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懸空村

地理中國懸空村

發布時間: 2021-02-22 05:14:48

A.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 20121231 系列節目《五嶽》—西嶽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距西安 120 公里。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

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還有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 36 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系。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里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華山是一座無法攀登的山峰,這是自然雕塑師創造的絕品。然而險絕之地自古就有人類的足跡,這些人在絕壁上行走,留下了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
望採納

B. 哪裡有探索與發現的欄目《千年懸空寺之謎》視頻

不能帖圖片就解說下了

千年懸空寺之謎:歷經山崩、地震 始終屹立不倒

旅遊旺季臨近,山西省大同市文物局的專家們因擔心恆山懸空寺遊人過多而大傷腦筋:這座歷經千年、懸於半空的古寺是否能經得起每日3000餘人的登踏?古建築專家柴澤俊等人為此展開調查,結果大出意料!本片以懸空寺的「結構、位置」為線索,一步步破解懸空寺的懸掛、不朽、承重之迷,最終揭開了這座古寺「千古懸空」的迷團。
它既不宏大,也不華麗,卻超越了地球的引力,懸在空中。它的高度令人恐懼!1500年來經歷了無數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蝕,它始終屹立不倒。

主持人:站在這個60米高的懸崖上往下看,就好像是站在一個20層樓的樓頂往下看一樣,真的是感覺很玄呀!我想任何人到了那恐怕腳底下都會發軟的。喜歡旅遊的朋友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個地方是一個我們國家非常出名的旅遊景點,它就是山西大同渾源縣的懸空寺。那麼這座寺廟年代非常久遠,據說喜愛它的人是越來越多。遊人越來越多的話,恐怕這座千年古寺的保護工作就會越來越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懸空寺、懸空寺,顧名思義,它不僅僅是建造在距離地面60多米高的懸崖上,而且它整個的建築都是懸在半空的!
懸空寺有大小殿堂41間。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所有樓閣的底層似乎從懸崖的立面中凸了出來,看上去,樓閣就好像掛在懸崖上一樣!那麼,這樣一個頗具規模的寺院是靠什麼支撐在懸崖上呢?
恆山地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馬尾"就是指這些上接樓閣棧道、下至岩石的紅色立木。這些立木總共有30根,被分成三組,每根長度大約十幾米。分別被設置在兩個樓閣和一條棧道下面,給人的第一感覺,懸空寺似乎就是靠這三組立木支撐在懸崖上。難道懸空寺就是靠這些立木支撐起來的呢?

常學文在懸空寺管理處工作了10多年,開始的時候,他也認為懸空寺是靠這些立木來支撐的,但是,一次偶然的發現,讓他感到十分疑惑。
常學文大同渾源縣文物局文物科長:這個地方,懸空寺的兩個三層樓閣連起的一個古棧道,這個棧道的下面,我們大家從下面看這個柱子好像是一個支撐的作用,實際上它能晃。

這些能夠晃動的立木十分細小,直徑不超過十厘米。而上方的樓閣重達數十噸,這樣纖細的立木,能起到支撐作用嗎?更令人奇怪的是,查閱懸空寺的歷史資料,人們都沒有發現立木的蹤跡。

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趙思:90年代初我去的時候,在懸空寺的棧道上沒有立柱,在兩邊的殿上也沒有多少立柱,這樣就看來說什麼呢,沒有立柱它照樣懸空。

趙思敬曾多次對恆山懸空寺進行考察,在早期拍攝的照片中,他並沒有發現有立木,因此他懷疑懸空寺下面的立木,根本就沒有支撐作用。如果沒有這些立柱,樓閣和棧道究竟靠什麼支撐?

考古學家們發現,在所有懸空寺的樓閣和棧道下都埋有橫梁:這些直徑50厘米左右的木材,好像是從岩石中長出來的一樣。這些橫梁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約有一米左右,它的上面正好是用木板鋪成的走廊。不僅走廊,整個樓閣的底座也直接壓在這些橫樑上。

專家統計,懸空寺共有這樣的橫梁27根,這些橫梁很可能才是挑起整座樓閣的關鍵,但令人困惑的是,懸空寺周圍都是高達百米的懸崖峭壁,這些橫梁的架設,古人究竟是如何完成的呢?

上個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在峽谷南部陡峭的石壁上,無意中發現有兩排方形石孔。有趣的是,這些石孔沿著山崖在河道上方一字排開,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棧道?

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工作,他從這些石孔的排列方式推斷,這是木材的插孔,這很可能是一條古棧道的遺跡。

為了能通過絕壁運輸物資,古人在懸崖上開鑿石孔,然後將橫梁插入其中,再用木板鋪平,就建成了一條在山崖上通行的棧道。羅哲文認為,懸空寺的橫梁也是插入了類似這樣的石孔,起到支撐作用。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就是跟一樣,完全一樣,就是跟這個懸空寺,就是在山崖上打洞,把這個梁插進去。

從懸空寺現存的橫梁來看,橫梁的直徑和這些石孔十分吻合。據測量,這些石孔的深度都在一米左右,因此有人推算,石孔的深度再加上橫梁露出來的一米,懸空寺橫梁的長度可能只有兩米。

但懸空寺樓閣的重量遠遠超過棧道上木板的重量,兩米長的橫梁能支撐起巨大的樓閣嗎?

