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人文地理
1. 衡陽師范學院有哪些專業及什麼專業好
學計算機的年齡抄建議是在14-28歲之間。
年齡小的人,學計算機就如在一張白紙上繪畫,
能跟著老師的節奏來,吸收的快,計算機基礎知識會扎實點。
年齡在22歲以上的,由於在外面工作過,體驗過外面的艱辛工作經歷,
知道如果沒技術沒學歷想找個好工作挺難,
於是來學校讀書,就會更加的珍惜這次機會,
會比平常人更刻苦,在加上這個年齡層次的人,思想比較成熟,
見識廣,接受能力強。對了,年齡大點的在就業方面還有優勢哦。
超過28歲的,不是說不可以學,也可以,只是這個時候的你應該都成家立業了吧?
有了家庭負擔,如果想再來學的話,那還是需要很大勇氣,
我想你也比較難集中經歷學習,當然你如果能克服,那一切都不是問題。
只要你肯下決心,那學IT,年齡就不是問題,學到老,活到老!
可以去專門的電腦學校看看比較下
2. 湖南為什麼被稱為三湘,指的是哪三湘
關於三湘指的是哪三個地區?至今並沒有統一的說法,可以說每一種說法都保持著自己的意見,我認為我就是對的,管你怎麼說,反正就是我的才是對的,你的說法就是錯誤的,不過雖然說關於三湘的具體定義沒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但是三湘所指的東西卻是全國統一的,在全國統一的認識當中,都認為三湘二字指代的就是湖南省地區。
當然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其實都是人們自己在思想上的劃分,整體上來講,三湘指代的就是湖南省地區。對於我們來講,我們其實並沒有必要去太過於糾結三湘究竟指的是哪三湘?我們只需要理解到它所代指的就是湖南省地區,同時也是人們以及湖南省人民對於湖南省的一種愛稱。
3. 花石鎮的人文地理
花石鎮位於湘潭縣的西南部,南界茶恩寺,北抵射埠,東至紫荊山,西連排頭,最低海拔50.40米,最高海拔425.70米。總面積為13340公頃,城鎮面積為360公頃,有水田2750公頃,旱地74公頃,林地7357公頃,水面119公頃。轄3個管區,31個村,2個居委會,564個村民小組,14165戶,54941人。 花石是歷史名城,千年古鎮,在西漢時期即以地理位置顯要、歷史文化厚重而被定址為湘南縣的縣城,素以商賈雲集、市場繁榮而享有「小南京」之美譽,是湘潭市經濟重鎮。鎮區東面1.5公里處羅漢山下的「漢城橋」,系東漢時期所建,至今尚保存完整,列為湘潭縣級保護文物。花石既是湘潭、衡山、湘鄉三縣市交界處的物資吞吐樞紐,區位優勢明顯,同時又是湘潭縣南部最大的集市貿易集散中心,特別是湘蓮產業獨具特色,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湘蓮生產基地和蓮籽貿易集散中心,是名副其實的「湘蓮之鄉」。
有職教中專一所,鎮中學一所,中心小學等10餘所小學,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7處,各類圖書室30個,藏書37800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余創作隊伍達17人,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花石鎮,依湘江支流-涓水,位於湘潭南部,鄰南嶽衡山,交通發達,區位優越。距省會長沙2個半小時車程(非高速)。潭花公路貫穿全鎮南北,距湘潭市區1個半小時,距株洲、衡陽僅2個多小時,東西有韶茶公路貫穿而過。鎮區距臨岳高速-花石回龍橋收費站5公里,另有規劃寧花(寧鄉-花石)高速。
每天15分鍾一趟得縣際班車至湘潭市區及湘潭縣城。每天各2趟始發至長沙汽車南站、株洲火車站、衡陽西站大客班車,另有過境至邵陽、雙峰、岳陽等班車數趟。逢年過節還有至深圳、廣州、東莞等地大巴臨時運營。 單位:公頃
鄉鎮、村 總面積 林地面積 非林地面積
花石鎮 13468 7458.9 6009.1
七星 265 74.3 190.7
前進 121 0 121
河頭 248 13 235
馬壠 412 168.7 243.3
超上 232 2.6 229.4
羅漢 230 118.4 111.6
長嶺 840 432.7 407.3
雙溪 541 312 229
金蓮 775 525.7 249.3
棋嶺 814 11.5 302.5
芙蓉 637 442.6 94.4
新華 378 217.2 160.8
銅鑼 311 209.2 101.8
水南 500 312 188
紫荊 604 419.5 184.5
中心 523 394.1 128.9
北斗 341 178 163
天馬 458 312.7 45.3
興合 445 302 143
石壩 354 221.9 132.1
趙家營 252 42.6 209.4
涓江 379 30.6 348.4
金豐 950 724.4 225.6
金塘 387 157.1 229.9
鹽浮 521 345.7 175.3
永仁 525 393.9 131.1
永豐 219 130.4 88.6
園藝 167 73.9 93.1
東曉 364 162.4 201.6
