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百川歸海

中國國家地理百川歸海

發布時間: 2021-02-22 07:13:41

『壹』 解釋地理成語

1 滄海桑田: 指大海復變成桑田制.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2 海枯石爛:海水乾涸、石頭腐爛。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志永遠不變。 3 風調雨順:風雨及時適宜。形容風雨適合農時 4 日久天長:時間長,日子久. 5 海市蜃樓:海市蜃樓是光線在鉛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造成的結果。常分為上現、下現和側現海市蜃樓。6 一瀉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也比喻文筆或樂曲氣勢奔放。也形容價格猛跌不止。7 百川歸海:表示眾多的事物匯集一處,也用來比喻大勢所趨,眾望所歸。8 一衣帶水:原指窄小的水面間隔,後泛指地域相近,僅隔一水。9 源遠流長: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
悠久.10 因地制宜: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 11 涇渭分明:比喻優劣、是非等非常分明。

『貳』 中國古代航海的故事

航海是人類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陸地去到另一方陸地的活動。 在從前是一種冒險行為,因為人類的地理知識有限,彼岸是不可知的世界。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航海活動。當時中國大陸製造的一些物品在台灣島、大洋洲,以至厄瓜多等地均有發現。公元前4世紀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駕駛舟船從今馬賽出發,由海上到達易北河口,成為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航。公元前 490年,在波斯與希臘的海戰中,希臘就曾以上百英尺長的戰艦參戰。中國漢代已遠航至印度,把當時羅馬帝國與中國聯系起來。唐代為擴大海外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灣附近。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勢及地物為導航標志,屬地文航海;而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志的,則屬天文航海技術之一種。指南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發明,宋代將其應用到航海上,解決了海上航行的定向,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例。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是12世紀船用磁羅經傳入歐洲後,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助航設施燈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建造了高60多米的燈塔。1732年英國在泰晤士河口設置了燈塔。1767年在美洲特拉華設立了浮標。
公元15世紀是東西方航海事業大發展時期。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歷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航至非洲東岸的現索馬里和肯亞一帶,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1420年葡萄牙創辦了航海學校;船長迪亞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年伽馬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此後葡萄牙人又到達中國、日本。1492年10月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1499~1500年,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嶼,故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16世紀始,航海技術迅速發展。1569年地理學家墨卡托發明的投影成為現代海圖繪制的基礎。進入20世紀後,現代航海技術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現奧米加導航系統,隨後又出現和應用了衛星導航系統、自動標繪雷達等。
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駛,在現代條件下,需採用現代導航設備,了解國際水運法規,世界各國海上交通管理制度。為保證人身、船舶、貨物和海洋環境的安全,船舶上還需設置救生、防火、防污染設備和航海儀表及通信設備等。
[編輯本段]歷代航海技術介紹
一、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時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採用。
四、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兒你們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台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系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五、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六、元朝時期
元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已成為海舶必備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指南針應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 、艮)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
元朝航海技術的提高,還表現在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以保證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交通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
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有助於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七、明朝時期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
1、關於航路航向
明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應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為清晰准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向,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至遲在明代已經以「更」作為計量單位運用於航海之中。明清時期,一更約為六十里計。因此,「更」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計時單位,而是指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准航速下所通過的里程。以「更」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志,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線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更」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2、關於地形水
大海航行,必須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勢,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淺灘,才能安全可靠地進行海上交通活動。
明人測量水地深淺名為打水,以托為單位。明人在航海圖繪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宋元時期已有航海圖樣問世,但只是以沿海為主,遠洋航海似未能備及。直至明代,航海圖的繪制已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僅沿海地區,海外遠洋地區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儀所輯《武備志》卷二百四十附圖上所載的《鄭和航海圖。該圖自南京繪圖,一直至東非沿岸,航圖遍及廣大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地區,記載了五百多個地名,並繪有針路,各處星位高低。對於航行途中的山峰、島嶼、淺灘、礁岩、險狹用的海圖,顯示了明人對掌握航路地形水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應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水平。明代航海者對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勢已有相當的掌握。明代類似對航路地形水勢的具體指南,趨於綜合化與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提高。
3、關於航海天象
觀天象,包括星位、信風及海流潮汛的變化規律。
牽星術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牽星術,乃是當時一種利用天文狀況進行測位的航海技術。即在船上利用牽星板來觀察某一星辰的高度,藉以確定船隻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勢難以提供有效的識別,無所憑依,往往以天象來確定航位。《鄭和航海圖》中就附有《過洋牽星圖》,記錄在印度洋地區的牽星航海。
對信風的利用。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雲:「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又明人馬歡《瀛涯勝覽·滿喇加》中謂,歸航,「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歷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作了詳盡的記述。
八、清朝前中期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是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制也有相當的水平。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六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
在航海應用技術中,基本上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系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
「中國洋艘,不比西洋呷板,用混天儀、量天尺,較日所出,刻量時辰,離水分度,即知為某處。」相形之下,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

