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治理沙漠化

地理中國治理沙漠化

發布時間: 2021-02-22 21:21:42

A.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1、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2、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拓展資料: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也就是人為濫砍樹木,使破壞土地平衡,變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土地荒漠化: 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在乾旱和亞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別不大,但荒漠化嚴重程度要高。

B. 我們國家是怎樣治理土地沙漠化的

首先,可通過來鋪設草方格,埋源設防沙障等方式固定沙丘,防止沙漠進一步擴張
其次,推行土地的集約式經營,嚴禁過度放牧,提倡輪耕,休耕,保持土壤肥力
再次,優化種植結構,有條件的實行精準灌溉,學習以色列等先進的技術
此外,土地退化,荒漠化地區的人們應該轉變意識,應該有一定的勞動力輸出,來緩解靠土地吃飯的局面;該類地區還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之外一些經濟附加值高的工業,而糧食可通過購買其他地方的產品的形式來解決,節約寶貴的水資源,更好的治理沙漠化,控制荒漠化的發展

C. 中國沙漠治理還有希望嗎

當然有希望,而且已經取得了成效。根據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內寧夏、甘肅、內蒙古都保持了容可喜的「雙縮減」態勢。與2009年第四次監測結果相比,截至2014年,三省(區)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71.8萬公頃,沙化土地面積減少45.5萬公頃。
中國在使人造沙漠恢復健康狀況上的經驗和技能是世界領先的。基於中國經驗的分享,非洲的「綠色長城」計劃已經在撒哈拉地區以及荒漠草原區展開。「南部非洲再綠化」也會受益於中國幫助。

D. 中國沙漠化治理現狀

監測來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自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里。與 2009年相比,5年間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
監測結果表明,自2004年以來,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連續3個監測期「雙縮減」,呈現整體遏制、持續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勢,但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本公報是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編寫的,簡要介紹了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的最新信息,旨在使社會各界對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臨的形勢有一個客觀了解,堅定防治信心,加大防治力度,建設沙區美好生態

