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美麗中國綠色秦嶺地理

美麗中國綠色秦嶺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22 19:38:14

1. 美麗中國每一集蘊含什麼地理因素

《美麗中國》分為《錦綉華南》、《雲翔天邊》、《神奇高原》、《風雪塞外》版、《沃土中原》、《潮湧海權岸》六集(BBC英文版的名稱對應為《富饒華南》、《彩雲之南》、《青藏高原》、《長城以外》、《龍之疆域》、《喧鬧海岸》);全片拍攝中國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和30多個民族生活故事,展現中國自然人文景觀。

2. 《美麗中國》每一集涉及到的區域及地理事物(不要內容概要)

第一集,龍之心,主要有桂林灕江、紅河梯田、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張家界、專鄱陽湖等等,動物屬有大鯢、揚子鱷、獼猴等等。
第二集,香格里拉,主要有西雙版納潑水節、香格里拉自然風景和人文風俗等等,動物有滇金絲猴、大熊貓、小熊貓、野象等等。
第三集,青藏高原,主要是青藏高原的雪山、青海湖、珠穆朗瑪峰、可可西里、雅魯藏布江、冬蟲夏草等等。
第四集,萬里長城,主要是大興安嶺、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嘉峪關、沙漠、絲綢、吐魯番葡萄乾、坎兒井、哈爾濱冰雕等等。
第五集,熊貓之地,主要是北京、壺口瀑布、秦嶺、少林寺、峨眉山、九寨溝、黃龍等等。
第六集,美麗中國潮汐更替,主要是扎龍自然保護區、蛇島、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上海、太姥山、福建土樓、惠安女、舟山群島、海南紅樹林、天涯海角等等。

3. 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地理論文

可以寫的,需要回復

4. 寫一篇觀看《美麗中國》地理記錄片作文 觀後感一篇(800字以上)

說真的,《美麗中國》給人的絕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淘洗。
對於紀錄片,貫徹的宗旨就是客觀,客觀是紀錄片的本質。《美麗中國》創作者富有理性與關懷,執著追求真相與探索心靈,並且能夠開啟這一項打動世人內心的工程。
《美麗中國》遠離現代城市的浮華,把鏡頭瞄準了自然中的生物與沿襲了幾千年傳統生活的人們,表現出中國歷史長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諧淳樸與天人合一的觀念。這個定位是十分准確且適時的,因為在現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國的古典特質已經日漸湮滅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離觀賞,有時候真的內心在疑問,這真的是中國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學校,既有同情也有羨慕。西藏幾千年的對自然的敬畏,保護了當地原始的自然生態。那裡的人們貼靠著大地,向著朝聖路,他們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護關愛這片聖潔之土與萬物,定會有美好的來生。而如今我們大部分人類生活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沒有想到中國很多地方,人與自然還是那麼融洽,他們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窮苦貧乏的,但事實是這些人的心靈才更為澄澈與充實。
鏡頭展現了奇趣的動物與絕倫的景色後總會加上諸如此類的解說:此物種已經瀕臨滅絕,此環境帶已經嚴重縮減。這沉重的事實令我不禁生出無限憂心。
紀錄片目的是記錄,更是留給大眾以思考。
中國面臨的不止是環境危機、還有文化危機,我很難想出代表現代中國的符號是什麼?看吧,外國人沒有把鏡頭對准拔地而起的高樓,真正的中國不在大都市,而是在小巷胡同、竹林深處,在香格里拉,在樓蘭。民族的信仰就在那些與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捨的村民心中。他們會堅守到最後一刻,只為那聖潔的天地。。
喜馬拉雅的巍峨山巒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眾多文明的源頭,幾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過30年,80%的冰川將不復存在,領略了神聖的恢宏之餘更多的是對人類自我糟蹋,導致古老文明危在旦夕的震撼
有時候常常面對匪夷所思的鏡頭就想人家是怎麼拍的,為什麼可以在雪山高峰之間平穩地穿梭,拍一年四季的變化得經歷如何漫長的等待。一部優秀紀錄片最為重要的是創作的精神,團隊意識,敢於冒險又耐得住寂寞。
《美麗中國》關注了自然與人生存的大命題。更多了種人文關懷,對古老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地了解。人與自然的不斷疏離違背了宇宙的規律,紀錄片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自身環境的審視。自然不會毀滅,即便人類滅絕,天也照藍,歸根結底,人類毀滅的只是自己。
從香格里拉到絲綢之路,從蒙古草原到喜馬拉雅,從大興安嶺到熱帶海洋,整個系列看下來,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幾千年的人與生物。
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一個原味的中國,一片數個世紀以來傳送著的土地。

