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201903

中國國家地理201903

發布時間: 2021-02-22 04:11:25

⑴ 雲南省的中國之最

雲南少數民族概況之最

☆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獨龍族
☆最大的僑鄉--保山地區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彝族
☆少數民族民情風俗最集中的景點--雲南民族村
☆最早的民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最早的民族自治縣--峨山彝族自治縣
少數民族節日之最
☆影響面最大的節日--傣族潑水節
☆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大理三月街民族節
☆最驚險的少數民族節日--僳僳族刀桿節(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數民族舞會--景頗族的木腦縱歌
☆最有名的鬥牛節--苗族鬥牛會
☆最有名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最有民族特色的禮節--基諾族的成人禮

文化、工藝之最

☆最著名的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
☆中國創建最早的青銅器博物館--江川青銅器博物館
☆中國最著名的少數民族博物館--雲南民族博物館
☆中國最大的鄉級圖書館--和順圖書館
☆最獨特的宗教--南傳上座部佛教
☆最古老的少數民族象形文字--東巴文
☆最古老的音樂--納西古樂
☆中國最大的玉佛--保山玉卧佛
☆木雕藝術最高的珍品--通海小新村隔子門
☆中國最怪的村--蜂岩洞村

地理風貌之最

☆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6740米的卡格博峰
☆海拔最低的地方--河口縣南溪河與紅河交匯處,76.4米
☆最熱的地方--元江縣河谷
☆最冷的地方--迪慶州東部
☆氣候最好的地方--昆明市
☆日照最多的地方--永仁縣
☆最潮濕的地方--龍陵縣
☆乾燥的季節--冬春
☆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景東縣
☆木材蓄積量最高的縣--中甸縣
☆最大的城市--昆明市
☆火山最多的地方--騰沖火山群
最驚險的橋——怒江溜索
在雲南怒江峽谷地帶,常常可以看到一根根繩索橫貫怒江兩岸,這就是怒江大橋——溜索。人們憑借著它跨過怒江天塹。怒江峽谷壁陡崖懸,萬丈深淵,江水像一匹野馬奔騰於峽谷之中,交通歷來閉塞。過去,居住在這里的僳僳族、怒族等少數民族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用竹篾編扭成很長的篾繩,作為溜索架設在怒江溜板,人們緊緊抓住溜板,便能滑向對岸。把又粗又長的溜索送向對岸採用兩種方法:一是把溜索拋在江水轉彎處拉直,對岸的人接住端節。另一種是用黃麻搓成很長的細繩拴在箭上用強弩射向對岸,然後把溜索拉向對岸。解放後,在不便架橋的怒江上空,政府撥款用鋼繩取代了溜索。這樣,人們就不必擔心溜索會斷了。不過,在鋼繩上滑渡怒江,還是需要有一定的膽量和技巧。

最古老的道路——五尺道
雲南最古老的道路,最初應為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通道。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地區之間的通線也產生了。雲南歷史上最著名的作為交通線路的道路是「五尺道」和「南夷道」。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從修築道路入手開發和治理雲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道(今四川宜賓)地區開山鑿崖,修築通往滇東北地區的道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派遣常安繼續修築這條道路,常安把李冰在修築的道路向前延伸,從今四川宜賓一直修到今天的曲靖附近。曲於道路寬僅五尺,故史稱「五尺道」。這條道路盡管狹窄,卻和秦始皇在全國其他地區興修的寬達五十步的「馳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五尺道"的開辟,不僅有利於鞏固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而且使雲南各部落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

最古老的國際通道——蜀身毒道
此道即為西南絲綢之路,早在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開發。從今四川起始,經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從保山地區出境入緬甸、泰國,到達印度、阿拉伯半島。保山是這條古道的商業重鎮。這條國際商道比西北的絲綢之路還要早幾百年。

修築最早的國際鐵路——昆明至河內的米軌鐵路
雲南境內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是昆明至越南河內的米軌鐵路,也是雲南第一條國際鐵路。1998年4月,法國經五年左右的勘測,設計和准備,於1903年開工,1910年建成通車,全長464。2公里,總投資16550萬法郎。

最大的內河航運港口——水富港
據《鹽津縣志》記載,從鹽津以東至水富縣滾坎壩的航道,古稱石門江即橫江,約100多公里,可供木船行駛。古代轉運「京銅」和鹽,皆由這里啟運。現在,人水富港口起航,沿金沙不而下,由長江直抵上海,全程長2900公里,是我省最長的一條內灑航線。水富港是我省物資出滇的北大門。1989年,長江上游,金沙江下游最大的港務樓——水富港相配套。樓內功能齊全,設有售票廳、候船廳、辦公廳、舞廳、餐廳、招待所;導航通訊設備齊全,無線電通訊可與全國各地聯絡。

