影響。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有效土層厚度是山地丘陵區土壤劃分土種的標准之一。

有效土層厚度共分為 5 個等級,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有效土層厚度≥ 150 厘米。

(2)2 級,有效土層厚度為 100 ~ 150 厘米。

(3)3 級,有效土層厚度為 60 ~ 100 厘米。

(4)4 級,有效土層厚度為 30 ~ 60 厘米。

(5)5 級,有效土層厚度< 30 厘米。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有效土層厚度。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有效土層厚度,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有效土層厚度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的有效土層厚度。

4.表層土壤質地

表層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表層固狀顆粒組成,表層土壤質地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的一個綜合標志,決定著土壤中固、液、氣三相的分配關系以及土壤的松緊度和孔隙狀況,對土壤的水、肥、氣、熱和農業生產性能影響很大。表層土壤質地一般指耕層土壤的質地,分為壤土、粘土、砂土和礫質土 4 個級別。

(1)1 級,壤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沙壤、輕壤、中壤和 1978 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壤土。

(2)2 級,粘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粘土、重壤和 1978 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粘土。

(3)3 級,砂土,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緊砂土、松砂土和 1978 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砂土。

(4)4 級,礫質土,即按體積計,直徑大於 1 ~ 3 毫米的礫石等粗碎屑的含量大於 10%;包括前蘇聯卡慶斯基制的強石質土和 1978 年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制定的中國土壤質地試行分類中的多礫質土。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表層土壤質地。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表層土壤質地,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表層土壤質地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的表層土壤質地。

5.土壤有機質含量

土壤有機質是作物營養的主要來源,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是土壤中各種養分的供給來源,還可以調節土壤中水、肥、氣、熱的狀況,改善土壤結構。動植物殘體分泌物、微生物以及施入的有機肥是有機質的主要來源,農田增施有機肥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最主要途徑。

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為 6 個級別,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 4.0%。

(2)2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3.0% ~ 4.0%。

(3)3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2.0% ~ 3.0%。

(4)4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1.0% ~ 2.0%。

(5)5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0.6% ~ 1.0%。

(6)6 級,土壤有機質含量 <0.6%。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土壤有機質含量。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土壤有機質,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的土壤有機質含量。

6.土壤 pH 值

土壤 pH 值是土壤的基本性質,也是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含量過高或過低都將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及土壤內微生物的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按照土壤 pH 值對作物生長的影響程度可將其分為 6 個等級,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土壤 pH 值為 6.0 ~ 7.9。

(2)2 級,土壤 pH 值為 5.5 ~ 6.0 或 7.9 ~ 8.5。

(3)3 級,土壤 pH 值為 5.0 ~ 5.5 或 8.5 ~ 9.0。

(4)4 級,土壤 pH 值為 4.5 ~ 5.0。

(5)5 級,土壤 pH 值< 4.5 或為 9.0 ~ 9.5。

(6)6 級,土壤 pH 值≥ 9.5。

甘肅省採取室內分析土壤圖和土壤報告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土壤 pH 值。根據土壤圖提供的信息初步判斷各單元的土壤 pH 值,然後結合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土壤 pH 值狀況分布圖進行對比分析,確定各分等單元的土壤 pH 值。

7.灌溉保證率

在作物整個需水周期內,作物體內水分的多少對其生長發育有著較大的影響,特別是水分脅迫下作物需水關鍵期內,水分的有效保證更成為影響作物生命和產量的決定性因子。

耕地灌溉保證分為 4 個級別,灌溉水田為充分滿足。水澆地根據其灌溉系統的供水狀況分為充分滿足、基本滿足和一般滿足,主要根據各縣(市、區)在實地調查中填寫的外業調查表與勾繪的灌溉保證狀況分布圖判定。旱地由於沒有灌溉設施,靠天吃飯,定為無灌溉條件。

(1)1 級,充分滿足,包括水田、菜地和可隨時灌溉的水澆地。

(2)2 級,基本滿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統,在關鍵需水生長季節有灌溉保證的水澆地。

(3)3 級,一般滿足,有灌溉系統,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證灌溉的水澆地。

(4)4 級,無灌溉條件,包括旱地與望天田。

8.剖面構型

剖面構型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質地的土層的排列次序,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剖面構型分為 3 個種類、10 個類型。

(1)均質質地剖面構型,即從土表到 100 厘米深度土壤質地基本均一,或其他質地的土層的連續厚度< 15 厘米,或這些土層的累加厚度< 40 厘米;續分為通體壤、通體砂、通體粘以及通體礫 4 種類型。

(2)夾層質地剖面構型,即從土表 20 ~ 30 厘米至 60 ~ 70 厘米深度內,夾有厚度 15 ~ 30厘米的與上下層土壤質地明顯不同的質地土層;續分為砂/粘/砂、粘/砂/粘、壤/粘/壤、壤/ 砂 / 壤 4 種類型。

(3)體(墊)層質地剖面構型,即從土表 20 ~ 30 厘米以下出現厚度> 40 厘米的不同質地的土層;續分為砂 / 粘 / 粘、粘 / 砂 / 砂、壤 / 粘 / 粘、壤 / 砂 / 砂 4 種類型。

9.鹽漬化程度

隨著季節的變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上層的含水量相對降低,水分蒸發而鹽分表聚,以鹽霜或薄結皮的形式聚集於地表。由於甘肅省特別是河西走廊區降水量極少,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蒸發量較大,導致部分地區產生了鹽漬化現象。鹽漬化主要會引起農作物缺苗,從而使農作物的產量降低。可採取灌溉沖洗和排陰的方法,使鹽分隨水排走;新墾區栽植耐鹽作物也可帶走部分鹽分;此外,推去表層含鹽分較高的土壤,增施有機肥料等也是改良鹽鹼地的有效辦法。隴中北部引黃灌區合理布設灌、排渠系,也可以防止土壤的次生鹽漬化。

鹽漬化程度分為 4 個級別,分級界限下含上不含。

(1)1 級,無鹽化。土壤無鹽化,作物沒有因鹽漬化引起的缺苗斷壟現象,表層土壤含鹽量< 0.1%(易溶鹽以蘇打為主),或< 0.2%(易溶鹽以氯化物為主),或< 0.3%(易溶鹽以硫酸鹽為主)。

(2)2 級,輕度鹽化。由鹽漬化造成作物缺苗 2 ~ 3 成,表層土壤含鹽量為 0.1% ~ 0.3%(易溶鹽以蘇打為主),或為 0.2% ~ 0.4%(易溶鹽以氯化物為主),或為 0.3% ~ 0.5%(易溶鹽以硫酸鹽為主)。

