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古代地理位置與現在的對比

中國古代地理位置與現在的對比

發布時間: 2021-02-22 12:15:43

❶ 古代的方位和現在的有什麼不同

在上古時代,古人把天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分別以青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一種龜形之神)為名。實際上是把天空分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
東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狀如龍,所以稱東宮為青龍或蒼龍;
西方七星奎、婁、胃、昂、畢、角、參形狀如虎,稱西宮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稱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虛、危、室、壁,其形如龜,稱玄武。
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成為鎮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惡、調陰陽。四神之中,青龍與白虎因為體相勇武,主要地被人們當作鎮邪的神靈,其形象多出現在宮闕、殿門、城門或墓葬建築及其器物上,在最後一種場合里,龍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鎮懾邪魔,保衛墓主的靈魂安寧。

「四神」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為劃分天區,制定歷法,提供了比較科學的參照。到了後來,隨著陰陽五行學說的流行,四神「鎮四方,避不祥」的守護神職能更為人們所重視,並被賦予了更高的神性。二十八宿也成了崇祀的對象。秦漢時期四神與春、夏、秋、冬四季,青、白、赤、黑四色相配,已被當時文獻如《淮南子》、《史記》等書所系統記載,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思想體系。
另外,漢代還流行八卦四靈紋銅鏡,上面鑄有「四神」和「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等銘文,這也有宗教含義:即鏡中反映的是人的形象,靈魂附之,故以四神保護,避免邪魔侵害。

❷ 我想要了解中國的一些古地名和今天的地名的對比,誰能幫幫我嗎

有幾個途徑:
1,看二十四史各史書的地理志。這個辦法最好,但費力。
2,看各個出版社的《中國歷史地圖》之類的書,但你會發現,在某些地方,不同的書表明的不同。例如秦朝的象郡所在地。

❸ 中國古代各個諸侯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哪兒

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夏朝都城幾經變更,傳說,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具體位置不明確。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還有商朝早期的都城「毫」一直有爭論,影響較大的說法一種說在今天的鄭州,還有一種說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師縣。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東漢(公元25年—220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吳的都城在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公元265年—316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南朝經歷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公元 493 年,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東魏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北齊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都城在大興,今陝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梁、漢、周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陽。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 遼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名義上的都城在上京臨潢府,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的都城在興慶府,在今天的寧夏銀川。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最初的都城在上京會寧府,在黑龍江的阿城。中期遷都中都,在今天的北京。晚期遷都南京,在現代的河南開封。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都城在應天,今江蘇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求採納

❹ 古代東周現在中國地理位置

主要是如今長江中下游的華中、華東地區以及華北地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周圍的一些小國,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七國在當下的分布分別是:齊國,首都臨淄,在山東東北、河北的一部分;楚國,首都鄢郢,在湖北荊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後發展至江蘇、重慶、廣西等地;燕國,首都薊,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韓國,首都新鄭, 在今河南新鄭河南、山西一部分;魏國,首都大梁, 在今河南開封陝西、河南一帶,極盛時地跨陝、豫、冀、晉、魯、宛六省;趙國,首都邯鄲, 在河北邯鄲山西、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秦國,首都咸陽, 在陝西咸陽陝西、甘肅,後發展至四川、重慶一帶。

❺ 中國古代分為的九州分別是現在的哪些地方,具體位置在哪

相傳大禹治水後把中國大地劃分為九州,並以九州為素材打造了九鼎,以此來象徵著中華大地。很多人就好奇了,古代所謂的九州分別指的是哪幾個州呢?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梁州包括重慶、成都、雲南和西藏等地。最後一個就是雍州,雍州是主要為位置是西北方,歷史上關於這里的記載比較少,不過這里的荒漠、沙場倒是引起了眾多文人騷客寫詩的素材,這里也是邊疆之地,有不少的將領也嚮往這里的沙場,肆意人生。

❻ 中國古代的地圖和現代地圖相比,形狀有何變化

地圖對於我們來說很重要,如果一個人方向感不好的話,肯定要拿著地圖的。不然的話根本找不到地方。現在我們的地圖都是那種印刷型的,一印刷可以有一大批的地圖出現,古人的地圖和我們現在的地圖形狀是相似的,但是古人的地圖都是手繪出來的,畢竟那個時候條件有限。