最長的國際水運航道——雲泰航道
雲南西雙版納瀾滄江——湄公河經過中國、寮國、緬甸、泰國四周的水運航線於1991年8月開通,全長340公里,這是雲南最長的國際水運航道。從西雙版納順水而行至泰國清盛。約需10小時,逆行約需20小時。自開通以來,西雙版納州、思茅地區等已先後派出國貿客貨運船隻上千個航次,首次出現了跨國船隊。進入我國的寮國、緬甸、泰國船帕也達上千次。雲泰水運國際航道的開通,運送了大量的遊客和30來萬噸物資,不僅提高了雲南的旅遊交通功能,而且大大促進了雲南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交流。

修建最早的機場——巫家壩機場
1922年,雲南總督唐繼堯招聘廣東人劉沛泉、王鍬王、張子璇等航空人員來昆明,並在香港向美國人買了兩架飛機,組成了航空處,辟巫家壩陸軍操場為飛機場。1942年2月,日軍侵入雲南,滇緬公路被斷,進口物資只能靠中印駝峰航線空運,同年5月17日,"昆明空運站"正式在巫家壩成立,6月"中國航空公司"開始抽調6架飛機,增設專線,參加美國的軍用物資。隨後又開辟了牛街、呈貢、沾益、雲南驛等機場做空運物資轉運工作。1950年以來,巫家壩機場先後開辟了昆明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西安、長沙、桂林、南寧、貴陽和昭通、思茅、保山等省內外航線以及昆明至香港、爺光、曼谷的國際航線。現在,巫家壩機場已成為西南航空的重要進出口通道,客運量居全國第八位。

