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飛行時代

國家地理飛行時代

發布時間: 2021-02-23 03:52:10

⑴ 真正來到「飛行時代」是什麼時候

真正來到「飛行時代」,是在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造出第一架飛機,並於12月17日實現了人類首次持續的、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之後。

⑵ 第一個飛上天的人是誰

人們多麼希望自己能升上天空!但有趣的是,第一批上天的生靈並不是人,而是一隻公雞、一隻鴨子和一隻山羊!

事情發生在1783年9月19日。這天,法國的蒙哥爾費兄弟在巴黎凡爾賽宮前面廣場上作了一次轟動一時的表演,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帶著滿朝大臣也興致勃勃前來觀看。廣場上有一隻金色的、用紙和布糊成的大氣球,氣球的直徑為12米,高17米,很像一隻倒放的大梨子,氣球下面吊了一個盆狀的柳條籠子,裡面裝著那三隻動物。

一切准備就緒,蒙哥爾費兄弟點燃了放置在氣球下面的潮草及布條,讓產生的熱煙沖進氣球,於是它載著這三名「乘客」,冉冉升到了離地面大約500米的空中,並在微風的輕拂下,8分鍾內飛行了3千米、最後安全地降落在城外的一片草地上。

誰知這三名「乘客」並不知道自己獲得的殊榮,那山羊在吊籃內曾狠狠地踢了鴨子一腳,所以氣球降落後,鴨子委屈地「呷呷」叫個不停,似乎向人們訴說它的苦楚。

路易十六興趣大發,決定第二次應作載人飛行。為防止意外,他提出讓兩名死囚坐進吊籃。不料消息傳出,群情嘩然,無論大臣還是民眾,都不願讓罪犯去完成這一壯舉。一個宮廷歷史學家情不自禁地怒吼起來:「決不能讓充滿罪惡的死囚成為第一個升空的人,這個光榮應該屬於我!」

經過激烈的競爭,最後這位歷史學家如願以償,與一位侯爵於1783年11月21日作了人類第一次氣球載人飛行。在幾萬名觀眾的一片歡呼聲中,他們上升到300米左右的高空,越過了塞納河,25分鍾後,他們安全降落於蒙馬爾特。

以後氣球熱一度席捲了全球。但是,真正來到「飛行時代」,是在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造出第一架飛機,並於12月17日實現了人類首次持續的、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之後。

這對載入史冊的兄弟,哥哥威爾伯?萊特生於1867年,弟弟奧維爾?萊特比哥哥小4歲。他們自小就立志「長大了要造飛機」,不斷的試驗耗盡了他們的財產,窮得連妻子也娶不起,但他們卻依然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奮斗不息,最後終於獲得了成功。

1903年12月17日,他們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開闊的平地上進行了試驗。先是弟弟試飛了兩次:第一次用12秒鍾飛了36.6米,第二次以15秒鍾飛了66米;接著他哥哥也飛了兩次:第一次用13秒鍾飛過了99.4米,第二次則在空中逗留了59秒,越過了284米!當時沿海正好駐泊著5艘巡邏艇,他們的表演使水兵們狂熱地歡呼起來:「飛行時代終於來臨了!」

在製造飛機史上,我國也有位值得一提的人物——馮如。他是美國一家華僑創辦的飛機廠的總工程師。為了振興羸(l閕)弱的中華,他決心用中國人自己的力量,造出優良的飛機,為祖國爭光。1910年6月,27歲的馮如在美國舊金山駕著自己製造的飛機,順利地上了天。恰好當時孫中山在美國組織革命力量,在聽到介紹後,孫中山高興地說:「愛國救國的志士,真是大有人在啊!」

後來,馮如在舊金山的一次國際飛行比賽中,以飛高210米、時速105千米、飛越32千米的成績獲得了第一名。不久,他載譽於1911年元月回到祖國,准備一展鴻圖。他帶回了兩架飛機,可是腐敗的清政府把它視作洪水猛獸,不予採用。辛亥革命後,他為了在群眾中普及航空知識,於1912年8月25日當眾作了飛行表演。可惜,由於飛機擱置太久,沒有得到保養,部分部件失靈,導致失事,馮如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當時他僅29歲!