5. 美麗中國第一集視頻里涉及到的區域以及地理事物

第一集《錦綉華南》
長江是世界第三大的河流,總長超過6000公里。它刻出了中回國最精彩的地貌—答—喀斯特地貌,一個石灰石山峰聳立,到處是峭壁深洞的神話世界。沿著長江,可以看到揚子鱷孵化出殼,大鯢發出嬰孩啼哭般的叫聲,大足鼠耳蝠輕掠過水面捕食小魚,貴州黑葉猴和黃山獼猴蹲坐在喀斯特山壁上嬉戲打鬧,鄱陽湖的候鳥如千帆競發呼啦啦飛過天際……身體半透明的盲魚億萬年來悠遊於漆黑的溶洞湖底,而鱗片上閃耀著陽光般金紅色的龍現村鯉魚則以稻田為家。長江滋養出富庶的魚米之鄉,在這里人們種植著中國糧食中產量最大的水稻。水牛、燕子、蜻蜓、水雉,鸕鶿,與水鄉居民結下了不解之緣。

6. 列舉《美麗中國》記錄片各劇集的名稱,主要內容,出現在紀錄片中的我國幾個特有少數民族的分布及其生活特

第一集《錦綉華南》

長江是世界第三大的河流,總長超過6000公里。它刻出了中國最精彩的地貌——喀斯特地貌,一個石灰石山峰聳立,到處是峭壁深洞的神話世界。沿著長江,可以看到揚子鱷孵化出殼,大鯢發出嬰孩啼哭般的叫聲,大足鼠耳蝠輕掠過水面捕食小魚,貴州黑葉猴和黃山獼猴蹲坐在喀斯特山壁上嬉戲打鬧,鄱陽湖的候鳥如千帆競發呼啦啦飛過天際……身體半透明的盲魚億萬年來悠遊於漆黑的溶洞湖底,而鱗片上閃耀著陽光般金紅色的龍現村鯉魚則以稻田為家。長江滋養出富庶的魚米之鄉,在這里人們種植著中國糧食中產量最大的水稻。水牛、燕子、蜻蜓、水雉,鸕鶿,與水鄉居民結下了不解之緣。[1]

第二集《雲翔天邊》
該集涵蓋的土地是系列中最少的,只是覆蓋了雲南省范圍,雲南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到3%,但是它佔有全國總數近四分之一的植物、動物物種在這里都隨處可見。西雙版納的亞洲野象,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高黎貢山的紅腹角雉,無量山的黑冠長臂猿,思茅的大緋胸鸚鵡……還有憨態可掬的小熊貓,長相奇特的熊狸,啃食竹根的竹鼠和寄宿於竹筒中的小型蝙蝠——扁顱蝠。雲南彷彿包羅世間所有的萬花筒,雪山竹海,密林深潭,承載著各種奇花異卉,使行走其間的動物也像這片土地那樣披滿了繽紛顏色。[1]
第三集《神奇高原》
該集以神秘遼遠的青藏高原為背景,展示日夜守護這片心靈凈土的異獸珍禽——盤羊、藏羚羊、藏野驢、野氂牛、藍羊、黑頸鶴、鳳頭鸊鷉、溫泉

