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舌尖上的中國地理角度作文

舌尖上的中國地理角度作文

發布時間: 2021-02-22 04:03:07

『壹』 欣賞科普教育片<<舌尖上的中國>>,並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寫一篇觀後感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昨天晚上實在沒時間,僅僅看了一集半,就斷網了,今天早上迫不及待地把七集都看了。
首先,最讓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種毛豆腐,我吃過,在數分老師家吃的。他是地道的徽州本地人,很有幸吃到他做的徽菜,還有臭鮭魚和火腿湯我都有吃到誒,就是紀錄片里講的那些美味。
浙江金華的維度和徽州一樣,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樣出名啊。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紀錄片里說的"杭州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醬鴨",大一那年到杭州玩,回來給高中班主任帶了這種當地特產,也不知道老師覺得口味怎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集片尾都有鳴謝單位,雖然僅僅只有幾個單位上榜,但是我每集都看到"江西電視台",我還以為江西的某個美食也有介紹,甚至會有萬年的貢米的,但是七集看下來都沒有看到關於江西的美食上場。陝西、山西的麵食,東北的泡菜,浙江的火腿,竹筍,雲南的松茸,四川,湖南,重慶的辣食…最讓我感到驚奇的就是雲南的某些地方竟然以糯米為主食,我理解不了啊,那麼黏,吃多了容易脹氣的,他們怎麼會以這個為主食啊!我們只有打麻糍的時候或打年糕的時候會用糯米的。
這個紀錄片確實很贊!尤其是那宣傳片的首頁,如果沒有看到鏡頭最近的筷子,遠看還以為是紅色的寫意山水畫,實則是臘肉的紅色紋理,那麼富有文化底蘊…
我知道,我所品嘗到的僅僅只限於川菜和徽菜,但是,這一記錄片帶我領略了中國的各地富有文化底蘊的美食,留在腦海的不僅僅是那熱騰騰的氤氳的美食熱氣,還有中華文化的底蘊悠長,以及味蕾中對大自然最為無私饋贈的感激…