羅哲文認為,懸空寺下方的橫梁長度肯定不止兩米,目前橫梁露在外面的一米只是它本身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橫梁隱藏在山崖里。如果這些橫梁只有兩米,那麼整個樓閣早就已經跌下深淵!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一根這個杠桿似的,一根梁它挑出來了,它挑出來,很長的後尾在山崖里頭,很深的,能比挑出來這一部分,有三分之二。它就是保證了挑出來這一部分的安全。

主持人:我們就可以把這兒看成是恆山的山體,這個我們把它給看成這個橫梁,單獨的一根,這個小建築就是把它當成懸空寺。我們用它來說明什麼呢?我們假設這個橫梁它是4米長,現在我們在山上開鑿出來的這個岩洞,我指的是這一部分。這一部分的長度是一米。現在我把橫梁給它打入這個石洞之中。這樣一來呢?它就是橫梁有一米長的距離被打入了石洞。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橫梁的下面,它還有一部分是3米長的這個岩石的基座,這樣一來就變成了什麼呢?變成了橫梁它有3米都是緊緊地依靠在岩石之上的。只有一米是真正懸空的,這構成了一個杠桿,橫梁本身是個杠桿。那麼這個基座的盡頭處就變成了這個支點。那麼懸空寺的這些建築呢,恰恰就是在這之上。但是,在這個外側,還是有一米的距離,它是真正懸空的。而這個地方對於懸空寺來說,它恰恰又是一個走廊。那麼遊人們都會在上面穿行。所以有人就考慮,說如果這部分的遊客要是站的人特別多的話,這個橫梁還能承受得住嗎?會不會喀嚓一下,出現危險呢!

專家們在對橫梁進一步調查時發現,棧道下方的立木可以晃動,沒有支撐的作用,但在樓閣下方的立木卻完全不同,這些立柱正好頂住橫梁,幾乎無法移動,難道這些立木也起到了支撐的作用嗎?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因為這個木料相對重了,所以它必須得下面有這個柱子頂著,這樣它就安全了.過去我們俗話有一種說法叫牆倒屋不塌,牆到了,這個房子塌不下來。它為什麼?它就靠這個柱子梁頂著。

懸空寺最高的建築三官殿下,共架有22根立木。這些立柱上端支撐著橫梁,下端牢牢地壓在岩石上。正是這些立柱和橫梁共同構成了一個有力的支撐體系,保證了樓閣的懸空和行人在走廊上的安全通行。羅哲文在多年的研究中發現,這種橫梁加立柱的支撐方式,在古代建築中應用十分廣泛。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古時候有個叫有巢氏、有巢,巢就是鳥的那個巢呀。可能比神農氏還早,他就是在樹上就像鳥兒搭窩似的,用枝子、樹干把它搭成一個房子,這就是從這個來源。這個來源後來發展成為中國木結構體系。

中國古代的工匠很早就已掌握了這一技術,在皇宮、都城、橋梁、民居中大量應用,但要在恆山這樣一個懸崖絕壁之上,建築寺廟幾乎超越任何人的想像。所以懸空寺一建成,就被視為一個奇跡。

趙思敬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嘉慶重修一統制》上記載說,這個懸空寺是初創於北魏,到元代的時候是非常興盛的。

懸空寺上現存最早的三尊石佛大約是公元500年的北魏時期雕刻的,因此懸空寺至少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對於今人而言,1500年前的工匠既沒有炸葯,又沒有今天復雜的施工機械,他們是如何在石壁上開鑿石孔的呢?張守直是渾源縣有名的石匠。至今還保留著祖輩傳下來的鑿石工具。

張守直:這個東西這是老輩傳下來的,這叫喇叭,這個叫鏨,古老的時候這個鋼材缺,它這個把這個按上,這面磨,這面不磨。

專家們推斷,當年的工匠僅憑這些簡單的鐵制工具,就足以開鑿出用於放置橫梁的27個石孔。

如今當年古棧道的橫梁已不復存在,但這些石孔打鑿的痕跡卻還清晰可見。那麼,古人是怎樣將橫梁牢牢地插在石洞中呢?上個世紀90年代,文物保護部門試圖更換部分懸空寺的橫梁,卻發現無法將橫梁從石孔中拔出,費盡周折之後,專家們發現,所有的橫梁被作過獨特的處理,插入石孔的一端打上了楔子,打入洞內,楔子會撐開橫梁,牢牢卡在石壁上.它的作用類似今天的膨脹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就越緊密。

