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加烏拉山口
『壹』 我國有哪些國家森林公園哪個省份最多
我國的國家森林公園太多了,黑龍江省的國家森林公園最多。
黑龍江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烏龍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哈爾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街津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齊齊哈爾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北極村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長壽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大慶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一面坡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龍鳳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金泉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烏蘇里江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驛馬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三道關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綏芬河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五頂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龍江三峽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鶴崗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勃利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丹清河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石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望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勝山要塞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完達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金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呼蘭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伊春興安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長壽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五營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亞布力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桃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八里灣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烏馬河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興隆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雪鄉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青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廻龍灣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小興安嶺石林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方正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溪水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佛手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珍寶島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紅松林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七星峰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仙翁山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呼中國家森林公園
黑龍江加格達奇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森林公園(National Forest Park),這一提法主要用於中國大陸地區,是各類別森林公園中的最高級。中國的森林公園分為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和市、縣級森林公園等三級,其中國家森林公園是指森林景觀特別優美,人文景物比較集中,觀賞、科學、文化價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區域代表性,旅遊服務設施齊全,有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們游覽、休息或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場所,由國家林業局作出准予設立的行政許可決定。
http://ke..com/view/3109732.htm?fromtitle=國家森林公園&fromid=8605165&type=syn#6_3
『貳』 我國三大江河