『叄』 不懂為什麼說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沒有斷代

四大文明古國是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但是,四大文明古國如今卻只剩下中國了,其它三個都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

現在的埃及已經不是以前的埃及了,印度也是,巴比倫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沒有加一個「古」字,其他的三個都在名字前加了一個「古」字。

中華文明沒有斷代,可以說在世界歷史中只此一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我們對歷史的注重、對祖先的崇拜、對血緣關系的重視等等這些原因讓我們有別於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我們得以綿綿不斷的發展。

在近代,雖然我們的文化受到了沖擊,但在我們雄厚的文化基礎之下,我們中華文明正在返回世界的顛覆。


(3)中國國家地理百川歸海擴展閱讀

文明成就

兩河文明

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兩河城邦文明(6500年前~6000年前)。

世界最早的文字——蘇美爾人楔形文字(5200年前)。

世界最早的城市——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8000年~1萬年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8000年~1萬年前)。

古埃及

世界最早的統一王朝/帝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5100年前)。

世界最早的數學——古埃及數學(5200年前)。

世界最早的幾何——古埃及幾何(5000年前)。

世界最早的專用書寫工具——蘆葦筆、莎草紙(5000年前)

古印度

印度數字。

世界最早的日心說——出自《阿利耶毗陀論》(公元499年成品)。

世界最早的系統宗教——印度教(4000年前,與猶太教並列)。

中國

世界最早的銅冶煉技術——陝西西安姜寨遺址冶煉黃銅(6700年前;4675±135B.C.)。

世界最早的農業——江西萬年縣萬年仙人洞遺址馴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1.2萬年前)。

世界最早的造船技術——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獨木舟(8000年前)。

世界最早的釀酒技術——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果酒沉澱物(9000年前)。

『肆』 為什麼中國的山水和外國的山水給人感覺不一樣

中國的平原分布狹窄破碎,中東部唯一的完整廣大的華北平原人口密度又格外高,被村落和農田用地覆蓋,自然也不有美國空曠無人的大平原遙望落基山的感覺了。而且新大陸原始森林繁茂,自然也和古代農業高度發達的文明蹂躪了數千年的地表不一樣了。

而在人口主要分布區,北緯30度附近的溫帶,丘陵遍布水網密集的水鄉景色,中國幾乎是獨一無二的。自然在外國你看不到。而富春山居圖為主的中國山水題材,正取自江南水鄉。江南丘陵的植被非常茂密,空氣濕度也大,使得陽光散射較多,不通透,再加上多綿綿不絕的雨天和霧天,以及近年來的霧霾,使中國山水的代表更朦朧更柔潤,雲海和雨霧是常見題材。

而發源於夏日乾燥植被略稀疏的地中海的歐洲藝術,更喜歡陽光明媚的取材。地中海沿岸的陽光非常通透,每一個去過的人都印象深刻,有一種金色色澤。

數千年前正是這寬闊平靜的海面和愛琴海小島在烈日下的強烈光影,才誘使歐洲藝術向立體和透視的方向發展。地中海的海侵又造成了曲折的海岸,緊鄰大海的丘陵和愛琴海密布的島嶼。而且地中海幾乎沒有潮汐,所以沿岸的房子可以離海面非常近。波羅的海南部也一樣。形成了一種潮起潮落的中國也看不到的人文景象。