潤塘 314 121.6 192.4 花石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50公里,與南嶽衡山相距約30公里。因傳說水中巨石有花紋而得名。秦漢時期湘南縣治。景區內名勝眾多,現存有清代建築漢城橋、觀政橋等古跡。傳說古代有18個羅漢化為石山,永鎮洪魔,因山形似羅漢,故名羅漢山。石山呈棕紅色、深褐色,「羅漢」惟妙惟肖、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景區內的有花石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9年8月,是湘潭縣最大的一個中型水庫,擔負著防洪灌溉的大任,兼有發電、養魚等多種綜合利用功能。水庫水面面積4.86 km²,水庫四周青山蔥蘢,與南嶽遙相呼應,水質良好,庫中有一小島,島上有農戶居住。從大壩處搖舟前往,水路時寬時窄,既有中流擊水之酣暢,又有曲徑通幽之微妙。水庫中有珊瑚島(其形如珊瑚,故名)、泰坦尼克島(其山體似巨艦出海,形如即將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故名)、子母洲(是湖中伸出水面的一大一小兩個高地,形如母子相隨,故名)。野鴨洲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常見白鷺、黑鷺、天鵝等十餘種候鳥在此棲歇、嬉戲。
花石水庫系丘陵地帶,是南嶽七十二峰之天馬山、紫荊山余脈,與花石境內聞名於世的「十八羅漢山」相伴,面臨遠近聞名盛產湘蓮的花石一帶平原,與花石湘蓮大市場相鄰,與涓涓流水的涓江河相通,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適宜休閑娛樂的風水寶地。花石水庫被開辟為多個水上、島上旅遊項目。
4. 湖南省的人文地理特徵
湖南屬於內陸省份,位於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以南,因大部分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於全境而簡稱「湘」,全省面積過半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地圖坐標為東經109°—114°、北緯20°—30°之間,相鄰有六個省市即廣東、江西、湖北、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重慶直轄市。
地 勢
全省以中、低山與丘陵為主,面積約為14.9萬平方公里,佔70.2%;崗地與平原約為5.2萬平方公里,佔24.5%;河流湖泊水域面積約為1.1萬平方公里,佔5.3%。本省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西北有武陵山脈,西南有雪峰山脈,南部為五嶺山脈(即南嶺山脈),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湘中地區大多為丘陵、盆地和河谷沖擊平原,除衡山高達千米以外其他均為海拔500米以下,湘北為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 平原,地勢很低,一般海拔50米以下,因此,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狀匯入洞庭湖。
最高點位於石門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湖南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峰有五座,另外四座為炎陵(原「酃縣」)的斗笠頂海拔2052米,桂東的八面山2042米,城步的二寶頂2021米和道縣的韭菜嶺2009米。
武夷山脈位於湘西北角,屬湘鄂山原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山地地勢大致從西北向東南漸降。澧水的源流與支流多發源於西北流向東南,成為平行狀水系注入幹流,最後轉向東北方向流入洞庭湖。
湘西北的雪峰山脈地勢較高,南端高達1500米左右,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雪峰山脈為資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貫穿於湖南西部,成為湖南西部地區交通的主要屏障。
湘南邊緣山地屬南嶺的一部分。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為長江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南嶺山地,山體大,延伸長,山勢高。
湘中大部屬湘中丘陵,台地廣布,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間,紅岩盆地眾多,主要盆地有衡陽盆地、株洲盆地、長沙盆地、永興茶陵盆地和攸縣盆地等,均為紅岩盆地,盆地沿河區域常有河流沖積平原,為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與農業區。從形態上看,湘中丘陵的起伏與高度不完全一致,丘陵的頂部比較平坦。衡山位於丘陵台地之上,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為中國名山五嶽之一的南嶽。
湘北為洞庭湖湖積沖積平原,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河流、湖泊分布廣,堤垸眾多。一般的堤垸邊緣的位置較垸心高,土壤以粉沙壤土或輕粘土為主,土壤肥沃,為重要產糧區。
地 貌
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 ,僅佔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佔22.58%;500—800米地貌佔18.43%;800米以上地貌佔11.72%。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佔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
