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訂人文地理學隨筆
Ⅰ 有哪些是大學的要看的地理著作。 我是一名地理愛好者想學習地理。
專業方面的著作的話,可以看你對地理哪一方面感興趣,每一個方面都有一些比較厲內害的人,可以看他容們的書,這個可以找專業課的老師推薦。不過就是挺枯燥的~
如果是感興趣的話,有很多書值得一看,像林達、龐龍的書,《人文地理學隨筆》,很多游記型的書也可以看,書多多益善。
希望能幫到你~
Ⅱ 觀看地理中國寫一篇800字隨筆
觀《地理中國》有感
又看了一遍《地理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地理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Ⅲ 教育隨筆: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地理老師
一、擁有正確和先進的地理思維
早在1964年,美國地理學家威廉•帕蒂森曾提出地理學有4個傳統,即地球科學傳統、人地關系傳統、區域研究傳統和空間傳統。這實際上是對地理思維及其特性較早的總結。現代中國地理學界一致把區域性與綜合性視為地理學的兩個特性。這種觀點把握並概括出了地理學的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思維特性。
二、廣泛研讀資料,領會新教育理念
地理課程改革是在全球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應用性成為當代地理學的突出特點的形勢下,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課程設置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生發展的特定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地理課程是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兼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性質,是培養21世紀合格公民的必備課程。新地理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識的過程,教師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
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已成為新一輪地理課程改革的主導理念。體現這一理念的地理教學過程,要十分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的統一;注重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注重發展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注重以地理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聯系現實生活 開發課程資源
針對原來地理課程教學內容「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突出、應用性不強、與學生聯系不緊密等問題,新地理課程融入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新教材採用豐富的形式展示所學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實例,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Ⅳ 《人文地理隨筆》好看不
你說的是王恩涌的還是唐曉峰的?其實兩本都是不錯的書,但還是有些差異的。王的傾向於人文地理如人口遷移、語言等問題以及教育問題。唐的則是將中國文化與地理練習起來,偏向歷史地理。 就這些了。
Ⅳ 有什麼關於地理學的好書推薦
《龐龍地理》、《人文地理學隨筆》、林達的書如《帶一本書去巴黎》等等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書,不會太學術化。。。。。。。。。。。。。
Ⅵ 求湖北大學人文地理考研筆記
直接花錢買來的更快吧
Ⅶ 求區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的學習筆記,急!!!
第四章 非洲
第一節 非洲概況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地處33°S—35°N,緯度低,熱帶面積大,赤道、回歸線穿過大陸,與兩大洋,紅海、地中海相鄰。由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島和一些小島組成。海洋線平直,島嶼、港灣較少。
二、地形以高原為主
1、地形特徵
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沿海有狹窄的平原,平均海拔較高(750m)。
2、主要地形區
東非高原,南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剛果盆地,北部有大面積風力地貌(撒哈拉沙漠)。
3、東非大裂谷
長6400千米,南起贊比西河口,北經紅海,到西亞的死海附近,東非裂谷帶深幾百米到2000米,平均寬48—65千米,最寬處200千米。由於板塊張裂,裂谷還在加寬。
三、熱帶為主的氣候
1、以熱帶氣候為主,氣候類型呈帶狀分布,且以赤道為對稱軸南北對稱分布。
2、各地干濕狀況差異明顯
北部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氣候乾旱,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區和熱帶沙漠分布區。由於人類活動破壞環境,沙漠區還在向南擴展。
赤道附近西部地區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幾內亞灣沿岸夏季(7月前後)受西南風影響,氣候濕潤;東部地區海拔高,氣流上升較弱,形成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面積廣大,草原和雨林區熱帶動物種類多樣。
3、馬達加斯加島東南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該島雖位於南回歸線附近,但東南部位於東南信風的迎風坡,濕潤的信風登陸後受地形阻擋形成豐富的地形雨,加之沿岸暖流的加濕作用,降雨豐沛。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
