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湖南通天河
① 通天河的主要支流
然池曲,發源於日阿尺山,又名日阿尺曲,亦稱曲瑪牛,意為「渾濁的紅河」。河源海拔5080米,上游稱鄂茸曲,為季節河(或稱間歇河,每年7~10月有水流)。流長約40公里匯入然池曲,南流又轉東後接納桑恰當隴曲過沼澤區,在曼木太措從左岸注入通天河。然池曲全長約112公里,流域面積258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1.3億立方米。
莫曲,發源於雜多縣西北部海拔5550米的扎那日根山,西北流77公里,納鄂曲後,北流進入治多縣,接納支流洛德瑪昌茸曲後進入峽谷,8公里後出峽經索加鄉政府駐地又北流約44公里匯入通天河。莫曲全長約146公里,流域面積8654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年平均流量約37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約12億立方米,水量為通天河上段諸支流之冠。
牙哥曲,又名牙曲,意為「美麗的河」,發源於治多、雜多兩縣交界處的榮卡曲莫及山,全長約112公里,流域面積2985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約3億立方米,流域內有大面積沼澤。
北麓河,又名勒池勒瑪曲,意為「紅銅色的河」,發源於治多縣西部苟魯山克錯東北的勒遲嘛久瑪山西端南麓8公里處,東流約71公里至青藏公路北麓河大橋,又東流約15公里納左岸支流扎秀尕爾曲。以上河段稱日阿池曲,為季節河,自此以下始常年有水流,流經大面積沙地戈壁灘先後納白日巴瑪曲、白日富瑪曲後注入通天河。北麓河全長約205公里,流域面積7966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約4億立方米。河床多為砂礫石,兩岸有沙漠戈壁分布。
科欠曲,意為「大灣河」,發源於興賽莫谷雪山,縱貫治多縣中部。水流從雪山兩側流出後,河寬平均約8米,在口前涌草灘匯合後西北流,依次接納支流瓦卜曲、崩曲。至河口附近幹流分為兩股注入通天河。科欠曲長約156公里,流域面積3552餘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3.55億立方米。
楚瑪爾河,發源於距錯仁德加湖(葉魯蘇湖)約一百五十公里遠的可可西里山東麓。楚瑪爾河從法院地向東流去,先後穿過葉魯蘇湖及青藏公路,最後折轉向南,在當曲河口下游二百多公里處,匯入通天河。楚瑪爾河自分水嶺起算,全長526.8公里。楚瑪爾河流域共有湖泊2156個,湖面積共210多平方公里。其中,大於10平方公里的有2個,即葉魯蘇湖144.1平方公里,野馬川湖約13平方公里;湖面積為0.5~10平方公里的約40個。楚瑪爾河流域上游地區屬於可可西里的一部分,可可西里又與新疆的阿爾金、西藏的羌塘相連,這是中國最大的一片無人區之一,也是中國目前大型野生售類動物分布數量最多的地區。
色吾曲,藏語意為黃色的河,位於曲麻萊縣境內,上源名昂日曲(安木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齊峽札貢山,源頭與黃河上源約古宗列曲、卡日曲等僅一山之隔。民國時期地理教科書認定長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系誤以色吾曲為長江之源。色吾曲全長約159公里,流域面積639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2億立方米。流域內多高山峽谷,河床寬闊,水系發育,支流較多。
聶恰曲,又名寧恰曲,位於治多縣境。發源於治多、雜多兩縣交界處的賣少色勒哦雪山,源流名的茸能,下稱昂欠涌曲,納昂欠色的曲、米曲、切根茸後稱聶恰曲。再納當江涌、多彩曲後至治多縣駐地,又北流納涌確曲後向東北注入通天河。聶恰曲全長約175公里,流域面積2738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8.5億立方米。其上游有雪山分布,雪山面積約96平方公里,河床為冰磧石組成。治多縣城以西的龍俄青西庫,建有引水式電站1座,裝機2×125千瓦。
登額曲,又名登艾龍曲,發源於玉樹和雜多兩縣交界處,上段名宗可曲,接納支流打兒它北流漸轉東北至尕何匯口,以下始稱登額曲,全長約103公里,流域面積225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4.5億立方米。
德曲,系藏語音譯,意為「礦物河」,因河床多沙金而得名。德曲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東部加隴查河,上源名折尕考,源出曲麻萊縣著格那青山,接納解吾曲後始稱德曲。德曲全長約143公里,流域面積423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5.3億立方米。為稱多縣與曲麻萊縣的界河,從卡龍固山附近入通天河,作為稱曲縣界的一段河道總長90.9公里,從稱多一方西入德曲和支流大小共22條,從源頭附近依為,無名時令河,那隴尼下曲(由7條時令小河匯成,在扎帕那處入德曲),崗當讓曲(由13條小曲匯成)無名曲,日吉讓曲,竹隴涌知卡永曲、低稀隴格曲、低稀柴隴曲、港沁曲、俊銳考曲、色浪龍水、四條小無名曲、沙尼隴仁水、解吾曲、五條小時令河。
解吾曲,正源源於青果查莫賽,全長49公里,大小支流24條,北源為熱吾曲(由17條小曲匯成),南源為蓋瑪鄂仁曲(由9條小曲匯成)解吾曲主要支流有:蓋來曲,瑪朵曲、曲柔曲、貢添曲、貢強曲、扎阿隴水、熱吾曲、蓋瑪鄂仁水等,流入德曲時河寬17米,水深0.6米,流速每秒1.4米。
