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文地理災難
⑴ 我眼中的中國 中國資源概況 中國人文環境 對我國自然災難的認識 地理論文 800字 o()^))o 唉
中國自然資源概況
豐富多樣、潛力巨大 中國自然資源種類多,數量豐,向有「地大物博」之說。
① 土地資源。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占亞洲大陸土地面積的22.1%,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 6.4%,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廣闊的國家之一。中國豐富的土地資源具有兩個顯著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較高、起伏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佔的面積超過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與1/3之比;二、在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難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點。目前,草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4%,耕地佔10.4%,林地約佔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等難以利用的土地則合計約佔20.5%。盡管如此,中國土地資源進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潛力仍很大,除現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計全國還有約3300萬公頃的宜農荒地、6000多萬公頃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開發利用。
② 能源。中國常規能源的資源品種齊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國家之一。煤炭資源豐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達9014.53億噸,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尤為豐富,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儲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國陸上和海上遠景儲量都很樂觀
③ 礦產。 中國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布廣、 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國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種達148種。其中以有色金屬居優勢,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鋰等均佔世界前列。如鎢的儲量為世界各國總儲量的 3倍多,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銻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44%。鉛、鐵、銀、錳、鎳等的儲量亦具世界意義。鐵和錳的儲量雖均佔世界第3位,但貧礦多,富礦少;此外,還多伴生礦。如攀枝花鐵礦中,有釩、 鈦、 鎳等伴生。非金屬礦中的硫鐵礦、菱鎂礦亦居世界首位,磷礦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④ 水資源。中國水資源初步估算為27115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相當於世界徑流總量的5.8%。
⑤ 森林資源。中國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雖佔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積量91.41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種材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
⑥ 生物資源。中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僅種子植物即達2.45萬種,次於馬來西亞的巴西,居世界第 3位。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經濟植物(按單項用途一次一種計)即達2411種,不僅提供各種食料、葯材、纖維和其他多種工業原料,並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水產資源中有魚類約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3/5,其餘為淡水魚類。此外尚有甲殼類、貝類和海藻類等。
人均資源佔有量低 從中國各項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看均甚可觀,但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頃,而世界人均卻達3公頃;耕地面積列世界第4位,人均約0.1公頃,世界人均約0.36公頃;草場資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約0.35公頃,世界人均為0.76公頃;森林面積人均0.107公頃,世界人均為0.65公頃;地表徑流總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時,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卻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 中國自然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礦產三種資源更為突出。