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中國國家地理網
1. 在論文中引用中國國家地理網怎麼寫
在(地理科學研究)期刊上,有文獻引用過這個,你可以看看學習下
2. 以蘇州園林為例,論述中國古典園林的文人情節
關於蘇州古城和蘇州古典園林的演講
http://..com/question/17046952.html
在上個世紀的中葉,全世界都被拖入了一場殘酷的戰爭之中,這就是那場侵略和反侵略殊死決斗最後以法西斯侵略者的失敗而告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毀壞了許多人類文明,60多年過去了,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兩相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今天的和平生活,更加懂得歷盡滄桑而被保留下來的那些人類文化遺產是多麼來之不易!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的蘇州古城和蘇州古典園林就是前人為我們創造和留存下來的一份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
我想分兩個部分來講,先講蘇州古城,再講蘇州古典園林。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只能簡單地說一說。我以為,這兩者是緊密依附,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蘇州古城是產生蘇州古典園林理想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蘇州古典園林是蘇州古城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和城市風貌。
中國有這樣一句名言,叫作「溫故而知新」,意思是對某種知識重溫一遍,就像讀新書一樣可以再次增長知識。而深入了解蘇州古城和蘇州園林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藝術特色,積累起來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網路全書。今天就是和你們一起,把我們以前所獲得的有關蘇州古城和蘇州古典園林的一些印象和認識、復習一下,整理一下、系統一下,鞏固一下。
一、蘇州古城
蘇州最早的時候是吳國的都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春秋時期周敬王六年,亦即吳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精明強干、雄心勃勃的吳國君主闔閭在與楚國激烈爭奪長江中下游統治權、南征越國的過程中,命伍子胥建造城池,又據歷史記載,在建城之前,伍子胥曾「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進行地質、水文、氣象等自然環境的調查和論證,故而他選擇的城址在長達二千數百年的時間里,沒有因為洪水、颶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所變化。這一事實證明當時蘇州城址的選擇是科學的、正確的,說明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們的先輩在城市建設方面積有豐富的經驗,達到了很高的科學水平。在蘇州郊區,有個小鎮叫相城,相傳就是這個來歷。
建造工程持續了6年,闔閭大城終於建成,周圍37里210步2尺,古時候一步為6尺,300步為一里,繞城一周,也就是相當於今天23900餘米,和現在古城實際的周長差不多。
這道城牆的底部寬2丈7尺,高4丈7尺,用的是板築技術,就是先用木板檔住兩邊,中間取土夯實,少數城門和水關用石頭磚木砌成。共開有陸門8座,它們分別是閶、胥、盤、蛇、匠、婁、齊、平,其中兩座有樓,以象徵天上的八道天風,水門8座,以效法地上的八個卦位。另外,在大城中還建造了一座子城,作為行政的中心,位置大約沿現在的錦帆路、十梓街、鳳凰街、干將路一線,現在的體育場、蘇州公園都在其中,現在我們園林局辦公樓,也處於核心部位。子城有陸門3座,每座都建有城樓,水門2座,其中1座有樓。子城的堆土遺跡直到90年代開通干將路時才全部鏟平。
同時,在橫亘城西與太湖之間的七子山等山上,建造了數以百計的烽燧墩,構成西南一隅的城市防禦體系。闔閭大城奠定了今天蘇州城的規模,也是蘇州最早的城垣。
1986年的時候,我們全城的人民為蘇州古城的2500歲生日舉行了隆重的慶典,今天在座的大多數人沒有被邀請參加那次慶典。我希望蘇州建城2600年的時候,也就是2086年的時候,大家都能夠參加,如果建城3000年的時候你們能夠參加那當然就更好了。
蘇州古城最值得一說的是,自建城以來它坐落的位置、城市的規模和規劃格局一直沒有大的變動,這在中國以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
為了幫助大傢具體而形象地了解和認識蘇州古城,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幅蘇州古代的城市地圖。這幅地圖名叫《平江圖》,刻制於公元1229年,我國南宋紹定二年。「平江」是當時蘇州的改稱,意思表示:蘇州的河道,水與岸平,川流平緩,寓有永世太平的吉祥含義。由於這幅地圖是刻在一塊巨大的青石上,所以被很好地保存下來,至今已有777年了,這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幅城市地圖,它和稍晚一些時間刻制的《天文圖》、《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等三塊著名的宋代碑刻一起存放在蘇州文廟里,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在蘇州公園)
這幅地圖是用中國傳統的繪圖方法繪制的,比例尺約為3000∶1。圖上繪出的自然地理實地和人工建築物共643個,其中標出名稱的有613個。這幅地圖的重要價值在於它把當時蘇州水鄉城市的地理概貌如實地標繪下來了。圖中可見二重城垣,5座水陸城門,65座坊表,城內河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計有縱河6條,橫河14條,河道總長約80多公里,橋梁共314座。城中街巷與河道並行,形成了街河平行的雙棋盤格局,和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