主持人:現在,我再給大家做一遍這個演示。現在我把楔子輕輕的先楔入到這里,楔入到橫梁里,現在把橫梁開始往石洞里插,外面不停地敲擊。這個楔子已經完完全全的給它嵌入到了這個橫梁當中,因此,它整個前面的這個頭,就變的非常大,實際上就是膨脹的意思。這樣果真這個橫梁就拔不出來了,實際上大家想一想,換到懸空寺上,就是同樣的。這個橫梁,就可以非常穩固的被死死的卡在山崖之上了。這也就是懸空寺千年不壞的一個理由。因為那個時代的建築材料,我們沒有什麼其他的選擇,只能是選擇木頭。但是,木頭大家都知道,它是有一定壽命期限的,它是會腐蝕的,懸空寺它畢竟是1500多年前建造的,這些木質是否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呢?

據史書記載,懸空寺從建成至今的1500年間,曾經歷過多次大的維修。今天的懸空寺雖然結構和位置並沒發生任何變化,但專家們從建築的風格判斷,現存的懸空寺建築大部分在明朝時重建過。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從它建築的法式,就是它這個結構,是明朝的。斗拱它是隨著每一個時代的發展,它是變化的。

據寺內一塊清同治年間的石碑記載,懸空寺木結構的維修最近一次據今已有140多年。雖然這些橫梁已經開裂,卻沒有腐朽。橫梁經得起百年風雨的侵蝕的關鍵,在於經過了一道特殊的處理。

趙思敬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由於用桐油泡過,或者說一遍一遍的刷漆過,又沒有蟲蟻的腐蝕,這樣使它能夠一千多年以來,仍然堅實的在這個岩石上。因為它用的木頭是當地產的這種鐵杉木,鐵杉木在中國算是比較多的,這種木頭,適合於建築,造船,車輛都非常適合。

主持人:根據寺里石碑的記載說,在當時工人們首先是要先把這個橫梁來給它布置完成,然後,再在山腳下,利用這些木材,製造出來每一個建築上使用的木質構件。當把所有的構件都造完之後,把它們搬運到山頂上,到達山頂之後,再用繩索把工人和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然後,工人再把這些部件拼成每一個每一個單獨的一些建築。當所有個體的建築都完成之後,這個工作還沒有結束,還要再鋪上棧道,把單個的建築連接成整體,這樣就便成了懸空寺。當然,這個用時是非常長的。那麼古人當時有一句詩來形容懸空寺,叫做"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但是現在這座空中樓閣卻面臨著一種來自於地下的威脅!

上個世紀90年代,一場危機降臨懸空寺所在地金龍口山谷.

王霞懸空寺管理理處工作人員:中午1點48分,當時我們剛吃完中午飯,我們在接待室休息,正在休息時,突然外頭轟隆聲巨響,好多石頭飛落下來,懸空寺是灰茫茫的什麼都看不到,我當時特別害怕,以為懸空寺不在了,那麼大的石頭全部砸到里頭了,很值得慶幸的是什麼呢,懸空寺安然無恙,毫發無損。更高興的是什麼呢?當時我們接待一批42人的德國團,全部在寺院里頭,也毫發無損。

剛才的一幕是由地震引發的懸崖滾石。渾源縣的歷史上曾經有多次地震的記載,最近40年發生了兩次六級以上地震,其中一次使渾源縣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造成很大損失。懸空寺安然無恙! 是什麼原因使這個空中樓閣沒有垮掉呢?懸空寺是一個典型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不但懸空的樓閣靠木材支撐在懸崖上,樓閣本身的框架結構也是由木質的樑柱組成,形成一個榫卯結構。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橫梁立柱它結合的叫榫卯,這個榫鉚結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防震,它能夠吸收震能,我說它叫彈性結構。

榫卯結構就是一根木頭凸出的部分插入另一根木頭相同尺寸的凹洞裡,這種結構的建築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時,部件彼此錯動,當外力消失時又能恢復原狀,所以不會遭到徹底破壞。這一結構的特性正是懸空寺在歷次地震中能夠倖免於難的主要原因。

懸空寺的頭頂是翠屏峰200多米高的懸崖,200米高空墜下的巨石為什麼卻奈何不得一個小小的寺院呢?

