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彌生情懷觀後感
㈠ 《美麗中國》 第一季觀後感
《美麗中國》 第一季觀後感
這兩天宅在家,看了BBC的6集紀錄片Wild China,中文名叫《美麗中國》。用創作者的話說,這是反映「中國人民及野生動物與所住的非凡山水的互動關系」的紀錄片。
中國是巨大的,中國也是美麗的。如何反映巨大中國的美麗,確實是一個難題。至少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西方人看東西的角度跟我們真是很不一樣,我們總喜歡宏大敘事,而他們則喜歡從細微的東西入手。
雲南的熱帶風光、貴州的卡斯特地貌、海南的紅樹林海灘、南中國海壯麗的珊瑚礁、新疆的戈壁沙漠、內蒙古逐漸變化的草原牧場、東北的平原與山脈,中原廣袤的平原、南方的丘陵與坡地……漫步在中華大地上,壯麗的自然風光與紛繁復雜的物種令人震撼與感動。
可以說,紀錄片展示的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中國美的一面。攝影師們追求唯美,因為拍攝角度不同,所以平時看起來很普通的事物也都具有了特異的美感,甚至讓我產生了不真實的感覺。當片中出現蛇島中的蝮蛇張口吞下一個大它蛇口兩倍的鳥雀時,鏡頭慢慢地移動,我也開始感到毛骨悚然——太細致了。
感謝攝影師的敬業精神,讓我們看到了很多非常稀有的鏡頭。有些畫面,從放映角度看拍攝角度,取景應當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別說拍那些野生動物的出沒了。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耐心和堅守,是決不可能完成的。例如南方漁民潛海捕蝦,連漁民都不敢說一次就能成功捕獲,更別說拍攝了。
紀錄片盡量避免採用激烈的言詞來評論,而是很平靜地很客觀地敘述所拍到的一切。正因為如此,一時間讓人產生深深地懷疑,這還是我們生活的土地和我們所知道的生活嗎?現實里我們的大環境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僅就片子里提到的珍稀動物,大熊貓一直都在靠人工受精支撐繁衍,朱䴉是僅剩的幾只在設了保護區後保存下來的,麋鹿則根本就沒有了是從英國重新移民回來的,中華白鱀豚和中華鱘由於江河的污染,想保護都難,因為它們不是劃一小塊保護區就可以保護起來的。
片子的最後結語既有隱憂也有期望,他們期待中國能用強有力政府權力來對待環境問題,因為畢竟這不僅僅是中國自己的問題,它影響著整個地球。美好壯麗的自然環境如何得以保存,可愛的動物如何與人類和諧相處,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有效協調,中國社會還得從哲學上來一次根本的反省與變革.
㈡ 美麗中國 潮湧海岸觀後感
又看了一遍《美抄麗中國》,再次感慨萬
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
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
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
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
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
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
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
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
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
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
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
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
㈢ 關於地理的紀錄片觀後感2000字
篇一:地理紀錄片觀後感
制度有歷史的規定性,因為這一原因,對歷史背景敏感是必要的。即使在革命之後,新制度的建立者也並不是從歷史的真空中起步。最終無論何時,習俗、規范、宗教信仰,以及許多其他被繼承的制度都制約著行動。這幾天想靜靜地思考一些問題,閑暇之餘,得以有機會系統觀看前不久中央電視台2頻道播放的大型紀錄電視片《大國崛起》,對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一個扼要的、生動的介紹。看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諸強的興衰變遷。簡要地就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先談談個人的幾點觀後感,然後再把該片的簡介附後,供您回顧和參考。如有不妥,並請指正。謹致謝忱!
本來西方大國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可能這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夠典型;而荷蘭盡管有其曾經的輝煌,但我總覺得是曇花一現,進入20世紀鮮見有其突出的大國地位,我個人認為仍屬「小國」之列,如果替代,可能義大利是比較好的替代品。由此可見,影片對大國的定義,並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而多以鼎盛時期的輝煌稍作界定,且尚不夠統一。這點或許需要改進和完善!
那麼,該片所定義的大國,有什麼共同點呢?
