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王成祖中國古代地理學

王成祖中國古代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22 21:11:11

⑴ 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圖書簡介

中國古代地理學 與西方地理學相比,不僅在思想方法上有獨到之處,而且資料專的收集也最豐屬富,形成了以沿革地理為主體、採取計里畫方、制圖六體原則制圖為特點的獨特傳統和體系。本書依據不同時期中國地理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代五個階段,並選取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人物或事件,透過簡明扼要的述論,系統介紹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及其主要成就和特點,是一部專題文化史著作。

⑵ 王成組的個人其它信息

王成組在科學研究中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如1929年的《大連港發展的地理條件》、1948年的《由地理方面商討宜昌築壩》、1958年的《大巴山區內河航運與運量發展的條件和運景》等論文,都在充分的實地調查基礎上來進行分析和論證的,許多建議切實合理,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中國地理學史》是王成祖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在著手擬訂該書編寫計劃和提綱時,他身患癌症,並已動過手術,但是他還是堅持完成了,他以豐富的學識對中國古代的地理學著作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和分析,去訛存真,頗具學術價值。

⑶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地理學成就

(1)南北朝時期:①西晉時期,裴秀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圖學家。繪制出《禹貢地版域圖》,還提權出了繪制地圖的原則。②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通過為古書《水經》作注,以《水經》為綱,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的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時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 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還記錄了一些地理發現,糾正了前代地理學著作中的一些錯誤。