『貳』 看《舌尖上的中國》的作文,不少於600字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開篇在簡單交代中國是個地大物博食材豐富的國度之後,畫面切入到雲南香格里拉。首先出現的鏡頭就是在群山環繞之中的香格里拉城,然後配合著旁白對當地氣候的解說,很快閃過幾處雲煙繚繞的壯闊大山,最後畫面定格在了一處景色唯美的小橋上,一個叫柴旦卓瑪的藏族姑娘和她的母親開始走入鏡頭……
如果仔細將這些鏡頭逐個進行定格,觀眾會發現,其中每一次鏡頭都極為講究,定格下來完全不輸於任何一副名家畫卷的畫面布局。紀錄片有這樣的風格並不奇怪,但能將這種風格貫徹到該片每一組鏡頭並同時用鏡頭來推進敘事的功能卻不得不說是一種高超的電視藝術手段。要知道在第一集後面的劇情當中,即便是掘藕人在一片狼藉的淤泥當中掘藕時,畫面的構圖也是絲毫不亂,反倒是藉助掘藕人拔藕時那輕巧流暢的動作,令整個畫面看起來格外賞心悅目。
如果說上述的鏡頭表現手法大多是通過遠景和中景的拍攝處理來達到誘惑觀眾的效果的話,那麼剩下的近景就是這部片的殺手鐧了。拿該片第一種介紹的食材——松茸來舉例,這一段落中鏡頭數次巧妙地選取近景拍攝的角度,將鏡頭對准了松茸藏身的那一小片土堆,而將該土堆周邊的凌亂景緻做了虛化處理。隨著小鋤頭輕輕扣入土堆,一個輕巧的撬動,然後一雙干凈的手將飽滿的松茸從容地摘走這樣的動作出現在鏡頭里的時候,能令觀眾產生一種親身採集的樂趣。
最絕的是鏡頭記錄烹飪松茸的過程,首先是一塊被筷子夾著的酥油在沸騰的黑陶土鍋上勻凈地遊走,營造出動人氣氛,然後畫面中幾塊被切成片狀的松茸在黑色鐵板上隨溫度提升而輕微跳動、因水分流失而捲曲「身體」、又因油料的加入而華麗變身成金黃色的那個過程,因為干凈的畫面表達而顯得格外生動。難怪很多觀眾都抱怨說,「看著煎松茸的畫面,在煙霧冒起的那一瞬間聽到旁白說『香氣畢現』,我馬上就被挑逗得口水嘩嘩的啦。」
手段二 細節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引起巨大反響之後,最大的一個爭議就在於很多美食家認為這部紀錄片並非是單純以介紹美食為目的的作品,裡面還夾雜著地理、風土、人情等亂七八糟的東西。但恰恰是這種完全顛覆了傳統美食節目——加多少克油鹽醬醋,再加什麼食材的死板方式。它獨特敘事的過程,卻令觀眾耳目一新。
出現在節目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與要介紹的美食緊密相關的,如挖松茸是卓瑪和她的藏族同胞每年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掘藕的小夥子更是透露他家蓋房子的錢以及小孩讀書的錢都來源於自己挖藕,廣西的靠著自家竹林吃飯的先生更是依靠祖傳的秘法做起了酸筍生意。當觀眾看到屬於死物的食材在人類生活的流水線上流轉的時候,會忍不住對這些食材產生一種感恩的想法,令這些食物顯得更為可愛和擬人化,恰恰緊扣了主題「大自然的饋贈」。
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製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著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後,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裡又剩下這對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對老夫妻日復一日地在種著芋頭,而他們的子女早已離開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同樣,片中還描繪了一群香港老人,他們總是聚在一起,做著他們最拿手的飯菜,聊著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彼此攙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溫馨和苦痛。美食在這里,顯然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
手段三 清脆的聲音
在電視表現藝術當中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講究一個「聲畫同步」,但《舌尖上的中國》卻將這一最簡單的定律演繹到了最高的水準。就好像古龍武俠小說當中傅紅雪,沒有任何花哨的武藝,卻將拔刀的動作練得爐火純青,講究一招制敵。很多觀眾看這部作品時,最大的驚嘆除了畫面展現出來的唯美之外,還在於在片中切割食材、煎煮食材時所傳達出來的那種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清脆聲音。片中細筍柔嫩的肢體與下鍋後爆出的清脆油炸聲之間的強烈對比、廚師用山鹽在火腿上摩挲時發出的沙沙聲均能最大程度的體現食材和美食本身的質感。
手段四 明快的節奏
記者翻看該片時發現,每一集《舌尖上的中國》時長均為50分鍾。但這50分鍾並沒有糾纏在單純某一個食材上大做文章,而是圍繞諸如「大自然的饋贈」、「五味的調和」等主題,以明快的節奏講述諸多含有主題元素的美食。
這其中每講述一種美食的小故事,其所佔的戲份比例都堪稱短小精悍。粗略算來,大概在20分鍾的篇幅里該片會講述三種食材,也就是出現三個關於食物的小故事。在人們還在為上一種美食意猶未盡時,影片已經帶著觀眾開始體驗下一道風景、下一種美食和下一種風土人情。這一編排令觀眾好像是去朋友家吃飯,剛夾了一筷子美味的燒鵝,主人家又馬上端上來一道烤乳豬,簡直目不暇接,菜式豐富。

『叄』 寫六篇"舌尖上的中國"學到的地理知識,每一篇100字

食物一>地理??!!