細曲,發源於稱多縣西部的石塊地(賽柴曲四娜娜哈),流經扎朵、尕朵兩社、上游換達切、東西各有一小水注入,向南、西有達瓊注入,東有洛切水隴注入,西北又有曬曬扎母水注入,斷續南流,東有洛瓊隴。在尕雜鄉駐地西南香卡日瓦注入通天河。細曲河長約75公里(一說73公里),全部流經峽谷,流域面積162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2.65億立方米。
益曲,位於玉樹市境內,源出沙俄茶交以北4公里的一片沼澤地,在努卜拉栽以西1公里匯隆寶湖出口水流,在馬藏附近注入通天河。益曲全長約157公里,流域面積264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6.6億立方米。流域內的隆寶湖是國家一級保護珍禽黑頸鶴的棲息地。
巴塘河,又名札曲,意為「從山岩中流出的河」,位於玉樹市境內,因流經巴塘盆地而得名。它發源於格拉山北日阿如東塞以東4公里處,上段稱各曲。源流向北穿過峽谷進入巴塘盆地,納支流扎巴曲後始稱巴塘河。後又進入峽谷北上至玉樹市城結古鎮,東流在坎果下2公里處匯入通天河。巴塘河全長約92公里,流域面積248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8億立方米。
② 關於通天河的資料
萬里長江,從江源到江口,中間分許多河段,每段都有它自己的名字。通天河則是長江上游中的一段,它上起囊極巴隴與長江正源沱沱河相接,下至玉樹藏族附近的巴塘河口同金沙江相連,橫貫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全境。河長813公里,流域面積比江蘇和浙江兩省加起來還要大。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3000~4000米。其上段河谷開闊,河槽寬而淺,河中沙洲櫛比,水流散漫。兩岸並非崇山峻嶺,而是相對平緩的山丘。過楚瑪爾河口後,兩岸山嶺才漸漸逼近河岸。左岸山嶺屬著名的巴顏喀拉山,翻過此山,便是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源頭。通天河下段,河道比較順直,河槽逐漸穩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勢洶涌,兩岸山勢增高,谷底海拔由上游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為典型的峽谷河流。
通天河左岸有然池曲、北麓河、楚瑪爾河、色吾曲和德曲等支流,右岸有莫曲、牙哥曲、科欠曲、聶恰曲、登艾龍曲和葉曲等支流。據觀測記錄,通天河在下游直門達附近的多年平均流量為385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122億立方米,其中水量的2/3以上來自曲麻萊色吾曲口以上,僅幹流就蘊藏著數百萬千瓦的水電資源。支流色吾曲與黃河源頭之間,以及與格爾木河東源之間,均只隔一相對高度較低的分水嶺。
通天河屬高寒氣候區,除高原東部邊緣外,大部地區風大,氣溫低,空氣稀薄,垂直差異很大,多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下段河谷地區,氣候比較溫和濕潤。新中國成立前,除放牧外,只能在小塊土地上種植青稞。新中國成立後,農業區面積擴大,作物品種也有增加,先後試種小麥、蔬菜和各類瓜果都獲得成功,產量也不斷提高。
通天河兩岸,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相當復雜,因此,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草原牧場,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畜牧區之一。
③ 央視節目《地理中國》去哪裡取景
11月23日,CCTV-10《地理中國》欄目組一行4人走進呀諾達景區取景拍攝,尋找這片雨林中的獨特景象和珍稀植被。欄目組此次以呀諾達雨林谷為主要拍攝地點,拍攝了大量原始雨林、珍稀植被、山海奇觀等素材。
④ 初2地理描中國長城。黃河。長江。
長城(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現代中國海爾電器、貝雅詩頓化妝品、聯想電腦、茅台酒一樣成為中國的象徵。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明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險長度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特殊關口的名稱---門]
在萬里長城上有許多關口。這些地方多以「關」、「口」命名。而在張家口的長城處,卻以「門」命名,謂之「大境門」。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它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黃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的動脈。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源頭,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點:河南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孟津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的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長江(the Yangtze River)(Changjiang),亞洲、中國第一長河,全長6,380公里;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尼羅河與亞馬遜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2001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測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兩位。