1.主要外流河。我國主要外流河的上游幾乎都在民族地區, 流向除東北和西南地區的部分河流外,受我國地形西高東低的總趨勢控制,幹流大都自西向東流。外流河的幹流,大部分發源於三大階梯隆起帶上:第一帶是青藏高原的東部、南部邊緣。這里發育的都是源遠流長的巨川,如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這些河流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長川大河,而且也是世界上的大河,許多國際性河流,如流經緬甸入海的薩爾溫江(上源怒江);流經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而入海的湄公河(上源瀾滄江);流經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源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上源獅泉河)也都發源於此。第二帶是發源於第二階梯邊緣的隆起帶,即大興安嶺、冀晉山地和雲貴高原一帶,如黑龍江、遼河、海河、西江等,也都是重要的大河。第三帶是長白山地,主要有圖們 江和鴨綠江,它們臨近海洋,流程短,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1)黑龍江。黑龍江蜿蜒在我國東北的邊境上。 是一條國際河流。由於水中溶解了大量的腐殖質,水色黝黑,尤如蛟龍奔騰,故此得名——黑龍江,滿語稱薩哈連烏拉,即黑水之意。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南源額爾古納河,北源石勒喀河。兩源於大司洛夫卡河口匯合後稱黑龍江,蜿蜒東流,最後在前蘇聯境內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附近注入鄂霍次克海韃靼海峽。從海拉爾河河源起算,黑龍江全長4370公里,流域面積16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十大巨川之一, 額爾古納河流域屬黑龍江的河源地區。海拉爾河自東向西橫貫蒙古呼倫貝爾盟,河長620公里,至阿巴蓋堆下稱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的幹流長900公里,其右岸屬內蒙古自治區,較大的支流除海拉爾河外,還有根河、貝爾茨河等。流域面各約11.6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的支流有200多條,其中以松花江最長。松花江也有南北二源,南源發源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長白山天池;發源於延邊牡丹嶺的牡丹江,經敦化市,最後在黑龍江省依蘭縣匯入松花江。
松花江的北源嫩江,為內蒙古東部最大的河流,南北縱貫呼倫貝爾盟及興安盟東部邊緣,發源於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的南坡。全流域面積28.2萬平方公里,在內蒙古境內的流域面積近15萬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位於嫩江西岸。嫩江是內蒙古境內水量僅次於西部黃河的過境水量,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19.6億立方米。
(2)黃河。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各恣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墾利縣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是上游;從河口鎮到河南省孟津是中游;從孟津到入海口是下游。黃河上游長3472公里。黃河上游大部分地區位於民族地區,與中下游相比,上遊河道和水文特徵與中下游有很大差別。
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等三部分。河源段從卡日曲開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貴德龍羊峽。河源段大部流經於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迴曲折,兩岩多湖泊、沼澤,草灘,河水較清,水流穩定;這一段水分消耗很少,產水量很大。
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為峽谷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性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其中小峽谷19個,大部分分布在民族地區,主要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在貴德、蘭州之間,是黃河支流三個集中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
黃河出青銅峽後,向東北沿鄂爾多斯高原邊界流動,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幹流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為著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黃河上遊河道彎曲大,由於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形成「S」形彎曲;蘭州以下至潼關呈馬蹄形彎曲,其中蘭州至河口鎮河道是這個彎曲的一部分。黃河河床縱剖面是由五級「斜坡——平地」組成的階梯,其中有三級在上游:第一級,從河源到星宿海是斜坡,從星宿海到鄂陵湖是平地;第二級,從鄂陵湖到瑪曲是斜坡,瑪曲到貴德是平地;第三級,從貴德到青銅峽是斜坡,青銅峽到托克托是平地。
黃河流域位於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574.5億立方米,相當長江的1/17。黃河徑流量的90%來源於上、中游。 黃河在蘭州以上流經青藏高原,地高天寒,冰雪融水補給較多,植被覆蓋率較高,蒸發量小,幹流徑流量較大。蘭州至河口鎮水量減少,這是由於引黃灌溉,蒸發旺盛,耗水過大,同時又無支流加入等原因造成的。
黃河水源以雨水補給為主。 一般來說, 冬季水量佔全年徑流總量的10%左右,春季水量約佔15--18%,夏秋季水量佔70--80%。 夏水往往大於秋水,8月是大水月,夏秋季的暴雨常常造成洪水災害。 但河套地區的黃河段秋水大於夏水,最大水月為9月。上游暴雨量小, 區內又不有少沼澤草地和森林調節洪流,洪水漲落速度較平緩,蘭州歷史最大峰流量7500秒立方米,包頭最大流量4310秒立方米。
黃河流域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導致黃河徑流年際變化也大,但上遊河段的徑流年際變化小於中下游。
黃河含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據陝縣站記錄,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達37公斤,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這個地區年輸沙量占整個幹流的90%。在黃河上游,龍羊峽以上水流很清,到了貴德以下流域內漸漸有黃土分布。黃河出青銅峽到河口鎮段,水流平穩,泥沙有所沉積,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就是黃河泥沙沖積而成的。
黃河上游從蘭州到內蒙古臨河河套一段和下游山東境內幾乎每年都有凌汛發生。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進行防冰凌斗爭,取得很大成就,使陵汛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搞好中游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是治黃之本。黃河上中游落差很大,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幹流上已經建成龍羊峽、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其中龍羊峽水電站是黃河幹流上最大的水電站,設計能力為160萬千瓦,壩高178米,是目前國內最高的大壩,總庫容247億立方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人工湖。