(3)3 級,中度鹽化。由鹽漬化造成作物缺苗 3 ~ 5 成,表層土壤含鹽量為 0.3% ~ 0.5%(易溶鹽以蘇打為主),或為 0.4% ~ 0.6%(易溶鹽以氯化物為主),或為 0.5% ~ 0.7%(易溶鹽以硫酸鹽為主)。

(4)4 級,重度鹽化。由鹽漬化造成作物缺苗≥ 5 成,表層土壤含鹽量≥ 0.5%(易溶鹽以蘇打為主),或≥ 0.6%(易溶鹽以氯化物為主),或≥ 0.7%(易溶鹽以硫酸鹽為主)。

10.灌溉水源

灌溉水源分為 4 個級別:

(1)1 級,用地表水灌溉。

(2)2 級,用淺層地下水灌溉。

(3)3 級,用深層地下水灌溉。

(4)4 級,無灌溉水源。

(三)編制各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

甘肅省農用地分等技術組根據各地調查資料上報情況,結合《農用地分等規程》推薦的因素因子、指標分級、分值、因素權重,綜合分等因素指標與分值的關系以及不同指定作物對水土等條件的要求差異,參考土壤學、栽培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生產經驗,征詢了省級專家組的意見後,分大區域、分指定作物確定了因素因子、指標分級、分值。編制了全省小麥、玉米、馬鈴薯、青稞、棉花、油菜等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採用0~100分的封閉區間體系,因素指標的優劣均在 0 ~ 100 分內計算其相對得分,最優的條件取值 100。在試點過程中,進一步徵求各縣(市、區)農業專家的意見,最終確定甘肅省各指標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附錄 5)。

㈢ 地理空間數據集成

早期GIS系統幾乎是完全獨立的系統,擁有自己特定的軟體組件、文件格式和自己專門採集的空間數據,不同GIS系統之間很少進行交互和集成。隨著網路和資料庫技術發展及GIS應用領域的擴大,發展了許多空間數據集成理論和方法。

根據側重點的不同,地球空間數據集成的概念有如下幾類:①GIS功能觀點,認為數據集成是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②簡單組織轉化觀點,認為數據集成是數據層的簡單再組織;③過程觀點,認為地球空間數據集成是在一致的拓撲空間框架中地表描述的建立或使同一個地理信息系統中的不同數據集彼此之間兼容的過程;④關聯觀點,認為數據集成是屬性數據和空間數據的關聯。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揭示出地球空間數據集成的多樣性和綜合性(李軍,2000)。

按照數據集成的類型及實際應用中數據集成需求,地球空間數據集成分為4大類:①區域集成,指根據一定區域范圍集成各種類型的數據(Eugene,1992);②專題集成,以要素作為數據集成主要指標的集成;③時間集成,以時間為集成主體,內容包括多時間尺度數據集成、時間序列數據集成等;④數據綜合集成,即綜合度差異數據之間的集成,從數據與其表達的地學過程空間尺度的關系分析即是多空間尺度數據集成。

這四類集成中每一類都包含具體的集成類型,其中數據的綜合集成是最為復雜的一類,常規意義的制圖綜合和數據細化都包含在該類數據集成中。

按照數據集成模式可以把GIS數據集成分為3種模式:①數據轉換模式,是經專門的數據轉換程序進行不同數據格式的集成;②數據互操作模式,是根據OGC頒布的規范,所有數據源的軟體(數據伺服器)需要提供統一的數據訪問介面以便數據客戶進行訪問,並處理數據客戶的請求從而完成數據服務;③直接數據訪問模式,指在GIS系統中實現對其他數據格式的直接訪問、存取和分析,利用空間引擎的方法實現多源數據的無縫集成(宋關福等2000;閭國年等,2003)。

這三種集成模式各有利弊,其中,①模式是傳統的一種模式,但由於不同數據格式描述空間對象時採用的數據模型不同,因而轉換後不能完全准確表達源數據信息,此外由於這種數據格式轉換的涉及輸出和輸入兩個過程,相對比較復雜;②模式,由於實現各種數據格式宿主軟體的數據訪問介面,一定時期內還不現實,且對於數據客戶來講,同時需要擁有兩種格式的GIS軟體,並同時運行才能完成數據的互操作,給數據的集成帶來了局限性,因此目前還有很大的局限性。而③模式雖然提供了更為經濟實用的多源數據集成模式,是實現空間數據共享的理想方式,但由於構建成本比較大,且需要具備多源空間數據無縫集成技術和一種內置於GIS軟體中的特殊數據訪問體制,目前是相對比較困難且技術要求較高的集成模式。

綜上所述可知,關於地理空間數據集成,目前主要集中於物理實現和邏輯模型層次上的集成方法,是從數據本身入手來研究數據集成,屬一種微觀的數據集成。因此,數據集成必須同時集成數據的語義,才能滿足用戶應用的需要。

2.2.1.1 介面規范與標准

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許多國家加強了地理信息標准化工作,迄今,已取得了長足進步。國際上地理信息產業的標准和規范發展十分迅速,各國對地理信息產業的標准和規范空前重視,在地理信息標准化的研究和標準的制定方面合作十分密切,國際標准化組織地理信息技術委員會(ISO/TC211)和以開放地理空間信息聯盟(OGC)為代表的國際論壇性地理信息標准化組織,以及CEN/TC287等區域性地理信息標准化組織,在其成員的積極參與下建立了完整的地理信息標准化體系,研究和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國際通用或合作組織通用的標准或規范。國際地理信息標准化工作大體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以已經發布實施的信息技術(IT)標准為基礎,直接引用或者經過修編採用;二是研製地理空間數據標准,包括數據定義、數據描述、數據處理等方面的標准。

我國於1997年成立了全國地理信息標准化技術委員會(CSBTS/TC230),負責我國地理信息國家標準的立項建議、組織協調、研究制定、審查上報等。

2.2.1.2 分布式空間查詢處理技術

國際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式空間索引技術和分布式查詢處理策略等方向上。英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Abel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Ooi等人(1995)基於分布式資料庫理論中的半連接思想,首先研究了分布式空間資料庫的空間連接查詢處理問題,提出了空間半連接運算元,並基於空間對象的一維索引結構,提出了一種空間半連接查詢處理演算法。新加坡國立大學的Tan等人(2000)將上述演算法擴展到多維索引結構,並分析了演算法在不同數據分布和網路帶寬情況下的性能。實驗結果表明,採用空間半連接操作可以極大地降低網路數據傳輸量,這對於網路帶寬有限的分布式環境來說,如網路將很好地改善查詢的整體響應時間。但是,空間半連接操作也帶來了額外的CPU和I/O開銷,在高速網路環境下,且傳輸數據量較小時,採用基於空間半連接操作的查詢處理策略反而可能引起性能的下降。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在並行計算體系結構下的分布式空間查詢處理問題,Patel等(2000)提出在並行計算體系結構下的兩種空間連接查詢處理策略。