面 積
湖南省土地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到2007年底,全省農用地面積1790.72萬公頃,建設用地137.36萬公頃,未利用地190.45萬公頃。根據「十一五」規劃目標:到2010年,湖南省耕地保有量為377.20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336萬公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38.50萬公頃以內,全省平均土地產出效益達到491.91萬元/平方公里 。
地 質
分屬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羅翁綏寧大斷裂向北東經安化,寧鄉至長壽永安大斷裂一線為界,其北西為楊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東南為南華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發育,晚元古代以後的地層出露齊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構造運動在湖南均表現明顯。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受到三個地質成礦構造單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皺區,二是雪峰的隆起區,三是湘中、湘東南褶皺區,構成了湘中、湘南兩個大的成礦帶。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之稱,礦藏豐富,礦種齊全,質量優良。在全世界已發現的160多種礦種中,湖南有14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銻、鎢、鉍、雄黃、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錳、釩、錸、芒硝、砷、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岩漿活動較弱,湖南是一個弱震,少震區。
土 壤
地層發育較齊全,土壤類型多樣。根據分類原則和土壤的具體情況,可分為鐵鋁土綱、淋溶土綱、半淋溶土綱、初育土綱、水成土綱、半水成土綱和人為土綱等7個土綱,紅壤、黃壤等13個土類,29個亞類,129個土屬和463個土種。沿武陵~雪峰山東麓一線劃界,以東紅壤為主,以西黃壤為主。洞庭湖平原為潮土、紫湖泥地區;湘中為丘陵紅壤、紫色土、水稻土地區;湘南為中低山丘陵黃壤地區;湘西為中低山石灰土,黃壤地區。紅壤840.88萬公頃,佔全省土壤總面積約50.4%;水稻土275.59萬公頃,佔16.5%;黃壤210.64萬公頃,佔12.62%;黑色石灰土、紅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佔16.54%;紅粘土、石質土、粗骨土、草甸土佔3.94%。
5.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在衡陽師范學院新校區還是舊校區二本的文科生。
這個專業是資旅系的,在新校區
6. 衡陽師范地理科學是王牌專業嗎
抄地球表面(包括生物圈,可以和生物掛鉤,從而更好地認識地理):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底部-岩石圈表層-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地圖(包括中國地圖和地理,還有氣候地圖,地形圖,經濟社會地圖,自然地圖,地勢圖等)
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方面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屬性
7. 衡東衡山的人文地理
地址:衡陽市衡山縣
人文歷史
折疊佛教
衡山佛教的奠基人是慧思大師。他於陳光大二年(568)到衡山,帶領四十餘名弟子,開創般若禪林,弘揚"一心慧思三觀"、"定慧雙修"的思想,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獨到的見解,成為中國天台宗思想的源泉,為衡山佛教、甚至中國佛教打開新天地。故慧思大師被譽為衡山的"開山祖師"。
衡山還是唐代律宗三大中心之一。唐肅宗為衡山立毗尼戒律藏,惠開為首選。唐代宗為衡山大明寺選21僧人立戒律,衡山惠開獲第一。衡山雲峰大師法證在唐肅宗下詔求五嶽三大德長老時,被選為首。他居衡山50餘年,度學者五萬,為當時全國之冠。希操被當時稱為大律師,他去逝後,柳宗元為撰《塔銘》。由於有一批律宗高僧在衡山,衡山律宗在當時成為全國三大中心之一。
折疊道教
衡山是中國最著名的道教聖地。其道教文化歷史悠久,高道眾多,理論宏富,首創宗派,影響深遠,是我國的寶貴的人文資源。道教是第一家傳入衡山的宗教。據明代《衡岳志》記載,第一個進入衡山的道教人士為著中天師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他從天目山雲游至衡山,登祝融峰,拜謁青玉壇、光天壇,朝禮祝融君祠。但張道陵在衡山並無傳人,亦未開派。晉武帝時,名道王穀神與皮之曜同居衡山金母殿,煉內外丹數年,胎息還元,被晉武帝封為太徽先生與太素先生,但也無宗派傳承,也不知所終。而後世在衡山影響巨大的道教人物是魏夫人魏華存,影響最大的宗派是上清派。
