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麋鹿
❶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理環境
為典型的濱海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灘塗、季節河和部分人工濕地,回有大量林地、蘆盪、沼澤答地、鹽裸地和森林草灘。 保護區有高等植物240多種,主要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豆科、藜科植物。植被為鹽生草甸、鹽土沼澤、水生植被。還有人工林、人工牧草及半熟土拋荒地。
區系成分復雜,但群落發育較年輕。植被演替迅速,生境穩定性較差。有世界分布屬的蘆葦、苔草、鹼蓬、鹽角草等;北溫帶分布屬有拂子茅、鳶尾及羅布麻等;泛熱帶分布屬狗牙根;熱帶亞洲及熱帶大洋洲分布屬結縷草、地中海及中亞分布屬獐毛以及南溫帶與北溫帶間斷分布的雀麥屬等。無國家級保護植物。
❷ 關於麋鹿的知識
麋鹿復
別名四不象,屬於鹿制科,學名為 Elaphurus davidianus。
體長約200厘米,體重100(雌)~200(雄)千克,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
俗稱四不象。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由化石資料推測,麋鹿原產於我國東部濕潤的平原、盆地,北起遼寧,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東抵東海都有分布。為草食動物,取食多種禾草、苔草及鮮嫩樹葉。喜群居,發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315~350天,每胎產1仔。
原產於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游。18世紀我國野生糜鹿種群已經滅絕,僅在北京南苑養著專供皇家狩獵的鹿群,後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盜運國外。1985年以來,我國分批從國外引回80多隻,飼養於北京南苑和江蘇大豐縣。在散放的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而開展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加油
❸ 麋鹿簡介
麋鹿
學名:Elaphos davidianus
英文名:Milu
(Pere David』s Deer)
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四不像,因其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頸似駝非駝,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國特產的珍獸,起源於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萬年。其化石從我國東北遼寧省到長江以南,幾乎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均有分布。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氣候的變化,使野生麋鹿種群在19世紀後半期絕滅。到清朝時僅在皇家獵苑北京郊區的南海子飼養著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獵苑隔牆發現了麋鹿,賄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頭骨,第二年麋鹿以大衛氏作為種的命名。其後,南海子麋鹿流入歐洲多家動物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災,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毀滅。50年代從英國接回幾頭種獸,1985年再從英國烏邦寺接回20頭,在它們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還家落戶,重建種群。目前,我國另一個麋鹿飼養中心為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
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後野生種滅絕。19世紀末被盜運至國外,只有18隻在英國烏邦寺繁衍成群,並於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澤、灘塗地帶。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為食。
雄性麋鹿長有角,長達80厘米,每兩年更換一次。雄性肩高為1-3米,身長兩米以上.體重為200公斤左右,尾巴較長。而雌性體重僅有100公斤,尾長約60厘米。
繁殖期6-8月,有求偶爭斗,孕期約10個月,每產1仔,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北京動物園1956年開始飼養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
麋鹿為中國1級保護動物,因麋鹿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稱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駱駝非駱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而得「四不象」之名。
位於江蘇省中部黃海之濱的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濕地7.8萬公頃,其地貌由林地、蘆盪、草灘、沼澤地、鹽裸地組成,屬於典型的黃海灘塗型濕地。這里孕育著種類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2年7月,UNDP/GEF《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保護區正式啟動,此項目通過開展能力建設、社區宣傳、公眾培訓、設備援助等活動,大大提高了保護區管理水平。
走進這片廣袤無垠的灘塗濕地,到處充滿了原始、古樸的風貌,這里有鳥類315種、獸類12種、兩棲爬行類27種、魚類150種、昆蟲599種、植物499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就有31種,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保護的鳥有93種。成群結隊的珍禽飛鳥,碧波萬頃的蘆盪,一片連著一片的紅果鹽蒿盡顯眼前,構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生態風景畫,同時又組成了一個天然美麗的動植物王國。
南海子麋鹿苑位於北京市大興縣圈鄉三海子,距市區14公里,佔地60多公頃。這里有沼澤、草場、池塘、林地,為全封閉的生態環境,是我國第一座散養麋鹿自然保護區。 麋鹿,俗稱「四不象」,原產於黃河下游,形態和馬鹿、赤鹿相像,但尾巴長、性格溫順。明清時這里是皇家獵苑,開始散養麋鹿。1890年後,因永定河水泛濫和八國聯軍入侵造成麋鹿滅絕。1985年8月從英國引進20頭麋鹿,1987年英國又向麋鹿苑贈送18頭麋鹿。回歸故里後,這些麋鹿生長良好、迅速繁衍,目前已增加到三四百間。已成為世界上繁殖成活率最高的保護區。麋鹿苑還引進了豚鹿、梅花鹿、白唇鹿、馬鹿、水鹿、占鹿和狍等鹿科動物。已成為我國鹿科動物「博物館」。
❹ 麋鹿是什麼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麋鹿
【拉丁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俗名】:四不像
【英文名】:Pere David's Deer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野生滅絕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低窪濕地和沼澤(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國內分布】:北京, 江蘇 (人工引進),湖北(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亞科: 鹿亞科 Cervinae
屬: 麋鹿屬 Elaphurus,Milne-Edwards, 1866年
種: 麋鹿 E. Dravidians