影片劇照 (23張)
蛇……有被中國古人視作介於動植物之間的冬蟲夏草,還有由寺廟僧人喂養的藏馬雞。朝珠穆朗瑪峰行進,還能遇到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地方的昆蟲:跳蛛。往東走,成千上萬的遷徙鳥群圍繞著中國第一大鹽湖青海湖起起落落。這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高原區,是長江和黃河的源頭,同時也居住著虔誠純潔的藏民。[1]

第四集《風雪塞外》
該集所涉及的地域樣貌是系列中最多樣化最豐富的。有內蒙草原、甘肅戈壁,也有東北密林、西部邊陲。有以「魔鬼城」聞名的敦煌雅丹,也有凡間仙境長白山天池,也有荒蕪人跡的大沙漠。這里生活著野馬、野豬、鵝喉羚、沙鼠、大天鵝、蓑羽鶴、沙狐和東北虎,還有馴金雕捕獵的哈薩克族,用傳統方法破冰捕魚的赫哲族,養蠶織成五彩絲綢的維吾爾族,豢養馴鹿作為交通工具的鄂溫克族,當然更少不了生活在馬背上的蒙古族。該集有很大一部分表現了動物與少數民族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這種關系由來已久,甚至敦煌壁畫里也有關於駝隊的生動描繪。[1]
第五集《沃土中原》
該集以長城和黃河流域的中原為中心,鏡頭掃過這片曾經孕育過中華古文明的大地。在秦嶺森林裡依然如施過魔法般孕育著神奇的生物:大熊貓、金絲猴、羚牛,還有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上百隻被譽為「吉祥鳥」的美麗朱䴉。跟隨鏡頭,來到中國首都及歷朝古都北京,看清晨遛鳥打拳的老人和致力於救助猛禽的青年。千百年象徵著民族精神的少林寺,也在鶴、猴、蛇等動物身上尋找著師法天然的武術奧秘。[1]
第六集《潮湧海岸》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全世界第三長的海岸線和近三分之一國土面積的海域。那裡充滿無數奇妙的鳥類和海洋生物。由北向南,會遇見翩翩起舞的丹頂鶴,以海草為食的大天鵝,飄浮於海面柔軟發光的水母群,棲息在濕地沼澤中的麋鹿,飛往香港米埔越冬的黑臉琵鷺,長江下游的中華鱘和東海鰻魚……看蛇島蝮蛇如何捕食過往候鳥,還可以鑽入水下,看漁民如何閉氣採集龍蝦和牡蠣。從寒帶到熱帶,從濕地到城市,跟隨鳥類的足跡,學習如何與動物在有限的空間里相處。[1]
希望採納

7. 有關地理的紀錄片

一、《地球的力量》:這部紀錄片也被稱作「地球自傳」,由BBC團隊歷時三年拍攝製作,走訪世界各地,探尋了45億年來地球演變的過程和原因。紀錄片的解說人 Dr.Iain Steward 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由他為我們細說地球的故事,講解通俗易懂,穿插真人現場演示。

