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語言地理分布

中國語言地理分布

發布時間: 2021-02-23 02:19:19

中國地理分布

南北以秦嶺淮河為界限。

㈡ 中國各少數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麼 特點

少數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國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分布圖】: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2)中國語言地理分布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在這個總原則的指導下,實際工作中主要依據兩個具體原則開展民族識別:

一是依據民族特徵。民族特徵是識別民族的基本依據。任何一個人們共同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徵。我國民族識別工作,從我國民族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了斯大林關於民族的四個特徵。

在我國,有些人們共同體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常常出現分化或融合的現象,構成民族特徵方面,呈現出不平衡性。在民族的諸特徵中,顯得比較突出的,有時是這個特徵,有時是那個特徵,有時又是另一個特徵。

因此,在民族識別過程中,不能孤立地看民族的每個具體特徵,而應歷史地把民族諸特徵,包括分布地域、族稱、歷史淵源、語言、經濟生活、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質等,作為一個整體來全面地、綜合地進行分析考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一謹慎地確定一個人們共同體的族屬和族稱。

二是尊重民族意願。民族意願,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民族意識,是人們對於自己的族體究竟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究竟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個少數民族的一部分的主觀願望的表現,也是對人們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反映。

當然,這種意願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具備有一定的民族特徵的科學依據基礎上的,是民族特徵的一種總的反映。因此,在民族識別中,應當尊重民族意願,堅持「名從主人」的原則。

㈢ 中國的語言分布

總體上中國分八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

習慣上稱為「官話」。有東北官話、西北官話、晉話、西南官話等。以北京話為代表,包括長江以北,鎮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帶,四川、雲南 、貴州和湖北、湖南兩省的西北部,廣西北部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70 %以上。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北方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屬北方方言。

二、吳方言

吳方言被譽為「吳儂細語」,以上海話為代表(一說以蘇州話為代表)。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鎮江以東部份(鎮江不在內)浙江省 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8.4%左右。在這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自然屬於吳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屬吳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長沙話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 右。在這個方言區內居住的何氏人,他們的語言屬於湘方言。而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湘方言。

四、贛方言

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東部沿江地帶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東南一帶,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2.4%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贛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歸類為贛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廣東梅縣話為代表,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東部、南部和北部,廣西東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數地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4%左 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客家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客家方言。

六、閩北方言

以福州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灣省的一部分,南洋華僑也有一部份人說閩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1.2%左右。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北方言。

七、閩南方言

以廈門話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廣東省東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南洋華僑也有不少人說閩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3%左右 .此方言區內何氏人的語言屬於閩南方言。從這個方言區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華僑、華人 ,其「母語」當為閩南方言。

八、粵方言

以廣州話為代表,分布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華僑,大多數都說粵方言,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

至於新近發現的「平語方言」,多分布於廣西一帶,其特點為是北方方言對南方方言地區侵蝕的產物!

在這里特別談談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來都是個「移民地區」,因而島上語言也深深地打上「移民」的烙印。可以說,海南島上的語言是中國八大方言的縮影。現在,海南島上住了幾代人漢族居民,除了通行「普通話」外,還通行十幾種方言(包括少數民族語言),如:海南話(閩南方言)、軍話(西南官話——北方方言)、 「艾話」(客家方言)、白話(粵方言)。此外,海南的漢族居民還有:儋州話(疑為粵方言變異)、邁話(疑為粵方言變異)、臨高話(疑為廣西壯語變異)、村話(語種不詳)等

㈣ 語言地理的介紹

語言地理(是研究來語言現象的地理源分布的領域學科。以收集包括語音、語法、詞彙等語言要素空間分布資料,編制語言地圖,研究語言分布地理特徵並由此探討語言發展演化規律為主要目的。語言地理是文化地理學的重要組成方面,對於研究地域政治、社會、民族、人口、文化、經濟等各種人文地理現象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語言地理也是語言學的一個課題,往往由語言學者對其語言的產生,演變,傳播地域等方面進行研究。

