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史前劍齒虎

國家地理史前劍齒虎

發布時間: 2021-02-22 22:42:50

① 史前一萬年裡的劍齒虎和男主角是什麼關系

樓上對的
就是在獵人首領受傷那天 他去找吃的 然後掉進陷阱了
晚上開始下暴雨 差點把陷阱淹沒專 裡面有隻屬劍齒虎在掙扎 他看劍齒虎很痛苦 起了惻隱之心 然後就對劍齒虎說 我救你你不許吃我
也許劍齒虎通靈了 也許是他太神奇了 他把劍齒虎身上的木樁移開過後
劍齒虎沖過來在他身上聞了聞 記住了他的氣味 然後就離開了
最後 在那個黑人部落里 他們被那群黑人圍住了 劍齒虎沖了進來
他給劍齒虎說了句 我救過你 相信你一定還記得 然後劍齒虎聞了他幾下 就走了..
那群黑人找到了他們先人預言的人 找到了那個能和老虎說話的人 而劍齒虎 再也沒出現過..

② 進化最成功的史前貓科動物劍齒虎,為何會滅絕

劍齒虎是一種大型的史前貓科動物,它們當時生活的時期是在地球的冰川時代。它們是屬於食肉動物,捕捉動物來提供給自己身體的能量。雖然它們的進化十分的成功,長年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可是因為隨著歲月的變遷,長期獵殺的食物漸漸的滅絕。它們失去了這些食物,再加上體形龐大,又不擅於奔跑,對於一些身體靈活的動物很難捕捉到它們,最後導致了它們的滅絕。

劍齒虎因為身體十分強壯,並且有著強大的武器-劍齒,長期的在食物端的金字塔的頂端,因此導致了一引起動物的滅亡。再加上它們運動迅速不快,捕食不到更加靈活的動物,漸漸的就被滅絕。它們在演化的過程當中可以說是進化最成功的一個種類,雖然它們大多分布在歐洲、非洲和北美洲的地區,但是在中國少部分地方也發現了它們的化石,數量並不是很多。可以看出當時它們可以說是十分稀少的動物。

③ 劍齒虎時期的猛獸資料

劍齒虎生長的時代,正處於第四紀冰川時期,氣候寒冷。

猛獁

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毛象(長毛象),是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獁象體重可達12噸。猛獁象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猛獁象的門齒長1.5米左右,它身上披著金、紅棕、灰褐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最厚可達9厘米。[1] 它們廣泛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距今約1萬年前,猛獁象陸續滅絕,這被視作一個冰川時代結束的標志。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里,不止一次發現冷凍的屍體http://ke..com/link?url=W_AJo3xZnWaoCTQcNmsuj-PB8O8j1pYWKLWS7az9u__HFa

披毛犀

披毛犀,學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長毛犀牛,是一種已滅絕的犀牛,屬於腔齒犀屬,歸於奇蹄目犀科雙角犀亞科。平均體長3.5米,肩高約2米左右,體重平均1.8噸,與現存的印度犀牛體型相當,小於白犀牛。因全身披滿厚厚的毛而得此名。披毛犀有兩只扁平的角,可以推開雪來吃草。它亦有一層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來在寒冷的環境保持溫暖。披毛犀生存於更新世時期,與真猛獁同一時代,並在度過冰河時期存活了下來。活躍在歐亞大陸北部,與其同屬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齒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曾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對象,它的滅絕年代至今只有10000年,是最晚滅絕的史前犀。現存的犀牛中與披毛犀關系最近的近親蘇門答臘犀牛仍然在東南亞存活,但卻是極危物種,已經處在絕跡邊緣。http://ke..com/link?url=_XDexMHke57_clMtlDW_2WBWxznlihr8RijMAKGBO6bDfi5_

