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題來1:B
小題1:C
小題1:A
『叄』 雲陽梯田遊玩時間
當然是梯田為主,實際上這里到處都是梯田,出門隨便往哪邊走都能看到壯觀的梯田景色。拍攝梯田日出最佳的地點: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近萬畝梯田。這里三面臨山,一面墜入山谷,猶如一個大海灣。梯田上部比較平緩,下部則地勢陡峭,從上俯瞰,猶如巨瀑傾瀉,無比壯觀。多依樹常年雲霧繚繞,雲海奇景也頗有可觀。多依樹是拍攝梯田日出的熱門地點,要想拍攝奇觀,還得趕早。拍攝梯田日落最佳的地點:老虎嘴片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6000多畝的梯田,勐品梯田位居中央,猶如盛開的白色巨花,從山頂俯視,頗有航拍的感覺。西側阿勐控梯田分布在三座山樑上,忽高忽低,忽曲忽直,極具韻律感。這里的夕陽景觀堪稱一絕。東側是彎月形的保山寨梯田,形體優美,立體感很強。在老虎嘴視線最遠處的左上角,還能隱約看到一匹疾馳的駿馬,這正是元陽梯田的標志性景點,曾經出現在《中國國家地理》的封面上。
箐口哈尼民俗村
箐口哈尼民俗村位於元陽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距老縣城(新街鎮)8千米。這里保持了「森林、水系、山寨、梯田」四素同構完整的生態系統,哈尼族的民風民俗,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生產生活方式獨特,梯田雲海與古老的「蘑菇房」融為一體,是一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農耕開發的典範。
老虎嘴梯田
老虎嘴梯田景區位於元陽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距老縣城(新街鎮)20千米,這里有850多公頃壯麗梯田,千姿百態,氣勢磅礴,當冬春兩季的晴朗時光,梯田會呈現出兩匹奔騰駿馬與藏龍卧虎的圖案。又似一隻千年古龜靜卧谷底,彷彿告訴人們哈尼先民開墾梯田的歷史滄桑。這里是元陽山勢最險峻、氣勢最恢宏壯觀的梯田,堪稱「大地雕塑」的最高典範。
這一奇特景觀被法國報刊列為1993年新發現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觀之一而聞名於世,1993年3月著名製片商楊·拉馬先生攜未婚妻親臨其景後,舉行婚禮,並拍攝了風光片《大地的雕塑》發行海內外。
老虎嘴梯田主要景點:老虎嘴梯田,阿勐控梯田,保山寨梯田,勐弄土司遺址。
多依樹梯田
多依樹梯田景區位於元陽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距老縣城(新街鎮)23千米,地處海拔1900米,有650公頃梯田分布在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狀如海灣的25°至50°山坡,是觀賞、拍攝雲海梯田、日出及山寨的最佳景區。著名風光片《雲南故事》就是以這片梯田、村寨為主要場景拍攝而成。
主要景點:黃草嶺梯田景點,普高老寨梯田景點,多依樹梯田、宗瓦土司掌寨衙門。
壩達梯田
壩達梯田景區位於元陽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距老縣城(新街鎮)14千米,這里有950多公頃壯麗梯田。
壩達梯田壯觀、線條美、立體感強。從海拔800米的麻栗寨河起,連綿不斷的成千上萬層梯田,一直伸延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巔,把麻栗寨、壩達、上馬點、全福庄等哈尼村寨高高托入雲海中。3700多級梯田宛似天梯,直達雲霄。梯田在日落時金光燦爛,銀光閃閃,美不勝收,是觀賞、拍攝雲海梯田、日落及山寨的最佳景區。