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行為,給被奴役國家帶來了先進的理念,是一種被奴役的改進;
二、曾經或正在稱霸世界、或進行殖民統治,都曾盛極一時,且從其衰敗的歷程給其他國家以警示;
三、曾經經歷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制度;
四、曾經或正在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引領時代的進步,用更時髦的話講就是與時俱進;
五、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包括正反兩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影片所介紹的九個國家,基本上都具備上述的條件。顯然,中國是個東方大國,但卻不能「入圍」世界大國之列,甚至連日本都不如。何故?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我們幾乎不曾具備上述大國標准中的任何一條,成吉思汗時代盡管用無力征服了世界的諸多地方,但畢竟是曇花一現,並未維持多久,就盛極而衰,迅速退出歷史舞台。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在明朝(當時GDP比重比現在美國佔世界比重還要大)竟然常有倭寇襲擊我沿海地區。清代中後期以來,泱泱中國更只是西方大國列強的蹂躪對象和殖民地。
那麼,為什麼中國就不能像日本那樣,學習西方、進而趕上和超過西方呢?
有人說,我們的制度不行;有人說,我們的人才不行;有人說,我們的科技不行;有人說,我們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說,我們的人種和民族性格不行,有種民族的劣根性。「狼圖騰」一書就指出,農耕社會使漢族人天生就養成了「羊」的性格,恐怕連山羊都不是,屬於綿羊。在大漢王朝時候體現了這一點。《漢武大帝》中,劉徹之前盡管有文景之治,但仍遭到匈奴人的滋擾和侵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盡管改變了這個現象,但由於連年征戰,最終人才凋敝,國庫空虛,給大漢王朝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埋下了隱患。此後,綿羊的劣根性更是彰顯無遺!別說像成吉思汗那樣橫掃歐洲了,一見到日本兵打過來了就哆嗦,當漢奸、偽軍的中國人就多達幾百萬,比日本侵華軍隊人數還多(按照曹-剛-川文章的說法,當年被我軍殲滅的日軍和偽軍的比例是一比二)。不僅如此,台灣還有不少中國人去充當日本兵,到東南亞為日本人賣命,李-登-輝的胞兄不就是當了日本兵、死在菲律賓的嘛!
所以,別人敢於看不起我們、欺負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太軟弱、太缺乏民族氣節。一個人,總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會有出息的;一個民族,不敢沖向世界、征服世界(通過合法途徑),就不會強大起來。所以我們要做大國,要崛起!
篇二: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
今天看完了兩集的《地理·中國》紀錄片——走進百慕大之後,貌似一切都沒覺得那麼神秘了,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討厭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麼久,今天看節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後,雖然胃口下來了,但是卻是一腦子的無語。
我說勝春,你今天講的確實精彩,這點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過讓我無言的是,你們最後給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氣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為超雷暴、磁場或者電子霧所影響的區域性事故之後,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說勝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們說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氣所致,那麼還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這么早就下結論?還是說你們又在哪裡看到了什麼科學家的強有力證據?我算得上是一個強烈的百慕大迷,我覺得,你們說的這些,有些不可思議。
這樣說來,百慕大一點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說:百慕大的天氣可真夠糟糕啊,去了N多飛機,N多輪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氣原因,每次都是因為天氣事故,這可能嗎?上千上萬的事故,都是天氣原因?這樣,百慕大天氣不是也太糟了嗎?
說實話,我不信服於這個答案。
網上還暫時沒有下部,敬請期待。
至於為什麼不信,我想已夠清楚。
網上看完了以前的紀錄片追風而行,相比之下,我還是很喜歡這期節目的。講述了很多的龍卷風知識,而且還講述了怎樣逃脫,還講了龍卷風的一些內部數據,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歡龍卷風,從這期節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謝謝你們。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麼關於龍卷風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歡迎來我博客交流,成為朋友。
篇三:紀錄片美麗中國觀後感
在舒緩婉轉的傳統中國音樂中(我只聽出其中有一首是《陽關三疊》),伴隨著森林草原、戈壁大漠、雪山聖湖、江河湖沼等優美的畫面更替,種種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紛紛登場,一個可與趙忠祥為《動物世界》的配音相媲美的男中音,用同樣舒緩的口吻娓娓道來,講述動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國歷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中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幅幅畫卷,引人遐思!