㈤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中國語言地理分布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㈥ 地理會不會考語言分布位置(比如漢語分布在中國,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

完全有機會遇到這樣的題。

㈦ 中國有哪些主要語言各地的方言分布是怎麼產生的

一,中國主要的語言

中國有56個民族,因此語言和文字也多。少數民族的分布空間占據全國一半,因此少數民族的語言也是中國主要的方言之一。漢族和回族、滿族使用漢語,其他的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由於一部分民族出現了使用幾種語言的現象,導致中國的語言數量比民族的數量更多,全國共有72種語言。總體說來,中國的語言可以分為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吳語,又叫做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主要分布在蘇南、浙江以及江西福建的少部分地區,使用的人口達到了9000萬。現代吳語比官話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語音與《切韻》《廣韻》等古代韻書高度吻合。吳語保留全部濁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是吳越人的母語,一百餘城構成以上海為首的吳語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人們將這種語言成為“吳儂軟語”,辛棄疾有“醉里吳音相媚好”的詩句。徽語主要分布在古代徽州一帶,使用人口只有400多萬。它是從吳語中分化出來的一種方言,主要分布在徽州一帶。

㈧ 中國地理分布 比如說像什麼 華東地區 華北地區等 這些地區是怎麼劃分的、包括哪些省市

1、華東(山東、江蘇、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台灣);
2、華南(廣東、廣西、海南回、香答港、澳門);
3、華中(湖北、湖南、河南);
4、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寧夏、新疆、青海、陝西、甘肅);
6、西南(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四川、重慶一帶也叫做華西)
7、東北(黑龍江、遼寧、吉林);

㈨ 各種外國語言說地域分布廣度排行

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包括了聯合國創始國的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後來還加上了使用很廣泛的語言:阿拉伯語、西班牙語。聯合國的所有會議都有這些語言的口譯,以及在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列印或在網上出版這些語言的翻譯版本。

漢語/漢語
漢語的書寫體系漢字(漢語拼音:Zhōngwén)
通行於: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
使用人數: 13億人
排名: 1
語系:
語族: 漢藏語系
漢語族
漢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加坡、中華民國(台灣)
管理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中華民國:國語推行委員會[1]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B) chi
ISO 639-2(T) zho
RFC 3066 zh
SIL CHN

英語(English)
流行於: 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及許多其他國家
使用人數: 4億人左右(母語);3億5000萬人-10億人之間(第二語言)
排名: 3
語系: 印歐語系

日爾曼語族
西日爾曼語支
英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見內文說明
管理機構: 無,但牛津英語字典扮演重要角色
語言代碼
ISO 639-1 en
ISO 639-2 eng
SIL ENG

法語(Français)
流行於: 法國和其他53個國家
使用人數: 1.28億
排名: 11
語系: 印歐語系
羅曼語族
高盧-拉丁語支
法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法國和其他24個國家
管理機構: Académie française
語言代碼
ISO 639-1: fr
ISO 639-2(B): fre
ISO 639-2(T): fra
SIL: FRN

俄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流行於: 俄羅斯
地理分布: 東歐和亞洲北部地區
使用人數: 1.7億
排名: 7
語系:
語族: 印歐語系
斯拉夫語族
東斯拉夫語支
俄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俄羅斯,白俄羅斯共和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坦,聯合國,克里米亞,烏克蘭
管理機構: en: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語言代碼
ISO 639-1 ru
ISO 639-2 rus
SIL RUS

阿拉伯語 (لغة عربية Arabiyya)
流行於: 阿爾及利亞,巴林,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蘇丹,敘利亞,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葉門
地理分布: 阿拉伯世界
使用人數: 2.1億
排名: 42
語系:
語族: 亞非語系(閃-含語系)
南部語支
阿拉伯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阿爾及利亞,巴林,埃及,葛摩伊斯蘭聯邦共和國,查德,吉布地,厄利垂亞,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達,沙烏地阿拉伯,蘇丹,敘利亞,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葉門
國際組織:聯合國,阿拉伯聯盟,穆斯林聯合會,非洲聯盟
管理機構: 埃及:Academy of the Arabic Language
語言代碼
ISO 639-1 ar
ISO 639-2 ara
SIL ABV