實際上第一個飛上藍天的中國人是湖北一個土家族人——秦國鏞,字子壯。1907年他以官費留學法國,先學軍馬科,後轉學飛行,1911年春攜一架50匹馬力的單座教練機回國。於清明時節在北京作了飛行表演,在天空中盤旋3周而徐徐降落。當時北京為此舉行了升旗(滿清旗)、奏唱大清國歌等隆重的儀式,試飛成功後他被10多個洋人抬起繞場一周。北洋政府後來還派他去辦南苑航空學校,並從法國購進了12架飛機,培養出83個飛行員。秦國鏞於1940年逝世,享年64歲。

國家地理的雜志歷史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
1995年,國家地理雜志開始發行日文版,這也是第一個本地化版的國家地理。之後,國家地理的本地語言版本已經在全球大大擴展,包括:簡體中文、西班牙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法文、德文、波蘭文、印度尼西亞文、韓文、葡萄牙文、繁體中文、日文、捷克文、羅馬尼亞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蘭文、瑞典文與克羅埃西亞文。
中文環境中第一本國家地理雜志的譯版,是在台灣發行,使用繁體中文編輯,創刊號是2001年1月號。
2007年以後在中國內地也可以買到《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內地的《華夏地理》於2007年7月與《國家地理》雜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權合作關系。(《華夏地理》在採用《國家地理》稿件的同時,保持一半內容為本土原創)
2009年,《國家地理》少兒版正式由學友園教育傳媒集團開始運營,2010年1月在國內上市。 時 間 事 件 1888年1月13日 33名始創人在華盛頓特區的「宇宙俱樂部」聚會,組建「一個增進與傳播地理知識的學會」。 1888年10月 向200名會員寄出第一期《國家地理》雜志 1890-91年 國家地理學會首次資助探險隊,對阿拉斯加聖伊萊亞斯山地區進行地圖測繪;發現加拿大最高峰洛根山。 1898年1月7日 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出任國家地理學會總裁。 1903年2月 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成為《國家地理》主編。 1905年1月 格羅夫納用整整11頁刊登西藏拉薩的照片。他本以為自己將因此被解職,不料卻得到學會成員的稱贊。 1906年7月 格羅夫納刊登了喬治·西羅斯三世首創的閃光燈拍攝夜景動物照片;兩名學會委員憤而辭職,指責雜志正在變成一本「圖畫書」。 1909年4月6日 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羅伯特·E·波爾利和馬修·A·漢森首次到達北極。 1912-15年 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由海勒姆·賓漢領導的探險隊對秘魯安第斯山中印加王朝消失的山頂古城馬丘比丘進行發掘。 1920年 吉爾伯特·H·格羅夫納成為國家地理學會總裁(直至1954年)。 1926年 《國家地理》雜志攝影師查爾斯·馬丁和科學家W·H·朗利首次拍出自然色彩的水下照片。 1929年11月29日 理查德·E·伯德完成人類首次飛越南極的航行;從空中拍攝6萬平方英里的南極照片。 1930年 梅爾維爾·貝爾·格羅夫納首創刊登自然色彩的航拍照片。 1941年 國家地理學會向羅斯福總統和美國軍隊開放自己的照片、地圖和其他制圖資料庫,協助軍事行動。 1952年10月 雜志開始刊登雅克-伊夫·庫斯托介紹海底世界的文章。 1956年8月 雜志刊登大西洋中部海底2.5萬英尺的羅曼希海溝照片,是當時最深的海底攝影。 1959年9月 雜志封面開始定期採用彩色照片。 1960年9月 《國家地理》報道路易絲·李基和瑪麗·李基發現年代超過175萬年的南方古猿。 1961年 簡·古道爾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開始在坦尚尼亞的貢比河國家公園從事黑猩猩研究。 1962年2月 雜志出版了第一期全彩雜志。 1962年6月 約翰·格倫攜帶國家地理學會會旗完成美國首次繞地軌道飛行。 1963年5月 首批美國人在國家地理學會支持下登上珠穆朗瑪峰。 1965年 國家地理電視節目在CBS上首播,推出國家地理專題「美國人在珠峰」。 1967年 戴安·弗西在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開始對盧安達高山大猩猩進行長期研究。 1969年7月 阿波羅11號宇航員將國家地理學會會旗帶上月球。 1975年 《國家地理世界》取代《校刊》雜志成為國家地理的青少年出版物,1976年發行量已達130萬。 1979年4月 瑪麗·李基報告在坦尚尼亞一處河床的火山灰中發現距今360萬年的腳印,據信是現代人行動緩慢的祖先留下的。 1984年 海底考古學先驅喬治·F·巴斯在學會資助下,在南土耳其海域發現一艘3.4萬年前的沉船遺骸,其中有有史以來海底發現的最大一批青銅器時代貿易物品。 1984年 學會的旅行雜志《國家地理旅行者》創刊。 