歷史發展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於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植物,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長江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後經精心護理放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絕。而烏邦寺庄園內所飼養的麋鹿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種群。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產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滅絕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5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麋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6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中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外形特徵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幼體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象」,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有角,且各枝角向後,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四不象」,因其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面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原是中國特產的珍獸,起源於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萬年。其化石從中國東北遼寧省到長江以南,幾乎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均有分布。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氣候的變化,使野生麋鹿種群在19世紀後半期絕滅。到清朝時僅在皇家獵苑北京郊區的南海子飼養著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獵苑隔牆發現了麋鹿,賄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頭骨,第二年麋鹿以大衛氏作為種的命名。其後,南海子麋鹿流入歐洲多家動物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災,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毀滅。50年代從英國接回幾頭種獸,1985年再從英國烏邦寺接回20頭,在它們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還家落戶,重建種群。目前,中國另一個麋鹿飼養中心為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
分布范圍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已超過2000頭。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總面積1567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生境。
本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沖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據初步調查,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本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 麋鹿64頭,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產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生活習性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雄性小鹿2歲長角分叉,6歲叉角發育完全,壽命為20歲。
❺ 麋鹿的資料,急!!
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澤、灘塗地帶。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為食。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各地,後野生種滅絕。19世紀末被盜運至國外,孑(jié )餘18隻在英國烏邦寺繁衍成群,並於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繁殖期6―8月,有求偶爭斗,孕期約10個月,每產1―2仔,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因麋鹿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稱其角似鹿非鹿,頸似駱駝非駱駝,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而得四不象之名
我剛學 你參考下
❻ 中國又幾個麋鹿保護區,分別在哪
中國一共有江蘇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個麋鹿保護區,具體位置如下:
1、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海之濱,位於大豐東南角林埸內,位於江蘇省大豐區東南,地理坐標為北緯32°56′-33°36′和東經120°42′-120°51′之間;
2、北京大興麋鹿苑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境內的南苑至廊坊公路東側,距北京城區14公里;
3、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長江與長江天鵝洲故道的夾角處,地理中心坐標為東經112.23°,北緯29.49°,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長江故道區。
(6)中國國家地理麋鹿擴展閱讀:
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價值意義:
經過多年時間的跟蹤觀察和監測,麋鹿的野生行為不斷恢復,它們在野外具有較強的識別能力和自然保護意識,連續3年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成功產仔,並全部成活。麋鹿成功回歸大自然,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平衡的建設目標,成為世界麋鹿保護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其他國家麋鹿數量沒有明顯的變化,而大豐麋鹿種群數量已增長了25倍,成為世界麋鹿種群擴大的先鋒。為此,麋鹿就此從「紅皮書」中退出,被列為珍稀物種。這是麋鹿保護過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野生麋鹿在南黃海濕地順利地完成了第二個繁衍周期,野生麋鹿種群中已出現了重孫輩。經過10年的探索和研究,野生麋鹿種群在大自然中的數量超過100頭,基本脫離了種群發展的「危險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麋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麋鹿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❼ 麋鹿的資料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麋鹿
【拉丁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俗名】:四不像
【英文名】:Pere David's Deer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低窪濕地和沼澤(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國內分布】:北京, 江蘇 (人工引進)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亞科: 鹿亞科 Cervinae
屬: 麋鹿屬 Elaphurus,Milne-Edwards, 1866
種: 麋鹿 E. davidianus
歷史發展