中國還有什麼多呢?溫帶植被茂密覆蓋下的大河峽谷。這是歐洲和日本都不具備的。美國縱然有大峽谷,但要麼是人跡罕至,要麼在沙漠里。

中國的峽谷間接影響了中國人的觀景方式:沿著大河卷軸式的散點透視(又叫移動視點)的山水圖卷;或者自一座山近距離俯瞰向江對面另一座山的縱軸。

但歐洲也有一種峽谷,是中國不存在的,就是北歐的峽灣。陰暗的天空,灰冷的針葉林,加上火山熔岩造就的黑色沙灘。冰川作用對於歐洲地貌的塑造是非常關鍵的,遍布歐洲的冰磧地貌在中國東部也是很難看到的。

『伍』 七年級下學期地理期中試題(中國地圖出版社)

地理考試
一、選擇題(30分)
1.下列商品糧基地中以產小麥為主的是
A、洞庭湖平原 B、太湖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松嫩平原
2.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
A、修建水電站 B、發展航運 C、發展灌溉 D、防洪
3.下列旅遊路線與項目的選擇,不正確的是:
A.去承德游覽避暑山莊 B.去南京游覽十三陵
C.去洛陽參觀秦陵兵馬俑 D.去敦煌考察龍門石窟
4.我國以「黑土」著稱的平原是
A、東北平原 B、華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寧夏平原
5.下列礦產基地之間的連線,正確的是;
A.勝利油田——京津唐工業基地 B.大慶油田——遼中南工業基地
C.遷安鐵礦——京津唐工業基地 D.本溪鐵礦——珠江三角洲地區
6.我國的某山脈,山北以旱地為主,山南以水田為主,山北的耕作制度是兩年三熟,山南是一年兩熟,這條山脈是
A、天山 B、陰山 C、秦嶺 D、南嶺
7.「塞上江南」是指
A、河西走廊 B、吐魯番盆地 C、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D、東北平原
8.區內有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的工業基地是:
A.遼中南工業基地 B.京津唐工業地 C.滬寧杭工業基地 D.珠江三角洲地區
9.下列有關北京的說法,正確的是
A.按地形區分,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南部
B.按干濕地區劃分,北京屬於濕潤地區
C.按溫度帶劃分,北京屬於暖溫帶
D.按城市職能劃分,北京主要是一個重工業城市
10.我國稻米的集中產區是:
A.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B.華北平原和青藏高原
C.華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區 D.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11.下列鐵礦產地中,距離滬寧杭工業基地最近的是:
A、大冶 B、馬鞍山 C、遷安 D、攀枝花
12.香港地區的主要經濟支柱是
A、加工工業 B、農業 C、對外貿易 D、旅遊業
13.青藏高原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是
A、有豐富的冰雪融水作灌溉水源 B、面積廣大,土層深厚豐富
C、晴天多,日照長,太陽能豐富 D、湖泊星羅棋布
14.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一般可以
A、一年三熟 B、一年兩熟 C、一年一熟 D、兩年一熟
15.以小米為主食,居住窯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
A、東北林區 B、內蒙古高原 C、黃土高原 D、華北平原
二、填空題(20分)
1. 北京位於( )平原的北部邊緣。北京附近的長城是沿( )山修築的。
2. 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能種植棉花、水稻等喜溫作物,其原因是( );我國江南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 魚米之鄉」,則主要受惠於雨熱同期的( )氣候。
3.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縱貫( )個省級行政區,溝通了海河、( )、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4. 我國著名的工業基地,在東北有( )地區,在長江下游有( )地區。
5. 我國南方分布最廣、產量最大的亞熱帶水果是( );台灣居世界首位的物產是( )。
6.我國新設立的特別行政區是( );我國五個自治區中,臨海的是( )自治區。
7.台灣島上最長的河流是( ),最大的湖泊是( )。
8.被人們譽為「黃金水道」的是我國的();被人們稱為「天然魚倉」的是我國的( )海。
9.遼陽是( )工業基地中的工業中心,順德是( )工業基地的工業中心。
10.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是( )位於滬寧杭地區的核電站為( )核電站。
三、連線題(10分)
1.將下列鐵路干線和它們之間相交會的城市用直線相連。
①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 A. 徐州
②京滬鐵路和隴海鐵路 B. 鄭州
③湘黔鐵路和浙贛鐵路 C. 蘭州
④包蘭鐵路和隴海鐵路 D. 株洲
2.將下列商品糧基地與其對應的省區,耕作用直線連接起來。
A、河北省 ①三江平原 a一年兩熟
B、黑龍江省 ②華北平原 b一年一熟
C、湖南省 ③珠江三角洲 c一年三熟
D、廣東省 ④洞庭湖平原 d兩年三熟
四、填表題(10分)
1.填表比較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6分)
地 區 溫度帶 耕地類型 主要糧食作物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2填出下表中,我國三個地理界線「之最」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界 線 第二、三級階梯
界 線 濕潤、半濕潤區
界 線