1、尼羅河:長6671km,世界最長河,發源於南半球東非高原,流經熱帶氣候區,向北流注入地中海。
受氣候影響,河流定期泛濫,水量季節變化大,下游流經沙漠區,尼羅河水源分配問題也是該地可能發生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枯水期,尼羅河水主要來自白尼羅河,原因是白尼羅河發源於南半球,此時南半球為雨季,降水多,河流水量大;而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尼羅河另一支流)位於北半球,此時流域為旱季,河流為枯水期。
2、剛果河:兩次穿過赤道,支流眾多,河網稠密,形成典型的向心中狀水系;流經熱帶濕潤地區,加之流域面積大,水量很大(河口海洋中60千米范圍內是淡水),流量季節變化小;河流含沙量小,水能豐富,水能主要分布於河流上游和下游區;河口沒有形成明顯的三角洲。
剛果河河口沒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流域氣候濕潤,植被覆蓋率高,河流含沙量較小;流經剛果盆地時,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易沉積;下游地勢高差較大,水流速度快,泥沙不易沉積。
3、湖泊多集中於東非高原,斷層湖,狹長水深。
坦尼葛喀湖是非洲最深是湖泊,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
五、居民和經濟
1、北部以白種人為主,南部是世界黑人的故鄉,黑種人為主。人口增長快。
2、自然資源豐富
森林資源、草地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石油、金、金剛石、鋁土礦等)旅遊資源等。
3、大部分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環境問題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非洲的旱災嚴重:熱帶草原氣候乾旱季節延長,甚至連續幾年乾旱;雨季降水少,蒸發旺盛,極易發生旱災;破壞植被,植被涵養水源能力下降;人口增長快,對水資源需求量增長快,加劇旱災。
非洲的土地荒漠化嚴重:荒漠化主要分布於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過渡的地區。降水較少,植被覆蓋率低,風沙作用強烈,在乾旱少雨的年份地表植被受損,促進荒漠化的形成;人口增長過快和貧困飢荒是造成該地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加劇的根源。
第二節 西亞和北非
一、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1、地理位置重要
古代「絲綢之路」經過地,現代是海陸空交通要道。
(1)土耳其海峽:由三部分組成,溝通黑海和地中海
(2)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門戶。
(3)蘇伊士運河: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最近通道。
2、中東和西亞范圍不同
中東:包括西亞國家中除了阿富汗以外的國家和非洲的埃及和土耳其歐洲部分。
二、地形、河流和湖泊
1、地形以高原為主,平原面積狹小
尼羅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2、尼羅河
3、西亞兩河平原是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發源地
4、死海:斷陷形成,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湖面高程 -400米),含鹽分比一般海水高7-8倍,是世界上最鹹的湖泊。
三、炎熱乾燥的氣候
1、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
降水很少,阿拉伯半島有七個無流國,水資源很緊張,許多國家依靠淡化海水。
地中海沿岸形成地中海氣候; 伊朗沿海地區,因海拔高,形成溫帶大陸性氣候。
2、撒哈拉沙漠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植被很少,地下礦產豐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撒哈拉沙漠面積還在擴大。
四、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
1、古文明發祥地,歷史悠久;以白種人為主,多民族聚居區
2、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聯盟)
本區25個國家中,有17個阿拉伯國家(土耳其、以色列、阿富汗、伊朗、塞普勒斯、前蘇聯解體的4個國家除外)。
3、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發源地
麥加城是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聖城。
4、文化差異大,宗教糾紛復雜是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世界最大的油庫和磷礦庫
1、石油儲量大,產量大,輸出量大
2、主要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
一些大國為爭奪石油,插手該地區事務。石油問題也是該地區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3、本區石油輸出路線
(1)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日本、中國
(2)波斯灣——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大西洋——北美、西歐(蘇伊士運河航道較淺,25萬噸以上油輪不能通過)
(3)波斯灣——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北美、西歐(運量最大)
4、摩洛哥的磷酸鹽產量大(佔世界的3/4),要考慮石油開采完後的經濟出路問題
六、匱乏的水資源
1、氣候乾旱,降水少,水資源缺乏
2、河湖水資源爭奪,成為該區一個焦點
氣候乾旱,河流水資源缺乏;乾旱嚴重時,位於河流上游的國家大量引水,導致下游國家無水可用(引起紛爭的原因之一) 。
思考: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國家? 利塔尼河、約旦河流經的國家?