原來中國還有這樣美的地方!對此,製片者除了驚艷,也指出了人類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與挑戰,但不是抱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非常理解地提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為與自然和-諧共存和保護環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積極成效。特別提及,毛主席時代曾號召改造自然,相信「人定勝天」,但在總結經驗教訓後,中國已回歸傳統,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挑戰是巨大的,但自然也有著神奇的力量,中國的環境問題在以緩慢的速度逐步改善,「只要人類有意願(並付諸行動),自然界總會有辦法(恢復)」。這是影片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這與西方媒體通常情況下一味炒作與渲染中國的環境問題有很大的不同。
秘魯也有很多人或出於無知,或源於偏見,往往追隨西方,刻意對中國的問題橫加指責。去了中國,才發現大不一樣,而驚嘆於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平衡各種復雜矛盾與關系的高超藝術。
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么多的中國人不僅要生存,而且要發展,中國政府不僅要對本國負責,而且作為一個大國要對整個世界負責,面臨的困難是外人難以想像的。有誰能真正肯定地給中國指明前進的方向?有誰敢誇口說放在那些個位上就有把握把中國的事情辦得更好?
中國有幾千年的智慧積淀,有海納百川,包容世界的胸襟,中國的問題只有中國人通過自身的和-諧發展才能解決得更好。
很高興《美麗中國》這部片子與我經常向秘魯朋友宣講的某些思想不謀而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與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近代世紀相比,今天我們可說是生逢盛世,怎當不備加努力。挑戰和困難永遠不會自動消失,但如能吸取教訓總結提高,前途無疑是光明的。
篇四:紀錄片美麗中國觀後感
又看了一遍《美麗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美麗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篇五:經典人文地理的觀後感
《經典人文地理》是一個展現古老傳統,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電視欄目。它主要以人文地理的理念和觀點,以更為巧妙的方法和角度向更廣闊的地區和高端受眾講述雲南,直接促進世界對雲南的了解,以全新的視覺和方法,將雲南以外的經典人文地理紀錄片推薦給觀眾。 帶著對人文歷史的敬畏,帶著對大自然的謙卑,《經典人文地理》為您展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這是每一個曾經用腳走過大地,用心體驗過大地生命的人所了解的地理學,其中充滿了趣味與新知「人文地理」是國際電視業發展的必然產物。美國《國家地理》和《探索》是當今世界最受歡迎與贊譽的電視節目,兩套電視節目在全球145個國家通過有線網路等各種渠道播出,成為覆蓋全球的最有影響力的電視頻道。 近年來,中國幾乎所有的電視台都采購和播出《國家地理》和《探索》頻道的節目,但是這些節目中涉及中國的題材還不到1%。 以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五分之一的全球人口,以及最為豐富的自然、歷史與人文資源,我們需要自己的《人文地理》電視製作與播出,最應該也最渴望了解中國的正是我們自己。 電視《都市裡的戲班子》是一部反映老昆明傳統民俗文化的好片子。