西班牙語 (Español)
流行於: 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西班牙,秘魯,委內瑞拉,波多黎各,玻利維亞,巴拉圭,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古巴,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厄瓜多爾,烏拉圭,智利,多明尼加,赤道幾內亞。以第二語言在聯合國,貝里斯,西撒哈拉廣泛應用。
地理分布: 歐洲(西班牙,安道爾共和國)及歐洲的移民國家,美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美國),赤道幾內亞及西撒哈拉(非洲部分區域),復活節島,而澳大利亞,倫敦及亞洲國家(菲律賓及其它)的移民社區的使用者在減少。
使用人數: 3.32億
排名: 2
語系:
語族: 印歐語系
Italic
羅曼語族
Italo-Western
Western
Gallo-Iberian
Ibero-Romance
西伊比利亞語
西班牙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爾,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西班牙,烏拉圭和委內瑞拉,西撒哈拉(作為菲律賓的官方語言直到1987年)。
管理機構: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Royal Spanish Academy)
語言代碼
ISO 639-1 es
ISO 639-2 spa
SIL SPN

㈩ 語言地理的世界九大語系

目前人們一般把世界的語言劃分為九大語系:
就是以漢語和藏語為代表的一個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群。中國為該語系使用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南方民族多為漢藏語系民族。
分類
漢藏語系的語種及分類比較通行的分類法以美國學者白保羅為代表。他在《漢藏語概要》一書中,把漢藏語系分為漢語和藏-克倫語兩大類,又在藏-克倫語下面分藏緬語和克倫語兩類。但他認為苗瑤、壯侗語言均不屬於漢藏語系。
語言特徵
通過語言比較可以看出,不同語言間不僅在現狀上有許多共同的特點,而且還存在著許多共同的發展規律。
語音
每個音節有固定的聲調。聲調能區別詞彙意義。在有些語言里,聲調還能區別語法意義。如彝語涼山話的單數人稱代詞用聲調表示格的區別:a33(我,主格)a55(我 ,屬格)a31(我,賓格)。聲調同聲母、韻母的關系很密切。各語言的聲調發展不平衡。從調值來看,數量上最少的只有2個(如普米語)。漢藏語系許多語言的母音分長短,以壯侗語族為最普遍。就多數語言情況而言,主要母音是長的,韻尾則短;主要母音是短的,韻尾則相對地略長。所以,就整個音節來說,長母音韻母和短母音韻母的音節長短大致相等。許多語言的聲母有清濁對立,並存在共同的發展趨勢 。在多數語言里,清濁對立主要出現在塞音、塞擦音、擦音上,塞音、塞擦音的清濁對立大多出現在不送氣音上。清濁由對立到不對立,是漢藏語系語言共同的發展趨勢。漢藏語系語言的輔音韻尾常見的有-m、-n、-ng、-p、-t、-k、-?等7個。有個別的語言還有-r、-l、-s等延續音韻尾。漢藏語系一部分語言還保留有復輔音聲母。復輔音以二合的為多,還有少量三合的。
語法
漢藏語系各語言以詞序和虛詞為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詞序比較固定。虛詞種類較多,在句中表示各種不同的語法意義。漢藏語系語言詞類上的一個特點是有量詞。量詞的作用主要表示事物的單位和動作行為的量。此外,許多語言的量詞還兼表事物的類別、形狀、性別、級別等特徵。漢藏語系語言有詞的重疊形式,在許多語言里具有共同的特點,表現在重疊的范圍、作用、形式等方面。漢藏語系語言廣泛運用各種助詞來表達復雜的語法意義。
語匯
除藏緬語族有些語言(如嘉戎語、景頗語等)有較多的多音節單純詞外,漢藏語系大多數語言的詞主要由單音節的單純詞和多音節的復合片語成。中國境內由於使用漢語的人口多,分布廣,所以漢語以外的漢藏語系語言都普遍借用漢語詞。
語群
語言地理