⑵ 洮兒河的流域概況

清代以前,整個洮兒河流域除了偶有游牧部族光顧以外,主要是一片兼有大面積濕地的草原,處於原始的未開發狀態。有清一代,整個洮兒河流域皆屬於蒙古王公的游牧草場,通過清政府設立的盟旗制度進行綜合管理。洮兒河流域主要屬於科爾沁右翼哲里木盟札薩克圖旗地。清早期的蒙旗是重點封禁之地,除少數的游牧地外,皆是一片水草豐美的荒原。據清季檔案記載。「札薩克圖郡王旗界全境,南北長一千餘里,東西寬者至一百二、三十里。……山岡、平原、河泡具備,水草極為豐茂,於牧畜最宜。」到了清中葉以後,蒙古王公為了獲得更多利益,主動向漢民出租土地,且招租條件優厚,「郭爾羅斯札薩克公恭格喇布坦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將該牧地放與流民墾種。當時僅圖目前之利,於履畝繩丈之政暗然未講,流民因之多佔地而少納租。」關內漢人見有利可圖,奔走相告,私自進入蒙地開荒租種者不斷增加。為了加強對蒙地漢民的管理,清政府於1800年在郭爾羅斯旗設立了長春廳。由此,其他各部蒙旗紛紛進入了招墾狀態。唯洮兒河流域因緯度偏北,氣候稍寒,移民極少留寓此處。《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相繼簽訂後,中華民族危機加深,國內矛盾愈發尖銳。為了緩解生存壓力,擺脫苛捐雜稅的羈絆,關內漢民掀起了向東北未開墾地區遷徙的移民潮。同時,清政府為了減少財政赤字,轉移矛盾焦點,也鼓勵漢民向邊境遷徙。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開始實施「移民實邊」的新政,全面開禁招墾。光緒二十八年(1902),吉林省西部蒙荒全面開放。1903年,科爾沁右翼前旗開始設局丈放,陸續丈放了巴彥昭以北至那金河、交流河帶的蒙地62.5萬垧。1904年,科爾沁右翼後旗設局丈放,放出洮兒河以南熟地1864.7垧,生荒222,991垧。洮兒河流域的蒙荒由此進入了大規模的丈放階段。這標致著東北蒙地開發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即從「蒙旗招墾」和「流民私墾」變成了「官局丈放」,從官方對蒙地的被動性施禁改成主動開放。河流域雖放蒙荒,但實際墾荒者數量有限,村屯發展緩慢。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查原奏內開奉省前放扎薩克圖王旗蒙荒案內媵有坐落靖安縣未放沙鹼余荒一萬九千三百七十餘晌,按一五折扣計實荒二千九百餘晌,交該管靖安縣招放,截至本年僅放出荒地一千三百餘晌,尚有實荒一千六百餘晌無人承領。」剩餘荒地多首先是因為關內漢人不願往吉林省西部地區移民。很多關內移民因氣候寒冷和時有水患等原因而不願到洮兒河流域拓荒,如現鎮賚境內即少有人煙。鎮賚雖「兼有農林漁澤之利,惟緯度偏北氣候較寒,而江河流域時有水患未免引為缺憾。」其次,蒙古王公分散的移民政策使關內移民短時間內無法形成聚居區,獨居散戶在生產生活中產生了諸多不便。《奉天省洮安縣志》記載,「本境之南及西北迤西一帶均洮兒河未放荒以前所有蒙人盡依河而居,嗣經蒙王招佃,飭分一里一家,並不成村落。放荒後發遷於自治荒段內,建蓋住屋,即以姓氏為某窩棚,零星散處。極鮮數十家之大村落。」由於漢族新移民數量少,分布散,土地開發和資源利用都十分有限。再者,蒙古王公與漢人;藝間因耕地和納租問題屢有矛盾發生,甚至產生激烈的武裝沖突.導致很多定居漢民為了避難進行二次移民。據記載,在宣統三年的內蒙烏泰的叛亂中,僅靖安一縣就有約1828戶漢族移民逃亡,余者僅存6967戶。隨著洮兒河流域中心地帶的流民漸增,蒙地新移民的各項事務日益繁雜,為達到有效治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奏請於洮兒河中軸設立府治雙流鎮,以治境內的蛟流河和自洮兒河二河流域,雙流鎮即以境內兩河而得名。該地原屬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圖郡王的游牧地,早在明代初年即已形成聚落,後發展為軍事要塞,曾建有周長十餘華里的城牆。清末期漢民自發形成了一個半農半牧區的一個中心市場,又有「薩察加伊莫特」之別名。朝廷准趙爾巽所奏,1905年設立府治。後因府址地處於洮兒河南岸,故更名為洮南府,領開通(現通榆縣)、靖安(現白城市洮安縣境)二縣,次年又於解家窩堡增設安廣一縣治。建周長五華里、四城門的城牆。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遼東半島成為主戰場,遼南災民為躲避戰亂紛紛向北逃難,來到洮兒河流域的難民日以萬計。洮南知府以「救濟災民,防禦敵擾」為由向奉天都督將撥給銀兩修築城池。奉天都督撥款數萬兩紋銀修築了城池,設防守備,使避戰亂的難民得以安居。在洮南知府的主持下,1908年和1910年又續放洮兒河北部荒地,1910年於叉干撓置鎮東縣。進入民國後,洮南府於1914-年-廢府改縣,與昌圖皆劃歸洮昌道管轄,統屬奉天省。在奉天省統一管理下,洮兒河流域的蒙地得到了漸次的開墾和拓殖,以洮南為中心的吉林省西部商業日漸繁榮,洮兒河流域的原始草原逐漸變成了農墾區。由於洮兒河下游地區灘地眾多,村屯之間在雨季時常常一片澤國,如洮安縣的「孟家窩堡至五家子之間的二十餘里之間,皆是濕地帶,交通困難。」經濟發展受制於落後的交通。而此時吉林省西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為了加緊對該地資源的掠奪和運輸,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決定將鐵路線延伸至洮南。1913年10月,袁世凱為了在復辟帝制中獲得日本人的支持,與日本簽訂了《滿蒙五路換文》,同意將滿鐵的南滿鐵路以四平為軸點延伸到滿蒙腹地,修建滿蒙五路。日本滿鐵在東北西部建設的最長的一段鐵路是平(四平)齊(齊齊哈爾)鐵路中的三段,即四鄭(四平一鄭家屯)鐵路、鄭洮(鄭家屯至洮南)鐵路、洮昂(洮南至昂昂溪)鐵路。最先建設的是四鄭鐵路,1917年4月開工,1918年1月建成。隨後,開始了鄭洮鐵路的修建。鄭洮鐵路全長224公里,1922年4月開工,1923年建成,次年通車。1925年8月,洮昂鐵路繼之而起,11月27日通車至鎮賚,1926年1月通車至泰來,同年7月4日全線竣工。由於昂昂溪是中東鐵路線上的一個站點,這標志著吉林省西部地區的首府性城市洮南已成為中東鐵路網向滿蒙西部延伸的一個重要支點,洮兒河流域因為鐵路的修建而與整個東北地區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1934年4月1日,滿鐵在洮南成立了統管鄭洮、洮昂、洮索(洮南至索倫,1929年始建)鐵路的洮南鐵路局,洮南在東北西部的地位更加突出,成為滿鐵平齊線上的重要樞紐。