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奇特的村落琴江村
① 中國有哪些美麗的古村落,值得空閑的時候去看看呢
雲南有很多古村落,可以去雲南民族村感受感受,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瀘沽湖的摩梭族。摩梭族又稱不婚族,他們結婚是以走橋的形式。
② 中國奇特民居有什麼
中國的民居種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陝西、河南的窯洞、福建的土樓等等。而其中我認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傳統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和自然經濟條件,在比較原始狀況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居形式,有著很強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歷史特徵。傣族住居因地處偏遠的熱帶地區,形成了與內地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住居圍護結構輕薄通透,象徵性的院牆——籬笆使住居十分開敞。這就是傳統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徵之一適應自然環境。第二大特徵是形式語言:根據地區特有的自然、社會條件和文化習俗,形成了又由整體到細部一系列完善、獨有的造型語言,即纖細、含蓄和柔媚的風格。而其三則是住居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文化形態認識過程的一種註解。傣族人溫和、善良、內向、細膩的心裡氣質決定了其居住的陰性特徵——朴實、輕盈、柔媚,與中原漢式住居渾厚、粗獷、墩實的造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南方民居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 南方民居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 北方窯洞民居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古城民居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川渝古村民宅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蘊藏著豐富的想像力。依山傍水的建築與 川渝古村民宅當地的少數民族風俗緊密聯系在一起,有著十分獨特的文化氣息,既有豪邁大氣的一面,又有輕巧雅緻的一面。如:
四川民居 四川李庄古鎮四川上里古鎮 四川羅城古鎮 四川黃龍溪古鎮 四川昭化古鎮 四川洛帶古鎮 四川堯壩古鎮四川羅泉古鎮 四川閬中古城四川磨西古鎮 四川桃坪羌寨四川肖溪古鎮 四川洪雅高廟古鎮 康巴藏族民居 四川郪江古鎮 重慶龔灘古鎮
嶺南古村民宅
嶺南地區的古村民宅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徵,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注重其實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間形式、藝術風格、民族傳統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如:
廣西黃姚古鎮 廣西桂林大圩古鎮 廣西南寧揚美古鎮 廣東順德逢簡古村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
湘黔滇古鎮民宅
湘黔滇古建築組群比較密集,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較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麗,雕刻彩繪很多。以清秀靈逸的風格見長。如:
湖南芙蓉鎮 湖南湘西鳳凰古城 湘西吊腳樓湖南湘西回龍閣吊腳樓 湖北荊州古城 貴州鎮遠古鎮 貴州貴陽青岩古鎮 貴州侗族民居 雲南建水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 北京四合院院。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 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牆圈成的。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裡面的建築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著南北中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個統稱,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為了採光,在南牆上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與周圍的鄰居來往。在小院里,一家人過著日子,與世無爭。可以說,四合院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在動盪的社會風雲里,北京人所尋覓到的一個安詳恬靜的安樂窩。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
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為了防範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也稱「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種用厚羊毛氈製成的圓形凸頂 蒙古包房屋。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牧區多建移動式。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頂有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於游牧等特點。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等特點。
吊腳樓
這種樓房雖然只有二三層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樓閣,建造並不容易。樓而有「腳」,所謂「腳」者,其實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建在水邊的吊腳樓,伸出兩只長長的前「腳」,深深地插在江水裡,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基共同支撐起一棟棟樓房;在山腰上,吊腳樓的前兩只「腳」則穩穩地頂在低處,與另一邊的牆基共同把樓房支撐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腳樓,那是由幾根長短一樣的木樁把樓房從地面上支撐起來的。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據湖南地方誌記載,吊腳樓的這種構造最早是為了防避毒蛇猛獸的侵擾。
竹樓
說是樓,其實它只有一層,只是整個房子被一根根木樁高高地撐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樓閣。竹樓下面的 竹樓木樁一般有50根,木樁之間的空地是堆放雜物的倉庫,有的人家還用來養豬圈牛。至於傣族人為什麼自古以竹樓為家,大概是因為住在高懸於地面之上的地方,一來可以防潮,二來可以防野獸
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譽。外灘的馬路一側,一幢幢哥特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巍峨大廈展示了建築藝術的風采。同樣,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築也可謂洋洋大觀、多姿多彩。說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庫門,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中國普通郵票第23組《中國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圖案採用的就是石庫門建築。 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19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承重磚牆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做門框, 上海民居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石庫門建築盛行於20世紀20年代,占據了當時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牆,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大門採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里回響。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台,總體布局採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
③ 中國最奇怪的村子,連房子都是用碗建造,為何如此「奇特」
在這里的人們都是以手工業為生,確實在我們的生活里也不能夠離開這樣的工藝,比如大家現在日常使用的碗,在清朝就有一個村落:碗窯村專門燒制,至今仍然保留了這樣的完整手藝,但是現在這個小小的村落已經不單單是靠手藝支撐當地的經濟了,而是靠著旅遊業。
不僅是風景獨特這個小村莊的建造地點也相當的美麗,在這個村莊里幾乎家家都是海景房,因為村莊臨海而建,在家裡的窗戶里就能夠看到大海的景色真的是美妙的極了的體驗,遊客們來到這里也能夠在這樣的特色房屋裡體驗一下,這也是大家來到這里的目的之一。
④ 跪求《地理中國 奇特的村落 諸葛村下》最後2分鍾的背景音樂!!
Rin'《櫻襲花 櫻花》
http://www.songtaste.com/song/1072598/
⑤ 世界上最奇特的12個村子,在中國的是哪三個
郭亮村位於河南省太行山深處,這個村子位於海拔1700米的懸崖密林之上,周邊都是懸崖峭壁。郭亮村被譽為“太行明珠”也是中國最危險的村莊,郭亮村懸崖峭壁上有一條掛壁公路聞名於國內。郭亮村還有一個歷史典故,據說東漢末年有位叫郭亮的農民反抗壓迫率領當地的農民起義,但是又因為人少被打敗了不得不退守在西山絕壁之上,後來就在此建村子,取名為郭亮村。至今為止郭亮村有300多口人,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與外界溝通不方便,所以修建了這條公路,這條隧道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當時有部電影《舉起手來》在此地拍攝,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奇特的村子逐漸被大眾熟知,也成為了影視村。
廟上村是在河南的三門峽市,這個村子也是千年古村。這個村子比較奇特,還有一句俗語:“進村不見房,見樹不見村,車從房頂過,聞聲不見人”。據說這個村子有4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這個村子廟宇比較多,當時有山神廟、關帝廟、岳飛廟等十幾座廟宇,後來由於抗日戰爭,這些古廟宇被破壞不少。這個村子有很多的地坑院,地坑院是早在4000年前建造的,當時的古人沒有房子居住,為了擺脫這種局面就造出了這種類似洞穴。這個村子的土是黏土所以才能建成這種地下院落。
諸葛村位於浙江蘭溪市,這個村子也叫八卦村。村子中間低,四周高,形成了池塘,這個池塘位於村落的中心位置,也是八卦陣的基點。諸葛村是諸葛亮後裔的聚集地,村裡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居民,是中國的的古文化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