8. 地理作文美麗中國

夏天,我父母帶我去一個美麗的城市旅行,風景優美,樹木繁茂,建築非常獨特,是上海。
在上海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例如,科學和科技館,東方明珠塔,一百五十層的世界貿易中心,電影院,科技館。這使我最多的是科技館流連忘返。
進入科技館,引人眼球的是一輛銀灰色的門,然後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哈哈鏡側。哈哈鏡成為王母,成為國王的父親,把我變成一個美麗的公主。哈哈鏡一個使魔,我們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我站在哈哈鏡開心的笑了。然後我們去了在世界上的花瓶,有魚燕子魚,沙漠王子,旗魚,大眼魚嗎? ? ? ? ? ?他們是很漂亮,很可愛。然後我們去了世界的植物和恐龍。內部神的恐龍標本,我們看到了恐龍,恐龍可以是非常巨大的,我的父親和我站在下面,手感非常小甚至高大的父親似乎不那麼「高」。心臟還在想著恐龍的世界,我們的解說員帶領參觀大象和鱷魚標本展館的嗎? ? ? ? ? ?科技館之旅,我學到了很多書,沒有知識,也大大的開了眼界。我一直夢想著到科技館參觀,這一次,終於夢想成真。
晚上,我們去了一個五彩斑斕,照明外灘。我看到了一個超豪華游輪,游輪周圍環繞著燈籠裝飾得十分漂亮。板載餐廳,卡拉OK廳,舞廳,咖啡廳,遊客享受。這艘游輪就像是一個移動的城市。簡直太漂亮了,漂亮的像一幅色彩鮮艷的畫,如果你來到上海,如果你去外灘,我保證你會喜歡我墜入愛這個美麗的地方。
上海之行,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在展覽大廳里,有很多樂趣的感覺。更看到了美麗的外灘,看上海老建築,聽到由衷的贊嘆,很多外國朋友「非常漂亮!」我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魅力深深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中國的孩子感到自豪!
上海,我會再來哦!

9. CCTV和BBC合拍的《美麗中國》觀後感

我來發一篇吧,你說從專業角度,這篇就比較合適,你可以借鑒一下,稍微潤飾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吝嗇分哦~~~