截至1945後8月,原四洮、洮昂、齊昂路被「滿鐵」全部並為平齊線(全長571.4公里);洮索路延至杜魯爾改為自杜線(377.1公里,1945年7月,日軍將伊爾炮至杜魯爾間22.9公里線路拆除,今之白阿線)。鐵路的修建和通車對洮兒河流域產生了兩大重要影響:其一,鐵路沿線新移民迅速增加,沿線各個站點皆發展成初具規模的城鎮,沿線草原被迅速開墾,村莊增多,人口因素對環境的影響值逐年上升。平齊線建成後,涌現了一批新興城鎮。其中主要有:開通:距離四平252.6千米。原為蒙古扎薩克圖郡王旗地,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始對漢民開放,人121漸次增多。1905年清政府在此設開通縣治,修建了南北長3華里、東西2華里的夯土城牆和南北一條長街,當時稱七井子。至1935年,人口為14000。洮南:由於此處是溝通鄭家屯、洮安、大來、開通、伯都訥(扶余)、長嶺等地的交通要點,商品經濟往來頻繁,每年輸出糧食15萬石(一石為500市斤)、牛馬6000頭(匹)。常駐人口亦增殖快速,到1913年,城內有人口1.5萬人,商家400戶。四鄭路開通後,洮南城市建設發展很快,形成了東西八條、南北五條街的城區。商品經濟更為繁榮,城內「店鋪櫛比」,磚造房屋「宏偉壯麗」,街道寬闊。1922年,全城人口為2.7萬人,已修建公路,開設長途汽車通安廣、大賚等縣,還有水路船運,形成四通八達交通網,是東北西部僅次於齊齊哈爾和鄭家屯的第三大城市。到1938年,該城人口為63000人。白城子:清末民初時稱洮安,又名靖安,位於洮兒河邊,距離四平352.4千米。原系科爾沁右翼前旗扎薩克圖郡王(民初為鎮國公)旗地,20世紀初,因漢族墾殖民的大量移居形成大村落,1904年在此設洮南附屬靖安縣,1907年修建城池。1913年2月,撤府改設北路觀察使。1914年6月,再改稱洮昌道。不久,又隨全國恢復縣治名稱改稱為洮安(洮兒河畔安寧之意)縣。當時人口為2000人。1920年代中期,人口升為4000人。鎮東(鎮賚):白城子北38千米處,歷史上歸屬於科爾沁右翼前旗王公,稱南又干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對漢民開放後,由鄉村發展為一小集鎮,人口為450。1914年設縣後始建市街。鐵路開通後,人口增長加快,市鎮經濟漸次發達,1920年代末,人口為2萬。泰來:距白城101.8千米,現屬黑龍江省管轄。原為蒙古札賚特王旗的一個游牧部落,俗稱為泰來溪、泰來氣。清宣統年間始設墾局,對漢民開放。民國六年(1917),在此設縣治。洮昂路開通後,這里成為齊齊哈爾至洮南問「最繁華之地」,街麵店鋪林立,「太商賈雜然並軒」,其輸出品以當地特產蘇打、中草葯、土豆為大宗。1920年代,該地人口為2萬。此外,因這里位於嫩江邊的草原地帶,自然風景優美,1930年代成為北滿的一個旅遊觀光城市。1937年人口為4.5萬。此外還有後期洮索支線建成後興起的站點性城鎮,如平安鎮、葛根廟、懷遠鎮(烏蘭浩特)、索倫等。至1930年,遼寧省政府通令各縣調查可容納墾民的人數,以便安置魯豫難民。據呈報:「洮南縣可容納兩萬人,鎮東縣可容納2500人,安廣縣可容納2000人……『其餘各縣均稱無曠土…。可見當時的洮兒河流域是關內移民的主要移居地,市鎮村莊增容較快。第二,鐵路沿線市鎮的商業繁榮帶動了區域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鐵路開通後的民國13年至17年(1924—1928)是洮南市商埠鼎盛時期。當時,洮南城內各種商號竟達1700餘家,每年商業總產值達千萬元。工業則以制皮革、制靴等最為著名。當時洮南為北滿和西蒙各地的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附近之高梁、大豆及牲畜多由此輸出」,而外面的日用商品亦皆洮南分散到各地,購銷兩旺。當時洮南為北滿和西蒙各地的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商品交易購銷兩旺。每年外運牛1萬頭、馬6萬匹、生豬1.5萬頭、羊0.5萬只,外運糧食有高梁10萬石、大豆6萬石、苞米1萬石,外運毛皮包括馬匹0.7萬張、驢皮1萬張、黃鼠皮l萬張、狗皮1萬張、以及狼皮、貉皮、狐狸皮等,商品遠銷至海外。鐵路的修建集聚了大量流民參與其中,為迎合築路工人的生產生活需要,當地原住民及關內移民改變了原始的農牧業的生活模式,從事飲食、零售、被服等個體商業經營,致使鐵路沿線出現了小型的集貿市場和商業聚落,後來逐步發展成了小型市鎮。隨著鐵路運輸業的繁榮,當地農民的傳統種植結構發生了改變,迎合商業需求的經濟作物的種植取代了傳統的糧食作物。同時,土特產品的增加也帶動了當地工業的發展,油坊、麵粉廠等基礎工業豐富了經濟運行模式。另一方面,畜牧業也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而逐步繁榮,城市皮革業和肉品加工業也得到了發展。同時,隨著鐵路運輸的發展帶進了大量的外來文化,為市鎮的增容和基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指導。雖然這一時期洮兒河流域的人口不斷增加,商業日漸繁榮,但從清末初放蒙荒開始至新中國建國初期,洮兒河流域的水資源環境未遭到大規模的破壞,鐵路沿線帶以外大面積的草原仍處於原始狀態,植被覆蓋度達90%以上,草地單位面積生物量是現在的5倍以上。造成這種現象主要緣於三個因素:其一,洮兒河流域已開墾的荒地皆是旱田,且因年降水量充沛而沒有建造灌溉設施,農業對地表水的利用十分有限。缺少種植水田經驗的關內新移民見洮兒河流域原「各蒙旗之荒地,均極饒沃,」且土地遼闊,因而多數人選擇了容易進行田間管理且能大面積播種的旱田;其二,蒙古人從來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們視水為神,從不食魚鱉,即使把土地租佃給漢族人,但從來不租賃水泡池沼,並且禁止捕撈。其三,人工修建的防洪工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致使洮兒河時常發洪水。這一時期的洮兒河流域不僅年降雨量充沛,地表水土保持良好,而且常常會在雨季到來時出現大規模的汛情,洮兒河周邊的居民經年飽受水患侵擾。水患主要發生在每年的夏秋之際,降雨多發之時。