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約瑟說的中國地理史上最早出現的

約瑟說的中國地理史上最早出現的

發布時間: 2021-02-22 18:12:19

⑴ 真、草、隸、篆中,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是()

篆書
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
滿意請採納

⑵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國家距今已有多少年了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建立於約公元前2070年 距離2012年已經有4082年的歷史

⑶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尚書 ·回 禹貢》。

《尚書 · 禹貢》,開宗答明義:「禹別九州,隨山濬(浚)川,任土作貢。」就是說大禹在調查了中國的九州大地的國土資源以後,分割了九州的地界,劃分了土壤等級,依土地肥瘠制定貢獻田賦等級的辦法,所以稱作《禹貢》。《禹貢》全文約1200字,由「九州」、「導山」、「導水」和「五服」4部分組成,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全部性區域志。

: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⑷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人類

巫山人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發掘出一段帶有2顆臼齒的殘破直立人左側下頜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跡的骨片。1986年又發掘出3枚門齒和一段帶有2個牙齒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國乳齒象、先東方劍齒象、劍齒虎、雙角犀、小種大熊貓等116種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動物化石。經學者研究,龍骨坡遺址出土的遺物代表了一種直立人的新亞種,後被定名為「直立人巫山亞種」(Home erectus wushanensis),一般稱之為「巫山人」,距今約201~204萬年。「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和三峽河谷的發育史,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在中華大地的版圖上,何處能尋找到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我國80年代末期有關巫山人遺址的重大發現,曾一度轟動世界。神秘的巫山人是不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直立人?一直成為國際學術界關注的謎。經過國內外有關學者多年來的研究,最近證實,在「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的巫峽中發掘出的古人類化石,意味著巫山人確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直立人。 但是,由於化石材料的缺失,巫山人是人是猿尚有巨大的爭議,著名古生物學家吳新智就不同意其為人類的說法,國際古生物學界對巫山人也基本上持否定的態度。此次出土的大量有清楚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以及大量的古人類生活遺跡可以進一步考證出,200多萬年前,「巫山人」已經產生了文化,而文化是區別「是人還是猿」的重要標准。所以,「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比雲南元謀人還早30萬年。

⑸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被李約瑟稱之為來中國歷史上源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5)約瑟說的中國地理史上最早出現的擴展閱讀: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

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和近人顧頡剛的《〈禹貢〉注釋》最為重要。

⑹ 問: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天圓地方說」是誰提出來的

最早的關於天圓地方的蓋天說記錄出現在《大戴禮.曾子天圓》,孔子的弟子曾子對於大地的正正方方形狀也有過困惑,當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
曾子曰: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禮.曾子天圓》)
但這只是文獻記載的而已,在這個記錄之前,蓋天說已經廣泛流行了。有人認為,良渚文化時期的代表器物「玉琮」就是蓋天說的一種象徵,「琮」的形制是外方內圓。
我個人認為,如果說「琮」代表蓋天說,那麼其形制應該是外圓內方。因此琮的出現,至多隻能說明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具有了陰陽、天地之分的概念,並不能證明已經出現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
關於宇宙結構的學說,漢代出現了渾天說與蓋天說的爭論。在秦漢之前,蓋天說比較盛行。自古以來,人們看見蒼天籠罩著大地,產生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而春秋時的曾參就曾提出疑問:「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①後來蓋天說又認為天不與地相接,而像圓頂涼亭那樣由八根柱子支撐著。詩人屈原曾問道:「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公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周髀算經》中提出「天象蓋笠、地法復盤」的新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蓋,二者都是圓拱形,中間相距八萬里,日月星辰隨天蓋旋轉,近見遠不見,形成了晝夜四季變化。
漢代,另一種學說渾天說興起,認為「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以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為代表的渾天派提出天是一個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時著不見是因為它們隨天球轉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繞軸轉一圈就是一晝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見天上的星星轉了一周天。這種看法成功地解釋了晝夜的交替、天體的東升西落和其他許多問題。同渾天說一致的渾儀又能很准確地測定天體位置,渾象能演示天象的變化,這一切對歷法的推算既有用又方便,所以渾天說得到很快的發展並為大多數人們所接受,成為我國天文學思想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體系,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學體系進入我國才開始改變。

⑺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是《尚書·來禹貢》,自這是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全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並對每區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

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7)約瑟說的中國地理史上最早出現的擴展閱讀

《禹貢》根據土壤的顏色和性狀,將九州的土壤分為白壤、黑墳、赤埴墳、塗泥、青黎、黃壤、白墳、墳壚等類別,這是有一定分類價值的。

《禹貢》中專論山嶽和河流的"導山"與"導水"兩部分內容,是純粹地理的內容,它們開創了中國關於區域地形的分部門研究的範例。"導"字被認為是"治理"的意思,以與禹治水的史跡相聯系。

⑻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是在什麼地方

地理(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自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⑼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地理考察著作的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是中國第一篇回區域地理著作。是答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

這本書一共只有1193個字,但是在這本書裡面卻根據當時的自然地理山脈、河流為主要的標志,將國家分為了不同的9個區,並且對於這9個區中的每一個地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以及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做了簡要的記錄。關於這本書的作者有傳說是禹所做,但是實際的作者卻並沒有詳細的記錄。在該書中對於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區域沿岸的江河流域以及山脈記錄是比較詳細的,而其他河流的記錄比較粗略。

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

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

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述。

⑽ 問: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天圓地方說」是誰提出來的

最早的關於天圓地方的蓋天說記錄出現在《大戴禮.曾子天圓》,孔子的弟子曾子對於大地的正正方方形狀也有過困惑,當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 曾子曰: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禮.曾子天圓》)
但這只是文獻記載的而已,在這個記錄之前,蓋天說已經廣泛流行了。有人認為,良渚文化時期的代表器物「玉琮」就是蓋天說的一種象徵,「琮」的形制是外方內圓。
我個人認為,如果說「琮」代表蓋天說,那麼其形制應該是外圓內方。因此琮的出現,至多隻能說明良渚文化時期人們具有了陰陽、天地之分的概念,並不能證明已經出現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

關於宇宙結構的學說,漢代出現了渾天說與蓋天說的爭論。在秦漢之前,蓋天說比較盛行。自古以來,人們看見蒼天籠罩著大地,產生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而春秋時的曾參就曾提出疑問:「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①後來蓋天說又認為天不與地相接,而像圓頂涼亭那樣由八根柱子支撐著。詩人屈原曾問道:「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公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周髀算經》中提出「天象蓋笠、地法復盤」的新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蓋,二者都是圓拱形,中間相距八萬里,日月星辰隨天蓋旋轉,近見遠不見,形成了晝夜四季變化。
漢代,另一種學說渾天說興起,認為「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以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為代表的渾天派提出天是一個整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日月星辰有時著不見是因為它們隨天球轉到地下面去了,天球繞軸轉一圈就是一晝夜,地面上的人就看見天上的星星轉了一周天。這種看法成功地解釋了晝夜的交替、天體的東升西落和其他許多問題。同渾天說一致的渾儀又能很准確地測定天體位置,渾象能演示天象的變化,這一切對歷法的推算既有用又方便,所以渾天說得到很快的發展並為大多數人們所接受,成為我國天文學思想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體系,直到明末西方天文學體系進入我國才開始改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