2.2.1.3 組織管理與集成體系結構

對於組織管理與集成體系結構即空間數據組織管理與集成技術研究,分為三個階段:①傳統的空間數據組織管理與集成階段。②面向服務的空間數據的組織管理與集成階段。③網格環境下空間數據的組織管理與集成階段。海洋時空數據屬於地理空間數據的范疇,但是由於海洋現象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海洋時空數據自身的特點,決定了海洋時空數據與其他空間數據的組織管理與集成有著很大的區別。

㈣ 最新的國家標准地形圖圖式是哪個

會議由國家測繪局國土測繪司助理巡視員葉銀虎主持,國家測繪局國土測繪司司長胥燕嬰、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楊凱參加了會議,參加討論會的還有來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武漢大學、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黑龍江測繪局、四川測繪局、陝西測繪局等單位的23位專家和學者。 《國家系列比例尺地形圖圖式》(簡稱「地形圖圖式」)和《基礎地理信息要素數據字典》(簡稱「數據字典」)兩項標準的制定工作由國家測繪局測繪標准化研究所負責,廣東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和西安地圖出版社參與,武漢大學、陝西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協作進行。 會上,兩個標准課題組就標準的前期研究情況和階段性成果向與會專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經過專家們的認真研討,一致認為這兩項標準的制定涉及地形圖的內容、分類代碼、符號表達、顏色設置、要素屬性、資料庫幾何表示、採集方法等諸多方面的統一協調,涉及到我國新一代地形圖的模式及基礎地理信息要素數據字典的樣式,意義十分重大。課題組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所確立的制定原則正確可行,地形圖圖式應保持其穩定性和完整性,在穩定的基礎上符號顏色的設置可有較大的突破;數據字典應是面向生產的、有關數據要素項的數據字典。這兩項標准除自成體系外,還應與要素分類代碼標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經過本次討論,課題組還沒有統一協調和不確定的問題得到解決,為下一步工作確立了目標。「地形圖圖式」課題組與「數據字典」課題組將盡快制定出「1:5 000、1:10 000地形圖圖式」與「1:5 000、1:10 000數據字典」,以滿足省級基礎地理信息生產的需要,並根據用戶意見, 在此比例尺基礎上向大比例尺與小比例尺尺度擴展。追問: 《辦法》中明確「海陸分界線按照現行國家標准執行」。現行國家標准《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圖式》(GB/T7929-1995)、《1:5000 1:10000地形圖圖式》(GB/T5791-93)、《中國海圖圖式》(GB12319-1998)及國家標准《海洋學術語 海洋地質學》(GB/T18190-2000)均規定:「海岸線是海陸分界線,在我國系指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時海陸分界線」。追問: 這是舊的了,出新的 了,07年出的?麻煩在幫我找一找回答: 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

㈤ 互聯網地圖服務專業標準的關於印發互聯網地圖服務專業標準的通知

國測管發〔2010〕1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測繪行政主管部門:
為了加強互聯網地圖服務資質管理,促進互聯網地圖服務健康有序發展,提升測繪與地理信息產業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的能力和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的規定,我局對2009年頒布的《測繪資質分級標准》中互聯網地圖服務專業標准進行了修訂,現予印發,請遵照執行。我局2009年頒布的《測繪資質分級標准》中互聯網地圖服務專業標准同時廢止。
附件:互聯網地圖服務專業標准
國家測繪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地圖服務提供的地理信息與路徑查詢服務與民生應用緊密結合,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從事互聯網地圖服務的網站約4.2萬個。然而,互聯網地圖的繁盛也引發了一系列干擾和危及國家安全與穩定的社會問題。由於衛星影像廣泛應用於互聯網地圖,而我國高清晰衛星影像大多來源於國外,這給國家安全帶來了巨大隱患;另外,一些單位和個人的國家版圖意識不強,有意或無意地發布、使用錯誤的國家版圖,造成「問題地圖」不斷出現;還有一些單位和個人把一些敏感、不宜公開、甚至是涉密的地理坐標數據信息標注在互聯網地圖上。這些互聯網地圖服務的違法違規行為不僅損害消費者利益,甚至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利益和民族尊嚴,帶來惡劣的政治影響。
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新修訂的《互聯網地圖服務專業標准》針對這些問題,結合互聯網地圖服務市場實際發展情況,在舊《標准》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適當的修改和補充。
一是重新將互聯網地圖服務的專業范圍劃分為地圖搜索、位置服務,地理信息標注服務和地圖下載、復制服務、地圖發送、引用服務四項;二是針對專門從事互聯網地圖開發利用的企業不具備或者很少有測繪專業技術人員的情況,適度放寬了對地圖制圖人員的硬性考核,規定互聯網地圖服務從業單位具備相應數量的地圖制圖人員或計算機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均認定為符合要求;三是強化了保密管理要求,在安全審校人員、地圖數據使用、保密管理制度等原有考核指標的基礎上,增設了檔案管理方面的人員、制度、機構、裝備、安全等考核指標,提出了嚴格的考核要求;四是針對傳統測繪單位的質量管理考核即ISO9000系列質量體系不適用於互聯網地圖服務活動的現狀,調整了質量管理考核,制定了針對互聯網地圖服務單位的質量管理制度,並由省級以上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考核;五是針對傳統的項目合同、服務總值不適用於互聯網地圖服務業績考核,而同時尚未有針對互聯網地圖服務的權威、科學、適用的業績考核辦法,新《標准》取消了業績考核指標。
新《標准》充分考慮了我國互聯網地圖服務單位水平和規模的客觀差異,將資質劃分為甲、乙兩級,並首次將手機、掌上電腦等無線互聯網路調用的地圖等納入互聯網地圖管理范圍。
國家測繪局有關負責人還透露,為貫徹實施新《標准》,國家測繪局將加強人員培訓,開展專題部署,抓緊審批資質,廣泛進行宣傳。截至今年12月底,將對未申請互聯網地圖服務資質但仍從事互聯網地圖服務活動的單位,按照無證測繪進行依法查處,並向社會公開曝光。對於違法情節嚴重的地圖服務網站,國家測繪局將聯合有關部門,依法對相關網站給予處理。