從側面看,翠屏峰的立面是一個凹進去的弧形,懸空寺所在的位置恰好是翠屏峰的最凹處,所以從山上滾落的岩石只會從懸空寺的前面直接落在地下,根本砸不到懸空寺。

趙思敬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懸空寺之所以能夠1400多年以來,沒有什麼變化,也沒有什麼塌落,這個和它所選擇的環境是有關系的,我們看懸空寺,它所在的那個位置是一個鍋底,在山上說是一個鍋底,這個鍋底上面,它可以在雨季時候擋住雨。

趙思敬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在這個日照的時候呢,它只有上午能夠照幾個小時。

懸空寺所在的翠屏峰俯瞰是一個內收的弧形,對面的橫山主峰也是一個內收的弧形。兩座山的山峰就象兩只手一樣包攏著懸空寺,使懸空寺的日照時間很短,避免了暴曬引起木材風化,恰恰是極短的日照時間,為欣賞懸空寺獨特的夜景創造了條件。

考古專家還發現這個峽谷有些異常:渾源河從懸空寺腳下流過,而峽谷一側的懸空寺卻是乾燥異常;這個峽谷的谷底風很大,但懸崖上的懸空寺的風卻非常小。

原來,兩山之間的金龍口峽谷的出口十分狹小,不管多大的風吹進谷底,到了懸崖的凹處就會變小,大風吹走了渾源河的水氣,反而保證了懸空寺通風乾燥。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山有突出來的地方,或者是有變化的地方,就把它用梁子或者橋結合起來,這樣就變成了一個仙山樓閣式的組合的一組藝術,價值很高的,的確有音樂式的,有起伏昂揚的這種,我覺得從這方面來說,懸空寺體現的非常非常的好。

今天再次行走在懸空寺的樓閣和棧道上,時間彷彿已經停止,只有奔流不息的渾源河和山谷的風聲提示我們,這座建築早已和山谷渾然一體。時光流轉,正是1500前的工匠的智慧,在懸崖峭壁之上,創造出了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偉大建築。

主持人:據說當年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游歷到此,見到懸空寺,此情此景,讓他詩性大發,不過當時他沒寫詩,反而是揮筆留下了兩個字叫」壯觀」。這很難得,李白的詩不少,但是留下來的字並不常見。後來到了晚明時代的時候,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也到了這個地方,欣然揮筆寫下了「天下巨觀」,以此來形容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懸空寺它建造的那個年代,我們的那些古代的祖先們,他們沒有我們現代化的生產工具,沒有我們現在這么好的建築材料,他們只是簡單地利用一些木材,幾根繩索,還有就是幾把鑿子,巧妙的利用了恆山的地形地勢,居然就建造出了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的確是很讓人佩服。不過說到底,懸空寺它畢竟是一個木質結構的建築,現在我們後人要做的就是應該想方設法地延長它的壽命,讓它能夠永遠的屹立在恆山。好,感謝大家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學》,下期節目我們再見。

C. 2014年地理中國節目7月份全部節目介紹

2014-07-31期《地理中國》 20140731 解密雷公洞(下)
2014-07-31期《地理中國》 20140731 太行尋奇
2014-07-30期《地理中國》 20140730 幽潭魅影
2014-07-30期《地理中國》 20140730 解密雷公洞(上)
2014-07-29期《地理中國》 20140729 北嶽探源
2014-07-29期《地理中國》 20140729 嶺南秘境——陽朔探奇(下)
2014-07-28期《地理中國》 20140728 懸空村
2014-07-28期《地理中國》 20140728 嶺南秘境——陽朔探奇(上)
2014-07-27期《地理中國》 20140727 嶺南秘境——開平奇樓(下)
2014-07-26期《地理中國》 20140726 嶺南秘境——開平奇樓(上)
2014-07-25期《地理中國》 20140725 嶺南秘境——莽山奇谷
2014-07-24期《地理中國》 20140724 嶺南秘境——桂西謎灘
2014-07-23期《地理中國》 20140723 嶺南秘境——神潭幻影
2014-07-22期《地理中國》 20140722 嶺南秘境——瓊島疑陣
2014-07-21期《地理中國》 20140721 嶺南秘境——徐聞異象
2014-07-21期《地理中國》 20140721 天賜博湖
2014-07-20期《地理中國》 20140720 嶺南秘境——"鬼山"之謎(下)
2014-07-19期《地理中國》 20140719 嶺南秘境——"鬼山"之謎(中)
2014-07-18期《地理中國》 20140718 嶺南秘境——"鬼山"之謎(上)
2014-07-17期《地理中國》 20140717 巴山蜀水——茨塘怪象
2014-07-16期《地理中國》 20140716 巴山蜀水——元通神草
2014-07-15期《地理中國》 20140715 巴山蜀水——山中精靈
2014-07-14期《地理中國》 20140714 巴山蜀水——雄關天塹
2014-07-13期《地理中國》 20140713 巴山蜀水——雨城之謎
2014-07-12期《地理中國》 20140712 巴山蜀水——洞穴"幽靈"
2014-07-11期《地理中國》 20140711 巴山蜀水——神湖迷蹤
2014-07-10期《地理中國》 20140710 巴山蜀水——血色山洞
2014-07-09期《地理中國》 20140709 巴山蜀水-深谷秘境
2014-07-08期《地理中國》 20140708 狼洞神石
2014-07-07期《地理中國》 20140707 遠古幻音
2014-07-06期《地理中國》 20140706 冰湖異景
2014-07-05期《地理中國》 20140705 佛光崖之謎
2014-07-04期《地理中國》 20140704 星宿奇谷
2014-07-03期《地理中國》 20140703 深谷雷音
2014-07-02期《地理中國》 20140702 神奇的"城隍廟"
2014-07-01期《地理中國》 20140701 田園洞密碼