哪些國家爭奪尼羅河的水源?
中東為什麼會長期成為世界的熱點地區?
七、畜牧業和灌溉農業
1、灌溉農業比較發達
在高原上比較濕潤的地區、沙漠中地下水出露處發展游牧業。灌溉農業分布於河谷平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灌溉的綠洲。 伊拉克出口椰棗。
1、 沙漠旅遊業
第三節 主要國家和地區
埃及
一、尼羅河的贈禮
1、位於非洲東北部,包括西奈半島,地跨亞非兩洲
2、歷史悠久,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3、境內90%以上是沙漠,耕地和人口主要分布於尼羅河谷底和河口三角洲
4、尼羅河—世界第一長河
河口位置(30°N,30°E ),水源來自熱帶草原氣候區;雨季降水多,大量的水和泥沙湧入下游,每年6~9月定期泛濫,帶來肥沃的土壤和灌溉水源。洪水泛濫後開始農耕,枯水期是農作物生長和收獲的季節,尼羅河下遊河谷和三角洲的農業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20世紀70年代初,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壩,壩上形成巨大的納賽爾水庫,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
⑴發電量巨大,大大緩解了埃及的能源問題;
⑵擴大灌溉面積,大量的沙漠被開墾成耕地,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
⑶有效地解決了尼羅河的洪水泛濫問題,調節河流徑流有利於發展內河航運;
⑷水庫還可發展養殖業;
5、阿斯旺大壩建成後,也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⑴大壩建設前,尼羅河泛濫洪水有洗鹽作用,大壩建成後洪水被攔,加之蒸發旺盛,
土地鹽漬化嚴重,導致耕地肥力下降,耕地質量下降;為了保證農業產量,不得不大量
使用化肥,既提高了農業成本,又增加了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尼羅河水質惡化;
⑵庫區地下水位升高,周圍大量土地次生鹽漬化,耕地質量下降;
⑶庫區周圍蚊蟲繁生,瘧疾等傳染病嚴重;
⑷庫區大量的水被蒸發,使下游水量減少,灌溉水源緊張;河床侵蝕嚴重;下游的耕地失去了這些天然肥料而變得貧瘠,加之沿尼羅河兩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沖刷,鹽鹼化日益嚴重,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
⑸尼羅河三角洲不斷後退(泥沙來量減少,地中海海浪襲擊),耕地面積減少;因海水倒灌,尼羅河三角洲土地次生鹽漬化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⑹尼羅河帶人地中海的營養鹽減少,魚類的餌料減少,地中海漁業資源減少。
二、蘇伊士運河
1、全長173千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
2、大大縮短印度洋到大西洋的航程,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運輸線路之一,地理位置重要
三、重要的經濟支柱
石油、運河、僑匯(外籍工人多,寄回、帶回大量外匯)、旅遊等。
旅遊資源豐富(沙漠風光、阿斯旺大壩、大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名勝古跡),旅遊業發達。
農業生產主要集中於尼羅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光熱充足,無霜期長,適宜棉花生長,種植長絨棉。水源條件好的地方,還有水稻種植,如尼羅河三角洲。
獅身人面像近些年有些模糊,是風力侵蝕作用的結果。
沙烏地阿拉伯
一、熱帶沙漠國家
1、位於紅海、波斯灣之間,西亞最大的國家,地廣人稀
2、北回歸線穿過陸地,氣候炎熱乾旱,沙漠面積佔全國面積的一半,水資源缺乏
二、石油王國
1、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4以上
2、石油產量大,出口量大,石油收入成為主要經濟來源,國家富裕
3、經濟向多樣化發展
石油開采和石油化工,海水淡化(世界最大),鋼鐵、煉鋁、水泥、電力等
三、農業迅速發展
1、過去游牧業為主,糧食幾乎全靠進口;黃沙遍野,乾旱缺水限制了農業發展
2、利用石油收入興修水利,截儲雨季山洪;淡化海水,應用高效節水技術擴大灌溉面積,增產糧食
3、實現糧食自給
第四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地理位置
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面積約占非洲的4∕5,北部與撒哈拉沙漠相接,其餘三面臨海,是非洲的主體部分。南端是非洲經濟發達的國家南非。
二、地形特點
1、以高原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2、主要地形區
三大高原,剛果盆地,東非大裂谷
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5895m),位於赤道附近,氣候垂直差異明顯,自然帶分布比較復雜,山頂有積雪。
三、氣候炎熱多雨,河湖較多
1、氣候炎熱多雨,大部分地區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為主。
2、茂密的熱帶雨林
赤道以北熱帶雨林氣候面積較大,夏半年受西南季風加劇了濕潤。
3、熱帶草原面積大
⑴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最高氣溫出現在旱季的後期(北半球出現在4月),由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雨季是怎樣形成的?