主要景點:全福庄梯田、麻栗寨梯田、壩達梯田、上馬點梯田。
新街景區
新街景區位於縣城南部30公里,距省城昆明303公里。
新街
新街(4張)
主要景點:雲霧山城,箐口民俗村,龍樹壩日落梯田景,土鍋寨日出梯田景,金竹寨田園風光景,芭蕉嶺山土司萬氏嫫工事,東瓜林烈士陵園。
景區主要內容和特色:以觀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哈尼、彝、漢、傣族交融,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具體體現地區。觀賞雲海、梯田,研究各族民俗的集散地。
新街原為元陽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1年縣城搬遷後為新街鎮所轄。海拔1539至1650米之間,城區人口7045人,居住著哈尼、彝、漢等民族,日最高氣溫32度,最低氣溫-2.6度,每年有二至三次寒潮入浸,全年相對濕度85%,霧期長達174至180天,全年日照數1770小時,降雨量為1398毫米,年霜期1.5天,年雹日2.7天。
時值冬春二季,居新街瞭望四野,一片白茫茫雲海展現。唯見波濤滾滾,不聞浪有聲,海中點綴著大小幾個青翠山頭,欲沉似浮,紅日東升,五彩繽紛,海天地輝映,壯觀難書,美景難言。登泰山觀日出--無海,海上觀日出--無山。這里山、海、梯田、山寨、鳳尾竹俱全,與陽光共輝。是觀賞、拍攝日出日落雲海、梯田、山城的地方。
麻栗寨景區
麻栗寨景區位於縣城南部43公里,新街東部15公里。
麻栗寨梯田
麻栗寨梯田
主要景點:全福庄梯田、壩達梯田、麻栗寨梯田、上馬點梯田、村落。
景區主要內容和特色:以哈尼族風情、人文、自然景觀為主。全景區共有17個自然村,1910戶,10244人,8737畝梯田全為哈尼族。是觀賞哈尼族梯田、雲海、哈尼族建築等風光的地方,也是了解、研究、體驗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帶。
麻栗寨景區梯田面積大、壯觀、線條美、立體感強。從海拔1100米的麻栗寨河起,連綿不斷的成千上萬層梯田,直伸延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巔,把麻栗寨、壩達、上馬點、全福庄等哈尼村寨高高托入雲海中。站在麻栗寨茶廠觀梯田,近萬畝的梯田宛如一片坡海,泛著粼粼波光,奔來眼底,景色十分壯觀,每當下午四時後,白茫茫的坡海隨著夕陽西下,逐漸變成粉紅色、紅色。再轉變成粉紅色、白色。是觀賞和拍攝梯田隨時光變化而變化的地方。
哈尼族村落風光奇麗,民風敦厚,村民待客十分熱情。
多依樹景區
多依樹景區位於縣城東部55公里,新街東部25公里。
多依樹村
多依樹村
主要景點:黃草嶺觀日出梯田景,普高老寨梯田景,多依樹梯田、民居景,宗瓦土司掌寨衙門,省級自然保護區。
景區主要特色和內容:景區以五個哈尼族村寨,四個彝族村寨為主,包含愛村、大瓦遮等連片的六千多畝梯田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展示雲海、梯田、山寨的奇麗風光,哈尼、彝族的多元文化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一萬六千多公頃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和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
景區梯田三面臨大山,一面墜入山谷,狀如一個大海灣。布滿在臨山三面的無數村落,一座座蘑菇房如整裝待發的帆船;6000畝梯田均由東至西橫向。站在高高的黃草嶺村後山觀賞,如萬馬奔騰,似長蛇舞陣。整塊梯田上半部分稍緩,如萬蛇蠕動,下半部分較陡直入深淵,如將傾的大廈,令人提心吊膽。六千畝梯田水源充足,白花花的大海灣如一個巨大的瀑布從南向北傾瀉,壯觀無比。
這里一年有兩百天雲海纏繞,雲海停留在海灣里不肯離去,忽東忽西,忽上忽下,一會兒無影無蹤,一會兒又彌天大霧,忽而往下躥,淹沒一層層梯田、村寨;時而往上躥,露出一層層梯田、村寨,一天如此反復,每次各異。是觀賞、拍攝雲海、梯田、山寨的景區。