D. 福建一千年懸空寺,僅靠一根柱子懸在半山處,這裡面到底有何「秘密」

自古以來,佛教一直是我國的主要宗教,它使中國各地布滿了有1000年歷史的佛教寺廟。說到我國的懸式寺廟,我們必須提到北方的懸空寺和南方的甘露寺。就名氣而言,懸念寺廣為人知,而甘露寺卻鮮為人知。這兩座寺廟都是古老的寺廟,但在名氣上有差距。今天,我們將帶你去了解一千年前的古廟——福建的甘露岩寺。

這是一個干凈而珍貴的地方,非常適合培養一個人的道德。如果你想去甘露岩寺,你必須乘船。當船到達岸邊時,它可以看到生機勃勃的松樹、寧靜的森林、流動的清泉和千英尺高的瀑布。石橋下是流水,你可以聽到微弱的佛鍾,看到虔誠的朝聖者,感覺充滿靈氣。

E. 地理中國——山水長安,秦嶺密探觀後感 可以不是地理中國的,但一定要描寫秦嶺的 800字,急

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而廣義上的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長約1600多公里,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由於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陝西省寶雞市境內。秦嶺為陝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陝南地區的界山。
西段秦嶺大致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分為三支,北支為秦嶺,也稱南岐山或大散嶺;中支為鳳嶺,有黃土堆積,水土流失比較強烈;南支為紫柏山,在留壩的西北稱柴關嶺。這些山嶺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而以紫柏山最高,海拔達2610米。秦嶺西段分別成為清姜河與嘉陵江、嘉陵江左岸支流與沮水河干、支流以及褒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嶺和發源地。
中段
陝西秦嶺的中段稱終南山,主要山嶺有四方台、首陽山、終南山和東光禿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是灃河、澇河、滻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錢河等的發源地。由秦嶺梁向東南延坤的平河梁,主峰是廣東山,海拔為2675米。在句河和社川河流域,有近東西向延伸的古道嶺、海棠山和羊山,山勢低緩而破碎,海拔在1500米左右,是月河主要支流——恆河、付家河和蜀河、池何等於、支流的發源地。
驪山是陝西秦嶺中段北麓外延的斷塊山,主峰是仁宗廟,海拔為1302米。來自驪山的溪流,有的成為灞河的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
東段
陝西秦嶺的東段呈手指狀,向東南展開。從北向南依次是:太華山、蟒嶺、流嶺、鶻嶺和新開嶺,海拔均在1500—2500米;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銀花河分布其間,成為山河相間的嶺谷地形。秦嶺主脊草鏈嶺和太華山,是丹江、南洛河以及秦嶺東段北坡山澗溪流的分水嶺與發源地。
地質形成
秦嶺山地是古老的褶皺斷層山地,秦嶺北部早在4億年前就已上升為陸地,遭受剝蝕;秦嶺南部卻淹於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時期的沉積。在距今3.75億年的加里東運動中,秦嶺南部隆起,露出海面。2.3億年前晚古生代的海西運動時,秦嶺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疊紀時,因距今1.95億年的印支運動的影響,秦嶺與海完全隔絕,雄偉的身姿基本成型。進入中生代以後,秦嶺林區以剝蝕為主,是周圍低窪地區的供給地。距今約8千萬年的燕山運動使秦嶺在形成以斷塊活動為主的南北褶皺帶構造格架後,秦嶺又在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強烈改造下,經大幅度的塊斷式垂直升降運動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秦嶺的格局。
秦嶺的演變,在中生代以前和以後的變化是非常大的。中生代三疊紀時期,中秦嶺和南秦嶺地區形成了褶皺山隆起帶,成為一個廣闊的侵蝕地區;以南和巴山地帶,是一個廣闊的沉降地區;北秦嶺(包括渭河斷陷谷地)是介於中、南秦嶺剝蝕地區與鄂爾多斯沉積區之間的過渡地區。當時,南秦嶺的河流往南流入巴山四川海相盆地,中秦嶺的河流往北流入鄂爾多斯內陸盆地。
侏羅紀時期,秦嶺地帶,包括北秦嶺、中秦嶺和南秦嶺,成為具有差異震盪運動的古老準平原,並形成了鳳縣、商縣、勉縣和紫陽等許多侏羅紀含媒盆地。秦嶺兩側廣闊的沉降、沉積地區在逐步收縮,分別向南向北後退;而秦嶺地帶隆起剝蝕地區卻在逐漸擴大。從地貌上看,起伏突出變為平緩,而流域盆地增多且規模變小,分布分散,因而形成了許多侏羅紀的含媒盆地。而兩側河流仍流向陝北和四川盆地中。
燕山運動時期,秦嶺地帶進一步隆起,並伴有岩漿運動。由於秦嶺巴山的隆起,南坡河流向四川盆地移動。由於岩漿活動和差異隆起,絕大多數內陸小型含媒盆地逐漸沉降得越來越低,河流侵蝕更為強烈。因此在秦巴山區兩側的內陸盆地中沉積的白堊系地層的底部和秦嶺山地中的盆地里,形成了大量的礫岩。
新生代早第三紀,由於構造運動和緩,因而在這個廣泛的均夷作用時期,山地又一次逐漸剝蝕成準平原。在秦嶺地區廣闊的準平原上分散著許多小盆地,其面積逐漸擴大。在這一時期,除了如徽縣和商縣這種已經擴大了的中生代盆地外,還發育了如商洛和安康盆地等新盆地。秦嶺地區的古老河流自然流入了這些分散的盆地。其時,漢江可能已經大體上發育成現今的形態。漢江的源頭當時可能向西穿過嘉陵江,而現今的嘉陵江河源可能就是那時期漢江的源頭。因此,漢江可能是秦嶺山區早第三紀準平原上早已形成的古老大河。
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過渡時期,通過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秦嶺又進行了隆升。這次隆升開始分裂成許多傾斜的斷塊,並在以前沉積的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斷塊盆地,如徽縣盆地、洛南盆地、商縣盆地和安康盆地,以及在其它區形成的盆地,如漢中盆地。渭河斷陷谷地以深斷裂與秦嶺帶分開。秦嶺大小斷塊的形成,分割了早第三紀的準平原,形成了最高一級的夷平面——今天海拔2300-3500m的太白山跑馬梁面;其次一級的海拔2600-2900m,以終南斷塊和佛坪斷塊嶺脊為代表,包括玉皇山、首陽山、終南山、興隆嶺、草鏈嶺的夷平面和海拔1600-2200m,以華山、蟒嶺、流嶺、馬道嶺、柴關嶺為代表的共三個夷平面。而通過三趾馬和在藍田公王嶺地層中發現的大量南方來的動物群的遺跡可以推斷當時秦嶺的海拔不會超過1000m,從而證明三個夷平面如此大的高程是在第四紀時期中逐步形成的。在分水脊以南的大多數河流都向南流入漢江,而黑河由於水量豐富,足以抗衡秦嶺和緩的抬升運動,所以繼續向北流入渭河斷陷盆地。
到了晚第三紀和早更新世時期,秦嶺又發生強烈的垂直升降運動。進入中更新世時期,秦嶺山地的上升運動以區域性間歇式抬升為主。以後隨著地殼的寧靜和上升的交替,逐步形成了第三、第二和第一級階地。秦嶺山地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質構成
在地質構造上,秦嶺是一個掀升的地塊,北麓為一條大斷層崖,形勢極為雄偉;山脈主脊偏於北側,北坡短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通稱秦嶺「七十二峪」;南坡長而和緩,有許多條近於東西向的山嶺和山間盆地。
太白山
太白山跨太白縣、眉縣、周至縣三縣,主峰拔仙台在太白縣境內東部,海拔3767米,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7°41′23″~107°51'40"和北緯333°49'31"~343°08'11"之間,直距太白縣城43.25公里。太白山山頂氣候嚴寒,冰凍時間很長,常年有積雪,天氣晴朗時,雪峰皚皚,因而以「太白」命名。