語言學家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在中國,漢藏語系一般分為四個語族,即漢語族、壯侗語族(或稱侗台語族、侗泰語族、台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共計約25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亞洲各地。最早提出漢語、藏語、緬甸語之間有同源關系而和其他亞洲語言不同的是德國學者Julius Klaproth。他在1823年發表的書中首先提出這個假設,但後來他的著作被淡忘了,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才重新重視他的研究。
漢藏語系中各語言的一些類型學的特點:
——很多是孤立語;
——有聲調;
——單音節詞根佔多數;
——有量詞;
——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語言地理
「印歐語系」這個語言學術語出現於19世紀初葉,因該語系分布於印度和歐洲而得名。後來德國學者又參照同一模式,將其易名為「印度-日耳曼語系」。理由是,印歐語言中,最東部的阿薩姆語是一種印度語言,而最西部的冰島語是一種日耳曼語言。這個術語在歐洲學者、特別是德國學者中比較通行。此外還有少數學者用「雅(利安)-歐語系」,但現代語言學最通行的術語仍然是印歐語系。
印歐諸語言傳統上分作兩大類:K類語言和S類語言。K類語言包括拉丁語、希臘語、義大利克諸語言、凱爾特諸語言、日耳曼諸語言,以及赫梯語和吐火羅語。S類語言包括波羅的諸語言、斯拉夫諸語言、阿爾巴尼亞語、亞美尼亞語和印度-伊朗諸語言
語種
印歐語系西部語群和東部語群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如下語族。
日耳曼語族
約公元前500年前,產生了所謂原始日耳曼語(也稱「條頓」語),日耳曼諸語言就是從這個新階段發展起來的。日耳曼諸語言分西支、北支和東支:西支包括英語、德語(在德語基礎上衍生了依地語和盧森堡語)、荷蘭語、弗拉芒語(也有學者認為弗拉芒語只是荷蘭語的一種方言)、南非的阿非利堪斯語、以及弗里西亞語;北支包括斯堪的納維亞諸語言——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和冰島語;東支的代表是哥特語。
羅曼語族
又稱義大利克語族或拉丁語族。羅曼諸語言的共同母語是古拉丁語。羅曼語族通常分東支和西支。
凱爾特語族
凱爾特諸語言在不同時期曾分布於從安納托利亞(又稱阿納多盧)到大西洋沿岸的廣闊地帶。後來,處於上升地位的拉丁語逐漸取代了某些凱爾特語言,使後者的使用范圍大為縮小。凱爾特諸語言習慣分為兩大類:大陸凱爾特語和海島凱爾特語。
波羅的語族
僅存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又稱萊蒂語)。波羅的諸語言,特別是拉脫維亞語的某些方言保留了較多的原始印歐語特點。鑒於波羅的語族和斯拉夫語族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斯拉夫語族
5 ~10世紀,斯拉夫人從最初的居住地向各方遷移,最後到達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和整個東歐,形成3個斯拉夫人集團:東部、西部和南部斯拉夫人。他們的語言也逐步分為3個相應的分支:東支包括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西支包括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卡舒比亞語和盧薩提亞語(又稱文德語或索布語);南支包括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馬其頓語、保加利亞語,以及古教堂斯拉夫語。
印度-伊朗語族
印歐語系最東部的一個語族,所包括的語言比印歐語系任何別的語族都多,約有60種。分為印度語支(又稱印度-雅利安語支)和伊朗語支。印度語支中,使用人數超過1000萬的語言至少有9種: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馬拉提語、古吉拉特語、比哈爾語、奧里亞語和拉賈斯坦語。
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和亞美尼亞語各構成印歐語系中單獨的一個語族。此外,安納托利亞語和吐火羅語代表了印歐語系兩個已消亡的然而卻佔有一定地位的語族。