中國水資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長江流域水量最大,佔全國總水量的37.7%,次為珠江和廣東、廣西沿海各河流域佔17.2%;反觀淮河以北,黃河雖為大河,但其水量僅佔全國徑流量的2%,海河、灤河為1%。但黃河下游及海、灤河流域的豫、魯、冀 3省的耕地面積卻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1.25%,相互對照,水土資源的失調,灼然可見。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儲量將近80%分布於中國北方(其中64%集中於華北地區),10%在西南地區,而江南8省只佔2%;石油探明儲量98%在北方;天然氣探明儲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資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區佔90%,其餘10%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地區。中國東南部的滇、黔、桂、湘、贛、粵 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鎢、錫、銻、鋅、汞、鉛等儲量,成為中國礦產資源分布上一大特點。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運輸有著重大的影響。
資源的地域組合各有所長 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關繫到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於自然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全國 6大地區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各有所長。現簡述如下:
① 東北地區。多種自然資源富饒,且結合較好。可耕地廣,僅黑龍江一省耕地面積即佔全國的9.23%,且有大片宜農荒地。森林資源豐富,佔全國的33%,野生動植物資源亦豐。能源資源中以石油最為雄厚,探明儲量佔全國45~50%。煤炭資源不足,佔全國的9%,有賴調入。鐵礦儲量佔全國1/4,礦種配套以黑龍江、遼寧兩省較好,吉林較差。
② 華北地區。為富煤省(區),內蒙古和山西並列全國前茅,河北次之。3省(區)的煤炭和石油探明儲量分別佔全國的1/2和1/3。鐵礦儲量大,與煤配套好。內蒙古的稀土礦馳名世界。但水和森林資源嚴重不足,水資源供需矛盾特別突出。區境北部草場廣大,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
③ 華東地區。為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耕地面積約佔全國1/5,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能源以煤為主,集中於魯皖蘇邊區,安徽且有一定儲量的鐵礦與之配合。山東礦種也較多,蘇、浙、閩3省則礦產貧乏。水資源以淮河以南較豐沛;杭州灣以南雖屬豐水區域,但河流短促。全區水力資源僅佔全國的 4%。華東海域遼闊,東海魚類資源尤見豐富。森林資源則以杉木、毛竹和馬尾松等用材林著稱。
④ 中南地區。耕地面積佔全國的 22.82%,居全國首位。除南部地區屬豐水帶外,其餘廣大地區為多水帶。森林和水產資源具有一定規模。森林面積雖略小於東北和西南地區,然其蓄積量則遠小於這 2個地區。區內以有色金屬居優勢,湖南和贛南的鎢、湘中的銻、湘南、湘西的鉛、鋅及贛東北的銅礦在全國均負盛名。能源方面,水力蘊藏豐富,佔全國的13.8%。煤則集中於河南省。
⑤ 西南地區。以金屬礦產,水力和森林資源至為重要。金屬礦產、如鐵、錳、銅、錫、鉛、鋅等,在國內均具一定地位,並有鹽、磷等非金屬。水力蘊藏量佔全國的68%。黔、 滇、 川鄰界地區有相當規模的煤田,其中貴州為富煤省,居江南各省前列。川、黔 2省還富天然氣。西南地區為中國第2大林區,木材蓄積量佔全國20%以上,僅次於東北。區內多山地,耕地佔全國比例最小。
⑵ 地理論文怎麼寫啊(家鄉常見的自然災害)
就寫復 洪澇災害啊。 圖你下載一些水位制圖 和 湖波圖。 寫 每年什麼時候發洪水。為什麼會發。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分人為i和自然。 比如長江 ,每年夏季 特別是 梅雨季節。自然的。人為的 植被破壞,圍湖造田.......
⑶ 請從人文地理的背景分析我國受自然災害的原因
說實話,這個題目出的真好!個人認為這類題目很活,不宜用簡單的答案來限定你的思維,所以只為你提供一些思路。分析思路:1、明確人文地理的涵義:「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2、明確自然災害的涵義:「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3、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有七大類: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森林生物災害,森林火災。
4、從第一條中可以篩選兩個關鍵詞「經濟」「政治」,其中經濟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可以從東中西部的經濟區域角度來考慮),至於政治因素則需考慮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第二、三條則只作為回答問題時的參考,以求全面。希望於你有用。
⑷ 有哪些不錯的紀錄片
有:《地球》《就是這樣》《旅行到宇宙邊緣》《生命故事》《戰爭》。
1、《地球》
這是一部介紹地球以及大自然的紀錄片,由英國和德國在三年之內聯合製作,通過對地球生命的記錄,對美麗自然景象還要動物的生命歷程,表現了自然界生命的神奇。加上和諧的配樂,整個畫面非常舒服。
2、《就是這樣》
這個是關於邁克爾·傑克遜的任務紀錄片,邁克爾·傑克遜於2009年6月25日去世,至此音樂界,一顆巨星消逝。而邁克爾·傑克遜已經准備好的告別演唱會,也無法舉行。幸好他所有的付出被記錄了下來。
3、《旅行到宇宙邊緣》
看了這部紀錄片,會讓人感受到自然的無窮,以及人類的渺小。從地球周變的星球開始一步步探測到人類目前所知道的宇宙的邊緣,這部紀錄片對天文愛好者來說不容錯過。