華山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嶽」,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西安市以東120公里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現存(截至2013年)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的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終南山
終南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聖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寶雞市眉縣、東至西安市藍田縣,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詩經·秦風》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唐代官紳多在此建有別墅,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王維所作的優美山水詩大多是描寫此處景色。唐代詩人祖詠的《終南望余雪》有「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的詩句。山中分布有明清以來建造的太乙宮、老君庵等大小廟宇40餘處,是關中游覽避暑的良好場所。

F. 懸空寺具體在哪個方位,有什麼樣的歷史

懸空寺位於北嶽恆山腳下的1金龍峽,距大同市約80公里,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瞭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懸空建在絕壁上的[危樓]

這里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金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或者說像是粘貼的懸崖上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抬頭望上去,但見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數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撐住。那大片的赭黃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一似的。俗語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懸空建在這絕壁之上。雖然懸空寺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棟[危樓],但出於好奇和[探險]的沖動,誰都願意鼓起勇氣踏上寺門。
過了佛堂前面的平台後,踏上那連接殿宇之間的棧道,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提起腳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好像走在剛結了冰的河面那樣,生怕腳重,寺塌下來,自己做了[空中飛人];然而,腳板底下的木板雖然吱吱作聲,而貼在岩石上的樓台,卻歸然不動……
「鐵扁擔」把樓閣橫空架起
來到三官殿,才叫人鬆了一口氣。這是全寺兩座最大的建築物,大殿的後面挖了很多石窟,變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築形式。原來,當年的建築者,就已經懂得向岩壁要空間的道理了。
側身探頭向外仰望,但見凌空的棧道只有數條立木和橫木支撐著。這些橫木又梁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里去的。據說,木樑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這不正是修築棧道的[古方]嗎?看來,懸空寺就是用類似築棧道的方法修建的,而閣樓的底座便鋪設在許多鐵扁擔上。
其實,懸空寺之所以能夠懸空,除了藉助「鐵扁擔」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些立木,每條柱的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揮它的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