水災的成因多是強降雨導致洮兒河上游水位猛漲,下游泄洪不暢,積水倒流沖擊洮南府治及周邊的村屯。據《洮南縣志》載:「洮河包圍縣之東北二面,交流河亦貫縣之中部,下流以嫩江為歸宿。夏秋之交,若江水不漲,雖適淫雨,上游之流無所害,其為患猶小。如江水猛漲,下流無所容,激為倒流,往往天晴日暖,洮交兩河日增水數尺。丈余高之河岸,不數日即遭橫決之患,濱河膏腴之田倖免此患者幾希。二十五年已九遭此患矣。」早在洮南沒治後不久,飽受水患影響的當地民眾就開始了以官紳牽頭,民眾集資的方式來興建河堤,但限於人力物力有限,所築河堤,皆是為保護耕地而建成的臨時性小壩,堤線彎曲,距河床太近,因此很難抵卸大型洪水的侵襲。如1928年,洮蛟兩河泛濫,河水入浸洮南縣,水深8尺,農田盡毀。民國時期僅洮南一地就於25年間發了9次大型洪水,可見洮兒河的來水量在當時是十分豐富的,而正是經年的水患和泄洪不暢的地勢使洮兒河流域下游形成了大面積的濕地,僅白城市區段就有濕地3986.03hm(2)。正常年景,洮兒河平均水深可達五六尺。充足的河水和豐沛的濕地有效地保持了洮兒河流域整體良好的水資源環境,為地方的農業、工業和商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流域內行政區域經濟多次變更,到21世紀初,大部地區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和吉林省白城市地界。興安盟是新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最早實踐地。擁有「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民族解放紀念館」等一批革命舊址。少數民族人口佔47%,其中蒙古族人口佔42.1%,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比例較高地區。1980年興安盟恢復盟建制,現轄兩市(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三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扎賚特旗)一縣(突泉縣),其中,阿爾山市和科右前旗為邊境旗市,烏蘭浩特市為盟委行署所在地。
境內屬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無霜期 95 一 145 天,大部分地區 110---130 天。年降水量平均為 400---450 毫米,雨熱同期,適合一季作物生長。大部分地區日照在 2800---3100 小時之間,中南部地區 10 ℃以上積溫在 2200---3100 ℃之間。從北向南氣溫、積溫、光照、無霜期遞增,而降水量、相對濕度則遞減。水資源豐富。大小河流200多條,水庫2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50億立方米,居自治區第二位,是東北地區的「水龍頭」,具備水煤組合、發展新型煤化工和新型能源的獨特優勢。位於嫩江、松花江流域和科爾沁沙地源頭,是大興安嶺林海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利用草原面積3900萬畝、森林面積2400萬畝、可利用荒漠化土地面積2000萬畝,生態服務價值、碳匯功能潛力巨大,是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服務區。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0個,總面積1000多萬畝。特別是阿爾山地區集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於一身,擁有溫泉、濕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觀,是典型的生態文明體驗區。農牧業發展條件較好。年均降水量400—450毫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是世界公認的「玉米黃金種植帶」和「最佳養牛帶」。耕地面積1200萬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50億斤以上,牲畜存欄820萬頭只。地處大興安嶺成礦帶核心區,以有色金屬資源為主,地下蘊藏鉛、鋅、銅、鎂、鐵等資源;在經濟運輸半徑內,由周邊的蒙古國和呼倫貝爾、錫林郭勒、通遼等地構成一個煤炭資源富集圈。
白城市,地處大興安嶺山脈東麓平原區,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除盛夏短時間內受海洋季風影響外,全年絕大部分時間降水系統來自西風帶,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本地「光照充足,降水變率大,旱多澇少」的氣候特點。 白城市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人均佔有耕地、草原、宜林地、水面和蘆葦面積均居全省首位。白城市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礦泉水和建築用砂、石、粘土7種。 白城市,產業結構以林業、畜牧、水稻、綠豆、葵花、蓖麻、辣椒、奶牛、肉牛、肉禽產業為主。 初步形成以林木加工、苗木生產、森林培育,以濕地草原為主的特色旅遊、養殖業,以林下經濟為主的中葯種植業,以灌木和水果為主的經濟林產業,產業布局趨於合理,規模不斷增大。 白城市地處於半農半牧區,畜牧業是我市重要的、傳統的民生產業,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對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對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在更高層次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90萬畝,隨著土地整理項目推進和「三大灌區」工程實施,面積將達到300萬畝,我市發展成為全省水稻產業第一大市。 白城的生態環境好,飼草飼料品質優,所以牛奶質量極高。全市奶牛飼養總量18.5萬頭,年產鮮奶35萬噸,分別佔全國、全省年產量的0.99%和71%。