五、鄉土地理(10分)
一、選擇題(共6分)
1、長沙的地形以
A、山地為主 B、平原為主 C、盆地為主 D、高原為主
2、長沙市的市樹和市花分別是
A、楓樹和菊花 B、香樟樹和杜鵑花 C、銀杏樹和山茶花 D、梧桐樹和牡丹花
3、石長鐵路的東端交匯的鐵路干線是
A、焦柳線 B、京九線 C、湘黔線 D、京廣線
(二)填空題:(共4分)
1、湘江在長沙境內的流向大致是____。
2、長沙分布最廣的商業中心是____。
3、湖南省最大的商業中心是____。
4、長沙的主要糧食作物是____。
六、填圖題(20分)要求填出
中國鐵路干線五縱三橫,標繪出各干線的起止地點,所經過的省會城市;畫出我國區域地理分區的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陸』 哪些成語反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比如"滄海桑田反應地殼運動"

「滄海桑田」原來的意思是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這種「滄桑之變」版是發生權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的運動著,因此會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挨近大陸邊緣的海水比較淺,如果地殼上升,海底便會露出,而成為陸地,相反,海邊的陸地下沉,便會變為海洋。有時海底發生火山噴發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脈、火山,它們如果露出海面,也會成為陸地。

地質作用使海洋抬生成陸地,岩石風化成土壤

風調雨順 (夏季風強弱進退正常,降水量適中,無水旱災害)

日久天長 (太陽壽命還剩46億年,日地距離為1.5億KM)

海市蜃樓 (在沙漠和海洋的晴天出現的大氣折射現象)

一瀉千里 (從河流的源頭到入海口的距離落差和距離很大)

百川歸海 (所有外流河最終注入海洋)

一衣帶水 (像衣帶那樣窄的河流,指隔海向望的國家,如日本等)

源遠流長 (河水從很遠的源頭流來)

因地制宜 (不同的土壤,適宜生長不同的植被如樹林,草原,荒漠等)

涇渭分明(黃河支流涇河和渭河,因含沙量不同,導致河水一個清澈一個渾濁,差別很大)

『柒』 關於地理的成語

【蜀犬吠日】
蜀郡多霧,不常見日,每逢日出,狗皆疑而驚叫。語本唐柳宗
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後常以「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得隴望蜀】
《東觀漢記·隗囂傳》:「西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後遂以「得隴望蜀」喻貪心不足。
【滄海桑田】
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語本晉·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清·程元升《幼學故事瓊林·地輿》:「~,謂世事之多變。」
【星移斗轉】
①星座移位,北斗轉向。表示歲月流逝或時間變化。②猶言天搖地動。形容聲勢極大。
【風雨交加】
大風暴雨一齊襲來。形容天氣十分惡劣。
【百川歸海】
猶言萬法歸宗。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淮南子·汜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樹長得再高,落葉還是要回到樹根。比喻離開故土時間再長,最後還是要回歸故土。
【如日中天】
像太陽之正處於天空中央。比喻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月暈出現,將要刮風;礎石濕潤,就要下雨。比
喻從某些徵兆可以推知將會發生的事情。

還有很多了------
南轅北轍
南征北戰
南腔北調
南橘北枳
南來北往
南箕北斗
南征北討
南航北騎
南鷂北鷹
南阮北阮
南枝北枝
南去北來
南艤北駕
南棹北轅
南船北車
南販北賈
南征北伐等!!