省級自然保護區佔地一萬六千公頃,均由原始森林組成,雨量充沛,水源豐富,從保護區向四周流淌下千萬條山泉,澆灌著十多萬畝堪稱世界一絕的梯田。區內生息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蜂猴、黑熊,一級保護植物長蕊木蘭、桫欏等。區內五指山峰是奇景之一,五個身高三至四百米,直徑五十至一百米的如手指的巨石峰,順山拔地而起,直指蒼穹,站在最高峰極目遠眺,十多萬畝參差錯落在千壑萬嶺的梯田,盡收眼底。
猛品景區
猛品景區位於縣城南部50公里,新街南部20公里。
主要景點:老虎嘴猛品梯田,阿猛控梯田,保山寨梯田,猛品瀑布,猛弄土司遺址,猛品古彝文。
老虎嘴
老虎嘴(3張)
景區主要內容和特色:以彝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是研究和了解彝文化、封建領土經濟、風土人情的地方
站在高高的老虎嘴上俯視,猛品梯田狀如一朵盛開的白色巨花,3000多畝梯田形狀各異,如萬蛇般靜卧的花蕊,陽光照射下似天落碧波,浪花泛起,萬蛇蠕動,如湖似海,近百個田棚點綴其間,似航行的小舟,令人驚嘆不絕。被攝影家們稱為世界上最壯麗的田園風光;被法國報刊列為1993年度新發現的七大人文景觀之一。
往西遙望,2000多畝阿猛控梯田嵌刻在由南向北從淵谷直伸高山的三座脊樑山,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忽曲忽直,三座三梁披掛著層層梯田如三條巨龍,盡情揮舞,在夕陽余輝下,紅白黑相映,光彩奪目。
往東遠眺,又是2000多畝保山寨梯田全攀附在7座半圓型山樑上,全成彎月型天梯,直指蒼穹。7座半圓型山樑上的梯田又相連,陽光傾瀉,波光粼粼,成立體海洋。7座半圓形山樑中間,又有無數個圓形小山包,每個小山包又被層層圓型梯田繞到頂,山頂部是田棚,青翠竹木果林,似仙境如夢幻。保山寨梯田是元陽梯田中線條好,形體美,立體感強的梯田之一。
紅河谷景區
主要景點:南沙熱帶城市,三河並流,懸空倒虹吸,那裡制陶,哈尼古墓群,鎮江王廟,熱帶水果基地。
景區主要內容和特色:以傣族風情,人文景觀為主,展示景區古遺址,現代不夜城,熱帶風光,熱帶果林,熱帶植物園,傣族土掌房,傣族歌舞等景觀。
當你乘車穿越紅河谷來到南沙大橋時,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眼前的是筆直的檳榔樹,火紅的攀枝花,黛綠的荔枝林,高大的芒果樹,雍容的酸角林等熱帶樹木和一片片綠茵茵的蕉林簇擁下的現代化城市,這就是元陽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美麗的熱帶風光城市--南沙。
南沙,原名南賽,傣語,意為水邊沙灘也。1956年因書寫不便而稱南沙。海拔240米,最高氣溫43度,最低氣溫7度,年平均氣溫20度,年均降雨量800毫米。紅河、排沙河、麻栗寨河在此匯合東流,縣城人口8000餘人,主居傣、彝、漢、哈尼等族。
南沙熱帶城市始建於1991年,時因老縣城新街1989年發生滑坡。元陽縣委、政府從發展元陽經濟、長遠發展城市出發,決定把縣城搬至南沙重建。
南沙縣城建在排沙河南岸沙灘上,原先並沒有任何建築物,設計上帶來很大的便利,均按現代化城市布局、規劃和建設,因此,整個縣城布局合理,建設規范。
南沙一年只分春夏,她不僅是理想的熱帶風光旅遊城市,而且是理想的冬季避寒旅遊城市。
元陽縣人民政府正式搬遷南沙後,決定把南沙建成熱帶風光旅遊城市,冬季避寒旅遊城市,雲海、梯田、民俗旅遊城市和熱帶水果生產基地,按三城一地格局規劃和建設。當前,三城一地建設初具規模,成為南疆旅遊業的一顆明珠。
哈播景區
哈播景區位於縣城南部115公里,新街南部85公里。
主要景點:哈播梯田,哈尼建築,哈尼歌舞,哈播長龍宴。
景區主要內容和特色:以哈尼族民俗、音樂、舞蹈與稻作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研究哈尼族節日、民俗、歌舞的地方。