㈥ 如何推進 國家信息化建設標准

合作社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推進自身的信息化建設:
(1)構建合作社產供銷一體化物流管理系統。隨著合作社的合作鏈條由以生產環節為主向產供銷全程延伸,根據銷售訂單合理安排種植計劃,嚴格按照訂單的要求進行生產管理、庫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在保證農產品高產的同時必將帶來成員的高效益。所以,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必將成為合作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內容,有利於合作社的運作模式信息化和管理科學化。面向農民專業合作社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物流管理系統,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生產管理上,並且沿著產業鏈將信息化延伸到市場銷售環節,通過建立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環節的基本信息體系,實現產供銷的全程信息化管理,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全吻合,使生產、流通、加工及銷售環節有機聯系起來,能有效解決合作社產業發展中生產與市場脫節的問題。該系統作用范圍將擴大至合作社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過程,且以網路應用為主,具有網上交易及實時管理等特點,能夠監控從生產到市場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合作社的帶動能力和市場銷售能力。
(2)構建合作社溯源管理系統。合作社是覆蓋農戶最廣、涉及農產品最多、實現農產品安全的關鍵環節,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問題和責任追究等問題,需要面向合作社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證據,消費者要求可信賴、准確、及時地追溯產品及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系統將通過集成電子標簽和條碼及讀寫器等設備,以發出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請求為起點,以創建完整的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報告為終點,實現基於產品批次編號、原料批次編號、合作社成員分組等多角度質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系統將為消費者提供網路、條碼掃描、語音電話和手機簡訊等多種追溯所購買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方式,並具有消費指南提供、安全提示、與合作社門戶網站鏈接等功能。
(3)構建合作社信息服務系統。加強和完善合作社信息網路建設,因地制宜地挖掘和整合現有的信息收集、加工、發布網路和渠道,選擇能夠適應農業和農村需求特點的「低成本、廣覆蓋、低功耗、易維護」信息技術和網路設備,建立健全合作社信息服務體系,及時收集、分析、預測、公布各種有效信息,形成「傳播信息—指導生產—幫助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同時,結合各合作社的特點實現有效的組織管理和准確、快捷的服務,對其在資金、生產、供銷、技術、信息、加工、貯運等各個環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優勢,使信息採集、信息發布、動態監測、分析、管理、決策與空間信息管理融為一體,實現所有資源、信息在各個不同合作社的共享,實現合理配置各種資源。在此基礎上,積極引進和開發形成面向合作社的信息服務產品,豐富合作社的服務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務內容,增強成員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合作社上的應用,促進合作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作用。
(4)構建合作社基礎信息資源管理與決策支持平台。研究專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模式和產、供、銷對接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建立面向合作社的決策支持平台,實現面向合作社的基礎信息管理支持、生產支持和流通支持。平台將在大幅提高成員管理、產量管理、品質管理和資金管理等信息化水平的基礎上,實現產前根據訂單需求協同安排種植計劃,降低合作社賣難風險,產中做到精細組織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銷售上能夠擴大市場信息半徑和交易半徑,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例如,採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實現農戶空間位置分布、行政村鎮分布、種植品種分布等空間信息的數字化和可視化表示,對種植面積、農戶聯系方式、往年交易記錄等屬性數據進行集中管理,為合作社日常業務管理和決策支持提供基礎數據;建立農產品種植計劃協同管理系統、基於良好農業規范的標准化種植管理系統和合作社產銷對接等系統,實現對合作社的產前、產中、產後和流通環節的全面信息化支持。
(5)構建合作社門戶統一管理平台。合作社門戶網站建設初具規模,但相似或相同產業內各個網站之間,缺乏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和信息共享協議,尚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況,各網站之間缺少溝通、信息資源無法共享、項目重復建設、信息量小、設計不夠精細和規范、缺乏個性和專業特色、信息時效性差等問題普遍存在。建立統一的網路規范或原則,將現有的合作社網站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資源共建,構建區域內的合作社統一管理平台,形成區域內和產業內合作社上下貫通、資源共享、統一對外的服務網路,在提高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同時,促進該區域的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通過此平台,合作社可以展示產品,推廣自己的品牌,提高合作社的知名度;共享生產資料價格、農產品價格和供求等信息;合作社之間可以進行技術服務經驗交流和業務合作洽談,實現生產在社、營銷在網、業務交流和資源共享。

㈦ 國家測繪局是什麼級別

准確的告訴你:副部級!以前,國家測繪局都是在建設部大樓的一側辦公,行政級別也就是副部級!現在歸口國土資源部,還是副部級!

㈧  礦區資源環境信息系統空間數據標准化與分類體系

我們正處在信息社會。信息時代的特徵是實現信息或數據在社會中的迅速通訊和廣泛共享。為了使MREIS中存儲的數據或信息不僅服務於建立該系統的礦山企業本身,也服務於其他企業、機構和上級管理部門,其關鍵之一是數據的標准化和規范化。制定空間數據標准(包括質量標准)是實現數據共享的前提,也是一個系統內保持數據的連貫性、持續有效性的需要。

礦區資源環境數據的標准化和規范化體系應首先遵循全國統一的規范和標准。在此基礎上制定統一的數據採集原則、統一的空間定位框架、統一的數據分類標准和編碼系統、統一的數據記錄格式及統一的數據測試標准。為此,首先應採用國家統一坐標系,而不宜繼續使用礦區獨立坐標系。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數據分類和編碼系統。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地理信息及其屬性的編碼規范和標準的研究制定,已取得不少成果,如頒布了《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GB/T 13923-92)》,以及一些行業標准和規范。

MREIS的數據分類、編碼體系,應在全國統一標准、規范的基礎上制定,遵循分類和編碼的惟一性、系統性、適用性、可擴充性、簡單性、規范化和完整性的原則,既要與全國統一標准接軌,又要與兄弟行業的標准協調,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考慮到礦區資源和環境信息數據內容十分廣泛、類型復雜,一般需要6~7級分類才能實用。根據煤炭資源開發的具體情況,我們擬定了MREIS中數據的高三級分類及編碼體系(表6-1),更詳細(4~7級)的分類由各子系統的研究開發人員制定。這樣,就構成了各子系統間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完整的數據分類體系。