(3)長江。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流經青海、 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10個省(區)市,在崇明島流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入海總徑流量9793.5億立方米。
長江從河源到河口,可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宜昌以上為上游,宜昌至湖口為中游,湖口以下為下游。上遊河段又可分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和川江四部分,其中沱沱河、通天河和金沙江位於民族地區,流域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
沱沱河向北切穿祖爾肯烏拉山形成長約30公里的峽谷;至葫蘆湖附近折向東流,經沱沱河與當曲河會合。沱沱河從發源地到當曲河口全長 375公里。
通天河從當曲口到青海省玉樹縣直門達村,全長813公里。 通天河流經在海拔45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上,地面起伏平緩,流速緩慢,河谷寬坦,多湖泊沼澤,兩岸草灘茫茫,是良好的高山牧場。
直門達以下到宜賓這一段稱金沙江,全長2308公里。金沙江又稱繩水、淹水,瀘水,因江中沙料黃色而得名,也有說因盛產沙又稱繩水、淹水,瀘水,因江中沙料黃色而得名,也有說因盛產沙金而得名。金沙江是一條典型的峽谷河流,穿行在川藏之間的橫斷山峽谷地帶,被沙魯里山和寧靜山脈緊緊夾峙著,順地勢自西北向東南流去。從石渠至金沙街1174公里范圍內,峽谷連綿不斷,河谷深切,江水湍急,一些地方江面寬不到50米,谷坡陡達40°--70°。金沙江流至雲南石鼓,流向突然由東南折向東北,進入形勢極為險峻的虎跳峽。虎跳峽位於玉龍雪山和中甸雪山之間,全長約16公里,最窄處不足30米,嶺谷高差3000多米。金沙江進入峽谷連續從七個陡坎跌下,江面從海拔1800多米陡降到1600米,在很短距離內猛降約200多米,成為世界上最雄偉、最深的大峽谷之一。
雅礱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藏胞稱之為尼亞曲,意為多魚之水。雅礱江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於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全長1375公里,具有崖陡谷深,河床狹窄,彎多水急的特點。
長江流域的民族地區除金沙江流域外,還有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二縣,四川省大渡河流域民族地區、阿壩藏族自治州(不含黃河流域)和黔江地區,貴州省的大部分地區,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五峰、長陽兩個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另七個自治縣,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面積總計315722平方公里,主要的支流有大渡河(屬二級支流)、烏江和清江。
(4)珠江。珠江是我國南方的一條大河,流域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長,通常被稱為珠江的主幹。
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主幹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沾益縣烏蒙山脈中的馬雄山,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四個省區,在磨刀門入南海,全長2217公里,流域面積占珠江流域面積的77.8%,約35萬平方公里。 西江主源為南盤江,至冊亨縣與來自黔西南的北盤江匯合後稱江水河;向東南流至廣西石龍鎮三江口與柳江匯合後稱黔江,到桂平與鬱江相會;鬱江在南寧一帶稱邕江,上游為右江和左江,到桂平與鬱江匯合處以下又改稱潯江,直到廣西、廣東交界處的梧州匯桂江後始稱西江。西江源地至石龍為上游,長1574公里(包括南盤江長915公里,紅水河長659公里); 西江的上中游為雲南、貴州的一部分和廣西的大部分,均為民族地區,約32.9萬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總面積的74.9%。
西江上游流域內石灰岩廣布,河谷深切。北盤江上的黃果樹瀑布水頭高達70米。中遊河段與東北——西南向山脈相交,形成平壩與峽谷相間的河谷地貌,主要峽谷如黃茅峽、大藤峽等為石灰岩峽谷,河窄水深,形勢險要。梧州以下河面增寬至1500米,但一些峽谷處如羚羊峽又緊縮至 300——400米左右。
珠江流域雨量充沛,是河川徑流量特別豐富的典型雨型河。據統計,多年平均流量為11070秒立方米,年徑流總量達3492億立方米, 約佔全國徑流量的13%,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為黃河的6倍。
珠江流域夏季風登陸早,秋季還有台風雨,雨期很長,汛期可達半年以上(4月—10月),冬季水量很少。在暴雨的影響下, 西江幹流的洪水多發生在6—8月。由於南北支流發洪日期不同,洪峰先後錯開,故洪水量並不很大,洪水過程較長。但在少數年份,流域雨量大,歷時長,南北支流洪峰相遇,就會形成特大洪水。西江流域有一大面積喀斯特區,地下水參與徑流調節,洪水歷時延長,特大洪水不易發生,全年水位流量變化和緩,對灌溉航行比較有利。西江集水面積大,支流分布比較均勻,降水年際變化小,上游又有較豐富的地下水補給,所以徑流多年變化很小。總之,西江的水情變化比北江和東江更為和緩。
珠江含沙量小,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8336萬噸。珠江水系以紅水河含沙量最大。
珠江水系常年通航里程達12000公里, 水運量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西江幹流常年通航里程為868公里, 在廣西境內內河航道以梧州為總匯,廣泛聯系區內各主要城鎮。
珠江水系水力資源蘊藏量約2485萬千瓦,南盤江、紅水河是全國十大水利發電基地之一。
(5)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是世界最高的河流。 發源於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的南坡,馬法木錯以東,上游稱馬泉河,從阿里地區向東,流經藏南谷地,到墨脫地區轉向東南,入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匯入恆河,注入孟加拉灣。其重要支流有拉喀藏布河、年楚河、拉薩河等。雅魯布江在西藏境內全長2050公里,流域面積24.16 萬平方公里,河床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兩岸有狹小盆地和平原。由於受西南季風的影響,使這里的年降水量達400—500毫米。雅魯布江谷地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的產地就分布在這里。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僅次於長江。
西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一江兩河」中部流域開發,於1991年開始建設。
「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的綜合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業、工業、交通三個方面。到本世紀末,一個現代化的商品糧、礦產、副食品、輕紡工業綜合基地,將在「世界屋脊」的心臟地帶崛起。