哈播村處於龍浦喝多大山和來孩該馬大山狹擊,楚腳河和哈埂河托起的一個山包上,地勢非常獨特。
哈播建築依山順地而建。哈尼族各支系不同建築風格匯集於此,有羅碧支系正方形四房一天井式,羅緬支系正方形配木搭陽台式,敦宏支系長方形配長方形平房式,村裡現代建築也明顯有蘑菇房雛形。
哈播梯田將哈播村包抄成圓形。站在村東頭遠眺,東面坡度為45度的幾十座半圓形山樑上,彎月型的數百級梯田從河谷級級攀登,紅日初照,幾十座山樑上的梯田成紅色,黑紅分明,壯觀無比。哈播梯田是元陽梯田中坡度最陡,立體感最強,觀賞日出梯田最好的地方。
哈播民俗保存完整,豐富多彩,每年農歷臘月屬牛日,是哈播"昂瑪突"節,屆時一家一桌的260多張宴席,一張接一張沿街擺設,形成世界上最長的長龍宴,隆重無比,以歌舞相伴歡慶,客人至此,備受歡迎。
哈播村歷來有歌舞之鄉的美稱,村裡男女老幼,能歌善舞,有傳統的歌舞,也有不斷創新的現代歌舞。每當有重要節日或喜事活動,男女老幼,特別是中老年婦女,整日以歌舞來相慶,著名的譽滿省、州舞台的哈尼族木鼓舞、棕扇舞、碗舞,木雀舞等均源於哈播村。其他景區 元陽有梯田19萬畝,分布在全縣22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景區最多、最壯觀的,是要數分布在牛角寨、良心寨、新安所、果期的梯田。四個連片的的梯田共有34379畝,以牛角寨河為界,分東部和西部梯田,站在東部觀日落梯田景,站在西部觀日出梯田景。主要特點是:面積大、壯觀。當前因交通不便,很少有旅遊者涉足。
其次,大坪鄉小坪子梯田、逢春嶺鄉尼枯浦梯田、老曹寨梯田、大魚塘梯田、小新街鄉石碑寨梯田、大拉卡梯田、嘎娘鄉大伍寨梯田、苦魯寨梯田、上新城鄉下新城梯田、瓦灰城梯田、沙拉托鄉坡頭梯田、馬街鄉瑤寨梯田等都是幾千近萬畝的梯田,形狀各異,各具特色,但因路遠、交通不便而很少有旅遊者涉足。
『肆』 求任何一期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主要內容。200字左右
2011年6月期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這一期的主要內容有三個。
一、梯田:登高線上的秘密
二、瀘縣:千年石雕驚天下
三、56個名族系列---傣族、黎族
梯田:在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定里,坡度大於25°的山坡,是不適合農耕的,需要退耕還林或還草。然而,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山區,平地較少,所以,人們不得不利用坡地作為自己的農耕地,於是,梯田就成為把坡地變為平地的土地利用手段之一,梯田也成為了人類在長期的農生產中的重要基礎。所有的梯田是沿等高線延伸的,這樣才能使田地平趟,才能有利於儲水和儲肥,使農作物更好的生長,提高產量。
瀘縣:位於南丘陵中的小縣城,隱藏著上百座明清時期的時刻龍橋,踏著這些石橋行走在瀘縣鄉野,腳下無處不是宋代的石刻墓葬,瀘縣高聳在山崖上,幾乎通體是精美的明代石窟,在瀘縣,無論是橋、墓、石窟遺像,無一不是精美的時刻藝術。全縣19個鄉鎮都有宋墓分布,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是發現宋墓群160餘處,暴露在外的就有500餘座,是迄今的中國最為密集的宋代石窟墓群。
傣族:對許多人來說,傣族是一個既熟悉有陌生的民族,因為傣族的孔雀舞和潑水節實在是太有名氣了,以至於成為傣族的符號象徵。傣族的名族文化十分豐富,全民信奉佛教,是一個平和、淡泊的名族。
黎族: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 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
因為我也喜歡中國國家地理,以上是我自認為的主要內容,如有不同見解,請分享!