⑷ 我國古代的地理學的人

鄭和 他下西洋,算地理學的航海家吧

至少從公元前 世紀至公元15世紀,中華民族享受著極高的生活水平,超過地球上任何民族。①實際上,中國的佛教徒「發現」歐洲和印度大大早於基督教旅行者來到東方的時間。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5世紀之間,中國文化「在把自然知識應用到有益目的上是世界上最有效的②。中國地理學的研究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在那時已有長足的進步,超過基督教歐洲所知道的任何東西③。可以毫不誇耀地說,中國古代地理學在世界上是居於領先地位的。但是,中國古代地理學也有其特點和不足的一面,那就是受中國儒教文化「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支配。中國古代地理學較重於對人生事物、自然事物的地理觀察,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融於自然之中的,不存在一個事先制定法則創造世界的神,對脫離人的自然界和地球整體的法則很少考慮。博學的孔子曾經遇到這樣的難題: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這個例子很生動地說明了中國文化特點,地理學也毫不例外地受其影響,我國的地理著述極為豐富,對地理事物的發生過程分析也相當深刻,但關於地球的數理知識研究卻很不夠。
(一)春秋戰國時期
這是諸子百家爭鳴時期,是我國古代學術史上最為活躍的時期。我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見於《周易·系辭》中,有「仰天以觀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之句。其「地理」即指地球表面之意思。
最早的地理著述主要有:《山經》是《山海經》一書中寫作時間最早和地理價值最大的部分(《山海經》是由《山經》、《海經》和《大荒經》組成,《海經》和《大荒經》是後人增補的。《山經》可能在戰國前後,《山海經》可能是漢朝形成的,全書2.1 萬多字,承襲了自古以來所積累的地理知識。它記述了400 多座山,先按南、西、北、東、中五區,每區分若干山系,每個山系又連接許多山嶽。記述以山嶽為綱,綜合記述了水、動植物、礦產、特產、神話傳說等,其中還提到了潮汐和月亮的關系。其記述的范圍遠及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外的廣大地區。雖然《山經》中不免有失實和錯誤之處,但對那麼久遠的歷史時代來說,堪稱是一部有價值的地理著述。
《禹貢》成書於戰國前後,雖全書只有1189 字左右,但它做為一部地理著作來看,其學術價值在《山經》之上。全書由「九州」、「導山」、「導水」、「水功」、「五服」五部分組成。「九州」假託大禹治水時劃分的疆界,將全國分為冀、青、徐、揚、荊、豫、梁、雍、兗等九州,實際上是以河流、山脈、海洋等自然分界劃的,帶有自然區劃的萌芽。九州至今還是中國的代稱之一,其中的州名在現今的地名中有的仍在沿用。「導山」部分記述山嶽,「導水」部分專寫河流,「水功」記述大禹治水的功績,「五服」部分以都城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候、綏、要、荒等五服,從整體區域角度記述政治和社會生活。
除上述兩部專門的地理著述外,在《尚書》、《周易》、《詩經》、《周禮》、《左傳》、《管子》、《孫子兵法》等早期著作中還有不少地理方面的內容,如《管子》中「地圖篇」、「地員篇」、「度地篇」等關於地圖,關於土壤、生物、水文諸地理因素的關系,論述得很有深度,有「或高或下,各有草土」之說,稱得上是對土壤、生物空間地理規律的最早認識。
(二)秦漢——明清時期
秦漢以後我國較長時間形成了繁榮統一的大國,為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地理知識豐富、地理典籍、書籍數量和地理實踐方面在世界上都居領先的地位。雖然我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也受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響,但主體的還是「君權神授」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是人治社會,比起15 世紀以前歐洲的「神治的社會」思想,學術環境要寬松得多,地理科學同其他領域一樣在世界舞台上還是佼佼者。但是也應看到與諸子百家時代比起來學術思想仍受到一定束縛。
1.地理探險與游記體地理著作
公元前138 年以後,張騫奉漢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從隴西(今甘肅臨洮)經河西走廊、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錫爾河流域)、大月氏、大夏(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以北)取道昆侖山北麓回長安(圖6-6),中間兩次被匈奴捉獲,歷盡千難萬險,耗時13 年之久。這次出使獲得了豐富的地理知識。除親身經歷外,還間接了解到烏孫(伊犁河、巴爾喀什湖一帶)、奄蔡(鹹海、裏海以北)、安息(伊朗高原)、條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等地的情況。
公元前119 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烏孫後,分遣副使數十人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於闐(今和田)、扦罕(即扦彌,今於田克里雅城)等地,公元前115 年回長安。張騫之行豐富了中國人民和當時西域各國人民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民的地理視野,直至羅馬的東徼、印度的北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從此以後雙方使者商人往來不絕,所以張騫西域之行的意義不局限於其本身,而且對地理學的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司馬遷(公元前145—前86 年)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他足跡遍及當時中國的名山大川,北起河套南至湖南,東起會稽西達川蜀。飽覽了祖國的河山壯麗景色,體察了各地風土人情,搜集了許多外國地理、區域地理資料。其巨著《史記》堪稱一部歷史和地理的網路全書,其中的《貨值列傳》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的經濟地理記述。另有《律書》、《河渠書》等氣候、水文方面的自然地理專門記述,以及《大宛列傳》、《秦本記》等外國地理和國內區域地理記述,在人物列傳和其他部分也都廣泛地記述了地理知識。
