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我國人文地理學家

我國人文地理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2-22 04:17:48

⑴ 國內知名人文地理學研究者有哪些院士、教授等

陸大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

顧朝林: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名與行政區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

保繼剛: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廣東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院長、旅遊學院院長。

袁書琪: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暨地理教育委員會副理事長、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地理交約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營銷學會旅遊營銷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旅遊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地理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教育學會理事暨地理教學研究會會長、福建省區域地理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旅遊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交通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政府旅遊發展顧問。

吳傳鈞:
地理學家、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他在學科建設、學術組織、人才培養以及地理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是我國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奠基者。在基礎理論建設方面,他提出經濟地理是自然—技術—經濟三結合的邊緣學科,地理學的中心任務是研究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徵、發展趨向和優化調控等的新論述。

李旭旦:(1911~1985),中國地理學家。1911年9月8日生於江蘇江陰,1985年7月8日卒於南京。1934年中央大學地理系畢業。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進修,獲碩士學位。1939年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南京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先後擔任《地理學報》總編輯和《地理知識》主編。1983年任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致力於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理論的研究,他在普及地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譯著有《人地學原理》(與任美鍔合譯)、《地理學思想史》等。著有《白龍江中遊人文地理觀察》、《中國地理區之劃分》等。主編有《人文地理學概說》和《人文地理學論叢》等。

⑵ 哪位地理學家最早提出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地理學家胡煥庸最早提出我國人口地理分界線——黑河-騰沖線。

黑河—騰沖線,內即璦琿-騰沖線,或胡煥庸線容(英文:Hu Line),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沖縣,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璦琿—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條奇特的線,也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⑶ 評述人文地理學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意義

《人文地理》是中國地理學會與西安外國語大學聯合主辦的學術期刊,至2008年4月已編輯出版了100期。創刊以來,始終以追蹤理論前沿、引領研究方向、佔領學術高地為己任,堅持專家辦刊,走精品化、專業化、國際化道路,使刊物在國內外始終保持了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連續多年人選CSSCI期刊。2008年4月下旬,我校隆重舉辦了《人文地理》百期慶典活動。活動期問,我們邀請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人文地理學科發展的專家學者,召開了期刊發展座談會。大家圍繞期刊的學術定位、辦刊理念、發展方向、人才隊伍以及與國外和港澳台地區的合作交流等議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這對我們明晰期刊今後的發展思路,打造一流的人文地理學術交流平台,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集中展現《人文地理》多年來的理論研究成果,弘揚嚴謹、求實、創新的學術風氣,激勵學界同仁不斷奮進,我們決定對《人文地理》以往發表的論文進行評優活動。編輯部本著科學公正、注重創新、嚴格篩選的原則,採用論文引用率、專家打分、綜合評定的方式,提出了建議授獎名單。經中國地理學會九屆十四次常務理事會議研究,決定對吳傳鈞「發展具有中國特點的人文地理學」等71篇優秀學術論文進行表彰並匯集出版。

⑷ 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及當代中國的代表人物

http://www.lrn.cn/science/nationalgeography/200803/t20080314_208170.htm
吳傳鈞,(1918年4月2日—),別號任之。出生於江蘇蘇州。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
吳傳鈞在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深化地理學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我國現代地理學,一方面是按照蘇聯的模式,以自然地理學為主體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度忽視了人文地理學研究,甚至片面接受蘇聯部門統計學派的觀點,對人文地理學進行地理虛無主義的批判,使這門學科受到了摧殘。另一方面,我國的地理科學同世界各國一樣,專業分化越來越細,一度忽視了地理學綜合研究。「文化大革命」後,吳傳鈞和李旭旦為扭轉我國地理學重自然、輕人文的不平衡局面,於1979年率先提出要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並做了大量促進工作。他主編了《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分支,分別兼任全國第一個人文地理研究所和第一個人文地理學術刊物的名譽所長和顧問,受國家教委委託主持全國人文地理學研討班等。

1986年他在全國地理學大會上宣讀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的論文,指出「協調好人地關系是當前最迫切的全球問題。研究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立足點,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這門學科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這一見解已被全國地理學界所認同,從而使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大大加強,並促使整個地理學的綜合研究向縱深發展。

南師大還有個李旭旦教授,具體資料你也可以搜一下。

⑸ 誰知道有那些著名的地質學家及其著作(詳細點) 先謝謝各位了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東漢歷史和地理學家班固撰著的專門記述西漢一代地理沿革及郡縣邑地理情況的一部專志,也是我國最早以「地理」二字作為篇名的著作。它上承《禹貢》、《職官》,下啟歷代紀傳體史書,開辟了我國正史地理志的先河。它內容豐富、體例完善,影響我國地理學發展近兩千年,在我國地理學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