『肆』 舌尖上的中國與地理、美食有關的800字觀後感

我覺得這個紀錄片以地理的角度來分析的話,應該在於人與自然和鄉土,下面以這兩個方面談談。
人類和自然-永恆的課題

人類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諧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觀點即為美食理應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饋贈,而不是現代社會貪婪無度地索取和破壞。人類理應對這樣美好的饋贈心懷感恩,對大自然心懷敬畏,還有為自己對大自然的破壞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攝人們採集原始食材時,文案總不忘刻意提一句採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規律保護根系、菌絲、土壤和幼魚。渣干湖漁民的「獵殺不絕」原則就是對自然的愛護,讓人非常敬佩。緊接著是一位廣西林姓的船長帶著一批伙計在海上奮戰了幾天幾夜,結果差點一無所獲,原因是以往的過度捕撈造成了現在的資源枯竭。也許這樣刻意的對比也是另一種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也特意講述了很多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但是,商業利益驅使下的現代人最容易缺乏環保意識,急功近利自以為是的人們往往在無意識中以傷害自然為代價來獲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誡我們這樣的行為是多麼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宣揚的是餐桌回歸大地,美食回歸自然。

舌尖上的故鄉--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種味道,一抹鄉情。故土,遠方的眷戀和思念的情愫。《舌尖》中集中介紹了各種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國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風格,代表著不同地區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風骨。有人評論說這是「舌尖上的故鄉」,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譬如菌子的雲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龍井蝦仁的杭州……據說有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看到這個節目瞬間泣不成聲的。他們無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著因為減肥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的行為和邏輯。

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製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著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後,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裡又剩下這對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對老夫妻日復一日地在種著芋頭,而他們的子女早已離開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區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覺得異常熟悉和親切。粽子,年糕,冬筍……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來是這般珍貴和美好!同樣,片中還描繪了一群香港老人,他們總是聚在一起,做著他們最拿手的飯菜,聊著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彼此攙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溫馨和苦痛。美食在這里,顯然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在雲南買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樸素夫妻,姚貴文和王翠華圍繞著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調皮說著丈夫又懶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優點。這樣的人生,讓人羨慕。

中國人愛這樣的美食,其實就是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血脈,愛自己的土地。無論是米面還是豆製品,雖然南北風格迥異,差異巨大,但是卻連貫著一樣的傳統,一樣的根。無論是農民,漁民,牧民還是山民,都是一樣原始,淳樸,勤勞,智慧,不怕繁瑣,靜心細致打磨。每一次收獲中都飽含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蘊含著魅力無限的智慧和想像,每一樣成品中都承載著單純質朴的滿足和喜悅,還有那讓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勞作和無怨付出。

『伍』 觀看舌尖上的中國後寫的地理隨筆800字

 山西等來地的「西方人」何以愛自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及東北的朝鮮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國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冬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真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的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魯迅留學時為禦寒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陸』 舌尖上的中國 結合地理知識的觀後感200字以上

中國地勢復雜多樣,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版造就不同的生權活習俗,也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舌尖上的中國帶我們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區不同的美食。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於南北方降水量、太陽輻射等自然條件不同,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像陝北地區氣候乾燥,糜子,成為當地人最愛的主食。南方地區適合種水稻,水稻成為我們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番水土養一番人,東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國為我們帶來視覺的美味享受,讓我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氣息,更展現人們利用不同自然條件,創造出各種美食所展現的智慧。
本人文采不是很好,不過這是我自己寫的,希望能幫到你。。

『柒』 關於《舌尖上的中國》的作文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人類的食物,塑造了我們老祖先所傳承的東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嘗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於我們來說,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可以吃飽,完之後再為下一頓而努力著,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裡做著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保持自己體內的溫度,提供充飢禦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著這上面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馬上飛過去,來品嘗那裡的美食,我邊看邊擦著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麼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直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裡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給我們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可以在想念家鄉的是後就可以體會的回到家裡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餃子也就表示著回到了家裡,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捌』 舌尖上的中國地理隨筆

中國地勢復復雜多樣,境內截然不同制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造就不同的生活習俗,也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舌尖上的中國帶我們走遍大江南北,品味到不同地區不同的美食.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由於南北方降水量、太陽輻射等自然條件不同,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像陝北地區氣候乾燥,糜子,成為當地人最愛的主食.南方地區適合種水稻,水稻成為我們餐桌上不可少的事物.
一番水土養一番人,東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國為我們帶來視覺的美味享受,讓我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氣息,更展現人們利用不同自然條件,創造出各種美食所展現的智慧.