整部片子以散文筆調的形式述說著花燈在昆明的鮮活故事,既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的成分,又有老昆明人熟知的調子,可謂人文經典。就片子而言,有優點,當然也有遺憾的地方。下面就自己的感覺,少談優點,多說缺點吧。
整部短片是紀實的,但在編排的情節與故事給人的感覺是有些倉促,若能娓娓道來,且能大大提高片子的質量,也更有厚重感。
裡面缺少經典的花燈唱詞、唱調,而這些又是許多昆明人,以及部分雲南人所熟悉的,假如在片中出現,會給人以久違了的感覺。這正是吸引觀眾與讓觀眾有親情感的最好的手段。
在拍攝演員的日常生活時,有表演的痕跡。由於這些人有表演的天賦,在舞台下,在生活中,當面對鏡頭時自覺不自覺地表演了起來,因而讓自然的生活情節,有了不自然的成分。這是一部好片子所應該避免的東西。
主持人普通話沒有特點、個性,缺乏感染力,本來影片最後的解說詞精彩、到位,但經他這么一說,顯得蒼白無力。
本劇一個突出的亮點是音樂配得非常好,舒展、悠揚的輕音樂,加上時髦的歌曲,深深地感動了觀眾,並引起共鳴。我們不在乎用什麼音樂,古典的、現代的、前衛的,或者是民間的,只要能感染我們,打動我們,只要我們喜歡就是最好的。
㈣ 美麗中國觀後感 (每一集都要有) 好的加20粉
地理作業傷不起。。。><
《美麗中國》觀後感
我是在我同學的電腦上找到這個紀錄片的,當時同學想我推薦,我懷著不是很放心的心情去看,結果實在讓我震驚了!!因為這是我看過拍中國最美的紀錄片!!!它的英文名叫《Wild China》,中文官方譯名最後被定為《美麗中國》。該片是由世界聞名的英國BBC自然歷史製作小組和中央電視台影視製作主力——中視傳媒——合作製作的一部關於中國野生動物和自然風光的系列記錄片,也是BBC和中國電視台的首次合作。
《美麗中國》分為「富饒華南」、「彩雲之南」、「青藏高原」、「長城以外」、「龍之疆域」、「喧鬧海岸」6集。這部投資達500萬英鎊(合計人民幣7500萬元)的紀錄片延續了BBC狂野系列的概念,但卻將視角擴展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BBC環球公司首席執行官史約翰先生說:「我們很自豪地將這個宏偉的系列片介紹給世界各地的觀眾,所有鏡頭都是高清拍攝。」這里我選擇了它的第二集,也就是拍雲南的那集,告訴了我中國美麗的動植物和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片名也叫做《香格里拉》。
雲南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它能供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棲息,這就是選擇那裡的首要條件吧。按氣候劃分,既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的動物,也有寒帶的動物。按植被類型劃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種類,又有河谷,平原種類,形成了寒溫熱帶動物均有,動物種類南北東西交匯的奇特現象,被譽為「動植物王國」,這可是全世界都很有知名度的。
片子依次呈現出的分別是傣族的慶典儀式與節日,穿插剪輯的是一尊佛像與傣族女人們去取水,然後是一些同期聲的打擊樂,這里很欣賞的是對腳部給的特寫,這種足部特寫在片中有多處。接下來的剪輯有點快,有個剪輯是不知道是哪種鳥的眼睛切到了佛像的眼睛,這就讓儀式內與外界聯繫到了一起,類似的還有剪輯進孔雀羽毛和大象的眼睛。緊接著用很輕快的打擊樂帶入到了一個歡快的潑水節的場面,那晶瑩的水珠和歡樂的人們所構成的畫面,人們盡情的潑水玩鬧,加上那麼輕快和優美的音樂,讓人覺得舒心、愉快。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畫面,一個解放軍穿戴的人被人潑水而自己這是憨厚的傻傻的笑著,帽子上的國徽標志不由得使我想到這部片子是否還是有政治宣傳色彩呢,畢竟這是全球播放的片子啊,要有中國共產黨的元素在裡面。不過這樣還是很隱晦的,潛移默化式的滲透容易使人接受。