《美麗中國》由世界聞名的英國BBC自然歷史製作小組和中央電視台影視製作主力——中視傳媒——合作製作。該片也是BBC和中國電視台的首次合作。
《美麗中國》將全部以高清晰度方式拍攝,將使觀眾置身於中國的多彩風光中,包括漢代宮殿、蒙古草原和維吾爾的沙漠、絲綢之路、青藏高原。影片還包括罕見的大熊貓和一種珍稀的中國特有的食魚蝙蝠的珍貴生活記錄。
英國駐華大使歐威廉爵士在談到這一系列片對中英兩國關系的重要性時說:「《美麗中國》是一部具有空前雄心壯志的自然歷史系列片。該片的成功拍攝及製作不僅是兩國電視節目製作合作的成功,也是中英兩國創意產業領域的一次成功合作。」
在覆蓋著薄薄白雪的山澗中,負責拍攝《美麗中國》的中英兩國攝影師已經在這里埋伏了好幾天。他們把帳篷搭在野生熊貓經常出沒的地方,幾個人守著42倍鏡頭的長焦攝影機輪流值班,但之前的每次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們最想拍到的,是野生熊貓交配的鏡頭。」小路說,野生熊貓在交配期間非常謹慎,人們很難知道確切的交配方位。所以長時間以來,拍攝野生熊貓的交配場景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隨著小路和同事扛著沉重的攝像機飛奔到拍攝地點,在長焦鏡頭中人們看到,樹上有一隻年輕的母熊貓正在不斷發出叫聲,而樹下正有一頭雄熊貓圍著樹「求愛」。幾個小時後,另一頭雄熊貓被叫聲吸引而來,兩頭雄性在一番連咬帶抓的搏鬥之後,「後來者」悻悻而去。而樹上的母熊貓也最終被戰斗中的勇士擄獲了芳心,不一會兒就從樹上爬下來,乖乖地趴在石頭上等待交配。就這樣,一段無比珍貴的野生大熊貓野外交配的影像永遠留在了《美麗中國》的膠片中。這部歷經三年拍攝成功的6集紀錄片,由英國BBC環球公司和中國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制,將於北京奧運會前夕在央視首播。
影片中,從秦嶺的大熊貓、西藏的野氂牛、內蒙古的綠色草原,到雲南壯觀的稻米梯田,這個里程碑式的系列片真實記錄了中國大地的美麗風光和動植物的豐富多樣性。
BBC環球公司首席執行官史約翰先生說:「我們很自豪地將這個宏偉的系列片介紹給世界各地的觀眾,所有鏡頭都是高清拍攝。」
由中視傳媒與英國BBC環球公司合作拍攝的6集高清系列紀錄片《美麗中國》即將投放市場,有望繼《行星地球》之後再度引發熱潮。
全片拍攝中國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和30多個民族生活故事,展現中國自然人文景觀。
「在奧運會開幕之前,這樣的紀錄片非常有意義,可以向全世界推廣中國的美麗,讓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國的自然歷史。」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小平為即將投放市場的大型高清系列紀錄片《美麗中國》(Beautiful China)激動不已。
《美麗中國》分為「富饒華南」、「彩雲之南」、「青藏高原」、「長城以外」、「龍之疆域」、「喧鬧海岸」6集,由中央電視台控股的中視傳媒(CTV)與英國BBC環球公司合作拍攝,時間總長約6個小時,製作歷時3年,攝制組踏過了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拍攝了50多個國家級野生動植物和風景保護區、86種中國珍奇野生動植物,以及30多個民族的生活故事。從極北的赫哲人的生活到桂林的船上人家,從中華民族標志性建築長城到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從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到秦嶺的野生大熊貓,再到雲南的亞洲象……不論是風土,還是人情,都呈現在6個小時的全景描述中。
BBC環球公司總裁史約翰(John Smith)對《美麗中國》的全球發行充滿信心:「在今年2月的英國廣播公司節目展示會上,我們向世界各地的560個買家隆重推薦了這個特別的系列節目。目前,它已經成為BBC自然歷史類節目當中頭號被關注的對象,來自德國、澳大利亞等25個國家的頻道已經購買了播出權。」史約翰認為,《美麗中國》將成為2006年在全球引發熱潮的《行星地球》(Planet Earth)的後續者。《行星地球》不但在世界各地的電視網路獲得了極高收視率、有良好的DVD銷售成績,也席捲了當年艾美獎紀錄片類的幾乎全部獎項。
「《美麗中國》的製作費大約是500多萬英鎊。」在史約翰看來,這一製作成本在紀錄片中已屬非常高。「我們專門購置的航拍等昂貴的設備還不算在內」,但高小平算下賬來,覺得並不虧:「我們需要這樣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風土人情的片子,和BBC合作,我們也可以學到很多。而且,通過這次拍攝,我們也鍛煉出了一支自己的國際化隊伍。」