《水經注》是我國北魏時期的一部宏大的地理學著作。該書是酈道元在大量史料和實際考察基礎上寫成的一部巨著,是一部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歷史沿革地理等內容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被地理學家劉獻廷譽為「宇宙未有之奇書」。

《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唐代學者李吉甫撰著的一部全國地理總志,是我國現存最早而又比較完整的全國地理總志,是被學術界認為「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的中國地方誌書的代表著作。該書成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用當時的年號作為這部書的書名。由於此書每鎮篇首列有地圖,圖前文後,相互補充,故名《元和郡縣圖志》。到了北宋時期,由於各種原因,四十七幅方鎮圖已散失無存。到了南宋時期,人們覺得再稱「圖志」已名不副實,於是改稱《元和郡縣志》。

《馬可·波羅行紀》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於13世紀末撰寫的一部記述東游途中所見所聞的關於中國及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歷史地理、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城市管理、宗教信仰及游獵節慶等活動的重要著作。它對歐洲人民擴大地理視野和了解東方世界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本書以其生動感人的故事、豐富多彩的內容、朴實別致的風格贏得了各國人民的歡迎,並在歐洲知識界引起了震動,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徐霞客游記》是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通過三十多年的旅遊,以日記體形式寫成的有關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岩石洞穴、瀑布溫泉、動植礦物、經濟貿易、民風習俗、城鎮村寨、民族關系等逾六十萬字的巨著,它在中國科學史乃至世界科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讀史方興紀要》是清代學者顧祖禹用數十年心血撰寫而成的一部中國歷史地理名著,是中國史學家和地學史上的一部曠世奇書。這部著作,取材宏博,考核精審,辨山川之源流,記州郡之沿革,志形勢之險夷,論攻守之利害,旁及政事之興衰得失、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之跡,集歷代之論,匯百家之說,是中國學術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中國歷史地理巨著。

《地質學原理》是英國近代地質學家賴爾的主要學術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這部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過廣泛影響。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地學淺釋》。1959年徐韋曼又重新翻譯,以《地質學原理》為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現,標志著近代經典地質學的成熟。

《物種起源》一書,用大量的事實向全世界說明了物種和人類起源的真相。達爾文進化論是進化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也是現代進化論的主要理論源泉。它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在生物學上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同時,它不僅是許多自然知識的理論綜合,而且還對自然發展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現在或將來,它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科學基礎。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在近代地理發展中,無論在德國還是在全世界,阿·赫特納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都稱得上是一部研究近代地理學理論問題的重要學術文獻。這部書以系統闡述地理學方法論而著稱,其中心思想是講述地理學的區域特徵。這部書的出版,在國際地理界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反響。在獲得有力支持的同時,還導致關繫到地理學的存在和發展的熱烈討論。

地理環境的影響》是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愛·丘·森普爾(E·C·Senple,1863—1932)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雖然這是她著作中最缺乏創造性的一部」,但是由於她全面地把拉采爾氏的正統人類地理學原理介紹到美國,並畢生致力於它的推廣工作,始終熱情不懈。「她是拉氏見解的最積極、最成功的信徒,在仍和國家都無人能同她相比。」她的這部著作,也由此贏得了國際聲譽,成為重要的人文地理學名著。

《人文地理學問題》是法國著名地理學家阿·德芒戎的一部文集。他一生從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由於忙於教學和編輯業務,除了代表著作《法國經濟地理》之外,沒有寫出獨立的理論專著。他的學術貢獻,不僅在法國地理學界影響巨大,而且在西方近代地理學史和世界人文地理學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去世以後,法國地理學界為紀念他而編輯出版了這部文集。這些論文涉及了他對人文地理學的定義、研究對象、方法的闡釋與探討,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地理學理論體系。這些論文,對當時法國和西方地理學界都產生過深刻影響。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較之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地質科學可謂「大器晚成」。把地質學真正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科學革命,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得以發生。人們公認,拉開這場科學革命序幕的是《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作者即是被譽為「地質學中哥白尼」的魏根納。

《翁文灝選集》收集翁文灝的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共21篇,是翁文灝在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地理學、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水平代表作。該書是一部代表我國近代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學的奠基水平的學術著作之一。