包括60多種語言,說該語系語言的人口約為2.5億,該語系主要集中於中亞及其臨近地區,語系主要由各個時期的入侵者帶來的語言和當地語言互相融合形成。阿爾泰語系包括突厥、蒙古、滿-通古斯3個語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土耳其、蒙古國、中亞、俄羅斯、伊朗、阿富汗以及東歐的一些國家。
語音結構 突厥、蒙古、滿-通古斯3個語族的語言都有母音和諧律,構擬的各語族共同語和原始阿爾泰語也有母音和諧律。
阿爾泰語系各語言在輔音上的共同特點表現在大多數語言都有16個輔音:b、 p、 m、d、t、s、n、l、r、□、□、□、j、g/□、k/q、□。其中塞音3對,塞擦音一對,每一對都是古代以清濁相對立,現代或以清濁對立,或以清音不送氣與送氣相對立;擦音3個,鼻音、邊音、顫音共5個。每一種現代語言在這16個輔音之外又增加了少數幾個輔音。就維吾爾、烏孜別克、蒙古、達斡爾、滿、鄂溫克6種語言增加的輔音而論,共有13個。
阿爾泰語系各語言都是粘著語,在構詞法和形態學上有很大的共同性。以在詞根之後加構詞附加成分為派生新詞的主要手段,以在詞干之後加語法粘附成分為形態變化的主要手段。構詞成分和語法成分都既可以是單層的,又可以是多層的。總之,從語音結構上、語詞派生上和語法構造上看,阿爾泰語系 3個語族各語言之間都表現出類型上的高度一致性。
語法成分
突厥、蒙古、滿-通古斯3個語族有同源關系的有力證據是名詞(體詞)後面所接的格粘附成分彼此很相似。各種語言的動詞都至少可以接3套粘附成分,以表達 3種不同的句法功能。一套出現在作句子的主要謂語的動詞詞干之後,稱為述謂形式或終止形式;一套出現在作句子狀語的動詞詞干之後,稱為動副詞或動副形式;一套出現在能仿照名詞作句子的幾種不同成分的動詞詞干之後,稱為動名詞或動名形式。帶後兩套粘附成分的動詞同時也可再帶賓語、補語、狀語、主語、定語。
詞彙
突厥、蒙古、滿-通古斯3個語族之間詞彙的共同性最引人注意的是第一、二人稱單、復數的人稱代詞。3個語族各有一套數詞,這種詞彙的差異性也是最引人注意的。

也稱為亞非語系,主要分布在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北部,是從《聖經》的傳說中,諾亞的兩個兒子的名字來源的,《聖經》說他的兒子閃是希伯來人的祖先,另一個兒子含是亞述人和非洲人的祖先。
共同特徵
是一種屈折語,輔音除了有清輔音和濁輔音外,還有一種重輔音,是在口腔後部和喉腔形成的。動詞有人稱前綴,有格和性的區別,但比印歐語系簡單,詞根基本由輔音組成。
其分支為:
閃語族
南部語支
阿拉伯語
馬爾他語
西北語支
亞述語
希伯來語 東部語支
阿卡德語
西南語支
阿姆哈拉語
查德語族
豪薩語
柏柏爾語族
塔馬舍克語
卡比勒語
希爾哈語
庫施特語族
貝扎語支
貝扎語
阿高語支
東庫施特語支
索馬里語
加拉語
西庫施特語支
克法語
南庫施特語支
姆布古語
姆布隆格語
埃及語族(已滅絕)
古埃及語
科普特語

分布於從斯堪的納維亞往東,越過烏拉爾山脈,直到亞洲西北部廣大地區的一組語言 。分為芬蘭-烏戈爾語族和薩莫耶德語族。
語音結構。母音有長短之分,有些語言有母音和諧現象,一般出現在一個詞中。大多數芬蘭-烏戈爾語詞的重音落在第一個音節上 。芬蘭語、匈牙利語和拉普語的句子詞序是主語—動詞—賓語,薩莫耶德諸語言的句子詞序是(主語)—(賓語)—主要動詞—(助動詞),括弧代表不是非有不可的成分。在變化了的主要動詞上添加詞尾,以跟主語的人稱和數一致。句子中詞的功能用格的詞尾和後置詞表示。
構詞法屬於粘著型,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則更多採用融合法來構詞。大多數烏拉爾語言的名詞都有數和格之分,格的平均數目為12個,一般包括主格、受格、所有格和3種表示空間位置的格,這是各個語言系統的基礎。