曾經用於拍攝《行星地球》的Pole-cam高清攝影技術,能夠呈現極為豐富細膩的影像。「這樣的攝影機全世界沒幾台,我們專門帶了一台過來。」紀錄片總製片人連拜恩(Brian Leith)如數家珍地細數他們用來拍攝各種「不可思議」的鏡頭的「精密武器」:「我們還帶了超高速攝影機,可以拍出比一般攝影機快80倍的鏡頭。比如一條蛇捕捉鳥的鏡頭,平常人可能根本都察覺不到這個過程,因為實在太快了,但是用這種超高速攝影機,就可以捕捉到蛇和鳥在這個過程中一幀一幀的詳細過程。還有樹葉發芽、樹枝成長的鏡頭,用的是專門的延時攝影技術,可以快速地呈現一片森林的生長和變化。」此外還有水下攝影機捕捉中國南海下美麗的珊瑚礁,紅外攝影機在黑暗中拍攝岩洞里的黑葉猴。
「我們還拍攝到了野生大熊貓求偶和交配的全過程。對於外國人來說,這是第一次;而用高清攝影表現,我相信這也是第一次。」BBC自然歷史部主管尼爾·納庭格(Neil Nightingale)非常自豪。
呈現「野性中國」
《美麗中國》中,大約三分之一內容用於呈現中國多元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另外三分之二全部展現自然生態。開始拍攝之前,工作人員進行了大量調研,「前期調研在野生動物紀錄片中的地位很重要,只有通過前期調研,才能真正確定野生動物的行為真實性、交配的准確時間和它們的活動位置,我們才會決定去哪個保護區拍攝、什麼時間去、拍攝什麼,等等,然後作出詳細的拍攝計劃。」中方製片司路如此總結調研的重要性。
司路和同事們承擔了大部分調研任務。李珂也是《美麗中國》製片之一,她記得前期合作中有中英雙方的調研員,「導演提出感興趣的選題後,調研員針對各個選題做可行性和拍攝信息的調研,例如拍攝最佳時間、地點、物種特性等問題。對BBC來說,由於時差和溝通問題,從英國進行調研非常不便,所以大部分調研工作都是由中方調研員進行。」然而,他們並非專業生物生態研究者,所以專家們的意見和經驗就至關重要。在調研和拍攝期間,中科院和各個自然保護區的科學家、專業野生動物攝影師等,都成為他們的顧問,「像上海水產大學的鍾俊生教授,正是由於他的幫助,我們才能拍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李珂回憶道。
中國的廣袤與巨大,讓BBC製作人員感到前所未有的震驚。「中國有15%的國土都是保護區,這讓我們非常驚異,中國光保護區的面積就已經相當於4個英國了。」連拜恩使用了「謙卑」(humble)一詞形容自己最直接的感受。
但這也讓拍攝變得更加困難。拍攝講述全球自然故事的《行星地球》,BBC自然歷史部用了4年,而《美麗中國》的拍攝只比那少一年。3年中,連拜恩一直在「後方」BBC布里斯托製作部坐鎮,「我的感覺,好像那1100多天,拍攝組一直在路上旅行,似乎路長得都沒有時間拍攝。」中國的生態多樣性,同樣也給「對自然有不可遏制的激情」的納庭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有繼巴西和印度尼西亞之後第三多的雨林,我必須承認,看到塔克拉瑪乾的戈壁,再看到海南的海上森林,我才知道,原來中國是如此豐富多樣的一個國家。」
拍攝之旅雖讓他們飽覽或壯麗或雄奇的景色,但還是會有一些意外發生,盡管對於有多年野外拍攝經驗的紀錄片導演菲爾·查普曼(Phil Chapman)來說,「拍攝本身並不驚險,我們基本上預見到了所有可能的意外。」在拍攝秦嶺的羚牛時,攝制組遇上了一頭孤獨的羚牛。「如果成群活動,這種珍貴的動物是非常溫和的。但離群出走的『獨牛』不同,它們性情非常暴躁,攻擊性非常強。」畢業於牛津大學動物學專業的納庭格解釋道。攝制組和它對峙片刻就迅速撤離。而讓司路難以忘懷的則是在雲南高黎貢山拍攝白眉長臂猿時,他們與黑熊狹路相逢,「我們被黑熊追逐了一公里山路才脫險。」李珂還記得在大連蛇島上的拍攝,他們允許活動的范圍只是一塊4平方米左右的木板,木板以外,全部是蛇的領地。「在這座小島上到處都是劇毒的蝮蛇,拍攝過程中我們的精神時刻保持緊張,每天4點起床,工作到太陽落山。」「翻車、泥石流、沙塵暴、暴風雪……」,司路記得6個外拍小組都經歷了不同的「劫難」,「但現在回憶起來,一切都是值得的。」李珂欣慰地說道。
主要擔綱攝影的賈斯汀·邁奎爾(Justin Maguire)和邁克·勒蒙(Mike Lemmon)都是曾為BBC、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頻道拍攝過諸多精品的自由攝影師,他們周遊過全球,但如此深入廣泛地拍攝中國卻還是第一次。勒蒙有27年野生動物攝影經驗,他追拍過地球上五個大洲的壯麗日出,這次,在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他等待了幾個星期,才拍到一個「完美的落日」——丹頂鶴在落日的萬丈光輝中優雅起舞。