麋鹿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稀動物。麋鹿過去曾經是野生動物。它善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疏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後經精心護理放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絕。而烏邦寺庄園內所飼養的麋鹿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群。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產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滅絕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5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麋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6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我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幼體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有角,切角各支向後,在鹿科動物中第一無二的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也沒有超過2000頭。
編輯本段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總面積1567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生境。
本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沖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源,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據初步調查,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本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 麋鹿64頭,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產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及種群的恢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生活習性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保護級別
麋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物種。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種群現狀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目前,中國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約佔世界麋鹿數量的28% 。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現已達到1000多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約52頭麋鹿在這里被野化放歸。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受威脅的因素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❽ 急急急!麋鹿與普通鹿的不同(帶圖片)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麋鹿
【拉丁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
【俗名】:四不像
【英文名】:Pere David's Deer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野生絕滅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低窪濕地和沼澤(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
【國內分布】:北京, 江蘇 (人工引進)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亞科: 鹿亞科 Cervinae
屬: 麋鹿屬 Elaphurus,Milne-Edwards, 1866
種: 麋鹿 E. Dravidians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麋鹿是我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疏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長江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後經精心護理放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絕。而烏邦寺庄園內所飼養的麋鹿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群。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產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滅絕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5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麋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6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我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幼體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有角,且各枝角向後,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哺乳綱,偶蹄目,鹿科。俗稱「四不像」,因其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面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國特產的珍獸,起源於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萬年。其化石從我國東北遼寧省到長江以南,幾乎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均有分布。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和氣候的變化,使野生麋鹿種群在19世紀後半期絕滅。到清朝時僅在皇家獵苑北京郊區的南海子飼養著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國傳教士大衛在獵苑隔牆發現了麋鹿,賄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頭骨,第二年麋鹿以大衛氏作為種的命名。其後,南海子麋鹿流入歐洲多家動物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災,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毀滅。50年代從英國接回幾頭種獸,1985年再從英國烏邦寺接回20頭,在它們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還家落戶,重建種群。目前,我國另一個麋鹿飼養中心為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已超過2000頭。
[編輯本段]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總面積1567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生境。