折疊壽文化
衡山衡山壽文化源遠流長,《星經》載:衡山衡山對應星宿二十八宿之軫星,軫星主管人間蒼生壽命,衡山故壽比南山名壽岳。宋徽宗在衡山御題壽岳巨型石刻,現仍存於衡山金簡峰皇帝岩。康熙皇帝親撰的《重修衡山廟碑記》首句即為:衡山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也名壽岳,再度御定衡山為壽岳。歷代史志也常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稱歷代衡山。
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表達美好的祝願,所謂"壽比南山",原來是出自於《詩經·小雅》,"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比喻人的壽命像南山那樣久,"壽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折疊書院文化
衡山書院文化始於唐肅宗時,鄴侯李泌賜隱於衡山煙霞峰下讀書論道,居處藏書極為豐富,相傳過三萬軸,其後李泌之子李繁為隨州剌史時,在衡山建衡山書院(現名鄴侯書院)以作紀念,時約816-824年清代曾國藩在《重修胡文定公書院記》中寫道:"天下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此外還有文定書院、白沙書院、紫雲書院故址。
書院
折疊抗戰文化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平、津、滬、寧等地相繼被日軍佔領。1938年10月下旬,隨著日軍新攻勢的展開,廣州、武漢兩重鎮又接連淪陷,抗戰形勢異常嚴峻。 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以後,蔣介石於1938年10月召開高級將領會議,並邀請了朱德參加。會上,朱德向蔣介石提交了國共兩黨聯合舉辦游擊幹部訓練班的建議,得到蔣介石的贊同。南嶽忠烈祠1938年11月,蔣介石在衡山召開中華民國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郭沫若應邀參加。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確定接受中共中央建議,兩黨共同創辦"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並籌建南嶽"忠烈祠"安葬抗日陣亡將士。會議決定創辦游擊幹部訓練班,班址設在南嶽衡山。定名為"軍事委員會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並請中共方面派員參加。經中共中央決定,派葉劍英和李濤、邊章五、吳系如、薛子正、李崇等參加教學工作。不久訓練班成立,並改名為軍事委員會軍訓部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蔣介石兼主任,白崇禧、陳誠兼副主任;湯恩伯、葉劍英二人任正副教育長。後來,湯調河南前線,李默庵受陳誠指定繼任教育長。
學員來源為四個方面:全國各戰區部隊按分配名額選送校級和尉級的軍官,各省、縣政府及各級國民黨黨部選送的黨政人員,三民主義青年團部保送的人員,從衡山、衡陽、曲江、桂林、吉安等地直接招考的部分高中畢業生(其中女學員佔1/10)。學員結業後,即分批分配到各戰區部隊任職。學員中少部分是上校、中校軍銜,大多數為少校軍銜。一些中外名人也曾來此講課、作報告的學習,其中有蘇聯顧問講授炮兵協同作戰;胡愈之先生講"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分析",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亘講述"對日軍閥的解剖和日本國內的民主斗爭"等專題講座。越南共產黨胡志明曾化名胡光在游干班學習和工作,後來成為越南共產黨主席。
第二次衡山軍事會議於1939年10月下旬在南嶽召開的江南各戰區黨政軍聯席會議,著重總結湘北會戰的經驗教訓。
第三次衡山軍事會議於1941年10月16日開幕,會期7天,會議對湘北會戰的勝利進行了清醒、正確的估價。
衡山半山亭附近有一所"蔣宋官邸"的老別墅,是國民政府時期湖南省主席何鍵所建,故又名何公館。一九三0至一九四四年間,蔣介石八上南嶽,五次與夫人宋美齡居住於此。在屋後的參天古木之中,隱藏著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衡山指揮所"神秘堡壘。沿著數十級台階深入,身處一個二十平方米的地下密室,室內可容數十人,排水、通風、照明設施良好,當年蔣宋二人及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此抵禦日軍的空襲和指揮抗戰。塵封六十多年後,地下密室才被後人發現清出。台灣最高軍事指揮中心還繼沿用"衡山指揮所"的名稱。
折疊民俗文化
元旦朝聖、廟會、八月香火是衡山民俗文化的基本形式。這種文化的形成與衡山獨特的地理環境分不開。衡山既是歷代佛、儒、道的活動中心, 也是原始宗教對衡山山神崇拜的聖地。在宗教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民俗民風, 終於形成今天這種有別於任何地方的帶有獨特風格和特徵的民俗文化。
7詩詞選登:
七絕·南嶽衡山
李祚忠
獨立江南頂碧空,四時風景不相同。
花香春日雲飛夏,旭燦秋晨雪舞冬!