1984年3月 《國家地理》封面上出現一張鷹的全息照片,這是全息照片在大發行量雜志中首次使用。 1985年 國家地理學會在吉爾·格羅夫納的領導下推出「地理教育項目」,旨在改善學校系統內的地理教學。 1985年9月 羅伯特·D·巴拉德在國家地理學會宣布發現泰坦尼克。 1986年5月1日 斯蒂格爾國際極地探險隊的六名成員(包括一名女性)在1909年波爾利和漢森之後首次乘狗拉雪橇、無補給抵達南極。 1986年1月 資深副主編約瑟夫·加吉經過多年研究,報告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地點是在巴哈馬群島的薩馬納島。 1988年1月 國家地理學會慶祝自己的百年誕辰。 1988年12月 全息封面的百年紀念專刊專題討論「我們能否拯救這脆弱的地球?」 1989年1月 「國家地理小蜜蜂」首次舉辦。到第10年,每年有500萬學生參與。 1989年7月 整期雜志為法國專題,慶祝法國大革命200周年。 1993年1月 芝加哥大學的保羅·塞利諾在學會總部宣布發現世界上最早的恐龍。 1995年4月 《國家地理》雜志日文版開始出刊,是雜志的首個地方語言版本。 1995年8月 「國家地理電視」成為獨立納稅的子公司。 1996年5月 在秘魯高山上發現的一具冰凍的印加女孩木乃伊在學會的探索堂首次展出,觀眾達到創紀錄的8.5萬人。 1996年6月 學會推出網站 1996年8月 整期雜志集中關注墨西哥。 1997年7月 羅伯特·D·巴拉德在學會宣布在地中海海底發現八艘古代沉船。 1997年8月 古人類學家李·貝格爾介紹在南非發現有史以來最古老的現代人足跡。 1997年9月 「完全國家地理:《國家地理》雜志108年」光碟推出。 1997年9月 國家地理國際頻道開播;到2002年7月,收視超過1.15億戶,在140個國家用23種語言播出。 1997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西班牙語版在西班牙發刊。 1997年11月 《國家地理》雜志拉美西班牙語版發刊。 1998年2月 《國家地理》雜志義大利語版發刊。 1998年3月 探險項目委員會成立。第一年就出資約1百萬美元,用於對地球上一些最有魅力、少有人知的地點進行考察。 1998年4月 國家地理製作了自己第一部大幅面電影《埃及之謎》。 1998年5月 羅伯特·巴拉德在國家地理資助下對中途島進行考察,在太平洋下3英里多的海底發現美軍的二戰時期的「約克城」號航母。 1998年6月 國家地理宣布在中國發現有明顯羽毛的恐龍化石,進一步鞏固了恐龍與鳥類關系理論。 1998年6月 《國家地理》雜志希伯來語版在以色列發刊。 1998年9月 學會向美國和加拿大贈送千禧紀念禮:每個學校一幅新版世界地圖。 1998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希臘語版發刊。 1998年11月 保羅·塞利諾在學會宣布,在西非尼日共和國境內撒哈拉沙漠發現巨型食肉恐龍。這種叫做「似鱷龍」的食魚恐龍頭顱狀若鱷魚,指長盈尺。 1999年1月 伊恩·貝克領導的小組在西藏南部的藏布峽谷發現瀑布。這條19世紀以來傳說中的「隱身瀑布」落差115英尺,數百年來,門巴獵人們嚴守著它的秘密。 1999年3月 高海拔考古學家約安·雷恩哈德在世界上最高的考古發掘場所、阿根廷尤耶亞科山頂墓穴中發現三具冰凍木乃伊和精美的印加器物。 1999年4月 海洋生物學家希爾維亞·厄爾開始「可持續性海洋考察」的探索階段,這是國家地理學會一個為期5年的美國海洋保護區探索和記錄項目。 1999年4月 《國家地理探險》雜志創刊。雜志以國家地理學會遍布全球的探索家和探險家撰寫的獨家專稿為特色。 1999年6月 羅伯特·巴拉德領導的考察隊在東地中海發現兩艘古腓尼基沉船。 1999年9月 《國家地理》雜志的法語、德語和波蘭語版發刊。 1999年11月 著名的山地攝影師/探險家布拉德福德·沃什伯恩宣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正式修正高度為29,035英尺(8,850米),比此前在1954年確定的高度高出7英尺。 1999年11月 古生物學家保羅·塞利諾在學會為一隻巨型素食恐龍揭幕,這只叫做「泰鳩敦龍」的史前長頸恐龍重約20噸,長成有70英尺(21米)長。 1999年11月 羅伯特·巴拉德宣布,1999年7月的一次考察中發現支持7000年前黑海大洪水的證據。 2000年1月 《國家地理》雜志韓語版發刊。 2000年4月 國家地理召集第一屆駐會探險家聚會,為新千年的探險事業重新規劃。他們是斯蒂芬·安布羅斯、羅伯特·巴拉德、韋德·戴維斯、希爾維亞·厄爾、簡·古道爾、約安·雷恩哈德和保羅·塞利諾。 2000年4月 古斯塔夫斯·麥克勞德在《國家地理》的支持下首次完成了駕駛開放式駕駛倉飛機飛越北極的壯舉。 2000年5月 《國家地理》雜志巴西葡萄牙語版發刊。 2000年8月 國家地理資助的考察小組使用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裝置,在秘魯的內瓦多-米斯密山中發現亞馬遜河源的精確位置。 2000年9月 《國家地理》雜志的丹麥、瑞典、和挪威語版發刊。 2000年10月 《國家地理》雜志第一期荷蘭語版出刊。 2000年11月 羅伯特·巴拉德宣布在黑海發現一隻保存完好的1500年前古木船。 2001年1月 進入21世紀,國家地理學會有新的目標:鼓勵人們更好保護地球。