2.主要內流河。內流河往往源出冰峰雪嶺的山區,以冰雪融水為主要的補給來源。河流上游位於山區,支流多,流域面積廣,水量充足,流量隨乾旱程度的增減而增減。河流下游流入荒漠地區,支流很少或沒有,由於雨水補給小,加之沿途蒸發滲漏,流量漸減,有的河流多流入內陸湖泊,有的甚至消失在荒漠之中。塔里木河、伊犁河、格爾木河是內流區域的主要河流,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塔里木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上源接納昆侖山、帕米爾高原、天山的冰雪融水,流量較大支流很多。「塔里木」,維吾爾語就是河流匯集的意思。塔里木河的主源葉爾羌河發源於喀拉昆侖山主峰喬戈里峰附近的冰川地區,若從葉爾羌河上源起算, 至大西海子, 全長約2000公里,流域面積為19.8萬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上游支流很多,幾乎包括塔里木分國地中的大部分河流,主要有阿克蘇河、和田河和葉爾羌河,長度分別是110公里、1090公里和1037公里。
塔里木河幹流水量全部依賴支流供給,近年由於上中游灌溉用水增多,加之滲漏和蒸發,使下游水量銳減,逐漸消失在沙漠中。
(2)伊犁河。伊犁河上游有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和喀什河三大支流,主源特克斯河源於汗騰格里峰北側,東流與鞏乃斯河匯合後稱為伊犁河;西流至雅馬渡有喀什河注入,以下進入寬大的河谷平原,在接納霍爾果斯河後進入前蘇聯,流入巴爾喀什湖。
伊犁河在我國境內長441公里,流域面積約5.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西北地區水量最豐富的河流,年徑流量達123億立方米, 佔新疆徑流總量的1/5,其中特克斯河佔63%。伊犁河最大流量多出現在7、8月份,最小流量出現在冬季,這和冰雪融水和雨水補給有密切關系。伊犁河從鞏乃斯河會合處以下170公里,水流平穩。伊寧市附近河寬1公里以上,每年5-10個月可通行180—250噸級船隻。伊犁河徑流有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利用農業灌溉,「七五」期間在喀什河上建有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托海水電站。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布有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布著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布著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
山脈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昆侖山—秦嶺;南列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
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叄』 關於地理的新聞
一、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到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還將比2000年上升13至22厘米……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了近期海洋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
研究表明,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為20厘米,上海次之,為12厘米,遼寧、山東、浙江都超過了10厘米,福建、廣東較低,為5到6厘米。總體趨勢為「北高南低」,天津沿岸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上升較快,福建和廣東沿岸上升較緩。根據預測,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與2000年相比,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13到22厘米。
此外,我國近海海冰也呈逐漸消融的趨勢:從上世紀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渤海海冰等級平均為3級,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氣候變化,渤海海冰冰情偏輕,冰級變為年均2級,並且結冰面積減少了20%。1990年以後,渤海冰期從120天縮短為80天,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初步分析,渤海海冰減少與中國近海海溫升高的趨勢是一致的。
研究顯示,根據我國沿海16個海洋台站的海溫資料分析表明,在最近43年(1963至2006年),我國沿海年平均海溫大約上升了0.7°C。冬季增暖更顯著,升幅達1.0°C。沿海增暖明顯高於全球的平均增暖。
3.新華網快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質學家28日在洛杉磯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地震的震級達到里氏8.7級,是近一個世紀來最強的地震之一。目前地震引起海嘯的可能性已經排除,但還有餘震。
二、長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來自中國科學院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人的健康長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國長壽區多分布於南方。當地的氣候、土壤、水、空氣、植被等是影響人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報告顯示,人的健康長壽不僅受生活環境(包括氣候、岩石、土壤、水、空氣、植被)等的影響,也與文化、生活習慣、膳食營養(包括多種生命元素、維生素)等相關,但與該地區地理環境的關系更加直接,與土壤、植被、飲食、飲水等環境因素的關系更加密切。
綜合分析發現,我國長壽區域的分布呈現六大顯著特徵:
一是長壽區多分布於南方。我國長壽區主要分布在廣西、四川、海南、雲南、廣東和新疆等地。
二是長壽區多沿江河流域分布。百歲老人比例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
三是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雲南、新疆的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聚集區,主要為瑤族、傣族、維吾爾族。
四是長壽區多呈聚集性。我國長壽區主要分布於5個條帶,即廣西巴馬——都安——東蘭等縣的長壽帶,四川都江堰——彭山長壽帶,雲南潞西——勐海——景洪長壽帶,廣東三水——佛山長壽帶,新疆阿克蘇——阿克陶——吐魯番長壽帶。
五是長壽區多為中、低山丘陵及沖積平原地區。
六是長壽區多為地方病較少流行或沒有流行的地區。中國大骨節病、克山病主要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南的低硒帶上,土壤、飲水、植物、糧食、蔬菜及人發中普遍低硒。硒是目前公認的對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三、長江源區冰川急劇退縮消融速度令人堪憂