七律·登衡山祝融峰遠眺
李祚忠
獨立江南傲碧空,盤旋飛躍自從容。
群峰疊翠騰如海,眾瀑翻白舞似虹。
麗日一輪輝宇內,清流九轉潤湘中。
人生得意登高望,無限山川無限胸!
8. 永卅人文地理
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經西向東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瀟水由南至北縱貫全境;兩水匯於永州市區(零冷城區)。永州市東接郴州市,東南抵廣東省清遠市,西南達廣西區賀州市,西連廣西區桂林市,西北挨邵陽市,東北靠衡陽市。永州地區地理坐標為 東經111°06′-112°21′、北緯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長245千米,東西相間最寬144千米。地區總面積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萬平方千米),地區戶籍人口580萬人(2011年),常住人口5180235(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其中永州市轄區面積3200平方千米,市轄區戶籍人口110多萬(2012年),市轄區城市人口40多萬。
折疊編輯本段自然氣候
永州市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一年四季比較分明。全市年均氣溫為17.6~18.6℃,無霜期286~311天,日最低氣溫0℃以下的天數只有8~15天。多年平均降雪日數為3~7天,極端最低氣溫在-4.9~-8.4℃之間。日平均氣溫≥0℃的積溫達6450—6800℃,≥10℃的積溫為5530~5860℃。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00—1740小時,太陽總輻射量達101.5~113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900毫米,一般是山區多於平崗區,南部多於北部。
折疊編輯本段旅遊景區
折疊金洞漂流
永州市金洞漂流位於金洞國家森林公園內,臨近322、320、衡昆高速、湘桂鐵路。旅遊區內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覆蓋率為93。經考證,空氣負離子含量平均高達11478個平方厘米高於正常含量的16105倍空氣質量等級為一級地表水27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一級水質標準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天然純凈水廠」。金洞漂流河段全長13公里,落差為113米,河灣37個,有26處急流險灘,碧水深潭19個,國內絕無僅有的長達650米的時光隧道和激情浪漫的夜光情調將漂流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該漂流河段賦予了金洞漂流「竹林攬勝」峽谷風情漂、「夢溪神遊」平湖寫意漂、「時光隧道」夢幻驚魂漂、「碧波弄潮」激流勇士漂以豐厚的文化底蘊,一江四漂,絕無僅有。漂流途中,兩岸山勢雄奇,峰巒疊秀,懸崖壁立,飛瀑流泉,古樹林立,青藤繚繞,環雲藹翠,河道蜿蜓曲折,漂石如林,碧泉急灘密布,流水揚雪濺珠,河上白鷺成群,河下魚翔淺底,金洞漂流具有「奇、險、幽、秀、野」之特徵,所謂「造化鍾神秀」在此時被體現的淋漓盡致,令遊客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折疊文武廟
零陵文廟雖飲經風雨滄桑,但作為古建築,仍以其規模之宏大,氣勢之雄偉,備受世人矚目。現存的大成殿坐北朝南,建於高1.7米的台基上,台基及月台用青石築砌。兩廡各長35.8米,寬9.3米。大成殿是典型的宮殿式建築,殿高13米,1956年,省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做過多次維修。大成殿正面為月形大門,系建國後改建。「文化大革命」期間,石刻、石雕、木雕等遭到破壞比較嚴重,1981年至1982年由省文物部門撥款,原縣級永州市(現零陵區)文物管理所主持進行了維修。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零陵城內的東山就是這么一座名山。
東山位於瀟水以東,矗立於城廓之內,橫貫於城池之間,橫亘三五里,是零陵歷史文化的核心所在。圍繞這座小山丘,歷史上廟宇亭塔眾多,曾有大書法家懷素住過的綠天庵、大文學家柳宗元住過的法華寺(高山寺)、紀念南宋「布衣宰相」范純仁(范仲淹之子)而建的思范堂、南宋宰相張浚所建的三省堂等等,各路聖賢都在此顯靈。