中國地質學》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質學名著,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著作,是運用地質力學原理來研究區域地質形成規律的一部開拓性經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中國現代卓越的氣象學家和地理科學家竺可楨於1966年發表的一篇重要的科學論著。這一論著系統科學地論述了我國五千年來氣候的歷史變遷,指出了冷暖波動的規律,並由此推測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可能存在著遷移現象。此項研究開創了我國歷史氣候學領域研究的新紀元,並成為世界地學界罕見的一部經典性著作。

《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德國地理學家沃爾特·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鄉村集鎮及其與四周的農村服務區之間的空間結構特徵的研究,於1993年出版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並提出了中心地理論。該理論是以古典區位理論的靜態均衡理論為基礎,進而探討了靜態一般均衡後種區位理論,為此後的動態一般均衡後種區位理論(此理論用於研究規劃問題)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斯坦普和比佛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們的合著《不列顛群島—地理和經濟概論》一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英國地理著作。該書涉及自然地理、工業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諸多方面。1960年吳傳鈞選擇了該書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部分,並以《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工業、交通和居民等部分,則因國內已有〈英國經濟地理〉譯本,未再漢譯。本書的翻譯出版,為我們了解英國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特別是了解英國的土地利用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資料。

《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在地理學理論和地理學思想史研究中,美國地理學家R·哈特向撰著的《地理學的性質》(1939)和二十年後撰著的《地理學性質的透視》(1959),可以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地學著作。這一著作被認為是對地理學思想的主要奠基人觀點的權威論述與闡釋。1959年作者撰寫並出版了《地理學性質的透視》,以便對地理學性質問題作出正面的結論。這一新的著作被認為是「嶄新的、生動的、有力的和前後一貫的,沒有一個認真的讀者會不對作者在地理學方法文獻上的艱巨努力以及他卓越的分析能力表示欽佩。」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科普作家萊切爾·卡遜於1962年寫成出版的科普著作。該書以嚴峻事實、犀利的筆鋒、通俗的語言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敲響了警鍾,警示人類不要自毀家園。

《西部科羅拉多河及其去流之探險》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地質學家,美國原住民權威,該書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論著,也被列入文學經典之作。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該書是黃汲清先生經過長期大量野外調查之後,總結中國及鄰區地質資料撰寫的一部中國大地構造的系統著作。該書以其精美的圖件和精練的文字,描繪了東亞大陸的基本構造單元的時空展布、構造樣式和相互關系,強調東亞中、新生代基底褶皺作用,分出古亞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馬拉雅三種構造型式,用活動論思想闡述了它們的發展、演化過程,提出多旋迴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的著名論斷,被公認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用生物化石鑒定地層》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1816年出版。該書是地層學的奠基性著作.此後,地層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研究地層的年代、構造和分布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