根據歷史的記載,蘇州城內的河道在建城的時候就已存在了,這些按照規劃由人工開挖的網格化河道,既是城市引水、排水和交通運輸的渠道,又兼具城市防禦、消防隔離、降低地下水位和城市空間配置的功能和作用,並且也是連結城鄉,溝通全國的紐帶。可以說,在蘇州古城的建設上,前人對於水的駕馭和運用已達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直到今天,蘇州城內的河道仍大體上保持著原來的格局,繼續發揮著某些功能和效益,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宏偉、最規整的城市河道。
另外,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如實描繪蘇州繁榮狀況的一幅古畫,這就是清代徐揚所畫的《盛世滋生圖》,又名《姑蘇繁華圖》,展示了自木瀆經胥門、閶門直至虎丘的市容,全長十餘米,共繪制各色人物一萬二千餘,是歷史上描繪人物最多的繪畫長卷,描繪了江南重鎮蘇州的繁華圖景,是乾隆盛世的真實寫照。
以上所講可以歸納為四句話:一、蘇州古城建於公元前514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二、蘇州古城自建城以來它的城址、規模和格局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說明當初對城址的選擇是科學的、正確的;三、蘇州古城是一座水鄉城市,它遍布城內的河道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宏偉,最規整的城市河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四、蘇州古城是優美的人居環境,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當然,蘇州古城還具有許多值得一說的很有知識性、趣味性的東西。流傳在民間對蘇州的一些說法,如「七塔八幢九饅頭」,「六門三關五鼓樓」,「三宮六觀廿四坊」等,蘇州的許多別稱也蘊含著深刻的內容,如吳、吳城、闔閭城、吳郡、東吳、吳趨、吳門、吳下、吳中、中吳、姑蘇、吳都、鶴市、鴻城、平江、長洲、茂苑等等。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們不能一一展開詳細去說了,感興趣的同志可以在以後找機會交流。總的說來,蘇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魚米之鄉,早在4000多年前便種值了水稻,至今它的農業技術仍居於全國領先的地位,它養殖的淡水魚、蝦、蟹是國內最鮮美的,叫人百吃不厭;它是一個絲綢之都,與南京、杭州並稱為中國的三大絲織生產中心,公元13世紀的時候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蘇州對蘇州的絲織品贊不絕口;它是一個工藝美術的傳統產地,蘇州的刺綉、緙絲、玉雕、燈彩、民族樂器、木刻版畫、漆雕、傢具等聞名國內外,在中國各個著名的博物館里都可以看到展出的蘇州出產的古代工藝品;同時,它還是一個園林之城,這就是我接下來所要講的內容。
二、蘇州園林
現在我來講蘇州園林。
首先,介紹一下「中國——園林之母」說法的來歷
1899年,一個英國年輕的園藝學者威爾(E.H.Wilson)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開始了他為西方收集、引種花卉植物的長期而影響深遠的工作。置身於「花的王國」中,他被深深地感動和陶醉。後來隨著他對中國花卉和園林了解的增多,他認識到中國對世界各國的園林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1913年,他寫下了《一個博物學家在華西》這一有影響的著作。此書在1929年重版時易名為《中國——園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園林之母」這個提法,已為眾多的植物學者和園藝學家所接受。
1954年,國際園景建築家聯合會在維也納召開第四次大會,英國造園學家傑利克G.A.Jellicoe在致詞中說,世界造園史三大流派是中國、西亞和古希臘。這三處古老的地區,都曾經產生過燦爛的古代文化。
在這個部分里我也講三點:一是講一講蘇州園林產生的條件,為什麼蘇州的園林這樣多,這樣出名?二要極其簡要地講一下蘇州園林的歷史。三是講一講蘇州園林的一些特點,它的美是怎樣形成的,以便大家更好地欣賞蘇州古典園林的美。
1、蘇州園林產生的條件
蘇州園林是蘇州古城的精華所在和重要特色之一,故而有「園林之城 」的美稱。還有一句人們贊譽蘇州園林的話過去我們蘇州人不大肯講,因為聽起來顯得不夠謙虛。現在蘇州園林已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了,我們可以自豪地講了,這句話就是「蘇州園林甲天下」。為什麼蘇州園林這樣多、這樣好呢?我們說這是因為蘇州具有園林產生和發展的優越的自然和人文條件,也就是說是蘇州優越的自然條件、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孕育了蘇州園林。
從自然條件說,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濱,氣候溫潤、山水秀麗,全境宛如一座大花園,是蘇州園林比照模擬的天然畫本,蘇州園林中許多景觀都來源於太湖山水。同時,太湖地區花木品種繁多,還出產一種叫太湖石的石頭、奇絕無比,這些都是構築園林的重要材料。這里讓我講一段歷史掌故,因為蘇州的花木湖石是造園最理想的構件,北宋末年的徽宗皇帝趙佶便下令大事徵集,然後運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去造園林。負責辦理的是一個叫朱勔的蘇州人,他藉此機會敲詐勒索,到處搜尋奇石異卉,編組船隊送到汴京,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花石綱」事件。現在上海豫園的太湖石玉玲瓏、蘇州織造府遺址的瑞雲峰,據說都是當時徵集後未及運走的「花石綱」遺物。由此可知蘇州園林是就地取材,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有利條件。
在人文條件方面,蘇州自吳王在此建立都城以來,一直是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經濟發達、工商繁榮、人文薈翠,城市建設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特別是在與造園有密切關系的建築、繪畫、工藝美術和園藝等專業方面,技藝高超,人才輩出。例如:蘇州的建築聞名於世,主持設計和修建北京紫金城宮殿的蒯祥就是蘇州香山人,由於香山匠師手藝精絕,被稱為「香山幫」,是明清以後中國傳統建築在江南的重要流派。在中國園林史上,有兩部經典著作,一部是《園冶》出自著名的造園大師計成,他是蘇州同里人。還有一部叫《長物志》,專門研究園林內部裝修和陳設布置,作者文震亨是蘇州城裡人,吳門畫派領袖人物文徵明的曾孫。