最有意思的,是這座小山上,僅相距一箭之遙,建有兩座廟:文廟與武廟,讓文聖人孔丘與武聖人關羽比鄰而居,共建和諧社會。來源據史籍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首遷城東,建成不足8年,毀於戰火。明洪武三年(1371年)改遷城南。明弘治三年(1490年)因避洪水三遷城北。嘉靖十三年(1534年),當時的縣令及紳士們認為廟地不吉利,曾議改遷到太平寺附近(今千秋嶺一帶),但因靠近南渭王文化教育而被阻止。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巡撫姜侑溪來縣巡視,第四次選定康莊宅地,離現廟址約10餘米處建廟,這次建成後約二百年未移址。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攻克永州時,文廟再次被毀。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舊址上重建。並於康熙八年(1669年)、雍正四年(1726年)兩次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文廟第五次遷於千秋嶺上、太平寺側的南渭王府地,歷時36年。乾隆四十年(1775年)復遷到城東,原文廟左側高地,即現文廟地址。 文廟在封建社會里是一縣的最高學府,每年要在這里舉行歲試和科試。歲試谷稱考秀才,科試是選送優等學生參加在省府舉行的會試。規模古文廟建築規模龐大。大成殿前面有三門,中間儀門,兩側戟門。儀門外有青雲橋,架於泮池之上,池外築有「宮牆」。大成殿後有「崇聖祠」,供奉孔子之父叔梁紇的牌位。大成殿左面是「明倫堂」,堂內豎有朱熹寫的「忠孝」、「廉潔」匾額。明倫堂下有兩個書房,一為「育才齋」,是兒童學習的地方;一為「興賢齋」,是舉人秀才的住處。右面是「鄉賢祠」,還有「名宦祠」、「孝子祠」、「節婦烈女祠」等建築,均毀於五十年代初期。 文廟現存的建築有大成殿和東西兩廡,面積約700平方米。大成殿的神台上原來供大體上著木刻朱地金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兩側有四子配(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和十二哲(閔子、冉子、促、宰我、子貳、冉求、季路、子由、子夏、子張、有若、朱熹)的牌位。殿內垛柱上原掛有「德配天地」、「萬世師表」、「與天地參」、「聖神天縱」等匾額。大成殿兩側的東西兩廡稱「配享從祀」。「從祀」的「先賢先儒」牌位是朱底黑字。左側東廡在明朝以前供奉董仲舒、程灝等47人牌位。清道光年間增至65人。右側西廡在明朝以前供奉張載、程頤等47人牌位,清道光年間增至56人。民國時期及以前,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縣內大小官吏和儒生,都要聚集文廟舉行祭典,行三跪九叩大禮,先孔子,後拜「四配」、「十二哲」和「崇聖祠」等。五十年代初,殿堂內外的牌位、匾額均被毀;兩廡曾改作零陵縣四中(永州市五中的前身)的學生宿舍,現在是零陵區文管所的辦公室及儲藏室等。藝術價值庄嚴雄偉,富麗肅穆,彩繪斗拱,疏朗宏大,歇山重檐,翼角高,屋頂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兩條彩龍匍匐屋,托著一寶葫蘆,極為壯觀。大成殿前檐下有漢白玉柱及青石柱各兩根,柱上是龍盤鳳舞的浮雕,兩根木柱上亦刻著蟠龍、飛鳳,額枋為「雙龍搶珠」等鏤空木雕,殿前石階有石獅、石象各一對,月台中部前方的石丹墀上有浮雕的大小五條盤旋雲龍。此外,殿後還存有玉石碑一塊,立於青石刻的烏龜背山,碑文系清咸豐元年(1851年)重刻的清聖祖御制《聖對贊》,石碑兩邊的雕刻十分精巧。所有這些木雕、石刻的飛禽、走獸、花卉、人物等,都各具風采,造型生動逼真,雕琢玲瓏剔透,堪稱藝術珍品。
零陵文廟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了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大成殿大門兩側以雕花細格為牆,殿內四根大柱支撐屋頂,鋪平綦天花板,中央有圓形藻。1982年維修時請零陵縣建築公司退休老工人、畫師楊先哲先生用了四個多月時間,重繪山水、人物故事藻景120餘幅,殿正中靠後牆處有高1.7米,長6.2米,寬2.7米的漢白玉神台,1983年,塑了高2米的孔子像坐落其上,顯得格外庄嚴肅穆。祁陽縣羊角城山張秋元、黃新平等木雕師傅也參與了維修工作,為其重現昔日風采做出了貢獻。現在永州文廟已得到較好的保護,成為永州人民參觀瀏覽的一大勝地。
零陵武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零陵城內的東山就是這么一座名山。 東山位於瀟水以東,矗立於城廓之內,橫貫於城池之間,橫亘三五里,是零陵歷史文化的核心所在。圍繞這座小山丘,歷史上廟宇亭塔眾多,曾有大書法家懷素住過的綠天庵、大文學家柳宗元住過的法華寺(高山寺)、紀念南宋「布衣宰相」范純仁(范仲淹之子)而建的思范堂、南宋宰相張浚所建的三省堂等等,各路聖賢都在此顯靈。