⑹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 作者根據自己的有限閱讀(特別是從中外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對比角度),來探討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存在的方法論問題,《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作者指出了我國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論的五點不足之處,即問題意識、學術史意識、與同行對話意識、理論意識以及學術規范意識方面的不足。 通覽全文,所謂的五個問題意識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體現。對於文中將科林伍德稱之為科學家,本人覺得改為哲學家和歷史學家應該更為妥當。寫論文首先要有論題,就牽涉到論題的選擇。文中的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學術研究(包括論文寫作)的題目要有意義性,而不是盲目性的去寫一些毫無意義的文章。作者在指出學術刊物上存在此類問題意識較弱的同時,也指出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即教育體制與學術評價機制的問題,以及講問題氛圍的缺失。的確,在現今關於教育體制和學術評價體制問題在很多高校和學科中存在。在信息化的時代,找資料有益處,也有負面的影響。因為一檢索就出來許許多多學術論文來,在這些參差不齊的文章中不知有多少是不合格的「商品」。近來一些學術抄襲問題也是屢有發現,甚至包括一些知名學者。這些都同現在的學術評價體制的功利化有關,任務化的學術研究是短見的。康德當上教授後,十年沒發表一篇文章,潛心研究批評哲學。十年後,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而現在有的學者寫了許許多多的文章,其中的含金量又在哪? 其次,寫論文要有資料,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文中的所謂學術意思,就是要了解相關問題或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這樣既可以避免研究中無意義的重復性,同時也可以借鑒他人的學術成果。好在當今的科技發達,特別是搜索功能的強大,對於這個問題是大有幫助的。但是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即過去與現在學術成果的對待問題。與同行對話意識問題中也存在這種情況。文中提到斯特拉波的《地理學》一書很少被提及,原因之一是同時代的人沒有花費時間去閱讀,讀後感《《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正如被稱為歷史哲學真正奠基者的義大利人維柯的《關於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則》未受同時代的人重視,直到身為後輩的德國人赫爾德繼承與發展了他的思想。而對於過去的學術成果也不要盲目的繼承。現在有一些人總喜歡搬出過去知名學者的話語作為論據來證明自己的命題。隨著時間的變遷,學術研究也存在時間限度。所以對於現在的學術成果要給與重視,因為當代的研究更具有寬度與時代性。特別是同行的研究,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更多的同行之間的互相探討與借鑒,才有可能造就學術的輝煌。因此,與同行的對話也可以成為論文寫作的資料之一,這種資料更有研討性與現實性。 所謂的理論意識,就是寫論文的指導方法與思想。文章中提到的不管是激進地理學、人文地理學,還是行為地理學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等等,都是從不同的方面或方法來研究問題。有的注重空間,有的注重政治或經濟方面。而量化方面的抽樣調查、量表技術等一些方法被帶入研究中。好比論文研究什麼方面,是寫政治方面還是文化方面等等。用什麼方法去進行研究,是用比較的方法還是假設法等等。正如文中所講的理論的構建是比較復雜的問題,它需要事實的論證和時間的推敲。對於文中作者所提到的「鑒於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發展理論」看法覺有不妥之處 ,似乎我們的研究活在理論的框架內。作者提到的研究時的態度是值得思考的,在有些人看來,這些處理方法更像是理想化的。 最後提到的學術規范意識,就像是論文寫作中的引文和文獻參考的處理問題。引用他人的成果要標明來源,既是尊重作者,更是尊重學術。而不是像斯賓格勒那樣「不厚道」,在整個《西方的沒落》中,他只感謝了兩個人:歌德和尼采。他的書中引用了大量同時代人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但他全把他們放在注釋中簡單了事,有些甚至根本隻字不提。 讀完這篇文章後,會豁然發現所謂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不僅僅存在於人文地理,或者是地理學中,它也同樣存在於其他學科中。原本看到這題目時,覺得有一種宏大感,特別是若干問題等字眼,但讀後卻有一絲的失落感。若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的話,本文似乎有所淺顯,深度有所欠缺。後來網上一查,發現作者在給其所在學校的研究生的報告用的是《我國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的標題,覺得這個更為貼切。估計是人文地理雜志的編輯改的吧。總體上文章條理清晰,也是通俗易懂的,而且也確確實實的反映了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若干基本意識問題》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⑺ 我國在地理領域曾取得什麼成就