又如蘇州的繪畫有悠久的傳統,到了明清時期(公元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末)出現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四家」和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清四王」等許多著名畫家,他們師宗的文人寫意畫的藝術風格對蘇州園林的設計和建設有重要的影響。
再如蘇州的工藝美術、蘇州的園藝盆景都是舉世聞名的。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人文條件下,蘇州園林才發展到如此高超的地步。
2、蘇州園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吳國的苑囿,著名的有姑蘇台、館娃宮、梧桐園、長洲苑等,這些宮庭園林是中國園林最早的源頭之一。
蘇州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晉代(公元四世紀)的顧辟疆園。據記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曾慕名前來參觀,由於高傲狂放,缺乏禮貌,被園主人顧辟疆趕了出去。但是這個園的確切地址已搞不清楚了,成為蘇州園林史上的一大迷團。
唐宋以後,隨著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造園藝術日益提高,到了明清時期,蘇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城市,文人雅士、退隱官僚、富商巨室所建的私家園林遍布城內外,大小園林多達200餘處,達到了最盛時期。清末以後,國家貧弱、社會動盪、蘇州的經濟趨向衰退,蘇州的園林也日漸損毀和減少,存留下來的一些園林也日益陳舊破敗。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撥款搶修園林,使蘇州園林得到了恢復,成為蘇州古城最鮮艷的花朵,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以相信,蘇州園林將會得到妥善的保護,成為世界人民共享的藝術珍品,永世長存。
3、蘇州園林的性質和特點:
(A)蘇州園林包括有第宅園林、寺廟園林、書院園林、名勝園林等各種類型,而以私家住宅園林為最多,是中國園林重要流派江南私家園林的代表。它和集中在北京一帶的皇家園林相比較,在規格、布局、體量、風格和色彩等方面有明顯的區別:
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
蘇州園林以小巧、自由、精緻、淡雅見長。
(B)蘇州園林就其根本的性質和功能來說,它是居住、休閑、遊憩的場所,這種宅園合一的居住模式,是在人口眾多,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們依戀嚮往自然,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建造理想的生活空間,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體現了我國古代江南地區一種高度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是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
(C)從園林的建構內涵來說,蘇州園林和中國各地的園林一樣,是由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大系列的要素所構成;物質要素包括山水、花木和建築。精神性的是那些藉助於園中的匾額、楹聯、書條石、繪畫、雕刻所承載和反映的中國傳統的哲理觀念、文化意識、文學意境以及歷史的、科學的種種信息,等等。
物質性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形成園林的山水美、花木美、建築美。
精神性的要素可以對園中景物產生烘托、渲染,賦予園景一定的意境,形成一種人文美,使人們於游賞中愉快身心、陶冶情操,獲得高尚的精神文化享受。
(D)從園林的布局來看,蘇州園林一般多以水而為中心,以建築為主體,以假山、峰石、花木為點綴。
水是蘇州園林的靈魂,或分或聚,皆是江南水鄉景色的真實寫照,有了水,園林中的一切景物顯得更加秀麗柔美。
山與水相對應,相映襯,園中景觀因而更具自然野趣,因為假山、池水是自然的化身,是自然的符號。蘇州園林的假山有湖石、黃石、土石結合和土山四種不同的類型,還有許多單獨布置的峰石,中國文人歷來有藏石、賞石、品石的風尚,這是對自然的尊崇和親和的表現。
蘇州園林中的花木富有地方性、季節性和民族性的特點,每一座園林都有各自見長的名花古木。例如,拙政園的荷花,滄浪亭的竹子和梅花等都是著名的,因為這些花木被視為如同高潔自強的君子一樣,具有不畏寒冷和強暴的品格,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蘇州園林的建築物是園中景觀的主體和中心,根據居住、讀書、吟詩、作畫、撫琴、唱曲、奕棋、品茶、飲宴、憩游等不同的需要,而建成廳、堂、軒、館、樓、閣、榭、舫、廊、亭、台等不同的形式,輔以精美的室內裝修、傢具、陳設和室外變化多端的花窗、鋪地等,使建築的功能、 結構、藝術達到了完美的統一,表現了我國江南古代民居建築精湛的技藝,成為當今我國傳統建築和住宅建築最為完整和豐富多彩的博物館。
園林中的人文內涵是我們在了解園林中不可放過的。應當了解每個園林的園史和與之有關的名人軼事,懂得園名和園中各個建築命名的含意和來歷。喜歡詩詞文學的要注意欣賞園中的楹聯,研究歷史的要留心園中的碑刻,愛好書法的可觀摩書條石上的名人手跡,喜歡擺設的可以研究園林中的各種傢具和陳設,總之蘇州園林的人文內涵是極其豐富的,反映了蘇州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應當細細加以品賞。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各個園林主要特色的話,我覺得大致是應該這樣:
拙政園 清逸疏朗的水鄉風情 寫意山水的傑出畫本
留園 精湛豐富的空間處理 書法石峰的藝術集成
網師園 以少勝多的小園極則 精緻典雅的宅園典型
環秀山莊 獨步江南的湖石佳構 造園疊山的生動教材
滄浪亭 崇阜廣水的城市山林 千秋文脈的傳承學府
獅子林 風月無邊的禪意真趣 盤環曲折的石品洞天
藝圃 剪山裁水的太湖片角 高風亮節的君子宅園
耦園 佳偶雙隱的愛情詩話 枕波臨街的水城人家
退思園 因地制宜的貼水妙構 江湖野航的畫里風光
以上是關於蘇州園林的一些基本常識,作為一位園林工作者,我常常為從事這一工作而感到自豪,我希望大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下去,成為精通園林文化、園林藝術的專家。同樣是世界遺產單位,像故宮,他們出來的古建築專家就是全國一流的古建專家,書畫專家就是全國一流的書畫專家,青銅器、玉器、瓷器專家、鍾表專家……也是這樣,誰說我們園林系統就出不了全國性的蘇州園林專家呢?相信今天的各位將會取得這個成就!如果我講的這些能引起你們興趣,對你們有所幫助,我將感到十分榮幸!