縱觀一下,我們現在繪制地圖簡單多了,可以利用高科技精準的實現。但是古人是做不到的,必須要用腳步去丈量,古人這種不辭辛勞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❼ 中國古代南北城市的差異

說起來南北方差異,人們都會覺得南方是小家碧玉,北方是潑辣妹子,南方人吃甜酸,北方人吃辣,南方人溫婉如水,北方人直爽豪邁。南北方因為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的差異也同樣影響了南北方的人的性格,建築的風格,飲食的趨向,歌曲的韻味……
記得葉聖陶的《蘇州園林》中描述過這樣一段:「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條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 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覽者攀 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盡顯了獨特的南方建築的清秀,而北方建築中首推的「故宮建築群」的雄偉,其實磅礴也是動人心魄的,有文說:「從而形成了以南北縱向排列為主的龐大的建築群。居於中軸線上的建築,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庄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至於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復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檐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徵。從北京故宮的裝飾藝術來看,最引人注目的是色彩的運用。如北京故宮主要建築的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的柱子與門窗、檐下處於陰影部位的青綠色略點金的建築彩畫,在白色台基的襯托下,使建築物各部分輪廓更加鮮明,從而使建築物更加富麗堂皇。在建築上使用這些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這在世界建築史上也不多見。」南北方在建築上風格明顯,各成系統。
一提起南方建築,許多人立刻就聯想到那小橋流水的美麗畫面。江南的一些舊式的保留著原始氣味的小鎮,大都是一條小河流過,兩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順的馬頭牆,青灰瓦,安安靜靜的。一般的民居都是從門口進去,便是一個天井,旁邊有一個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往前便是一個廚房,很大,連餐廳都包括在內了,向左一轉,便是一個木樓梯,走上樓去,那裡有幾間卧室。從樓上可以俯視樓下的天井,由青石板鋪就,那裡在夏天時可謂是花團錦簇,到冬天則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當然,這只是一個模式,各家會根據自家的特點來把設計房屋。
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形似馬頭,南方建築多粉牆黛瓦,顏色淡雅。
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水從門前屋後流過,水也是一種景緻。有錢人家喜歡住房連著花園,這就是園林,南方園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盤,卻能營造出仙境。其中無非是游廊,漏窗,卻能營造出對景,借景等名堂。
北方地大廣袤,山河壯美,人口相對稀疏,故聚落選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數屬於平原型的構成。地段的寬松和合地形的平整為村落和宅院的規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條件,同一地區的鄉土建築形式分外統一,加上氣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氣候越寒冷用地越寬松,這種離散式的程度愈明顯。不難看出,毗連型的構成是在宅第上滿鋪成片的房屋,中庭和邊角留出一口尺度不大的、供通風採光的天井,結合不規則的地段因地制宜組合成靈活多變的空間和錯落有致的外觀。而離散型的布局,使各棟單體建築相對獨立,呈現一進進規則的庭院和一棟棟定型的宅屋。宅院的臨街立面也很朴實,通常顯現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牆或倒座房的後檐牆,全靠大門和門樓不同規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飾,以取得宅舍不同風採的門面。
北方地區也並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廣闊的黃土地帶,。溝壑縱橫,地形變化萬千。分布在這里的窯洞群落依山沿溝,層層疊疊,自由參差的高低起伏。由於窯洞自身不顯建築的體量,他們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黃土大地,統一在黃土質感和黃土色彩之中。這里的高低起伏帶來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輕疊靈巧,仍然是北方風韻的古樸粗獷。
在建築體型上,建築空間被厚重的實體所枷鎖,並受到構架性能和採暖設施的牽制,導致建築單體體量規整,體態敦厚。
那南北方生物建築風格又明顯區別在哪兒呢?
首先,北方的建築強調的是陽光,而南方建築強調更多的是通風。雖然這兩個字眼看似寬泛,但它卻影響了建築的體型設計、門窗設計和院落設計。對陽光的利用、對通風條件的改善,都會影響到一系列平面圖、剖面圖、立體圖的設計。北方強調陽光,正因為陽光是它的優勢所在。對比南方,以兩個地方為例,一個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都有梅雨季節,非常潮濕,居住不是很舒服;另一個是廣東,陽光又過於強烈。所以說,北方的陽光,從生活的角度來講,能提供更高的舒適度,同時,又能塑造出一個建築的陰影、輪廓,也即建築學上常說的「陽光是真正刻畫建築特色的把式」;南方強調通風,主要通過大量的半室外空間解決。
其次,北方建築的造型與立面設計,強調厚重、朴實,包括用材上,盡量選擇一些以磚、石為主的材料;而南方強調的是清新通透,所以,立面多為淺色,材料的選擇上用得多是塗料、木結構、仿木結構、鋼結構等。
再次,在綠化植被方面,北方的庭院設計可以強調其四季變化的特點,這是南方做不到的,因為北方有很多具有鮮明季節特色的植物,如喬木、灌木等,一年四季,紅、綠、黃,色彩變化很豐富;而南方,更多強調水的特點,如湖面、小溪、小河、甚至點狀的池塘,同時,在綠化方面,多用花卉來體現其的綠化植被的特色。
最後,在建築細部,北方在強調閣樓的同時也可以強調地下室。閣樓可以根據各種造型利用更多的空間,同時,由於北方氣候比較乾燥,所以,地下室也利於使用;而南方在這兩個方面稍微處於劣勢。因為,南方的閣樓在夏天,日曬相當嚴重,所以,本身的使用是其次,其主要作用在於,為閣樓下面那層空間提供隔熱。所以,雖然需要閣樓,但主要不是為了使用,而用來隔熱。同時,它的地下室也比較少,原因是氣候比較潮,而地下室防潮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如果說綠化植被方面南方建築稍占上風的話,那麼,就建築細部而言,北方建築理應稍占上風。
就如南方的吊腳樓、騎樓,北方的四合院、胡同,代表著中國傳統地域文化的建築物們長久的保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區別與南北方建築的風格都蘊含中濃重的中國特色,就是應了這份特色成就了中國富有南北方地域特色的建築。