⑷ 什麼叫 超音速飛行 超音速飛行時代 指什麼

音速是指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高度不同,音速也就不同。在海平面,音速約為1224公里/小時。在航空上,通常用M(即馬赫)來表示音速,M=1即為音速的1倍;M=2即為音速的2倍。
當飛機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周圍的流動態會發生變化,出現激波或其它效應,會使機身抖動、失控,甚至空中解體,並且還可產生極大的阻力,使以突破M=1的速度。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音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活塞式戰斗機在加速俯沖速度達到M=0.9時,就曾強烈感受到了音障,並有的飛機因此而失事。當噴氣式飛機出現後,使飛機速度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時,能否突破音障就成為航空界注視的一大焦點。英國首先開始對超音速飛機進行研究。邁爾斯公司受官方委託於1943年研製M。52型噴氣式飛機,目標是速度達到M=1.6。但由於當時有人在駕駛其它飛機接近音速時失事遇難,官方認為載人的超音速飛行太危險,後來終止了這一計劃。
美國於1944年開始了同樣研究,它採用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貝爾公司於1945年製造出X—1火箭實驗機,C—1的機翼很薄,平直翼型。它需由一架B—29型重型轟炸機掛在機身下帶到空中,然後在空中點火,脫離轟炸機單獨飛行。1947年10月14日,空軍上尉查爾斯·耶格駕駛X—1在12800米的高空飛行速度達到1078公里/小時,M=1.1015,人類首次突破了音障。1953年,試飛員道格拉斯駕駛著 「流星煙火」號飛機,在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的雙重推力下,首次以音速2倍以上的速度飛行。這說明,只要突破M=1,就不會再有音障存在。人們通過研究發現,採用向後傾斜的機翼可以延緩或消除音障現象的出現,並減少飛行的阻力,有利於提高飛行速度,所以後來的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都採用有向後傾斜角度的後掠翼、三角翼或梯形機翼。
參考資料:http://www.losn.com.cn/kxyfm/traffic/2.htm