本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沖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源,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據初步調查,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本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 麋鹿64頭,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產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及種群的恢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麋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物種。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一些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目前,中國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約佔世界麋鹿數量的28% 。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現已達到1000多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約52頭麋鹿在這里被野化放歸。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受威脅的因素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我國古代對麋鹿行為學的認識
麋鹿是僅產於中國的動物,我國古代先民對麋鹿的行為有過不少的研究與認識。
1.群居性與社群結構。《三國志·魏書·張魯傳》的注釋中寫道:「張魯弟衛拒王師,夜有野麋數千沖壞衛營,軍大驚。」《後漢書·郡國志三》的「廣陵郡……東陽」條注中說:「縣多麋。《博物記》曰:『千百為群,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這些說明麋鹿是群居的。《緯略》是一本講解名詞出處和意義的書,其中關於麈尾一節寫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隨之,皆以麈尾而傳。」麈是領頭的麋,該文形象的寫出了頭麋與麋鹿群的關系。
2.麋鹿是濕地動物。麋鹿在濕地生活,善游泳,遇敵害可以逃到沼澤或湖泊、河流中躲避。《曲海拾遺》寫道:「麋鹿善居澤,鹿因與居,亦善濟水。」《北齊書·李繪傳》:「河間崔謀恃其弟暹勢,從繪乞麋角鴿羽。繪答朽曰:『鴿有六翮,氣則沖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
3.自衛方法。群居對麋鹿的自衛有一定意義,西漢劉向(約公元前77~前6年)的《說苑·雜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說法,說明即使是兇猛的虎豹面對眾多的麋鹿也無可奈何,只好悻悻離去。
4.生活能力強。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蘇台歌》中有「山中精靈安可睹,轍跡人蹤麋鹿居。」說明麋鹿在有人在車輛行使的山中還可生活,可見它們的生活能力是很強的,只是人類的干擾不要太甚。
麋鹿的身世
麋鹿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它的正式英文學名卻以外國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20世紀初竟在故土絕跡;20世紀80年代,它又遠涉重洋,重返故鄉。麋鹿曲折的命運,使它成為世人關注的對象。
❾ 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慣和傳奇經歷。
麋鹿是我國特有的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疏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食物,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黃河流域一帶。黃河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奇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值得慶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麋鹿就被捕進皇家獵苑,在人工馴養狀態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來,一直到清康熙、乾隆年間,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獵苑內尚有二百多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才瀕臨滅絕的境地。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戴維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後經精心護理放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據說僅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完全滅絕。而烏邦寺庄園內所飼養的麋鹿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群。中國人想要看一眼本國的特產動物,不得不跑到國外去了。
野生的麋鹿雖然滅絕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5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麋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6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我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麋鹿體長約200厘米。 肩高:80—85厘米(雄) 70—75厘米(雌), 幼體體 重:35—40公斤(雄) 24—28公斤(雌) 一般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兩年脫換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像」,《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僅雄鹿有角,切角各支向後,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 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也沒有超過2000頭。
[編輯本段]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總面積1567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生境。
本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沖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源,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據初步調查,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本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 麋鹿64頭,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產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及種群的恢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7月中、下旬達到高潮。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射尿,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公斤。2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歲。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麋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物種。