劍齒虎

劍齒虎是指多種不同的物種,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主要是分類在貓科下的劍齒虎亞科、鬣齒獸科及獵貓科,且包括有袋下綱的兩個科,生存於新生代的不同時期,各自演化出像劍的犬齒。它們的上犬齒最長可達120毫米,縱然口合起來,其犬齒仍然清晰可見。劍齒虎一般都較現今的貓科粗壯,像熊一般。大部分劍齒虎亞科成員的捕獵對象是大型的食草動物。劍齒虎在早更新世滅絕後演化為似劍齒虎。美國洛杉磯市區的拉布里亞農場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化石遺址之一,在這里發現了兩千多隻劍齒虎的親戚刃齒虎的化石,使人們對劍齒貓科動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http://ke..com/link?url=J9oYnxGZDVSmJJGW-1u9p_EDVlOmb5855Dv9_

大角鹿

大角鹿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大角鹿大約於7700年前滅絕。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http://ke..com/link?url=YDkHx4Hz__

板齒犀

板齒犀(Elasmotherium)是一類已滅絕的巨大犀牛,肩高最高3米左右,體長最長可超過6米,體重最重超過8噸。平均體重5噸多。前額上有長達2米的角。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角犀牛,也是最大的犀科動物,和披毛犀同為更新世古犀代表。板齒犀是犀類高度特化的一支。身體巨大,額骨上有單一的角;齒冠很高,齒面琺琅質裙皺很復雜。適應於草原生活。生存於更新世的東歐(西歐有零星證據發現)及東亞,中亞,北亞等地。最大個體可能是烏克蘭基輔博物館的101厘米破碎頭骨(頭骨總長約120厘米。)頭部呈圓鈍狀,而非披毛犀及今天的白犀牛黑犀牛的扁形頭部,獨角生於額頭(相當於今天雙角犀牛的第二隻小角處)曾與披毛犀共同生活過,但體型要比披毛犀大3倍左右。http://ke..com/link?url=4IyfGaW_5KZtHcizPwzbsEA-RhSnV3PgsjMYONLb-i1gfUShAgxG3CJKCv1z1O39kHb1_hEfGm-ufdD0jOkqa_

大地懶

大地懶又名大懶獸,是最大的地懶,見於更新世中美洲和南美洲。雙足行走,在林地和草地食植物。前肢大,後肢短但體積不小。趾具爪,行走時以足外緣著地。http://ke..com/link?url=_

④ 史前有一種貓科動物叫:劍齒虎,誰能給介紹下它的詳細信息

劍齒虎 Machairos 舊譯名:短劍劍齒虎,短劍虎 分類:界: 動物界 Animalia門: 脊椎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亞科: 劍齒虎亞科 Machairodontinae 屬: 劍齒虎屬 machairos 種:阿芬劍齒虎,巴氏劍齒虎,科羅拉多劍齒虎,非洲巨型劍齒虎等 生存年代:中新世——早更新世 生存地點:亞洲、非洲、北美洲、歐洲 編輯本段簡介貓科(Felidae)真劍齒亞科(Machairodontinae)一些滅絕的食肉動物的統稱。因上齶有一對劍形犬齒而得名。劍齒虎亞科動物從早中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個中新世和上新世棲息在北美洲和歐洲,非洲;至上新世已擴展到亞洲;在更新世存在於北美洲和南美洲。 科學上狹義的劍齒虎概念僅指劍齒虎屬的幾個種,即短劍劍齒虎(machairos),更廣義的大眾概念可以指所有劍齒貓科動物(劍齒虎亞科動物),包括副劍齒虎,劍齒虎(短劍劍齒虎),似劍齒虎(鋸齒虎),異劍齒虎(異刃虎),後貓,恐貓,巨頦虎(巨劍齒虎),刃齒虎(美洲劍齒虎)。其中以刃齒虎(smilodon)最為著名最有名的劍齒貓科動物是更新世刃齒虎屬(Smilodon),劍齒最發達。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種短腿的大型貓科動物,比現代獅粗大得多。巨大的上犬齒長達20厘米,可能是用來刺擊乳齒象之類的大型草食動物。斯劍虎屬的下述幾種身體適應性變化使人推想到可能存在這樣的狩獵技能︰顱骨能以附著強健的頸目肌調節以利低頭動作;下犬齒退化;齶能張開到約90°角,使上犬齒 能不受限制地活動。臼齒形成剪刀狀,而無磨研表面的痕跡。這一屬許多成員的骨頭曾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拉布雷亞(La Brea)大牧場的瀝青坑裡找到,顯然是劍齒動物捕食大型草食動物時兩者同時陷入瀝青。刃齒虎屬的祖先巨頦虎屬,是上新世舊大陸的中等大小貓科動物,身上已具備基本的刃齒虎特徵,但還未充分發展。 劍齒虎的滅絕與乳齒象的滅絕緊密相關。上新世晚期歐亞大陸這種大型象形動物逐步滅絕,劍齒動物也隨之滅絕了。北美和南美因為乳齒象存在於整個更新世,劍齒動物也得以繼續存在到更新世末期。劍齒動物是高度特化的動物,至少自漸新世以後便形成一個與現代貓科動物的進化完全不同的進化系。一些早期類型地位不明,不同權威將劍齒動物分別列為貓科的真劍齒亞科(劍齒虎亞科),獵貓科(包括始劍齒虎,祖獵虎,恐齒貓,偽劍齒虎等),巴博劍齒虎科,有袋目南美袋犬亞目的袋劍齒虎屬幾個,而我們所說的劍齒虎家族指的就是劍齒虎亞科,其他幾個類群則徒有劍齒虎之名,實際和劍齒虎關系遙遠。劍齒虎亞科動物最早的一個屬是早中新世的副劍齒虎屬,是貓科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個分化家族,之後進化為後來出現的7個屬。