⑶ 如何認識我國的行政區劃體制

行政區劃:簡稱政區,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中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實行如下原則: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2、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3、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4、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5、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6、國家在必要時設立的特別行政區。

國家都是按地域劃分行政區。各國的行政區劃有不同的劃分和名稱。不論何種類型的國家,行政區劃的劃分總要符合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並考慮政治、經濟、民族、人口、國防、歷史傳統等各方面的因素。社會主義國家行政區域的劃分通常根據以下原則:

①政治原則。促使國家機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便利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

②經濟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特點進行劃分,使之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

③民族原則。根據少數民族的居住狀況和其他特點進行劃分,使之有利於各民族的發展,鞏固各民族的團結。這些原則是相互聯系、相互結合的。此外,也顧及歷史傳統、人口分布、地理條件和國防需要等因素。

行政區劃雖因國家本質不同而有其明顯的階級性,但也有一定的歷史連續性。例如,中國從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建立統一國家並施行郡縣制以來,歷代行政區劃雖有變更,但變化並不太大。英、法、美等國的行政區劃也是從19世紀繼承發展下來的。詳情http://www.dsac.cn/DataProct/Detail/201903

⑷ 有關巴拿馬國情資料

巴拿馬國情摘要 2002.6.25

基本背景資料 國內政治環境 國內經濟環境 評等機構評等 基本經濟指標

一、基本背景資料:

地理位置:位於中美洲地峽地區南部。南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由於地處中美洲地峽最狹之處,自古即為美洲進出大西洋及太平洋走廊。

● 面積:77,082平方公里

● 人口:296萬人。

● 幣制:巴波亞(Balboa)。

● 民族:印歐混血種人占總人口的65%,黑人佔13%,白人佔11%,印第安人佔10%。

● 語言: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

● 宗教:居民中85%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等。

● 歷史:1903年11月3日成立巴拿馬共和國。同年11月18日,美國取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和運河區的永久租讓權。1977年,美、巴簽訂新約,規定運河和運河區的領土主權自2000年元旦開始加歸巴拿馬。

二、國內政治環境:

1999年巴拿馬境內第一大黨--巴拿馬聯盟(Union por Panama)推舉之莫絲柯索(Mireya Moscoso)獲選巴國首任女總統,其所組之聯合政府在國會並握有多數席次。莫絲柯索就職後所提出之施政重點包括:消弭貧窮、削減外債、改革稅制、促進農工業發展,並繼續推動各重要區域性集團之整合與經貿合作。

惟自1999年底美軍自巴拿馬運河撤軍以來,個朗自由區貿易縮減,致使2000年始巴國經濟成長即開始減緩,失業率隨之攀升,稅制改革又未能順利推動,使得莫絲柯索之施政能力備受質疑。據近期民調顯示,在反對黨要求財經改革之壓力不斷、及民眾對政府之貪瀆與社會不安之疑慮加深的情況下,莫絲柯索的聲望正持續下滑中,其民意支持度由甫上任之70%已降至40%。