『伍』 讀《中國國家地理》有感300字數限制
今天, 我饒有興趣地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這是一本是關於中國的地理的地理、科學雜志。我被這本書中的自然景觀和許多的地理知識所吸引。 其中有寫梯田、冰川、千島湖、雪山、各種顏色的湖、新疆的紅土、各個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別策劃 世界下水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實力」。 這個篇章從巴黎講起。在完備的下水道系統建立之前巴黎野參飽受內澇、骯臟與惡臭的困擾。直到一場瘟疫後拿破崙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設。此外全世界罕見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館」也橫空出世。中國的直徑1米左右的下水道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戶川工程。盡管東京的台風、暴雨平凡地勢低窪可是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街上的一層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溫不火。書上寫「這哪裡是下水道實際上我正身處於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積有一個半主球場那麼大高度則有幾十層樓那麼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聳立„„」 而中國的下水道落後於城市的發展。中國的下水道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發展。夏季在一場場暴雨的洗禮下武漢、杭州、北京相繼變成了「水城」。 其實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沒有地方去水依然會泛濫。為了城市的建設人們往往會填湖現在的武漢的主城區的水面面積與上世紀50年代的武漢主城區的水面面積相比縮減了一般多。 我認為應該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合理設計借鑒古人及其他的國家的方法保護環境人一定要與自然相協調才能使自然災害對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閱讀《中國國家地理》讓我懂得了許多地理的知識學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險者不斷探索的精神。保護環境與自然相協調
『陸』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柒』 雲南梯田的水源從哪裡來的
雲南梯田的水源主要是降雨。
雲南元陽梯田位於雲南省南部,而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
從滇西北到滇南,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

(7)中國國家地理梁平梯田擴展閱讀:
雲南元陽梯田主要景點
以梯田為主,實際上這里到處都是梯田,出門隨便往哪邊走都能看到壯觀的梯田景色。拍攝梯田日出最佳的地點: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近萬畝梯田。這里三面臨山,一面墜入山谷,猶如一個大海灣。
梯田上部比較平緩,下部則地勢陡峭,從上俯瞰,猶如巨瀑傾瀉,無比壯觀。多依樹常年雲霧繚繞,雲海奇景也頗有可觀。多依樹是拍攝梯田日出的熱門地點,要想拍攝奇觀,還得趕早。
拍攝梯田日落最佳的地點:老虎嘴片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6000多畝的梯田,勐品梯田位居中央,猶如盛開的白色巨花,從山頂俯視,頗有航拍的感覺。西側阿勐控梯田分布在三座山樑上,忽高忽低,忽曲忽直,極具韻律感。這里的夕陽景觀堪稱一絕。
東側是彎月形的保山寨梯田,形體優美,立體感很強。在老虎嘴視線最遠處的左上角,還能隱約看到一匹疾馳的駿馬,這正是元陽梯田的標志性景點,曾經出現在《中國國家地理》的封面上。
『捌』 元陽梯田的主要景點
當然是梯田為主.
『玖』 急求:中國國家地理推薦2015春季旅遊最值得去的地方都有哪些!!跪謝
1. 南迦巴瓦:雲中的天堂 (西藏)(每年的-4月和10-11月,選擇登山的最好時機
2. 貢嘎:風停止了腳步 (四川)(10月下旬後下雪,可觀看雪景 3月解凍)
3. 珠穆朗瑪:心靈的守望 (西藏)(登山季節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上旬)
4. 梅里:雪神的儀仗隊 (雲南)(觀賞雪山季節1-5月)
5. 黃山:上帝的盆景 (安徽)(3.16---11.16旺季,11.16—3.15淡季)
6. 稻城三神山: 香格里拉的地標(四川)(最佳季節:4-—6月、9—11月、7-8月為雨季)
1. 青海湖:陸心之海 (青海)(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2. 喀納斯湖:上帝的調色板 (新疆)(最佳季節:7—9月中旬)