⑸ 國家地理的產生背景

著名的黃色方框是《國家地理》在全球通行的標志。
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兩名飛行員在執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任務時,不幸被日軍擊中,他們的飛機被迫降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萬分緊張地剛從殘破的飛機里鑽出來,一群膚色奇異的人就圍了上來,他們迅速地掏出了槍,但他們很快又輕鬆了下來。因為他們曾經在他們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過這個民族的介紹,它屬於他們的盟國——中國。
1929年《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梅納德·威廉斯(MaynardOwenWilliams)在給《國家地理》的主編葛羅夫納(GilbertH.Grosvenor)的信中這樣寫道:「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一個記者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和他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然後對他們說:盡管看吧,要不是因為我,你們無法看到這一切。」這一段話後來被《國家地理》雜志的記者廣為引用,並成為他們激情和驕傲的工作理由。
這兩個故事的價值在於,它形象地描述了《國家地理》所能給公眾帶來的一切:實用性。地理知識的價值,以及它被賦予的浪漫、激情。
《國家地理》由美國的一家非盈利科學教育組織——「國家地理協會」(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創辦,它的創辦人之一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AlexanderGrahamBell)。它問世的時候正值人類歷史由於科技發明的巨大進步而揭開新的篇章之際。電話、電燈、汽車、飛機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驚奇,更是革命。誕生在這樣的時代似乎註定了它永遠追求革新的品質。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它的視角立足全球,從極地到內陸,從海底到月球,從草原森林中殘存的原始部落,到現代化都市中奔忙的人群。它不但記錄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記錄了一百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記錄了人類的夢想和追求。
發明家貝爾的貢獻並不僅僅在於他革命性地推動了人類的交流,更在於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帶來的意義。這同樣體現於對《國家地理》的影響上——他的兩項決定為《國家地理》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一是推行了會員制,將雜志賣給每一位想入地理學會的人,買雜志就是入學會、交會費,這為《國家地理》日後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創建了獨一無二的模式;二是大膽起用了只有23歲的年輕教師葛羅夫納。葛羅夫納上任後一改《國家地理》的傳統編輯模式,將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讓給圖片,精美絕倫的大圖片所造成的巨大視覺沖擊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讀者的關注,加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樸素的自然狀態,《國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視全球的視角和廣闊的思維立足於競爭激烈的雜志業。
發明家貝爾所倡導的革新精神為《國家地理》注入了永恆的活力。1910年,《國家地理》採用黑白與淡彩的照片和生動的插畫;30年代,《國家地理》開始使用萊卡相機和柯達底片;1959年,《國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製作封面,60年代,《國家地理》的領域開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雜志的領導層則再次打破了堅持幾十年的傳統,率領雜志邁向具有爭議性的領域,開始報導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等課題。同時,唯美的風格又讓它顯得卓爾不凡。它對文字的要求同樣嚴格,它講究字字珠璣,強調文字與圖片的和諧。它注意帶給讀者的不僅是知識性,更是藝術感。創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絕不自賞,把握時代脈搏並具有一定的新聞性,這也使它吸引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愛好者。
這種革新的精神同樣表現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業成功。《國家地理》的會員制使它在全世界發展了上百萬的會員,它的核心品牌戰略使它的產品由期刊推廣到圖書、印刷品、圖片庫及教育產品、地圖、電視節目、網站、CD-ROM電子產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黃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樣被人們所熟知。這也使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非盈利組織。它同時注重發行和國際化,在發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適應潮流的國際化方面都頗有建樹。盡管不斷有人強調「強勢媒體」的文化侵略性,但卻不能改變它日益擴張的勢頭——《國家地理》在全球的發行量已接近千萬。
世界各地的地理雜志當然不只有《國家地理》,英國的《地理》雜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國地理雜志《GEO》以及法國的《科學與生活》,都是倡導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於地域性強的特點使得這些雜志的讀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內。中國的地理雜志近些年來得到迅速發展,最出名的當屬背靠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中國國家地理》。在2002年9月之後,《國家地理》與《時尚旅遊》雜志的版權合作,已經讓這個充滿魅力的黃色方框出現在了中國。
沒有人能否認《國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貫彰顯和堅持的革新與唯美,這是這本雜志始終如一堅持的氣質。

⑹ 什麼事件開辟了人類的飛行時代

1903年12月17日,在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萊特兄弟在美國基蒂霍克第一次成功地飛行了可操縱的動力專飛機,盡屬管只歷時59秒,飛行距離只有區區的259.75米,但從此開辟了人類的飛行時代。

隨著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1961年對萊特兄弟獎章做了怎樣的改變?

