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地理大發現風土大漠
1. 《中國地理大發現》讀後感400字
讀〈〈中國地理大發現〉〉有感
〈〈中國地理大發現〉〉開篇第二節,講的是西行佛國取專真經,法顯、宋雲、玄奘屬、義凈等一連串閃亮的名字,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法顯,法顯大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那時的交通工具大概就是馬了,法顯西去取經時,可能已經是57歲的即將退休的年齡了,可是他老,不在家喝喝茶,念念經,舒舒服服安享晚年,卻因為感嘆經律流失,懷著矢志尋求梵文經本的偉大理想,歷經七年,經新疆、克什米爾等地,到達印度,那年他可能是63歲,然後取經學法,抄寫經書,又過6年,取海路,過馬六甲海峽,遭遇大風暴,九死一生,歷經一年多回到山東,那時他可能已經70高齡了,可是他還不消停,回國後還抓緊時間,著書立說,寫下了大名鼎鼎的《佛國記》,《佛國記》的成就按下不表,但就他就這樣的年齡,這樣的歷險,這樣的翻山越嶺,就足以讓我汗顏了。
當時的西域,下有流沙,有走獸,上無飛鳥,四顧茫茫,惟視日以准東西,望人骨以標行路,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與現在的西域應該大不相同,哪像現在交通發達,可以一日千里的。我想像一下我的57歲,如果能有健康的身體,藉助於現代的交通工具,游遍國內的旅遊勝地,名勝古跡,心亦足以。
2. 「地理大發現」開始於哪個世紀
地理大發現
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1]
歐洲歷史的地理大發現(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該時期內,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與此同時,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其中有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瓦斯科·達·伽馬、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胡安·德拉科薩、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喬瓦尼·卡波托、胡安·龐塞·德萊昂、斐迪南·麥哲倫、亞美利哥·韋斯普奇與胡安·塞瓦斯蒂安·埃爾卡諾等。在當時,遠洋航行意味著冒險:他們無法准確測量經度,木製船殼無法抵抗船蛆的侵蝕,儲備的食物不適於長期航行,船上的衛生與生活條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這些人所進行的探索極大地擴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圍。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復雜而矛盾的,除了物資交流外,因帶給原生居民的常是死亡和佔領,可說是一部大侵略史。
3. 「地理大發現」開始於哪個世紀又有哪些主要事件
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倫布、達伽馬、卡布拉爾、迪亞士、德萊昂、麥哲倫等。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新航路的發現
從十五世紀起,葡萄牙人不斷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沿海地區,掠奪當地財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羅繆·迪亞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為探尋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貴族瓦斯哥·達·伽馬奉葡王之命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繞過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之後由阿拉伯水手馬季得領航橫渡印度洋,於1498年5月20日到達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庫特,次年載著大量香料、絲綢、寶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這是第一次繞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稱之為「新航路的發現」。
新大陸的發現
在葡萄牙組織探尋新航路的同時,西班牙也力圖尋求前往印度和中國的航路。1492年8月3日義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倫布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從巴羅斯港(即古都塞維爾,今稱塞維利亞)出發,率領探險隊西行,橫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聖薩爾瓦多島(華特林島),之後又到了古巴島和海地島,並於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羅斯港。此後哥倫布又三次西航,陸續抵達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和南美大陸的一些地區,掠奪了大量白銀和黃金之後返回西班牙。這就是人們所稱謂的「新大陸的發現」。
第一次環球航行
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探險隊從巴羅斯港出發,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東海岸南下,繞過南美大陸南端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即後來所稱的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死於此地。其後,麥哲倫的同伴繼續航行,終於到達了「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中的哈馬黑拉島。之後,滿載香料又經小巽他群島,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於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地理大發現」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是應封建社會日趨衰落、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代要求,是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產生與發展對於擴大原料產地、市場以及交換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過程,對世界生產力分布也有重大影響。
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
開創了歐洲主導世界的世紀,但是其主要的誘導動因確是由於原來的傳統東西方經濟交流道路被當時強悍的奧斯曼帝國阻礙而被迫進行的。通常改革都是因為現有的社會形態不能進一步前進成為了桎梏而進行的,這是很有趣的一點。即便是在被紀念的哥倫布也是懷著尋找東方的夢想經過了偶然的巧合才發現了美洲的,他在登陸了古巴後就認為自己到了日本附近。歷史的巧合就是這樣。
同時期亞洲航海發展
中國人進行了世界航海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次壯舉,鄭和下西洋,同樣性質的封建國家的不同性質的航海壯舉產生了不同的後果。當今的中國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假設,如果當年鄭和像西方殖民侵略擴張一樣,那麼當今的中國就是另外的樣子了。
4. 地理大發現之前,古代中國人最遠去到世界的什麼地方
這個真不好說,因為有很多詞語無法界定。
首先,什麼是「古代中國人」?古代漢族版人一權般都可以視為當然的中國人,那麼匈奴人呢?蒙古人呢?契丹人呢?吐蕃人呢?這些非漢族的民族算不算古代中國人?
其次,這個「古代中國人」是只算官方行為,還是可以算民間行為?