謝謝大家!
2006-08-18 15:17:39
大中小
關於蘇州古城和蘇州古典園林的演講
在上個世紀的中葉,全世界都被拖入了一場殘酷的戰爭之中,這就是那場侵略和反侵略殊死決斗最後以法西斯侵略者的失敗而告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毀壞了許多人類文明,60多年過去了,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兩相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今天的和平生活,更加懂得歷盡滄桑而被保留下來的那些人類文化遺產是多麼來之不易!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的蘇州古城和蘇州古典園林就是前人為我們創造和留存下來的一份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
我想分兩個部分來講,先講蘇州古城,再講蘇州古典園林。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只能簡單地說一說。我以為,這兩者是緊密依附,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蘇州古城是產生蘇州古典園林理想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蘇州古典園林是蘇州古城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和城市風貌。
中國有這樣一句名言,叫作「溫故而知新」,意思是對某種知識重溫一遍,就像讀新書一樣可以再次增長知識。而深入了解蘇州古城和蘇州園林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藝術特色,積累起來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網路全書。今天就是和你們一起,把我們以前所獲得的有關蘇州古城和蘇州古典園林的一些印象和認識、復習一下,整理一下、系統一下,鞏固一下。
一、蘇州古城
蘇州最早的時候是吳國的都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春秋時期周敬王六年,亦即吳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精明強干、雄心勃勃的吳國君主闔閭在與楚國激烈爭奪長江中下游統治權、南征越國的過程中,命伍子胥建造城池,又據歷史記載,在建城之前,伍子胥曾「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進行地質、水文、氣象等自然環境的調查和論證,故而他選擇的城址在長達二千數百年的時間里,沒有因為洪水、颶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所變化。這一事實證明當時蘇州城址的選擇是科學的、正確的,說明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們的先輩在城市建設方面積有豐富的經驗,達到了很高的科學水平。在蘇州郊區,有個小鎮叫相城,相傳就是這個來歷。
建造工程持續了6年,闔閭大城終於建成,周圍37里210步2尺,古時候一步為6尺,300步為一里,繞城一周,也就是相當於今天23900餘米,和現在古城實際的周長差不多。
這道城牆的底部寬2丈7尺,高4丈7尺,用的是板築技術,就是先用木板檔住兩邊,中間取土夯實,少數城門和水關用石頭磚木砌成。共開有陸門8座,它們分別是閶、胥、盤、蛇、匠、婁、齊、平,其中兩座有樓,以象徵天上的八道天風,水門8座,以效法地上的八個卦位。另外,在大城中還建造了一座子城,作為行政的中心,位置大約沿現在的錦帆路、十梓街、鳳凰街、干將路一線,現在的體育場、蘇州公園都在其中,現在我們園林局辦公樓,也處於核心部位。子城有陸門3座,每座都建有城樓,水門2座,其中1座有樓。子城的堆土遺跡直到90年代開通干將路時才全部鏟平。
同時,在橫亘城西與太湖之間的七子山等山上,建造了數以百計的烽燧墩,構成西南一隅的城市防禦體系。闔閭大城奠定了今天蘇州城的規模,也是蘇州最早的城垣。
1986年的時候,我們全城的人民為蘇州古城的2500歲生日舉行了隆重的慶典,今天在座的大多數人沒有被邀請參加那次慶典。我希望蘇州建城2600年的時候,也就是2086年的時候,大家都能夠參加,如果建城3000年的時候你們能夠參加那當然就更好了。
蘇州古城最值得一說的是,自建城以來它坐落的位置、城市的規模和規劃格局一直沒有大的變動,這在中國以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
為了幫助大傢具體而形象地了解和認識蘇州古城,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幅蘇州古代的城市地圖。這幅地圖名叫《平江圖》,刻制於公元1229年,我國南宋紹定二年。「平江」是當時蘇州的改稱,意思表示:蘇州的河道,水與岸平,川流平緩,寓有永世太平的吉祥含義。由於這幅地圖是刻在一塊巨大的青石上,所以被很好地保存下來,至今已有777年了,這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幅城市地圖,它和稍晚一些時間刻制的《天文圖》、《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等三塊著名的宋代碑刻一起存放在蘇州文廟里,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在蘇州公園)
這幅地圖是用中國傳統的繪圖方法繪制的,比例尺約為3000∶1。圖上繪出的自然地理實地和人工建築物共643個,其中標出名稱的有613個。這幅地圖的重要價值在於它把當時蘇州水鄉城市的地理概貌如實地標繪下來了。圖中可見二重城垣,5座水陸城門,65座坊表,城內河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計有縱河6條,橫河14條,河道總長約80多公里,橋梁共314座。城中街巷與河道並行,形成了街河平行的雙棋盤格局,和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
根據歷史的記載,蘇州城內的河道在建城的時候就已存在了,這些按照規劃由人工開挖的網格化河道,既是城市引水、排水和交通運輸的渠道,又兼具城市防禦、消防隔離、降低地下水位和城市空間配置的功能和作用,並且也是連結城鄉,溝通全國的紐帶。可以說,在蘇州古城的建設上,前人對於水的駕馭和運用已達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直到今天,蘇州城內的河道仍大體上保持著原來的格局,繼續發揮著某些功能和效益,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宏偉、最規整的城市河道。