介紹地理環境的時候不是像我以前看過的那樣是用地圖了,而是用地球,這個逼真啊,這部分的山脈拍的很大氣,上面的水汽般的浮雲又增加了動感,使原本不懂的景觀「活」起來了,還有種仙境般的感覺。流雲和水汽的鏡頭在片子中運用多次。
金絲猴出場前是飄著雪花的場景介紹,特寫的樹掛很精緻,這在北方很常見,不知道雲南那個地方怎麼也有。金絲猴也拍的可愛,可以和法國人PK一下了,幾個頭部的特寫,感覺猴子的表情好像很憂郁。「雪後的猴子就開始覓食了」,雖然解說是這樣,但看畫面總感覺是換了一個季節,至少也是雪都化沒了。片中詳細的介紹了其食物是那種半菌半植物的地衣,這片子中生物學知識充足,也是半科教性質的。
介紹中國紅色熊貓的時候,還是很可愛的小動物,沒有太出彩的地方。後面的一些植物的特寫(集中在花朵上)還不錯,比如那朵嬌美的藍色花,上面還有一隻小昆蟲在爬來爬去;白玉般的花朵和完整的蕊等,都很精緻。中間接了一段關於植物獵人的歷史資料與介紹(黑白),畫面上是有差距的,可能是因為敘述線索的需要,才用的吧,雖是珍貴的史料,但不是很喜歡,與整體的感覺不太協調。
用繩索過怒江峽谷那部分讓人感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連交通都是如此特別,配上音樂,感覺很心驚膽戰,生拍繩索上的人會掉下去。看著縱橫交錯的繩索和繩上人的大無畏的神情,又不由得佩服當地人們的創造力和勇氣。
杜鵑開花紅艷艷,不過吸引人的是那裡的小鳥,看著它們吸食花朵中的蜜,靈巧的動作。
音樂和畫面給人一種懸念,那麼下面出現的又會是那種動物呢?局部的拍攝讓我誤以為要出現什麼龐然大物呢。這是紅腹角雉,這一段很值得看,一隻公的角雉以獨特的偷窺方式去追求母角雉,像那種正反打的剪輯方式。看到公角雉鮮艷的肉垂一抖一抖的,還配以翅膀拍打發出的獨特聲音,這樣的追求真的很好笑。剪輯很有技巧,故布疑陣般的製造懸念。
松動的土慢慢探出一個嘴巴、頭、身體、尾巴,這就是兩棲動物鱷魚蠑螈。特寫鏡頭里甚至可以看到它的鼻孔。同樣的從泥土裡鑽出一種植物,竹子瞬間迅速成長,這是採用逐格攝影(或稱延時攝影)用照相機拍攝完成的。場面不大,但拍出了一種震撼的效果,誰有會想到那小小的竹子竟是這樣迅速的成長。
竹蝙蝠是一種很小,像蜜蜂那樣大小的動物,它居住在竹子中空的洞穴里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動物。需要拍攝竹蝙蝠的洞穴生活,BBC的工作人員用自己製作的攝像頭伸到狹窄的洞穴里,捕捉到了洞穴內蝙蝠生存的畫面,那個自製攝像頭,其實就是英國隨處可見的家用夜視閉路系統作出來的。那裡面一個小蝙蝠張嘴的鏡頭,讓人們看到了它的口腔內部,牙齒和舌頭都是清新可見的。
晚上拍攝飛翔的小蝙蝠的片段很是漂亮,應該是用紅外拍的,拍出了小蝙蝠的質感,也在它們穿梭在洞口的時候看到它們的小嘴,小腦袋,甚至看清了它們的骨頭和肉質。在竹林里飛翔的小蝙蝠和當時的靜謐的音樂構成了那個安靜的夜晚,竹蝙蝠們輕扇翅膀在翩翩起舞。這樣的夜突然間出現了危機,那是一條蛇,意欲去吃小蝙蝠,一邊是無所知的小蝙蝠,另一邊是慢慢靠近的蛇,加上音樂的烘托,氣氛很緊張。可是最總由於洞口太小,蛇沒有得逞,只好爬走了,這里還有一個從洞口向外拍的蛇頭的特寫,真不知怎麼拍的。「在拍攝竹蝠的時候,竹葉青(也就是那條蛇)就近在咫尺,嚇得攝影師大氣都不敢出。」看過這段材料,我才知道他們還是很危險的,應該還有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艱辛,紀錄片人啊,很不容易。
以竹子為線講述它與人的好處,再來就是動物——竹鼠。看著好好的竹子被拖到了地下,進而看到了主角,是嗅覺很好以竹子為食的動物。怎麼拍的那麼清晰,對我來說很是一個迷,只有看了才知道什麼是不可思議。同樣的,只看到樹枝在動,不知道又被什麼動物拉扯,這是就輪到野生亞洲大象出場了。看此片之前,我是不知道中國境內有大象。
下面還有那種獨特的捕蜂方法,很有技巧,不過最後以人們掠奪了蜂窩,然後吃幼蟲來結尾,還有那個人耍寶似的吃法,真的很氣憤,難道我們要展示我們吃動物的殘忍,這是中外合拍,雖然真實,但也不要以點帶面,為啥不來個我們保護小動物的呢?