表6-1礦區資源環境信息系統的數據高位分類體系(以煤炭資源開發為主)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㈨ 《中國智慧城市標准體系》全文去哪裡找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來使城源市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和技術的權利,
國家鼓勵開展應用模式創新,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包含(物聯網,雲計算,三網融合,地理信息化)應用在交通 醫療 工業 電子商務 教育 社區 等各個領域
了解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和未來規劃可以搜索前瞻產業研究院,
滿意的話 採納下

㈩ 國內外不同應用層次對空間數據的要求及相關標准。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在教育現代化方面有較大的投入,其教育技術的發展水平較高,表現在理論上,形成適應新信息社會迅猛發展的各種現代教學理論和認知科學理論流派,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採用了數字化音像技術、衛星廣播電視技術、多媒體計算機和人工智慧技術、互聯網路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多種現代信息技術,使得教學信息顯示多媒體化,教學信息處理數字化,教學信息儲存光碟化,教學信息傳輸網路化,教學過程智能化。形成有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衛星電視廣播教學,多媒體計算機個別化交互學習,互聯網路遠程通訊學習,虛擬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從而促使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理論和教學管理都發生重大的變化。在我國,教育技術專業的設置,開展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1983年,本學科作為全國第一個創辦的教育技術專業,一開始就十分注重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開展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現代教育技術環境和現代媒體的開發理論、技術和應用的研究,尤其近十年來,利用廣東省重點學科的經費,建立了多媒體技術研究實驗室和教育電視研究實驗室,開展基於多媒體技術和基於網路教學環境的研究,研究開發多媒體化的現代教學資源,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並形成本學科的特色,這就是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探索並建立結合我國實際的教育技術基礎理論體系;理論聯系實際,面向基礎教育,積極開展教育試驗,探索教學規律。近十年來,在教育技術專業辦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研究、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理論、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理論和技術以及未來教育學的理論體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並通過在全國100 多所中小學校中所開展的新型教學模式的試驗探索研究,為全國各地校長、骨幹教師和教育技術骨乾的培訓、推廣這些新的理論與技術成果,對廣東高校和全國許多省市的基礎教育推廣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學改革方面起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但對比發達國家的發展現狀,本學科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仍存在很大差距。表現在缺乏高層次的教育技術專門人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水平較低;表現在多媒體計算機的應用僅起步,網路化環境還未建立,現代化教學資源,如多媒體教學軟體、基於網路的教材都十分貧乏,教學觀念、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上,因此,教育技術研究存在較大的空間。我們必須創造條件,重點扶持,加大投入,加強研究,逐步把這一差距縮小。

地理信息標准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即國際標准、地區標准、國家標准、地方標准、其他標准。標准化工作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以已經發布實施的信息技術(IT)標准為基礎,直接引用或者經過修編採用;二是研製地理空間數據標准,包括數據定義、數據描述、數據處理等方面的標准。
目前,正在制訂標准和規范的重要單位和部門有:ISO/TC211(國際標准化組織TC211專題組)、FGDC(美國聯邦地理數據委員會)、CEN/TC287(歐洲標准化委員會)、OGC(美國OpenGIS協會)、MEGRIN9(歐洲地圖事務組織)、CGSD(加拿大標准委員會)、NASA(DIF美國航天航空局)。他們主要致力於:參考模型標准、數據描述(定義)標准、數據描述(技術)標准、數據應用模式標准、數據質量標准、數據定位、傳輸標准以及無數據標准等內容的研究。

圖5.2"數字貴州"的關鍵技術框圖

"數字貴州"中數據標准與規范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一)技術標准:
(1)參考系統標准:是指地理參考系統,或大地坐標等標准,是綜合地球數據的基礎標准。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精確的地心坐標數據。要求將參考系統數據集存貯至一個精確的國家參考系統中,並要求明確規定國家參考系統與地心參考系統之間的關系,如果兩者不同的話。
(2)數據模型標准:分概念數據模型與邏輯數據模型(或數據結構標准),另外還有物理數據模型或模型文件結構是在數據轉換標准中實現的。概念模型為以空間數據形式表示現實世界所提供的一種模式。該模式還說明了基礎數據集的空間和層理要素以及確立數據集間關系的語義結構。然後將概念層表示為一個或多個邏輯數據模型,來具體規定如何定義數據集間的關系。在該層上應對拓撲或柵格數據結構等予以規定。
(3)數據字典標准:是以概念數據模型為基礎,提供基礎數據集的空間與層次要素的標準定義。如公路可能有一系列的屬性(如等級、鋪路材料、寬度等),而等級又可分為一級、二級及三級公路。數據字典對這些術語的定義必須完全一致,從而對它們進行准確解釋,並在GIS應用中對數據進行有效的集成。為確保一致性,每一基礎數據要開發數據字典,並進行交叉參考。
(4)數據質量標准:數據質量標准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指示性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描述性標准以"真實地標記"為基礎,要求數據生產者報告對數據質量的已知部分。這就使數據的使用者能夠有根據地判斷出數據的適用性。描述性數據質量標准要求生產者提供以下5個主要特徵信息:系層、位置轉換、層性轉換、邏輯一致性及完整性。指示性標准將規定每一特徵在這一特徵應用中的質量參考。
(5)數據轉換標准:提供了不同計算機環境間數據轉換的一種中間格式。它們包括一整套使數據按欄位、記錄和文件要求進行編碼的規劃,以便通過指定的介質進行轉換。數據模型是研製編碼規則的先決條件,轉換標準的中介性質是一種主要的特徵。轉換標准優化後可使所有的數據以及元數據(Metadata)數據進行有效的通信,而對產品和資料庫結構進行優化後則可進行有效的存貯、應用及維護。
(6)元數據(Metadata)標准:元數據是數據的數據,用來對數據或數據集進行描述或說明。它在地理信息中用於描述地理數據集的內容、質量、表示方式、空間參照系、管理方式以數據集的其它特徵,它是實現"數字貴州"中空間數據集共享的核心標准之一。目前,國際上各大標准與規范組織之間關於元數據的內容體系有一定的分岐。FGDC認為Metadata是"關於數據內容、質量、條件、以及其他特徵的數據",它把Metadata分為標識信息、數據質量信息、空間數據組織信息、空間參照系信息、實體和屬性信息、發行信息,以及Metadata參考信息等七個部分進行研究。CEN/TC287認為Metadata是"描述地理數據集內容、表示、空間參考系、質量以及管理的數據",它把數據集分為標識信息、數據集綜述信息、數據集質量元素、空間參照系信息、范圍信息、數據定義、分類信息、管理信息、Metadata參考以及Metadata語言等十個部分進行研究。ISO/TC211對於Metadata的概念認識與FGDC相同,但在內容劃分是仍有明顯的差異,它把Metadata分為標識信息、數據質量信息、數據集繼承信息、空間數據表示信息、空間參照系信息、應用要素分類信息、發行信息,以及Metadata參考信息等八個部分進行研究。雖然以上各組織在內容劃分上有一定差異,但其內容體系總體上都反映元數據有下列特點:a) Metadata是用於描述信息資源的高度結構化數據;b) Metadata可以組織和管理信息,並可以挖掘信息資源,通過它可以在Intranet或Internet上准確地查詢所需要的信息;c)在從不同資料或組織獲取Metadata時,還可以通過對相同的Metadata元素進行比較和對比,獲取最新的資料。因此,可以按照把Metadata分為兩個層次進行研究,其中第一個層次是目錄層,它所提供的Metadata復合元素和數據元素是"數字貴州"中查詢地理數據的目錄信息,並相對地概括了第二層中的一些必選項信息,是Metadata體系內容中比較宏觀的信息;第二層是Metadata標準的主體,它由8個標准部分和4個引用部分組成。其中標准部分包括標識信息、數據質量信息、數據集繼承信息、空間數據表示信息、空間參照系信息、實體和屬性信息、發行信息、以及Metadata參考信息等8個方面的內容;引用部分包括引用信息、時間范圍、聯系信息以及地址信息,各個部分按照具體的復合元素和數據元素組織。
(二)系統安全標准:在Internet-Web上運行的"數字貴州"技術系統網路的地學空間數據實現共享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安全問題,如:故意對數據或程序的破壞、計算機病毒、邏輯炸彈、錯誤指向、程序錯誤、黑客、輻射、硬體故障搭線竊聽、嚴重的誤操作、數據泄漏、盜用、偽造、假冒、詐騙或火災等破壞。因此,建立"數字貴州"技術系統的安全體系非常重要。關於系統安全標准請詳見5.5節"信息安全防護技術"。