公元76 年到102 年,班超(32—102 年)在西域進行了友好活動。公元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至波斯灣受阻。這是中國旅行家第一次到達波斯灣頭。班超的兒子班勇繼父志出使西域,幾乎一生都在西域渡過,寫成《西域記》一書,至今仍為研究西域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漢朝時候我國的地理視野已相當廣闊。幾乎是對整個亞洲了如指掌了。如《漢書·地理志》中記載了從廣東到印尼、緬甸、印度、斯里蘭卡的航線。
東漢時還開辟了從雲南經緬甸去印度的陸上交通「永昌道」。《後漢書·東夷傳》中記述了日本「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土宜禾稻、麻紵、蠶桑⋯山多丹土。氣溫腝,冬夏生菜茹。」
晉代高僧法顯(約337—422 年),65 歲時從長安出發經玉門至印度又南下錫蘭、蘇門答臘繞行南海回國(圖6-7),歷經12 年之久。回國後撰寫《佛國記》一書,記述了西域、印度和南洋諸國的自然、社會經濟情況。他筆下的沙漠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帕米爾地區的風光是「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榴、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斯里蘭卡島是「無冬夏之異、草木常茂,田種隨人,無有時節」;海上航行「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風逐去,亦無准,當夜暗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黿鱉、水性怪異三屬。」其生動、壯觀的地理風光躍然紙上,不愧為絕唱般的地理佳作!
唐代名僧玄奘(公元602—664 年)於公元627 年西行求法,從瓜州(安西)出玉門關,越莫賀延沙漠取道伊吾(哈密)到高昌(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越過蔥嶺北隅的凌山經大清池(伊塞克湖)北岸而西,然後到素葉(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千泉(麥爾吉)、赭時國(塔什干)、颯秣建(撒馬爾罕),出鐵門關(今傑爾賓特西約13 公里處)過大雪山到印度。在印度玄奘游遍五天竺、恆河及印度河流域。歸途越蔥嶺後改為南路,經佉沙(喀什)、瞿薩旦那(和田)、敦煌、瓜州而回長安(圖6-8)。用了18 年的時間,經歷了110 多個國家,行程5 萬余里。回國後按其口述編成《大唐西域記》,全面介紹了所經諸邦和國家的面積、都城、氣候、地形、水利、物產、交通以及風俗習慣等,可謂「推表山川,考采境壤,詳國俗之剛柔,系水土之風氣」①,不但在中國地理學史上,就是在世界地理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後世以玄奘西行為底線,演義成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西遊記》,譯成幾十國文字,唐僧玄奘的名字,可謂世界上婦儒皆知。
唐朝為我國歷史上的盛世,國際交往十分頻繁,地理實踐最為豐富,不僅陸路與西部各國有文化經濟交流,海上交通也十分發達。唐朝的遠洋船泊以船身大而堅固,航海技術純熟而聞名於世,往返於國際貿易的阿拉伯商人都乘中國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廣州通海夷圖」詳述了從中國到波斯灣的海上航程,足見當時地理視野之廣闊。對北部的情況,《新唐書·回鶻傳》中有「其地北距海,去京師最遠,又北度海則晝長夜短,日入烹羊胛,東方已明,蓋近日出處也」,所記之海即指貝加爾湖,「日入烹羊胛」「日明熟」的晝長夜短的程度,已是遠離貝加爾湖的北極圈附近了。
宋代時羅盤用於航海,海上交通貿易更為發達。宋朝與日本間航行甚為頻繁,幾乎沒有間斷過一年。同時對南洋、印度以西的航行也極為發達。周去非和趙汝適搜集當時地理資料分別寫成《嶺外代答》和《諸蕃志》,其范圍涉及到南海、東南亞、南洋群島、南亞、西亞、非洲和西班牙等廣大地域。元代時,成吉思汗的遠征使歐亞大陸廣大幅員中的中西交通更為便利。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耶律楚材(1218 年)、長春真人(1221 年)、常德(1259 年)等出征、出使或旅行於西域各地。周達觀(1297 年)從海上去柬埔寨,汪大淵(1341 年)去南洋諸島、印度洋沿岸、東非各國。這些人寫的游記都是重要的地理文獻。早於西方「地理大發現」半個世紀,明代三寶太監鄭和(1371—1434 年)七下西洋,訪問了南洋諸島、印度、阿拉伯、東非等幾十個國家(圖6-9)。
鄭和領導的由200 余艘船組成的船隊其中有大船60 余艘,各長44 丈、寬18丈,可載千人,船員最多時達27000 多人。這是哥倫布、麥哲倫幾十人幾百人的「地理大發現」船隊所無法比擬的。隨行的馬歡、費信和鞏珍記述了這七次航行盛況和見聞。馬歡的《瀛涯勝覽》記載了19 國,費信的《星槎勝覽》記載了40 國(其中親見22 國),鞏珍的《西洋番國記》記載了20 國的風土人情。這些記載的豐富程度是空前的。最後一次航行製作的《鄭和航海圖》是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的蒙巴薩,圖中收入500 多個地名,在當時的世界上稱得上首屈一指了。遺憾的是由於封建思想的束縛,鄭和的航行目的主要在於向海外宣揚皇帝的德威,而沒有更多地注重用於發展工商業和海上貿易,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近代中國肯定會早於西方發達起來的。
綜上所述,我國地理實踐的歷史是悠久的,規模是宏大的。要說「發現」的話,中國人可以毫不誇贊地說,早在西方所謂「地理大發現」很久以前,是中國人首先發現了印度,發現了非洲,發現了後來才「發現」我們的歐洲人。
在古代,游歷探險是推動地理學發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地理學家可貴的傳統。我國古代那麼多把一生都獻給游歷探險事業的使者、僧侶、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正表現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