測出長江長度6211.31公里。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幹流的衛星影像,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解析度達到30米。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計算機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這次研究,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多朝能)位置:東經94°30′44〃,北緯32°36′14〃,海拔5170米算起。當曲(由源頭至囊極巴隴)353.3公里、沱沱河343.8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賓以下2740.6公里,我們一般稱6300公里或6370千米。流域總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9600餘億立方米。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它源遠流長,孕育了華夏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
長江流域圖(帶政區)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2,000英里),由北至南966公里(600英里)余。發源於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3省區。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長江流域。
長江幹流所經省級行政區總共有11個,從西至東依次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其支流流域還包括甘肅、貴州、陝西、廣西、河南、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區。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在以前的荊州河段稱作荊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2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資源集中在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因為此處地勢陡然下降,起伏較大,導致此處水流湍急。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素有三峽大壩「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除此之外,還有葛州壩水電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⑤ 地理中國 有一期叫什麼門探秘
《地理中國》 20170811 夔門探秘(上)。
夔門(kuímén),又名瞿塘峽、瞿塘關,瞿塘峽之版西門。三峽西端入口權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故名。長江上游之水納於此門而入峽;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及50米,波濤洶涌,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夔門雄踞長江三峽之首,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8公里。在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中,它是最窄、距離最短的一個峽,瞿塘峽谷窄如走廊,兩岸崖陡似城垣,郭沫若過此發出「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的贊嘆。夔門由兩岸高山凌江夾峙,在巍峨壯麗的白帝城下,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夔門兩側的高山,南名「白鹽山」。
⑥ 誰知道通天河在哪