另外,我們現在還能看到如實描繪蘇州繁榮狀況的一幅古畫,這就是清代徐揚所畫的《盛世滋生圖》,又名《姑蘇繁華圖》,展示了自木瀆經胥門、閶門直至虎丘的市容,全長十餘米,共繪制各色人物一萬二千餘,是歷史上描繪人物最多的繪畫長卷,描繪了江南重鎮蘇州的繁華圖景,是乾隆盛世的真實寫照。
以上所講可以歸納為四句話:一、蘇州古城建於公元前514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二、蘇州古城自建城以來它的城址、規模和格局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說明當初對城址的選擇是科學的、正確的;三、蘇州古城是一座水鄉城市,它遍布城內的河道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宏偉,最規整的城市河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四、蘇州古城是優美的人居環境,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當然,蘇州古城還具有許多值得一說的很有知識性、趣味性的東西。流傳在民間對蘇州的一些說法,如「七塔八幢九饅頭」,「六門三關五鼓樓」,「三宮六觀廿四坊」等,蘇州的許多別稱也蘊含著深刻的內容,如吳、吳城、闔閭城、吳郡、東吳、吳趨、吳門、吳下、吳中、中吳、姑蘇、吳都、鶴市、鴻城、平江、長洲、茂苑等等。由於時間的關系,我們不能一一展開詳細去說了,感興趣的同志可以在以後找機會交流。總的說來,蘇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魚米之鄉,早在4000多年前便種值了水稻,至今它的農業技術仍居於全國領先的地位,它養殖的淡水魚、蝦、蟹是國內最鮮美的,叫人百吃不厭;它是一個絲綢之都,與南京、杭州並稱為中國的三大絲織生產中心,公元13世紀的時候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蘇州對蘇州的絲織品贊不絕口;它是一個工藝美術的傳統產地,蘇州的刺綉、緙絲、玉雕、燈彩、民族樂器、木刻版畫、漆雕、傢具等聞名國內外,在中國各個著名的博物館里都可以看到展出的蘇州出產的古代工藝品;同時,它還是一個園林之城,這就是我接下來所要講的內容。
二、蘇州園林
現在我來講蘇州園林。
首先,介紹一下「中國——園林之母」說法的來歷
1899年,一個英國年輕的園藝學者威爾(E.H.Wilson)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開始了他為西方收集、引種花卉植物的長期而影響深遠的工作。置身於「花的王國」中,他被深深地感動和陶醉。後來隨著他對中國花卉和園林了解的增多,他認識到中國對世界各國的園林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1913年,他寫下了《一個博物學家在華西》這一有影響的著作。此書在1929年重版時易名為《中國——園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園林之母」這個提法,已為眾多的植物學者和園藝學家所接受。
1954年,國際園景建築家聯合會在維也納召開第四次大會,英國造園學家傑利克G.A.Jellicoe在致詞中說,世界造園史三大流派是中國、西亞和古希臘。這三處古老的地區,都曾經產生過燦爛的古代文化。
在這個部分里我也講三點:一是講一講蘇州園林產生的條件,為什麼蘇州的園林這樣多,這樣出名?二要極其簡要地講一下蘇州園林的歷史。三是講一講蘇州園林的一些特點,它的美是怎樣形成的,以便大家更好地欣
3.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有沒有哪一期是介紹蘇州園林的啊
2006年1月的風水專輯,有一篇從風水的角度解讀蘇州園林的文章,另外在2007年3月的江南專輯里也有。
4. 蘇州園林的地理環境分析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 蘇州園林(1張)蘇州是中國著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的美譽。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 蘇州古典園林「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1985年,蘇州園林即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作為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蘇州沉澱了二千五百餘年吳文化底韻。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當地部族自號「勾吳」,蘇州稱「吳」。公元前514 年吳王闔閭建都於此,其規模位置迄今未變,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煙波浩淼的氣勢,又有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的詩韻——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的蘇州富饒美麗,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蘇州自古以來就是江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觀獨具特色,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聞名遐邇的蘇州園林採用縮景的手法,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為蘇州贏得「園林之城」的美譽。 蘇州園林環境(19張)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獅園和環秀山莊,產生於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蘇州園林的自然美以其意境深遠、構築精緻、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範和代表。蘇州以園林見長,讓人感嘆園藝的巧奪天工與自然精緻。以拙政園,留園,網獅園,環秀山莊為代表的古典園林於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 2000年增補滄浪亭)。 獅子林,耦園,藝圃,退思園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下面由蘇州自然美園林建設有限公司給您介紹園林文化。