⑤ 有沒有關於史前巨獸的紀錄片推薦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紀錄片,直接跑到沒有生物之前的地球,關於幾次大滅絕的

⑥ 史前最大的貓科動物劍齒虎是怎麼滅絕的

史前最大的貓科動物劍齒虎隨著新時期各種大型厚皮食草動物的滅絕,才使不善於快速奔跑的劍齒虎競爭不過其它肉食動物走向滅絕。

⑦ 史前劍齒虎比現在的老虎大多少啊

劍齒虎的體形其實並不特別高大,一般個體高1.2米,體長2米,和一般母獅大小彷彿,當然也有專大型化的品種屬,大劍齒虎的體形比現代最大的獅子還要大。和現生猛獸相比,它有很多獨特的地方。首先是那一對超長的上犬齒,美洲劍齒虎的顱骨長30厘米,一對鋒利如刀的上犬齒長度達18厘米(人的顱骨也差不多30厘米長,所以您可以把兩把餐刀塞進嘴裡體會一下劍齒虎的日常感覺。。。),其次它是一種短尾巴的動物,而現生大型猛獸幾乎都有一條漂亮的長尾巴,再次它的骨骼十分粗壯沉重,是同樣尺寸的獅子的兩倍多,而且前腿長後腿短,研究發現劍齒虎還是一個扁平足!
應該說劍齒虎在最初的競爭中威風十足,在草原的競爭中所向無敵。劍齒虎化石曾在甘肅省東鄉縣出土,長2.06米,高1.76米,牙齒鋒利,嘴巴張開可達90度,可見其兇猛無比。