http://www.dili360.com2009-02-0413:28新華網
近日,由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聯合實施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通過初審評定。項目調查發現,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青海省長江源區冰川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項目負責人、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勘察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辛元紅說,從2005年6月起至2008年10月,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組對長江源區冰川、湖泊、沼澤濕地等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目前,長江源區冰川總面積為1051平方公里,比《長江源志》記載的1247平方公里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達9.89億立方米。
長江源區冰川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昆侖山、南部的唐古拉山及西部的祖爾肯烏拉山。在冰川持續大規模消融中,昆侖山玉珠峰冰川與1971年相比,冰舌退縮了1500米,平均每年退縮達42.86米。唐古拉山口東側冰川側向最大退縮量為125米,正面退縮265米,與1970年相比,正面每年退縮量為7.57米,退縮速度驚人。
辛元紅解釋說,最近幾十年,隨著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來自西南部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因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重重阻隔而不能長驅直入到達源區,致使高原內部氣候日趨乾燥。加之全球氣候的持續變暖,特別是近年來溫室效應的影響,長江源區冰川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
辛元紅說,冰川大規模持續消融,雖然在一定時間內使靠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湖泊水位有了大幅度上漲,但從長遠角度考慮,一旦號稱「固體水庫」的冰川面積持續減少,其消融量也會隨之減少,長江下游來水量也將相應減少,湖泊將大面積萎縮,直至乾涸,導致長江源區荒漠化加劇。(錢榮陳國洲)
四、中國南極昆侖站開站
中山站時間2日9時25分,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昆侖站正式開站,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內陸冰蓋隊隊長李院生被任命為首任站長。新華社發
裡面有許多(中國國家地理網)
http://www.dili360.com/
『肆』 中國喀斯特分布概況
中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幾乎遍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據統計中國碳酸鹽岩分布面積約360×104km2,出露地表者約125×104km2。
一、碳酸鹽岩
(一)地層時代
中國各時代地層都有,從太古宙(2500Ma以前)、元古宙(2500~543Ma)、古生代(543~250Ma)、中生代(250~65Ma)、新生代(650Ma~現在)出露齊全。現將與喀斯特地貌有密切關系的含碳酸鹽岩地層簡如述下:
(1)太古宙含碳酸鹽岩地層我國最古老的碳酸岩見於冀東古太古代(3600~3200Ma)的曹庄岩組中,岩性為薄層大理岩,表明古太古代已有海洋存在;在中太古代(3200~2800Ma)的桑乾雜岩中有薄層大理岩,新太古代(2800~2500Ma)在陰山地區烏拉山群片麻岩夾大理岩;集寧群中有石墨透輝石大理岩層;鞍山群有大理岩夾層;太行山阜平群7個組中有4個組含有碳酸鹽岩,即索家莊組有一層白雲質大理岩;木廠組有透輝石大理岩、長石石英大理岩;四道河組有透輝石大理岩、透閃石大理岩和金雲母理岩;紅土坡組含有一層厚達10~40m的白色金雲母大理岩。其他太古宙地層如呂梁群、五台群、太華群、界河口群、康定群中都有大理岩。從古太古代到新太古代碳酸鹽岩地層有逐漸增加趨勢,但太古宙的碳酸鹽岩都已變質為大理岩,除個別地區有小型洞穴外,喀斯特地貌不發育。
(2)元古宙碳酸鹽岩地層從元古宙開始碳酸鹽岩地層的分布范圍和岩層厚度都大幅度增加。如古元古代(2500~1800Ma)以滹沱系(2300~1800Ma)為代表的地層(總厚9701m)中,碳酸鹽岩地層厚度約近一半,特別是其中上部的東治亞群,主要由含燧石條帶白雲岩和泥晶白雲岩組成。中元古代(1800~1000Ma)以長城系、薊縣系為代表自上而下含碳酸鹽岩地層有:團山子組,以含鐵白雲岩、砂質微晶白雲岩為主,厚479m;高於庄組,岩性以條帶燧石白雲岩、含錳白雲岩、泥質白雲岩為主,總厚達1596m;霧迷山組,為一套含燧石條帶、疊層石的巨厚層白雲岩組成,總厚達3340m,是北方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層位;鐵嶺組,主要由潮汐帶石灰岩和白雲質灰岩組成,總厚可達333m,可形成峰林和溶洞等。新元古代(1000~543Ma)以青白口系和震旦系為代表。在青白口繫上部的景兒峪組主要由薄層含泥質的白雲質泥晶灰岩組成,因層薄質雜,喀斯特地貌不發育。以三峽地區為代表的南方震旦系,碳酸鹽岩出現在頂部的燈影組中,岩性以白雲岩為主,含硅質,上部含磷質,總厚度變動於200~1000m,有大型溶洞發育。
(3)古生代碳酸鹽地層以生物灰岩為多白雲岩較元古界減少。岩層厚度大多巨厚未變質,是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地層:①寒武紀(543~492Ma)碳酸鹽岩層分布於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和塔里木地塊區。在華北地塊區喀斯特成景層位是中寒武統的張夏組、崮山組和上寒武統的長山組、風山組。張夏組為鮞狀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崮山組為泥質條帶狀灰岩夾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兩者厚度近300m,在魯東形成崮狀地貌及溶洞,在太行山區形成嶂谷、陡崖、瓮谷等。長山組為竹葉狀灰岩、泥質條帶灰岩,風山組為中厚層泥晶灰岩,夾竹葉狀灰岩、頁岩等,總厚100餘米,溶洞發育。在揚子地塊區,寒武紀碳酸鹽岩地層厚度超過千米,中、上統的陡坡寺組、洗象池群、三游洞群,及婁山關群等成果。②奧陶紀(490~430Ma)碳酸鹽岩。在華北地塊區下、中統為碳酸鹽岩,下統為冶里組、亮甲山組和馬家溝組,為豹皮狀灰岩、泥質條帶狀灰岩、白雲岩、生物灰岩、厚層純灰岩、泥質白雲岩等,總厚330~1100m,大型溶洞、岩溶泉多產在馬家溝灰岩中。揚子地塊區下、中、上統出露齊全,總厚度300~500m。下統南津關組、分鄉組、紅花園組,為黑色灰岩、白雲質灰岩夾頁岩及生物灰岩;中統大灣組、牯牛潭組,岩性為瘤狀灰岩、介殼灰岩;上統較薄以寶塔組龜裂灰岩為特徵。大型溶洞、峽谷、天坑發育,川南興文的龜裂灰岩中發現造型美觀的石林。需要特別一提的是珠穆朗瑪峰亦是由奧陶系石灰岩組成。③志留紀(430~410Ma)以碎屑岩地層為主,碳酸鹽岩地層不發育。④泥盆系(410~354Ma),華北地區沒有沉積,海相穩定型碳酸鹽岩沉積分布於華南以中、上泥盆統發育良好。桂林的中泥盆統東崗嶺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白雲岩,厚度約300m;上泥盆統的融縣組為中—厚層球粒-砂屑灰岩、鮞粒灰岩、紋層灰岩等,厚數百米,局部可達千米以上。泥盆系碳酸鹽岩厚度大,質較純,產狀平緩,是峰林、峰叢地貌發育最為典型的岩層之一。⑤石炭系(354~295Ma)碳酸鹽岩分布較為零散,大片少,在華北僅有上統太原組含有薄層灰岩;華南地區下石炭統岩性是泥灰岩、泥晶灰岩、瘤狀灰岩局部含煤,在滇黔、桂交界和桂中地區有數百米的純碳酸鹽沉積的馬平組為質地純凈的石灰岩、白雲岩、厚度可達數百米,有溶洞發育。⑥二疊系(295~250Ma)棲霞組和茅口組,由生物碎屑灰岩、白雲岩、含燧石條帶組成,厚300~600m,在雲南石林厚297~310.7m,石林和溶洞很發育,是重要的喀斯特成景地層。