E. 中國沙漠化很嚴重和怎樣防治沙漠化的資料

怎樣防止沙漠化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3調節農林木牧漁的關系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當地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6推廣作物的輪休制度
7推進土壤保護制度
8.多種植樹木
9.加強教育。(對沙漠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與防治沙漠化有關的有《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目前又在制定《防沙治沙》,還制定了與這些法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規。 這些法律法規之所以稱其為法律法規,是因為它們本身具有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在一個法制的社會,沒有凌駕於法之上的權力。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本身就是非法,為法所不容。因此,任何違背沙漠化
法律法規的行為(包括政府行為)都要依法進行懲處,並給予改正。否則,法不成法,只能助長行政腐敗,擾亂社會秩序。 然而,在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中,總有人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個人的特權,好像法律法規是給老百姓制定的,是專門用來管教老百姓的,而約束不了自己。凡符合自己和本部門利益的就依法行政;反之,則千方百計繞過「政策障礙」,甚至尋找種種借口,把法律法規撇到一邊。應該說,正是這種執法部門的行政腐敗,加劇了我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 建議全國人大以「西部開發,生態先行」為題,就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進行一次執法大檢查,及時糾正各級政府執法中出現的問題,避免歷史上大開發帶來生態大破壞的悲劇重演。 土地荒漠化不僅是我國西部地區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制約我國西部大開發順利進行的主要瓶頸之一。面對我國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吸取國外相關法律措施,提出在資源管理和決策上建立部門交叉合作的協調機制、在"禁限制度"中建立一個西部固沙植物保護名錄等一些完善我國《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法律建議,力求能對我國西部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環境問題的決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
我國保護天然林、在長江、黃河中上游首先禁伐天然林的決策是在1996年水災後作出的;而禁止採挖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的決策也是在2000年春季沙塵暴和揚沙天氣災害連續襲擊北京地區後作出的。均系亡羊補牢,付出了慘痛代價後而痛下決心。事實上,無論是洪澇還是乾旱,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有學者和媒體發出了「長江有變成黃河的危險」、「風沙緊逼北京城」這樣的警告。我國高層決策者也並非置若罔聞,只是由於涉及廣泛的社會利益群體,而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力有限,難以當機立斷。然而,凡屬生態環境問題都有一種「疊加效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從根本上解決,只能事倍功半,不可能遏制住環境加速惡化的步伐,而且將來一旦治理起來,費用也更加高昂,代價也會更加慘重,遠遠超過以生態環境為代價所換取的眼前的和暫時的利益。 建議國務院設立包括沙漠化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專家咨詢小組和預警預報系統,為政府部門的高層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加大防沙治沙的國家資金投入
中國治沙工程,國家長期投入不足。「八五」期間,國家投入治沙資金僅1億多元,地方配套資金又很難落實,因為沙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力有限。相當一部分群眾尚未解決溫飽,很難拿出錢來防沙治沙。1999年國家投入治沙資金為3000多萬元,主要用於治沙工程建設,按治理面積平均每畝投入2.26元,只夠買兩三棵小樹苗,與實際需要相差甚遠(有專家認為治沙經費每年需20億元)。目前,在西北地區,造林一畝成本約100元,每畝治沙工程造林,則需500至600元。過去的辦法是發動農民投工投勞,以彌補造林經費的不足。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投資水平加行政命令,硬性攤派,無償使用勞動力的辦法越來越行不通了,更何況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加大農民的負擔,如果再不加大對治沙的投入,今後工作勢必出現滑坡。事實上,由於缺乏經費,防沙治沙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如節沙漠化
水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太陽能、風能開發利用……得不到解決;許多治沙林場、苗圃、治沙站、保護站等基層防沙治沙單位、職工工資無保障,生產生活舉步維艱、正常防治沙漠化的工作難以開展,同時也造成了工程建設速度慢、質量低、布局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管護力量薄弱,造林種草成果難以鞏固等等問題。這些現狀,與實現國家扶貧攻堅和經濟建設重心向中西部轉移的戰略極不相稱。 建議國家加大對防治沙漠化的資金投入,除多渠道籌集資金,與農業綜合開發、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相結合;還應制定一些相應的優惠政策,實行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推廣荒沙拍賣,租貸、轉讓、股份合作等治理方式,形成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全社會共同參與治沙的新局面。
建立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
防沙治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它涉及了社會、經濟、生態各個方面和林業、農業、水利、環保等各個政府部門。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以往,沙漠化防治之所以不盡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社會的各個部門各行其是,難以形成合力,甚至一個部門治沙,其它部門卻在造沙。凡屬環境問題,都是跨行政區橫向發展的,而解決環境問題的政府部門卻又是縱向設計的。如果恪守於這種部門分割和地域分割的縱向的行政管理模式,那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任何橫向的環境問題的。因此,我們也必須橫向來設計我們的環境行政管理體系,避免部門之間工作中的扯皮,內耗,分散和重復,提高生態建設工程的整體效率。為此,建議將國家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升格為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由國務院直接領導,以提高其權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據部門的職能分工,辦公室仍設在國家林業局。同時,要加強「高級專家顧問組」的作用,保證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加科學技術和規劃設計的透明度。
將生態建設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任何經濟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都要產生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一利帶來一弊。然而,究竟是利大抑或弊大,如何趨利避害,則要通過對環境成本的評估,決定取捨。例如,近十年來,因挖發菜還使內蒙古2.2億畝草場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6000萬畝淪為荒漠,其餘的也處於沙化的過程之中。為此每年對牧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生態破壞的損失不可估量,還引發了農牧民沖突,造成了影響民族團結的社會問題。因此,這種資源掠奪式的經濟活動,理當在禁止之列。 可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對基層幹部的政績考核內容中,只有發展經濟的指標而無生態建設的指標,特別在脫貧目標上,一味強調增加牲畜的存欄數和糧食產量,從而助長了牧民過牧草場,農民毀林毀草開荒種地,而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則不在考核之列。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一些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不惜付出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任期內的「政績」。這是導致急功近利,政府行為短期化與決策短期化的根源。 由此可見,環境的問題根植於我們社會和經濟的結構、體系之中。不改變與生態建設的目標不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結構、體系,改善環境的努力就不會有大的作為。目前,我們急待解決的就是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核算體系,並將生態建設的具體內容列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中去。
嚴格控制環境的人口容量
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制定社會發展計劃的基礎。我國西部生態極其脆弱,破壞易而恢復難,「地廣人稀」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由於環境容量十分有限,許多地區的人口已經超飽和。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北方荒漠化地區人口總數已達4億人,比建國初增加了160‰。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土地,可供人類生存繁衍的綠洲僅有4.5%,目前農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400人,同東部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已不相上下。20世紀初,塔克拉瑪干沙漠周緣地區僅有15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含沙漠、戈壁)2人;到80年代,人口增至513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超過聯合國制定的沙漠地區人口密度臨界指標為7人的標准。青沙漠化
藏高原河谷合理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不超過20人,而今在該地區卻達90人,大大超出土地承載力。過墾過牧,造成風沙肆虐。西南地區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壞後石漠化嚴重。石漠化使土地永久喪失生產力,因此比沙漠化問題更嚴重,也更難以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要與「退人」結合起來,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逐步將超過環境容量的人口遷移出來,轉移到小城鎮,以便從根本上解決退耕後反復的問題和「靠山吃山」,繼續破壞植被的問題,給大自然以喘息之機,恢復元氣;同時,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效應的小城鎮,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業富餘人口,也可以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增加群眾收入,緩和西部人口壓力與土地承載力之間的矛盾。
保護、恢復與重建荒漠生態系統
沙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包括沙漠、戈壁系統、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原系統、森林系統和濕地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以往,我們一手植樹種草,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隻手卻破壞荒漠生態系統,製造新的沙漠化土地。事實上,正是由於荒漠生態系統的破壞,盡管我們營造了「三北」防護林,實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卻仍然未能在整體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張的步伐。可以說,近半個世紀來,沙暴頻頻的真正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小環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環境的整體逆變。 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調整防沙治沙戰略,從片面重視發展人工植被轉到積極發展人工――天然喬灌草復合植被;從單純保護綠洲到積極保護包括綠洲在內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只有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扭轉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動局面,也才能切實有效地改善我國西北地區的大生態、大環境。