今(2002)年五月巴國國會通過乙項新經濟方案,期透過政府公共工程投資之增加,促進巴國之經濟成長並進而增加就業。惟由於巴國近期財政赤字有逐漸攀升之虞,增稅措施又受企業及勞工團體掣肘,因而如何在政府財源有限、不增加財政負擔之情勢下,達成巴國之經濟成長與就業目標,並使巴國債信升至投資級,是巴國政府當前正面臨的重大考驗。

三、國內經濟環境:

巴拿馬運河為貫通太平洋及大西洋兩洋的交通孔道,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稱,其在經濟及軍事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因此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巴拿馬發展成為世界交通要津、及中南美洲之重要商業與金融中心。貿易、倉儲、交通運輸及金融服務業因而成為巴國經濟發展主軸,對巴國GDP之貢獻率達75%;至於工業基礎則薄弱,農業、畜牧業產值所佔比重亦相對較低。

九○年代初期為巴國經濟成長高峰,國民生產總值曾以6%之幅度成長,惟自1999年美軍撤出巴拿馬運河以來,巴國經濟成長即開始減緩。2001年受到國內投資及與消費低迷,以及美國經濟不振致巴國出口轉弱影響,巴拿馬經濟出現停滯現象,GDP僅微幅成長了0.3%。

2002年據EIU預測,巴拿馬經濟可望因美國及歐洲景氣轉佳、及興建美洲第二大橋、艾斯迪水力發電工程等大型公共投資計畫帶動,亦開始復甦,惟受制於巴國政府之行政效率不佳、加以財源恐籌措不易,其經濟成長幅度將有限,約僅1.7%。

據最近公布之2002年全球資本流通自由度調查報告(Capital Access Index)指出,巴拿馬為拉丁美洲資本流通最自由國家之一,僅次於智利,在全球列入排名之九十八國(地區)中居第卅四位。此因巴國近百年來使用美元,幣值穩定,通貨膨脹率為全拉美地區最低,且巴國為國際重要金融中心,資本流通相當自由,此一有利環境亦因此吸引外資挹注該國經濟體系。

巴拿馬的外人投資在1998年達高峰後,1999年始受到國營事業民營化腳步減緩、巴國經濟成長下滑、及財政赤赤字攀升影響,外資移入速度已有逐漸趨緩之勢。外債方面,亦因財政困窘而有逐漸增加之虞,所幸國際利率走低,使巴國之債負比率迄2002年尚維持在15.4%左右,近期國會決議將原本預計償還外債的政府基金轉至公共投資用途,使得巴國政府在短期內欲降低外債、提升國際債信之目標恐難以達成。

⑸ 中國區域劃分名詞解釋(5個)