蘇州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於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 蘇州園林
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其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藉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於棲息游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而園中匯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另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築規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蘇州古典園林,一向被稱為「文人園林」。白居易在《草堂記》中說:「覆簣土為台,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這是文人園林的範式。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構築中,採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都市內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山林」。 蘇州園林建築(16張) 蘇州園林吸收了江南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理所當然被聯合國列為人類與自然文化遺產。蘇州園林善於把有限空間巧妙地組成變幻多端的景緻,結構上以小巧玲瓏取勝。網師園、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統稱「蘇州四大名園」,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譽。蘇州園林代表了中國私家園林的風格和藝術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聖地。 蘇州園林是時間的藝術、歷史的藝術。園林中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傢具陳設、各式擺件等等,無一不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無不蘊含著中國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 「雨驚詩夢來蕉葉」,這是對蘇州園林生動的寫照;「風載書聲出藕花」,這是對園林意境最好的描摩。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歲月之門,引領著我們走進「蘇州園林」。
5. 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的介紹
北京全景國家地理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於2008年3月成立,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進軍新媒體平台的旗艦。
6. 關於中國蘇州園林
中國四大園林: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蘇州四大園林:宋代滄浪亭、元代獅子林、明代拙政園、清代留園
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並於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佔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世界文化遺產—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
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元代流傳至今的獅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氣勢雄渾,奇峰怪石,玲瓏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條路線,21個洞口。橫向極盡迂迴曲折,豎向力求回環起伏。遊人穿洞,左右盤旋,時而登峰巔,時而沉落谷底,仰觀滿目迭嶂,俯視四面坡差,或平緩,或險隘,給遊人帶來一種恍惚迷離的神秘趣味。「對面石勢陰,回頭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迷西東。同游偶分散,音聞人不逢。變幻開地脈,神妙奪天工。」「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就是獅子林的真實寫照。
據史載,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獅子林賜額「獅林寺」後,乾隆皇帝六游獅子林,先後賜「鏡智圓照」、「畫禪寺」及現存「真趣」等匾額。乾隆還下令在北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內仿建了兩座獅子林。可風當年帝皇對獅子林情有獨鍾。
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迷宮甲園林。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前來尋蹤、探幽、覓「真趣」,解開當年和尚造假山迷宮之謎。
世界文化遺產—網師園
網師園,地處蘇州古城東南隅闊家頭巷,被譽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致」,堪稱中國園林以少勝多的典範。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網師園的造園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於此建萬卷堂,名其花圃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營造別業,為奉母養親之所,始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乾隆末,園為瞿遠春購得,增建亭宇,疊石種樹,由於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至今網師園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同治年間,園歸李鴻裔,因與宋代名園滄浪亭相近,李氏自稱「蘇鄰」,更園名為「蘇鄰小築」。1917年,張作霖購此園,改名為「逸園」。1940年,園為文物鑒賞家何亞農買下,並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並復網師舊名。1950年何氏後人將園獻給人民政府。1958年,網師園再經整修後對遊人開放。