5.3 數據集成與數據共享
在信息社會中,每時每刻都有大量來源不同的地理數據產生,分布地存貯。在網路環境下,信息要在不同軟體中分布地處理,並且能夠在網路中實時發布。因此,如何使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用戶能迅速便捷地獲取這些來源不同的數據,並將它們集成起來進行分析,如何使這些集成數據能在不同的系統下相互可操作以及在異構分布數據中獲取所需的數據信息,即實現數據集成與與數據共享就變得非常關鍵。
解決數據集成與共享一方面需要國家出台相應的數據管理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加強軟體系統之間數據集成與共享的技術研究,即多格式數據共享問題。目前實現多格式數據共享的方式大致有三種,即:數據格式轉換模式、數據互操作模式和直接數據訪問模式。
(一)數據格式轉換模式
格式轉換模式就是把其他格式的數據經過專門的數據轉換程序進行轉換,變成本系統的數據格式,這是當前GIS軟體系統共享數據的主要辦法。數據轉換的核心是數據格式的轉換。基於數據通用交換標準的數據交換,盡管在格式轉換過程中增加了語義控制,但其核心仍是數據格式轉換,一般地,數據格式轉換採用以下三種方式:
(1)直接轉換-相關表。在兩個系統之間通過關聯表,直接將輸入數據轉換成輸出數據。這種方法是記錄之間的轉換,只對小的轉換量才有意義;而且由於它是針對記錄逐個地進行轉換,只對小的轉換量才有意義;而且由於它是針對記錄逐個進行轉換,沒有存貯功能,因此不能保證轉換過程中語義的正確性。
(2)直接轉換-轉換器。另一個轉換方法是通過轉換器實現,轉換器是一個內部數據模型,轉換器通過對輸入數據的類型及值按照轉換規則進行轉換,得到指定的數據模型及值,與使用關聯表相比,它具有更詳細的語義轉換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存貯功能。
(3)基於空間數據轉換標準的轉換。無論採用關聯表還是採用轉換器進行直接轉換,它僅僅是兩系統之間達成的協議,即兩個系統之間都必須有一個轉換模型,而且為了使另一個系統和該系統能夠進行直接轉換,必須公開各自的數據結構及數據格式。為此,可採用一種空間數據的轉換標准來實現地理信息系統數據的轉換,轉換標準是一個大家都遵守、並且很全面的一系列規則。轉換標准可以將不同系統中的數據轉換成統一的標准格式,以共其他系統調用。為了實現轉換,窨數據的轉換標准必須能夠表示現實世界空間實體的一系列屬性和關系,同時它必須提供轉換機制,以保證對這些屬性和關系的描述結構不會改變,並能被接收者正確地調用,同時它還應具有以下功能特點:具有處理矢量、柵格、網格、屬性數據及其他輔助數據的能力;實現的方法必須獨立於系統,且可以擴展,以便在需要時能包括新的空間信息。
許多GIS軟體為了實現與其他軟體交換數據,制訂了明碼的交換格式,如ArcInfo的E00格式、ArcView的Shape格式、MapInfo的Mif格式等。通過交換格式可以實現不同軟體之間的數據轉換。
數據轉換模式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由於缺乏對空間對象統一的描述方法,從而使得不同數據格式描述空間對象時採用的數據模型不同,因而轉換後不能完全准確地表達原數據的信息,經常性地造成一些信息丟失。
美國國家空間數據協會(NSDI)制定了統一的空間數據格式規范SDTS(Spatial Data Transformation Standard),包括幾何坐標、投影、拓撲關系、屬性數據、數據字典,也包括柵格格式和矢量格式等不同的空間數據格式的轉換標准。許多軟體利用SDTS提供了標準的空間數據交換格式。目前,ESRI在ARC/INFO中提供了SDTSIMPORT以及SDTSEXPORT模塊,Intergraph公司在MGE產品系列中也支持SDTS矢量格式。SDTS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不同數據格式之間缺乏統一的空間對象描述基礎的問題。但SDTS目前還很不完善,還不能完全概括空間對象的不同描述方法,還不能統一為各個層次以及從不同應用領域為空間數據轉換提供統一的標准,也還沒有為數據的集中和分布式處理提供解決方案,所有的數據仍需要經過格式轉換才能進到系統中,不能自動同步更新。
(二)數據互操作模式
伴隨著客戶機/伺服器體系結構在地理信息系統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網路技術的發展,數據交換方法已不能滿足技術發展和應用的需求,而數據(GIS)的互操作則成為數據共享的新途徑。
數據互操作模式是OpenGIS Consortium (OGC) 制定的規范。OGC是為了發展開放式地理數據系統、研究地學空間信息標准化以及處理方法的一個非盈利性組織。GIS互操作是指在異構資料庫和分布計算的情況下,GIS用戶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能透明地獲取所需的信息。OGC為數據互操作制定了統一的規范,從而使得一個系統同時支持不同的空間數據格式成為可能。根據OGC頒布的規范,可以把提供數據源的軟體稱為數據伺服器(Data Servers),把使用數據的軟體稱為數據客戶(Data Clients),數據客戶使用某種數據的過程就是發出數據請求,由數據伺服器提供服務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使數據客戶能夠讀取任意數據伺服器提供的空間數據。OGC規范基於OMG的CORBA、Microsoft的OLE/COM以及SQL等,為實現不同平台間伺服器和客戶端之間數據請求和服務提供了統一的協議。OGC規范正得到OMG和ISO的承認,從而逐漸成為一種國際標准,將被越來越多的GIS軟體以及研究者所接受和採納。目前,還沒有商業化GIS軟體完全支持這一規范。
數據互操作為多源數據集成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規范,它將GIS帶入了開放的時代,從而為空間數據集中式管理、分布式存儲與共享提供了操作的依據。OGC標准將計算機軟體領域的非空間數據處理標准成功地應用到空間數據上,但是它更多地採用了OpenGIS協議的空間數據服務軟體和空間數據客戶軟體,對於那些已經存在的大量非OpenGIS標準的空間數據格式的處理辦法還缺乏標準的規范。從目前來看,非OpenGIS標準的空間數據格式仍然占據已有數據的主體,而且非OpenGIS標準的GIS軟體仍在產生大量非OpenGIS標準的空間數據,如何繼續使用這些GIS軟體和共享這些空間數據成為OpenGIS標准不可解決的問題。
數據互操作規范為多源數據集成帶來了新的模式,但這一模式在應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為真正實現各種格式數據之間的互操作,需要每種格式的宿主軟體都按照著統一的規范實現數據訪問介面,在一定時期內還不現實;其次,一個軟體訪問其他軟體的數據格式時是通過數據伺服器實現的,這個數據伺服器實際上就是被訪問數據格式的宿主軟體,也就是說,用戶必須同時擁有這兩個GIS軟體,並且同時運行,才能完成數據互操作過程。最後,即使以後新建的GIS軟體都支持OpenGIS,現有的GIS軟體生產出來的空間數據也要轉化到OpenGIS標准。
(三)直接數據訪問模式
直接數據訪問是指在一個GIS軟體中實現對其他軟體數據格式的直接訪問,用戶可以使用單個GIS軟體存取多種數據格式。直接數據訪問不僅避免了繁瑣的數據轉換,而且在一個GIS軟體中訪問某種軟體的數據格式不要求用戶擁有該數據格式的宿主軟體,更不需要該軟體運行。直接數據訪問提供了一種更為經濟實用的多源數據共享模式。
直接數據訪問同樣要建立在對要訪問的數據格式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如果要訪問的數據的格式不公開,就非破譯該格式不可,還要保證破譯完全正確,這樣才能真正與該格式的宿主軟體實現數據共享。如果宿主軟體數據格式發生變化,各數據集成軟體不得不重新研究該宿主軟體數據格式,提供升級版本,而宿主軟體的數據格式發生變化時往往不對外聲明,這樣,其他數據集成軟體對基於這種GIS軟體數據格式的數據的處理必定存在滯後性。
此外,許多軟體開發商正在著手研究解決數據共享的新模式。有些廠商認為,由於一般的GIS數據具有一些的空間數據的通性,因此可以定義一個包含各種屬性的元數據文件,在此基礎上,採用面向對象的思路,利用C++語言對繼承、封裝、多態性和抽象基類的支持,定義一個包含純虛函數、不可實例化的抽象基類,這個基類應具備GIS空間數據讀寫的基本介面。各GIS軟體提供一個從這個抽象基類派生的類來實例化抽象基類,在這個派生類中完成其定義的數據格式文件中數據的讀寫工作。在新的模式中,不管GIS空間數據是以文件方式存儲還是以資料庫方式存儲,都將空間數據以資料庫的方式管理;在定義好面向抽象GIS數據格式的抽象基類和統一介面的基礎上,由各GIS軟體廠商完成存取自己格式數據的子類的動態連接庫(類似於ODBC中各資料庫系統的驅動程序)。實現廠商一次編程,其他開發者拿來就用,省卻大量的重復勞動,加快開發進程。