中國麋鹿從1985年首批回歸38頭,被放養於北京南海子的千畝鹿苑後,逐漸繁衍壯大,遷往長江之畔的湖北石首,從而成功完成回歸野外的「重引入」工程。另外,在江蘇大豐黃海之濱的麋鹿也蓬勃發展,加上全國20幾處動物園等飼養的麋鹿,至2001年初,已經達到1300隻,麋鹿失而復得、重引入的成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目前,中國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約佔世界麋鹿數量的28% 。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現已達到1000多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約52頭麋鹿在這里被野化放歸。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受威脅的因素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❿ 麋鹿的具體具體資料
中文學名: 麋鹿
拉丁學名: Elaphurus davidian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偶蹄目
科: 鹿科
亞科: 鹿亞科
屬: 麋鹿屬
種: 麋鹿
分布區域: 原分布於長江中下游。目前在北京、湖北、江蘇的自然保護區。
生態環境: 低窪濕地和沼澤
瀕危等級: 瀕危
國家保護級別:
簡介
生活在黃海濕地大豐保護區的麋鹿
[1]麋鹿又名「四不象」,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珍稀動物。它善於游泳,再加上寬大的四蹄,非常適合在泥濘的樹林沼澤地帶尋覓青草、樹葉和水生植物等,棲息活動范圍在今天的長江流域一帶。長江流域是人類繁衍之地,生息於此的麋鹿自然成了人們為獲得食物而大肆獵取的對象,致使這一珍稀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其野生種群很快便不復存在了。 值得慶幸的是,英國的十一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收養了世界僅存的18頭麋鹿,放養在他的烏邦寺庄園中。這是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工環境中生活的最後一群麋鹿。根據大量化石和歷史資料推斷,野生麋鹿大概在150多年前就消失了。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護仔
麋鹿體長約2米。 雄性肩高0.8~0.85米, 雌性0.7~0.75米, 初生仔12千克左右。 一般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因在古代神話小說《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騎,使其更富有傳奇色彩。麋鹿角倒置時能夠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季脫毛後為棕黃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麋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 雌麋鹿的懷孕期比其他鹿類要長,一般超過九個半月,而且每胎只產一仔,尚無雙胞胎或多胞胎的記載。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麋鹿群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在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中、東部,日本也有,東海、黃海及其附近海域也曾發現麋鹿的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發現並寄回法國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二戰結束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麋鹿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二個麋鹿保護區,從北京前後遷去九十多隻。目前世界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400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麋鹿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於5月底至8月。雄獸性情突然變得暴躁,不僅發生陣陣叫聲,還以角挑地,翻滾,將從眶下腺分泌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雄獸之間時常發生對峙、角斗的現象。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後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千克。2歲時性成熟,雄性小鹿2歲長角分叉,6歲叉角發育完全,理論壽命為25歲。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野生小麋鹿
麋鹿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經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規定的極危物種,但是隨著近年來其種群數量的不斷增加,已經退出了世界瀕危動物名錄「紅皮書」。 麋鹿失而復得的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就,它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眾表達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之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重要範例。
編輯本段在中國的滅絕與復興
盛世麋鹿
1865年,法國傳教士兼博物學家阿芒·大衛在北京南部考察動植物時發現了這種奇特的動物,這是世人第一次從學術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後的幾十年間,不斷有麋鹿的活體被運出中國,流向西方。此時歐洲一些國家動物園內的麋鹿,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面臨著滅絕的威脅。熱愛動植物的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出高價把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內的18頭麋鹿全部買下,放養在他水草豐茂的烏邦寺庄園內。後經精心護理飼養,這18頭麋鹿逐漸繁衍生息。 1894年,永定河水泛濫,沖破了南苑的圍牆,逃散的麋鹿成了飢民們的果腹之物。到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南苑裡的麋鹿幾乎被全部殺光。一部分被運往為歐洲各地。至此,中國特產動物麋鹿,在國內銷聲匿跡。而也成為了世界上僅有的麋鹿種群。 野生的麋鹿雖然滅絕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6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為此,中國重新把麋鹿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中國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2010年6月的資料,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1618頭,約佔世界麋鹿種群的40%。此外,在河南、江蘇泰州等地也有一定規模的麋鹿繁殖基地。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現生麋鹿被稱為達氏種,從已發現的化石看,麋鹿屬中還有4種,即雙叉種、晉南種、藍田種和台灣種。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全國243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溫和的,沒有激烈的沖撞和大范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鍾,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佔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葯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麋鹿圖譜圖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已建立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庫。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現已達到1618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野生種群數量達156頭。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1][2][3]