中國的行政區劃(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歷史概況中國自秦兼並各諸侯國,建立統一國家, 施行郡縣制開始,就已形成全國統一的行政區域制度。 但歷代行政區域的劃分及其名稱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朝代, 行政區域也有調整和變動。例如,秦(公元前221~前206) 統一全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向南方開拓疆土,又增設四郡。 唐貞觀(公元627—649)初,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 733)增為十五道。 宋(960~1279)初分境內為二十一路,其後分合不一} 神宗(1068~1085)時增至二十三路。元(1271~ 1368)除京師附近地區直轄於「中書省」外,又於各處設十一「 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明(1368~1644)改「 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除兩京直轄地區外, 全國設十三布政使司,但習慣仍稱行省,簡稱為省。清(1644~ 1911)初增為十八省,後又增為二十二省。 中華民國時期分全國為二十八行省,二地方(西藏、蒙古); 1945年將東北三省分為九省,台灣歸還祖國後設省, 全國共有三十五省,十二直轄市,一地方(西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行政區域劃分與名稱亦有多次變動( 見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現行行政區劃根據中國憲法(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社會區域環境可按社會經濟文化特點劃分為 城市 區域環境、 工業區域環境等,它們分別構成一個獨特的人類生態系統。 城市 區域 環境與自然區域環境不同,它是人口密集、活動頻繁的區域。在 城市 區域環境中還包含次一級的區域,如工業區、商業區、文化區、 交通樞紐區等。 城市 類型不同,社會區域環境特點也有差異。有的 城 市主要功能是一個政治中心,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波恩, 這樣的區域環境主要包含行政機關、居民區和商業區等。 有的是以科學文化事業為主的,如日本的築波。 有的是以旅遊業為主的,如義大利的威尼斯。許多 城市 是以工業為主 體的,如美國的底特律以汽車工業占優勢, 日本的四日市以石油化工為主。 在 城市 區域環境中,由於工業迅速發展和人口急劇增加, 大量暖棄物排人周圍的大氣、水體和土壤中,造成環境污染, 使環境質量下降。一些 城市 對環境污染開始進行治理和控制, 城市 區 域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農業區域環境與 城市 區域環境不同, 人口的密集程度和交通的發達程度都較低。 農業區域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條件(特別是氣候和地形) 和經濟技術條件的影響,例如中國南方的氣候條件適宜種植水稻, 長江以南的農業區域環境中,農田主要是由稻田構成。 中國北方的氣候適於種植小麥、玉米、高梁等旱地作物, 衣田主要由旱地構成。一些國家經營集約性農業,種植單一的作物( 如咖啡、甘蔗、棉花等), 這種農業區域環境就不同於多種經營的農業區域環境。農、 止區域環境的共同持點是以生產農產品和畜產品為主, 有的兼營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工業。 旅遊區域環境主要作為觀賞、娛樂、休息和療養的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為北京。」憲法還規定:「 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 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 規定。」據此, 中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別對香 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時,將設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目前全國省級行政區共31個(表1),其中包括: ①23個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河北省、河南省、 山東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四川省、雲南省、 貴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 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和台灣省。 ②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 表1中華人民共和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簡況 名稱 簡稱 人民政府駐地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內蒙古自治區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上海市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海南省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陝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台灣省 京 津 冀 晉 內蒙古 遼 吉 黑 滬或申 蘇 浙 皖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或蜀 貴或黔 雲或滇 藏 陝或秦 甘或隴 青 寧 新 台 北京 天津 石家莊 太原 呼和浩特 沈陽 長春 哈爾濱 上海 南京 杭州 合肥 福州 南昌 濟南 鄭州 武漢 長沙 廣州 南寧 海口 成都 貴陽 昆明 拉薩 西安 蘭州 西寧 銀川 烏魯木齊 台北市 ③3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 縣級行政區是中國地方一級行政區域。按中國現行行政區域體制, 縣可屬於省、自治區、直轄市,可屬於市、自治州,也可由省、 自治區的派出機構「地區」、「盟」管轄。 自治縣是相當於縣的民族自治地方。此外, 相當於縣級的行政區域還有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工農區、 林區。 據1990年底統計,全國共有1903個縣級行政區。 市是省、自治區內人口較集中,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較重要的 城 市。市人民政府為一級地方行政組織。它可屬於省、自治區,稱省( 自治區)轄市,相當地區級。也可屬於自治州,或由省, 自治區委託其派出機構「地區」、「盟」管轄,稱地(州)轄市, 相當縣級。截至1990年底,全國共有地級(185)和縣級( 279)市464個。 鄉級行政區中國農村基層行政區域,由縣級行政區管轄。 至1990年底,全國共有4.44萬個鄉(包括民族鄉) 人民政府。各地在建鄉的同時,建立村民委員會74.33萬多個。 鎮通常是縣行政機關所在地,或是農村工商業較集中的地區。 1990年底全國建制鎮已達1.2萬個。 市轄區(簡稱區) 城市 基層政權組織的行政區域。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多將市區范圍劃分為若干區,設立區人民政府。 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 將其所管轄的地區分為若干街道管理區,設立街道辦事處, 作為市轄區人民政府或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截至1990年底, 市轄區共為651個。 地級行政區地區、自治州、 盟是介於省級和縣級行政區域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域, 但是它們的政權性質不完全相同。 地區是省、自治區根據行政管理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 將其所轄區域劃分的分區管轄范圍。地區設行政公署,作為省、 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而不作為一級行政組織。 現在有的省已將地區和較大的 城市 合並,撤銷地區, 實行市管縣的體制。例如,1983年江蘇撤銷原來的7個地區, 將全省的縣劃歸11個市管轄。截至1990年底, 全國地級行政區尚有151個。 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 介於省級和縣級之間一級政權組織的行政區域,設自治州人民政府。 自治州分設縣、自治縣、市。1990年全國有30個自治州( 表2)。 表2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治州簡況 所屬省、區 合計 自治州名稱 吉林省 1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甘肅省 2 甘南藏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 青海省 6 海北藏族自治州 黃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 玉樹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5 伊犁啥薩克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湖北省 1 鄂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省 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四川省 3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涼山彝族自治州 貴州省 3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雲南省 8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怒江傈傈族自治州 迪慶藏族自治州 盟 內蒙古自治區介於自治區和旗、縣之間的一級政權的行政區域。 內蒙古自治區1990年有8個盟:呼倫貝爾盟、興安盟、 哲里木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 阿拉善盟。原昭烏達盟撤銷,歸赤峰市管轄。 台灣省的市、縣簡況暫未統計在內。 出自《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地理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