⑧ 遠古時期的劍齒虎是獵豹的祖先嗎

劍齒虎 Smilodon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椎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亞科: 劍齒虎亞科 Machairodontinae
屬: 劍齒虎屬 Smilodon
生存年代: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一說距今300 萬~1.5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
生存地點:北美洲、南美洲
演化
在距今3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出現了古劍齒虎,後來的劍齒虎一直生活到距今100萬年前的更新世。它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 生活在距今300 萬~1.5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 與進化中的人類祖先共同渡過了近300 萬年的時間。劍齒虎的體形大約與現代虎差不多,但是它的上犬齒卻比起現代虎的犬齒大得多,甚至比野豬雄獸的獠牙還要大,如同兩柄倒插的短劍一般。食肉類動物的犬齒作為捕食獵物的一種殺傷武器,正常的情況應該是上下犬齒平均發展,在攻擊時能夠上下相合,就可以咬死獵物。但是劍齒虎的上犬齒演化得如此巨大,而下犬齒又相對退化,根本不成比例,所以可能是專門用來對付象類等大型的厚皮食草類動物的。如此特殊而長大的犬齒,只需一對就可戮入獵物身體的深處,並且可以盡量地擴大傷口,造成獵物的大量出血而死亡。與此相適應,劍齒虎的頭骨和頭部的某些肌肉也相應地發生變化,以便口可以張得更大,使下頜與頭骨能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這樣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這對劍齒的作用。但是,這種極端特化的發展,顯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大大縮小對環境和獵物的適應面,隨著更新世時期各種大型厚皮食草動物的絕滅,使得不善於快速奔跑的劍齒虎也逐漸無所用其長,競爭不過那些比較靈活的並且全面發展的一般食肉類動物,也隨著它的獵物走向了滅絕。代之而興的就是後來出現的現代虎以及其他大型食肉類動物。
劍齒虎的體型很大,其中最大的種(Thylacosmilus atrox)肩高約1.5米,體重相當於4個成年男子,相當於獅子的兩倍,雖不夠高大,但它們卻擁有壯實的身體,尤其是前肢。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無疑是頭部——兩顆長達18厘米的劍齒深深埋入上頜,幾乎與頭頂處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頜則向下伸出了巨大的護葉。這樣的護葉雖有利於保護突出的劍齒,但同時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險,而且還造成頭部變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動的靈活性。