通天河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3000~4000米。其上段河谷開闊,河槽寬而淺,河中沙洲櫛比,水流散漫。兩岸並非崇山峻嶺,而是相對平緩的山丘。過楚瑪爾河口後,兩岸山嶺才漸漸逼近河岸。左岸山嶺屬著名的巴顏喀拉山,翻過此山,便是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源頭。通天河下段,河道比較順直,河槽逐漸穩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勢洶涌,兩岸山勢增高,谷底海拔由上游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為典型的峽谷河流。通天河左岸有然池曲、北麓河、楚瑪爾河、色吾曲和德曲等支流,右岸有莫曲、牙哥曲、科欠曲、聶恰曲、登艾龍曲和葉曲等支流。據觀測記錄,通天河在下游直門達附近的多年平均流量為385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122億立方米,其中水量的2/3以上來自曲麻萊色吾曲口以上,僅幹流就蘊藏著數百萬千瓦的水電資源。支流色吾曲與黃河源頭之間,以及與格爾木河東源之間,均只隔一相對高度較低的分水嶺。通天河屬高寒氣候區,除高原東部邊緣外,大部地區風大,氣溫低,空氣稀薄,垂直差異很大,多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下段河谷地區,氣候比較溫和濕潤。新中國成立前,除放牧外,只能在小塊土地上種植青稞。新中國成立後,農業區面積擴大,作物品種也有增加,先後試種小麥、蔬菜和各類瓜果都獲得成功,產量也不斷提高。通天河兩岸,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相當復雜,因此,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草原牧場,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畜牧區之一
⑦ 那個學過地理,幫幫忙 1東亞 2長沙 3中國 4亞洲 5湖南 排序: 理由:
排序:亞洲,東亞,中國,湖南,長沙 理由:亞洲分為東亞,西亞,南亞,北亞,中亞,中國位於東亞,湖南是中國的一個省份,長沙是湖南的都會城市。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⑧ 《地理中國》節目中出現過哪些地名
太行山 豐寧 嵩山 九寨溝 延慶 桂林 黃山
⑨ 通天河的介紹
1、通天河是中國境內的一條大河,主要流經青海地區。通天河的名聲,主要來源於《西遊記》,孫悟空大戰通天河。通天河上起囊極巴隴與長江正源當曲相接,下至玉樹藏族附近的巴塘河口同金沙江相連,橫貫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全境,河長813公里。中國其他地方,也有名叫通天河的河流。
2、通天河,古稱「氂牛河」,位於萬里長江源頭,因輯入《西遊記》而名聞天下。從江源到江口,中間分許多河段,每段都有它自己的名字。沱沱河與當曲在沱沱河大橋下游60公里囊極巴隴地區匯合後稱為通天河。
通天河是長江上游中的一段,它上起囊極巴隴與長江正源當曲相接,下至玉樹藏族附近的巴塘河口同金沙江相連,橫貫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全境,河長813公里。
3、通天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秦嶺南麓鳳縣境內,距寶雞市90公里,距鳳縣縣城41公里,距寶漢公路31公里。公園面積5235公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738.7米(透馬駒),最低海拔1580米(西河廟),森林覆蓋率達98.6%。
一月平均氣溫1.1℃,極端最低氣溫-16。5℃,七八月平均氣溫22.7℃,最高氣溫37.3℃。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生態環境良好。
4、公園目前有西河廟、高山石林、蓮花山三大景區,50多個景點。公園內森林植物1800多種,有玉蘭、天目瓊花、杜鵑、冷杉、雲杉、剌柏等,特別是珍貴樹種雲杉,全世界共有42種,通天河就有27種之多。
野生動物有獸類85種,鳥類237種(含亞種為263種),兩棲爬行類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有藏羚、野氂牛、雪豹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種引。
⑩ 西遊記上說通天河八百里寬,通天河實際到底有多寬,真的有八百里寬嗎
通天河的實際寬度100-200米。《西遊記》里那是誇張的寫法。
通天河,長江源頭幹流河段。位於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自長江正源當曲、西源沱沱河匯合點的治多縣西部的囊極巴隴起,流經青海省治多縣、曲麻萊縣、稱多縣、玉樹市4縣市,至青海省玉樹州的玉樹市區結古鎮西巴塘河口為止,以下始稱金沙江。
通天河自囊極巴隴算起,河長828公里;自源頭算起,幹流河長為1174公里,流域面積總計約14萬平方公里。天然落差940米,平均流量每秒400立方米,年總徑流量約130億立方米,含沙量每立方米0.74克,河水清澈,水質優良,幹流水力理論蘊藏量近300萬千瓦。
傳說,《西遊記》中著名的過渡曬經的章節就發生在這里。
通天河水系呈樹枝狀分布,南岸支流水量較北岸支流為豐。通天河流域屬高寒氣候區,除高原東部邊緣外,大部地區風大,氣溫低,空氣稀薄,垂直差異很大,多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下段河谷地區,氣候比較溫和濕潤。通天河兩岸,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相當復雜,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草原牧場,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畜牧區之一。新中國成立前,除放牧外,只能在小塊土地上種植青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區面積擴大,作物品種也有增加,先後試種小麥、蔬菜和各類瓜果都獲得成功,產量也不斷提高。通天河沿岸盛產沙金,河湖中魚類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