『玖』 以《舌尖上的中國》的文體寫一篇短文

首先寫具體特產怎麼來的,注意細節。最後你記住要承載著什麼,比如幸福,堅忍等等東西。

下面我給你看下他的旁邊風格你借鑒一下。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為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採集,撿拾,挖掘,捕撈。穿越四季,本集將展現美味背後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樹和櫟樹自然雜交林中,卓瑪尋找著一種精靈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鮮期只有短短的兩天,商人們以最快的速度對松茸的進行精緻的加工,這樣一隻松茸24小時之後就會出現在東京的市場中。
松茸產地的凌晨3點,單珍卓瑪和媽媽坐著爸爸開的摩托車出發。穿過村莊,母女倆要步行走進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讓各種野生菌瘋長,但每一個藏民都有識別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後,卓瑪立刻用地上的松針把菌坑掩蓋好,只有這樣,菌絲才可以不被破壞,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藏民們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山林的規矩。
為期兩個月的松茸季節,卓瑪和媽媽掙到了5000元,這個收入是對她們辛苦付出的回報。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長出過遂昌最大的一個冬筍。冬筍藏在土層的下面,從竹林的表面上看,什麼也沒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葉子顏色,就能知道筍的准確位置,這完全有賴於他豐富的經驗。
筍的保鮮從來都是個很大的麻煩,筍只是一個芽,是整個植物機體活動最旺盛的部分。聰明的老包保護冬筍的方法很簡單,扒開鬆鬆的泥土,把筍重新埋起來,保濕,這樣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鮮兩周以上。
在中國的四大菜系裡,都能見到冬筍。廚師偏愛它,也是因為筍的材質單純,極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筍製作一道家常筍湯,腌篤鮮主角本來應該是春筍,但是老包卻使用價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筍。因為在老包眼裡,這些不過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個小菜而已。
在雲南大理北部山區,醒目的紅色砂岩中間,散布著不少天然的鹽井,這些鹽成就了雲南山裡人特殊的美味。老黃和他的兒子樹江小溪邊搭建一個爐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鹽。 雲龍縣的冬季市場,老黃和兒子趕到集市上挑選製作火腿的豬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開始。諾鄧火腿的腌制過程很簡單,老黃把多餘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個圓潤的火腿,灑上白酒除菌,再把自製的諾鹽均勻的抹上,不施錐針,只用揉、壓,以免破壞纖維。
即使用現代的標准來判斷,諾鄧井鹽仍然是食鹽中的極品,雖然在這個古老的產鹽地,鹽業生產已經停止,但我們仍然相信諾鄧鹽是自然賜給山裡人的一個珍貴禮物。
聖武和茂榮是兄弟倆,每年9月,他們都會來到湖北的嘉魚縣,來採挖一種自然的美味。這種植物生長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榮挖到的植物的根莖叫做蓮藕,是一種湖泊中高產的蔬菜——藕。
作為職業挖藕人,每年茂榮和聖武要隻身出門7個月,采藕的季節,他們就從老家安徽趕到有藕的地方。較高的人工報酬使得聖武和茂榮願意從事這個艱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歡天氣寒冷,這不是因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氣冷買藕吃藕湯的人就多一些,藕的價格就會漲。
整整一湖的蓮藕還要採摘5個月的時間,在嘉魚縣的珍湖上,300個職業挖藕人,每天從日出延續到日落,在中國遍布淡水湖的大省,這樣場面年年上演。 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

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