劍齒虎經常被誤認為是長著獠牙的獅子,其實兩者大不相同。劍齒虎的體重是現代獅子的兩倍。它的後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隻體格健壯的灰熊。成年劍齒虎體重約200公斤重,其犬齒最長可達17厘米,以大型哺乳動物為食。
在洛杉磯市區的拉布里亞農場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化石遺址之一。這個地方雖然並不大,但卻已經出土了400多萬件標本,小到嚙齒動物,大到長毛象。不過,拉布里亞以發掘一種特定動物———劍齒虎而聞名。目前,這里已先後復原了兩千多隻,使劍齒虎成為最為人所知的史前貓科動物。
劍齒虎笨重身軀表明,它是個孤獨的伏擊殺手。劍齒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一對獠牙,它是如何利用它們捕殺獵物的,對此,人們卻知之甚少。要想找到答案必須觀察它的肌肉結構。通過比較附著在美洲豹頭骨上的咬合肌,得知劍齒虎的撕咬能力相當驚人。
一百多萬年前,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劍齒虎突然卻不得不面對滅絕的危險。拉布里亞瀝青坑的化石顯示,那場災難威脅到了許多物種。許多動物都和劍齒虎一樣遭到了滅頂之災。 碳-14年代測定結果顯示,當時剛好是上一個冰河時代末期。在漫長的10萬年裡,地球上的氣溫要比現在低5到10攝氏度。但是一萬一千年前,全球氣候卻開始變暖。 在亞利桑那州的索諾拉沙漠,古植物學家朱利奧·貝坦科找到了有力的證據,揭示了劍齒虎統治時期的氣候狀況,以及導致災難發生的巨大變化。
貓科(Felidae)真劍齒亞科(Machairodontinae)一些滅絕的食肉動物的統稱。因上齶有一對劍形犬齒而得名。劍齒虎從漸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個中新世和上新世棲息在北美洲和歐洲;至上新世末已擴展到亞洲和非洲;在更新世存在於南美洲。
最有名的劍齒虎是更新世斯劍虎屬(Smilodon),劍齒最發達。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種短腿的大型貓科動物,比現代獅粗大得多。巨大的上犬齒長達20公分,可能是用來刺擊乳齒象之類的大型草食動物。斯劍虎屬的下述幾種身體適應性變化使人推想到可能存在這樣的狩獵技能︰顱骨能以附著強健的頸目肌調節以利低頭動作;下犬齒退化;齶能張開到約90°角,使上犬齒能不受限制地活動。臼齒形成剪刀狀,而無磨研表面的痕跡。這一屬許多成員的骨頭曾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拉布雷亞(La Brea)大牧場的瀝青坑裡找到,顯然是劍齒動物捕食大型草食動物時兩者同時陷入瀝青。斯劍虎屬的祖先Hoplophoneus屬,是北美漸新世的中等大小貓科動物,身上已具備基本的劍齒特徵,但還未充分發展。
劍齒虎的滅絕與乳齒象的滅絕緊密相關。上新世晚期歐亞大陸這種大型象形動物逐步滅絕,劍齒動物也隨之滅絕了。北美和南美因為乳齒象存在於整個更新世,劍齒動物也得以繼續存在到更新世末期。劍齒動物是高度特化的貓科動物,至少自漸新世以後便形成一個與現代貓科動物的進化完全不同的進化系。一些早期類型地位不明,不同權威將其分別列為真劍齒亞科、假劍齒亞科(Nimravinae)或貓亞科(Felinae)。其中之一,北美洲漸新世的Dinictis屬有相當發達的劍形齒,但沒有真劍齒亞科的其他特化性狀。有人認為Dinictis屬動物屬於發展至貓亞科的進化系。