⑵野生動物種類多,動物有長途遷徙的特性。
⑶如果乾旱季節延長,加劇旱災,對農業生產危害很大。
4、熱帶草原氣候區河流水量季節變化大,如 尼羅河(定期泛濫)、尼日河等。
5、湖泊主要分布於東非高原
四、豐富的礦產資源
1、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黃金、金剛石儲量、產量佔世界第一位;銅、鐵、鈾和其他金屬礦產也很多;幾內亞灣沿岸的石油。
2、主要礦產分布的國家
南非——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硅酸鹽儲量居世界首位;金剛石、鈾礦也很豐富。 ;幾內亞——鋁土;尚比亞——銅;奈及利亞——石油;剛果(金)——金剛石、銅;摩洛哥——磷灰石
五、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1、非洲中部和南部,是世界上黑種人的故鄉,黑種人佔到90%以上,還有許多外來居民;政治地圖變化很大(歷史上曾建立過一些文明國家,從15世紀淪為歐洲的殖民地)
2、許多國家過分依賴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單一商品經濟」;南非采礦業占重要地位,大量出口礦產品,黃金,製造業門類齊全,技術先進;電力工業發達,農業和旅遊業比較發達
出口礦產、畜產、木材、經濟作物,進口糧食、工業製成品等。
3、一些國家主要的出口商品
象牙海岸——可可;烏干達——咖啡;尚比亞——銅;波札那——金剛石;索馬里——活牲口;奈及利亞——石油;剛果(布)——原油、木材
4、不利之處及形成原因
低價出口初級產品,高價進口工業品和糧食,利潤大量流失,限制了經濟發展。
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長期遭受殖民主義者的政治侵略、經濟控制與剝削。
5、出路
發展多樣化農業、民族工業,振興經濟
象牙海岸發展其他熱帶農產品生產、加工;發展旅遊業,水產業等。
六、人口、糧食和環境問題
1、糧食不足,成為本區的普遍性問題
2、產生糧食問題的主要原因
⑴熱帶草原氣候的影響
熱帶草原面積大,旱季降水很少甚至無降水;有些年份乾旱季節延長,很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生長。
⑵高速增長的人口
本區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量大增。⑶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形成單一商品經濟(熱帶農作物種植為主),缺乏種植糧食的技術、生產習慣。
⑷農牧業生產技術落後
歷史根源
⑸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經常發生內亂,生產發展緩慢
⑹許多國家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旱災嚴重
⑺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森林、草原破壞嚴重,土地退化、草原沙化,農牧業生產下降。
3、本區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
⑴受歷史因素的影響,人口出生率很高 ⑵醫療、衛生條件差,疾病流行,人口死亡率也較高,人口壽命短,但人口自然增長率仍很高⑶農牧業生產落後,家庭要靠增加勞動力來增加收入。
4、解決糧食問題的不合理措施
毀林、毀草開荒,擴大耕地面積,在草原上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肥力喪失,草原退化,加劇土地荒漠化,生態環境惡化。
生態環境惡化,一些耕地喪失,糧食產量難以提高,糧食問題更加嚴重。
5、發展出路
⑴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⑵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 ⑶盡快走出殖民經濟陰影,發展多樣化農業,發展節水農業⑷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興修水利,減輕自然災害 ⑸加強團結與合作,減少種族糾紛和部落沖突
Ⅷ 跪求伍光和編著的自然地理學2010年的資料和筆記
緒論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
(一)地理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
地理學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的「三層次」——統一、綜合、部門
地理學的「三重性」——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區域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三)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三、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四、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第四節 地理坐標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及表面形態結構特徵,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表面形態結構特徵以及地球運動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球運動」、「地球圈層結構」,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維.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它認識的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4. 弗蘭克.普內斯等.地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體
二、太陽和太陽系
9大行星、50個衛星、50萬個小行星、少數彗星
三、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