中國近現代出現的別墅項目,在民國以前,多以傳統民居為主。從目前保留下來的民居看,富人住的房子,大多都是精品,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又體現了強烈的地域特色。但是,在鴉片戰爭前後,即在很多地方變成殖民地以後,殖民文化帶來的歐美原版別墅建築的植入,曾經一度改變了中國別墅的類型,並且逐漸成為有錢人住宅形式的主流。傳統的民居逐漸被淘汰,留下來的大多是文物,很少再有達官貴人喜歡傳統意義的民居。

從建築文化上講,中國傳統民居的沒落不代表中國的建築文化就落後於國外,但卻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所謂強勢的經濟必然帶來強勢的文化滲透,在現有經濟條件下,很多人覺得照搬過來的別墅,未必是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但是它能帶來一種滿足感、成就感和財富的表達感。由此,西洋式,東洋式的別墅建築,在很長一段時期成為我國別墅的代名詞,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其實,別墅本身的風格不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它只是一個外在表現,但它所帶來的巨大問題是,這種引進來的建築風格是否真正適合我國的地域特點?它對氣候、對環境、對陽光,是不是有那麼強的適應能力?比如,西班牙風格的別墅是來源於地中海,而地中海屬典型的海洋氣候,四季都比較濕潤,但是在中國,從廣東到哈爾濱可能都有這樣的別墅存在。再比如,同樣一個北歐的建築,本來適應在寒冷地區,但它可能會出現在中國上海。所以,這就引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即南北方別墅的個性化特色,究竟應該怎麼體現?