網師園是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東宅西園,有序結合。即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園中部山水景物區,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橋,低矮貼水,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池一周疊築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園內建築以造型秀麗,精緻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傢具裝飾也精美多致。
網師園意謂「漁父釣叟之園」,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全園面積僅8畝多,做到了感覺寬綽而不顯局促,主題突出,布局緊湊,小巧玲瓏,清秀典雅,成功地運用比例陪稱關系和對比手法,獲得較好的藝術效果,是蘇州中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世界文化遺產—留園
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巾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築,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咸寧年間,蘇州諸園頗多毀損,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園。
現全園佔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叫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迴連綿,達700餘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彷彿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樓是故園的上體建築,樓閣如前艙。敞廳如中艙。形如畫舫。樓閣東側有綠蔭軒,小巧雅緻,臨水掛落與欄桿之間,湧出一幅山水畫卷。涵碧山房西側有爬山廊,隨山勢高下起伏,連接山頂聞木樨香軒。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氣浮動,沁人心脾。此處山高氣爽,環顧四周,滿同景色盡收眼底。池中小蓬萊島浮現十碧波之上。池東濠濮亭、曲溪樓、西樓、清風池館掩映於山水林木之間,進退起伏.錯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澗壑隱現,可亭亢於山岡之上,有凌空欲飛之勢。
東部重門疊戶,庭院深深。院落之間以漏窗、門洞、廊廡溝通穿插,互相對比映襯,成為蘇州園林中院落空間最富變化的建築群。土廳五峰仙館俗稱楠木廳,廳內裝修精美,陳設典雅。其西,有鶴所、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等院落,竹石倚牆,芭蕉映窗,滿目詩情畫意。林泉耆碩之館為鴛鴦廳,中間以雕鏤剔透的圓洞落地罩分隔,廳內陳設古雅。廳北矗立著著名的留園三峰.冠雲峰居中,瑞雲峰、岫雲峰屏立左右。冠雲峰高6.5米,玲瓏剔透,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系江南園林巾最高大的一塊湖石。峰石之前為浣雲沼,周圍建有冠雲樓、冠雲亭、冠雲台、佇雲庵等.均為賞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郁然成林,盛夏綠蔭蔽口,深秋紅霞似錦。至樂亭、舒嘯亭隱現於林木之中。臀高望遠,可借西郊名勝之景。山左雲牆如游龍起伏。山前曲溪宛轉,流水淙淙。東麓有水閣「活潑潑地」.橫卧於溪澗之卜,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感。
北部原有建築早已廢毀,現廣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處建有葡萄、紫藤架。其餘之地辟為盆景園,花木繁盛,猶存田園之趣。
留園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豐間劉比。獨具風採的石峰景觀,成為江南園林藝術的傑出典範。
7. 《中國國家地理》電子版
中國國家地理http://www.zcom.com/mag/lvyou/zhongguoguojiadili
佐羅網
http://www.zcom.com/mag
這個網站很好,有很多雜志的免費下載。電專子版的做得很精屬美。
8. 蘇州園林共有多少,分別位於什麼地方
蘇州現有69座古典園林,其中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和環秀山莊最著名。
目前,蘇州的所有園林都是屬於國家的,沒有私家園林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美譽的蘇州市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東靠上海,南界浙江,西瀕太湖,北臨長江。現轄4區(平江、滄浪、金閶、郊區)6市(常熟、張家港、崑山、吳江、太倉和吳縣市),面積8488平方公里,城區為66萬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571萬。
公元前514年,吳大夫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為吳王建造闔閭大城。四周城牆開有八座陸門,以象天之八風,八座水門,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遺址至今依稀可尋。城內府衙、兵營、庫房、作坊、市場、民居、和娛樂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積約為14平方公里,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粉牆黛瓦,小橋流水,整體呈長方形雙棋盤式。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景色宜人。隋開皇九年,始名蘇州。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流經蘇州,給東方威尼斯增添了新的魅力。此名自隋唐沿用至今。蘇州城形成 早、規模大、變遷小,水陸並行,河街相鄰。古城區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故而蘇州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