最有意思的,是這座小山上,僅相距一箭之遙,建有兩座廟:文廟與武廟,讓文聖人孔丘與武聖人關羽比鄰而居,共建和諧社會。規模武廟又名關聖廟、關帝廟、關雲長廟,坐落於永州古城東山上高山寺右側,東西向,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系磚木結構,歇山重檐式,紅牆青瓦,翼角高翹,端莊雄偉。現存正殿,殿前有寬三米的檐廊,廊前有六柱,直徑約0.6米。其中青石龍鳳柱四根,浮雕雌雄蟠龍,龍頭碩大,張嘴含珠,勢動欲騰,其中兩雌龍懷抱小龍,小龍形態活潑天真,精美絕倫,是現已存在不多的古代雕刻藝術精品。歷史殿內關雲長神像前原有「秉燭豈避嫌此夜心中思漢,華容非報德當日眼底無曹」等對聯,五十年代毀。殿正門上方原掛有一橫匾,正書「與天地參」四個大字,系光結十二年(1886年)零陵總兵才勇巴圖魯長明敬獻。殿台基前有石獅二尊,青石丹墀浮雕雲龍,氣勢雄偉,「文化大革命」中,地區農具研究所修房時埋於地下,殿後有歌頌關雲長功德的聖誥碑一塊,亦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武廟建築,造型宏偉,石刻石雕富有民族藝術風格,年久失修,四檐殘破,石龍拆縫。1988年永州市人民政府撥專款維修,1996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可供遊人觀賞。
折疊萍島
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城北,瀟湘二水匯流處,為永州著名風景勝地,唐宋以來,即負盛譽。此景是「瀟湘八景」之一的「瀟湘夜雨」,亦是「永州八景」之首,又名「萍洲春漲」。
每逢春夏水漲,立於島上石磯,舉目四望,黃葉古渡,迥龍寶塔,江天風月,遠浦歸帆,漁舟唱晚,畫意詩情,盡入眼底。島如隨水沉浮一葉扁舟,風韻萬般。每逢瀟瀟落雨漫天彌下,遊人夜宿萍島就可手把一盞香茶卧聽江濤,或手執一把羅傘踽行於江畔,領略迷濛夜雨所帶來的靜謐氛圍和朦朧之美。每當此時,遊人心中的勞累亦或煩躁都會飄散無蹤,只有如詩如畫的美景在眼前展開,如夢如幻的感覺在心中縈繞。
2萍島歷史編輯本段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城北8華里,瀟水和湘水匯合的地方,有一個小島,原名頻洲,又名萍島、浮洲。這里四面環水,高潔幽靜,環繞一周,約600餘米;島上古木參天,竹蕉繁茂,風光旖旎。柳宗元寫的《湘口館瀟湘二水所匯》詩,記敘了頻島風光。
3傳說編輯本段
,很早以前,這里是一個大僅一弓的沙洲。湘江從西,瀟水從南奔騰而來,每當春雨瓢潑,洪水暴漲之時,便把此洲吞入腹中。娥皇女英,沿河而上尋找虞舜,路過零陵時,正逢大水茫茫,艄公不慎,船隻觸灘搖震,女英拋下羅巾一塊;龍神得報,慌忙放出三隻金鴨,將洲高高拱起,從此這個小島,便隨水浮沉.水漲洲高,滿頭珠翠。
這里地處瀟湘二水匯合口,往來船隻如梭,風帆與洲中竹林相映,櫓聲與洲上鳥語共鳴,詩情畫意,風物宜人,故有「萍洲春漲」之稱。它系永州名勝之一。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指的就是這個地方。
島上過去設有瀟湘祠和供發蒙讀書的湘口館,清光緒年間,王德榜等創建頻洲書院於此。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湖南鄉試,頻洲書院學生有八人考選貢生.自此頻洲書院之名益盛系永州八縣的最高學府.辛亥革命後改為頻洲學堂。古代建築現大部分已拆除改建,但學校中心的石板古道,仍青光鋥亮,兩邊金桂綠葉滿枝,與吊竹古樟並茂.高樓大廈掩蓋在綠蔭叢中,春花秋桂,濃香遠溢,沁人心肺。站在洲頭望湘江奔騰北去,仰視藍天,亂雲飛渡,使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折疊柳子廟
柳子廟是柳子景區的核心景點。公元814年,永州人民為紀念唐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文學家永州司馬柳宗元而建。
柳子廟坐落在永州瀟水之西的柳子街上,始建於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南宋始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清朝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重建。
柳子廟佔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面對愚溪,背靠青山。廟門上鐫有柳子廟三字石刻,兩邊有聯。進入大門可見廟為三進三開,首先一座雙檐八柱戲台。後行至二進中殿,再後為三進,是正殿、殿中有柳宗元塑像供人祭祀。歷代碑碣甚多,其中《荔子碑》、《捕蛇歌》、《尋愚溪謁柳子廟》等堪稱文物珍品。正殿後牆的石碑,亦是三絕碑,碑文為韓愈所撰,由蘇軾書寫,內容卻是頌揚柳宗元的事跡,此碑首句為「荔枝丹兮焦黃」,故又名荔枝碑。
小知識: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改革失敗遭貶至永州謫居10年,寫下了《永州八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同時因心繫民眾而廣受百姓愛戴。永州雖有勝景恐亦在閨中人不識,但柳宗元在永州寫下那麼多關於永州的華文詩賦,為永州傳播聲名作出了貢獻。柳子廟就是永州人民為紀念他而築建的
折疊永州小石潭
系柳宗元所著《永州八記》中《小石潭記》中所寫的小石潭,小石潭位於懸溪之中,1958年在下游建水電站後舊址被淹沒,小石潭已成了大石潭,氣勢己迥然不同。·