(4)中生代碳酸鹽岩,三疊紀南方海洋廣布有巨厚碳酸鹽岩沉積,其後中國大陸不再有重要的海相碳酸鹽岩沉積。三疊系(250~205Ma)碳酸鹽岩主要層位有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安順組和中三疊統的關嶺組、個舊組。嘉陵江組在四川厚度>500m,岩性為介殼微晶灰岩、微晶白雲岩、含鮞粒條帶灰岩、亮晶鮞粒灰岩、介殼亮晶灰岩等,安順組在黔中厚達350~637m,岩性為白雲岩、泥質白雲岩、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鮞粒白雲岩等;中三疊統的關嶺組在黔中厚108~920m,底部有一層黃綠色玻屑凝灰層,其上為中厚層細粒白雲岩、薄至中厚層灰岩、蠕狀礫屑灰岩及泥灰岩,在安龍、興義一帶厚度達>400m,為礁灰岩、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岩組成,個舊組以白雲岩為主,在個舊厚度達1000m。三疊系碳酸鹽岩中喀斯特地貌發育,如興義、安龍一帶形成典型的峰林、峰叢、峽谷地貌,在礁灰岩中有石林地貌形成。
新生代碳酸鹽岩,僅見於湖相淡水沉積的薄夾層,海相珊瑚礁層,鈣華沉積等,無重要新生代碳酸地層與岩溶地貌景觀的形成關系密切。中國碳酸鹽岩面積見表21。
表21 中國碳酸鹽岩面積一覽表(單位:km2)
(二)構造條件
在經歷了38億年的地殼演化歷史中中國沉積了上萬米的碳酸鹽岩經地殼升降形成了多次沉積間斷和古風化面,保留了多個古岩溶層位。新構造運動以來,中國大陸各斷塊差異升降,為近代岩溶發育創造了條件。印度板塊大約在50Ma前的始新世-漸新世自南向北與歐亞板塊碰撞,插於其下,致使喜馬拉雅山脈崛起。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不但造就了中國大陸西高東低,呈4個大台階的地貌總格局,也是各微地貌形成的內動力地質條件。李廷棟等把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分為3幕,第一幕發生於始新世末期,表現為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關閉;第二幕發生於中新世中後期(20~10Ma),表現為強烈的褶皺與斷裂;第三幕發生於上新世-早更新世,主要表現為青藏高原的抬升與斷裂活動。現今見到的喀斯特地貌大都是第三幕的產物。峽谷、天坑、峰林、石林都是地殼差異抬升過程中溶蝕、侵蝕形成的,多層溶洞也是在間歇性抬升中溶蝕形成的。中國大陸岩石圈是由多個陸塊拼合而成的復式大陸。前中生代,我國及鄰區曾有六個古板塊,它們是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板塊、塔里木板塊、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南海-印支板塊。地質背景各不相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也有明顯的差異。
(三)氣候條件
溫度與濕度是喀斯特發育的重要因素。中國大陸第三紀初氣候乾旱,據劉東生院士研究,始新世18°~35′N之間形成一條EW向乾旱帶。始新世末乾旱帶繼續比移,漸新世東南季風初步形成;到中新世中期,西南季風開始形成;南部變得濕潤;中新世末中國氣候特點及於旱地帶的地理分布已接近今天的格局。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使我國北部更加乾旱,南部更加濕熱,是喀斯特主要形成時期。我國現今的氣候仍以季風氣候為主,受東南季風(熱帶亞熱帶太平洋夏季風)、西南季風(跨赤道的印度洋夏季風)及西北季風(亞北極冬季風)所控制,表現為自南向北、自東向西由濕熱氣候向干寒氣候過度的特點,喀斯特地貌發育強度和這種氣候態勢相一致。
二、中國岩溶分布
1.南方區(華南、西南、華東地區)
碳酸鹽連片總面積176.83km2,其中山區佔61.35%,丘陵佔22.63%,平原盆地16.02%。厚層碳酸鹽岩面積54萬km2,加上有碳酸鹽岩夾層的地帶,裸露與半裸露的岩溶區,面積可達73.77萬km2,占這片碳酸鹽區總面積的41.86%含雲貴川渝等峪谷、洞穴、天坑、石林和粵桂的峰叢、峰林、窪地等典型岩溶地貌。江蘇、浙江、江西、上海、福建和廣東等地,碳酸鹽岩分布零散。新安江上游、太湖周邊低山丘陵、江西的石鍾山、杭州西湖一帶眾多溶洞如煙霧洞、玉乳洞、石屋洞、水樂洞和紫來洞,浙江建德靈棲洞、靈泉洞,蘭溪的涌雪六洞,福建永安十八洞和將樂玉華洞,江蘇的善卷洞,安徽的南陵烏霞洞和太平神仙宮,江西的龍宮洞、孽龍洞,廣東肇慶雙源洞等。
2.華北地區
包括太行山、山西高原、呂梁山、魯中南和燕山遼西、遼南,都是碳酸鹽岩分布和岩溶地區。年降雨量400~800mm,年平均氣溫為4~12℃,屬半乾旱溫帶氣候。晉中及黃淮海平原下1000~2000m深處,有大片古潛山,發育岩溶大泉,如濟南趵突泉、太原晉詞泉、娘子關泉等,是本區典型的岩溶現象。較大洞穴,如北京的雲水洞、石花洞,山西忻州洞,山東青龍洞、鵬山洞,河南雪花洞等,奇特山峰如北京西山、香山和太行山等地。
3.東北地區的岩溶作用似於華北
大興安嶺以東年降水量為300~1200mm,平均溫度4℃~8℃。太子河流域碳酸鹽岩本溪的水洞。在小興安嶺小西林一帶,有早期溶蝕山峰及仙人洞發育。遼東半島金州-大連,是最典型海蝕岩溶地帶,形成岩柱和洞穴通道,海底泉(海中龍眼),早期發育的石門子洞,1萬多年前,這一帶海面比目前至少低80m。洞穴發育受海面變化的控制。三江平原及松遼盆地的地下隱伏有碳酸鹽岩的古溶洞。
4.新蒙地區
新疆至內蒙古一帶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和陰山,有碳酸鹽岩層,但年降水量僅為100~300mm,年平均氣溫8~10℃,又受到風力侵蝕、冰水侵蝕等影響,溶蝕不強。但天山和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中高程5000m左右有岩溶奇峰,與溶蝕及後期冰雪作用有關。高山冰川,發育於冰雪中的熱溶作用形成洞穴。
5.青藏地區
既有碳酸鹽岩,又有硫酸鹽岩及鹵化物岩分布,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等4000~5000m高獨特山峰。是在早期溫熱條件下發育的溶峰,經受後期冰川凍融改造形成。在昆侖山3500m高程處,有納赤台岩溶泉,其流量可達1.5m3/s。青藏高原年降雨量為25~400mm,平均氣溫為2℃~12℃。冰雪侵蝕作用和水溶蝕作用形成的山峰,由於乾旱,有許多鹽湖、鹹水湖有湖灘岩,石膏、岩鹽等洞穴發育。
6.台、瓊及南海諸島
台灣島、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和我國海域內,也有碳酸鹽岩分布。台灣中央山脈有大理岩,太魯閣一帶尚有熱液作用的洞穴及熱礦水。墾丁一帶有珊瑚礁灰岩洞穴發育,岩溶塌陷。海南島的碳酸鹽岩岩溶有尖棱的溶蝕痕跡,是熱帶岩溶的一種奇特現象;南海珊瑚島,小洞穴發育。第三系以前(幾千萬年前)碳酸鹽岩,沉降於海底下數千米處,這些碳酸鹽岩,也有古的岩溶景觀與洞穴通道系統。
『伍』 中國喀斯特分布概況