暴雨成災只好建寺在懸崖

但是,除了因地制宜之外,到底還有其它什麼緣故要把懸空寺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原來,以前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這里,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其次,渾河河水從寺前山腳下流過,常常暴雨成災,河水泛濫,人們以為有金龍作崇,便想到建浮屠來鎮壓,於是就在這百丈懸崖上懸空修建了寺院。

大風烈日無損於懸空寺

別看輕這殿宇小巧玲瓏,內里卻大有乾坤。沿著窄小的樓梯直上,沒想到還有一間半石窟式的佛堂,雖然佛像在微弱的光線下,顯得有些殘舊,但它那庄嚴的神態,卻仍令信徒們感到〖有佛而心定〗。
這里的山勢好像一口掛起來的鍋一樣,中間凹了進去,而懸空寺恰好建在鍋底。這種有利的位置,使得塞外凜烈的大風不能吹襲懸空寺。此外,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擋烈日的作用;據說,在夏天的時候,每天只有3個小時的陽光照射懸空寺,難怪它能夠歷經了千多年風雨甚至地震,迄今仍然牢牢地緊貼在峭壁上。

G. 山西北部修建的懸空寺是我國的第一空中樓閣,為什麼要在那個位置修建懸空寺

北魏天興元年,北魏建都平城,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後天師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終於建成了舉世聞名的懸空寺。

整體格局既不同於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於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而是巧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四十間殿樓的分布,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回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布局緊湊,錯落相依。遠望,懸空寺像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殿閣攛掇大有凌空欲飛之勢,令人嘆為觀止。

H. 【一張恐怖的民國老照片,心臟病者慎入】此照片最早見於2002年的國家地理雜志,當時照片的提供者說這

有些人不知道它為何而恐怖,只是看上去有些怪異,其實這張結婚照真的很令人恐怖的,它裡面人的表情和照片中的顏色以及背景都是很怪異很陰深的。
大家要這樣看這張照片,點擊滑鼠右鍵,把照片另存為你的任意文件夾內,然後用照片瀏覽器看,在那裡你把這張照片放大幾倍,然後你仔細的注意那個女人的雙腳!你看她是不是沒有腿?!是不是懸空的?!還有你慢慢往上拉,你再看看放大了的那個女人的臉,她那向上翻的眼睛!你會發現什麼呢?!對!這是上弔死時的樣子!!還有,你往後看那個鏡子,裡面朦朧的東西其實是他們的遺像。你再把照片縮小來整體看那個女人的服飾和那個帽子,像不像給死人燒的紙人?!還有就是右下角有個水印似的人頭,你可以把他放大來看。最後我要讓大家注意的是那個女人的右手,沒有右手!不要害怕,因為他們都是死人,因為他們的腳下都沒有影子..........

對這個照片還有另一個說法:
1、此照片最早見於2002年的國家地理雜志,當時照片的提供者說的這時山西大戶王家的一張老的普通結婚照,提供者和雜志上都沒有說是冥婚,而不是網上所盛傳的照片出自浙江。這應該是最有力的證據了

2、根據中國的民俗,其實冥婚是封建時間對於男尊女卑的一個表現,就是當男孩子死了,那麼家裡到了一定的年齡會找一個死去的女子與其成婚,或者直接找個活的女子抱著死者的照片或者靈位成婚,不可能會出現為死去的女的找或者的新郎的事情,因為當時女子的地位很低下,不會為死去的女子找活著的人舉行冥婚的。而且即使是冥婚也不會和屍體舉行婚禮,而是和死者的畫像或者靈位拜堂,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死者為大,和屍體舉行婚禮這一點完全不符合常理

3、關於照片中女子臉色蒼白,眼角有血跡的問題,當時中國農村照相時非常大的事情,往往只有在婚禮上才會照上一次,一般照相的時候大家都要化很濃的妝,所以照片中女子臉色蒼白並沒有什麼奇怪的,而所謂眼角的血痕,其實很多地方結婚的女子都回在臉上的某些地方化上紅的妝,這更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4、關於女子腳懸空問題,確實怎麼看女子都是腳部懸空不著地的,但是這和新娘是裹腳的小腳有關,大家可以到網上找一些裹腳女子照得老照片看看,那些女子裹腳站立的照片看起來都和這張照片一樣,看起來都是懸空的。