在距今3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出現了古劍齒虎,後來的劍齒虎一直生活到距今100萬年前的更新世。它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 生活在距今300 萬~1.5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 與進化中的人類祖先共同渡過了近300 萬年的時間。劍齒虎的體形大約與現代虎差不多,但是它的上犬齒卻比起現代虎的犬齒大得多,甚至比野豬雄獸的獠牙還要大,如同兩柄倒插的短劍一般。食肉類動物的犬齒作為捕食獵物的一種殺傷武器,正常的情況應該是上下犬齒平均發展,在攻擊時能夠上下相合,就可以咬死獵物。但是劍齒虎的上犬齒演化得如此巨大,而下犬齒又相對退化,根本不成比例,所以可能是專門用來對付象類等大型的厚皮食草類動物的。如此特殊而長大的犬齒,只需一對就可戮入獵物身體的深處,並且可以盡量地擴大傷口,造成獵物的大量出血而死亡。與此相適應,劍齒虎的頭骨和頭部的某些肌肉也相應地發生變化,以便口可以張得更大,使下頜與頭骨能形成90度以上的角度,這樣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這對劍齒的作用。但是,這種極端特化的發展,顯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大大縮小對環境和獵物的適應面,隨著更新世時期各種大型厚皮食草動物的絕滅,使得不善於快速奔跑的劍齒虎也逐漸無所用其長,競爭不過那些比較靈活的並且全面發展的一般食肉類動物,也隨著它的獵物走向了滅絕。代之而興的就是後來出現的現代虎以及其他大型食肉類動物。
劍齒虎的體型很大,其中最大的種(Thylacosmilus atrox)肩高約1.5米,體重相當於4個成年男子,相當於獅子的兩倍,雖不夠高大,但它們卻擁有壯實的身體,尤其是前肢。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無疑是頭部——兩顆長達18厘米的劍齒深深埋入上頜,幾乎與頭頂處在同一水平面上;下頜則向下伸出了巨大的護葉。這樣的護葉雖有利於保護突出的劍齒,但同時也增加了骨折、感染的危險,而且還造成頭部變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動的靈活性。
劍齒虎經常被誤認為是長著獠牙的獅子,其實兩者大不相同。劍齒虎的體重是現代獅子的兩倍。它的後腿和尾巴非常短小,更像是一隻體格健壯的灰熊。成年劍齒虎體重約200公斤重,其犬齒最長可達17厘米,以大型哺乳動物為食。
在洛杉磯市區的拉布里亞農場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化石遺址之一。這個地方雖然並不大,但卻已經出土了400多萬件標本,小到嚙齒動物,大到長毛象。不過,拉布里亞以發掘一種特定動物———劍齒虎而聞名。目前,這里已先後復原了兩千多隻,使劍齒虎成為最為人所知的史前貓科動物。
劍齒虎笨重身軀表明,它是個孤獨的伏擊殺手。劍齒虎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一對獠牙,它是如何利用它們捕殺獵物的,對此,人們卻知之甚少。要想找到答案必須觀察它的肌肉結構。通過比較附著在美洲豹頭骨上的咬合肌,得知劍齒虎的撕咬能力相當驚人。
一百多萬年前,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劍齒虎突然卻不得不面對滅絕的危險。拉布里亞瀝青坑的化石顯示,那場災難威脅到了許多物種。許多動物都和劍齒虎一樣遭到了滅頂之災。 碳-14年代測定結果顯示,當時剛好是上一個冰河時代末期。在漫長的10萬年裡,地球上的氣溫要比現在低5到10攝氏度。但是一萬一千年前,全球氣候卻開始變暖。 在亞利桑那州的索諾拉沙漠,古植物學家朱利奧·貝坦科找到了有力的證據,揭示了劍齒虎統治時期的氣候狀況,以及導致災難發生的巨大變化。
貓科(Felidae)真劍齒亞科(Machairodontinae)一些滅絕的食肉動物的統稱。因上齶有一對劍形犬齒而得名。劍齒虎從漸新世一直生存到更新世末。在整個中新世和上新世棲息在北美洲和歐洲;至上新世末已擴展到亞洲和非洲;在更新世存在於南美洲。
最有名的劍齒虎是更新世斯劍虎屬(Smilodon),劍齒最發達。它是北美和南美的一種短腿的大型貓科動物,比現代獅粗大得多。巨大的上犬齒長達20公分,可能是用來刺擊乳齒象之類的大型草食動物。斯劍虎屬的下述幾種身體適應性變化使人推想到可能存在這樣的狩獵技能︰顱骨能以附著強健的頸目肌調節以利低頭動作;下犬齒退化;齶能張開到約90°角,使上犬齒能不受限制地活動。臼齒形成剪刀狀,而無磨研表面的痕跡。這一屬許多成員的骨頭曾在加利福尼亞、洛杉磯拉布雷亞(La Brea)大牧場的瀝青坑裡找到,顯然是劍齒動物捕食大型草食動物時兩者同時陷入瀝青。斯劍虎屬的祖先Hoplophoneus屬,是北美漸新世的中等大小貓科動物,身上已具備基本的劍齒特徵,但還未充分發展。
劍齒虎的滅絕與乳齒象的滅絕緊密相關。上新世晚期歐亞大陸這種大型象形動物逐步滅絕,劍齒動物也隨之滅絕了。北美和南美因為乳齒象存在於整個更新世,劍齒動物也得以繼續存在到更新世末期。劍齒動物是高度特化的貓科動物,至少自漸新世以後便形成一個與現代貓科動物的進化完全不同的進化系。一些早期類型地位不明,不同權威將其分別列為真劍齒亞科、假劍齒亞科(Nimravinae)或貓亞科(Felinae)。其中之一,北美洲漸新世的Dinictis屬有相當發達的劍形齒,但沒有真劍齒亞科的其他特化性狀。有人認為Dinictis屬動物屬於發展至貓亞科的進化系。所以劍齒虎不是獵豹的祖先。