(4)經典人文地理災難擴展閱讀:
紀錄片的分類:
1、歷史
指再現過去時代的歷史事件的紀錄像片。它所表現的人物和事件須准確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能違反歷史的真實,不能用演員扮演。可以運用歷史影片數據、歷史照片、文物、遺跡或美術作品進行拍攝。影片應具有文獻價值。如《辛亥風雲》、《兩種命運的決戰》、《淮海千秋》等。
2、傳記
指紀錄人物生平或某一時期經歷的紀錄像片。它與一般時事報導片或歷史紀錄片的區別在於以特定的人物為中心,不允許用演員扮演,也不可有虛構的情節和人物。如《詩人杜甫》、《偉大的孫中山》等。僅表現某一人物的某一側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寫片等也屬於此類。
3、生活
指記錄人們現實生活的各種情況及狀態的紀錄像片。這是有別於其它紀錄片的,因為內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員參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與真事。
4、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區的自然狀況,或介紹社會風習、城鄉風貌的紀錄片。如《黃山奇觀》、《漫遊柴達木》、《土林探奇》等。
5、舞台
指紀錄舞台演出實況的紀錄像片。對舞台演出的歌舞、戲劇、曲藝等進行現場拍攝,可以根據需要對演出節目進行剪裁、刪節,但對演出內容不能改編、增添,以區別於根據舞台節目改編的舞台藝術片。如《民間歌舞》等。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⑸ 求一篇關於地區的自然災害特徵和應對災害的措施的論文
用你們學校的校園網上萬方找學位論文,本科、碩士都可以呀。我看了,那裡面有的,不過我不是校園網不能下載文獻。
⑹ 災難旅遊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建議觀看《災害地理學》。
災害地理學是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應用性很強的重要分支體系。提高災害的防範意識、掌握防災減災手段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災害電影鑒評是《災害地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通過電影夢幻般的演繹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完整的災害發生過程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貼切的人文關懷,可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教學效果。
⑺ 關於地理的作文(自然災害對鄂爾多斯的影響)600字
我國的內外流區域的分抄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西麓向西南,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而內蒙古南部的鄂爾多斯高原則是外流區中的內流區。
導致這一原因的區位因素主要是由於這里氣候上:常年乾旱,流沙廣布;水文上:區內無完整水系,也缺少常流河,微量的地表徑流多形成星羅棋布的內陸湖;地形上: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理位置上看:地處40度緯度,太陽輻射較強,蒸發旺。而最主要的原因水平衡和地形兩方面共同造就了鄂爾多斯高原內流區。
各種原因下,使鄂爾多斯遭受土地沙漠化,旱澇頻繁等自然災害。土地沙漠化直接導致耕地面積迅速減少,農牧業發展困難。同時,植被隨水分帶的變化而擺動,並有明顯 的地帶性現象。隨之帶來人文歷史文化的變遷和城市的擺動。
⑻ 還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地理現象
上面的回抄答貌似嚴重偏題。
還有和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完全相反影響的拉尼娜現象
還有以我國珠江口最為嚴重的赤潮現象
還有任然以我國最為嚴重的沙塵暴現象
北美和我國都很明顯的寒潮現象
地中海和我國的乾熱風現象
其實各個氣候區的氣候都是種地理現象,只是沒有出現像厄爾尼諾現象那樣的全球性災害,而是以平常的氣候的形式表現出來
⑼ 四川為啥這么多災難
位於抄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襲之間,由於板塊擠壓碰撞,就會有地震等災難。又因為最近是地球地殼運動頻繁。還有: 一是可能由於長江大壩的載流,改變了千萬年形成的長江上游的地質水文結構,導致地震、暴雨的發生; 二是由於整個四川地區生態的嚴重破壞,山體的雨水含水量大量降低。一方面由於四川的人口眾多,而人民為了建房和生火做飯等,大量的砍伐林木,整個森林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含水量下降,直接導致了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難的發生; 三是由於自然科學技術的渙濫導致「成災」,近些年來,當地政府為了所謂的經濟發展,一些水電工程、各種礦石廠等,在四川雨後春筍般發展,美麗的山青水秀的天府之國,被破壞的體無完膚,這樣怎能不發生各種自然災難??……
⑽ 求大家幫我想想有什麼地理小論文題目(大概10幾頁)。大概像自然災害,冰川這種大題目 就是說不是很具
你是自然地理還抄是人文地理方面的?10多頁的話,自然地理方面目前比較火的是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也就是自然災害方面。雖然很大,你可以選擇一個方面進行討論,比如洪水,尤其是城市洪水。或者城市熱島效應,甚至霧霾方面。如果你感興趣的是人文地理方面,那麼就討論一下資源型城市資源枯竭以後何去何從吧,比如山西,內蒙,黑龍江等的一些城市,比如巴庫和休士頓的對比等等,這個很有意義。如果僅僅是總結性論文,討論一下經典的「環境決定論」也會很有意思。我記得我當年的小論文寫的是「人地關系---戰爭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影響」。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