F. 中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應該怎樣治理減少沙漠化呢

想要減少沙漠化的話,那麼我們必須要大量的種植植被,也就是說讓綠色植物盡量的增加,這樣的話不僅可以阻止沙漠化的速度,而且還對於控制沙漠化有著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最近幾年的一項最新科學研究技術對於抵抗沙漠化非常有用,這個技術可以通過對沙漠的處理,直接在沙漠上種出樹來,我們國家的一些團隊已經利用這項技術,每年再把沙漠變成綠色森林,相信要不了多長時間,我們的沙漠化就可以被控制,而且可以使用的面積將會越來越多,當然我們也要憑著大家共同的努力來治理沙漠化,因為環境的變差是我們人類共同的責任,那麼想要幫助治理沙漠化的話,我們可以試著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辦到:

3、親自種樹

如果我們有大量的閑暇時間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每年抽出一段時間來到沙漠地帶的邊緣,親自去種一些樹,這樣的話不僅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環境變化的感覺,而且還可以通過勞動的方式讓我們試著去改變環境,相對來講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不過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資金。

G.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設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籬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紮成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同時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有利於沙生植物的生長。黏土沙障是將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間距1~2 m,走向與風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簡單,固沙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騰少,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發達等特點,可抵抗狂風襲擊,並盡快將水分和養料輸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細胞內經常保持較高的滲透壓,具有很強的持續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夠適應乾旱少雨的環境。
水資源利用:
水資源利用在沙漠治理過程中最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區域的降水量不穩定,一般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濕潤年份降水量多,而乾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較穩定,其沙層厚,具有一定的「隔熱」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受到降水的制約。解決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
恢復與重建:
荒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當下荒漠化嚴重真正的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由此可見,只有保護、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

H. 中國西北土壤荒漠化目前都採用了哪些治理措施

甘肅民勤是我國沙塵暴多發地區之一。1998~2006年間平均每年發生沙塵暴11次。內
(2016·新課標容)甘肅民勤春季沙塵暴頻發的地理因素:民勤周圍沙漠廣布(沙源豐富 植被少),春季升溫快、降水少,地表乾燥,易起沙;氣旋與冷空氣活動頻繁(恰位於寒潮南下的路徑上),多大風天氣。受地形影響(狹管效應),地面風速增強。

I. 日本人為什麼到中國治理沙漠化

因為中國和日本是近鄰,中國被沙漠化了的話,會直接影響到鄰國的日本。PM2,5也會飄到日本。所以說治理沙漠人人有責,不分國籍的。

J. 中國是如何治理土地沙漠化的

首先,可通過鋪設草方格,埋設防沙障等方式固定沙丘,防止沙漠進一步擴張
其次,推回行土地的集約答式經營,嚴禁過度放牧,提倡輪耕,休耕,保持土壤肥力
再次,優化種植結構,有條件的實行精準灌溉,學習以色列等先進的技術
此外,土地退化,荒漠化地區的人們應該轉變意識,應該有一定的勞動力輸出,來緩解靠土地吃飯的局面;該類地區還應該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之外一些經濟附加值高的工業,而糧食可通過購買其他地方的產品的形式來解決,節約寶貴的水資源,更好的治理沙漠化,控制荒漠化的發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