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國地理特點
高中地理河流水系特徵與水文特徵的區別是怎樣的?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結構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難看出,水系特徵和地形關系較為密切,正如中國一句古話所說的:「水往低處流。」正是在這個總的基本原則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發達。
高中地理河流水系特徵指河流的源地、流向、河流長度、水系歸屬和水系形態(如樹枝狀、扇形等)、流域概況(面積、水力資源等)、河道寬窄曲直、河網密度(支流的發育程度)等。即向、系、積、道、度(支流的發育程度)。
高中地理河流水文即水情,是指河水結構、變化等,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水溫和冰期、含沙量等。影響河流水文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補給,即水源。而水源補給,對大多數河流來說主要是雨水補給。因此河流的水文和河流流經地的氣候關系密切。冰期,包括凌汛當然也和氣候有關。河水含沙量,由河流流經地區地表結構決定,如黃河中游地區,地表結構簡單,由極易遭受流水侵蝕的黃土組成,且地面植被很少,從而造成黃河含沙量大的特點。
高中地理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節變化、含沙量、流速、有無結冰期,即量、季、冰、沙。
高中地理外流河的水文特徵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方面,影響河流水文特徵的因素主要是氣候因素,對應如下:
高中地理外流河水交特徵及原因:
1、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節變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取決於河流補給類型,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降水特點決定;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氣溫特點決定。
2、汛期長短
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河流汛期長。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河流汛期短。
3、含沙量大小
由植被覆蓋情況和土質狀況決定的。植被覆蓋差,土質疏鬆,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4、有無結冰期
由流域內最低氣溫決定的。月均溫在0℃以下河流結冰,0℃以上無結冰期
5、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決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緩慢。
6、水能蘊藏量
由流域內的地形、氣候特徵等決定。
❷ 誰能幫我總結高中地理中國地理部分知識點中國地理部
一、中國的疆域:
1、我國位置的優越性:
半球劃分:東半球、北半球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
經緯位置: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熱帶,沒有寒帶。最東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最西端帕米爾高原,最南端南沙群島曾母暗沙,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
2、我國國土遼闊:
陸地國土: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鄰國14個。
海洋國土:瀕臨的海洋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主要島嶼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
南海諸島。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渤海附近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南海魚類產量和油氣產量均是最大的。
二、中國的行政區劃
行政區: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各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行政中心
三、中國的人口
人口: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基本國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沖為界,東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四、中國的民族
民族: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數最多。人口在500萬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數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一些少數民族風情: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族的潑水節、孔雀舞;藏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族的長鼓舞等。
三、中國的地形地勢
南北向:京哈線、京九線、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青藏線。
東西向:京包線—包蘭線、隴海—蘭新線(第二條亞歐大陸橋中國段)、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襄渝線。
主要鐵路樞紐:北京、鄭州(京廣、隴海)、武漢(京廣、襄渝、長江水運)、南昌(京九、浙贛)、徐州(京滬、隴海)、蘭州(隴海、包蘭、蘭新)、寶雞(寶成、隴海)、株洲(京廣、浙贛、湘黔)
選擇交通方式要考慮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如速度、運費、運輸量等,還要考慮出行目的、貨物性質數量以及運輸距離等因素
❸ 高中地理,中國各種氣候類型的特徵。
我國分布著來世界上最大源的溫帶季風區,秦嶺淮河以北是溫帶季風氣候,以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這是第三階梯的氣候分布;
第二階梯中,西部的新疆、寧夏、內蒙古、青海、甘肅等多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面積廣大的高原山地氣候,主要在分布青藏高原。
我們注意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圖,會發現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西側的尼泊爾等國的高山區相連,形成一個類似鹿一般的圖形,而鹿身子就在青藏高原。
說到什麼對中國氣候的影響最大,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東部季風區是什麼造成的。答案: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❹ 高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整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圖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
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關系
太陽系概況。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太陽能量的來源-
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3J地球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軸。兩極。赤道。經線。本初子午線。經度。赤道。緯線。緯度。經緯網及其意義。
東、西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度的劃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時區的劃分。日界線。國際標准時間。北京時間。區時的應用。
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形成。
(4)宇宙探測
宇宙探測的意義。宇宙探測的現狀。
2.大氣
(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大氣的組成。
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的運動
大氣的受熱過程。
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
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
(3)大氣降水
降水的時間變化。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氣、氣候與人類
鋒面、低壓、高壓、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風、暴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禦
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柱狀圖等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
洋流。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海洋開發
海洋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