旋轉橢球體 黃赤交角 太陽高度角 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的巨大質量,使它能夠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擁有海洋和河湖,擁有生命……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公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首先,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更替,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並使地球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而且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差使地球體發生彈性形變——潮汐作用,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密切相關。
同時,地球運動時,它的自轉軸傾斜於其公轉軌道面(黃赤交角),這影響著太陽輻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變化,從而決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遞變和五帶的區分;其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提供了兩個時間的自然單位——日和年,認識和利用它們的周期性規律,人們創造了歷法制度和計時制度。
第四節 地理坐標
一、緯線與緯度
二、經線與經度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構造
一、地球的圈層分化
二、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殼、地幔、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構造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一、海陸分布
二、海陸起伏曲線
三、島嶼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徵
(一)地球表面是太陽輻射和太陽能轉化的主要場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獨特的物質現象,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粘土礦物、沉積岩以及各種地貌形態。
(四)地球表層具有復雜的、高速度和高強度的物質、能量交換、轉化和循環過程。
(五)地球表層存在著復雜的強烈的內部分異過程。
(六)地球表層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環境。
第二章 地殼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教學重點 認識地殼的物質組成及其演變,掌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
教學難點 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地質博物館認識構造運動、地質構造以及地震、火山。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殼」、「構造運動「火山」、「地震」,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夏邦棟等. 地質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3. 傅承義.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一、化學成分與礦物
(一)化學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種化學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種,並有300餘種同位素。
(二)礦物
是單個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質的化合物,它是構成岩石的基本單元。
(三)主要造岩礦物與常見礦物
岩石 是造岩礦物按照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二、岩漿岩
岩漿岩 是上地幔的高溫熔融岩漿沿岩石圈破裂帶上升侵入地殼甚至噴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漿岩的礦物組成
硅酸鹽、金屬硫化物、氧化物、揮發物。
(二)岩漿岩的產狀、結構和構造
1. 產狀
2. 結構:玻璃質結構、隱晶質結構、顯晶質結構、斑狀結構
3. 構造:塊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狀構造
(三)岩漿岩的主要類型
1. 按化學成分與礦物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2. 按結構、構造與產狀: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
3. 綜合分類:
三、沉積岩
沉積岩是由成層堆積於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質等疏鬆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岩石。
(一)沉積岩的基本特徵
沉積岩具有層理,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結構或非碎屑結構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乾裂、槽模、溝模等)、縫合線或結核等原生構造特徵。
(二)沉積岩的主要類型
1. 碎屑岩類
2. 粘土岩類
3. 生物化學岩類
四、變質岩
(一)變質作用與變質岩
固態原岩因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而導致礦物成分、化學結構與構造的變化統稱為變質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為變質岩。
(二)變質作用類型與常見變質岩
1. 動力變質作用
構造運動引起的定向壓力使原岩碎裂、變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結晶,稱為動力變質作用。代表性岩石:構造角礫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觸熱變質作用
發生於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圍岩受熱後礦物發生重結晶、脫水、脫碳、形成變晶結構結構與新礦物。