在現代,世界很多地理學家仍然保持著這種精神,幾乎每年都在進行高山探險、洋底探險、兩極探險和邊遠地區考察,他們從事著被人類注目和崇敬的事業,獻身於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了解上。建國後,我國進行的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神農架野人考察、長江漂流科學考察、南極考察等,都體現了地理學家不懼艱險的傳統精神,反映了人類偉大的探索求知的品質。對今天的地理工作者來說,學習和繼承這種精神是尤為重要的。
2.理論性地理著作
上面講的游記主要在於介紹觀察地區的山川、物產、風土、人情,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可貴的地理觀察和分析推理。在古代這兩者往往是融為一體很難分開的。相對地說,當時也出現了一些專門論述探討地理現象成因與發展規律的理性較強的著作,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酈道元的《水經注》,沈括的《夢溪筆談》和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
《水經》一書大約成書於三國時代,是一部專門記述水道的著作。它繼承發展了《禹貢》的「導水」部分,專記水系,由《禹貢》時的35 條增加為137 條,豐富了我國水系分布知識,但多限於源流和脈絡,仍較簡略。北魏的酈道元(466—527 年),繼承了古代學者對水重視的傳統,認為水流是「萬物無所不潤」的客體,決心為《水經》作注,他補充增加到1252 條河流,全書達20 余萬字,長達40 卷,是我國當時對陸地水文知識的一次大綜合。他本著「因水而證地」的精神,「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纏,訪瀆搜渠,緝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①,以河流為線索對流經的山、湖和注入的海洋進行連貫記述,對河流變遷進行了考證,並對時前的黃河三次改道都作了考證,對水系區的水汛、泥沙、岩溶、季節變化也都詳加分析考證,被後世學者②贊為「其注水經,妙絕古今」。遺憾的是酈道元在某些河源(如黃河)仍然承襲了傳統的錯誤觀點。
沈括(1031—1095 年)是北宋一位博學的科學家。他寫了綜合科學著作《夢溪筆談》,其中有很多對自然地理的論述。在氣候方面,他指出了氣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他說:「嶺嶠微草,凌冬不凋;並,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也。」意思是說,南嶺的小草冬天不凋而山西的大樹秋則落葉,閩粵沿海桃李冬天可以結實,北方沙漠地區卻只有夏天才可結果,這完全是溫度的地理分布之故。雖然有些地方有點言過其實,但總的來說還是道出了自然分異規律的大勢,這在近千年以前的宋代是很不簡單的。沈括還指出了氣溫隨高度降低的規律,正確解釋了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芬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道理。在自然環境變遷方面,他根據化石解釋了滄海桑田的變化,他說:「予奉使河北,邊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千里,所謂大陸者皆為濁泥所湮耳。堯殛鯀於羽山,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沈括這段對華北平原成因之論述可謂精闢之至了。
沈括的思路很寬,他用潮汐和月亮在時刻上的對應「候之萬萬無差」的道理強調月亮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原因。他說:「予常考其行節,每至月正臨子、午,則潮生,候之萬萬無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時。去海遠,即須據地理增添時刻」,這與現在所說的「港口平均高潮間隙」是完全一個意思。在制圖方面,他編修了天下州縣圖,採用「二寸折百里」的大比例尺制圖,還用麵糊木屑、熔蠟為材料製作過地形模型。在礦物方面,他最早記述了石油的性質、用途,把當時所稱的「石液」定名為「石油」。
明末徐霞客(1586—1641 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地理學家。他的偉大首先在於他把實地考察方法放在首要地位。正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評述的那樣,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地理學向新的階段的發展前進了一步」①。徐霞客自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博覽了大量地理書籍。22 歲時開始出遊,三十年如一日,游歷了祖國名山大川。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他隻身走險,「登不必有徑」、「涉不必有津」,寫下了69 萬字的巨著《徐霞客游記》。他努力採集植物、岩石和化石標本,直到臨終之前還在病榻上研究遠游帶回的岩石標本,是獻身於地理事業的偉大學者。徐霞客研究最多的是石灰岩地貌。他考察湘、桂、黔、滇用去3 年,計976 日,占其全游日數1463 日的大半,字數達56 萬字、佔全游記的2/3,這四省區正是岩溶發育最好的地區(圖6-10)。他的研究比歐洲最早研究喀斯特地形的愛士信爾(Esper)早100多年。徐霞客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貢獻卓著:
(1)確定岩溶地形的類型和名稱它把漏陷地形分為:「眢井」(落水洞)、「盤窪」或「環窪」(圓窪地、漏斗),用「石山」代表峰林地形,將石芽、石溝、干谷地等地形稱為「石脊」、「石齒」和「枯澗」。此外,還採用了「天生橋」、「丸石」等俗名。
(2)指出岩熔地形發育的地區性差異如對峰林地形他就生動地指出了滇、黔、桂三省區的不同特點:「粵西之山,有純石者,有澗石者,各自分行獨挺,不相混雜。滇南之山,皆土峰繚繞,間有綴石,亦十不一二,故環窪為多。黔南之山,則界於兩者之間,獨以逼聳見奇。」
(3)對岩溶地形成因進行了分析指出「蓋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潛通,其上皆石骨噓結,偶骨裂土迸,則石出而穴陷成穴焉。」說明岩洞頂塌落而成峽谷和落水洞地形。