海洋空間的重要性、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
中國鄰近海域,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主要鹽場。
(3)海洋環境保護
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4.陸地
(1)陸地的組成要素和地殼變動
主要造岩礦物。三大類岩石。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自然界的水循環及其意義。
生物在陸地環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陸地環境中的作用。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域分異規律。
(3)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
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問題。
中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特點。
主要地質災害及其防禦。
5.地圖
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圖例、注記。
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
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
世界糧食問題。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
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市。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
(2)工業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
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
中國主要工業基地和工業中心。
2.人口與環境
(1)人口的再生產
影響人口的增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市。
中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中國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數量與環境
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
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狀況。
環境承載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數量的意義。
(3)人口素質與環境
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4)人口遷移與環境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鄉村、城市的起源及發展。
(2)城市的區位
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進程。
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
(4)城市地域結構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
城市的合理規劃。
4.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服務業等)及作用。
(2)交通運輸和通信
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線、鐵路樞紐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網路。
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路的作用。
(3)商業貿易
商業中心的區位因素。商業網點的布局,
中國主要商業中心,主要進出口商品.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
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系及特點。
5.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
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6.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
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
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
中國的旅遊資源。
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旅遊活動的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7.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沖突。
(2)世界經濟地理格局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
(3)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
8.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產生。
環境問題的防治。
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2)可持續發展
人地關系的演變。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況
(1)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國家
世界主要人種的分布。
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世界地理分區
東亞、東南亞、南來、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
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
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第四部分 中國地理
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劃、
2.中國的民族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3.中國的地形
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
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4.中國的氣候
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氣候的主要特徵。
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徵。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長江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黃河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組成和水文特徵;紅水河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京杭運河概況。
6.中國的區域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的空間位置和基本特徵
東部季風區內部的差異;
中國自然區域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7.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
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
主要城市。
8.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
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
主要城市。
9.西北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氣候、地形特徵。農、牧業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礦產地。
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
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
能源和礦產資源。
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地理位置和范圍。
經濟發展的特點。
台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
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及流域綜合治理。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山區開發面臨的問題及綜合開發途徑。
農業低產區存在的原因及綜合治理。
商品農業發展的條件、問題及發展趨勢。
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
海島、海域開發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環境保護
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城市新區發展的模式。
❺ 高中地理(中國地理)