『捌』 岳飛《滿江紅》中的賀蘭山,具體指的是哪座山

雖說《滿江紅》這一千古名詞早已為世人所知,但一個時期以來,因詞中賀蘭山之地名被史界爭論不休,並曾有人懷疑並非岳飛所作。依據是詞中「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一句。以岳飛足跡未曾到達過賀蘭山為由,提出質疑,認為是明人所作。過去一直認為詞中賀蘭山是指較有名氣的寧夏賀蘭山。依此而言岳飛確實未曾到達過這個地方,提出質疑看似不無道理,然而忽視了詞中「賀蘭山」除了寧夏有個外,在今河北省磁縣境內也有一個賀蘭山。《滿江紅》中指賀蘭山就是此山。

磁縣古代設州,據清康熙三十九年蔣擢《磁州志》載:「賀蘭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山非高俊而蜿蜒起伏長亘二十里。宋賀蘭真人隱居於此,因以得名」。如今此山仍名賀蘭山,在磁縣城西北三十里,東起邯鄲市馬頭鎮車騎關,西止磁縣林壇鎮李兵庄。山北麓緊頻忙牛河(古名賀蘭河),河北邊有東、西賀蘭兩個自然村。

磁縣賀蘭山雖無奇貌,但能得以留名,是因其古時常年積雪(稱賀蘭積雪),是古磁州「八大景」之一。據蔣擢《磁州志》載:「賀蘭山雖無靈峰幽壑,而碎玉平鋪,積雪凝素數十里,雲天一色,亦奇觀也」。一些文人墨客對此也有過許多題詠,例如:任塾的「斜日雲沉壑,回風雪滿台。欲尋仙蛻看,誰喝石門開。種玉留遺璞,燒丹集棄灰。還疑人去後,嶺樹低寒梅」。楊方晃的「自昔丹成去,山靈據姓名。六花添好致,寒宇一堆瓊」。許晠的「賀蘭山畔雪,烈日照愈好。真仙卧不起,千載無人掃」。張含輝的「宋代真人去不回,山名仙字兩相猜,丹成黃白難遺術,常散天花作玉堆」。

磁縣賀蘭山因賀蘭真人在此居住煉丹而得名。據《宋史》載:「賀蘭真人,稱賀蘭棲真。自言百歲,有氣功之術。冬不畏寒,夏不怕暑,往往不食,或有縱酒狂飲,一頓能吃肉數斤。宋真宗因慕其名,宣召宮中,賜號宗玄大師。大中祥符三年逝」。至今在磁縣賀蘭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賀蘭真人在此隱居時的傳說。

寧夏的賀蘭山雖與磁縣的賀蘭山同名,但其名稱由來含義截然不同。臧勵和編著,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946頁載:「賀蘭山在甘肅寧夏縣西……山樹木青白,望如駁馬。北人呼駁為賀蘭」。故名。

岳飛是相州湯陰人,據查《中國歷史地圖集》金、南宋部分,磁縣當屬岳飛舉兵北進之地,正當岳飛北伐取得節節勝利之時,南宋朝廷勾安議和。紹興九年(1139)岳飛上表反對議和,次年大敗兀術於河南,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但不久被朝廷召回臨安。《滿江紅》屬此時所作。詞人回憶自己駕長車,指揮千軍萬馬,在磁州賀蘭山一帶縱橫馳騁,收復失地與金抗衡的風火歲月,感到壯志未酬,壯懷激烈,抒發抱負。岳飛當年在磁州屯岳打仗,在磁縣至今還留有遺跡。磁縣有岳城、候召等地名,位於縣城西南的岳城是岳飛在此駐兵而得名。村北有岳飛駐兵城寨遺址。縣城東的東、西、小候召是以岳軍曾在此等候朝廷召旨而得名。如今磁縣賀蘭山因岳飛《滿江紅》而名揚四方。