影響別墅居住品質或形象的幾大因素第一是技術。這個技術只跟歷史、經濟有關,跟區域沒有關系,即使技術水平再高,也是哪個地區都可以運用的,跟南方、北方沒有關系。

第二是室內空間。這跟人的居住習慣、生活方式有關,這方面的要求也不會體現在南北方的差距上。廳、房、卧室、衛生間、廚房等,應該有什麼樣的配比關系就有什麼的空間關系,與地域無關,不是南方人就喜歡小廳,北方人就喜歡大廳。

第三是半室外空間。通常指有頂但沒有牆的空間,包括雨棚、敞廊、迴廊、敞廳。半室外空間就可以體現出南北方的差異。在北方地區,由於氣候寒冷,所以,別墅的半室外空間就非常少;而南方就更能凸顯其半室外空間的優勢,如可以做出各式各樣具有不同空間體驗的半室外空間,而且往往這個半室外空間能成為別墅一個亮點、賣點。

第四是純室外空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附著於建築主體上的室外空間,包括常見的露台、陽台;另一部分是室外庭院。露台,陽台對於南北方來講,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應該說旗鼓相當,北方冬天不好用,南方夏天不好用;而室外庭院部分,從常理上講,南方四季如畫,紅花綠樹,而北方四季分明加上北方水資源的缺乏,造成現在南、北方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不平衡,所以,通常意義上講,北方的庭院不如南方的庭院。因為,北方本來不缺喬木,灌木等,而由於現在多是不毛之地了,很難在短時間內成形;而南方,本來環境就好,加之水分充足,所以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把綠化做好,哪怕是新建的小區,通過移植,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社區的整體綠化。

別墅的南北方差異的主要體現首先,北方的別墅強調的是陽光,而南方別墅強調更多的是通風。雖然這兩個字眼看似寬泛,但它卻影響了建築的體型設計、門窗設計和院落設計。對陽光的利用、對通風條件的改善,都會影響到一系列平面圖、剖面圖、立體圖的設計。北方強調陽光,正因為陽光是它的優勢所在。對比南方,以兩個地方為例,一個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都有梅雨季節,非常潮濕,居住不是很舒服;另一個是廣東,陽光又過於強烈。所以說,北方的陽光,從生活的角度來講,能提供更高的舒適度,同時,又能塑造出一個建築的陰影、輪廓,也即建築學上常說的「陽光是真正刻畫建築特色的把式」;南方強調通風,主要通過大量的半室外空間解決。

其次,北方建築的造型與立面設計,強調厚重、朴實,包括用材上,盡量選擇一些以磚、石為主的材料;而南方強調的是清新通透,所以,立面多為淺色,材料的選擇上用得多是塗料、木結構、仿木結構、鋼結構等。

再次,在綠化植被方面,北方的庭院設計可以強調其四季變化的特點,這是南方做不到的,因為北方有很多具有鮮明季節特色的植物,如喬木、灌木等,一年四季,紅、綠、黃,色彩變化很豐富;而南方,更多強調水的特點,如湖面、小溪、小河、甚至點狀的池塘,同時,在綠化方面,多用花卉來體現其的綠化植被的特色。

最後,在建築細部,北方在強調閣樓的同時也可以強調地下室。閣樓可以根據各種造型利用更多的空間,同時,由於北方氣候比較乾燥,所以,地下室也利於使用;而南方在這兩個方面稍微處於劣勢。因為,南方的閣樓在夏天,日曬相當嚴重,所以,本身的使用是其次,其主要作用在於,為閣樓下面那層空間提供隔熱。所以,雖然需要閣樓,但主要不是為了使用,而用來隔熱。同時,它的地下室也比較少,原因是氣候比較潮,而地下室防潮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如果說綠化植被方面南方別墅稍占上風的話,那麼,就建築細部而言,北方別墅理應稍占上風。
南方多風雨,房頂尖,北方冷,房頂平,房子矮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中居住是人們的基本生活要件。 城市建築擔負著為人們提供工作、學習場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務。建築物的建造需與周圍氣候環境相適應,才能防禦室外反覆變化的天氣,創造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