代表性岩石:斑點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觸交代變質作用
發生於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高溫下岩漿分泌的揮發性物質與熱液通過圍岩的交代作用使後者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礦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區域變質作用
區域性構造運動導致的深廣范圍的變質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變粒岩、麻粒岩
5. 混合岩化作用(超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與岩漿作用間的一種過渡性地質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崗岩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一、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
構造運動主要是地球內動力引起的使地殼發生變位與變形的機械運動,經常涉及更深的構造圈。
(一)構造運動的一般特點
構造運動特點:普遍性、永恆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與規模差異性等
(二)構造運動的基本方式
1. 水平運動 地殼或岩石圈塊體沿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的運動
2. 垂直運動 地殼或岩石圈塊體垂直於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的升降運動
二、構造運動與岩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一)岩相
海相(深海相、淺海相)、陸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澤相、濱海相)、過渡相
(二)沉積建造
沉積建造 是彼此有共生關系的地層(岩相)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積物組合。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層組成的、厚度很大,無沉積間斷或僅有極短間斷、產生於強裂構造下降區,岩漿岩與火山碎屑岩分布較廣。
2. 地台型建造 以陸相碎屑沉積為主,厚度不大,未受強烈構造變動,地殼升降幅度均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漿岩分布較少。
3. 過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與地台型建造特徵但以碎屑岩占優勢,陸相沉積與瀉湖相沉積分布廣泛。
(三)地層的接觸關系
1. 整合 相鄰新老地層產狀一致且相互平行,時代連續,無沉積間斷。
2. 假整合 又稱平行不整合,相鄰地層產狀平行但時代不連續。
3. 不整合 又稱角度不整合,相鄰地層產狀既不一致,時代也不連續,有地層缺失。
4. 侵入接觸 侵入體邊緣有捕虜體,接觸帶界面不規則,圍岩有變質現象。
5. 侵入體的沉積接觸 後期沉積岩覆於前期侵入體所形成的剝蝕面之上。
二、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岩層或岩體經構造運動而發生的變形與變位。
(一)水平構造 丹霞地貌
(二)傾斜構造 單面山
(三)褶皺構造 背斜、向斜
(四)斷裂構造 節理、斷層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一、板塊構造學說
(一)大陸漂移學說
(二)海底擴張學說
(三)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邊界:擴張型、俯沖型、轉換斷層型
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南極板塊
二、槽台說與地窪說
槽台說認為: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控制,其驅動力為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其構造單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
地窪說認為:地殼發展過程中,活動區(地槽)和穩定區(地台)可以相互轉化。
三、地質力學學說
地質力學學說認為:全球地質構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一、火山
(一)火山的類型與分布
1. 火山類型
2. 火山分布
(二)火山地貌
二、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一、地質年代
(一)相對地質年代
依據地層下老上新的沉積順序,地層剖面中的整合與不整合關系,標准古生物化石與生物群體進行對比,確定某個地層或事件的相對年代的方法。
(二)絕對地質年代
通過礦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依據放射性同位素蛻變規律計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殼演化簡史
第三章 大氣和氣候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能
第二節 大氣水分和降水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第五節 氣候變化
教學重點 認識大氣的的組成、特性及其運動,掌握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大氣的組成及氣候變化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大氣」、「氣候」,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主要參考書
1. 周淑貞主編.氣象與氣候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潘守義等.現代氣候學原理.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3. 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4. 張家誠著.氣候與人類.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5. 譚冠日.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能