3. 納木錯湖:與神耳語的地方 (西藏)(最佳季節:7—9月)
4. 天池:盛怒之後的平靜 (吉林) (最佳季節:7-9月,其他季節極有可能處於茫茫白雪中)
5. 西湖 (杭州)(最佳季節:西湖一年四季風景各異,魅力獨具)
1. 丹霞山:中國的紅石公園 (廣東)(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2. 武夷山:碧水丹山甲東南 (福建)(最佳季節:夏季雖然氣溫偏高,卻是萬物生長最為茂盛)
3. 大金湖:水上丹霞奇觀 (福建)(最佳季節:氣溫適中,四季皆可旅遊)
4. 鷹潭龍虎山:煉丹之處紅崖顯 (江西)(最佳季節:四季都適合旅遊。10月份可以參加道教文化)
5. 資江-八角寨—良山丹霞地貌:青峰赤壁丹霞魂(廣西 湖南)
1.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上帝畫下的曲線 (內蒙古)(最佳季節:每年9月下旬—10月下旬)
2.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大地的天體營 (新疆)(最佳季節:每月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
3.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大漠的血脈 (新疆)(最佳季節:每年9—12月)
4. 鳴沙山.月牙泉:千年的守望 (甘肅)(最佳季節:每年5—9月)
5. 沙坡頭:曳住流沙的腳步 (寧夏)(最佳季節:春秋兩季)
1. 亞龍灣:跌落在地上的天空 (海南三亞)(最佳季節:四季適合旅遊)
2. 野柳:海浪留在大地上的作品 (台灣基隆)(最佳季節:10、11月)
3. 成山頭:腹地對大海的渴望 (山東榮成)(最佳季節:每年4—10月)
4. 東寨港紅樹林:留在陸地上的碧浪 (海南瓊山)(最佳季節: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
5. 昌黎黃金海岸:沙漠與大海的吻痕 (河北)(最佳季節:春秋兩季)
6. 維多利亞海岸:萬丈紅塵映碧海 (香港)(最佳季節:每年的11、12月)
1. 藏布巴東瀑布群:大峽谷中的隱士 (西藏)(最佳季節:最好季節秋季)
2. 德天瀑布:跨國的風情 (廣西)(最佳季節:每年6、7月)
3. 黃河壺口瀑布:萬千氣象一壺收 (晉陝交界)(最佳季節:每年的5月、9月)
4. 羅平九龍瀑布:紅土地上的飄帶 (雲南)(最佳季節:每年的二月上旬到三月上旬)
1. 烏爾禾:風愛坎坷不喜平 (新疆)(最佳季節:每年有4—8月)
2. 白龍堆:群龍聚首天涯 (新疆)(最佳季節:秋季)
3. 三壠沙:開進戈壁的艦隊 (新疆)(最佳季節: 春秋兩季)
1. 夢幻織金洞 (貴州)(最佳季節:一年四季皆適宜旅遊)
2. 多彩芙蓉洞 (重慶) (最佳季節:四季皆適合旅遊)
3. 全能黃龍洞 (湖南)(最佳季節:每年的3月)
4. 震撼藤龍洞 (湖北)(最佳季節:每年4—10月,是廣大影友拍片的最佳時機)
5. 雪玉洞 (重
1. 桂林陽朔:山水相依的畫廊 (廣西)(最佳季節:4月份和10月份八月桂花開放前後)
2. 武陵源:失落深山的丹青 (湖南)(最佳季節:春秋兩季,這是天氣涼爽,很適合旅遊)
3. 萬峰林:高原上的心跳 (貴州)(最佳季節:七、八月去興義遊玩,大大小小瀑布因為有水才顯得有氣勢,夏日漂流也比較愜意)
4. 三清山: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岩 (江西)(最佳季節:秋季,這時候天氣乾爽)
5. 羅平峰林:金色的花園 (雲南)(最佳季節:每年2月下旬—3月上旬,油菜花開的很旺季)
慶)(最佳季節:冬季,體現洞的奇特醫學價值)
1. 絨布冰川:向第一高峰告別 (西藏)(最佳季節:4月底—6月初、9月中旬—10月上旬)
2. 托木爾冰川:雪峰獻給旱海的殷勤(新疆)(最佳季節:只有7—8月氣溫較高,氣溫在零下18度)
3. 海螺溝冰川:拒絕融化 (四川)(最佳旅遊時間:4月前氣溫低。10月下旬後下雪。我觀賞雪景)
4. 米堆冰川:桃花源里的冰雪 (西藏)(最佳季節:四季均是旅遊的好時間)
5. 特拉木坎力冰川:冰雕嘉年華 (新疆)(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6. 透明夢柯冰川:荒漠中的甘泉 (甘肅)(最佳季節:在海拔4000米處,1月的平均所溫為—22。9度。每年7、8兩月是冰川融水期,山洪咆哮而下,很危險,無法進山)
1. 西沙群島:珊瑚為國土增色 (海南)(最佳季節: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4月底)
2. 圍洲島:水火雕出的作品 (廣西北海)(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3. 南沙群島:珊瑚為中國築就的界碑(海南)(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4. 澎湖列島:人文與自然交相輝影 (台灣)(最佳季節:每年10—11月)
1. 廈門鼓浪嶼:聽罷琴聲聽濤聲
2. 蘇州老城:現代化包圍的古老
3. 澳門歷史城區:西方文化由此登陸
4. 青島八大關:殖民者留下的風情
5. 北京什剎海地區:緊臨中南海的時尚
1. 丹巴藏寨:空谷有佳人 (四川) (最佳季節:每年5月—11月)