「巴山夜雨」的諺語,就是因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如四川盆地西部的峨嵋山,平均1年中夜雨67%,春季夜雨69%。四川盆地夜雨多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盆地內空氣潮濕,天空多雲。雲層遮擋了部分太陽輻射,白天雲下氣溫不易升高,對流不易發展。夜間雲層能夠吸收來自地面輻射的熱量,再以回輻射的方式,把熱量輸送給地面。所以雲層對地面有相當地保暖作用,使夜間雲下氣溫不致過低。可是雲層本身善於輻射散熱,其上層由於輻射散熱,溫度降低很快,這就形成雲層上冷下暖的特徵。於是上下空氣就發生對流,雲層發展,出現降雨現象。四川盆地的夜雨,在冷暖空氣交鋒頻繁的春季最多,出現夜雨的幾率較夏季高23%。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可見這里的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四川盆地氣候特點是:冬暖夏熱春來早,雲霧陰天多,日照晴天少,無霜期長,對植物生長發育有利。這是因為四川盆地四面有高山阻擋北方寒流的侵襲。四川盆地霜、雪少見,例如重慶無霜期長達331天,平均每年只有9天輕霜。相比之下,我國東部地區跟重慶同緯度的浙江金華,無霜期只有261-274天。四川盆地七月份平均氣溫一般都在26-28度,悶熱潮濕。這里春天來得很早,通常在二月中旬就春到人間,花開四野,比江南要早一個月。四川盆地雨量充足,年雨量在100O毫米左右,個別地方可以達到20O0毫米。雨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陰天多,全年陰天日數一般都在2O0天左右。四川盆地水熱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所以亞熱帶植物到處可見,物產富饒。 望採納 謝謝
❻ 中國地理特點
我國南起北緯4度,北至北緯53度,跨越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五個溫度帶.地形西高東低,地質形式多變。
❼ 高中區域地理的中國地理部分的知識點
【高考區域地理24個出題點】
1. 歐洲地形的基本特徵
以平原為主,地勢起伏不大,冰川地形廣布,山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2.影響中歐平原(波德平原)、東歐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及其表現
地質時期的冰川侵蝕。平原呈波狀起伏
3.歐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歐洲多為平原,且山脈走向為東西向;海岸破碎,多伸入內陸的海灣;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進入內地形成海洋性氣候
4.歐洲氣候的主要特徵及成因
溫和濕潤,海洋性特徵明顯;自西向東由海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
①歐洲地形低平、山脈多東西走向;西臨大西洋,且多伸入大陸的海灣,在西風作用下,濕潤氣流容易伸入內地,降水較多;
②大部分地區位於溫帶緯度范圍內,且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氣候溫和濕潤;
③常年盛行西風,從大西洋帶來的水汽自西向東減少。
5.比較分析英國本島東西兩側農業地域類型的差異及形成原因
西側乳畜業發達,為西風迎風坡,降水多,日照較少,且緯度高,熱量不足,只適合多汁牧草長的生長;東側發展種植業,為背風區,降水稍少,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期較長,能夠滿足種植業對光熱的需求
6.英國是世界上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分析其發展條件
①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航海業發達;
②煤、鐵、石油等工業原料豐富,開發早;
③侵佔殖民地,掠奪資源,佔領市場,工業積累早,資本雄厚
7.法國的地勢特徵
東南高,西北低;東南以山地和高原為主,西北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8.分析巴黎盆地做為重要農業區的區位因素(法國成為糧食出口國的區位條件)
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比較平坦,耕地面積廣;氣候溫和濕潤;土壤較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政府鼓勵農業發展的政策;交通便利、科技發達;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為農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9.注入地中海的羅訥河是法國水力資源豐富的河流,其上建有無數低壩,分析低壩的好處
農田淹沒少,移民減少甚至不需要移民;船隻過閘時間短,過閘用水也少;對生態和景觀的影響小;潰壩等造成的威脅小
10.德國地勢特徵
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布;南部為高原和山地,中部為丘陵和中、低山,北部為平原
11.萊茵河是歐洲最重要的航運河流,分析其航運價值大的原因
①大部分在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水量豐富,水量大,全年可通航;
②所流經地區大部分地勢低平,水量平穩;
③氣候溫和,無結冰期;
④干支流流經國家多,且都是經濟發達國家,航運需求量大;
⑤河口處為著名港口鹿特丹,又與多瑙河等河流有運河相通,航運價值高)
12.試比較德國南北農業發展的差異和形成原因
北部地勢平坦,但氣候夏季溫涼,冬季陰冷,土壤較為貧瘠,只生長牧草,主要發展畜牧業;南部的高原和山地主要為森林和牧場,南部的河谷地帶,土壤肥沃,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主要發展種植業
13.分析德國魯爾區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豐富的煤碳資源、附近有豐富的鐵礦區(法國洛林)、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充足的水源、雄厚的技術力量、廣闊的市場
14.分析義大利新興工業的特點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佔主導地位;生產過程分散,多實行家庭承包;資本集中程度低;工業多分散在小城鎮,成為「分散型工業化」
15.義大利中小企業發展的條件
廉價勞動力豐富;20世紀70年代世界原料和能源漲價,大企業和重工業發展利潤小;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國家政策的引導與支持,經濟高度開放
16.「陽光·海難」是西班牙在西歐旅遊宣傳的主題,從地理角度分析這現象的成因
西班牙大部分處於地中海氣候區,夏季少雨,晴天多,陽光充足;海域水靜浪小,海灘廣布,適合海浴;西歐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多雨,陽光不足,不適合海浴,對陽光和沙灘有強烈的嚮往;西班牙投其所好,做此宣傳
17.冰島是世界上大氣質量最好的國家之一,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上分析其成因
冰島處於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的張裂處,地熱資源極其豐富,減少了石化燃料的使用;該國經濟結構以旅遊、金融等為主,幾乎沒有重工業的發展,降低了廢氣的排放量
18.俄羅斯瀕臨三大洋,但海運並不發達,分析成因
除摩爾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終年不凍外,大多數海港因緯度高都有較長的封凍期;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海沿岸港口與外洋聯系,都必須經過別國的海域;國內工業與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決定鐵路運輸比海運的成本要低,距離也更近
19.俄羅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眾多,但下游的農業卻不夠發達,分析原因
大河下游緯度較高,熱量不足;氣候濕冷,土壤較貧瘠
20.俄羅斯大河(自南向北流向)眾多,但航運能力較弱,分析原因
所處緯度較高,河流結冰期長;地形起伏較大,流速快,開發航運難度大;河流自南向北流,且緯度多,常有凌汛發生;大河所處地域,人口少,遠離經濟中心,開發價值不大
21.分析俄羅斯西西伯利亞沼澤的形成成因
①所處緯度位置高,氣溫低,蒸發微弱;
②地下有較厚的凍土層,地表水不易下滲;
③河流眾多,地表不分充足;
④地勢低窪,不易向外排水,長期積水形成沼澤
22.俄羅斯大河眾多,但只有伏爾加河下游形成農業區,分析其自然區位條件
緯度相對較低,熱量充足;位於沖積平原和裏海沿岸平原,地形平坦;耕地面積廣,且土壤較為肥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23.俄羅斯鄉村居民多用圓木建築居所,分析這一現象形成的地理原因
俄羅斯地處高緯度,冬季漫長寒冷,木屋可有效隔冷;古代鄉村居民多以游牧業為主,木屋便於拆卸;俄羅斯森林資源豐富,可就地取采
24.分析俄羅斯與中國的能源合作可能存在的障礙
俄羅斯的能源外交戰略使兩國能源合作面臨嚴峻的挑戰;世界各國對能源的爭奪使中俄能源合作面臨激烈的競爭;俄羅斯的政策環境、經營環境和社會治安環境也阻礙著中國對俄能源投資的積極性
❽ 高中中國地理
區域地理評價,應該學會舉一反三,你試圖用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去解決,回自己會很累答,能耐心給你備足學才的老師其實是對你不負責任的。痴哥不了解現行高中地理教科書在區域地理設計編排的情況,但我相信是有足夠的區域案例的。
-------------區域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在區位分析中沒有必要面面俱到,要注意抓住它的突出特點和特別優勢評價之。要學會對地理區域進行分類整合:邊疆省區是一類,沿海省區是一類,內陸省區也是一類,南方省區和北方省區,高原省區和平原省區,農業省區和工業省區(市)也可以分類對比,在比較中發現特點不同,在分類中找到共性相似。痴哥相信你:不再需要別人給你編一本沒意義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