9. 衡陽師范學院是幾本院校
根據湘教發[2019]19號文件得知,衡陽師范學院從年開始調整到湖南省本科一批錄取,味著衡陽師范學院已經是一本院校了。
衡陽師范學院(HengyangNormalUniversity)位於全國重要交通樞紐、國家老工業基地、歷史文化名城——衡陽市,是一所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南省屬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學校辦學歷史肇始於1904年創辦的湖南官立南路師范學堂。1999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衡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衡陽教育學院合並組建衡陽師范學院。2001年2月,湖南省第三師范學校並入。2018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是湖南省「園林式單位」和「文明高校」,東、西兩個校區面積共2166畝。現有20個學院,59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全日制在校學生2.1萬多人,面向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
(9)衡陽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學校坐落於王船山(王夫之)故里、蔡倫家鄉所在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衡陽市,地理位置優越,北望南嶽衡山,南接奔騰湘江,
學校辦學歷史肇始於1904年創辦的湖南官立南路師范學堂,百餘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惲代英、張秋人、蔣先雲、黃靜源、黃克誠、江華、陶鑄、張經武、張平化、張際春、曾希聖、唐天際、周里、盛榮華、楊暘、汪瀛、樊芬芳等是該校校友的傑出代表。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衡陽師范學院—廣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有限公司管理學實踐教育基地
省級基礎課示範實驗室:基礎物理實驗室、基礎化學實驗室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新聞與傳播實驗教學中心、音樂藝術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數學應用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化學化工類專業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文化遺產與地理信息技術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
10. 衡陽師范學院地理系文理兼收嗎
衡陽師范學院並沒有地理系。與地理相關的專業歸屬於衡陽師范學院城市與旅遊學院。
地理類專內業介紹:城市與旅遊學院設有地理科學、旅遊管理、地理信息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5個本科專業。地容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專業學士學位授權。現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三個二級學科,其中人文地理學是湖南省高校"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自然地理學是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學院設有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地理教學論教育碩士點,擁有一批重要的學科專業建設平台。
招生類別: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科學(師范)和地理信息科學招生類別為理科;地理科學(師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招生類別為文科。也就是說,除了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招收理科生外,其餘地理相關專業均招收文、理科生。
注: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您珍惜回答者付出的勞動,及時點擊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