蘇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歷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在吳縣唯亭鎮北2公里,陽澄湖南岸的草鞋山發掘出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發現陶、石、骨、玉等生活、生產和裝飾用品1100多件。尤其重要的是還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紡織殘品(葛),表明蘇州一帶是中國紡織的發祥地之一。
蘇州現有69座古典園林,其中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和環秀山莊最著名。蘇州園林藏而不露,為退避塵囂的場所。它們揉合了道、釋、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築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縮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蘇州園林藝術充分代表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其造詣之高,世無倫比。
蘇州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得天獨厚不完全是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還在於她的文化積淀的深厚;地理的優勢是得於天,文化的優勢是得於人,天人合一形成了蘇州這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蘇州古城東臨上海,西接太湖,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年平均氣溫在15.7℃,地屬溫帶,有明顯的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屬於平原丘陵區。古城面積14.2平方公里,東西窄,南北寬,呈長方形。城周有內外兩條護城河,四周有水陸城門7座,陸城門1座。雖然古老的城牆大多被毀壞,城門也拆除幾盡,但最古老的盤門水陸城門仍保留完好,護城河及水巷、小巷並行的仍可見到。蘇州城內河道眾多,總長35公里,在這些寬寬窄窄的河面上有各式拱橋、梁橋186座。所以13世紀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游過蘇州後,稱蘇州為「東方的威尼斯」,從此這個美譽就一直沿用至今。
蘇州古城歷經2500年歷史的洗滌,所體現出來的城市形象相當有個性:房屋都是清一色的白牆和黑灰色的瓦,仿照蘇州古典園林粉牆黛瓦的建築特色。蘇州的園林是蘇州的驕傲,明清時期,蘇州有園林271處,目前存有六十多處。蘇州的園林為什麼多而精呢,這和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蘇州的地理、人文都有關系。蘇州在隋唐時期經濟已經非常發達,僅次於長安,經濟的發達奠定了文化的發展。隨著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范仲淹創建了宋代歷史上第一個、又是規模最大的的地方學府——蘇州文廟府學。蘇州真正成了文人薈萃之地。他們中的許多人通過了科考,不論是衣錦還鄉還是告老退隱,他們在蘇州營造了一個與自然相融、與天地共存的生活空間,他們把文學、書畫以及對生命的理解滲透到園林中。所以,蘇州園林不只是物質的空間,更是古代文化人精神的世界。和蘇州園林密切相關的還有崑曲、評彈、吳歌。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以其文雅的吐詞、柔糯的唱腔、舒緩的節奏與蘇州園林貼切的糅為一體;評彈是一門具有戲劇性、文學性和音樂性的綜合性說唱藝術,它不僅唱腔曲調動聽,而且注意文字,能雅俗共賞,深受社會各階層喜愛;吳歌為江南民間歌謠的總稱,以清新委婉的曲調和吳儂軟語的地方特色而名傳遐邇。
另外,蘇州又是「富庶之邦」,物產富饒。蘇州土地肥沃,農耕發達,種植水稻、麥子、油菜、蠶桑、豆類、蔬菜等作物。水稻產量全國領先,米質精良,且有蘇御糯等名品。秀麗多姿的太湖流域物產尤為豐富:洞庭紅桔、枇杷、楊梅、銀杏、茶葉、蒓菜等花果久負盛譽,魚類品種繁多,以銀魚、白蝦、白魚最為有名,被譽為「太湖三白」。另外,蘇州陽澄湖的大閘蟹也因其個大味美馳名中外,素有「蟹王」之稱,章太炎夫人湯國梨有詩贊道:「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所以說蘇州是典型的「魚米之鄉」。栽桑養蠶是又一盛事,「鄉間無曠土,春夏之交,綠蔭彌望」。蘇州地區氣候濕潤、四季分明,蠶繭質量好。曾有「日出萬匹,衣被天下」之譽的蘇州,絲綢產量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強,出口量佔全國三分之一,無論質量和產量在全國都名列前茅,是有名的「絲綢之府」。
隨著蘇州經濟的發展,在蘇州古城的東面和西面又分別擴出了兩個大區域:中新合作的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美國《商業周刊》羅列的世界九大新興工業城市,亞洲地區唯一的一個就是蘇州。蘇州已經成了國際投資的熱點,高新技術集中的區域。只要走出古城,撲面而來的是現代化的氣息以及和國際接軌的城市管理。所以現在的蘇州很大,全市面積8488平方公里,下轄五個縣及市和八個區,總人口有580萬。昨天的小蘇州已經發展為大蘇州,她已成為最具活力的年輕的現代化城市。
總之,蘇州是一部書,是需要細細品味的書。蘇州的一山一水、一橋一塔、一街一巷,都寄寓著美的傳說和人生的哲理,會喚起人們無盡的遐思。雄奇的虎丘,記載著吳越春秋的史實;寒山寺的鍾聲,將《楓橋夜泊》的詩韻傳送萬里;范仲淹動人的故事,會讓人們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假山假水城中園」的古城和「真山真水園中城」的新區、園區,使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相相映生輝,展示了蘇州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