5.4 國家基礎空間數據倉庫群組建技術
分布在不同地點、不同部門的分布式資料庫與信息系統,由高速計算機有線(光纜)與無線(通信衛星)相連接,並組成WebGIS,Object Web GIS 和ComGIS實現同構系統的遠程互操作和互運算;能過OpenGIS的標准與規范,實現異構系統間的遠程互操作和互運算。但對於"數字貴州"的海量數據和頻繁交互過程來說,它還需要通過中間組織的幫助來實現,包括:空間數據倉庫(Spatial data ware house)、空間數據站(Spatial data station)、空間數據交換中心(Spatial data clearing house)。
(一)空間數據倉庫的概念和特點
空間數據倉庫是指支持管理、決策過程的,面向主題的、集成的隨時間而變化的、持久的和具有空間坐標的地球數據的集合。它將根據一定的主題內容集成來自不同數據中的數據,數據在結構上具有綜合性;它可以截取從瞬態到區段,直到全體等不同時間尺度上的信息,可以從多個專業應用系統中尋找答案。空間數據倉庫將數據的時間屬性及空間屬性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構建面向分析的多值空間數據模型,利用多維分析方法,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比較,提取隱藏在數據中的信息,實現面向數據和面向模型的分析方法的統一,數據倉庫是指隨時間不斷更新的資料庫。
空間數據倉庫是數據倉庫的一種特殊形式。數據倉庫是9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數據存貯、管理和技術。著名的數據倉庫專家W.H.Inmon在其著作《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一書中給予如下描述: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是一個面向主題的(Subject 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相對穩定的(Non-Volatile)、反映歷史變化(Time Variant)的數據集合,用於支持管理決策。對於數據倉庫的概念我們可以從兩個層次予以理解,首先,數據倉庫用於支持決策,面向分析型數據處理,它不同於企業現有的操作型資料庫;其次,數據倉庫是對多個異構的數據源有效集成,集成後按照主題進行了重組,並包含歷史數據,而且存放在數據倉庫中的數據一般不再修改。
根據數據倉庫概念的含義,數據倉庫擁有以下四個特點:
1、面向主題。操作型資料庫的數據組織面向事務處理任務,各個業務系統之間各自分離,而數據倉庫中的數據是按照一定的主題域進行組織。主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指用戶使用數據倉庫進行決策時所關心的重點方面,一個主題通常與多個操作型信息系統相關。
2、集成的。面向事務處理的操作型資料庫通常與某些特定的應用相關,資料庫之間相互獨立,並且往往是異構的。而數據倉庫中的數據是在對原有分散的資料庫數據抽取、清理的基礎上經過系統加工、匯總和整理得到的,必須消除源數據中的不一致性,以保證數據倉庫內的信息是關於整個企業的一致的全局信息。
3、相對穩定的。操作型資料庫中的數據通常實時更新,數據根據需要及時發生變化。數據倉庫的數據主要供企業決策分析之用,所涉及的數據操作主要是數據查詢,一旦某個數據進入數據倉庫以後,一般情況下將被長期保留,也就是數據倉庫中一般有大量的查詢操作,但修改和刪除操作很少,通常只需要定期的載入、刷新。
4、反映歷史變化。操作型資料庫主要關心當前某一個時間段內的數據,而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通常包含歷史信息,系統記錄了企業從過去某一時點(如開始應用數據倉庫的時點)到目前的各個階段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對企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做出定量分析和預測。
數據倉庫不是靜態的概念,只有把信息及時交給需要這些信息的使用者,供他們做出改善其業務經營的決策,信息才能發揮作用,信息才有意義。而把信息加以整理歸納和重組,並及時提供給相應的管理決策人員,是數據倉庫的根本任務。因此,從產業界的角度看,數據倉庫建設是一個工程,是一個過程。作為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making Support System,簡稱DSS),數據倉庫系統包括:① 數據倉庫技術;② 聯機分析處理技術(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簡稱OLAP);③ 數據挖掘技術(Data Mining,簡稱DM)。
(二)空間數據倉庫的主要功能
空間數據倉庫的主要任務是將來源於分散在不同地點、不同單位的分布式資料庫中的類型不同、結構不同、存貯格式不同、內容與格式豐富多彩的的原始數據,進行標准化、過濾與匹配、凈化,標明時間戳和確認數據質量的處理,即求精過程,然後再根據任務的需要,將來源於分布式資料庫的不同性質、不同格式的數據再進行集成與分割、概括與聚集、預測與推導、翻譯與格式化、轉換與再映象處理,最後進行數據倉庫的建模、概括、聚集、調整與建立結構化查詢等功能。
(三)空間數據倉庫的數據組織及體系結構
1.空間數據倉庫的數據組織結構:
數據倉庫中的數據分為四個級別:早期細節級、當前細節級、輕度綜合級、高度綜合級。源數據經過綜合後,首先進入當前細節級,並根據具體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綜合,從而進入輕度綜合級乃至高度綜合級,老化的數據將進入早期細節級由此可見,數據倉庫中存在著不同的綜合級別,一般稱之為"粒度"。粒度越大,表示細節程度越低,綜合程度越高。
數據倉庫中還有一種重要的數據--元數據(metadata)。在數據倉庫環境下,主要有兩種元數據:第一種是為了從操作性環境向數據倉庫轉化而建立的元數據,包含了所有源數據項名、屬性及其在數據倉庫中的轉化;第二種元數據在數據倉庫中是用來和終端用戶的多維商業模型/前端工具之間建立映射,此種元數據稱之為DSS元數據,常用來開發更先進的決策支持工具。