象芋開花這組鏡頭,裡面的解說詞解說了我們從畫面看不到的味道,還有部分使用熱感攝像機來拍攝,以冷色和暖色來表現花的溫度在上升,表現這個森林女巫的與眾不同的一面。她利用埋葬蟲來授粉,你可以看到雄蕊釋放黃金花粉,真是一種奇妙的植物。畫面的精美與細致,這段就很有代表性。我看的版本不是最高的,聽說高版本的畫面是「無以倫比的美麗」。
後面還介紹了野生長臂猿,它們是音樂名手,有一隻大約才一天的幼猴的畫面,聽說很珍貴,就是很難得的意思了,下來就是橡膠林的問題,這里就不多說了,我只是特別欣賞這里的畫面的美麗。結尾部分大象又出來了,在看到遊客們後離開了。看到那隻在水裡掙扎的小象,我突然想到了在《白色星球》里結尾的那隻找不到可以支撐它上岸的厚冰的鏡頭,同樣的手法,同樣的主題,在這種數量稀少的物種身上透出的一種無奈。這段的解說也是佐證:山脈目前暫時還是一片綠意盎然,迷惑的單純,蒼穹之下也許有中國最豐饒的自然寶藏,脆弱而無與倫比,在雲霧裊裊之下,一個動植物與人類緊密相連,錯綜復雜的世界。
整體來說,這部片子不論是從視角、攝影還是配樂,都是我看過關於中國的紀錄片中最棒的!其中有些野生動物和風景的鏡頭從未在銀幕上出現過。視角平和,基本做到了真實、客觀和公正;攝影技術是頂級的,自不必再多說;總體感覺完全中國風,該磅礴的磅礴該精緻的精緻,與背景融合為一體。
中國竟然有這么多野生動物、這么多如此美麗的地方,有機會一定要去走走。這部片子的畫面都可以和攝影作品媲美了,相信在全球放映之後,會有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美麗的中國。
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看,然後更加的愛我們的大好河山。明白了古人喪國時,看到大好河山是多麼的痛苦。讓我們愛護好我們可愛的祖國吧!
㈤ 地理科學對人的全面發展有哪些重要價值
地理學在鑄就學生健康人格中的獨特作用及其培養
浙江省新昌縣知新中學(312580)徐祝余
摘要:公民素質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也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石。因此教育應十分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提高。素質包括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等,內涵豐富,而人格特徵是公民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學生擁有一個健全向上的人格是極為重要的。地理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鑄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學十分有助於培養學生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
關鍵詞:地理學;素養;人格;科學;人文;實踐;綜合;可持續發展
為培養學生成才,學校肩負著教育教學雙重任務。為了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造就健全的人格,學校雖然可以通過大型的集體活動集中教育,其成效也是顯見的。但這項任務更主要的還是落在各學科平常的教學中,需要各學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有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心田,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各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格中各有所長,而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大型綜合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和魅力,在造就學生人格中有其獨到之處,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利用本學科特點和專長去熏陶學生。下面簡述之。
一、地理學兼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具有在學科內部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優勢。我們知道,科學活動與邏輯思維密切相關,人文活動與形象思維密切相關。科學求真,注重邏輯,給人以嚴謹,給人以科學判斷的慎密精神;人文求善,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給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讓人有社會責任感和良知。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二者正好相互補充,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而當前社會有著較為普遍的現象:搞科研的缺乏人文素養,搞人文的缺乏科學精神。所以,地理學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並且使兩者得到和諧統一,鑄就健全的人格。
同時地理學又鮮明地倡導人類對自然的人文關懷,做到人地關系和諧協調發展。人地協調的思想,就是如何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問題,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價值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人學」問題。對自然的人文關懷是地理學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這恰恰是當今社會對公民提出的最迫切需要擁有的公民素養。
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切實加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領域的教學,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同時不能將兩者偏廢、孤立起來,而應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在探索自然時要融進人文關懷,在評價人類活動時要充分估量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將造成的負面影響。如讓學生討論「綠色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意義。這樣就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進一步又造就了學生對自然的人文關懷。
二、與其他學科相比,地理學更注重實踐,以事實為依據探尋地理規律,同時又通過實踐來檢驗修正其理論,最後又指導人們去實踐。因此,實踐活動貫穿著地理活動始終,務實求真是其本色。如若把地理學比作為一個人的話,那地理學有如一位朴實無華、飽經風霜、爬山涉水、孜孜不倦、和藹可親、經倫滿腹、治學嚴謹、老當益壯的學者。如我國明末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自22歲開始旅行生涯,前後達30餘年,歷盡艱辛,足跡遍及江、浙、閩、晉、豫、魯、湘、鄂、贛等大半個中國,進行了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的考察和研究,以日記體例寫成巨著《徐霞客游記》。再如我國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自1916年起記日記,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38年間日記無一日間斷,對每日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800餘萬字。其實我們每一個從事地理學研究的工作者,何償不如此呢?