以竺可楨為代表的我國近代地理學 竺可楨(1890—1974) 是我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18 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創建東南大學地學系、國家氣象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學教育工作。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持全國地理學、氣象學的科學研究工作。他關心和領導了我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海洋科學研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研究,在氣候學、氣象學研究方面貢獻尤為突出。在他領導下,我國從解放前就建有100 多個氣象站,至1959 年共建立了2400多個氣象站和3 萬多個氣象哨,初步形成了全國氣象觀測網路,開辟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特別是為農業服務的我國宏大的地理事業和氣象事業。目前我國已擠身於世界氣象科學的先進行列之中,這與竺可楨的開拓、領導是分不開的。他數十年來一直專心研究我國歷史時期氣候變遷,撰寫了《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一文,在國際學術界獲得較高評價。除此而外,竺先生早年編著了《地學通論》,對台風、東亞季風的研究有突出貢獻,而後又進行氣候學、物候學、農業氣象氣候學等方面研究,對地學其他領域也多有建樹。他的考察足跡遍及全國,著述近300 篇,稱得上是我國地理學界的一顆巨星。 我國的近代地理學(60 年代以前)基本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地理學受德國的地理思想影響很小,主要是受歐美流派的影響較強。最早開拓地理學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是張相文(1867—1933),編著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中小學地理教材《初等地理教科書》、《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1901)。將西方地理學思想介紹到中國來的除了竺可楨先生外,還有從英國留學歸來的丁文江教授,他為發展中國的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做了不少工作。第二階段為解放後到60 年代。這一階段主要是接受蘇聯地理學思想的影響。應當說我國地理學從書齋、課堂中走出來為經濟建設服務是從建國後開始的。雖然也經過了一些曲折和政治上"左"的干擾,但總的說還是取得了很大成績,地理學者有了施展才能為祖國服務的廣闊天地,連西方地理學家也承認"共產黨建立政權後,得到了新的推動力。"①已在第五章列舉了我國地理為生產實踐服務的大量事例,此不贅述。下面僅就幾個主要方面說明如下: (一)區域研究我國在開發西北、西南和熱帶資源,以及自環境治理改造方面做出了世界矚目的貢獻。以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和我國氣象工作者為主的青藏高原的自然資源開發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研究、青藏高原對亞洲和世界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影響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以施雅風、朱震達先生等為首的地理工作者對我國新疆和黃土高原乾旱地區及冰川凍土的研究,實際地為乾旱區農業發展、水土保持、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做出了貢獻。以任美鍔教授為首的地理工作者,對熱帶資源、亞熱帶資源開發的研究,為我國橡膠等熱帶作物區的擴大種植做出了貢獻。 (二)農業水熱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黃秉維先生領導下長期開展對我國農業水熱資源開發研究,制定了《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其水熱指標所劃分的各級自然區本身就是我國農業發展藍圖的底圖。全國范圍開展農業區劃、土地利用區劃,同時還定點觀察研究水熱資源。這個領域可以說是地理工作者參加最為廣泛的領域。主編了大型的《中國自然地理》專著。 (三)經濟地理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全國中心基地為全國培養了大批經濟地理工作者。經濟地理工作者廣泛參加了國民經濟計劃和各級經濟區劃的制定工作。 (四)土地利用開發區建設研究 80 年代後期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出現全方面大幅度躍進的形勢,地理學在區域開發和沿海城市對外開放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土地科學經濟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開拓性的研究。 總之,解放以後我國地理學是比較受重視的。在其他一些國家還把地理科學做為輔助科學或知識性科學的時候,我國就把地理學列為基礎科學,而且在科學發展十二年規劃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同時地理實踐的廣泛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既有像黃秉維、胡煥庸、王乃梁、林超、任美鍔、施雅風、周廷儒、侯仁之、李春芬、孫敬之、譚其驤等老一輩優秀地理學家,也涌現出一批優秀中青年科學家,在諸多學術領域中做出了貢獻。但是,也曾一度,由於片面學習前蘇聯和政治上"左"的影響,使我們對歐美等國家地理學的新思想新方法吸收很少,有時甚至是極力排斥。特別是對"地理環境決定論"和喬治·葛德石的過"左"批判,使我國的人文地理學(特別是社會文化地理)幾乎處於完全空白的狀態。由於政治上的壓力,地理工作者在對我國至關重大的資源與人口關系的問題上,沒有盡到自己的科學責任。在地理教育方面,盡管學校地理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但國民社會地理教育方面,無論從出版物的數量,教育組織、教育活動的規模方面,與發達國家比還是很落後的。

⑻ 中國有哪些研究歷史地理學的著名學者,有哪些關於歷史地理學的著作

地理:《水經注》、《水經註疏》、《治水論》、《名川大河集》,徐霞客游記。 歷史:《史紀》《中國通史》《上下五千年》還有很多明史、清史等著望採納!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的作者。
裴秀(224—271年),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魏晉時期大臣、學者。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在漫長的中世紀,西方世界正處在基督教會統治的黑暗時代,全歐洲在地理學界都找不出一位傑出的學者。東方的酈道元留下了不朽的地理巨著《水經注》四十卷,不僅開創了我國古代「寫實地理學」的歷史,而且在世界地理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不愧為中世紀最偉大的世界級地理學家。

胡煥庸(1901—1998),字肖堂,江蘇宜興人。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他引進西方近代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從人地關系的角度研究我國人口問題和農業問題。提出中國人口的地域分布 以璦琿―騰沖一線為界而劃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大基本差異區;並首次提出中國農業區劃方案。是我國近代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養地理人才,創建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學術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⑼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發展 人物及其貢獻 有哪些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地理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在這一階段,結構主義地回理學重新成為研答究的熱點,不過一反常態,與第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學派有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學不再直接接受來自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潮,而是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具有國際影響的地理學家的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 1998)。
這一時期,這些學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廣泛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來分析問題,雖然他們又可能屬於不同的學派,如女權主義地理學派,後殖民主義地理學派等,但他們並不相互封閉,而是在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對話。女權主義經常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強調社會建設中性別作用的重要性,用於解釋人的作用及廣泛的因果關系,也用於解釋人們的社會和空間經歷。這時的結構主義地理學不再具有系統的研究,並且不斷地發展和演化,組建走向成熟。結構主義的方法論框架真正滲透到了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當中,並且在城市地里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