2. 哈尼村落:萬千明鏡映炊煙 (雲南) (最佳季節:秋季,11—4月間梯田儲水,拍攝效果更佳)
3. 圖瓦村: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新疆) (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4. 黎平肇興侗寨:白雲深處有人家(貴州)(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5. 婺源:最愛村頭油菜花 (江西)(最佳季節:每年三、四月,因為那時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6. 麗江大研鎮:琵琶弦上說相思 (雲南) (最佳季節:四季皆宜)
您看看後面推薦去的時間,
『拾』 有關於梯田的地理知識
梯田是一種分層的丘陵種植區。梯田採用某種措施保障土地保持,防治灌溉
水造成快速地面徑流。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有梯田。梯田最早出現在史前時期。起初人們清除森林或小山頂,以便種植一些糧食作物,或者作為防禦工事。大致在同一時期,這類梯田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現在世界上梯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國丘陵山區地帶、菲律賓的呂宋島、日本南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其中多是種植水稻的梯田。
梯田 - 作用
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
梯田 - 分類
黃土高原
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復式梯田等。梯田的寬度根據地面坡度大小、土層厚薄、耕作方式、勞力多少和經濟條件而定,和灌排系統、交通道路統一規劃。
水平梯田
沿等高線把田面修成水平的階梯農田,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是保水、保土、增產效果較好的一種。
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階梯狀而地塊內呈斜坡的一類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來。為了減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則在適應位置壘石築埂,形成地塊雛形,並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塊內坡度逐步減小,從而增加地表徑流的下滲量,減少地面沖刷。許多地方在邊埂上栽桑植果,栽種黃花草等,既鞏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條件許可時,坡式梯田應改造成水平梯田。
復式梯田
復式梯田指因山就勢、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開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種形式的梯田組合。它的修建宜經過統籌規劃,在必要條件下還可配合水平溝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蝕能力。修建復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節省工程投資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隔坡梯田
水平梯田與自然坡地沿地坡相同布置,即上一階梯田與下一階梯田之間保留一定寬度的。原山坡地,此坡地也可做下一級水平梯田的集水區,水平梯田上種作物,坡地上種草、集水。水平梯田與坡地兩帶寬度比一般為1:1。
梯田 - 栽培
梯田
梯田是丘陵山區和乾旱地區的基本農田之一,它是順山坡沿等高線修築的階梯狀農田。中國梯田栽培的歷史悠久,分布廣泛。據出土文物考證,在今四川彭水縣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的古墓中有陶田圖,陶田裡,丘丘相接,好像魚鱗,略呈階梯形狀梯田應修築在25°以下坡地上,田塊的平面形狀,一般沿等高線橫向成長條形。
現在大量坡耕地要修成梯田,主要還是靠人工完成。人修梯田能適應各種復雜的地形條件,便於冬春農閑季節進行,修築梯田的投資少,質量高。梯田的埂坎要佔去一定耕地,使可耕地面積相應減少,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可在埂坎上種植作物,如南瓜、黃花及蠶豆等。
另梯田由於的管理及養護工作是充分發揮梯田作用的重要環節。發現有漏洞、滑塌、沉陷、沖口等問題應立即修補,做到治理與養護並重。[2]
梯田 - 中國
哀牢山梯田
在中國地區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嶺地區,其中廣西、雲南居多,這是因為這些地方雨水比較多,又多山,梯田依山而建,它是農民長期的勞動成果,是智慧的結晶。其中以雲南哀牢山和廣西 龍勝龍脊梯田叫為出名。
哈尼梯田