編輯本段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簡介
大豐麋鹿保護區 區徽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蘇省中部的黃海之濱,佔地117萬畝,核心區4萬畝。區內分布著林地、草荒地、沼澤 地和自然水面。本世紀60年代,在大豐市新團、大龍、三圩、劉庄等地有麋鹿角和麋鹿骨(亞化石)出土,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充分證明大豐曾是麋鹿的故鄉。1984年春國際野生基金會和我國林業部組織專家、學者、技術人員來此調查考察,確認其適宜麋鹿生活,經國務院批准,林業部和江蘇省在此聯合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投資120萬元,於1985年著手建設。1986年8月13日上午,從英國倫敦以8箱分裝麋鹿39頭(雄性13頭,雌性26頭)空運廣州,換機飛上海,再用汽車轉運大豐保護區放養,麋鹿群在這里生息繁衍,悠然自得。 經過兩年的「引種擴群」和十年的「行為再塑」兩個階段後,保護區從1998年開始著手實施拯救工程的第三個階段:「野生放歸」。十年間四次放歸53頭麋鹿,經過十年艱辛探索,野生麋鹿逐年遞增。經過多年時間的跟蹤觀察和監測,麋鹿的野生行為不斷恢復,它們在野外具有較強的識別能力和自然保護意識,連續3年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成功產仔,並全部成活。麋鹿成功回歸大自然,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平衡的建設目標,成為世界麋鹿保護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20多年來,其他國家麋鹿數量沒有明顯的變化,而大豐麋鹿種群已實現量的突越。為此,麋鹿就此從「紅皮書」中退出,被列為珍稀物種。這是麋鹿保護過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麋鹿剛回大豐的情景
2008年,野生麋鹿在南黃海濕地順利地完成了第二個繁衍周期,野生麋鹿種群中已出現了重孫輩。經過10年的探索和研究,野生麋鹿種群在大自然中的數量超過100頭,基本脫離了種群發展的「危險期」。 2006年至2008年,麋鹿保護區在全國麋鹿分布相對集中和比較分散的地域對它們進行了深層次的觀察,發現了麋鹿到山上的樹林中棲息和一頭雌麋鹿同時哺乳3頭小仔鹿以及麋鹿大量採食大米草等活動行為。這三項重大發現,是中國近年來研究麋鹿工作的新突破,對推動中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發展,促進相關學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豐保護區已經形成了林、草、水、鹿、鳥共生的生態模式和完整的麋鹿生態系統,曾經被認是外來生物有害物種的互花米草成為麋鹿喜愛的食品,納入了保護區的生物循環鏈。
大豐麋鹿亮相世博園
奔跑的麋鹿
上海世博會國際組織聯合館世界自然基金會展區內,大豐麋鹿的卡通形象赫然顯目,吸引了海內外遊客的眼球。展板以「麋鹿失而復得」為題,言簡意賅地描述了25年來麋鹿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原國家林業部的幫助下重返故里、在大豐保護區鹿丁興旺、千百成群的過程。只有兩種國寶級獸類動物「入住」世界自然基金會展區,另一種就是大熊貓。 展館內活潑可愛的麋鹿卡通,麋鹿回歸故里的宏大場面,「一睹爭奪鹿王寶座的景象」描述吊起了許多人「一睹為快」的胃口。自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開幕以來,通過參觀世博想進一步了解大豐麋鹿的遊客越來越多。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華麋鹿園遊客量、咨詢量、網站點擊率比去年同期分別上升5%、7%和6%。慕名而來接受生態科普教育的學生團隊增長13%。
麋鹿保護突出貢獻者——丁玉華
丁玉華,中國鹿類專家組專家,濕地國際中國項目處專家,現任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常務副主任 。 丁玉華同志自1986年就開始了對世界瀕危物種麋鹿的拯救和野生種群的恢復工作。麋鹿從1986年引進時的39頭發展到現在的1618頭,種群數量增加了40倍,約佔世界麋鹿總數的35%,年遞增率比世界平均水平的5.9%高出19個百分點,其它各項技術指標均居世界同行之首。並攻克了麋鹿難產率高的難題,使世界平均水平的22%,下降至0.3%。丁玉華同志在國內外專業刊物發表研究論文83篇。取得科研成果80多個,其中5個成果填補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所撰論文《麋鹿公鹿發情期的行為及時間分配》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收藏,並有專著《中國麋鹿研究》、《麋鹿保護與研究》、《麋鹿研究與管理》。由丁玉華同志主持,並分別於1998年、2002年、2003年和2006年進行了4次麋鹿野放試驗,結束了100多年以來世界上無野生麋鹿群的歷史。麋鹿在野外的子三代(F3)已經形成,目前野生麋鹿基礎群已經達到156頭,並逐步擺脫野生麋鹿生存的危險期,標志著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4]
編輯本段石首麋鹿自然保護
麋鹿自然保護區logo
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2°33',北緯29°49',總面積1567公頃。保護區於1991年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護對象為糜鹿及其生境。 本區地處長江天鵝洲故道邊,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沖積,洪積的堆積形成的洲灘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在35米左右。區內土壤肥活,水質良好,牧草豐盛,分布有廣闊的蘆葦沼澤濕地。據初步調查,區內高等植物有64科、168屬、238種,脊椎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大鴇、白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本區是為實現麋鹿回歸自然而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麋鹿苑引進 麋鹿64頭,由於區內發自然環境非常適合麋鹿的生活和繁衍,加之麋鹿可食性植物多達119種,且生物產量高,因此在僅3-4年的時間內,麋鹿種群發展到134頭,且麋鹿的野性恢復良好,實現了自然放養的目標。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不僅對麋鹿回歸自然作出巨大貢獻,而且為世界大型動物回歸自然以及種群的恢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編輯本段南海子麋鹿苑
麋鹿與喜鵲
南海子麋鹿苑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南苑至廊坊公路東側鹿圈鄉三海子,距北京城區14公里。佔地60公頃,是我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為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早在清朝,為讓這一珍稀鹿種得以生存,就在南海子內選定一處小海子,作為麋鹿散養區,並配有一整套完整周密的保護措施。但1865年被法國阿芒大衛神父發現,此後陸續運往到歐洲。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濫殺掠劫,獵苑毀於戰亂,這里的最後一批麋鹿從此消亡,中國特產的麋鹿在中國已經了無痕跡。1900年前後英國貝德福特公爵從歐洲一些動物園中收集到18頭麋鹿,放養於烏邦寺庄園,現麋鹿群已繁殖到600頭。1985年英國烏邦寺公園塔維斯托克侯爵將22頭麋鹿送還給中國,圓了「迷」鹿回家的百年夙願。1987年,英國烏邦寺公園又向中國贈18頭麋鹿,使南海子的麋鹿終於形成群落,不斷繁衍。國家在北京專門成立了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並辟出近千畝土地,建成麋鹿苑。 1985年建成的南海子麋鹿苑位於清朝皇家獵苑的核心地區。南海子有豐美的葦草,泥濘的沼澤,為麋鹿的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在短短的8年時間,南海子麋鹿苑中的麋鹿已從20頭繁育為200餘頭,成為僅次於烏邦寺公園的世界第二大麋鹿苑,南海子開始恢復了它特有的風貌。麋鹿苑還引進了豚鹿、梅花鹿、白唇鹿、馬鹿、水鹿、鹿和狍等鹿科動物,使麋鹿苑逐步成為一個中國鹿科動物的研究地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