氣候環境的形成跟所受到的氣候要素,如 太陽輻射、氣溫、地溫、降水量和風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氣候差異 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築設計亦不盡相同,房屋的內外結構、高度、造型及建築材料等亦大 相徑庭。當今的建築設計更考慮到國際先進性,務使建築物的外形和色彩別具一格。我國 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區域的氣候多種多樣,有冷暖、乾濕、 雨量、大風、暴雨、積雪和沙暴等氣候的差異。由於氣候對居住環境的影響是長期存在 的,因此,在研究建築用地時,既要重視區域性范圍的大氣候環境,亦要重視待選用地范圍 的小氣候環境和微氣候環境。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地區氣候分 界線,我國北方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環境,東北和華北氣候環境有異,建築風格有所不同。

東北地區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暫而清 涼。冬寒是居住條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築設計著重於採暖、防寒;因此,建築基地應選在能 充分吸收陽光的地方,所以在東北地區房屋具緊湊密閉的程度較高、窗門相對較窄小的特 點。

華北地區的冬季不及東北嚴寒,但仍有來 自北方的寒潮大風,氣溫較低,特別春季多風沙,所以華北地區的建築設計較著重保濕和避 風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風向陽。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種避寒風的好形式,緊 湊的四合院中,盡管院外北風怒吼,院內卻有風平浪靜之感。

在北方地區年降雨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下,由於降水較少,屋頂的設計和牆腳使用的 材料都有所選擇,屋頂設計起著防水、保濕、隔熱和抵抗雨水侵襲及承受積雪的負荷的作 用,以平頂屋居多。

長江以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稍 冷,而夏季漫長,雨較多,濕度較大,風速較小,悶熱異常。因此,這況的建築需具通風、 防潮、隔熱等房屋建築設計的形式,一般朝向為南偏東15度左右,這既可遮擋驕陽,又可迎 著夏季東南風。

華南地區至海南一帶屬熱帶,亞熱帶季風 氣候,年內炎熱,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風,此時降水強大量多。城市的樓房多建有露台,走 廊,力求高大、寬敞及通風,以解決炎夏的熱悶氣候,房頂設計多為人字形,有「濾水」和 不易積水的功能,與這種氣候環境相適應的建築,典型的要算是街道兩旁的行人廊(俗稱騎 樓),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廈門、汕頭、廣州、南寧和台灣等許多城市都有這種南方特色建 築。

西北和青藏都在非季風區內,西北地區為 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環境,降水稀少,氣溫高,氣溫的日、年差較大,西北地區是我國沙漠化 比較嚴重的地區,終年風沙大。因此,房屋的建築需具防寒、隔熱和避風沙等特點。形成了 土拱的獨特建築,厚牆,甚至石牆、小窗和拱形房頂的結構,這可減弱太陽輻射和寒風的侵 襲,保持通爽、涼快。

青藏地區雲南省的中南部,雖屬熱帶、亞 熱帶季風氣候,甚至熱帶雨林氣候,但因海拔高(約1,500米左右)故冬夏溫和,四季如春, 既無嚴寒又無酷暑,但這況降水量豐沛,空氣潮濕,在建築設計上更需要解決通風、防潮問 題,因此在這區形成了特殊的竹樓住宅,特別是雲南西雙版納區傣族小竹樓,劈竹編

❽ 古代中國地理位置最優越,現在怎麼感覺最惡

不知道你是以什麼評判標準的,反正我不認同你說現在最惡這一觀點

❾ 春秋戰國國地圖和現代中國地圖相比較

春秋戰國地圖如下: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 。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9)中國古代地理位置與現在的對比擴展閱讀:

一、中國的區域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領海由渤海(內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齊、晉、秦、陳、吳、楚、越、韓、趙、魏、宋、魯、衛、鄭、曹、鉅、邾、杞、楊、蔡、剡、任、滕、費、倪、曾、繒、邳、巢、隨、鍾吾、劉、六、召、周、道、房、沈、申、蘇、溫、廖、舒、舒鳩、舒庸、舒廖。

燕、南燕、許、徐、虞、虢、黎、無終、中山、安陵、鄧、賈、邢、甘、榮、巴、蜀、單、州、胡、唐、賴、權、萊、逼陽、紀、遂、譚、代、黃、項、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頓、陸渾、肥、鼓、赤狄、潞國、江、根牟、應、羅、樊、毛、程、宿、詹、焦、祝、呂、聶一百零五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秋戰國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