一位學生長期接受地理學中這種實踐論的熏陶,自然會養就辦事認真,注重實踐,勇於探究,實事求是、誠實守信、踏實的工作作風,這正是我們教育者對下一代接班人所期望的作風!
所以,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十分注重並積極開展實踐活動,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如在學校,教師可創辦「小小氣象站」、「小小天文站」等,讓學生從事觀察記錄。在課外,教師應布置研究性學習內容讓學生分組進行長期活動。即使在平時的應試性的教學練習中,也應特別注重「材料題」,突出地理數據、地理事實,讓學生在「第一手資料」中聞到實踐的氣息。這樣做,學生慢慢地會領會到實踐活動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自覺不自覺的形成了實踐的意識,從而成為人格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地理學中時時處處涌現的思維方式。這是地理學研究對象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決定的。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自然要素之間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組成自然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等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彼此間發生著密切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自然要素又不斷影響制約著人類活動,使得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密切地聯系著作用著。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所以我們研究的每一地理事物、地理現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這勢必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有整體意識,從多角度多因素來考慮問題,深知「牽一發而動全身」道理。這樣才能全面地看清問題所在。
正因為地理學具有上述特性,學生通過長期地接受綜合性的地理思維的訓練,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養就了「全局觀」、「大局觀」、「整體意識」,這為學生鑄就健全的人格又添上濃重的一筆。以後無論學生走向哪一行業,象行政管理、統籌策劃等部門,都是極為重要的。在現實生活中地理工作者多成為部門負責人就是很好的證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這種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這其實不是難事,地理學中綜合思維方式那是比比皆是,地理學是綜合思維方式的一座「富礦」,只要教師有了這種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意識,這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如分析地理問題時引導學生盡可能全面,譬如讓學生分析問題:「假如黃赤交角變小,自然界哪些自然現象將隨之改變?」、「假如地球作自東向西自轉,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隨之改變?」等,都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思想意識和能力。如果涉及到學生未知領域,教師也要作適當的說明,暫且給學生「布白」,有待學生以後去「補白」,切忌偏面,把問題簡單化。
四、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珍愛地球,善待環境,這是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發展觀,要想成為當代一個合格公民必須擁有可持續發展思想,其是構成公民人格的核心。地理學以自己長期艱辛的實踐反思總結,最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極有助於學生科學深刻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實質精神,並付之行動。
地理學一直關注人地關系研究,在人類社會早期的采獵文明時期,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微弱,於是人類形成了崇拜自然的思想;進入農業文明時期,人類開始大規模地改造自然,開發利用土地、水、氣候等資源,造成地理環境趨於惡化,生態變得脆弱。18世紀,世界各國先後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在這個階段,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征服自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口激增,資源缺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人類被迫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環境和發展問題開始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不能再走傳統的以高消耗,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為特徵的發展道路,而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地理學研究成果,對其理解自然也是最深入准確的。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也有較系統完整的詮釋,這極有助於學生全面深入准確的理解可持續發展思想。