『玖』 中國十大未解之迷

一,千古遺恨《蘭亭序》

《蘭亭序》,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
是書聖王羲之巔峰之作,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失傳千年,讓人懷念!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蘭亭序》陪葬。換句話說,這件寶貝應在昭陵。五代溫
韜滅絕人性,已將昭陵挖掘一空,發現鍾繇和王羲之書法真跡,讓其流傳於世,並未提到《蘭亭序》,致使成為無頭公案。有人說,《蘭亭序》還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為隱秘之處,溫韜形跡匆匆,並未發現真跡;有人說,《蘭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酷愛字畫,更何況,民間早有《蘭亭序》陪葬乾陵一說。乾陵尚未被
盜,一切只能成為霧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開啟,必將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二,戰國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傳千年,奇貨可居,價值連城,「完璧歸
趙」更傳為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秦滅六國,嬴政終獲至寶。
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璽,歷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
從此下落不明。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並沒有作為傳國玉璽流傳於世。如
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三,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
《永樂大典》,算得上千古奇書!據說有三千人參與
編纂,歷時三年,全書兩萬兩千卷,明成祖甚是滿意,親自作序賜名。令人遺憾的是,自《永樂大典》問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為公案。一種說法認為,明
英宗將此書殉葬於永陵,明朝有殉葬書籍傳統,從明英宗酷愛大典來看,極有可能「生死相連」;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文淵閣失火,正本可能毀於
一旦。由於史籍沒有記載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來只能藉助考古發現。
四,西周「九鼎」遺失古今憾
九鼎,是鎮國神器,屬於古代至寶!相傳夏啟收集珍
禽異獸、奇異之物,繪畫成圖,讓工匠將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反映全國統一和王權集中,作為夏、商、周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根據《史記》記載,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國都城,但《漢書》卻說,九鼎沉沒於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馬遷所說屬實,九鼎應該落入秦始皇手中,何況杜牧有「始皇東游出周鼎」之說!秦始皇對九鼎十分珍愛,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極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這也
成為目前一些考古學家鼓動開掘秦陵動機所在。
五,秦朝十二銅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後世留下太多謎案,十二銅人就
是其中之一!為何要鑄十二銅人?原因已不是那麼重要,十二銅人不翼而飛,讓後世百思不得其解!關於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咸陽,
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一並燒毀;有人說,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苻堅銷毀;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
並未銷毀,十二銅人是秦始皇最愛之物,在陵墓營造好後,隨同其它珠寶一起陪葬。由於一些技術因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銅人下落,至今無人能說
清楚。
六,青銅劍千年不銹之謎
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二十世
紀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隨同兵馬俑一道,同時出土一批青銅劍,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地下沉睡兩千多年,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無獨有偶,考古隊在挖
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一把越王勾踐劍,做工精細,削鐵如泥,兩大考古發現立即傳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跡還在後面,經過科研人員檢測,寶劍鋒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此為千年不銹之故。這一發現轟動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眾所周
知,鉻是一種稀有金屬,熔點高達4000攝氏度,提取甚為不易。現代科學發明,竟然出現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前?又有誰能想像,秦始皇手中之劍,竟然是現代科
學結晶?層層謎團,孰是孰非,只能成為千古之謎。
七,古墓「長明燈」不熄之謎
古墓「長明燈」,最早見於神話傳說,據說不熄之火
是天宮之火,是普羅木修斯把它偷偷帶回人間。在世界各地,盜墓者費盡心機,到古墓竊取珠寶,古墓往往與世隔絕,寶物歷經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終年不見天日,本應伸手不見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頂掛著「長明燈」,陰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燈,為何長明千年不滅?為何無氧依然燃燒?
能量從何而來?若是油燈,千年不滅,燃料如何供給?顯然不是人力所為;若是電燈,燈碗液體可能是用來導電之汞,問題是電能如何產生?難道某個角落有發電裝
置?要做到如此一勞永逸發電,必須太陽能發電方可。凡此種種,只是憑空臆測,真相到底如何?還需科學驗證。