碳酸鹽岩喀斯特在中國大陸上裸露、半裸露的面積約近130萬km2,加上埋伏於地下的,則共約有300多萬km2,佔全國總面積的1/3左右(圖3-1)。中國的喀斯特聞名於世,分布遍及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中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廣的國家之一,幾乎遍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表3-1)。據統計中國碳酸鹽岩分布面積約360萬km2,出露地表者約125萬km2。現根據盧耀如(1973)敘述如下:①西南和華中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湖北及湖南等,是中國碳酸鹽岩分布集中而又能連成大片的地區,厚層碳酸鹽岩出露面積佔54萬km2,加上有碳酸鹽岩夾層的地區,總計73.97萬km2,占本區總面積的41.86%,是世界上連片峰林地貌發育最好的地區,其他如大型溶洞、巨型天坑、大型天生橋、峽谷、瀑布。鈣華流(濁)、石林等喀斯特旅遊精品,也都出現在本區,這是中國乃至世界,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也是喀斯特旅遊最發達,最有遠景的地區。②華北地區。包括太行山、山西高原、呂梁山、魯中南丘陵地區都有碳酸鹽岩分布,是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控制流域面積達數百至數千平方千米的大型喀斯特泉,如濟南的趵突泉、太原晉祠泉、娘子關泉、河南百泉等既是典型喀斯特泉也是著名的旅遊景區。本區也發育有較大規模的洞穴,如北京的石花洞、銀狐洞、山西忻州洞、山東青龍洞、河北白雲洞、河南雪花洞等,也都是著名風景區。此外,在太行山、北京西山早古生代灰岩中還發育著北方型的蜂林地貌。③東南地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和廣東等省也有碳酸鹽岩出露,但分布較為零星。主要喀斯特景觀是溶洞。像江蘇的善卷洞、浙江的瑤琳洞、靈棲洞、安徽的太極洞、江西彭澤龍宮洞、福建將樂的玉華洞、廣東肇慶鮑雙源洞等都很有名。④東北地區。碳酸鹽岩出露面積較少,在遼寧太子河流域有連片分布,形成以本溪水洞為代表的喀斯特景觀。在小興安嶺小西林一帶有早期溶蝕山峰及小型洞穴,遼東半島發育有受海洋影響的喀斯特景觀。⑤新疆、內蒙古地區。在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祁連山和陰山山脈,雖有不少碳酸鹽岩分布,但因年降雨量僅為100~300mm,有的地區僅有20~25mm。且年均氣溫只有8℃~10℃,喀斯特地貌很不發育,有少量洞穴。⑥青藏地區。是世界最高的喀斯特景觀分布區。珠穆朗瑪峰就是由碳酸鹽岩組成,其北坡海拔在5400m以上的中、新生代灰岩中有低矮的峰林及豎井等。顯然是早期溫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在昆侖山3800m高程的納赤台有大型岩溶泉出露,流量可達1.5m3/s。高寒的青藏高原喀斯特是中國所特有。⑦台灣、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台灣中央山脈有大理岩分布,形成太魯閣大峽谷,墾丁有珊瑚礁出露,其中有小型溶洞,海南島上的碳酸鹽岩中有尖棱的溶蝕地貌,顯然是熱帶岩溶的奇觀,南海諸島多是珊瑚礁形成,多有小型洞穴和海水沖蝕、溶蝕形成的壁龕等特殊地貌。
圖3-1 中國碳酸鹽岩分布示意圖
表3-1 中國碳酸鹽岩面積一覽表(單位:km2)
1.碳酸鹽岩地層時代
中國各時代地層都有,從太古宙(2500Ma以前)、元古宙(2500~542Ma)、古生代(542~251Ma)、中生代(251~65Ma)、新生代(65Ma~現在)出露齊全。現將與喀斯特地貌有密切關系的碳酸鹽岩地層分布情況分述如下:
(1)太古宙含碳酸鹽岩地層
中國最古老的碳酸鹽岩發現在冀東古太古代(3600~3200Ma)的曹庄岩組中,岩性為薄層大理岩,說明中國從古太古代已有海洋存在;在中太古代(3200~2800Ma)的桑乾雜岩中有薄層大理岩;新太古代(2800~2500Ma)在陰山地區烏拉山群中有片麻岩夾大理岩、大理岩組、厚層大理岩存在;集寧群中有石墨透輝石大理岩層;鞍山群有大理岩夾層;太行山阜平群7個組中有4個組含有碳酸鹽岩,即索家莊組有一層白雲質大理岩;木廠組有透輝石大理岩、長石石英大理岩;四道河組有透輝石大理岩、透閃石大理岩和金雲母大理岩;紅土坡組含有一層厚達10~40m的白色金雲母大理岩。其他太古宙地層如呂梁群、五台群、太華山的太華群、山西的界河口群、四川的康定群中都有大理岩分布。從古太古代到新太古代碳酸鹽岩地層有逐漸增加趨勢,但是太古宙的碳酸鹽岩都已成為大理岩,除個別地區有小型洞穴外,喀斯特地貌不發育。
(2)元古宙碳酸鹽岩地層
從元古宙開始碳酸鹽岩地層的分布范圍及岩層厚度都大幅度增加。如古元古代(2500~1800Ma)以滹沱系(2300~1800Ma)為代表的地層(總厚9701m)中,碳酸鹽岩地層厚度約近一半,特別是其中上部的東治亞群,主要由含燧石條帶白雲岩和泥晶白雲岩組成。中元古代(1800~1000Ma)以長城系、薊縣系為代表自下而上含碳酸鹽岩地層有:團山子組,以含鐵白雲岩、砂質微晶白雲岩為主,厚479m;高於庄組,岩性以條帶燧石白雲岩、含錳白雲岩、泥質白雲岩為主,總厚達1596m;霧迷山組,為一套含燧石條帶、疊層石的巨厚層白雲岩組成,總厚達3340m,是北方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層位;鐵嶺組,主要由潮汐帶石灰岩和白雲質灰岩組成,總厚可達333m,可形成峰林和溶洞等。新元古代(1000~542Ma)以青白口系和震旦系為代表。在青白口繫上部的景兒峪組主要由薄層含泥質的白雲質泥晶灰岩組成,因層薄質雜,喀斯特地貌不發育。以三峽地區為代表的南方震旦系,碳酸鹽岩出現在頂部的燈影組中,岩性以白雲岩為主,含硅質,上部含磷質,總厚度變動於200~1000m,有大型溶洞發育。
(3)古生代碳酸鹽岩地層
古生界共包含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等6個系,由於古生代海洋廣布,海洋生物大量出現,生物的鈣質骨骼沉積洋底,形成了各種生物灰岩,而海水中的鎂質相對減少,形成的白雲岩也較元古界相對減少。這個時代的碳酸鹽岩厚度大,巨厚層組者多且未變質是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地層,現將成景碳酸鹽岩地層按系分述如下:a.寒武紀(542~488Ma)碳酸鹽岩層以陸表淺海相穩定型沉積為主,分布於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和塔里木地塊區。在華北地塊區喀斯特成景層位是中寒武統的張夏組、崗山組和上寒武統的長山組、風山組。張夏組為鮞狀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固山組為泥質條帶狀灰岩夾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兩者厚度近300m,在魯東形成崗狀地貌及溶洞,在太行山區形成障谷、陡崖、瓮谷等。長山組為竹葉狀灰岩、泥質條帶灰岩,鳳山組為中厚層泥晶灰岩,夾竹葉狀灰岩、頁岩等,總厚100餘米,其中有溶洞發育。在揚子地塊區,寒武紀碳酸鹽岩地層厚度超過千米,喀斯特成景層位亦是中、上統,如陡坡寺組、洗象池群、三游洞群及婁山關群等。b.奧陶紀(488~443Ma)碳酸鹽岩亦為陸表淺海相穩定型沉積。在華北地塊區下、中統為碳酸鹽岩,下統為冶里組、亮甲山組和馬家溝組,岩性為豹皮狀灰岩、泥質條帶狀灰岩、白雲岩及灰岩、生物灰岩、厚層純灰岩、泥質白雲岩等,總厚330~1100m,大型溶洞、岩溶泉多產在馬家溝灰岩中。揚子地塊區下、中、上統出露齊全,總厚度300~500m。下統南津關組、分鄉組、紅花園組,岩性為黑色灰岩、白雲質灰岩夾頁岩及生物灰岩;中統大灣組、牯牛潭組,岩性為瘤狀灰岩、介殼灰岩;上統較薄以寶塔組龜裂灰岩為特徵。大型溶洞、峽谷、天坑發育,特別是近期筆者等在川南興文縣兩龍鄉的龜裂灰岩中發現造型美觀的新型石林地貌,更增加了奧陶系碳酸鹽岩的旅遊價值。