隨著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1961年,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把此獎的范圍擴大,並改成年度獎,用於獎勵在空氣動力學、結構理論以及航空器和航天器的研究、製造、操縱方面的最佳論文。如果當年度沒有上述方面的合適論文,也可以評選出航空或航天領域的任何其他課題的最佳論文。論文主要以其對知識新貢獻的價值來評定。入選論文在學會會議召開前提交。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獲獎,學會規定,萊特兄弟獎章獲得者須過三年後才能再度獲獎。

⑺ 飛行時代對人類文明的作用

人類可以探索到更高的地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還有……對於未來方向的思考。

⑻ 人類真正來到「飛行時代」是什麼時候

真正來到「飛行時代」,是在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製造出第一架飛機,並於12月17日實現了專人類首次持續的屬、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之後。

這對載入史冊的兄弟,哥哥威爾伯·萊特生於1867年,弟弟奧維爾·萊特比哥哥小4歲。他們自小就立志「長大了要造飛機」,不斷的試驗耗盡了他們的財產,窮得連妻子也娶不起,但他們卻依然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奮斗不息,最後終於獲得了成功。

1903年12月17日,他們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開闊的平地上進行了試驗。先是弟弟試飛了兩次:第一次用12秒鍾飛了36.6米,第二次以15秒鍾飛了66米;接著他哥哥也飛了兩次:第一次用13秒鍾飛過了99.4米,第二次則在空中逗留了59秒,越過了284米!當時沿海正好駐泊著5艘巡邏艇,他們的表演使水兵們狂熱地歡呼起來:「飛行時代終於來臨了!」

⑼ 飛機發明者是哪個國家的

飛機是美國抄的萊特兄弟發明襲的。 人類很早以前就幻想著能像鳥一樣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行,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駕駛一架由動力驅動的名為「飛行者」號飛機,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有動力的持續飛行,實現了人類渴望已久的夢想,人類的飛行時代從此拉開了帷幕。 第一次試飛的那一天,天氣寒冷,刮著大風,首先由弟弟奧維爾

⑽ 中國國家地理自然百科系列:探險

科學性較強,專題內容集中,詳略得當,非常適合兒童閱讀。即使作為收藏也是值得的。這既是一部有關決斷意志、英雄主義和逆境生存的動人故事,也講述了文明邂逅帶來的利益與災難。這部傳奇由眾多傑出的男人與女人所造就,他們的驚人成就與冒險精神,迄今仍鼓舞著我們當中的許多人追慕效仿。
《》由多位知名專家合力撰寫,以精巧的構思還原人類驚心動魄的探險史。從赤道到南北極,從深海到太空,全景展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類子民的生活方式與獨特風情,以及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動人勇氣。
在當今這個長途飛行與大眾交通昌盛的時代,一位行程既定的旅行者幾乎可以無礙地前往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因此人們很難想像曾幾何時,那些天各一方的人類定居地,盡管擁有先進而繁榮的文明,卻處於彼此之間一無
所知的境地。當第一批歐洲人踏足美洲海岸時,他們才在數千年的離散之後,第一次與遠房兄弟晤面重逢。中世紀的商人們沿著陸路,歷盡艱辛來到東方,才驚異地發現眼前社會之昌明,足以和他們自己的社會相媲美-如果不是更為優越的話。又如,探險者們開始深入到熱帶地區茂密的叢林地帶,才與那些曾經享受數個世紀與世隔絕的無憂歲月,從未意識到視野之外別有世界的人們偶然相遇。
探險的歷史對於理解我們所知的世界至關重要。無論隱含的動機為何-追逐財富、通商與傳教、帝國爭霸,抑或只是一種對知識無盡的渴望-唯有通過探險者們的勞苦與艱辛,我們才得以整體性地看待我們的星球,觀察其錯綜復雜的地理與氣候,認識其種類繁多的植物和動物,領會生活在最邊遠地區的人類子民的生活方式、習俗與信仰。這既是一部有關決斷意志、英雄主義和逆境生存的動人故事,也講述了文明邂逅帶來的利益與災難。這部傳奇由眾多傑出的男人與女人所造就,他們的驚人成就與冒險精神,迄今仍鼓舞著我們當中的許多人追慕效仿,甚至前往最為黑暗的大洋深處、地貌詭異的太陽系行星以及浩渺無疆的太空之中。
本書以其精巧的構思將這一壯麗的歷史畫卷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讀者捧閱的內容不僅真實可信、富於視覺吸引力,而且賞心悅目。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均由業內知名專家撰寫;精挑細選的圖片也反映了歷次探險在當時與現代語境中的顯著意義;注釋全面的地圖將探險者們的路線異常准確、明晰和詳盡地描繪出來。本書系全心全意地為讀者編寫與製作,我也真誠希望您將為擁有這本書感到自豪。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