⑸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有

名地理學家: 1、裴秀 2、酈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觸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圖資料。由於才華出眾,所以青少年時代就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贊賞。 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立意製作新圖。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為了便於應用,他還將一幅篇幅過大(用娟八十匹繪制)的《天下大圖》縮製成以寸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圖》,圖上載有名山都邑,為軍政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 所謂「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 這是他對中國地圖學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直至今天地圖繪制考慮的主要問題除經緯線和投影外,裴秀幾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這些制圖原則,是繪制平面地圖的基本科學理論,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它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中國地圖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酈道元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興三年(469),延興二年(427)之說,但都缺乏可靠依據,卒於孝昌三年(527)。 生於仕官家庭,父親酈范作過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書郎,以後歷任潁川太守,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職,看來他一生在政治上還是有所建樹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時,在陰盤驛(今 希臨潼附近)為雍州刺史蕭寶寅殺害。酈道元一聲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但除《水經注》外,其餘著作都已亡佚。 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志於地理學的研究。他喜歡游覽祖國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歡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風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機會進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等廣大地區,調查當地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游覽名勝古跡、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並訪問當地長者,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及河流的淵源所在、流經地區等。同時,他還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如《山海經》、《禹貢》、《禹本紀》、《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水經》等,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為他的地理學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礎。 通過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現象同古代地理著作進行對照、比較,發現其中很多地理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不及時把這些地理現象的變遷記錄下來,後人就更難以弄明白歷史上的地理變化。因此,應該對此時的地理情況進行詳細的考察,同時查閱古代文獻,與古代的地理學著作相印證,將地理面貌的歷史變遷盡可能詳細、准確地記載下來。為此,酈道元決定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寫一本完整的地理學著作。 《水經》是三國時代桑欽所著的一部地理學著作,此書簡要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原文僅1萬多字,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為此酈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在《水經》的基礎上,酈道元終於完成了《水經注》這一地理學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出身於江陰的天資聰穎。童年上私塾時,即聽背經書,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沒興趣,有興趣的是看古今史書,尤其是地方誌,從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願。 幼年好學,博覽圖經地誌。

⑹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的概念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回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萌芽於遠古時代,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圖和地理區劃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則出現了不少精彩的論述。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⑺ 高考有關歷史,地理書籍