⑨ 百萬年前霸主劍齒虎滅絕之謎

通過研究化石,格雷.麥克唐納發現,這不僅是因為掩護減少了,還在於野牛進化出了強大的新型防禦機制。 格雷說:「首先我們看到,它們的體型變小了。這的確很有利,因為小型動物不需要太多食物就能生存,而且同一地區可以容納更多數量,這意味著,它們的群落越來越大,有更多的眼睛和幫手在提防著掠食動物。」 對劍齒虎而言,大型野牛群的增加進一步削減了它們的生存幾率。冰河時代結束時,劍齒虎的許多獵物都消失了,很難再找到獨居的攻擊目標。大部分動物,例如野牛都會成群生活,尋求保護。 所以,盡管眼前有許多獵物,對於伏擊獵手,想得到這些美味卻是困難重重。就這樣,天生的突襲和捕殺高手陷入了困境。 狐尾林鼠巢穴為一萬一千年前的天氣變化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一百多萬年來,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劍齒虎突然卻不得不面對滅絕的危險。拉布里亞瀝青坑的化石顯示,那場災難威脅到了許多物種。許多動物都和劍齒虎一樣遭到了滅頂之災。

碳-14年代測定結果顯示,當時剛好是上一個冰河時代末期。在漫長的10萬年裡,地球上的氣溫要比現在低5到10攝氏度。但是一萬一千年前,全球氣候卻開始變暖。

在亞利桑那州的索諾拉沙漠,古植物學家朱利奧·貝坦科找到了有力的證據,揭示了劍齒虎統治時期的氣候狀況,以及導致災難發生的巨大變化。

今天的索諾拉非常乾燥,但朱利奧的研究發現,當時的情況並非如此。他的證據來自一種出人意料的動物———狐尾林鼠。一萬兩千年前的林鼠巢穴為人類提供了大量證據。

狐尾林鼠用岩石做遮擋,並從五、六十米遠的地方帶回一些植物來築巢。林鼠經常在上面留下尿液,尿液蒸發之後就會結晶,於是,這些材料就像琥珀一樣被保存了下來。

這些被保留下來的植物顯示:在冰河時期,這里曾是一片森林,而且氣候比現在還要寒冷、潮濕。當時索諾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區都是被松樹、檜樹和橡樹覆蓋的森林。

但是一千年後,狐尾林鼠的遺跡卻講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當時,松樹林和橡樹林正逐漸消失,冰河時代進入尾聲,地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並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所以,從上個冰河時代末期起,美國西南部以及加州南部就變得越來越熱,氣候也越來越乾燥,原來的植被逐漸被沙漠植被所取代。

氣候變化後,北美羚羊、野牛為什麼留了下來?

但是,植物的變化是否與劍齒虎等食肉動物的滅絕有關呢?

古生態學家格雷·麥克唐納說:「我們必須正視的最大謎團,就是當時並非所有生物都滅絕了,實際上,有些動物還是活了下來。在北美,雖然這里的長毛象、乳齒象還有馬,都消失了。但是其它動物,例如北美羚羊、野牛等許許多多動物都活了下來,而且不斷地繁殖、擴張,非常適應新環境。

500年前,直到西班牙征服者的到來,北美才又出現了馬群。科學家們不僅要找出這些物種滅絕的原因,還要解釋為什麼野牛能在這里繁衍生息。為了解開謎題,格雷必須研究動物們是如何適應這種變化的。

實際上,要想搞清這個問題,一個方法就是檢查它們的糞便。如果拔開野牛的糞便,看看裡面的植物纖維,就能發現:它們非常細小。這是因為野牛能夠將食物咀嚼兩次。

再看看馬這樣的只有一個胃的動物糞便,就會發現,它們裡面的植物纖維粗了許多。這說明,與馬這些只有一個胃的動物相比,反芻動物,例如水牛,能從植物中吸收更多的養分。隨著植物種類和營養價值的改變,反芻動物在演化過程中似乎確立了先天優勢。

當一個地區的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時,很可能會引發某種危機。於是,那些像野牛一樣、能夠充分吸收營養的動物就活了下來,而那些能力稍差的動物就只有死路一條,例如馬。

野牛數量增加了,而以野牛為食的劍齒虎為什麼卻滅絕了?

專家們認為,對劍齒虎來說,野牛數量的增加並沒有給它們帶來好運。盡管劍齒虎生來就是伏擊高手,但在乾燥空曠的大地上,可供隱蔽的地方不多,劍齒虎空有一身伏擊技巧卻很難有用武之地。它必須追捕獵物,但速度又跟不上。

通過研究化石,格雷·麥克唐納發現,這不僅是因為掩護減少了,還在於野牛進化出了強大的新型防禦機制。

格雷說:「首先我們看到,它們的體型變小了。這的確很有利,因為小型動物不需要太多食物就能生存,而且同一地區可以容納更多數量,這意味著,它們的群落越來越大,有更多的眼睛和幫手在提防著掠食動物。」

對劍齒虎而言,大型野牛群的增加進一步削減了它們的生存幾率。冰河時代結束時,劍齒虎的許多獵物都消失了,很難再找到獨居的攻擊目標。大部分動物,例如野牛都會成群生活,尋求保護。

所以,盡管眼前有許多獵物,對於伏擊獵手,想得到這些美味卻是困難重重。就這樣,天生的突襲和捕殺高手陷入了困境。

⑩ CCTV10科教頻道節目《穿越史前2》里的恐龍,劍齒虎等動物是真的嗎

是曾經真是存在過的,不過節目中的史前動物都是由化石和科學家的推斷假想出他們的樣子,包括體型大小、皮毛顏色、聲音特徵、生活習性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