伊比利亞-高加索語系,主要分布在前蘇聯的高加索地區,使用人口約五百萬,其中操喬治亞語的就有三百多萬。下分四個語族:
卡爾特維里(伊比利亞)語族 有喬治亞語、贊語、斯萬語等。
達格斯坦語族 有阿瓦爾語、達爾金語、拉克語、列茲金語、塔巴薩蘭語等。
巴茨比-啟斯梯語族有巴茨比語、車臣語、印古什語等。
阿布哈茲-阿第蓋語族有阿布哈茲語、阿第蓋語、卡巴爾達語等。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又稱南島語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群島、東南亞地區和我國的台灣等地。使用人口約一億七千餘萬。包括四個語族: 印度尼西亞語族印尼語、馬來語、爪哇語、塔加洛語、馬達加斯加語、高山語等。
美拉尼西亞語族斐濟語、莫圖語、雅比姆語等。
密克羅尼西亞語族馬紹爾語、吉爾伯特語、諾魯語等。
玻里尼西亞語族毛利語、薩摩亞語、湯加語、塔希提語、夏威夷語等。

南亞語系主要分布在緬甸、柬埔寨、印度的東北部和我國的雲南一帶。使用人口約一千二百餘萬。又稱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系。約包括150種語言。
語音
南亞語系諸語言的主要特點是輔音系統比較整齊。塞音清濁的對立比較普遍,有獨立的清音送氣系列。母音系統比較豐富,母音常區分為高、前、中、後4級。除越南語等少數語言有聲調外,南亞語系諸語言通常都不是聲調語言。
語法
句子的一般語序為主語—動詞—賓語;形容詞通常跟在它所修飾的名詞後面。
詞彙
詞的結構通常是一個主要音節,有時前面可再加上一個次要音節。大多數詞根都是單音節的。南亞語系諸語言常常從鄰近的或有影響的大語種借詞。動物名稱往往是禁忌詞語,因而多使用別稱。文字方面,孟語和高棉語的文字傳統最古老,字母形狀和書寫原則都來自印度文字。但該語系大多數語言只是近百年來才有文字。包括兩個語族:
孟-高棉語族孟語、高棉語、佤語(佧佤語)、布朗語、崩龍語等。
蒙達語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境內,有桑塔利語、蒙達里語、霍語、薩瓦拉語、科爾摩語等。

達羅毗荼語系又稱南印度語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東南部和斯里蘭卡的北部地區,使用人口約一億三千餘萬。主要有泰米爾語、馬拉亞蘭語、卡納雷語、泰盧固語等二十種語言。
語系
通常分為南部、中部和北部3個語族。達羅毗荼語系的語言主要是南印度的語言,其包括泰米爾語、泰盧固語、馬拉雅蘭語和堅那勒語等。
達羅毗荼語言母音有長短之分。母音和諧比較弱。輔音按發音部位排列,由內及外,和印度其他語言相似。論類型,該系語言基本上屬於粘著型。名詞性的詞類分兩種:名詞和形容詞。名詞,包括代名名詞,分為兩類:人類名詞(有理性的)和非人類名詞(無理性的)。人類名詞常有特殊的詞綴,與動詞相適應。名詞變化有兩個基本的格:①直接格(主語);②間接格,一般具有所有格的含義。加上人稱詞綴形成的派生名詞是達羅毗荼語言的特徵。代名詞第三人稱和指示代名詞有陽性、陰性、中性之分。沒有關系代名詞。動詞有3個基本形式:① 現在不定時;② 過去時;③ 將來時。構成方法是詞根加特殊詞綴。句子語序是主語一賓語一謂語。謂語總是放在最後面。定語放在被定者前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