雲南多山,亦多梯田,哀牢山哈尼梯田為雲南梯田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山嶺雕刻」。
龍勝龍脊梯田
景區是廣西著名風景區,始建於元朝,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她是壯族、瑤族勤勞智慧的結晶,她是大地的樂章。
龍脊梯田景區主要分為平安壯寨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平安壯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龍五虎」兩大著名景觀,景色秀美飄逸;金坑紅瑤梯田有「大界千層天梯」,「西山韶樂」和「金佛頂」三大著名景觀,氣勢磅礴,直上雲端。
元陽梯田
整個龍脊梯田景區山青水秀,瀑布成群,春如層層銀帶,夏滾道道綠波,秋疊座座金塔,冬似群龍戲水,四季各有神韻。這里的壯、瑤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青瓦木樓之中,男耕女織,淳樸善良。金竹壯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北壯的楷模;黃洛紅瑤寨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集體長發村之最;龍脊古壯寨至今保留著許多文物古跡。
元陽梯田
元陽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元陽縣境內全是崇山峻嶺,所有的梯田都修築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間。以一座山坡而論,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這在中外梯田景觀中是罕見的。
元陽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區: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魯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老虎嘴景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畝梯田,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上萬畝梯田。如此眾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雲海的覆蓋下,構成了神奇壯麗的景觀。這些景區就是目前准備申報世界遺產的核心保護區。
紫鵲界梯田
紫鵲界梯田位於新化縣西部山區水車鎮境內,她周邊的梯田達8萬余畝以上,其地勢之高,規模之大,形態之美,堪稱世界之最。紫鵲界生態環境優美,梯田密集,形態原始,阡陌縱橫,線條流暢,山高水長,板屋交錯,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樸美、形體美、文化美。
梯田 - 菲律賓
巴納韋梯田
巴納韋梯田
著名的的稻米梯田巴納韋梯田,位於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它是當地土著部落人民為了謀生而在裸露的山地上開墾出的土地。幾個世紀以來,伊富高部落人民為了防止土壤流失,不辭辛勞地用一塊塊的岩石壘成一道道的堤壩,直至成為現在被美譽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
稻米梯田
稻米梯田在整個亞洲並不罕見,但是完全靠人工從呂宋島以北的崎嶇的山脊上開墾出來的稻米梯田唯有菲律賓的稻米梯田。與此同時,伊富高並未融入現代的主流社會,而是繼續從事傳統的農耕生活,仍保持自己的信仰,但所幸的是古時當地人可怕的「獵頭」的習俗現已銷聲匿跡了。
當地的旅遊部門為了發展旅遊業建造了一些風格獨特的旅館,旅客可以在馬尼拉乘飛機到達這些賓館。遊客在此住宿可以體味到當地的民風,能一邊喝著雞尾酒,一邊欣賞到優美的民族舞蹈。喜歡漫步的遊客可以在當地的仿古村落中徜徉,在這里還可以買得到當地著名的木雕工藝品。對於那些更喜歡冒險獵奇的遊客可以游覽巴塔克城附近的一些景點,在這里遊客可以觀賞到一直延伸到山頂的著名的形似圓形大劇場的菲律賓安第斯山稻米梯田。
現在,為了保護稻米梯田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此同時提高居民的勞動生產能力,菲律賓當局、當地政府會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當地的水文環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且對針對居民進行了一系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教育。專家認為,對稻米梯田生態系統保護的同時也維系了當地文化、風土民情的源遠流長,這為旅遊景點尤其是世界文化遺產景點的可持續化管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
梯田 - 評說
有學者將梯田與長城媲美,說它們同是人造奇跡,不同的是:長城是古代皇帝強迫人民修築的,梯田則完全自發修築,經過千年形成規模,一切順其自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