中國歷史地理參考書目:
1、馬正林,《中國歷史地理簡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和1988年版。
4、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綱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陳代光,《中國歷史地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陳昌遠,《中國歷史地理簡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7、張步天,《中國歷史地理》,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8、韓賓娜、王兆明,《中國歷史地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9、張全明、張翼之,《中國歷史地理論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0、耿占軍等,《中國歷史地理學》,西安地圖出版社,2000年版。
11、張步天,《歷史地理學概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2、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1-8冊),地圖出版社,1982--1988年。
2. 譚其驤:《長水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譚其驤:《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1-3),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4.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四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5.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 侯仁之:《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科學出版社,1957年。
7. 侯仁之:《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8. 馬正林:《中國歷史城市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9. 史念海:《河山集》(1--5),三聯書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 黃盛璋:《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 鄒逸麟:《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科學出版社,2001年。
12. 陳橋驛:《水經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 陳橋驛:《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
14. 葛劍雄《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15.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
16. 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中國移民史》(1-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 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19. 費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20. 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21. 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商務印書館,1998年。
22.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23.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 劉君德:《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25.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經濟地理研究室:《中國農業地理總論》,科學出版社,1980年。
26.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嶽麓書社,1996年。
27. 梁家勉:《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農業出版社,1989年。
28. 陳文華:《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圖譜》,農業出版社,1991年。
29. 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30. 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31. 吳宏歧:《元代農業地理》,西安地圖出版社,1997年。
32. 胡兆量:《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3. 夏曰雲:《文化地理學》,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34.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三聯書社,1983年版。
35. 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
36.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八卷本,台灣中研院史語所專刊,台北,1986。
37. 辛德勇:《中國古代交通地理與地理文獻》,中華書局,1995年。
38. 藍 勇:《南方絲綢之路》,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年。
39. 劉宏煊:《中國疆域史》,武漢出版社,1995年版。
40. 張維華:《中國長城建制沿革考》,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
41. 戴均良:《中國城市發展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43. 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44.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45. 侯甬堅:《區域歷史地理的空間發展過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46. 周清澍:《內蒙古歷史地理》,內蒙古大熊貓出版社,1994年。
47. 馮季昌:《東北歷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澤出版社,1996年
48. 靳生禾:《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9. 王成祖:《中國地理學史》上下,商務出版社,1986
50. 曹婉茹:《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科學出版社,1988年。
51. 中國社科院:《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科學出版社,1984年。
52.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年。
53. 龔高法等:《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科學出版社,1983年。
54. 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科學出版社,1996年。
55. 文煥然等:《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重慶出版社,1995年。
56. 朱震達等:《中國沙漠化及其治理》,科學出版社,1989年
57. 景愛:《中國北方沙漠化的原因與對策》,山東科技出版社,1998年
58. 景愛:《沙漠考古通論》,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59. 曹雲忠等:《中華名關》,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60. 胡阿祥:《兵家必爭之地》,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年。
61.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62. 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史略》,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年。
63. 華林甫:《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1949-1999),學苑出版社,2000年。
64. 朱玲玲、杜瑜:《中國歷史地理學論著索引》,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以上的書目挑著看吧·~~~~~

⑻ 中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有哪些分別有哪些成就

裴秀(223~271年),字季彥,西晉時著名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他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歷史地圖集。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制圖六體」。而且是中國古代唯一的系統制圖理論。

酈道元(約466~527),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省涿縣)人。他一生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並對我國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以《水經》為藍本,撰寫出了一部地理學巨著——《水經注》,共計40卷,約30萬言,記述了大小河道計1252條。使原先僅記述137條河流、僅一萬余字的《水經》擴大了20餘倍,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水經注》也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游記。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陰人。21歲開始出遊,30年間歷盡艱險,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將其觀察所得,按日記載。被後人編輯整理成60餘萬字的《徐霞客游記》,不但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被譽為「千古奇書」。

魏源(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侵入中國,而中國人對外國知之甚少,於是他決定編寫《海國圖志》。這本書的基礎是林則徐主持編寫的《四洲志》,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僅僅半年就完成了五十卷的《海國圖志》,後來又花四年時間精心擴充到六十卷,到1852年,編成一百卷。這本書是近代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的介紹世界各國國情的著作。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而且在書中魏源還重點介紹了自己抵抗侵略、民族自強的重要思想。

⑼ 中國古代地理學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在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的中古時期,中國的地理知識和思想有長足的進步。這時候中國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四個世紀。

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但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也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

⑽ 中國古代地理學家

一、酈道元(約466至472年—527年 ),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關右大使。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集。是我國游記文學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二、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地理學家、科學家。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佑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隱居夢溪園。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二十一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他經三十年考察撰成的六十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四、裴秀

(223年—271年),字季彥,魏晉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地圖學家。李約瑟稱裴秀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