圖5.3 空間數據倉庫的數據組織結構
2.空間數據倉庫的數據組織形式
空間數據倉庫中常見的數據組織形式為:
簡單堆積文件: 它將每日由資料庫中提取並加工的數據逐天積累並存儲起來。
輪轉綜合文件: 數據存儲單位被分為日、周、月、年等幾個級別。在一個星期的七天中,數據被逐一記錄在每日數據集中;然後,七天的數據被綜合並記錄在周數據集中;接下去的一個星期,日數據集被重新使用,以記錄新數據。同理,周數據集達到五個後,數據再一次被綜合並記入月數據集。以此類推。輪轉綜合結構十分簡捷,數據量較簡單堆積結構大大減少。當然,它是以損失數據細節為代價的,越久遠的數據,細節損失越多。
簡化直接文件: 它類似於簡單堆積文件,但它是間隔一定時間的資料庫快照,比如每隔一星期或一個月作一次。
連續文件: 通過兩個連續的簡化直接文件,可以生成另一種連續文件,它是通過比較兩個簡單直接文件的不同而生成的。當然,連續文件同新的簡單直接文件也可生成新的連續文件。
對於各種文件結構的最終實現,在關系資料庫中仍然要依靠"表"這種最基本的結構。
3.空間數據倉庫的數據追加
如何定期向數據倉庫追加數據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技術。我們知道,數據倉庫的數據是 來自OLTP的資料庫中,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究竟哪些數據是在上一次追加過程之後新生成 的。常用的技術和方法有:
·時標方法: 如果數據含有時標,對新插入或更新的數據記錄,在記錄中加更新時的時標,那麼只需根據時標判斷即可。但並非所有的資料庫中的數據都含有時標。
·DELTA文件: 它是由應用生成的,記錄了應用所改變的所有內容。利用DELTA文件效率 很高,它避免了掃描整個資料庫,但同樣的問題是生成DELTA文件的應用並不普遍。此外,還有更改應用代碼的方法,使得應用在生成新數據時可以自動將其記錄下來。但應用成千上萬,且修改代碼十分繁瑣,這種方法很難實現。
·前後映象文件的方法: 在抽取數據前後對資料庫各作一次快照,然後比較兩幅快照的不同從而確定新數據。它佔用大量資源,對性能影響極大,因此並無多大實際意義。
·日誌文件: 最可取的技術大概是利用日誌文件了,因為它是DB的固有機制,不會影響O LTP的性能。同時,它還具有DELTA文件的優越性質,提取數據只要局限日誌文件即可,不用掃描整個資料庫。當然,原來日誌文件的格式是依據DB系統的要求而確定的,它包含的數據對於數據倉庫而言可能有許多冗餘。比如,對一個記錄的多次更新,日誌文件將全部變化過程都記錄下來;而對於數據倉庫,只需要最終結果。但比較而言,日誌文件仍然是最可行的一種選擇。
4.空間數據倉庫的體系結構:
整個數據倉庫系統是一個包含四個層次的體系結構,包括:
數據源:是數據倉庫系統的基礎,是整個系統的數據源泉。包括貴州省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內部信息包括存放於RDBMS中的各種業務處理數據和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