一、大氣的成分
大氣由干潔空氣、水汽、懸浮塵粒或雜質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為兩類,定常成分(氮、氧、氬和微量惰性氣體氖、氪、氙、氦等)和可變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硫等)。
二、大氣的結構
(一) 大氣質量(圖3-1)
(二)大氣壓力
氣壓 是指從觀測高度到大氣上界單位面積上鉛直空氣柱的重量,它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是,由於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動力、熱力因子影響,同一水平面上實際氣壓的分布並不均勻,因此,各地同一時刻的海平面氣壓值存在差異,可分為低氣壓、高氣壓、低壓槽、高壓脊及鞍形等氣壓場類型。
(圖3-2-3)
(三)大氣分層
按照溫度和運動情況,可將大氣分為五層。
(圖3-4)
三、大氣的熱能
(一)太陽輻射
地球及大氣的熱狀況是天氣變化的基本因素,輻射交換是決定熱狀況的能量交換方式之一,而太陽輻射從根本上決定地球、大氣的熱狀況,從而支配其他能量的傳輸過程。
(二)大氣能量及其保溫效應
大氣本身對太陽輻射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陸、植被等下墊面卻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並經潛熱和感熱轉化供給大氣。
(圖3-5)
(三)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
輻射平衡 是指地-氣系統內部某一時段內,地面與大氣以輻射和熱量輸送形式進行的能量交換的收支差值。
(圖3-6、3-7)
四、氣溫
(一)氣溫的周期性變化
1. 氣溫的日變化
氣溫日較差 是指一天中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它與緯度、季節、地表性質、天氣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
2. 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年較差 是指氣溫的年變化幅度。
(圖3-8)
(二)氣溫的水平分布
(圖3-9-10)
(三)氣溫的垂直分布
氣溫主要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時受到緯度、地面性質、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影響。
第二節 大氣水分和降水
一、大氣濕度
(一)濕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水汽壓、飽和水汽壓、絕對濕度、相對濕度、露點溫度
(二)濕度的變化與分布
二、蒸發和凝結
(一)蒸發及其影響因素
溫度、性質、性狀、空氣濕度、風
(二)凝結和凝結條件
三、水汽的凝結現象
(一)地表面的凝結現象 露、霜、霧凇、雨凇
(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霧:輻射霧、平流霧、蒸汽霧、上坡霧、鋒面霧
雲:積狀雲、層狀雲、波狀雲
(圖3-13-14-15)
四、大氣降水
(一)降水的形成
雲滴凝結增長 → → → → 雲滴的沖並增長
(二)降水的類型
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台風雨
(三)降水的時間變化
1. 降水強度、降水量、降水變率
2. 降水的日變化:大陸型、海洋型
3. 降水的年變化:赤道型、熱帶型、副熱帶型、溫帶及高緯型
(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受緯度、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地形等多種因素制約,全球劃分為四個降雨帶:赤道多雨帶、南北緯15o-30o少雨帶、中緯多雨帶、高緯少雨帶。
(圖3-19)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一、大氣的水平運動
(一)作用於空氣的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慣性離心力
(圖3-20-21-22)
(二)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
地轉風、梯度風
(圖3-23-24)
(三)風隨高度的變化
1. 地轉風隨高度的變化——熱成風
(圖3-25-26-27)
2. 摩擦層中風隨高度的變化
(圖3-28)
二、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 是指大范圍內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各種氣流運行的綜合現象,它構成了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范圍形勢的主導因素與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條件。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個大地區、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或整個大氣圈的大氣環流;時間尺度有數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風系、三圈環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風帶中的大型擾動、季風環流。
(圖3-30-31-32-33-34-35)
三、主要天氣系統
天氣系統 是指大氣中引起天氣變化的各種尺度的運動系統,包括溫壓場和風場中的大氣長波、氣旋、反氣旋、鋒面、台風、龍卷風等。
(圖3-38-42-43)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一、氣候和氣候系統
(一)氣候的概念
氣候 是指某一地區多年間大氣的一般狀態及其變化特徵,按空間尺度大小可分為全球氣候、區域氣候、小氣候等。
(二)氣候系統
氣候系統的組成:大氣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
(圖3-44)
二、氣候的形成
(一)氣候形成的輻射因子
太陽輻射是氣候系統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氣物理過程和現象形成的基本動力。