八,《洛神賦》到底為誰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見長,除七步詩之外,
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歷史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測是甄後,曹丕之妃。作為小叔子,竟然愛上親嫂,就兄弟而言,為其不義;就君臣而言,為其不忠,成何體統?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公然就指甄後,李商隱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詩句,亂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來,招來文人罵聲一片;另一種推測是,曹植塑造一個洛神形象,美麗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擬,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無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麼曹植為何要寫《洛神賦》?如果說是寄託君臣之道,作為政治上屢次受兄迫害,怎麼會產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為歷史懸疑。
九,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
樹碑立傳,自古就是慣例,但武則天是一例外!武則
天為何要立無字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為了誇耀自己,顯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達;一種說法是,武則天有自知之明,是聰明
舉動,「是非功過」留待後人評說;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左右為難,想到死後與高宗合葬,不論自稱皇帝還是皇後,都是很難落筆,所以乾脆「一字不名」,讓
後人蓋棺定論。武則天立「無字碑」為後世出了難解之謎,有碑無文,不如說無文勝有文,成為趣談。
十,太平天國寶藏在哪裡?
太平天國失敗令人嘆息,太平天國巨額珠寶失蹤同樣令人遺憾。天京失陷,全軍覆沒,大批珠寶從人間蒸發。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更多財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後,曾國藩威逼利誘,多次追問金銀所在,這也是忠王被
處死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誠,始終未曾吐露珠寶下落。有人甚至將天王府後花園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結果一無所獲。如此窖藏珠寶,甚吊世人胃
口,對於寶藏追蹤,始終沒個消停!下落如何?各種版本,各執一詞,依然一團迷霧。秦始皇身後留下的9大謎案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歷正月,一個長相並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了齊王建,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縣境),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識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不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連座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注。

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布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儀建築和布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為長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佔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候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盡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的哀求。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布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布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钁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

當年無論是打井的農民還是參與勘探試掘的考古人員誰也想不到兵馬俑坑會有那麼大的規模。當一號俑坑全面勘探試掘不久,又在一號坑北側20米處發現二號兵馬俑坑、三號兵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單就兵馬俑陪葬坑而言,它佔地達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馬8,000餘件,青銅兵器數十萬件。這件規模宏大的陪葬坑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陵寢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後20餘年來秦始皇陵園考古發現接連不斷,陵園東側發現了百餘座馬廄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園西側發現了31座珍禽異獸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馬廄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木車馬則位於地宮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來又在始皇陵北發現了一座較大的動物陪葬坑,在東內外城垣之間發現了鎧甲坑、百戲俑坑……

陵園地上地下精心設計、安置的這一切不正是一個理想的地下王國嗎?

二、幽深地宮謎團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地宮是什麼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系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專家學者。目前只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歷史文獻作初步的探討和推測。

神秘莫測的秦陵地宮在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專家們以此為線索,努力尋找著能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里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路胖玫摹V邢勖趴贍蓯嗆嵯螄餷對諏獎詰募脅壑校
且壞牢薹 艫拇笫 擰D諳勖趴贍苡脛邢勖畔嗨啤H 老勖藕芸贍茉諞惶踔畢呱稀?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里,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里的一切。

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采樣。經過反復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准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里「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七: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八: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里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九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謎團只是秦陵地宮眾多謎團之冰山一角。隨著我國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測技術的實際運用,秦陵地宮終有一天將再次震驚全世界。
參考鏈接:http://..com/link?url=__8zkPK_MoRFCJzlRkrufZcp_HWB6xGjIcVjVei6sP9_h6Iso8BivKIq

『拾』 林則徐的對聯:上聯:海到無邊天作岸

下聯:山登絕頂我為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