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珠穆朗瑪峰亦是由奧陶系石灰岩組成的,這使喀斯特登上了世界頂峰。c.志留紀(443~416Ma)以碎屑岩地層為主,碳酸鹽岩地層不發育,因此,本系中不存在有價值的喀斯特景觀。d.泥盆系(416~359Ma)是上古生界的第一個系,這時的古地理面貌發生了重大改變,華北地區沒有沉積,海相穩定型碳酸鹽岩沉積主要分布於廣西、貴州、重慶、四川、雲南及廣東、江西等地區,而且以中、上泥盆統發育良好。如中泥盆統上部的東崗嶺組在桂林為白雲質層孔蟲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白雲岩,厚度約300m;上泥盆統的桂林組、融縣組為連續沉積,桂林組為厚層泥晶灰岩、層孔蟲生物屑灰岩、砂屑灰岩、細晶白雲岩、紋層灰岩等,厚356~557m;融縣組為中-厚層球粒-砂屑灰岩、鮞粒灰岩、紋層灰岩等,厚數百米,局部可達千米以上。泥盆系碳酸鹽岩厚度大,質較純,產狀平緩,是峰林、峰叢地貌發育最為典型的岩層之一,「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是對泥盆系碳酸鹽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的最佳贊美。e.石炭系(359~299Ma)碳酸鹽岩分布較為零散,連成大片者少,在華北僅有上統太原組含有薄層灰岩;在華南地區下石炭統岩性是泥灰岩、泥晶灰岩、瘤狀灰岩局部含煤沉積為特點,在滇、黔、桂交界和桂中地區有一套數百米的純碳酸鈣沉積,上統馬平組為質地純凈的石灰岩、白雲岩,厚度可達數百米,有溶洞發育。f.二疊系(299~251Ma)碳酸鹽岩主要為中二疊統的棲霞組和茅口組,岩性主要由生物碎屑灰岩、白雲岩、含燧石條帶生屑泥晶灰岩、厚層巨厚層亮晶生屑灰岩及眼球狀灰岩組成,厚300~600m,在雲南石林厚297~310.7m,舉世聞名的雲南石林景觀就發育在這兩組地層中,溶洞亦很發育,是重要的喀斯特成景地層。
(4)中生代碳酸鹽岩地層
中生代時中國境內海洋逐漸退縮,呈現南海北陸景象,三疊紀時南方海洋廣布有巨厚碳酸鹽岩沉積,三疊紀後中國大陸不再有重要的海相碳酸鹽岩沉積。三疊系(251~199Ma)碳酸鹽岩主要層位有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安順組和中三疊統的關嶺組、個舊組。嘉陵江組在四川厚度>500m,岩性為介殼微晶灰岩、微晶白雲岩、含鮞粒條帶灰岩、亮晶鮞粒灰岩、介殼亮晶灰岩等,安順組在黔中厚達350~637m,岩性為白雲岩、泥質白雲岩、泥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鮞粒白雲岩等;中三疊統的關嶺組在黔中厚108~920m,底部有一層黃綠色玻屑凝灰岩,其上為中厚層細粒白雲岩、薄至中厚層灰岩、蠕狀礫屑灰岩及泥灰岩,在安龍、興義一帶厚度達>400m,為礁灰岩、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岩組成,個舊組以白雲岩為主,在個舊厚度達1000m。三疊系碳酸鹽岩中喀斯特地貌發育良好,如在興義、安龍一帶形成典型的峰林、峰叢、峽谷地貌,在礁灰岩中有石林地貌形成,這是有別於桂林一帶泥盆紀地層中的峰林、峰叢地貌和有別於雲南石林二疊紀灰岩中的石林地貌的又一喀斯特重要成景層位。
中國從古太古代起就有碳酸鹽岩地層出現,從中元古代起到中生代三疊紀止,除志留紀外,連續沉積了厚度逾萬米的碳酸鹽岩,這為中國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構造條件
從板塊觀點出發,中國大陸處於歐亞板塊東南部,其西南與印度板塊為鄰,東南與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接。印度板塊大約在50Ma前的始新世—漸新世自南向北撞上歐亞板塊,並插在其下,致使喜馬拉雅山脈從平地崛起,成為世界屋脊。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的構造事件稱為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亦稱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不但造就了中國大陸西高東低,呈四個大台階的地貌總格局,也是各類微地貌(或稱造型地貌)形成的內動力地質條件。李廷棟等(1980)把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分為三幕,第一幕發生於始新世末期,表現為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關閉;第二幕發生於中新世中後期(20~10Ma),表現為強烈的褶皺與斷裂;第三幕發生於上新世-早更新世,主要表現為青藏高原的抬升與斷裂活動。現今我們見到的喀斯特地貌大都是第三幕的產物。據大地測量數據,印度板塊至今仍以大約5cm/a的速度向北推擠。使青藏高原以每年數毫米至數厘米的速度在繼續升高。中國大部分喀斯特峽谷、天坑、峰林、峰叢、石林都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抬升過程中溶蝕、侵蝕形成的,多層溶洞也是在該運動間歇性抬升中溶蝕形成的。中國大陸上的各類喀斯特地貌都受喜馬拉雅山運動所控制,在研究喀斯特地貌時,必須了解中國地質構造的背景。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大陸是在三疊紀末期才形成統一的板塊,成為歐亞板塊的組成部分,而中國大陸岩石圈在此之前是由多個陸塊拼合而成的復式大陸。經研究認為在前中生代,我國及鄰區曾有六個古板塊,它們是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板塊、塔里木板塊、華北板塊、華南板塊、南海-印支板塊(圖3-2)。以上板塊的地質背景(地層、構造、火成岩等)也各不相同,從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也有明顯的差別,中國最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多集中在華南板塊上就是良好例證,用板塊構造理論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規律尚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3.氣候條件
溫度與濕度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也是喀斯特發育的重要因素。我們現今見到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主要是新生代末期形成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時期的氣候條件。中國大陸在第三紀初氣候乾旱,據劉東生院士研究,在始新世時中國氣候受行星風系控制,從而在大約18°~35°N之間形成一條東西向乾旱帶。始新世末乾旱帶繼續北移,到漸新世時東南季風初步形成,黃河以南發育了森林,到中新世中期,西南季風開始形成,由於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中國南部變得濕潤,中新世末中國氣候特點及乾旱地帶的地理分布已接近今天的格局。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使我國北部更加乾旱,南部變得更加濕潤,尤其中更新世時我國華南、華中地區氣候濕熱,是喀斯特主要形成時期。我國現今的氣候仍以季風氣候為主,受東南季風(熱帶亞熱帶太平洋夏季風)、西南季風(跨赤道的印度洋夏季風)及西北季風(亞北極冬季風)所控制,表現為自南向北,自東向西由濕熱氣候向干寒氣候過度的特點,喀斯特地貌發育強度和這種氣候態勢相一致。
圖3-2 中國大陸古板塊分布示意圖(據夏玉成,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