5、沒有右手的其實這完全是惡搞得人的疏忽,如果把照片下載下來放大之後仔細看女子的右手部位,你就會發現其實她的右手是在的,不過是放得比較靠後,由於光線暗,所以看不清楚,放大之後可以看到她的右手攥起來拇指朝前,很清楚。

I. 懸空寺(世界上現存的建於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位於中國哪個地方

這里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金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或者說像是粘貼的懸崖上似的,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抬頭望上去,但見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數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撐住。那大片的赭黃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一似的。俗語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懸空建在這絕壁之上。雖然懸空寺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棟[危樓],但出於好奇和[探險]的沖動,誰都願意鼓起勇氣踏上寺門。
過了佛堂前面的平台後,踏上那連接殿宇之間的棧道,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提起腳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好像走在剛結了冰的河面那樣,生怕腳重,寺塌下來,自己做了[空中飛人];然而,腳板底下的木板雖然吱吱作聲,而貼在岩石上的樓台,卻歸然不動……
「鐵扁擔」把樓閣橫空架起
來到三官殿,才叫人鬆了一口氣。這是全寺兩座最大的建築物,大殿的後面挖了很多石窟,變成了一半房子一半洞的特有建築形式。原來,當年的建築者,就已經懂得向岩壁要空間的道理了。
側身探頭向外仰望,但見凌空的棧道只有數條立木和橫木支撐著。這些橫木又梁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里去的。據說,木樑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這不正是修築棧道的[古方]嗎?看來,懸空寺就是用類似築棧道的方法修建的,而閣樓的底座便鋪設在許多鐵扁擔上。
其實,懸空寺之所以能夠懸空,除了藉助「鐵扁擔」之力以外,立木(即柱子)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些立木,每條柱的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揮它的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

暴雨成災只好建寺在懸崖

但是,除了因地制宜之外,到底還有其它什麼緣故要把懸空寺建在這千尺峭壁上呢?原來,以前這里是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這里,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其次,渾河河水從寺前山腳下流過,常常暴雨成災,河水泛濫,人們以為有金龍作崇,便想到建浮屠來鎮壓,於是就在這百丈懸崖上懸空修建了寺院。

大風烈日無損於懸空寺

別看輕這殿宇小巧玲瓏,內里卻大有乾坤。沿著窄小的樓梯直上,沒想到還有一間半石窟式的佛堂,雖然佛像在微弱的光線下,顯得有些殘舊,但它那庄嚴的神態,卻仍令信徒們感到〖有佛而心定〗。
這里的山勢好像一口掛起來的鍋一樣,中間凹了進去,而懸空寺恰好建在鍋底。這種有利的位置,使得塞外凜烈的大風不能吹襲懸空寺。此外,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擋烈日的作用;據說,在夏天的時候,每天只有3個小時的陽光照射懸空寺,難怪它能夠歷經了千多年風雨甚至地震,迄今仍然牢牢地緊貼在峭壁上。

J. 這是一張民國的老照片,此照片最早見於2002年的國家地理雜志,當時照片的提供者說這是山西大戶王家的

1、此照片最早見於2002年的國家地理雜志,當時照片的提供者說的這時山西大戶王家的一張老的普通結婚照,提供者和雜志上都沒有說是冥婚,而不是網上所盛傳的照片出自浙江。這應該是最有力的證據了

2、根據中國的民俗,其實冥婚是封建時間對於男尊女卑的一個表現,就是當男孩子死了,那麼家裡到了一定的年齡會找一個死去的女子與其成婚,或者直接找個活的女子抱著死者的照片或者靈位成婚,不可能會出現為死去的女的找或者的新郎的事情,因為當時女子的地位很低下,不會為死去的女子找活著的人舉行冥婚的。而且即使是冥婚也不會和屍體舉行婚禮,而是和死者的畫像或者靈位拜堂,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死者為大,和屍體舉行婚禮這一點完全不符合常理

3、關於照片中女子臉色蒼白,眼角有血跡的問題,當時中國農村照相時非常大的事情,往往只有在婚禮上才會照上一次,一般照相的時候大家都要化很濃的妝,所以照片中女子臉色蒼白並沒有什麼奇怪的,而所謂眼角的血痕,其實很多地方結婚的女子都回在臉上的某些地方化上紅的妝,這更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4、關於女子腳懸空問題,確實怎麼看女子都是腳部懸空不著地的,但是這和新娘是裹腳的小腳有關,大家可以到網上找一些裹腳女子照得老照片看看,那些女子裹腳站立的照片看起來都和這張照片一樣,看起來都是懸空的。

5、沒有右手的其實這完全是惡搞得人的疏忽,如果把照片下載下來放大之後仔細看女子的右手部位,你就會發現其實她的右手是在的,不過是放得比較靠後,由於光線暗,所以看不清楚,放大之後可以看到她的右手攥起來拇指朝前,很清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