(圖3-46-47)
(二)氣候形成的環流因子
大氣環流是熱量和水分的轉移者,也是氣團形成的基本原因。
沃克環流、厄而尼諾、南方濤動
(圖3-48-49-50)
(三)氣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過對輻射因子與環流因子的影響而作用於氣候,使得氣候既具有緯度地帶性,又具有非地帶性特徵。
三、氣候帶和氣候型
(圖3-51)
Ⅸ 初一地理隨筆五篇日記大全
來自網路文庫,可借鑒
初中地理教學隨筆
既然素質教育是學生積極參與的教育,我們為何不把學生怎樣配合教師活動想一想呢?一味的回頭看舊教材能得到什麼呢?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首先要讓學生感興趣,這樣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在備課時,把自己當成一名學生去咀嚼新教材。例如在講《海陸變遷》這節時,為了增加學生興趣,把兩張質地不同的白紙和有圖案的紙,一張剪成非洲的形狀,一張剪成南美洲的形狀,拼合在一起說明兩者之間的聯系。同學們回答這個問題非常活躍,得到一個普遍的看法:這是一種巧合。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出結論是巧合就夠了。然後把書中的三十三頁撕下來,再從中間撕開。提問學生假如你沒看見我從中間撕開,你憑什麼能判斷出這兩張紙原本是一體的?有的學生說撕開的兩部分圖殘缺,拼合在一起是一副完整的圖畫。這些都能說明撕開的兩部分原來是一體的。接著讓學生讀活動中的圖(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學生很容易接受非洲和南美洲原來是一體,後來由於地殼變遷而分離的觀念。課後我曾比較一下,做過「一拼一撕」的班級的學生參與數遠遠大於沒有做過的學生數。這「一拼一撕」也正是我在備課時反復斟酌的舉措。
所以說,只有教師在備課時感到有興趣,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自己在備課時覺得無味,在課堂上學生也一定厭煩,他們的積極性從哪裡來呢?為什麼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學生能時入夢鄉?為什麼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學生的每一個細
2
胞都亢奮呢?難道這不值得我們每個從教人員思考嗎?
新教材有許多創新之處,這是舊教材無法比擬的,希望我們從事地理教學的教師,把我們的精力集中在新教材上,用新理念武裝我們的頭腦,充分研究新教材創意,圓滿完成新形勢下的教學任務。
我國古代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的至理名言。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僅僅教給學生新課程標准規定的基礎知識是不夠的,若能教給學生獨立獲取地理知識的技能,那麼學生就會終生受用不盡了。 1、運用地圖 獲取知識
初中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各種地理事物、現象的空間形象,如大洲、大洋、國家、地區的輪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區、氣溫的高低變化等,它們是難以用語言准確無誤地表達出來的。藉助於地圖,便能一目瞭然,要求學生身邊時常備有地圖,對各地理事物、現象能形成准確、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諸如世界各國名稱、氣候類型等的混淆現象,嘗到運用地圖好處的同學是對地圖常看常新,新知越積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節地理課時,我就要告訴學生運用好地圖是學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養成經常讀圖的習慣。地理學科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的綜合性,我們可以從一張地圖中採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一個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自然知識,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該地區人口、工農業、交通、商業等人文狀況,從整體上把握該區域的綜合特徵。因此,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就應該多運用地圖來指導學生獲取知識。
2、聯系實際 內化知識
3、分析-歸納-綜合 升華知識
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歸納與綜合,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為此,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歸納-綜合」的規律,使所學知識得以活用。分析應從各類地理事物本身內容的系統性入手,從個別到一般,把個別分散的地理事物聯系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性,總結出規律,再從部分到整體把具有相關信息歸納綜合起來,這樣能加深理解各地區域的特徵,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後進入復習階段,師生先一起研討,將初中地理知識歸納為自然和人文兩大類,自然地理再劃分為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資源等,人文地理可劃分為人口、民族、工農業生產、交通、商業等;有的專題還可分為若干項,如地理位置可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分項,氣候可以從氣候名稱、分布地區、氣候特徵以及對當地植被、農業的影響分項,工農業可分別從各自發展的條件、分布地區、生產的產品(工業部門、農作物)分項;工業發展的條件又可從資源、交通、人力、科技等分項,農業發展的條件可以從地形、氣候、勞動力等分項。再運用整體指導局部的學習方法,大到國家,小到鄉鎮、村莊都要從上面這一知識結構中進行系統地回顧、整理、探討。在地理會考復習時,我常運用這種方法,學生復習積極性高,復習效果不錯。
Ⅹ 政治歷史地理有必要做筆記嗎
我覺得重點、難點要記。這樣你的學習就比較能有一個明確的指向性;我上課從來不叫學生做後面的習題,但是講課時卻會穿插在課文講解中,因為這是本課學習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