地理大發現,一般指的是1500年前後的幾次大航海時代。
在此之前,漢族的、官方的行為,一次是鄭和下西洋,目前一般認為最遠到了東非海岸;一次是東漢甘英出使西域,最遠到了現在的西亞一代,將近到了地中海。
如果其他民族也算,那麼蒙古西征,最遠到了歐洲布達佩斯、奧地利、波蘭一代。
至於民間的,那就沒法計算了。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20歲的航海家汪大淵,首次附泉州商舶遠航,經南海,過馬六甲海峽,入孟加拉灣,繞印度半島,經阿拉伯灣,進入波斯灣,南下經亞丁灣、紅海,沿非洲東岸南下至坦尚尼亞。
5. 地理大發現的經過及歷史文化
一、地理大發現:指15~17世紀,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它是地理學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二、歷史背景:
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陷,歐洲人不能再直接通過這個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巨大港口來獲得他們日益依賴,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從而迫使歐洲人必須找到一條新的貿易路線。
2、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商品對於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導致歐洲人對於獲取金、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感興趣。
3、文化與航海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明改造了諸如羅盤、六分儀、海圖、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術,使得歐洲人擁有了在各種復雜氣候條件下進行遠航的能力。
三、經過:
1、在西歐,葡萄牙首先發起了大規模的航海探險活動:15世紀早期,航海家恩里克王子創辦地理研究機構,先後發現了馬德拉島、維德角群島,並從直布羅陀沿非洲西海岸到達幾內亞灣;1473年,葡萄牙船隻駛過赤道,後達到剛果河口;1487年,迪亞斯的探險隊到達非洲南端,發現好望角,並進入印度洋;1497年,以達迦馬為首的船隊沿迪亞斯航線繼續向前,經非洲東岸的莫三比克、肯亞,於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開辟了從大西洋繞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線,從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
2、西班牙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曾經參加葡萄牙遠征隊,到過非洲、印度、蘇門答臘、爪哇、班達群島和馬六甲海峽等地。他相信大地球形說;1521年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與當地土著人的沖突中被殺。1522年麥哲倫船隊剩下的「維多利亞」號返回桑盧卡爾港,完成環球航行。
6. 請說出「地理大發現」中做出貢獻的一位人物事跡。
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倫布、達伽馬、卡布拉爾、迪亞士、德萊昂、麥哲倫等。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哥倫布
哥倫布自幼便熱愛航海。他認為之所以帆船向大海啟航後,船身由下而上漸漸消失的原因正是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向東能到的地方,向西也到得了。為了驗證他的想法,他先後向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國王尋求協助,以實現出海西行至中國和印度的計劃,但均得不到幫助。在此同時,歐洲國家極需要東南亞的香料和黃金。可通往亞洲的陸路卻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阻,海路則要經由南非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因此歐洲的君主開始改變以往的想法。哥倫布在到處游說了十幾年後,於1492年,終於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
從1492年到1503年間,哥倫布完成了4次從西班牙到美洲的來回航行。所以這些航行都是由卡斯提亞王國資助的。這些航行標志著歐洲人對美洲大陸的探險和殖民的開始,因此對西方歷史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性。盡管面對日漸增多的反對他的觀點的證據,哥倫布仍然堅持認為,他在歷次航行中所到過的地方就是馬可·波羅以及其他歐洲旅行家說描述過的亞洲大陸的一部分。哥倫布的拒絕承認他到過的地方不是亞洲的一部分可能部分的解釋了,為什麼美洲大陸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而是以在他之後的到達美洲的佛羅倫薩的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的名字命名。
7. 材料二中所說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什麼歷史
(1)以麗莎·蓋拉爾迪尼為原型創作的《蒙娜麗莎》出自哪位畫家之手?他的另外一幅代表作是什麼?請寫出含有相同時代主題的戲劇作品一部。(3分)
(2)材料二中所說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產生的最主要影響是什麼?(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哪位航海家下西洋的路線圖?(1分)
(4)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四大發明」彰顯中國古代科技的無窮魅力。請寫出「四大發明」中對歐洲新航路開辟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項發明。(1分)
第(1)問,主要考查文藝復興的內容,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准確理解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中《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另一部作品是《最後的晚餐》;而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戲劇作品《羅密歐和朱麗葉》、《哈姆雷特》等。
第(2)問,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內容,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所說的「地理大發現」指的是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最主要的影響是: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第(3)問,主要考查鄭和下西洋的內容,觀察圖片,圖片中航線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依據所學知識,1405年至1433年,鄭和前後七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所以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國古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路線圖,人物應為:鄭和。
第(4)問,主要考查指南針的用途和新航路開辟的條件,依據所學知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為: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其中指南針被應用於航海事業,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所以對歐洲新航路開辟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項發明是:指南針。
8.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
(1)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遠航,發現了美洲;哥倫布的遠航給印第安人帶來巨版大災難,但權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2)「三角貿易」;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乘船到非洲,在非洲擄獲黑人運往美洲,賣給美洲的種植園主,把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運回歐洲;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造成了非洲的貧窮和落後。 (3)英國瘋狂掠奪印度等殖民地財富;殖民擴張和掠奪使英國積累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大量資本,是英國最早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的重要條件之一。 (4)章西女王;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殖民地國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是正義的。 |
9. 地理大發現開始於哪個世紀
15世紀
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倫布、達伽馬、卡布拉爾、迪亞士、德萊昂、麥哲倫等。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10. 為什麼中國沒有地理大發現
1、首先,你所指的地理大發現是什麼?
西方人所說的地理大發現??
2、「積內弱百年」?
歐洲容人耀武揚威的日子也就是這樣長而已。不要以為他們就一定很成功。
中國人耀武揚威的日子其實更長,同時也造成了中國人曾經的目中無人。
3、綜上所述,
既不可盲目自大,
也不可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