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呢?一方面按中學教材正面直截了當地向學生傳遞這種觀念,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時要時時處處貫穿這種思想。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我們經常遵循: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怎麼辦的教學思路。這當中「怎麼辦」環節能很好地承載可持續發展思想,老師要注重,學生要注重,不能忽視,老師應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為了使該地區更好地可持續發展,應開展哪些開發或整治措施?」,以此讓學生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統領下去找措施,這非常有利於養就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責任感。
其實,地理學還有更多特點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如區位地理思維極有助於培養學生井井有條、有條不紊的思維和辦事風格;地圖的閱讀和運用有助於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採用獨特的視野觀察事物從而形成創新舉措;自然地理事物之美又能催生學生的愛美賞美情愫,從而形成關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懷。……
總之,我們認為一個學生只要接受了地理學的長期熏陶,就會形成科學和人文的雙重素養、踏實求是的工作作風、全面周密的思維方式、科學先進的發展理念等人格特徵。作為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己任,讓地理學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使得我們的公民素養更上一層樓。
㈥ 寫一篇觀看《美麗中國》地理記錄片作文 觀後感一篇(800字以上)
說真的,《美麗中國》給人的絕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淘洗。
對於紀錄片,貫徹的宗旨就是客觀,客觀是紀錄片的本質。《美麗中國》創作者富有理性與關懷,執著追求真相與探索心靈,並且能夠開啟這一項打動世人內心的工程。
《美麗中國》遠離現代城市的浮華,把鏡頭瞄準了自然中的生物與沿襲了幾千年傳統生活的人們,表現出中國歷史長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諧淳樸與天人合一的觀念。這個定位是十分准確且適時的,因為在現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國的古典特質已經日漸湮滅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離觀賞,有時候真的內心在疑問,這真的是中國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學校,既有同情也有羨慕。西藏幾千年的對自然的敬畏,保護了當地原始的自然生態。那裡的人們貼靠著大地,向著朝聖路,他們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護關愛這片聖潔之土與萬物,定會有美好的來生。而如今我們大部分人類生活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沒有想到中國很多地方,人與自然還是那麼融洽,他們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窮苦貧乏的,但事實是這些人的心靈才更為澄澈與充實。
鏡頭展現了奇趣的動物與絕倫的景色後總會加上諸如此類的解說:此物種已經瀕臨滅絕,此環境帶已經嚴重縮減。這沉重的事實令我不禁生出無限憂心。
紀錄片目的是記錄,更是留給大眾以思考。
中國面臨的不止是環境危機、還有文化危機,我很難想出代表現代中國的符號是什麼?看吧,外國人沒有把鏡頭對准拔地而起的高樓,真正的中國不在大都市,而是在小巷胡同、竹林深處,在香格里拉,在樓蘭。民族的信仰就在那些與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捨的村民心中。他們會堅守到最後一刻,只為那聖潔的天地。。
喜馬拉雅的巍峨山巒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眾多文明的源頭,幾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過30年,80%的冰川將不復存在,領略了神聖的恢宏之餘更多的是對人類自我糟蹋,導致古老文明危在旦夕的震撼
有時候常常面對匪夷所思的鏡頭就想人家是怎麼拍的,為什麼可以在雪山高峰之間平穩地穿梭,拍一年四季的變化得經歷如何漫長的等待。一部優秀紀錄片最為重要的是創作的精神,團隊意識,敢於冒險又耐得住寂寞。
《美麗中國》關注了自然與人生存的大命題。更多了種人文關懷,對古老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地了解。人與自然的不斷疏離違背了宇宙的規律,紀錄片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自身環境的審視。自然不會毀滅,即便人類滅絕,天也照藍,歸根結底,人類毀滅的只是自己。
從香格里拉到絲綢之路,從蒙古草原到喜馬拉雅,從大興安嶺到熱帶海洋,整個系列看下來,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幾千年的人與生物。
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一個原味的中國,一片數個世紀以來傳送著的土地。
㈦ 觀看地理中國寫一篇800字隨筆
觀《地理中國》有感
又看了一遍《地理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地理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㈧ 作文《美麗中國》觀後感
錦綉華南的讀後感
㈨ 美麗中國記錄片觀後感600字
觀《美麗中國》有感
又看了一遍《美麗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美麗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