第一次用高清攝影機拍攝到野生大熊貓在野外的求偶和交配的全過程,讓所有製作人員都非常興奮。「對於全世界來說,大熊貓都是偶像,所以,別提我們有多激動了。據我所知,國際團隊以前確實還沒有拍到過這樣的鏡頭。」即使是秦嶺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開始也對他們的計劃不抱太大信心。「我們都開始要絕望了,我們大概已經去了兩三次,每次都至少等待一星期,但並沒有拍到我們想拍的鏡頭。最後一次,等了10天,終於等到了一對發情期的大熊貓。」查普曼回憶道。
在《美麗中國》拍攝過程中,甚至還收獲了科學上的新發現。當他們用紅外攝影機拍攝岩洞里的黑葉猴的時候,發現「黑葉猴在舔食峭壁上滲出來的含有礦物質的液體」,「甚至專門研究黑葉猴的專家都是第一次發現這種現象。」司路十分興奮。
感受「天人合一」
「中國人和動物之間的關系,確切地說,非常實在。」查普曼在廣西桂林興坪縣第一次看到人們利用鸕鶿捕魚。他和勒蒙以及中方製片在灕江的落日時分,拍攝這個過程,「坐著他們的小竹筏在灕江上漂流,真是一個神奇的經歷。」同樣的事情,他們在雲南麗江拉市海也經歷了一次。而雲南的元陽梯田也一樣讓他們震撼:「每一寸可以耕種的土地都被利用了起來,而且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貴州雷山的苗寨,他們看到,屋檐下燕子的行為對於苗民是耕種節氣的象徵。
連拜恩等人將怒江稱作「英雄的怒江」,而那些有勇氣用一根掛索橫渡怒江的人,在他們眼中則是英雄。這條奔流於怒山和高黎貢山之間的咆哮的大江,是攝制組遇到的幾乎最大的挑戰。「我們攝影師必須把自己捆在掛索上,緊緊抱住攝影機,拍攝洶涌的江水,」查普曼露出了笑容,「真是很刺激。」兩岸居民不論男女老幼,都面色如常地從鋼筋索道上一滑而過,很多人身上還抱著要拿到集市上買賣的貨物,查普曼認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如果沒有CTV的中方製片,我們肯定完了。」連拜恩對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五體投地,「很多少數民族不說普通話,也不說廣東話。」但經過溝通,他們都很享受和當地人在一起的時光。查普曼和他的團隊在貴州的中洞苗寨住了兩個星期,體驗苗族人的日常生活。「那是一個完全住在洞里的村莊,他們還在洞里修了籃球場。我們和當地小朋友一起玩,他們籃球打得非常好!」在中國諸多鄉間奔走近3年之後,查普曼對中國充滿了感情:「我對鄉村中國的印象就是非常多美麗的風景,和非常多友好、好客、樂於助人的當地人。」
然而,他們同樣也看到了城市邊緣不斷遭受影響的自然環境,這讓他們的拍攝更充滿意義。3年的艱苦工作之後,「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中國的美,這是我們全體工作人員的願望。當然,讓全世界的人都更加愛護我們這個地球和與我們一樣生存在地球上的動物,也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司路這樣總結道。美麗中國的攝制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這一點是不容質疑的.中國的獨特地質地貌,珍稀的野生動物,悠久的歷史文化第一次較為完整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就這樣,中國走向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眼睛,走進了他們的心裡.許多外國人對中國十分嚮往,而對於中國的了解卻是十分有限,這部偉大的作品的產生無疑給那些想要更多了解中國的人們增添了一個重要的方法.其實,在展現中國獨特風光的基礎上,這部作品還向中國人民和外國人們描述了很多社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生物滅絕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國家是真實存在的,其實不僅僅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國家存在,在世界上也可以說是"通病"了.美麗的中國是風光和人文共同締造的美麗,而我們始終相信,中國還可以更加美麗.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和諧社會觀念的深入人心,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那個讓中國更加美麗的希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